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深度学习的页岩地质露头裂缝特征自动识别
1
作者 刘恩良 袁俊亮 +2 位作者 霍守东 舒梦珵 张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0期12853-12863,共11页
针对页岩层理构造发育、裂缝细小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UU-Net(multi-path U-shaped network)深度学习模型的页岩露头裂缝自动识别深度学习模型。首先,对裂缝图像数据集进行手工标注和二值化预处理;然后,将数据集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通... 针对页岩层理构造发育、裂缝细小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UU-Net(multi-path U-shaped network)深度学习模型的页岩露头裂缝自动识别深度学习模型。首先,对裂缝图像数据集进行手工标注和二值化预处理;然后,将数据集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通过参数优化迭代对模型进行训练和验证,得到精度符合要求的露头多尺度裂缝识别模型;最后,将该模型应用于四川盆地页岩露头图像和岩石薄片图像上分别进行不同尺度的裂缝提取,并定量统计裂缝的长度和倾角信息。实际应用结果表明:相比于手工标注,深度学习裂缝识别效率明显提高;大尺度裂缝识别准确率达到98%,中小尺度裂缝识别准确率约为96%,微裂缝识别准确率约为94%;训练的模型可以应用于其他区块页岩露头或岩石薄片图像的多尺度裂缝识别中,模型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外岩石露头 页岩裂缝 深度学习 裂缝识别和提取 岩石薄片
下载PDF
煤层隐伏露头附近工作面开采水害安全性研究
2
作者 狄超 梁茂亮 倪振峰 《山东煤炭科技》 2024年第2期117-121,共5页
张集煤矿浅部煤层隐伏露头区域工作面开采受到上覆松散含水层的威胁,1306工作面原设计采用分层开采,工作面产量和效率难以提高,通过FLAC^(3D)数值模拟、类似地质条件矿井综放或大采高综采的覆岩破坏规律进行分析,选取较大的垮采比和裂... 张集煤矿浅部煤层隐伏露头区域工作面开采受到上覆松散含水层的威胁,1306工作面原设计采用分层开采,工作面产量和效率难以提高,通过FLAC^(3D)数值模拟、类似地质条件矿井综放或大采高综采的覆岩破坏规律进行分析,选取较大的垮采比和裂采比预计“两带”高度,并与综放开采“两带”高度经验公式预计进行对比,采用“最小安全厚度”法选取保护层厚度,确定了防砂安全煤岩柱的高度以及开采厚度。结果表明,1306工作面开采区域最小基岩厚度大于全厚综放开采所需最小防砂煤岩柱厚度,工作面可采用全厚综放开采至设计停采线结束,有利于矿井实现高产高效安全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伏露头 数值模拟 煤岩柱高度 安全开采
下载PDF
从岩石露头裂隙迹线估算裂隙三维空间方向 被引量:12
3
作者 倪春中 刘春学 张世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2-106,共5页
通过提取岩石露头数字影像中裂隙痕迹分布的二维信息,研究岩石内部裂隙面产状特征,进而模拟岩石裂隙网络空间分布,在地下资源(尤其是流体资源)的预测和地下空间稳定性评价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岩石中裂隙分布多表现出丛聚规律的特... 通过提取岩石露头数字影像中裂隙痕迹分布的二维信息,研究岩石内部裂隙面产状特征,进而模拟岩石裂隙网络空间分布,在地下资源(尤其是流体资源)的预测和地下空间稳定性评价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岩石中裂隙分布多表现出丛聚规律的特征,将裂隙分为若干个组;假设每个组内部的裂隙围绕一个中心值分布,考虑镜头方向与岩墙面法线夹角,从裂隙面、岩墙面产状以及裂隙痕迹倾角三者关系入手,估算得到已知裂隙面产状。根据Fisher分布,利用随机函数产生裂隙分布,由裂隙痕迹倾角求得裂隙面三维空间分布,并利用模拟退火法对原问题求逆,误差控制在5%。根据个旧锡矿高松矿田岩石露头裂隙的特征,将岩体裂隙分为两组,平均倾角分别为49.0°和128.2°,倾角的标准方差为0.38和0.32,最后估算出Fisher分布常数K=200时裂隙面产状分别为171.1°∠75.1°和338.3°∠3.9°,与现场调查数据吻合。据此对裂隙网络进行了模拟,取得了很好的预测效果,其结果对于根据岩石露头迹线方向直接估算裂隙的三维空间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露头影像 裂隙痕迹 模拟退火法 裂隙三维空间分布 高松矿田 个旧锡矿
下载PDF
青海共和盆地下白垩统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生油意义 被引量:9
4
作者 孟元林 肖丽华 +1 位作者 侯创业 张庆昌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630-637,共8页
