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various crop rotations on rice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in paddy–upland systems in southeastern China 被引量:15
1
作者 Song Chen Shaowen Liu +7 位作者 Xi Zheng Min Yin Guang Chu Chunmei Xu Jinxiang Yan Liping Chen Danying Wang Xiufu Zhang 《The Crop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6期576-588,共13页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various rotation systems on rice grain yield and N use efficiency, a paddy–upland cropping experiment(2013–2016) was conducted in southeastern China. The experiment was designed using six ...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various rotation systems on rice grain yield and N use efficiency, a paddy–upland cropping experiment(2013–2016) was conducted in southeastern China. The experiment was designed using six different rice––winter crop rotations: rice–fallow(RF),rice–wheat(RW), rice–potato with rice straw mulch(RP), rice–green manure(Chinese milk vetch; RC–G), rice–oilseed rape(RO), and rice–green manure crop(oilseed rape with fresh straw incorporated into soil at flowering; RO–G) and three N rates, N0(0 kg N ha-1), N1(142.5 kg N ha-1), and N2(202.5 kg N ha-1). Average rice yields in the RF(5.93 t ha-1) rot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rotations with winter crops(7.20–7.48 t ha-1)under the N0 treatment, suggesting that incorporation of straw might be more effective for increasing soil N than winter fallow. The rice yield differences among the rotations varied by year with the N input. In general, the grain yields in the RP and RO–G rotations –were respectively 11.6–28.5% and 14.80–37.19%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RF in plots with N applied. Increasing the N rate may have tended to minimize the average yield gap between the RF and the other rotations; the yield gaps were 18.55%, 4.14%, and 0.23% in N0, N1, and N2, respectively. However, the N recovery efficiency in the RF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other rotations, except for 2015 under both N1 and N2 rates, a finding that implies a large amount of chemical N los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nitrogen agronomic efficiency(NAE) and physiological efficiency(NPE) were found between the rotations with legume(RC–G) and non–legume(RO and RW) winter crops, a result that may be due partly to straw incorporation. For this reason, we concluded that the return of straw could reduce differences in N use efficiency between rotations with and without legume crops. The degree of synchrony between the crop N demand and the N supply was evaluated by comparison of nitrogen balance degree(NBD) values. The NBD values in the RP and RW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other rotations under both N1 and N2 rates. Thus,in view of the higher grain yield in the RP compared to the RW under the N1 rate, the RP rotation might be a promising practice with comparable grain yield and greater N use efficiency under reduced N input relative to the other rotations. The primary yield components of the RF and RP were identified as number of panicles m-2 and numbers of kernels panicle-1, respectively. The NAE and NPE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harvest index, possibly providing a useful indicator for evaluating N use efficie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Oryza SATIVA L.) paddy–upland rotation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WINTER CROPS
