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dustrially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urve-ROD Baffle Heat Exchanger 被引量:7
1
作者 严良文 吴金星 王志文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04年第3期337-341,共5页
The conventional heat exchanger with segmental baffles is prone to bring forth fluid-induced vibration of heat transfer tubes and increase the pressure drop of shell-side greatly at higher fluid flow velocity. In orde... The conventional heat exchanger with segmental baffles is prone to bring forth fluid-induced vibration of heat transfer tubes and increase the pressure drop of shell-side greatly at higher fluid flow velocity. In order to avoid the above defects, the ROD-baffle heat exchanger has been developed. However, its collocation of heat transfer tubes is conventionally in square, which leads to fewer heat transfer area per unit volume. Based on the ROD-baffle heat exchanger, a new type curve-ROD baffle has been developed, and an industrial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ve-ROD baffle heat exchanger with normal triangular collocation has been carried into execution. In this paper, two equations using the Reynolds number were acquired to predict th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s of the shell-side and tube-sid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hell-side heat transfer and pressure drop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ve-ROD baffle heat exchanger are superior to those of the segmental baffle 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t exchanger curve-rod baffle heat transfer pressure drop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下载PDF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with Mixing Vane Spacers Using the Field Synergy Principle 被引量:3
2
作者 YANG Lixin ZHOU Mengjun TIAN Zihao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期127-134,共8页
The single-phase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in a PWR fuel assembly are important. Many investigations attempt to obtain the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by studying the flow features in a 5 x 5 rod bundle with a s... The single-phase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in a PWR fuel assembly are important. Many investigations attempt to obtain the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by studying the flow features in a 5 x 5 rod bundle with a spacer grid. The field synergy principle is used to discuss the mechanism of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using mixing vanes according to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results, including a spacer grid without mixing vanes, one with a split mixing vane, and one with a separate mixing van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ield synergy principle is feasible to explain the mechanism of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in