我国西北大部分地区在早白垩世处于挤压为主的构造环境,但共和地区处于伸展的构造环境,发育了巨厚的下白垩统湖相沉积。我们首次在共和盆地下白垩统发现了一套258.15m 厚的烃源岩。这一发现改变了以往西北白垩系烃源岩仅分布... 我国西北大部分地区在早白垩世处于挤压为主的构造环境,但共和地区处于伸展的构造环境,发育了巨厚的下白垩统湖相沉积。我们首次在共和盆地下白垩统发现了一套258.15m 厚的烃源岩。这一发现改变了以往西北白垩系烃源岩仅分布在祁连-秦岭以北的观点, 这对于研究我国西北地区白垩系烃源岩的分布和油气田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共和盆地下白垩统从下到上分为万一段、万二段、万三段、万四段。万一段和万四段是炎热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红色沉积, 基本没有生烃能力。万二段烃源岩是一套炎热潮湿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浅湖-半深湖相沉积,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达到了中到好烃源岩的丰度标准, 干酪根类型以Ⅰ2 型为主。该烃源岩在K2 早期(90.01Ma) 进入生油门限, 开始生油, 从K2 晚期(74.11Ma) 以来,一直处于大量生油的成熟阶段。下白垩统万三段沉积时期, 水体时深时浅, 暗色泥岩和红色泥岩交替出现。暗色泥岩属于中等烃源岩, 其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型。它在晚白垩世 (78.02Ma) 进入生油门限, 但一直到第四纪 (1.5Ma) 才进入大量生油的成熟阶段。共和盆地下白垩统烃源岩发育, 具有形成中小型油气田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地球化学 生油意义 油气田 油气形成
下载PDF
风化作用对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的影响--以吐哈盆地石炭系-下二叠统烃源岩为例 被引量:8
5
作者 高岗 刚文哲 +1 位作者 梁浩 焦立新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4年第6期33-39,共7页
通过吐哈盆地石炭系—下二叠统钻井和露头石灰岩与泥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探讨了风化作用对烃源岩有机质特征的影响。分析发现,泥岩的有机质丰度普遍高于石灰岩,作为烃源岩,泥岩好于石灰岩,主要与沉积环境和物质来源不同有关。野... 通过吐哈盆地石炭系—下二叠统钻井和露头石灰岩与泥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探讨了风化作用对烃源岩有机质特征的影响。分析发现,泥岩的有机质丰度普遍高于石灰岩,作为烃源岩,泥岩好于石灰岩,主要与沉积环境和物质来源不同有关。野外露头样品的保存条件明显比盆地深部烃源岩样品要差。同一层位同一岩性样品在钻井和露头上出现的差异与风化作用有关。风化作用对可溶有机质的总体组成、中低分子烃类含量等均有影响,对可溶有机质的破坏比对固体有机质要强。泥岩与石灰岩相比抵抗风化作用的能力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露头 石炭系 下二叠统 吐哈盆地
下载PDF
碳酸盐岩出露区地震资料采集激发方式探讨 被引量:3
6
作者 李苏光 蒋福友 胡伟光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CSCD 2013年第6期717-721,共5页
南方海相勘探区地表普遍存在着碳酸盐岩裸露区的问题,而碳酸盐岩自身的物性条件严格限制了激发有效能量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致使碳酸盐岩裸露区的地震资料品质大都很差。虽然影响碳酸盐岩出露区地震资料品质的因素很多,但激发能量的下... 南方海相勘探区地表普遍存在着碳酸盐岩裸露区的问题,而碳酸盐岩自身的物性条件严格限制了激发有效能量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致使碳酸盐岩裸露区的地震资料品质大都很差。虽然影响碳酸盐岩出露区地震资料品质的因素很多,但激发能量的下传问题应该是碳酸盐岩出露区资料采集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在研究碳酸盐岩激发原理的基础上,在地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选可控震源激发及多井组合激发,可获取较高信噪比资料,这些采集方法均在南方碳酸盐岩裸露区的地震采集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采集 碳酸盐岩裸露 可控震源激发 多井组合 信噪比
下载PDF
渤海地区疏松砂岩岩样制备方法 被引量:7
7
作者 熊钰 朱英斌 +2 位作者 周文胜 张伟 李航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78-182,共5页
渤海地区的秦皇岛32-6油田和绥中36-1油田为疏松砂岩油藏,疏松砂岩胶结方式多样、胶结程度差、结构疏松、强度小,现场取出的岩样松散、不易成形,洗油后一般为散砂,无法进行岩样流动实验,给疏松砂岩室内流动实验带来很大困难。提出了采... 渤海地区的秦皇岛32-6油田和绥中36-1油田为疏松砂岩油藏,疏松砂岩胶结方式多样、胶结程度差、结构疏松、强度小,现场取出的岩样松散、不易成形,洗油后一般为散砂,无法进行岩样流动实验,给疏松砂岩室内流动实验带来很大困难。提出了采用露头岩石制取、人工压制、液压机压制三种方法获得疏松砂岩岩样,并从岩样矿物成分、岩样渗透率、岩石力学性质、胶结程度等四个方面对三种方法获取的疏松砂岩岩样进行测试,与天然储层岩样进行对比,比较三种方法制作岩样的效果和难易程度。研究表明,三种方法制取的疏松砂岩岩样在矿物成分和力学性质等参数上与天然岩样相吻合,在渗透率和砂岩胶结程度上都较好地覆盖了目标区块岩样的渗透率范围和现有的胶结方式。三种方法制备的岩样可代替天然疏松砂岩岩样进行相关实验。提出的三种方法对以后类似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松砂岩油藏 露头岩石 人工压制 液压机压制 物性测试
