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乐哲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国际译评反思 被引量:7
1
作者 谭晓丽 吕剑兰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1-87,共7页
安乐哲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在国内大受好评,被誉为"让中国哲学讲中国话"的翻译。但其译作在英语世界究竟拥有多少热情的读者却不得而知。有影响力的国际译评主导着欧美文化语境中跟阅读翻译作品相关的舆论,影响并形塑着目标读者... 安乐哲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在国内大受好评,被誉为"让中国哲学讲中国话"的翻译。但其译作在英语世界究竟拥有多少热情的读者却不得而知。有影响力的国际译评主导着欧美文化语境中跟阅读翻译作品相关的舆论,影响并形塑着目标读者的阅读选择、阐释策略与价值判断。文章旨在通过论述安乐哲译作的国际译评,并结合译作的网评、销售数字及相关评价,全面分析其译作在英语世界的接受情况,并以此为个案来探讨如何改善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质量及其域外传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乐哲 中国哲学典籍英译 国际译评 接受 影响
下载PDF
从《论语》两个英译本比较看翻译的文化转向 被引量:13
2
作者 刘永利 舒奇志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89-91,94,共4页
文化翻译理论在文化层面对翻译所作的反思可以解释《论语》不同时期英译本的巨大差异,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对《论语》理雅各译本和安乐哲译本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分析认为理雅各译本是基于文化中心主义基础上的语言翻译代表作品,而安乐哲... 文化翻译理论在文化层面对翻译所作的反思可以解释《论语》不同时期英译本的巨大差异,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对《论语》理雅各译本和安乐哲译本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分析认为理雅各译本是基于文化中心主义基础上的语言翻译代表作品,而安乐哲译本是基于多元化理论的文化翻译典范。安乐哲译本的存在,证明了文化翻译不仅是一种构想,还是一种事实,因此有可能从安乐哲译本中寻求到文化翻译理论在方法论上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翻译 《论语》英译本 理雅各 安乐哲
下载PDF
安乐哲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本读者接受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吕剑兰 谭晓丽 郎勇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118-121,共4页
通过对亚马逊图书网上英语读者评价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安乐哲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本在英语国家的接受情况较好,并由此提出翻译选材应满足英语读者对译本内容的期待和需求、翻译文本应满足英语读者对译本语言的审美需求、哲学典籍的翻译应既... 通过对亚马逊图书网上英语读者评价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安乐哲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本在英语国家的接受情况较好,并由此提出翻译选材应满足英语读者对译本内容的期待和需求、翻译文本应满足英语读者对译本语言的审美需求、哲学典籍的翻译应既有哲学深度又通俗易懂和负责译本发行的出版社的选择相当重要等观点,旨在为翻译工作者和学者翻译及传播中国哲学提供借鉴,促进中国哲学走向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乐哲 中国哲学典籍 英译 接受 启示
下载PDF
会通中西的文化阐释——以安乐哲、罗思文英译《论语》为例 被引量:13
4
作者 谭晓丽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1-65,共5页
安乐哲和罗思文的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带有反对西方通过宣扬其哲学和宗教的普世性来实现文化全球化的初衷,具有鲜明的后结构主义翻译特色:阐释与音译并举、创造与模仿并存、颠覆与流畅共在。本文以两人的《论语》英译本为例,指出安氏、罗... 安乐哲和罗思文的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带有反对西方通过宣扬其哲学和宗教的普世性来实现文化全球化的初衷,具有鲜明的后结构主义翻译特色:阐释与音译并举、创造与模仿并存、颠覆与流畅共在。本文以两人的《论语》英译本为例,指出安氏、罗氏译经,着眼于儒学中人的社会性以及汉思维的关联性、过程性;广引中西哲学言论,为译者观点服务;创造性诠释、表达译者关怀;译笔流畅,展现经典魅力。他们的翻译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提供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乐哲 罗思文 《论语》 哲学典籍英译 文化翻译
下载PDF
“清扫通向中国的道路”——郝大维和安乐哲的中西比较文化方法论试探 被引量:6
5
作者 刘耘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6-156,共11页
本文以美国学者郝大维和安乐哲合作撰写的"中西思想比较三部曲"为中心,对其比较文化方法论作出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考察。文章首先将郝、安心目中若干亟需"清扫"的障碍归为四类并予以概要的阐述与诠释,然后对其"... 本文以美国学者郝大维和安乐哲合作撰写的"中西思想比较三部曲"为中心,对其比较文化方法论作出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考察。文章首先将郝、安心目中若干亟需"清扫"的障碍归为四类并予以概要的阐述与诠释,然后对其"新实用主义"之文化比较观进行了内涵归纳,又在中西两种不同"问题框架"的相互对照下,对郝大维、安乐哲所谓中西文化的"决定性因素"以及"语境化方式"的独特蕴涵均予以细致的分疏与论析。结论指出,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文化的内部出现了试图弥补或联接思辨与现实、理性与感性或本体与表象之"本体论鸿沟"的强烈倾向并涌现了一系列新的思潮,郝、安的方法论,无疑受到了这些新思潮的感染,但同时他们又怀疑来自西方自身的"救治"是否真的有效,故其对于中国文化的诠解,一方面固然表现出对于后现代思潮的汲取与利用,另一方面从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借鉴,却又能够看到其寄希望于东方来救治西方传统之"超越性偏至"的"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郝大维 安乐哲 中西比较文化方法论 问题框架 语境化方式
下载PDF
关于贝尔的翻译过程模式 被引量:10
6
作者 蒋显文 贺显斌 《中南工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75-79,共5页
贝尔以心理语言学和人工智能的研究成果为基础 ,构建了翻译过程的心理模式 .本文拟对其加以述介和评论 .
