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oland Barthes and the Impossible Autobiography
1
作者 SONG Xin-yi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24年第3期164-167,共4页
Roland Barthes par Roland Barthes is an autobiographical work by the French literary theorist Roland Barthes,written in the early seventi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According to the Latin alphabet,the book arranges an... Roland Barthes par Roland Barthes is an autobiographical work by the French literary theorist Roland Barthes,written in the early seventi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According to the Latin alphabet,the book arranges and combines some passages with different themes,which gives the book the form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ctionary and violates the writing norms of traditional autobiographies.In addition,the book uses the first person,the second person,and the third person interchangeably to carry out a polyphonic narrative,which destroys the integrity and authenticity of the narrative subject,thus completing an avant-garde literary experi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land barthes autofiction AUTOBIOGRAPHY literary experiments AVANT-GARDE
下载PDF
罗兰·巴特文本理论的起源考察及其现代启示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啟泽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12-119,共8页
罗兰·巴特文本理论之建构与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其理论缘起、写作风格、意识形态立场、理论价值追求等方面皆与他接受到的诸多理论家的认识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通过对罗兰·巴特文本理论发展历程中与其理论认识演进密... 罗兰·巴特文本理论之建构与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其理论缘起、写作风格、意识形态立场、理论价值追求等方面皆与他接受到的诸多理论家的认识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通过对罗兰·巴特文本理论发展历程中与其理论认识演进密切相关的蒙田、尼采、索绪尔、德里达的有关理论观点的分析梳理,尝试展现罗兰·巴特文本理论在相应发展阶段中的理论相关性,明确其理论缘起,帮助我们更好地从宏观上把握罗兰·巴特文本理论的得失和价值,为西方文学理论中国化和中国文学理论自身的发展寻找良好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兰·巴特 文本理论 蒙田 尼采 索绪尔 德里达
下载PDF
影响与互动:解构理论与女性主义 被引量:11
3
作者 杨莉馨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15-121,共7页
解构理论与女性主义之间存在影响与互动的关系。罗兰·巴特的社会语言观启发了女性话语的建构,德里达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主张深化了女性主义对菲勒斯中心主义的批判;反本质主义的解构立场亦启发女性主义学者颠覆固定、僵化的女性... 解构理论与女性主义之间存在影响与互动的关系。罗兰·巴特的社会语言观启发了女性话语的建构,德里达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主张深化了女性主义对菲勒斯中心主义的批判;反本质主义的解构立场亦启发女性主义学者颠覆固定、僵化的女性形象与模式化的女性特征,打破女性地位、命运与生理之间的本质主义联系,同时关注"女性"这一范畴内部的异质因素。而女性主义的人文关怀与现实精神又决定了其对解构理论必须采取为我所用的实践策略,将之纳入自己的政治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构理论 女性主义 罗兰·巴特 雅克·德里达 实践策略
下载PDF
罗兰·巴尔特“文本观”的核心理念与发育轨迹 被引量:5
4
作者 周启超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5-190,共6页
罗兰·巴尔特"文本观"的发育似有一个可以辨析的年轮:1971年面世的《从作品到文本》堪称其文本理论建构的轴心。在之前的4年与之后的4年里,巴尔特从作者功能、文体生成、阅读与书写机制、文本类型等界面,精心构筑其作品/... 罗兰·巴尔特"文本观"的发育似有一个可以辨析的年轮:1971年面世的《从作品到文本》堪称其文本理论建构的轴心。在之前的4年与之后的4年里,巴尔特从作者功能、文体生成、阅读与书写机制、文本类型等界面,精心构筑其作品/文本理论,显现出不断深化的探索轨迹。清理这一轨迹,有助于反思巴尔特的文本理论之学术史价值与思想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理论 文本理论 罗兰·巴尔特
下载PDF
论巴特的文本的愉悦理论及其他 被引量:4
5