下载PDF
露头碳酸盐岩旋回层序的识别与划分 被引量:10
8
作者 罗光文 梅冥相 苏德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3-16,共4页
在海相碳酸盐岩新区勘探中,露头层序地层学是一种重要的勘探手段。归纳了露头碳酸盐岩米级旋回层序的识别特征和划分依据,识别和测量了北京西山丁家滩剖面的米级旋回层序,并分析其垂直叠加型式,划分了长周期旋回层序。结果表明,通... 在海相碳酸盐岩新区勘探中,露头层序地层学是一种重要的勘探手段。归纳了露头碳酸盐岩米级旋回层序的识别特征和划分依据,识别和测量了北京西山丁家滩剖面的米级旋回层序,并分析其垂直叠加型式,划分了长周期旋回层序。结果表明,通常是4~6个向上变厚并变浅的米级旋回层序构成一个五级旋回层序;4个总体向上变厚并变浅的五级旋回层序构成一个四级旋回层序;3~5个四级旋回层序构成一个更大级别的总体向上变厚变浅的序列。图1表1参6(邹冬平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层序地层学 识别 地层划分 油气勘探
下载PDF
Effects of Topographical and Edaphic Factor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Plant Communities in two Subtropical Karst Forests,Southwestern China 被引量:19
9
作者 ZHANG Zhong-hua HU Gang NI Jia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3年第1期95-104,共10页
Relationships between topography,soil propertie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plant communities on two different rocky hillsides are examined in two subtropical karst forests in the Maolan National Natural Reserve,southwes... Relationships between topography,soil propertie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plant communities on two different rocky hillsides are examined in two subtropical karst forests in the Maolan National Natural Reserve,southwestern China.Surveys of two 1-ha permanent plots at each forest,and measurements of four topographic and thirteen edaphic factors on the slopes were performed.Twoway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TWINSPAN) and Detrended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DCCA) were used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plant communities and for vegetation ordination with environmental variables.One hundred 10m×10m quadrats in each plot were classified into four plant community types.A clear altitudinal gradient suggested that elevation was important in community differentiation.The topography and soil explained 51.06% and 54.69% of the variability of the distribution of plant species in the two forest plots,respectively,indicating both topographic factors(eg.elevation,slope and rock-bareness rate) and edaphic factors(e.g.total P,K and exchangeable Ca) were the important driver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woody plant species in subtropical karst forest.However,our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opographical factors were more important than edaphic ones in affecting local plant distribution on steep slopes with extensive rock outcrops,while