下载PDF
Effects of rice or wheat residue retention on the quality of milled japonica rice in a rice–wheat rotation system in China 被引量:2
2
作者 Pengfu Hou Yanfeng Ding +6 位作者 Guofa Zhang Quan Li Shaohua Wang She Tang Zhenghui Liu Chengqiang Ding Ganghua Li 《The Crop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期67-73,共7页
In rice–wheat rotation systems, crop straw is usually retained in the field at land preparation in every, or every other, season. We conducted a 3-year-6-season experiment in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River Valley to... In rice–wheat rotation systems, crop straw is usually retained in the field at land preparation in every, or every other, season. We conducted a 3-year-6-season experiment in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River Valley to compare the grain qualities of rice under straw retained after single or double seasons per year. Four treatments were designed as: both wheat and rice straw retained(WR), only rice straw retained(R), only wheat straw retained(W), and no straw retained(CK). The varieties were Yangmai 16 wheat and Wuyunjing 23 japonica rice. The results showed contrasting effects of W and R on rice quality. Amylopectin content, peak viscosity, cool viscosity, and breakdown viscosity of rice grain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W compared to the CK, whereas gelatinization temperature,setback viscosity, and protein content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addition, the effect of WR on rice grain quality was similar to that of W, although soil fertility was enhanced in WR due to straw being retained in two cycles. The differences in protein and starch contents among the treatments might result from soil nitrogen supply.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wheat straw retained in the field is more important for high rice quality than rice straw return, and straw from both seasons is recommended for positive effects on soil fert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APONICA rice Crop straw Grain QUALITY paddy–upland rotation
下载PDF
江汉平原典型种植模式稻田土壤中农药残留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常向前 张舒 +5 位作者 刘冬碧 赵越 王佐乾 杨小林 夏颖 吕亮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5-301,共7页
在江汉平原中稻-油菜/小麦轮作田、一季中稻田及再生稻田3种种植模式稻田采集土壤样品86个。调查了土壤样品中滴滴涕(DDTs,包括o,p′-DDT、p,p′-DDT、p,p′-DDE、p,p′-DDD)、六六六(HCHs,包括α-HCH、β-HCH、γ-HCH、δ-HCH)、甲胺... 在江汉平原中稻-油菜/小麦轮作田、一季中稻田及再生稻田3种种植模式稻田采集土壤样品86个。调查了土壤样品中滴滴涕(DDTs,包括o,p′-DDT、p,p′-DDT、p,p′-DDE、p,p′-DDD)、六六六(HCHs,包括α-HCH、β-HCH、γ-HCH、δ-HCH)、甲胺磷、甲基对硫磷、氧乐果、乐果、敌敌畏、乙酰甲胺磷、毒死蜱、氯虫苯甲酰胺、吡蚜酮、吡虫啉、啶虫脒、三环唑、戊唑醇、氰氟草酯、二氯喹啉酸、乙草胺及异丙甲草胺等25种农药及其代谢产物的残留。结果表明,检出率最高的3种农药为当前常用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87.21%),杀菌剂三环唑(91.86%)及戊唑醇(72.09%),其残留均值分别为0.0397、0.0734 mg/kg及0.0276 mg/kg;已经禁用的有机氯农药滴滴涕(o,p′-DDT、p,p′-DDT、p,p′-DDE、p,p′-DDD)仍能检出,检出率为36.05%~66.28%。3种模式田块中检出的滴滴涕主要来源于历史上滴滴涕的使用。杀虫剂吡蚜酮及杀菌剂三环唑在再生稻田的残留量均值显著高于中稻-油菜/小麦轮作田及一季中稻田;但其他农药在不同种植模式稻田中的残留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为江汉平原农药残留的治理及农药的合理使用提供了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平原 中稻-油菜/小麦轮作 一季中稻 再生稻 稻田 农药残留
