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ongbuk Glacier Catchment in Mt.Qomolangma Region in the Central Himalayas,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LIU Weigang REN Jiawen +4 位作者 QIN Xiang LIU Jingshi LIU Qiang CUI Xiaoqing WANG Yeta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0年第2期146-156,共11页
From 8 April to 11 October in 2005, hydrological observation of the Rongbuk Glacier catchment was carried out in the Mr. Qomolangma (Everest) region in the central Himalayas, China.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due... From 8 April to 11 October in 2005, hydrological observation of the Rongbuk Glacier catchment was carried out in the Mr. Qomolangma (Everest) region in the central Himalayas, China.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due to its large area with glacier lakes at the tongue of the Rongbuk Glacier, a large amount of stream flow was found at night, which indicates the strong storage characteristic of the Rongbuk Glacier catchment. There was a time lag ranging from 8 to 14 hours between daily discharge peaks and maximum melting (maximum temperature). As melting went on the time lag got shorter. A high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hydrological process and daily temperature during the ablation period. The runoff from April to October was about 80% of the total in the observation period. Compared with the discharge data in 1959, the runoff in 2005 was much more, and the runoff in June, July and August increased by 69%, 35% and 14%, respectively. The rising of temperature is a major factor causing the increase in runoff. The discharges from precipitation and snow and ice melting are separated. The discharge induced by precipitation accounts for about 20% of the total runoff, while snow and ice melting for about 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ral Himalayas Mt. Qomolangma rongbuk glacier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下载PDF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OUR KINDS OF WATER IN THE RONGBUK GLACIER BASIN, MOUNT QOMOLANGMA
2
作者 秦翔 秦大河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1999年第3期82-86,共5页
The chemistry of water samples collected in May of 1997 from snow, lakes, rivers, and spring on the north side of Mt. Qomolangma is reported. The pH value is between 7.35-8.52, the order of which is: lake water>riv... The chemistry of water samples collected in May of 1997 from snow, lakes, rivers, and spring on the north side of Mt. Qomolangma is reported. The pH value is between 7.35-8.52, the order of which is: lake water>river water>snow. All the samples are alkalinity. The pH values of the surface snow samples are relatively higher than the other China’s glacial regions. The conductivity of the samples is low, varying between 34.8-194?