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个农民怎么样?”——《风波》的“逆乡愁”结构与“风波/风暴”之辩
1
作者 张宁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6-123,共8页
《风波》的“乡愁”式开头与“逆乡愁”式结构,似乎一问一应地回答着一个社会学问题:你觉得当个农民怎么样?并带出乡村一隅的一个存在论故事:乡民们正是在日常龃龉、冲突、争斗、妒恨中,为各自的生命意义找到种种着力点的。但鲁迅的着... 《风波》的“乡愁”式开头与“逆乡愁”式结构,似乎一问一应地回答着一个社会学问题:你觉得当个农民怎么样?并带出乡村一隅的一个存在论故事:乡民们正是在日常龃龉、冲突、争斗、妒恨中,为各自的生命意义找到种种着力点的。但鲁迅的着眼点却是政治性的,他在小说里设置了一个“明/暗”双重故事,通过遗留在作品空白处的“风波/风暴”之辩,把现代史和思想史问题,及焦灼于自己内心的时代关切,巧妙地融合在一个乡土故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波》 “逆乡愁”式结构 “明/暗”故事 “风波/风暴”之辩
下载PDF
茶杯造型差异对大红袍茶汤感官风味的影响
2
作者 许立杰 杨素秋 《茶叶学报》 2023年第4期37-43,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造型茶杯对武夷山大红袍感官风味的影响。【方法】以同样材质的5种不同造型茶杯饮用大红袍,采用茶汤试饮问卷调查法并结合单因子变异量统计分析与模糊集质性比较分析(Fussy 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Fs/Q... 【目的】研究不同造型茶杯对武夷山大红袍感官风味的影响。【方法】以同样材质的5种不同造型茶杯饮用大红袍,采用茶汤试饮问卷调查法并结合单因子变异量统计分析与模糊集质性比较分析(Fussy 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Fs/QCA)检测其茶汤滋味与香气差异。【结果】年轻受测者对于茶汤浓烈与醇厚的敏感度更明显,年长受测者对于茶汤鲜爽度、甜爽度与香气感受的敏感度高于较年轻受测者;男性受测者对于茶汤滋味浓烈度与醇厚度的敏感度显著高于女性受测者(P<0.001)。【结论】口径较小且瘦高造型的茶杯更适合用于武夷山大红袍的饮用,为后续茶杯设计和衍生茶产品创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大红袍 感官认知 设计思维 茶文化 模糊集质性比较分析
下载PDF
宋风东渐中的建盏与“天目”的由来及承传 被引量:4
3
作者 周亚东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6期99-103,共5页
自宋代茶文化东传日本,以福建建窑生产的"建盏"为代表的茶盏亦流入日本,并被日本冠以"天目"之名,继而"天目"演变为日本对"茶碗"之总称。我国宋代的"建盏"与"天目"有着深... 自宋代茶文化东传日本,以福建建窑生产的"建盏"为代表的茶盏亦流入日本,并被日本冠以"天目"之名,继而"天目"演变为日本对"茶碗"之总称。我国宋代的"建盏"与"天目"有着深厚的渊源,"曜变天目"等建盏被日本奉为"国宝",在日本也得到很好地承传。文章试图通过考证相关历史文献的相关记载,厘清"建盏"与"天目"之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盏 天目 承传
下载PDF
茶杯塑料模具结构优化设计 被引量:3
4
作者 熊毅 苏君 《模具技术》 2010年第3期16-18,53,共4页
分析了塑料茶杯的结构,设计了成型方案、模具成型零件和其他部分的结构,最后完成了模具结构的设计。通过对模具结构分析,结合生产车间现有的设备,对模具结构进行了优化,从而保证了零件加工质量,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模具对加工设备的适应性。
关键词 塑料茶杯 成型方案 模具结构 优化
下载PDF
唐宋时期瓷茶盏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商亚敏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5-56,63,共3页
以茶盏为个体研究对象,论述从唐至宋瓷茶盏的美学特征、器型的变化、装饰上的变化、盏色的变化等。通过多方面的对比研究,分析茶盏艺术在这一时间段演变的主要规律和原因,认为唐宋瓷茶盏在演变过程中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生活方式、思想... 以茶盏为个体研究对象,论述从唐至宋瓷茶盏的美学特征、器型的变化、装饰上的变化、盏色的变化等。通过多方面的对比研究,分析茶盏艺术在这一时间段演变的主要规律和原因,认为唐宋瓷茶盏在演变过程中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审美取向等是有密切联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盏
下载PDF