下载PDF
玉米象侵害后的稻谷的加工精度对大米理化特性和食用品质的影响
4
作者 张玉荣 李天明 +3 位作者 田奇生 吴晓寅 张咚咚 吴琼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63,共9页
为探究玉米象侵害后的稻谷的加工精度对大米理化特性和食用品质的影响以及加工精度对玉米象侵蚀的抑制程度,以玉米象侵害后的稻谷为研究对象,以未被侵害的稻谷为对照,将被侵害的稻谷分别加工为糙米、适碾大米和精碾大米后,用PE包装袋密... 为探究玉米象侵害后的稻谷的加工精度对大米理化特性和食用品质的影响以及加工精度对玉米象侵蚀的抑制程度,以玉米象侵害后的稻谷为研究对象,以未被侵害的稻谷为对照,将被侵害的稻谷分别加工为糙米、适碾大米和精碾大米后,用PE包装袋密封并在30℃、RH 75%条件下储藏30 d,储藏期间定期取样并对大米的脂肪酸值、丙二醛(MDA)含量、α-淀粉酶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等生化指标及其所制米饭的质构特性和蒸煮品质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所有处理组大米样品的脂肪酸值、α-淀粉酶活性和MDA含量均呈上升趋势,POD活性和CAT活性均呈下降趋势;其对应米饭的食用品质逐渐下降,硬度上升,黏性与弹性下降;米饭蒸煮特性中吸水率和膨胀率上升,pH值与米汤固形物含量逐渐下降;与对照样加工的大米相比,虫蚀样加工得到的大米的品质劣变更加明显;随着大米加工精度的提高,样品的脂肪酸值、MDA含量以及酶活逐渐下降,且随着加工精度的提高品质劣变速度逐渐降低。玉米象对稻谷的侵害会造成大米储藏品质劣变加速,而稻谷的加工会碾磨掉部分虫卵,减缓玉米象侵害对大米储藏品质的影响,且随着加工精度的提高抑制效果增强。适碾与精碾对害虫的侵害均有抑制效果且对大米食用品质的影响并无显著性差异,适碾大米保留了部分皮层和糊粉层,因此储藏条件适宜时适碾大米可作为更优的储藏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工精度 玉米象 稻谷 食用品质 大米
下载PDF
氮肥用量对玉米-油菜和水稻-油菜轮作模式下油菜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5
作者 刘陈 王昆昆 +5 位作者 廖世鹏 杨佳群 丛日环 任涛 李小坤 鲁剑巍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067-2077,共11页
旱-旱和水-旱轮作是我国长江流域冬油菜的典型种植模式,氮养分缺乏是油菜产量主要限制因子。利用2016—2023年在湖北省武汉市布置的裂区同田对比定位试验,探究氮肥用量对不同轮作模式下油菜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差异,为科学施氮提... 旱-旱和水-旱轮作是我国长江流域冬油菜的典型种植模式,氮养分缺乏是油菜产量主要限制因子。利用2016—2023年在湖北省武汉市布置的裂区同田对比定位试验,探究氮肥用量对不同轮作模式下油菜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差异,为科学施氮提供依据。试验设计的主处理为旱地油菜(玉米-油菜)和水田油菜(水稻-油菜)2种轮作模式,副处理为4个氮肥用量(0 kg N hm^(-2)、75 kg N hm^(-2)、150 kg N hm^(-2)、225 kg N hm^(-2)),分析了油菜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和氮素积累量等相关指标。7年试验结果表明,旱地和水田油菜的产量和氮素吸收在不同氮肥投入下的响应存在差异。当不施氮或低施氮(75 kg N hm^(-2))时,水田油菜产量显著高于旱地油菜,分别高出53.9%和20.8%,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分别高出57.8%和18.3%;当施氮量为150 kg N hm^(-2)时,2种轮作无显著差异;在高施氮(225 kg N hm^(-2))时,旱地油菜产量和氮素积累量较水田分别增加11.2%和16.0%。旱地油菜的氮肥农学利用效率、贡献率和表观利用率较水田油菜分别平均增加16.5%、20.5%和22.0%,氮肥对旱地油菜的增产潜力更大,但水田油菜季土壤基础氮素供应量较旱地高61.5%,对氮肥的依赖性更小。综上,增加氮肥用量显著提高了油菜产量和氮素积累,水田油菜在低氮投入下表现出较高的稳产性,而旱地油菜在较高氮投入下丰产潜力更高。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不同轮作模式调整油菜施氮量,旱地油菜可以适当增加氮肥用量以获得高产,水田油菜要充分利用土壤供氮能力适当控制氮肥用量,以达到油菜高产高效生产和氮肥高效利用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油菜轮作 水稻-油菜轮作 氮肥用量 油菜产量 氮素积累量
下载PDF
广东省适宜“稻稻油”模式早熟甘蓝型冬油菜品种的评价与筛选
6
作者 彭菁菁 潘俊峰 +9 位作者 汪家凯 李妹娟 胡香玉 梁开明 傅友强 刘彦卓 胡锐 王昕钰 叶群欢 尹媛红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56-965,共10页
【目的】评价、筛选适宜广东“稻稻油”三熟制模式的早熟、高产、优质油菜品种,解决目前生产上轮作茬口不衔接的突出问题,促进广东粮油产能提升。【方法】试验在双季稻冬闲田实施,以25个早熟甘蓝型冬油菜品种为评价材料,调查测定各品种... 【目的】评价、筛选适宜广东“稻稻油”三熟制模式的早熟、高产、优质油菜品种,解决目前生产上轮作茬口不衔接的突出问题,促进广东粮油产能提升。【方法】试验在双季稻冬闲田实施,以25个早熟甘蓝型冬油菜品种为评价材料,调查测定各品种的生育期、产量、品质等重要性状,分析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试验品种全生育期变幅为136~151 d,播种期至初花期、初花期至盛花期、盛花期至终花期、终花期至成熟期的持续时间均值分别为88.0、7.2、21.1和30.0 d,大于0℃平均有效积温分别为1648.4、98.3、360.3和525.3℃;平均产量1832.1 kg·hm^(−2)(变幅1279.0~2288.1 kg·hm^(−2)),平均日产量12.5 kg·hm^(−2)(变幅8.6~15.5 kg·hm^(−2));每角粒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籽粒含油量(w)平均44.5%(变幅40.4%~48.4%),蛋白质含量(w)平均22.4%(变幅19.2%~25.4%),油酸含量(w)平均58.5%(变幅19.6%~73.3%)。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播种期至初花期的平均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含油量与播种期至初花期的平均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光合有效辐射呈极显著正相关。聚类分析表明,11个不同生育期的品种属于高产类型,日产量高以及每角粒数、一次分枝数和单株有效角果数多是其主要特征。【结论】早熟甘蓝型冬油菜品种在广东的适应性差别大,日产量高以及每角粒数、一次分枝数和单株有效角果数多的品种能够充分利用生育前期光温资源,有利于高产和高油性状形成,适宜在粤中与丘陵稻作区“稻稻油”模式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熟制 “稻稻油”模式 水旱轮作 甘蓝型冬油菜 产量