edaphic factors were more influential on gentle slope and relatively thick soil over rock in subtropical karst forest.Understand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vege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karst forest ecosystems would enable us to apply these findings in vegetation 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restoration of forest commun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rst forest Classification Ordination Edaphic factor Topography rock outcrop
下载PDF
Plant diversity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of Brazilian Páramos 被引量:2
10
作者 Prímula Viana CAMPOS Pedro Manuel VILLA +3 位作者 Jaquelina Alves NUNES Carlos E.G.R.SCHAEFER Stefan POREMBSKI Andreza Viana NER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8年第6期1186-1198,共13页
In Eastern South America, high altitude grasslands represent a mountain system that has a high number of endemic species. However, studies on the ecology of plant communities in these environments remain scarce. We ai... In Eastern South America, high altitude grasslands represent a mountain system that has a high number of endemic species. However, studies on the ecology of plant communities in these environments remain scarce. We aimed to evaluate the patterns of biodiversity and structure of plant communities from rocky outcrops in high altitude grasslands of three areas at the Caparaó National Park, southeastern Brazil, by sampling 300 randomly distributed plots. Then, we compared the floristic composition, relative abundance, and biological and vegetation spectra among areas. We classified species as endemic and non-endemic and verified the occurrence of endangered species. Species richness was evaluated by rarefaction analysis on the sampling units. The importance value and species abundance distribution(SAD) models were assessed. We also performed an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 We sampled 58 species belonging to 49 genera and 32 families. The number of species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altitude,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ing observed among areas regarding richness, abundance, and cover. Of the total number of species, 10 are endemic to the Caparaó National Park and 17 are listed on the Brazilian Red List of endangered species. The dominant families on all peaks were Asteraceae and Poaceae. The SAD models showed lognormal and geometric distributions, corroborating the fact that 10 species that were common to all three areas were also the most dominant ones in the communities and showed the highest importance values, which ranged between 35% and 60%.