μs/cm. The conductivity values and total concentrations of the samples on the same glacier usually increase with decreasing altitude, but ones of the surface snow samples are converse for topographical causes. The anions are determined, the SO 2- 4 concentration is the highest in river and lake samples; in the surface snow samples, the Cl - concentration is the highest. Among the cations of all the samples, the Ca 2+ concentration is the highes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 2- 4, Mg 2+ , F -, Ca 2+ , conductivity and the total concentrations show the increasing trend. On the other side, the conductivity, F -, Ca 2+ , the total concentration, SO 2- 4 and Mg 2+ of the river water samples all increase with decreasing altitu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rongbuk glacier Mt. Qomolangma
下载PDF
Seasonal variation of snow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he East Rongbuk glacier, Mt. Everest 被引量:7
3
作者 LIU Yongqin YAO Tandong +6 位作者 KANG Shichang JIAO Nianzhi ZENG Yonghui SHI Yang LUO Tingwei JING Zhefang HUANG Shiju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6年第12期1476-1486,共11页
The bacterial diversity and abundance in the snow of East Rongbuk glacier, Mt. Everest were examined through 16S rRNA gene clone library and flow cytometry approaches. In total, 35 16S rRNA gene sequences were obtaine... The bacterial diversity and abundance in the snow of East Rongbuk glacier, Mt. Everest were examined through 16S rRNA gene clone library and flow cytometry approaches. In total, 35 16S rRNA gene sequences were obtained, which belong to α, β, γ-Proteobacteria, Actinobacteria, Firmicutes, CFB, Cyanobacteria, Eukaryotic chloroplast, and TM7 candidate phylum respectively. γ-Proteobacteria was the dominant bacterial group in this region, while the genera Acinetobacter and Leclercia were domi- nant on the genus level.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varied seasonally. The bacterial abundance in sum- mer snow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winter. Moreover, the snow bacterial community structures in both seasons were diverse, with not only common species but season-specific species. The common species most likely originated from the Tibet Plateau. Bacteria in summer snow are affiliated with marine environ- ment, whereas bacteria in winter snow are closely related to more diverse environments and show the feature of resistance to cold. Seasonal variations of abundance and bacterial diversity were most proba- bly due to the sea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n Mt. Ever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穆朗玛峰 冰川 细菌多样性 季节变异 微生物
原文传递
2004-2022年绒布冰川遥感监测及变化分析
4
作者 邓忠军 袁龙 +4 位作者 李建军 王江妹 和冬娟 曹雅迪 晋良高 《地矿测绘》 2024年第1期1-7,36,共8页