下载PDF
洞庭湖区典型稻田玉米水稻轮作下土壤—作物系统对施氮措施的响应
7
作者 房康睿 龙世平 +7 位作者 彭斯文 陈山 廖育林 徐新朋 赵士诚 仇少君 何萍 周卫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79-1994,共16页
【目的】双季稻田水旱轮作后能够提高作物产能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但水旱轮作后化肥氮素配施不同有机物料对作物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及有机质含量影响的报道较少。【方法】以玉米水稻轮作为研究对象,于2015—2021年在洞庭湖区紫潮泥和红... 【目的】双季稻田水旱轮作后能够提高作物产能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但水旱轮作后化肥氮素配施不同有机物料对作物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及有机质含量影响的报道较少。【方法】以玉米水稻轮作为研究对象,于2015—2021年在洞庭湖区紫潮泥和红黄泥两种双季稻田上设置不施氮肥(CK)、单施化肥(NPK)、NPK+秸秆还田(NPKS)、NPK+有机肥(NPKM)、NPK+生物炭(NPKB)5种处理,探讨在两种土壤上不同施肥处理的作物产量、养分利用效率和土壤碳氮含量及平衡的变化。【结果】紫潮泥和红黄泥6年试验的平均玉米产量、水稻产量和年总产量分别为5.7、7.3和12.9 t·hm^(-2),三者在紫潮泥中的产量都略高于红黄泥,但差异都不显著。与NPK处理相比,NPKM处理使两种土壤的玉米和水稻平均产量分别显著(P<0.05)提高10.6%、4.20%。在所有处理中,NPKM处理玉米产量最高,为6.0 t·hm^(-2);NPKB处理水稻产量最高,为7.5 t·hm^(-2)。NPKM和NPKB处理的6年平均年总产量分别显著(P<0.05)高于其他处理,但NPKM和NPKB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与其他处理相比,NPKM处理显著(P<0.05)提高了玉米水稻的化肥氮素回收率、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玉米季6年平均值分别为66.3%、39.5 kg·kg^(-1)、56.0 kg·kg^(-1),水稻季6年平均值分别为53.8%,21.9 kg·kg^(-1)、68.6 kg·kg^(-1)。NPKB处理较NPK、NPKS显著(P<0.05)提高了玉米水稻的化肥氮素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较NPK处理显著(P<0.05)提高了玉米化肥氮素回收率。两种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从第4年(2019年)开始显著下降。与试验开始前(2015年)相比,2021年紫潮泥和红黄泥施氮处理年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下降了1.8、0.7 g·kg^(-1),全氮含量分别下降0.4、0.1 g·kg^(-1);两种土壤NPKM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下降幅度最小、NPKB处理次之。NPKM处理的碳、氮投入量最高,平均土壤有机碳、全氮损失量最小,分别为0.48 t C·hm^(-2)·a^(-1)、94.7 kg N·hm^(-2)·a^(-1)。【结论】双季稻田水旱轮作后,化肥与有机肥、生物炭配施能提高作物产量和延缓土壤有机质下降,试验期间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玉米平均产量最高,化肥配施生物炭处理水稻平均产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水稻轮作 产量 施肥措施 土壤类型 氮肥利用效率 土壤碳氮
下载PDF
不同水旱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与精量减氮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土壤氮含量的影响
8
作者 胡明明 李志欣 +10 位作者 丁峰 陈凯瑞 廖琴 吴子牛 熊莹 付浩 罗永恒 陈宗奎 杨志远 孙永健 马均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00-1514,共15页
【目的】水旱轮作模式不仅影响土壤氮素残留率,而且旱作季秸秆还田后带入土壤的氮量也不同,导致对后茬水稻的氮素供应也不同。研究考虑秸秆氮素条件下的精准减氮量,以充分发挥秸秆氮素和轮作模式优势。【方法】以四川地区主推品种‘F优... 【目的】水旱轮作模式不仅影响土壤氮素残留率,而且旱作季秸秆还田后带入土壤的氮量也不同,导致对后茬水稻的氮素供应也不同。研究考虑秸秆氮素条件下的精准减氮量,以充分发挥秸秆氮素和轮作模式优势。【方法】以四川地区主推品种‘F优498’为材料,在四川农业大学现代化农业科研园区进行大田裂区试验,以3种水旱轮作模式下的秸秆还田为主区:油菜–水稻轮作(RR)、小麦–水稻轮作(WR)、青菜–水稻轮作(CR);以3个施氮量为裂区:不施氮(N_0)、传统施氮量(N_(1))、精量减氮(N_(2))。根据计算,RR、CR和WR轮作模式下N_(2)处理的施氮量分别为120、145和140 kg/hm^(2),分别较N1处理(150 kg/hm^(2))减少氮肥用量20.00%、3.33%和6.67%。于水稻拔节期、齐穗期、成熟期取植株样分析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量,成熟期测定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旱季作物和水稻收获后取0—20 cm土壤样品,测定全氮及碱解氮含量。