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 revealed that 28 species(48.27%) were indicators. Of these, 42.85% had maximum specificity, meaning that they occurred only in one area. Thus, the number of species per life form ratio was similar among areas, yet vegetation spectra differed, especially for hemicryptophytes. The altimetric difference among the areas showed to be a very important driver in the community assembly, influencing the evaluated variables, however, other drivers as soil depth, slope and water could also influence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on a smaller and local spatial sca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ck outcrops High altitude grasslands Species abundance distribution Species richness
下载PDF
探地雷达在露头地质研究中的应用——以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露头为例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兴阳 罗平 +3 位作者 顾家裕 曾校丰 汪圣国 林鹏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12-216,共5页
探地雷达方法是一种确定浅层地下介质分布的高分辨率电磁探测技术。国外已将该技术应用到露头地质研究的众多领域中,如三维储层建模研究、沉积相研究、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三维裂缝成像、浅层断层识别、岩溶地质研究等。塔里木盆... 探地雷达方法是一种确定浅层地下介质分布的高分辨率电磁探测技术。国外已将该技术应用到露头地质研究的众多领域中,如三维储层建模研究、沉积相研究、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三维裂缝成像、浅层断层识别、岩溶地质研究等。塔里木盆地巴楚达吾孜塔格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出露良好,礁滩复合体、火成岩侵入、岩溶地貌等地质现象丰富,使用32~500MHz探地雷达对该区露头进行了试验性研究。结果表明,探地雷达的探测深度最大可达20m,分辨率最大可达到分米级。生物礁、水道充填体、浅层小断层、溶洞等地质现象在探地雷达剖面上均有特征性反映,且与野外露头对比良好。这为碳酸盐岩露头地质研究提供了新的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生物礁 奥陶系 塔里木盆地 露头地质建模 探地雷达
下载PDF
贵州丹寨—三都中上寒武统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贤 张秀莲 《贵州地质》 2002年第4期242-248,共7页
作者对贵州丹寨—三都中上寒武统两个碳酸盐岩露头剖面进行了层序地层学研究 ,识别出 5个 (三级 )层序。其中 ,寒武系顶界和都柳江组中部有Ⅰ型层序边界 ,其余为Ⅱ型层序边界。论述了该区构造演化史 ,指出由于构造升降运动 ,两露头剖面... 作者对贵州丹寨—三都中上寒武统两个碳酸盐岩露头剖面进行了层序地层学研究 ,识别出 5个 (三级 )层序。其中 ,寒武系顶界和都柳江组中部有Ⅰ型层序边界 ,其余为Ⅱ型层序边界。论述了该区构造演化史 ,指出由于构造升降运动 ,两露头剖面的沉积环境发生变化。受海洋物理化学条件的控制 ,碳酸盐岩生产率以及生物种群显著变化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碳酸盐岩台地的堆积。诸多因素都对碳酸盐岩地层层序或沉积相在横向上和纵向上的展布和排列形式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在寒武纪时 ,区内有两个沉积模式 :一为广阔的坡缓底平的广海陆棚模式 ,形成于早寒武纪 ;二为台地 (斜坡 ) -广海 (盆地 )沉积模式 ,形成于中晚寒武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系 层序地层 碳酸盐岩 贵州 沉积环境 露头剖面
下载PDF
野外露头的盆地模拟研究与地下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的预测 被引量:6
13
作者 孟元林 王建国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1996年第1期13-16,共4页