作者 王洪岳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4期458-462,共5页
罗兰.巴特的文学批评实践、批评理论建构往往和他的生存紧密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其《文本的愉悦》、《恋人絮语》等著述更是将文本创作、接受的愉悦和生活爱情的愉悦(快感)联系起来,从而开创了一种把性爱之快感与文本之快感奇妙结合起来... 罗兰.巴特的文学批评实践、批评理论建构往往和他的生存紧密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其《文本的愉悦》、《恋人絮语》等著述更是将文本创作、接受的愉悦和生活爱情的愉悦(快感)联系起来,从而开创了一种把性爱之快感与文本之快感奇妙结合起来的新文论观。这体现了巴特文本愉悦理论的人文主义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特 文本理论 愉悦 存在 解构主义
下载PDF
游戏批评:评巴尔特论巴尔扎克 被引量:2
6
作者 徐岱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7,共7页
法国批评家巴尔特的文学实践不仅为结构 /后结构主义诗学奠定了基础 ,他对于现代批评理论的意义更在于身体力行地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批评形态 ,即“游戏批评”。这种批评方式以一种文字游戏式的姿态架构起批评话语 ,在一种貌似娱乐的轻松... 法国批评家巴尔特的文学实践不仅为结构 /后结构主义诗学奠定了基础 ,他对于现代批评理论的意义更在于身体力行地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批评形态 ,即“游戏批评”。这种批评方式以一种文字游戏式的姿态架构起批评话语 ,在一种貌似娱乐的轻松氛围中作出思想的审视、展开批评的触角。但全面地评估 ,这种批评实践虽然不无种种智慧的灵光 ,却也失之取巧的小格局 ,当然 ,这一点并不妨碍其在当代批评领域里占具一席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尔特 巴尔扎克 游戏批评 批评理论
下载PDF
罗兰·巴特符号学思想述略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淑萍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96-99,共4页
罗兰·巴特的符号学思想涵盖了两个领域:文学符号学和文化符号学,文学符号学是结构主义思维方式及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模式的产物,注重文本形式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及其关系,并从"功能"、"行动"和"叙事"... 罗兰·巴特的符号学思想涵盖了两个领域:文学符号学和文化符号学,文学符号学是结构主义思维方式及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模式的产物,注重文本形式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及其关系,并从"功能"、"行动"和"叙事"三个描述层来显示文本结构运作规则以及在这种运作规则下意义的生产方式;文化符号学以大众文化为研究对象,探讨形式背后的意义并发现大众文化在表现同一个主题——现代神话。现代神话先于表现它的形式而存在,在三级意指系统中被投入,被生成,也被自然化。巴特的文化符号学思想打破了西方始自古希腊的"形式至上"的思维范式,在比形式主义更看重形式的结构主义阶段是一大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兰·巴特 文学符号学 文化符号学 形式 内容
下载PDF
数字化时代文学写作的主体性——以罗兰·巴特理论为视角
8
作者 刘颖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第1期70-74,共5页
数字化时代给文学创作带来了机遇,也让创作主体陷入了极为复杂的困局。文学创作主体存在着主体性缺失、主体多元化等问题。罗兰·巴特是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理论家之一,他的写作理论对现代写作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他对作者与作家... 数字化时代给文学创作带来了机遇,也让创作主体陷入了极为复杂的困局。文学创作主体存在着主体性缺失、主体多元化等问题。罗兰·巴特是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理论家之一,他的写作理论对现代写作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他对作者与作家的区分以及“零度写作”的推崇颠覆了传统写作方式,并且与数字化写作实践形成微妙契合。以罗兰·巴特为视角来剖析数字化时代的文学创作,能够帮助我们解答文学创作的主体性问题,找到文学回归人学本身的正确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时代 文学写作 主体性 罗兰·巴特
下载PDF
艺术之后的摄影:从本雅明到波德里亚 被引量:2
9
作者 薛征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6-81,110,共7页
作为一种视觉现代性的标志,摄影的出现从根本上颠覆了人们既有的艺术观念。本文以本雅明、巴特和波德里亚三位理论家的影像理论为研究对象,对其有关艺术和摄影关系问题的论述进行考察。本雅明把前卫视为摄影最重要的品质,将摄影理解为... 作为一种视觉现代性的标志,摄影的出现从根本上颠覆了人们既有的艺术观念。本文以本雅明、巴特和波德里亚三位理论家的影像理论为研究对象,对其有关艺术和摄影关系问题的论述进行考察。本雅明把前卫视为摄影最重要的品质,将摄影理解为一种前卫艺术。巴特把疯狂视为摄影最重要的品质,将摄影理解为一种超艺术。波德里亚把沉默视为摄影最重要的品质,将摄影理解为一种反艺术。他们的影像理论,一方面挑战了既有的艺术观念和摄影观念,另一方面也折射了一个多世纪以来艺术和摄影自身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理论 前卫艺术 本雅明 巴特 波德里亚
下载PDF
介入与否:罗兰·巴尔特与萨特的理论分歧 被引量:9
10