从文化资本到创意产业——以建盏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水清 黄仕杰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115-117,共3页
福建闽北的建盏作为流行宋代的饮茶器,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其设计应从御用到大众、从文本到符号进行全方位、立体的视觉表达和呈现,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大众消费文化;其转换的维度也应从共时性和历时性两方面进行,改变传统的单一产... 福建闽北的建盏作为流行宋代的饮茶器,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其设计应从御用到大众、从文本到符号进行全方位、立体的视觉表达和呈现,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大众消费文化;其转换的维度也应从共时性和历时性两方面进行,改变传统的单一产业发展模式,转而用产业集聚的观点进行产业结构的平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资本 创意产业 建盏
下载PDF
建盏艺术风格在现代茶具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刘水清 《武夷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31-34,共4页
建盏是流行于宋代的黑釉盏,元以后建窑停烧。作为饮茶器具,建盏独特的艺术风格曾引起世人关注。在现代茶具设计中,如何借鉴传统、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茶具,是我们当下要思考的问题,通过对建盏的造型、釉色、纹理这些艺术风格在现... 建盏是流行于宋代的黑釉盏,元以后建窑停烧。作为饮茶器具,建盏独特的艺术风格曾引起世人关注。在现代茶具设计中,如何借鉴传统、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茶具,是我们当下要思考的问题,通过对建盏的造型、釉色、纹理这些艺术风格在现代茶具中的应用分析,对将传统和现代进行完美的结合有一定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盏艺术风格 现代茶具 应用
下载PDF
中外陶瓷文化交流研考——中日茶文化与吉州天目 被引量:1
8
作者 龙元祥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2-84,共3页
中国是瓷、茶的故乡,茶文化历史悠久,它汲取了儒家、道家、佛教的精髓,中国的吉州天目与饮茶结合,把中华文化发扬光大。唐宋时期,日本的留学僧来到中国,把茶文化和禅宗,特别是中国的天目瓷制造技术带到岛国,经过长期的消化、吸收、融合... 中国是瓷、茶的故乡,茶文化历史悠久,它汲取了儒家、道家、佛教的精髓,中国的吉州天目与饮茶结合,把中华文化发扬光大。唐宋时期,日本的留学僧来到中国,把茶文化和禅宗,特别是中国的天目瓷制造技术带到岛国,经过长期的消化、吸收、融合,形成了日本独特的茶陶文化,见证了中日两国人民传统的友好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关系 瓷茶文化 吉州天目
下载PDF
女性生存状况的历史性反思——拜厄特小说《玫瑰色茶杯》的女性主义解读 被引量:3
9
作者 李争 高兴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57-60,共4页
拜厄特小说《玫瑰色茶杯》通过女主人公穿越历史时间的心理活动,审视了母女之间的"代沟"现象,深刻反思了女性的生存状况和历史命运;并且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表达了女性打破传统生活的羁绊、寻求新的人生价值的执着追求。运... 拜厄特小说《玫瑰色茶杯》通过女主人公穿越历史时间的心理活动,审视了母女之间的"代沟"现象,深刻反思了女性的生存状况和历史命运;并且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表达了女性打破传统生活的羁绊、寻求新的人生价值的执着追求。运用女性主义理论阐释《玫瑰色茶杯》一文,并且以此为例证来探讨拜厄特短篇小说的思想价值和创作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色茶杯》 女性 代沟 生存状况 历史反思 象征和隐喻
下载PDF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下的传统符号再运用———以建盏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水清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111-113,共3页