a fuel assembly. The enhancement in subchannels is more effective than on the rod's surface. If the pressure loss is ignore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plit mixing vane is superior to the separate mixing vane based on the enhanced heat transfer. Increasing the blending angle of the split mixing vane improves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the maximum of which is 7.1%. Increasing the blending angle of the separate mixing vane did not significantly enhance heat transfer in the rod btmdle, and even prevented heat transfer at a blending angle of 50%. This fmding testifies to the feasibility of predicting heat transfer in a rod bundle with a spacer grid by field synergy, and upon comparison with analyzed flow features only, the field synergy method may provide more accurate guidance for optimizing the use of mixing va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d bundle mixing vane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field synergy
下载PDF
热管堆固态堆芯燃料辐照-热-力耦合性能分析
3
作者 杨轩 李权 +7 位作者 李晨曦 章静 巫英伟 贺亚男 郭凯伦 苏光辉 田文喜 秋穗正 《核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9-107,共9页
热管冷却反应堆(简称:热管堆)具有高可靠性和固有安全性、体积小、模块化和全固态堆芯等特点。固态堆芯燃料服役过程在高温、强辐照、固态约束多因素作用下堆芯的传热和力学性能受到严重影响,基体接触导致应力与间隙换热都随燃耗加深而... 热管冷却反应堆(简称:热管堆)具有高可靠性和固有安全性、体积小、模块化和全固态堆芯等特点。固态堆芯燃料服役过程在高温、强辐照、固态约束多因素作用下堆芯的传热和力学性能受到严重影响,基体接触导致应力与间隙换热都随燃耗加深而发生较大非线性改变,且两者相互影响,因此基体在服役过程中的多物理场耦合的辐照-热-力行为复杂。本文基于有限元多物理场分析软件针对固态堆芯燃料开展辐照-热-力耦合分析,考虑UO2芯块与316不锈钢基体的辐照变形效应以及蠕变效应,并在固态堆芯间隙中引入间隙传热模型,探究固态堆芯寿期内间隙变化特点以及传热和力学耦合作用特性。结果显示:基体与燃料包壳的完全接触会导致芯块温度上升以及基体与包壳蠕变现象加强,燃料棒周围平均热管数量较少会导致附近区域较高的温度和应力分布,且寿期中该区域包壳因燃料棒内压和基体-包壳接触压力具有蠕变失效风险。分析结果表明间隙接触会对热管堆固态堆芯的传热和力学性能造成影响,甚至提高包壳的失效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堆芯 辐照-热-力耦合 燃料棒 间隙传热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摇摆条件下棒束通道自然循环换热特性实验研究
4
作者 李鑫 王爽 +3 位作者 谭思超 乔守旭 田瑞峰 程坤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42-1749,共8页
棒束燃料组件是浮动堆的燃料形式之一,浮动堆在运行期间受风浪等影响会发生起伏、摇摆等运动,导致系统流量、压降等热工参数发生周期性波动,影响棒束通道内流动换热特性。针对摇摆条件下自然循环系统棒束通道传热问题,开展了摇摆运动工... 棒束燃料组件是浮动堆的燃料形式之一,浮动堆在运行期间受风浪等影响会发生起伏、摇摆等运动,导致系统流量、压降等热工参数发生周期性波动,影响棒束通道内流动换热特性。针对摇摆条件下自然循环系统棒束通道传热问题,开展了摇摆运动工况下棒束通道换热特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摇摆运动会增强系统平均换热性能,使得平均换热系数发生周期性波动,功率越高,相对波动幅度越小;对于子通道局部换热特性,其受二次流影响较大,以通道中央为轴,摇摆运动会增强靠近摇摆轴一侧子通道内局部换热性能,降低远离摇摆轴一侧;功率越大,子通道局部换热系数波动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摇摆运动 棒束通道 自然循环 子通道 换热特性
下载PDF
棒束结构气冷换热的湍流模型适用性评价
5
作者 刘宇浩 孙倩 +2 位作者 方浚麟 叶子申 孙俊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32-1741,共10页
高功率空间核电源采用棒束气冷堆具有质量轻等优势,其紧凑的栅格结构以及流动雷诺数(Re)较低的特点会影响堆芯的流动换热规律,采用CFD开展数值分析时需评价湍流模型的适用性。在气体工质棒束结构流动换热实验的基础上,利用ANSYS Fluent... 高功率空间核电源采用棒束气冷堆具有质量轻等优势,其紧凑的栅格结构以及流动雷诺数(Re)较低的特点会影响堆芯的流动换热规律,采用CFD开展数值分析时需评价湍流模型的适用性。在气体工质棒束结构流动换热实验的基础上,利用ANSYS Fluent建立了试验段的数值模型,针对入口Re在688~2 986之间的实验工况,选择4种湍流模型开展了数值模拟,对比了加热棒包壳温度实验测量值与计算值。结果表明,4种湍流模型计算的棒温整体上均低于实验值,其中转捩SST模型结果与实验值最接近,整体平均偏差为-2.0%,较好地反映了横流等特征,可用于Re在2 000左右的棒束气冷堆芯热工水力数值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冷堆 棒束结构 湍流模型 低雷诺数 流动换热 横流