本文在国内首次模拟了野外露头的埋藏史和地热史,并通过人工改变埋藏轨迹,预测了盆地内中侏罗统地下烃源岩的有机质成熟度。西宁盆地现今出露的中侏罗统烃源岩的镜质体反射率为0.59%,刚进入生油门限。模拟结果表明:地下同层位、同... 本文在国内首次模拟了野外露头的埋藏史和地热史,并通过人工改变埋藏轨迹,预测了盆地内中侏罗统地下烃源岩的有机质成熟度。西宁盆地现今出露的中侏罗统烃源岩的镜质体反射率为0.59%,刚进入生油门限。模拟结果表明:地下同层位、同深度烃源岩的镜质体反射率为0.82%,达到了大量生油的成熟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模拟 预测 含油气盆地 野外露头 烃源岩 埋藏史 地热史 有机质成熟度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贴近摄影测量的剖面数字露头系统研发及岩层面重构方法 被引量:2
14
作者 郑红霞 李凌昊 +5 位作者 盛辉 刘善伟 冯建伟 许津 梁承佳 昌伦杰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3-63,共11页
针对大坡度、大规模的露头剖面考察中识别范围不足,面貌不全、人工依赖大、精度差、数据共享低的状况,使用无人机贴近摄影测量技术摄取露头剖面影像,建立毫米级精度的全景三维模型,采用Web GIS技术,自主研发网络版数字露头平台,实现露... 针对大坡度、大规模的露头剖面考察中识别范围不足,面貌不全、人工依赖大、精度差、数据共享低的状况,使用无人机贴近摄影测量技术摄取露头剖面影像,建立毫米级精度的全景三维模型,采用Web GIS技术,自主研发网络版数字露头平台,实现露头数据的共享。为重构某一局部岩层面,三维模型表面需建立一个贴面。数字地球引擎Cesium内置方法、边界面法建立贴面时,出现了贴面范围不准确、内部不连续的问题,提出一种在Web虚拟场景上充分利用空间场景几何特征与空间距离度量关系,自动判定岩层剖面特征点的新方法。特征点作为加密点在空间范围内构建三维Delaunay三角网,准确标定出某一岩层范围,实现了剖面岩层的重构。结果表明,该方法重构的岩层范围正确,内部连续,结果清晰,为地质资料知识库构建提供辅助手段与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贴近摄影测量 数字露头 特征点 岩层面重构 DELAUNAY三角网
下载PDF
Species richness and similarity of the flora on four lajedos in Boa Nova, Bahia, Brazil
15
作者 Morgana Maria DO CARMO BARBOSA Anderson FERREIRA PINTO MACHADO +2 位作者 Andrea Karla ALMEIDA DOS SANTOS Raymundo JoséDE Sá-NETO Michele MARTINS CORRêA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3年第6期1526-1539,共14页
The municipality of Boa Nova,in northeastern Brazil,is in an ecotone zone between the Caatinga and Atlantic Forest phytogeographic domains.The transition phytophysiognomy is seasonal forest and known locally as mata d... The municipality of Boa Nova,in northeastern Brazil,is in an ecotone zone between the Caatinga and Atlantic Forest phytogeographic domains.The transition phytophysiognomy is seasonal forest and known locally as mata de cipó.In these phytophysiognomies there are lajedos,which are rock outcrops colonized by vegetation welladapted to extreme microclimatic variation and vegetation diversity is affected by the vegetation types of the surrounding areas.Due to the singularity of these environments and the relevance of floristic studies for conservation,this work aimed to identify the species richness and compare the similarity of the flora on four rock outcrops in Boa Nova.The flora was surveyed during exploratory walks along lajedos between 2016 and 2019.In total,162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on the Boa Nova outcrops.The flora has a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similar to semiarid outcrops,as well as endemic species that also occur in surrounding phytophysiomies.Despite the proximity,a similarity index revealed there is floristic dissimilarity between the areas.Nine new