对传统符号的再运用成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构建地方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命题。在武夷山悠久的茶文化中,建盏以及它所承载的符号成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在大武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现代消费社会背景下,建盏具备了商品符号现代转... 对传统符号的再运用成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构建地方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命题。在武夷山悠久的茶文化中,建盏以及它所承载的符号成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在大武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现代消费社会背景下,建盏具备了商品符号现代转向的多重指向性,为传统符号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行现代转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创意 消费社会 建盏符号
下载PDF
鲁迅的“历史感觉”与村社的“心理结构”:《风波》重读
11
作者 国家玮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11,共10页
本文调用历史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研究方法,将《风波》置于1920年代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试图“逼出”作家鲁迅在“听将令”这一价值选择之外隐曲的“历史感觉”;同时亦试图在阶级话语及启蒙话语之外,借助对《风波》的重新“打开”,... 本文调用历史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研究方法,将《风波》置于1920年代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试图“逼出”作家鲁迅在“听将令”这一价值选择之外隐曲的“历史感觉”;同时亦试图在阶级话语及启蒙话语之外,借助对《风波》的重新“打开”,试图把握到一种更具阐释力和普遍性的民众心理机制。本文认为,狂人的“进化论”与九斤老太的“退化论”共享了类似的思想方法,其皆是个人经验冲击出的道德激情而不是由体系化的认识论撑持。陷入传统的世界而最终成为偏执狂的九斤老太,正是鲁迅对五四“启蒙”价值理性外表之下“狂人”化、偏执化的“历史感觉”在小说中的投射;而对于七斤一家及鲁镇的人们来说,皇权还是“民权”、复辟还是共和并非最重要之事,“长毛”唤起的“乱”之忧惧与族居的安全感、稳定的“地面权”、谋生方式的多元化分别唤起的乱世/治世想象才是更贴近其精神本相的群体心理动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风波》 “历史感觉” “治世想象”
下载PDF
试论闽北建盏路在何方——关于研发建盏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几点思考
12
作者 蔡洁 《武夷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75-78,共4页
地处闽北的建窑建盏在宋代曾经历过一段辉煌历程,可如今,在物质文化全球化、多元化的大环境中,它的发展受到各方面竞争冲击几乎停滞不前,不得不沦为主流文化的附属品躺在历史博物馆中"大放光芒"让人怀念;又或是成为仿、复古... 地处闽北的建窑建盏在宋代曾经历过一段辉煌历程,可如今,在物质文化全球化、多元化的大环境中,它的发展受到各方面竞争冲击几乎停滞不前,不得不沦为主流文化的附属品躺在历史博物馆中"大放光芒"让人怀念;又或是成为仿、复古制品被少数古董爱好者收藏,已渐渐远离百姓生活,被人遗忘,其发展的何去何从让人思考。因此,本文就闽北建盏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闽北建盏复兴之路的比较分析、闽北建盏的发展对策这三方面阐述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窑建盏 武夷旅游 发展对策
下载PDF
宋代建窑兔毫盏探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鹏 《现代技术陶瓷》 CAS 2015年第1期55-58,共4页
兔毫盏是宋代建窑最具特色的代表性瓷器之一,本文以福建建窑窑址、窑炉和兔毫盏等实物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宋代建窑兔毫盏的器形、釉面、瓷胎、圈足、底款等特点,并通过对当时人文环境的介绍分析,阐述了兔毫盏能成为一代名瓷的一家之见... 兔毫盏是宋代建窑最具特色的代表性瓷器之一,本文以福建建窑窑址、窑炉和兔毫盏等实物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宋代建窑兔毫盏的器形、釉面、瓷胎、圈足、底款等特点,并通过对当时人文环境的介绍分析,阐述了兔毫盏能成为一代名瓷的一家之见及当代以宋朝兔毫盏为起点的产品工艺开发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兔毫盏 建窑 斗茶 宋代