【结果】与CR和WR处理相比,RR平均水稻产量2018年分别增加3.85%和13.06%,2019年分别增加14.01%和2.57%,主要原因是其能保证较高的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促进籽粒灌浆结实;2018年干物质积累总量平均分别增加1.84%和23.50%,2019年分别增加12.87%和4.19%;2018年氮素积累总量平均分别增加17.29%和14.59%,2019年分别增加10.50%和5.00%;2018年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11.43%和17.08%,2019年分别增加25.57%和11.42%。2018、2019年RR处理稻田土壤全氮含量分别较CR和WR处理增加16.67%和9.25%、14.69%和2.01%,碱解氮含量分别增加了13.90%和9.80%、17.76%和8.48%。同一轮作模式秸秆还田下,N_(2)处理的水稻产量、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及土壤氮素含量与N_(1)处理多无显著差异,但氮肥偏生产力、氮肥生理利用率多表现为N_(2)>N_(1),其中2018年N2处理在RR模式下的氮肥偏生产力较N1处理显著增加23.50%,2019年显著增加20.89%。RR、WR和CR模式综合评价表明,水稻生产力综合排序为RR>CR>WR,得分最高的处理是RR+N_(1),其次是RR+N_(2)。【结论】油菜–水稻轮作模式秸秆还田优化了水稻各生育时期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促进了氮素利用和土壤培肥,从而增加水稻产量,配合精量减氮处理不影响水稻正常生长,但能减少20%氮肥使用,有助于秸秆高效利用和水稻节肥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旱轮作 旱作秸秆还田 精量减氮 水稻产量 氮素吸收利用 土壤氮素含量
下载PDF
湘中烟稻轮作区2种水稻土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组分比较研究
9
作者 陆峰 何结望 +6 位作者 肖志鹏 唐剑宁 马明云 夏凡 龙飞 肖孟宇 钱传林 《农学学报》 2024年第3期48-52,共5页
选择湘中烟稻轮作区2种典型水稻土,比较分析了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有机碳组分及其相关关系,旨在揭示烟稻轮作的2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差异及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壤性水稻土(RPS)>0.25 mm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平均质量直... 选择湘中烟稻轮作区2种典型水稻土,比较分析了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有机碳组分及其相关关系,旨在揭示烟稻轮作的2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差异及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壤性水稻土(RPS)>0.25 mm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显著高于紫色水稻土(PPS),分形维数(D)则较小,因此烟稻轮作的红壤性水稻结构及团聚体稳定性显著好于PPS;RPS总有机碳(TOC)及颗粒有机碳(POC)含量均显著高于PPS,而易氧化有机碳(EOC)含量变化不明显;RPS和PPS的MWD及GMD均与TOC、EOC和PO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D则与前者呈显著负相关;>0.25 mm团聚体含量虽均与TOC、EOC和PO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RPS有机碳对>0.25 mm团聚体影响大于PPS,且2种土壤的POC对>0.25 mm团聚体的影响均大于EOC。在培育烟稻轮作的RPS和PPS团聚体和改善其结构中,需提高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稻轮作 水稻土 团聚体 有机碳
下载PDF
绿肥油菜还田提高水稻产量与土壤磷钾肥力
10
作者 盛雪雯 陶玥玥 +3 位作者 徐坚 吴正贵 王海候 孙华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4年第4期29-34,共6页
为评价太湖地区油菜花后作绿肥对水稻产量及稻田水土养分的影响,在太湖地区连续进行2年田间定位试验,明确在2种不同油菜-水稻种植模式[绿肥油菜-水稻、饲用油菜-水稻(CK)]引起的水稻籽粒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土壤氮磷钾含量以及稻田田... 为评价太湖地区油菜花后作绿肥对水稻产量及稻田水土养分的影响,在太湖地区连续进行2年田间定位试验,明确在2种不同油菜-水稻种植模式[绿肥油菜-水稻、饲用油菜-水稻(CK)]引起的水稻籽粒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土壤氮磷钾含量以及稻田田面水氮磷浓度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油菜终花期后压青还田下2年水稻产量提高了6.1%~15.2%,试验第1年水稻产量显著增加主要是由于有效穗数显著增加了20.0%,成穗率显著提高了14.7%,穗实粒数显著提高13.1%(P<0.05),结实率、千粒质量2种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连续2年绿肥油菜还田下耕层土壤全氮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31.6%和27.8%,同时移栽至分蘖期稻田田面水总氮和总磷浓度分别显著提高36.3%和53.7%(P<0.05)。由此,太湖地区油菜作绿肥还田可维持水稻产量并补充土壤磷钾库,但应结合配套油菜绿肥还田技术以降低稻田盈余养分潜在流失风险,为太湖保护区提供化学肥料有机替代和绿色防控等有效环保型施肥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油菜-水稻两熟 水稻产量 土壤养分 田面水养分 产量构成
下载PDF
稻菇轮作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11
作者 李佳丽 邓茹月 +4 位作者 彭强 闫志强 李祖军 徐海峰 朱速松 《耕作与栽培》 2024年第3期39-43,共5页