occurrences were recorded for the region,five species are threatened with extinction(Aosa gilgiana,Ficus cyclophylla,Hippeastrum stigmovittatum,Pleroma caatingae and Trixis pruskii),and 43 species are common in anthropogenic areas.This reinforces the importance of actions to conserve these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TONE FLORA Inselberg rock outcrops SEMIARID SIMILARITY
下载PDF
煤岩热破坏对露头火灾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国旗 徐精彩 +1 位作者 邓军 马砺 《陕西煤炭》 2002年第4期9-12,共4页
论述了煤体与岩体的受热破坏特性 ,对露头煤层自燃火灾中煤岩体的热破坏机制进行了定性分析。提出对露头煤层自燃火灾发展过程的研究中应加强对煤体与岩体的破坏 ,尤其是热破坏的力学规律的研究。这对深刻揭示露头煤层自燃向煤层深部发... 论述了煤体与岩体的受热破坏特性 ,对露头煤层自燃火灾中煤岩体的热破坏机制进行了定性分析。提出对露头煤层自燃火灾发展过程的研究中应加强对煤体与岩体的破坏 ,尤其是热破坏的力学规律的研究。这对深刻揭示露头煤层自燃向煤层深部发展的动力学过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头煤层 煤自燃 煤(岩)体 热破坏
下载PDF
喀斯特坡耕地块石出露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陈磊 张科利 +2 位作者 李业桐 王国鹏 张卓栋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11-118,共8页
块石出露是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典型的地貌景观特征之一。为探索喀斯特坡耕地中块石出露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通过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3个坡度(15°、20°、25°)、3个面积(小、中、大)、5种形状(斜条形、横条形、近圆... 块石出露是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典型的地貌景观特征之一。为探索喀斯特坡耕地中块石出露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通过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3个坡度(15°、20°、25°)、3个面积(小、中、大)、5种形状(斜条形、横条形、近圆形、三角形、竖条形)块石出露下的土壤水分入渗特征。结果表明:1)3种坡度下,各形状块石出露下和裸露坡的入渗率均随着坡度增加而减少。总体上,块石面积越小坡度越缓,入渗过程变化越平稳且入渗率高,块石面积越大坡度越陡,入渗过程变化波动大且入渗率低。2)初始、稳定、平均入渗率的最大值均出现在15°坡面,最小值均出现在25°坡面。总体上坡度和块石面积越大,土壤的稳定入渗率越高。3)与裸露坡面相比,块石出露下,15°、20°、25°坡度对入渗增量的贡献率为2.63%、20.88%、76.49%。小、中、大面积块石对入渗增量的贡献率为46.39%、32.88%、20.73%。形状对入渗增量的贡献率为31.50%(斜条形)>27.66%(横条形)>27.08%(近圆形)>10.81%(三角形)>4.36%(竖条形)。4)3种模型的拟合结果,裸露坡拟合度最高,均大于0.89,而斜条形块石拟合度都最低,均为0.60左右。Horton模型的拟合度最好,Kostiakov模型的拟合度良好,Philip模型的拟合度一般,故Horton模型更适用于喀斯特坡耕地不同块石出露下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拟合。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喀斯特坡耕地块石出露下的土壤水分入渗特征,促进农业水土资源的管理保护和利用,为该区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工程治理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入渗 降雨 模型 喀斯特 块石出露
下载PDF
喀斯特石冠腐殖土及其对NH_4^+-N的吸附性能——以云南石林为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朱习爱 沈有信 +1 位作者 何贝贝 黄金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16-623,共8页