作者 金松林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2-189,216,共9页
萨特在《什么是文学?》中提出了介入论的文学观,主张作家应该通过写作积极介入社会生活,主动对各种社会或政治事件表态,从而保卫个体存在的自由。在《写作的零度》中,初登文坛的巴尔特对萨特的这一观点进行了严厉批判,他认为这种写作不... 萨特在《什么是文学?》中提出了介入论的文学观,主张作家应该通过写作积极介入社会生活,主动对各种社会或政治事件表态,从而保卫个体存在的自由。在《写作的零度》中,初登文坛的巴尔特对萨特的这一观点进行了严厉批判,他认为这种写作不仅被专断的意识形态所污染,而且背负了道德伦理的重担。为了给文学松绑,他大力倡导"零度写作"或"中性写作",努力创建一种"白色的文学"。其实,巴尔特的这一观念在萨特发表《什么是文学?》之前就已经萌芽了,只是这场争论促使它快速成型。在《写作的零度》中,巴尔特不但批判了萨特,还进行了最初的结构主义实验,并且在实验中埋下了后结构主义的种子,由此呈现出巴尔特思想的复杂性,即他的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并不是两个泾渭分明的阶段,而是相互混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兰·巴尔特 萨特 文学介入 零度写作 混杂性
下载PDF
克里斯蒂娃与后现代文论之发生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雪梅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9-79,共11页
后现代文论发轫于法国的后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文论,克里斯蒂娃在法国后现代文论的发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法国由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思潮的过渡中,克里斯蒂娃所引介的巴赫金诗学理论起着划时代的推动作用。她在继承与发展巴赫金... 后现代文论发轫于法国的后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文论,克里斯蒂娃在法国后现代文论的发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法国由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思潮的过渡中,克里斯蒂娃所引介的巴赫金诗学理论起着划时代的推动作用。她在继承与发展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互文性理论,该理论奠定了其作为后结构主义文论开拓者的地位,并直接促成了罗兰·巴特由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的转变。克里斯蒂娃及其互文性理论还给予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重要启发。1968年的"五月风暴",《原样》集团的成员身份,敏锐的学术眼光与宏大的野心,以及东欧女性移民的独特生命体验是促使克里斯蒂娃成为后现代文论启发者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里斯蒂娃 后现代文论 巴赫金 罗兰·巴特 德里达
下载PDF
图像分层理论视域下足球赛场TIFO文化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 被引量:1
12
作者 解泽强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0-58,共9页
在罗兰·巴特图像分层理论视域下对足球赛场TIFO文化的图像内容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探寻TIFO文化中不同层次的图像所具有的特征与功能,据此发现中国足球赛场TIFO文化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研究发现:1)TIFO图像中的语... 在罗兰·巴特图像分层理论视域下对足球赛场TIFO文化的图像内容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探寻TIFO文化中不同层次的图像所具有的特征与功能,据此发现中国足球赛场TIFO文化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研究发现:1)TIFO图像中的语言学信息层、外延图像层和内涵图像层分别起到了限定或补充图像信息、避免受众错失或误读信息以及暗指复杂深刻涵义的作用;2)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TIFO文化的发展存在文字使用过度、图像素材匮乏、缺少地域特色及模仿抄袭过多等问题;3)建议有选择性地学习和借鉴欧美国家的TIFO文化,进一步完善中国的TIFO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分层理论 足球赛场 TIFO文化 TIFO图像 罗兰·巴特
下载PDF
符码理论解读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阶级意识
13
作者 林舒畅 李涛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124-128,共5页
罗兰·巴特提出了符码理论,意指文本可以用意素符码、布局符码、象征符码、文化符码和阐释符码五种符码进行解读。运用这一理论对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进行符号学解读。意素符码体现了固化的阶级,小说人物是那个时代英国各... 罗兰·巴特提出了符码理论,意指文本可以用意素符码、布局符码、象征符码、文化符码和阐释符码五种符码进行解读。运用这一理论对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进行符号学解读。意素符码体现了固化的阶级,小说人物是那个时代英国各个阶级的典型代表;其行为方式也受根深蒂固的阶级思想的影响。布局符码阐释了人的活动受到了阶级影响及思维和社会的规约,阶级思想影响人的行为方式,与此同时人的行为方式又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固化,使不同阶级的人各据一方,互不来往。象征符码说明庄园不仅仅是贵族阶级的居所,而且代表上层人士的生活方式,象征着阶级的封闭性。同时各种庄园的维护与拆毁体现出新旧英格兰的交替社会变革之时,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都会发生变化。文化符码探讨在这样变革的社会背景下,不同阶级的生活与道德观念的转变。在20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与特有的阶级结构相互交织,由此形成了特有的局面。劳伦斯通过小说人物梅勒斯来实现其淡化阶级之间的界限的理想,而阐释符码就是论证了劳伦斯对于打破阶级隔阂的美好向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 罗兰·巴特 符码理论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阶级意识