为了明确优质稻与大球盖菇轮作对水稻种植的影响,以T香优557和大球盖菇1号为供试品种,对比贵阳和安顺两地“冬闲+优质稻”和“大球盖菇+优质稻”轮作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及土壤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冬闲+优质稻”相比,贵阳和安顺不同... 为了明确优质稻与大球盖菇轮作对水稻种植的影响,以T香优557和大球盖菇1号为供试品种,对比贵阳和安顺两地“冬闲+优质稻”和“大球盖菇+优质稻”轮作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及土壤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冬闲+优质稻”相比,贵阳和安顺不同生态区“大球盖菇+优质稻”轮作使水稻品种T香优557的有效穗数和千粒重显著增加,进一步增加水稻产量,其中安顺地区产量增加20.3%,达到显著水平(p<0.05);从稻米品质分析看,“大球盖菇+优质稻”轮作使水稻品种T香优557的垩白粒率分别显著降低了48.4%和27.4%,垩白度分别显著降低了52.8%和46.4%,蛋白质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43.2%和32.7%,整精米率分别增加了3.5%和12.4%;从土壤性质来看,“大球盖菇+优质稻”轮作使得有效磷的含量显著增加40.5%和22.4%。因此,“大球盖菇+优质稻”轮作模式不仅能提高水稻产量,还能改善稻米品质,对土壤也有一定的影响,安顺地区的效果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稻 大球盖菇 水旱轮作 稻米品质
下载PDF
保护地菜田与稻麦轮作田土壤微生物学特征的比较 被引量:68
12
作者 尹睿 张华勇 +3 位作者 黄锦法 林先贵 王俊华 曹志洪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7-62,共6页
比较分析了位于长江三角洲嘉兴市的三类主要水稻土(漏水型水稻土、爽水型水稻土和囊水型水稻土)由稻—麦(或油菜)轮作改为多年连作露地蔬菜和大棚蔬菜后一些土壤微生物学特征的变化,以衡量土壤质量演变的趋势。结果表明,与稻—麦(油)轮... 比较分析了位于长江三角洲嘉兴市的三类主要水稻土(漏水型水稻土、爽水型水稻土和囊水型水稻土)由稻—麦(或油菜)轮作改为多年连作露地蔬菜和大棚蔬菜后一些土壤微生物学特征的变化,以衡量土壤质量演变的趋势。结果表明,与稻—麦(油)轮作土壤相比,蔬菜地土壤微生物区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细菌数量显著减少,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却显著增加;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随土壤类型不同呈不同的变化。多年连作露地蔬菜和蔬菜大棚保护地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总磷脂(TPL)含量显著低于稻麦轮作土壤,土壤中脱氢酶活性也显著低于稻麦轮作土壤。Biolog分析表明,蔬菜大棚保护地土壤中微生物能利用的碳源显著少于露地蔬菜和稻麦轮作土壤,而后两者间无显著差异。说明由稻—麦(油)轮作改为多年连作大棚蔬菜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的多样性明显下降,土壤质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利用性———土壤的长期生产力也将大大降低。土壤微生物数量、活性及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下降主要与蔬菜栽培特别是大棚蔬菜栽培的旱作与稻麦水旱轮作的生态环境条件的变化和前者的过量施用精有机肥和高效NPK复合肥导致的土壤氮、磷富集、有机质下降、次生盐渍化和酸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地菜田 稻麦轮作田 土壤微生物学 数量 活性 群落结构 功能多样性
下载PDF
轮耕对土壤物理性状及水稻产量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4
13
作者 孙国峰 陈阜 +2 位作者 肖小平 伍芬琳 张海林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09-113,共5页
针对南方稻田连续免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土壤轮耕效应的初步研究。试验选择双季稻区连续7年免耕稻田,设置免耕、旋耕和翻耕3种耕作处理(即免耕-免耕,免耕-旋耕和免耕-翻耕),早稻和晚稻采取同-耕作措施。研究结果表明:连续免... 针对南方稻田连续免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土壤轮耕效应的初步研究。试验选择双季稻区连续7年免耕稻田,设置免耕、旋耕和翻耕3种耕作处理(即免耕-免耕,免耕-旋耕和免耕-翻耕),早稻和晚稻采取同-耕作措施。研究结果表明:连续免耕后进行土壤耕作(翻耕、旋耕)可以降低耕作层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水贮量,尤为翻耕显著,早、晚稻均表现为这-趋势;晚稻收获时,表层0~5cm的毛管孔隙度表现为免耕-翻耕、免耕-旋耕在5%水平上显著高于免耕-免耕,而下层差异不显著;早、晚稻晒田时,表层0~5cm原状土饱和导水率均表现为免耕~翻耕在5%水平上显著高于免耕-免耕和免耕-旋耕,而5~10cm无显著性差异;早、晚稻的实际产量均表现为免耕-旋耕〉免耕-翻耕〉免耕-免耕,起主要作用的构成因素是有效穗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耕 稻田 土壤物理性状 产量
下载PDF
稻麦轮作下水稻土重金属形态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 被引量:63
14
作者 王昌全 代天飞 +2 位作者 李冰 李焕秀 杨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89-897,共9页
在成都平原稻麦轮作下86个土样中重金属全量和各形态含量分析的基础上,采集分析相应点位上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和水稻籽粒的重金属含量,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及线性回归方程的模拟,研究了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特征及其... 在成都平原稻麦轮作下86个土样中重金属全量和各形态含量分析的基础上,采集分析相应点位上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和水稻籽粒的重金属含量,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及线性回归方程的模拟,研究了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Cr、Cu、Pb、Zn各形态含量的分配顺序为:残渣态>有机物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可交换态,而Cd各形态含量的分配顺序为: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残渣态>碳酸盐结合态>有机物结合态>可交换态。