关键词 翻译过程 贝尔 心理模式
下载PDF
动态顺应翻译策略——评析《论语》两译本 被引量:5
7
作者 丁建海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51-53,共3页
语言动态顺应论可从文化的多维度视角阐释《论语》不同时期英译本的差异。在这一理论指导下,通过对辜鸿铭和安乐哲的《论语》两译本进行了对比,认为辜鸿铭是顺应其传播儒家文化并得到西方尊重的目的而采用"归化"策略;安乐哲... 语言动态顺应论可从文化的多维度视角阐释《论语》不同时期英译本的差异。在这一理论指导下,通过对辜鸿铭和安乐哲的《论语》两译本进行了对比,认为辜鸿铭是顺应其传播儒家文化并得到西方尊重的目的而采用"归化"策略;安乐哲则是顺应文化平等尊重、相互融合的背景而采用"异化"策略。二者的译介实质都是文化翻译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应翻译 《论语》英译本 辜鸿铭 安乐哲
下载PDF
品鉴中国式差异——安乐哲访谈录(英文) 被引量:2
8
作者 安乐哲 倪琳娜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19年第3期553-566,共14页
在接受刘耘华、倪琳娜两位学者的访谈过程中,安乐哲援引了中国哲学经典中的几个范例来论证以下观点:应当充分运用我们的想象力来帮助古老的传统用自己的声音、以自己的方式说话。安乐哲表示,要想深入品鉴中国语境所孕育出的各种差异,必... 在接受刘耘华、倪琳娜两位学者的访谈过程中,安乐哲援引了中国哲学经典中的几个范例来论证以下观点:应当充分运用我们的想象力来帮助古老的传统用自己的声音、以自己的方式说话。安乐哲表示,要想深入品鉴中国语境所孕育出的各种差异,必须解决两个重要问题。从西方视角来讲,我们在理解中国哲学时一直沿用的是西方传教士所创造的语词体系,从而造成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之林中被边缘化,甚至沦为一种所谓的“东方宗教思想”。而从当代中国视角出发,我们理应意识到,我们事实上正在使用诞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西方哲学术语之汉译本,来促成汉语和西方现代性的融合。无视此种对西方现代性的挪用,只会导致我们深陷中国式“先验说”“普救论”等令人遗憾的假说泥沼,而无法正确地将儒家真义理解为对人文价值的普及。讽刺的是,后达尔文主义对西方哲学叙事进行内在批判时针对先验说和普救论所提出的尖锐主张一直被当作一种谬论而遭到普遍抵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乐哲 中国语境中的差异 先验说 普救论
下载PDF
从文化转向看《论语》的术语翻译——以安乐哲译本为例
9
作者 许萍 《济宁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110-114,共5页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外文化交流加深,中国典籍翻译日益重要.《论语》是儒家典范,辞约意丰.如何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发扬光大,做到文化信息传递的最大化?"文化转向"为中国典籍翻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安乐哲曾游学多个国家和...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外文化交流加深,中国典籍翻译日益重要.《论语》是儒家典范,辞约意丰.如何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发扬光大,做到文化信息传递的最大化?"文化转向"为中国典籍翻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安乐哲曾游学多个国家和地区,致力于中国哲学经典的翻译和中西比较哲学的研究,《论语》译本正是他跨文化研究的成果之一.《论语》术语是重要的儒学概念,正确理解其内涵对整体把握儒家文化的精髓起举重若轻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转向 《论语》 术语翻译 安乐哲 文化信息传递
下载PDF
相遇在濠梁之上:再论安乐哲与郝大维的《中庸》英译 被引量:5
10
作者 侯健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0-86,共7页
本文以安乐哲和郝大维的《中庸》译本为例,重新思考了两位译者的翻译思想,分析了他们对一些重要的哲学概念的翻译。两位译者认为古典儒家思想是非超越的,尝试用过程哲学的思想和术语来解释和翻译《中庸》,他们谨慎的、批判性的、以西释... 本文以安乐哲和郝大维的《中庸》译本为例,重新思考了两位译者的翻译思想,分析了他们对一些重要的哲学概念的翻译。两位译者认为古典儒家思想是非超越的,尝试用过程哲学的思想和术语来解释和翻译《中庸》,他们谨慎的、批判性的、以西释中的实践促进了中西哲学的会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乐哲和郝大维 《中庸》 非超越性 过程哲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