下载PDF
六边形组件棒束通道内液态铅铋流动传热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杰 张大林 +4 位作者 周星光 林超 田文喜 苏光辉 秋穗正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40-1150,共11页
为探究液态铅铋在六边形组件棒束通道内流动传热特性,开展了操作压力为0~250 kPa、实验段入口温度为200~300℃、热流密度为0~47071.48 W·m^(-2)、质量流量为0~4 kg·s^(-1)及Pe为300~600的液态铅铋流动传热实验。依据实验结果... 为探究液态铅铋在六边形组件棒束通道内流动传热特性,开展了操作压力为0~250 kPa、实验段入口温度为200~300℃、热流密度为0~47071.48 W·m^(-2)、质量流量为0~4 kg·s^(-1)及Pe为300~600的液态铅铋流动传热实验。依据实验结果重点分析了液态铅铋在不同测点位置、热流密度和进口温度等工况下的棒束内通道传热特性。基于棒束通道流动传热特性实验数据,对国际上液态金属的流动传热经验关系式进行计算评估,并参考Mikityuk关系式的基础形式,拟合出一个新的流动传热经验关系式。采用德国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KIT)的实验数据校核并评价该关系式的适用性和可信度。结果表明,拟合经验关系式对KIT棒束的计算相对偏差为±20%,证明新经验关系式有较高的适用性与可信度。该实验数据与经验关系式可为我国液态金属冷却快堆六边形组件棒束通道内流动传热特性的设计研究提供参考与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铅铋 六边形组件棒束通道 传热特性 传热关系式
下载PDF
基于CFD的光滑棒束通道内超临界水传热特性及网格敏感性分析
7
作者 徐维晖 翟禹鑫 +1 位作者 王为术 王杰 《中原工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73-81,共9页
基于CFD对2×2光滑棒束通道网格模型多维度节点的敏感性进行分析研究,得到最佳网格参数,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棒束通道内温度、速度场参数分布规律,探究光滑棒束通道内超临界流体的流态特征。结果表明,周向及径向网格节点数目对结果影... 基于CFD对2×2光滑棒束通道网格模型多维度节点的敏感性进行分析研究,得到最佳网格参数,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棒束通道内温度、速度场参数分布规律,探究光滑棒束通道内超临界流体的流态特征。结果表明,周向及径向网格节点数目对结果影响较大,r、θ、z三个方向节点数量分别控制在50个、120个、1 200个为最佳,第一层网格高度应控制在1.74μm。工况1条件下流体流速分布较为均匀,进出口流体温差、速度差要小于工况2,单根燃料棒周向温度中心侧要高于棒束外侧,以通道中心与棒束中心为中心面,温度逐级下降且呈对称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WR 网格敏感性 棒束通道 传热特性
下载PDF
燃料污垢对典型事故工况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臧丽叶 陈华发 +1 位作者 王雄 周琴 《核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0-255,共6页
新版HAD 102/07—2020核动力厂反应堆堆芯设计中明确要求:设计分析应考虑反应堆冷却剂系统正常运行产生的腐蚀产物在包壳表面的沉积导致的燃料棒传热恶化。因此,有必要分析燃料污垢对事故工况下燃料棒传热性能的影响,特别是以燃料芯块... 新版HAD 102/07—2020核动力厂反应堆堆芯设计中明确要求:设计分析应考虑反应堆冷却剂系统正常运行产生的腐蚀产物在包壳表面的沉积导致的燃料棒传热恶化。因此,有必要分析燃料污垢对事故工况下燃料棒传热性能的影响,特别是以燃料芯块温度和包壳温度为验收准则的典型事故工况。本文开发污垢计算模型,采用等效热导率关系式计算含污垢和氧化层的包壳热导率,即认为污垢、氧化层均匀分散在包壳层中,使得包壳热导率变化,该等效包壳层所引起的温度梯度与实际情况相同。随后,基于对“华龙一号”核动力厂事故分析结果,选取了典型非LOCA事故(弹棒事故、功率运行下单个控制棒失控抽出事故)和LOCA事故进行污垢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考虑污垢后,事故过程中的燃料芯块中心峰值温度和包壳峰值温度均有显著上升,但依然满足事故验收准则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污垢 燃料棒传热 等效热导率
下载PDF
圆柱绕流中扰动体强化传热和减阻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喜东 黄护林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88-494,共7页
以圆柱上游布置扰动体的双钝体绕流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有限体积法数值研究了 Reynolds 数 Re=1000时钝体直径比(d/D)、间隙率(S/D)对双钝体系统传热性能和系统阻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小直径扰钝体对系统的对流换热更为有利,... 以圆柱上游布置扰动体的双钝体绕流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有限体积法数值研究了 Reynolds 数 Re=1000时钝体直径比(d/D)、间隙率(S/D)对双钝体系统传热性能和系统阻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小直径扰钝体对系统的对流换热更为有利,且系统的对流换热随间隙率的增大而递增。以等直径双钝体(d/D=1)系统为基准,总换热增长量(HI)随间隙率和扰动体直径的增大而减小,且间隙率小于临界值(S/D=4)时换热增长量波动比较明显。当d/D=0.1,S/D≥5时,系统的换热增长量为22.3%~25%,且此时系统的流动阻力可减小约40%,这表明上游小直径扰动体的利用在增强系统换热性能的同时也减小了系统的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扰动体 换热 换热增长量 流动 阻力 对流