若以活性态(非残渣态含量)而论,Cd的活性最高,Cr的活性最低。除Cr外,各元素全量与各活性形态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土壤中全Cd含量与4种活性形态Cd含量间的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Cu、Zn全量分别与其铁锰氧化物和有机物结合态含量,Pb全量分别与其可交换态和铁锰氧化物含量间的相关系数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用卫生部颁布的食品中重金属限量卫生标准评价稻麦籽粒重金属累积情况,其结果表明,小麦籽粒(旱作)中的Cd、Cr、Cu、Pb分别超标14.71%、8.70%、6.50%和17.40%,而水稻籽粒(水作)仅有Pb和Cd含量超标10.90%和8.70%。不同形态重金属对水稻和小麦籽粒中重金属累积的影响效应不同,从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回归系数来看:稻-麦籽粒中Cd含量受到土壤中各活性形态Cd含量的影响。除铁锰氧化态Cd和有机物结合态Cd含量分别对小麦和水稻籽粒中Cd的累积表现出负效应外,其余均为正效应。可交换态Cu含量对稻-麦籽粒Cu累积的效应最大,其次受碳酸盐结合态Cu含量的影响。稻-麦籽粒Pb含量的累积受土壤各活性态Pb含量影响效应的差异不甚明显。稻-麦籽粒Zn含量与土壤各活性态Zn含量间无显著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 水稻土 重金属形态 累积效应
下载PDF
轮作模式及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稻米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38
15
作者 吴玉红 王吕 +5 位作者 崔月贞 郝兴顺 王保军 田霄鸿 李小刚 秦宇航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926-1937,共12页
【目的】研究不同水旱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土壤养分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为多元化轮作模式秸秆还田和水稻提质丰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田间试验于2018—2020年在陕西省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韩塘试验基地进行。试验包含轮作... 【目的】研究不同水旱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土壤养分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为多元化轮作模式秸秆还田和水稻提质丰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田间试验于2018—2020年在陕西省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韩塘试验基地进行。试验包含轮作模式和秸秆还田2个处理因素,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油菜–水稻(R–R)、绿肥(紫云英)–水稻(G–R)、冬闲–水稻(W–R)3种轮作模式,每种轮作模式设秸秆不还田和秸秆还田,共6个处理。水稻收获后,测定了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以及0—20 cm土壤养分含量。【结果】轮作模式和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影响显著,轮作模式的培肥效果表现为R–R>W–R>G–R。同一轮作模式下,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活性有机碳、有机碳、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两年平均增幅分别为4.09%~18.89%、6.84%~24.06%、9.63%~17.43%、9.10%~41.05%、3.72%~17.36%。轮作模式对供试品种穗粒数影响显著,秸秆还田则对穗粒数和有效穗影响显著。轮作模式对水稻产量影响显著,而秸秆还田对产量无显著影响。R–R模式下‘荃香优1521’产量分别较G–R和W–R增产1.71%和8.95%,‘黄华占’产量分别较G–R和W–R增产5.51%和6.41%。轮作模式对稻米外观品质影响不显著,对整精米率、蛋白质、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值影响显著。G–R模式较R–R和W–R显著增加蛋白质含量,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增加胶稠度,平均增幅分别为11.01%、−2.56%、4.69%。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整精米率和食味值,增幅分别为0.48%~3.12%和0.45%~4.79%。【结论】油菜–水稻、绿肥(紫云英)–水稻、冬闲–水稻3种模式下,周年秸秆全量还田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增加水稻穗粒数和有效穗,提高水稻产量,改善稻米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提高营养品质和蒸食品质。绿肥(紫云英)–水稻轮作改善稻米品质的优势明显,因此,绿肥(紫云英)–水稻轮作结合稻草周年全量还田是一种适合汉中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旱轮作 籼稻 紫云英 秸秆全量还田 土壤肥力 稻米品质
下载PDF
稻田冬种黑麦草对后作水稻生长的影响及其机理初探 被引量:37
16
作者 杨中艺 岳朝阳 +2 位作者 辛国荣 简曙光 杨卓睿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0-24,共5页