石冠腐殖土在喀斯特地区广泛分布,具有维系喀斯特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截留沉降养分和水分等重要的生态功能。本文以云南石林为例,选择典型石漠化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和次生林生态系统,实地取集各类小生境的石冠腐殖土样,并进行NH_... 石冠腐殖土在喀斯特地区广泛分布,具有维系喀斯特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截留沉降养分和水分等重要的生态功能。本文以云南石林为例,选择典型石漠化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和次生林生态系统,实地取集各类小生境的石冠腐殖土样,并进行NH_4^+-N吸附实验,探究石冠腐殖土对NH_4^+-N的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特征。结果表明:石漠化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和次生林生态系统每平方米岩石投影面积的石冠腐殖土分别为40.45±25.38g、38.89±9.92g和397.66±142.71g;石冠腐殖土对NH_4^+-N的吸附动力学遵循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2min内能完成吸附量的65%~75%,吸附平衡时间约为20min;腐殖土对氨氮的吸附量随加入NH_4^+-N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吸附等温线符合Boxlucas1模型,依据此模型计算出的石漠化生态系统石冠腐殖土的吸附性能最大,最大吸附量约7.79g/kg,人工林次之,为5.29g/kg,次生林的吸附性能最小,吸附量仅为4.73g/kg,腐殖土对氨氮的截留率为20%~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石冠腐殖土 吸附 NH4+-N 云南石林
下载PDF
多露石石漠化区岩面流对岩-土界面土壤的冲蚀效应 被引量:1
19
作者 臧俊 彭旭东 +2 位作者 戴全厚 刘婷婷 许胜兵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26,共8页
岩面流在基岩出露的喀斯特石漠化区普遍存在,其容易受岩面形状影响以汇聚或分散的方式对岩—土界面处土壤进行冲刷侵蚀,这是喀斯特石漠化区土壤侵蚀/漏失发生的重要物理过程。为分析不同岩面形状下岩面流对岩—土界面土壤颗粒分布的影响... 岩面流在基岩出露的喀斯特石漠化区普遍存在,其容易受岩面形状影响以汇聚或分散的方式对岩—土界面处土壤进行冲刷侵蚀,这是喀斯特石漠化区土壤侵蚀/漏失发生的重要物理过程。为分析不同岩面形状下岩面流对岩—土界面土壤颗粒分布的影响,揭示岩面流对岩—土界面土壤的冲蚀效应,选择具有典型石漠化特征的休耕地(1年岩面流冲刷作用),在其中选取3种典型岩面形状(平直型、外凸型和内凹型岩面)为研究对象,采用激光粒度仪分析法,分析距岩—土界面不同水平距离(0~2,2~4,4~6,6~8,8~10,20 cm)及不同土层(0—10,10—20 cm)处土壤的颗粒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岩面形状下岩面流对岩—土界面处土壤的冲蚀影响依次为内凹型>平直型>外凸型;内凹型岩—土界面处土壤中黏粒含量最低,外凸型岩—土界面处土壤中黏粒含量最高;(2)岩面流对岩—土界面土壤冲蚀作用主要集中在距岩—土界面水平距离0~2 cm范围内,在其范围内内凹型岩—土界面土壤的砂粒含量均显著高于外凸型和平直型,而在距岩—土界面其他水平距离处土壤颗粒分布情况无显著性差异;(3)在岩面流影响下岩—土界面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均值排序依次为外凸型>平直型>内凹型,与土壤中黏粒含量呈正比,砂粒含量呈反比。研究结果可为深入认识基岩出露石漠化区土壤侵蚀/地下漏失发生过程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石 岩面流 岩—土界面 土壤颗粒组成 石漠化区
下载PDF
蒙自喀斯特断陷盆地边坡与盆缘的露石差异性 被引量:1
20
作者 蒋若涵 沈有信 赵志猛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2-49,共8页
喀斯特露石常常占据一定比例的地表面积,且具有许多已知或未知的水文—生态功能,对于喀斯特地区的植被恢复和环境改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实验运用样线法和拍照法识别喀斯特断陷盆地不同位置(盆缘和盆地边坡)露石的数量特征和外部形态... 喀斯特露石常常占据一定比例的地表面积,且具有许多已知或未知的水文—生态功能,对于喀斯特地区的植被恢复和环境改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实验运用样线法和拍照法识别喀斯特断陷盆地不同位置(盆缘和盆地边坡)露石的数量特征和外部形态特征,同时比较了两种方法测量样地岩石裸露率的精准度。结果发现:盆地边坡与盆缘的露石数量和外部特征存在显著差异,盆缘露石分布密度(0.54个·m-2)>盆地边坡(0.39个·m-2);但盆地边坡露石的长宽比大于盆缘,单体占地面积为盆缘露石的两倍,接近40%的盆地边坡露石与山体等高线平行。样线法和拍照法测量样地岩石裸露率的结果存有差异,但并不显著,且这种差异呈现出随着岩石裸露率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的趋势,拍照测量结果具有较小的变异系数。这些结果说明了研究区露石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对解释地表水土运移规律和植物分布提供重要参考。拍照法能准确地测量岩石裸露率,并提供露石外部形态特征的精准数据,可以作为喀斯特样地露石调查的新方法加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露石 空间异质性 测量方法 蒙自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