下载PDF
圆形腔体内热杆件轴向同心移动湍流换热模拟 被引量:3
10
作者 于连广 吴喜平 骆泽彬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501-1505,1520,共6页
提出利用稳态方程求解长杆状发热物体在圆形腔体内做轴向运动时产生湍流对流和传热问题,可以节约计算成本.对3种工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整个计算域的流场与温度场.模拟的结果与经典经验公式基本吻合.对比了3种工况条件下发热物体壁面... 提出利用稳态方程求解长杆状发热物体在圆形腔体内做轴向运动时产生湍流对流和传热问题,可以节约计算成本.对3种工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整个计算域的流场与温度场.模拟的结果与经典经验公式基本吻合.对比了3种工况条件下发热物体壁面局部努塞尔数、壁面局部温度以及发热物体前后端附近空气的温度分布,发现当圆环流与物体移动逆向时有强化散热作用,而当圆环流与物体移动同向时散热效果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同心圆环 移动发热物体 传热
下载PDF
波形折流杆换热器的工业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严良文 王志文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78-480,共3页
对波形折流杆换热器的传热性能和壳程流体阻力性能进行了工业实验研究,管程流体为工业热醋酸,壳程流体采用循环冷却水。通过实验得到了该换热器在设计工况下的总传热系数,并应用修正的威尔逊图解法得到了管程、壳程传热准数关系式。
关键词 波形折流杆换热器 传热系数 压降
下载PDF
2×2棒束内超临界水传热特性数值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臧金光 闫晓 +2 位作者 黄善仿 黄彦平 于俊崇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3-136,145,共5页
复杂通道是介于典型通道和典型栅元之间的几何结构,在通道形状、加热方式等方面更接近于原型组件。本文以小棒束2×2结构为分析对象,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工具分析组件内的温场特征,并讨论热流密度、质量流速等热工参数对通道平均... 复杂通道是介于典型通道和典型栅元之间的几何结构,在通道形状、加热方式等方面更接近于原型组件。本文以小棒束2×2结构为分析对象,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工具分析组件内的温场特征,并讨论热流密度、质量流速等热工参数对通道平均换热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小热流密度、增加质量流速都会增强换热。棒束结构的壁面温度分布存在明显的周向不均匀性,固体壁面导热会有效抑制这种周向不均匀性,进而增强通道的换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2棒束 传热特性 周向不均匀性 流固耦合
下载PDF
折流杆换热器中折流杆形状对流动和传热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英双 马雷 +3 位作者 韦杰 刘志春 黄素逸 刘伟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28-130,共3页
采用数值计算方法,以水为流动介质研究了不同类型的折流杆式换热器,并分析了其流动与传热特性。在Re为3 000~21 000时,方杆的换热效果明显优于圆杆,最多高出圆杆40%~50%,但其阻力最多却增加了3倍。采用h/ΔP作为综合性能评价参数,结果... 采用数值计算方法,以水为流动介质研究了不同类型的折流杆式换热器,并分析了其流动与传热特性。在Re为3 000~21 000时,方杆的换热效果明显优于圆杆,最多高出圆杆40%~50%,但其阻力最多却增加了3倍。采用h/ΔP作为综合性能评价参数,结果表明折流杆的形状为圆杆时综合换热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传热 换热器 折流杆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流量分配比对环形燃料芯块传热特性影响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胡立强 季松涛 +1 位作者 杨立新 何晓军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47-653,共7页
环形燃料具有两条冷却通道,外通道与内通道的冷却水流量分配比(φ)的变化可能会对芯块传热特性产生影响。本文建立了环形燃料单棒流固耦合CFD计算模型,在4种不同的流量分配比工况下,通过计算3个反映芯块传热特性的评价指标,研究了流量... 环形燃料具有两条冷却通道,外通道与内通道的冷却水流量分配比(φ)的变化可能会对芯块传热特性产生影响。本文建立了环形燃料单棒流固耦合CFD计算模型,在4种不同的流量分配比工况下,通过计算3个反映芯块传热特性的评价指标,研究了流量分配比变化对环形燃料芯块传热特性的影响。由分析计算结果可知,流量分配比变化不会对有间隙结构的环形燃料的芯块传热特性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形燃料棒 流量分配比 传热特性 CFD
下载PDF
新型折流杆换热器的流动与传热数值模拟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英双 刘志春 +1 位作者 黄素逸 刘伟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205-1208,共4页