针对绒布冰川地区研究冰川演变、运动监测的相关研究较少的问题,聚焦于近20年,采用Landsat系列影像、数字高程模型等数据,提取了2004—2022年的绒布冰川分布信息,研究近年来该流域冰川面积的分布及不同地形下冰川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 针对绒布冰川地区研究冰川演变、运动监测的相关研究较少的问题,聚焦于近20年,采用Landsat系列影像、数字高程模型等数据,提取了2004—2022年的绒布冰川分布信息,研究近年来该流域冰川面积的分布及不同地形下冰川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2004—2022年绒布冰川流域面积减少了5.76%,其中2010年后冰川面积变化剧烈,先呈大幅下降的趋势,后又迅速上升,在2018—2022年增加了10.81 km^(2)。2)空间上,近20年绒布冰川地区的冰川分布整体破碎化程度加剧、冰川出现南移趋势;中部的冰川有一定程度的衰减,南部破碎化程度有所改善。3)研究区北面坡的冰川较为稳定,南面坡衰减与恢复变化明显;冰川主要分布在坡度为5°~25°的地区,坡度大于5°的冰川随着坡度的增加分布逐渐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绒布冰川 冰川变化 遥感 冰川面积 比值阈值法
下载PDF
珠穆朗玛峰东绒布冰川厚度测量与地形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5
作者 张通 效存德 +2 位作者 秦翔 侯典炯 丁明虎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59-1066,共8页
冰川地形特征的研究是构建冰川流动模型的基础.根据探地雷达获取的冰川厚度数据(2009年)和1∶5万地形图(1974年),得到沿珠穆朗玛峰东绒布冰川主流线的冰厚度分布以及5条冰川槽谷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沿东绒布冰川主流线的平均表面坡度约... 冰川地形特征的研究是构建冰川流动模型的基础.根据探地雷达获取的冰川厚度数据(2009年)和1∶5万地形图(1974年),得到沿珠穆朗玛峰东绒布冰川主流线的冰厚度分布以及5条冰川槽谷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沿东绒布冰川主流线的平均表面坡度约为0.08,平均厚度约为190m,最大厚度约为320m(海拔6 300m);在1974—2009年间沿冰川主流线冰厚度平均减薄约30m;东绒布冰川表碛覆盖区与白冰区尚未分离,目前很可能是一条停滞冰川,冰川末端位于海拔5 540m附近(下游方向);东绒布冰川槽谷形态接近于V型,而不是U型(b指数变化范围约为0.7~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穆朗玛峰 东绒布冰川 地形特征 冰厚度 冰川槽谷
下载PDF
珠穆朗玛峰绒布冰川水文过程初步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刘伟刚 任贾文 +1 位作者 秦翔 刘景时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63-667,共5页
2005年4月8日至10月11日对珠峰地区绒布河水文过程进行了连续6个多月的观测. 结果表明: 该地区的水文过程与温度有较好的相关性, 6~8月3个月流量约占观测期内总流量的80%. 对比该地区1959年和2005年的水文观测数据, 发现2005年同期总... 2005年4月8日至10月11日对珠峰地区绒布河水文过程进行了连续6个多月的观测. 结果表明: 该地区的水文过程与温度有较好的相关性, 6~8月3个月流量约占观测期内总流量的80%. 对比该地区1959年和2005年的水文观测数据, 发现2005年同期总径流量比1959年有较大幅度增加, 6~8月3个月月均流量2005年较1959年分别增加69%、 35%、 14%. 分析冰芯恢复的降水量资料和珠峰附近长时间序列气象数据, 降水自1950年以来保持下降趋势, 而气温却呈缓慢升高. 气温升高是径流量增大的关键因素. 2005年观测期内控制流域径流深为622 mm, 径流模数为38.52 L·s^-1·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穆朗玛峰 绒布冰川 水文过程 径流变化
下载PDF
喜马拉雅山珠峰绒布冰川流域径流模拟 被引量:7
7
作者 刘伟刚 任贾文 +9 位作者 刘景时 效存德 秦翔 张东启 郭铌 柳景峰 张通 刘晓尘 崔晓庆 丁明虎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49-1459,共11页
基于2009年5-10月喜马拉雅山北坡珠峰绒布冰川流域实测水文气象数据、50m分辨率DEM和中国第一次冰川编目资料,在HYCYMODEL水文模型中加入冰川消融子模块,模拟了绒布冰川流域径流过程.冰川消融子模块以海拔5 180m基站的实测日气温、日降... 基于2009年5-10月喜马拉雅山北坡珠峰绒布冰川流域实测水文气象数据、50m分辨率DEM和中国第一次冰川编目资料,在HYCYMODEL水文模型中加入冰川消融子模块,模拟了绒布冰川流域径流过程.冰川消融子模块以海拔5 180m基站的实测日气温、日降水作为模型输入,把气温、降水插值到该流域40个高程带中,分别计算各高程带的冰川消融和裸地蒸发,并考虑液态降水对冰面的加热作用.野外气象观测表明:2009年5-10月流域海拔5 180~5 750m内,月气温递减率在0.63~0.73℃.(100m)-1之间,均值为0.70℃.(100m)-1;同期降水观测显示,海拔5 180m以下降水梯度为-7.3mm.(100m)-1,该高度之上降水梯度为22mm.(100m)-1.HYCYMODEL水文模型的敏感性检验表明,该流域径流变化主要受气温影响,降水变化引起的径流变化较小,气温和降水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是非线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山 绒布冰川 水文模型 径流模拟 HYCYMODEL
下载PDF
珠穆朗玛峰绒布冰川消融与产汇流水文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刘伟刚 任贾文 +4 位作者 秦翔 刘景时 康世昌 崔晓庆 王强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67-372,共6页