采用野外栽培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水田冬种黑麦草后水稻的生长发育以及土壤理化、生物性状的变化进行了研究,旨在进一步确证冬种黑麦草对后作水稻的增产效应并初步探讨这一效应产生的机理。结果表明,冬种黑麦草使后作水稻... 采用野外栽培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水田冬种黑麦草后水稻的生长发育以及土壤理化、生物性状的变化进行了研究,旨在进一步确证冬种黑麦草对后作水稻的增产效应并初步探讨这一效应产生的机理。结果表明,冬种黑麦草使后作水稻除千粒重(降低了3.1%)以外的各生长发育性状和产量性状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总生物量、地上部生物量、地下部生物量、叶面积指数、有效分蘖数、成穗率和结实率分别比对照提高了8.4%、21.1%、6.9%、21.2%、10.0%、4.9%和1.0%,颖花退化率则降低了3.1%,实测籽实产量增加了6.8%;冬种黑麦草后土壤的部分理化性状指标和生物性状指标得到了改善,其中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有效氮含量、微生物生物量和转化酶活性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0.11%、19.40%、77.73%、53.05%和66.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大利黑麦草 水稻 轮作 水田 青饲料
下载PDF
“黑麦草—水稻”草田轮作系统的研究Ⅴ.稻田冬种黑麦草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55
17
作者 辛国荣 杨中艺 +2 位作者 徐亚幸 陈三有 郭仁东 《草业学报》 CSCD 2000年第2期17-23,共7页
黑麦草 (IRG)的栽培方式、播种量、施肥种类和施肥量是影响 IRG优质高产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高播量 (2 2 .5kg/hm2 )稻底撒播方式可以获得优质高产的 IRG,干物质产量 9183.4 5kg/hm2 ,粗蛋白质产量达 16 6 8.0 0 kg/hm2 ,因其节... 黑麦草 (IRG)的栽培方式、播种量、施肥种类和施肥量是影响 IRG优质高产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高播量 (2 2 .5kg/hm2 )稻底撒播方式可以获得优质高产的 IRG,干物质产量 9183.4 5kg/hm2 ,粗蛋白质产量达 16 6 8.0 0 kg/hm2 ,因其节省劳力 ,且可以有效利用稻田水分 ,因此可作为稻田冬种 IRG的主要方式。中等播量 (15.0 kg/hm2 )育苗移栽方式也获得了较高的产量 (976 5.4 5kg/hm2 )和最高的 IRG粗蛋白质产量 (1730 .2 5kg/hm2 ) ,尽管该方式花费劳力较多 ,但节约种子并可以提早供草 ,可根据生产需要加以运用。在施肥管理上 ,使用复合肥 (N∶ P2 O5∶ K2 O=15∶ 15∶ 15) 150 0 kg/hm2的施肥管理方式最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麦草 水稻 轮作 栽培技术
下载PDF
中国南方稻区玉米-稻种植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被引量:22
18
作者 赵强基 郑建初 +3 位作者 袁从袆 卞新民 李萍萍 章熙谷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15-219,共5页
选择亚热带北缘(32°N)的江苏沿江苏南地区作为建模研究区。1979年以来,研究了玉米-稻种植模式的温度和土壤适应性、光热资源利用效率、能量转换效率、农牧结合效率和轮作效应等生态特性;形成玉米-稻种植模式的省工高... 选择亚热带北缘(32°N)的江苏沿江苏南地区作为建模研究区。1979年以来,研究了玉米-稻种植模式的温度和土壤适应性、光热资源利用效率、能量转换效率、农牧结合效率和轮作效应等生态特性;形成玉米-稻种植模式的省工高产配套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应用,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研究结果显示,该种植模式在南方稻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水稻 种植模式 中国南方稻区 轮作
下载PDF
不同水旱轮作方式对稻田甲烷排放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8
19
作者 卢维盛 廖宗文 +1 位作者 张建国 岑崇欢 《农业环境保护》 CAS CSCD 1999年第5期200-202,共3页
用密闭箱法研究了不同水旱轮作方式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1994 年—1995 年连续两年观测结果表明, 稻田甲烷排放的季节变化与前作有关, 前作是水稻的稻田移栽后即有大量甲烷排放,而前作是旱作蔬菜的水稻生长前期几乎没有甲... 用密闭箱法研究了不同水旱轮作方式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1994 年—1995 年连续两年观测结果表明, 稻田甲烷排放的季节变化与前作有关, 前作是水稻的稻田移栽后即有大量甲烷排放,而前作是旱作蔬菜的水稻生长前期几乎没有甲烷排放,且旱作时间越长甲烷排放越迟,峰值越小。稻田甲烷平均排放通量结果表明,单季早稻和单季晚稻显著低于常规连作,而水旱年间轮作只显著减少早稻甲烷排放,对晚稻甲烷排放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旱轮作 稻田 甲烷排放 轮作 密闭箱法 作物
下载PDF
优化施氮下稻-麦轮作体系氮肥氨挥发损失研究 被引量:35
20
作者 夏文建 周卫 +5 位作者 梁国庆 王秀斌 孙静文 李双来 胡诚 陈云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13,共8页
采用密闭室连续通气法研究了优化施氮下湖北稻-麦轮作体系农田氨挥发损失。结果表明,肥料氮素氨挥发损失量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加。施肥处理小麦季氨挥发损失量为N 11.37~17.05 kg/hm2,肥料氮氨挥发损失率为4.75%5~.43%,氨挥发峰值大约发... 采用密闭室连续通气法研究了优化施氮下湖北稻-麦轮作体系农田氨挥发损失。结果表明,肥料氮素氨挥发损失量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加。施肥处理小麦季氨挥发损失量为N 11.37~17.05 kg/hm2,肥料氮氨挥发损失率为4.75%5~.43%,氨挥发峰值大约发生在施肥后的第35~d,肥料氨挥发过程持续71~0 d 水稻季氨挥发损失量为N32.506~2.82 kg/hm2,肥料氮氨挥发损失率为8.24%1~9.38%,氨挥发峰值大约发生在施肥后的第23~d,氨挥发过程持续57~d。水稻季和小麦季氨挥发之间差异显著,整个稻-麦轮作体系氨挥发主要发生在水稻季,约占整个轮作体系的74.08%7~8.65%。同习惯施氮相比,基于作物阶段氮素吸收增加追肥比例和施肥次数的优化施氮能有效减少肥料氮的氨挥发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 氨挥发 水稻土 优化施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