下载PDF
罗兰·巴特文本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
14
作者 张佳佳 董希文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53-58,73,共7页
罗兰·巴特文本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开始进入中国学者和读者的视野,在经历了翻译、介绍、研究等一系列历程后,开始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巴特文本理论在中国的理论旅行深受特定的时代和学术背景影响,因而其文本理论的译介和传... 罗兰·巴特文本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开始进入中国学者和读者的视野,在经历了翻译、介绍、研究等一系列历程后,开始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巴特文本理论在中国的理论旅行深受特定的时代和学术背景影响,因而其文本理论的译介和传播带有鲜明的中国化特征。探究巴特文本理论传入中国的路径、形式、影响以及译介各环节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完整地梳理和还原巴特文本理论的中国之旅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兰·巴特 文本理论 译介 传播 中国化
下载PDF
《大林寺桃花》许渊冲英译本“三美”实现度研究
15
作者 陶叶茂 张政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68-73,共6页
许渊冲是著名的翻译家,在诗歌翻译领域独树一帜,成就非凡。本研究依据许渊冲的诗歌翻译"三美论",并辅以"三之论",对其译诗《大林寺桃花》进行了文本分析与问卷调查,发现该诗的"音美"与"形美"... 许渊冲是著名的翻译家,在诗歌翻译领域独树一帜,成就非凡。本研究依据许渊冲的诗歌翻译"三美论",并辅以"三之论",对其译诗《大林寺桃花》进行了文本分析与问卷调查,发现该诗的"音美"与"形美"得到了多数普通外国读者的认可,但是"意美"实现度不够理想。原因有二:一是中西语言文化差异使较多普通外国读者难以理解译文尾句;二是大多普通外国读者对中国诗歌接触少、兴趣小、分析诗歌的动力不足。为了提升本诗"意美"实现度,译者尤其应以"意美"为努力方向,通过中外合作或普通外国读者反馈修改译本;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与民间交流等方式扩大中国语言文化影响力,增进普通外国读者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从而传扬中国诗歌的"意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渊冲 《大林寺桃花》 三美论 实现度 意美
下载PDF
“两个法国”之间的勒内·韦勒克:论比较文学在美国的理论化进程
16
作者 姚孟泽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55,共12页
勒内·韦勒克在其学术生涯早期,通过反对“法国学派”的实证主义,建构起了一种文学研究理论和“文艺学”理论体系。尽管同一时期美国比较文学的主流形态仍然是“法国式”的,韦勒克的理论建构在实践中也难以落实,但它极大地促进了美... 勒内·韦勒克在其学术生涯早期,通过反对“法国学派”的实证主义,建构起了一种文学研究理论和“文艺学”理论体系。尽管同一时期美国比较文学的主流形态仍然是“法国式”的,韦勒克的理论建构在实践中也难以落实,但它极大地促进了美国文学研究的制度化发展。然而,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以罗兰·巴尔特的理论为代表的法国理论给这一制度带来了极大冲击,也给韦勒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焦虑,甚至迫使他转而推崇曾经批判的实证主义。20世纪70年代之后,美国比较文学通过理论化克服了其知识危机,甚至借着理论的发展走向了“胜利”。终于,韦勒克的文学研究理念以他未曾料到、也一定不会感到欣喜的方式部分地成为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勒内·韦勒克 罗兰·巴尔特 美国学派 法国理论 理论化
原文传递
介入,零度与沉默,抑或感性分配--关于“什么是文学”的三种回答 被引量:1
17
作者 郭思恒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2022年第2期277-285,共9页
针对“什么是文学”的问题,萨特提出了介入观念,强调作家对外部现实的介入。然而此观点受到诸多质疑,罗兰·巴尔特与布朗肖在各自的理论文本中强调作者的消失与语言的自主性,或明或暗地将萨特介入理论作为标靶进行批判。朗西埃则以... 针对“什么是文学”的问题,萨特提出了介入观念,强调作家对外部现实的介入。然而此观点受到诸多质疑,罗兰·巴尔特与布朗肖在各自的理论文本中强调作者的消失与语言的自主性,或明或暗地将萨特介入理论作为标靶进行批判。朗西埃则以“感性分配”将文学/政治的二元划分打破,试图消除二者孰为体用的等级制度,这对于思考当今文学艺术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维度,也为新型的“介入”提供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什么是文学” 文学介入 文学自律性 感性分配 萨特 罗兰·巴尔特 朗西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