分析珠穆朗玛峰峰绒布冰川强消融期6月的日径流资料可知,由于绒布冰川末端冰湖较为发育、冰川面积较大,冰川末端水文站显示白天流量小于晚上流量,冰川储水性较强.最大流量出现时间滞后於最高气温(消融最强)时间9~14h.随着消融强度增大... 分析珠穆朗玛峰峰绒布冰川强消融期6月的日径流资料可知,由于绒布冰川末端冰湖较为发育、冰川面积较大,冰川末端水文站显示白天流量小于晚上流量,冰川储水性较强.最大流量出现时间滞后於最高气温(消融最强)时间9~14h.随着消融强度增大,冰川排水系统发育越来越完善,滞后时间缩短.据2005年定日县气象站无降水日日平均气温资料和同期珠穆朗玛峰绒布河日均径流量,获得气温驱动下绒布河日均径流量表达式;利用1959年珠峰科考时一个水文年中无降水日绒布河日均流量资料和同期定日县气象站日均气温检验该表达式表明,该表达式在利用定日县气象站无降水日日均气温模拟绒布河径流量时表现较好.绒布河的径流可分割成两部分:冰川融水补给和降水补给.根据1959年降水驱动产生的流量,得出降水对河流补给贡献率为19.2%,冰川融水补给率为8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消融 产汇流水文特征 日均气温与流量 珠穆朗玛峰绒布冰川
下载PDF
珠穆朗玛峰北坡东绒布冰川成冰作用的新认识 被引量:10
9
作者 康世昌 秦大河 +2 位作者 任贾文 张东启 秦翔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15-419,共5页
冰川成冰作用的研究对于选择冰芯钻取点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前人对珠穆朗玛峰北坡冰川成冰作用的研究,由于缺少高海拔区域的实测资料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文章通过1998年东绒布冰川垭口处(6 500 m a.s.l.)11 m冰芯和海拔6 450 m处20 m... 冰川成冰作用的研究对于选择冰芯钻取点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前人对珠穆朗玛峰北坡冰川成冰作用的研究,由于缺少高海拔区域的实测资料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文章通过1998年东绒布冰川垭口处(6 500 m a.s.l.)11 m冰芯和海拔6 450 m处20 m冰芯剖面的成冰作用过程研究,认识到由于水、热条件的逐年波动,冰川成冰作用也处于变化之中。珠穆朗玛峰北坡东绒布冰川高海拔区域,在一定的水、热条件下(如气温较低和降水量较大等),再冻结-重结晶作用依然占主导地位,该成冰作用至少在垭口部位是有分布的。而一般在气温较高或降水量较少等条件下,冰川的成冰作用则以冷渗浸-重结晶作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穆朗玛峰北坡 冰川成冰作用
下载PDF
珠穆朗玛峰北坡绒布河谷地面风特征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马舒坡 周立波 王维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9-198,共10页
2006年5-6月,“2006珠峰野外观测实验”在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简称珠峰)北坡绒布河谷中进行,沿河谷设立了3个站点,对河谷中的大气环流状况、热力和辐射状况等进行了观测。利用绒布河谷中平均地面风场资料,研究了该河谷中地面风场的日... 2006年5-6月,“2006珠峰野外观测实验”在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简称珠峰)北坡绒布河谷中进行,沿河谷设立了3个站点,对河谷中的大气环流状况、热力和辐射状况等进行了观测。利用绒布河谷中平均地面风场资料,研究了该河谷中地面风场的日变化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珠峰北坡绒布河谷中地面风场存在明显的日变化,自上午12:00(北京时间)左右至午夜该河谷地区为来自珠峰方向的偏南风控制,该风场日变化与普通山区的山谷风环流日变化存在很大差别。从3个站点风场日变化来看,偏南风首先在河谷南部开始,然后沿河谷向北发展。沿河谷轴线方向不同地点风场日变化有较大差异:偏南风出现时间随距珠峰的距离依次滞后,距珠峰最近的站点观测到的偏南风最大且持续时间最长,而距离珠峰最远的站点偏南风最弱且持续时间最短,甚至出现长时间的偏北风。研究表明,由于珠峰北坡地区地形复杂,地形高度落差大,地表状况分布不均,因此绒布河谷中的主导风是山谷风、坡风以及冰川风等多种局地风系统耦合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绒布河谷 局地风系统 冰川风 山谷风
下载PDF
珠穆朗玛峰北坡局地环流日变化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35
11
作者 邹捍 周立波 +3 位作者 马舒坡 李鹏 李爱国 霍翠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23-1140,共18页
青藏高原地-气间的物质/能量交换是高原与全球大气系统相联系的重要纽带。陡峭的地形和强烈的地表差异在高原山区形成特殊的局地大气环流系统,在地气交换中起着重要作用。为研究珠峰北坡的局地环流系统,于2006年5~6月问在珠峰北坡... 青藏高原地-气间的物质/能量交换是高原与全球大气系统相联系的重要纽带。陡峭的地形和强烈的地表差异在高原山区形成特殊的局地大气环流系统,在地气交换中起着重要作用。为研究珠峰北坡的局地环流系统,于2006年5~6月问在珠峰北坡绒布河谷实施强化观测实验HEST2006,对该地区的局地环流以及辐射和热力状况进行观测,分析了该地区局地环流的日变化过程,包括:(1)地面风场的分布和变化;(2)风场垂直结构;(3)垂直运动及可能的驱动机制。研究表明,该地区局地大气环流是由地形与地表状态调整的大气辐射加热和冷却所驱动,包含多种不同的山地环流成分,与典型山谷风环流不同,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对地气间的交换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山 珠峰北坡绒布河谷 下行气流 冰川风 局地环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