下载PDF
《风波》英译本中的文化翻译方法 被引量:2
14
作者 奚向男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107-111,共5页
文学翻译承担着信息交流和文化交流的双重任务,其中文化交流的完成依赖于文学作品中富有文化内涵表达的翻译。但由于文化的独特性和英汉两种文化间的巨大差异,文化翻译一直是文学翻译中的难点,因此探讨和总结文学作品外译中常用的文化... 文学翻译承担着信息交流和文化交流的双重任务,其中文化交流的完成依赖于文学作品中富有文化内涵表达的翻译。但由于文化的独特性和英汉两种文化间的巨大差异,文化翻译一直是文学翻译中的难点,因此探讨和总结文学作品外译中常用的文化翻译方法对未来的文学翻译和文化传播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以鲁迅短篇小说《风波》中的文化表达的英译为例,探讨总结常用的文化翻译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波》英译本 文化翻译方法 文化传播
下载PDF
宋代建窑兔毫盏探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鹏 《山东陶瓷》 CAS 2015年第1期25-28,共4页
兔毫盏是宋代建窑最具特色的代表性瓷器之一,本文以福建建窑窑址、窑炉和兔毫盏等实物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宋代建窑兔毫盏的器形、釉面、瓷胎、圈足、底款等特点,并通过对当时人文环境的介绍分析,阐述了兔毫盏能成为一代名瓷的一家之见... 兔毫盏是宋代建窑最具特色的代表性瓷器之一,本文以福建建窑窑址、窑炉和兔毫盏等实物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宋代建窑兔毫盏的器形、釉面、瓷胎、圈足、底款等特点,并通过对当时人文环境的介绍分析,阐述了兔毫盏能成为一代名瓷的一家之见及当代以宋朝兔毫盏为起点的产品工艺开发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兔毫盏 建窑 斗茶 宋代
下载PDF
何种乡土?何种政治?——百年《风波》批评回顾
16
作者 董腾宇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5-31,共7页
每一代《风波》的研究者,都不自觉地把“乡土”和“政治”作为关键词。“乡土”摇摆于启蒙话语和阶级话语之间,决定了《风波》解读的二元立意;“政治”并没有从革命话语中剥离出来,导致作品成为辛亥革命或张勋复辟的据实解释,缺乏新的... 每一代《风波》的研究者,都不自觉地把“乡土”和“政治”作为关键词。“乡土”摇摆于启蒙话语和阶级话语之间,决定了《风波》解读的二元立意;“政治”并没有从革命话语中剥离出来,导致作品成为辛亥革命或张勋复辟的据实解释,缺乏新的历史维度。本文通过对关键词的梳理,既揭示研究者塑造《风波》的不同面向,又重新阐释关键词,从而发现这种相互关系推动研究方式的更新,促成了乡村政治经验的诞生。以乡村主体性的重建,打破进化论的认识惯性,这也是《风波》在《呐喊》中获得独立意义的新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波》批评史 乡土两重性 乡村政治经验
下载PDF
No Sandstorm in a Teacup
17
作者 FRANCISCO LITTLE 《Beijing Review》 2006年第19期48-48,共1页
The sand was everywhere, covering the city like dirty talcum powder. It choked, clogged and floated its way into the lives of Beijing residents in a day of madness. Well it had actually been four days of madness. You ... The sand was everywhere, covering the city like dirty talcum powder. It choked, clogged and floated its way into the lives of Beijing residents in a day of madness. Well it had actually been four days of madness. You felt it in your eyes, hair, teeth and worst of all you had to breathe this wind bom menace that lingered painfully like unwanted relatives at Christmas time. On the way to work April 17, even people used to pollution and poor weath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 Sandstorm in a teacup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