依据核心流传热强化原理,设计了一种新型粗杆-细杆组合式折流杆换热器,建立了相应的物理和数学模型,并对其传热与流动特性进行了计算模拟,并将计算结果和相同杆径的折流杆换热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新型换热器壳程的对流换热系数与... 依据核心流传热强化原理,设计了一种新型粗杆-细杆组合式折流杆换热器,建立了相应的物理和数学模型,并对其传热与流动特性进行了计算模拟,并将计算结果和相同杆径的折流杆换热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新型换热器壳程的对流换热系数与折流杆换热器相当,但流动阻力远远小于折流杆换热器,综合性能优于折流杆换热器,而且Re数越高,优势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折流杆 换热器 强化传热 减阻
下载PDF
改进型折流杆换热器在合成氨工业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学生 王如竹 +1 位作者 董其伍 刘敏珊 《化工设备与管道》 CAS 2003年第4期9-12,共4页
本文简要叙述了折流杆换热器的研究进展 ,并针对合成氨中换热设备的特点对现行的折流杆换热器内部结构进行了改进设计 ,分析了其强化传热机理。介绍了这种新型换热器在合成氨变换工段和冰机系统中的应用情况及所起的节能降耗作用。
关键词 改进型 折流杆换热器 合成氨 应用 变换工段 冰机 强化传热
下载PDF
螺旋槽管槽深对定子水冷器传热与阻力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袁益超 马有福 +1 位作者 刘聿拯 李静芬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95-1101,共7页
螺旋槽管与折流栅组合的高效水冷器的传热和阻力特性与其管、壳程的结构因素密切相关,本文就螺旋槽管槽深对水冷器管、壳程传热与阻力特性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壳程流速变化对水冷器传热系数的影响更加明显,即壳侧热阻相对较... 螺旋槽管与折流栅组合的高效水冷器的传热和阻力特性与其管、壳程的结构因素密切相关,本文就螺旋槽管槽深对水冷器管、壳程传热与阻力特性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壳程流速变化对水冷器传热系数的影响更加明显,即壳侧热阻相对较大,强化传热应以强化壳侧换热为主要目标;螺旋槽管槽深对水冷器传热系数的影响很大,应在实际工程设计中确保实际槽深符合设计要求;槽深越深,管壳程阻力也相应增加,即传热的强化是以阻力增加为代价.根据实验结果还得到了不同结构水冷器的管、壳程换热与阻力计算关联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子水冷器 强化传热 折流栅 螺旋槽管
下载PDF
用于导电杆的热管热性能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亚平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1-103,117,共4页
对热管整体段加热试验发现仍然可以,保持良好的等温性和低热阻。据此提出用热管来代替断路器中导电杆,对比金属导电杆热管减轻质量的同时低热阻对触头有更好的冷却效果。提出了热管的结构设计,并对其热性能进行了试验测试。结果表明采... 对热管整体段加热试验发现仍然可以,保持良好的等温性和低热阻。据此提出用热管来代替断路器中导电杆,对比金属导电杆热管减轻质量的同时低热阻对触头有更好的冷却效果。提出了热管的结构设计,并对其热性能进行了试验测试。结果表明采用重力热管代替导电杆时,触头最高温度下降了50℃。热管的热阻是相同金属导电杆热阻的1/3,热管有着良好的导热性能,特别是加载电流越大时,对触头降温效果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管 导电杆 热性能
下载PDF
空气-水蒸气流经扰流圈的冷凝传热强化 被引量:4
19
作者 高学农 杨国君 叶国兴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15-617,共3页
本文对含高浓度不凝组分存在条件下水蒸汽冷凝传热强化进行了机理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扰流圈能大大增加气液边界层的湍动强度,具有优越的强化传热、传质效果.在实验范围内,其冷凝传热膜系数是光滑管的1.9~3.5倍.
关键词 冷凝传热强化 扰流圈 空气-水蒸气
下载PDF
低流速下燃料包壳表面污垢沉积的传热计算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小英 尹盛晖 +3 位作者 卢向晖 林维青 王婷 陈焕栋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8,共8页
针对核电站发生破口失水事故后碎片在燃料包壳外表面形成污垢沉积的现象,采用一维模型建立了燃料包壳和周围冷却剂温度场的数值计算模型,与流体动力学分析软件CFX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污垢厚度、污垢导热系数以及冷却剂流速对包壳温升... 针对核电站发生破口失水事故后碎片在燃料包壳外表面形成污垢沉积的现象,采用一维模型建立了燃料包壳和周围冷却剂温度场的数值计算模型,与流体动力学分析软件CFX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污垢厚度、污垢导热系数以及冷却剂流速对包壳温升的影响,并分析包壳温升瞬态变化.经计算发现,此计算模型计算结果与CFX模拟结果相近,最大相对偏差为2%.经分析发现污垢的产生导致包壳外表面温度突升,且温度升高的幅度随着污垢厚度增大而增大,随着污垢导热系数的减小而增大.存在一个临界冷却剂入口流速,当入口流速低于临界值时,堆芯内将产生沸腾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棒 污垢增长 沸腾传热流动 流量 临界热流密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