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血管造影数字化三维重建联合Smart Mask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诊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黄华东 黄海能 +3 位作者 李传玉 黄才明 罗琨祥 栗学玉 《右江医学》 2023年第2期109-114,共6页
目的研究脑血管造影数字化三维重建(3D-DSA)联合Smart Mask技术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微创诊疗的术前、术中评估及栓塞微创诊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连续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 目的研究脑血管造影数字化三维重建(3D-DSA)联合Smart Mask技术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微创诊疗的术前、术中评估及栓塞微创诊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连续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9例颅内动脉瘤行血管栓塞微创诊疗的患者为对象,患者均采取常规治疗,行数字化三维重建+Smart Mask技术的31例患者为研究组,行数字化三维重建+常规路径图的28例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性别、年龄、瘤体大小、瘤体位置、破裂动脉瘤例数、PHASES评分、术前Hunt-Hess分级、术中对比剂用量、X线曝光量、手术时间、术中Raymond分级及术后康复情况等相关指标。结果使用Smart Mask技术的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性别(P=0.763)、年龄(P=0.901)、瘤体大小(P=0.069)、瘤体位置(P=0.314)、破裂动脉瘤例数(P=0.964)、PHASES评分(P=0.314)、术前Hunt-Hess分级(P=0.945)、术中Raymond分级(P=0.600)、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P=0.883)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使用Smart Mask技术的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X线曝光量、对比剂用量少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在血管内治疗过程中运用Smart Mask技术可以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X线辐射量和对比剂的用量,降低手术过程中的风险。Smart Mask技术与常规路径图在瘤体栓塞效果上无明显差异,但对于患者术后远期预后的影响仍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观察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三维重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Smart Mask技术 路径图 颅内动脉瘤栓塞
下载PDF
旋转DSA三维重建技术应用于肝癌介入治疗中的效果 被引量:1
2
作者 李锦州 陈玉双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16期78-81,共4页
目的:观察肝癌介入治疗中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0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80例肝癌介入治疗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0例。... 目的:观察肝癌介入治疗中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0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80例肝癌介入治疗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DSA技术,观察组采用旋转DSA三维重建技术。对比两组图像质量、动脉和病灶显示情况、门静脉分支检出率、肝动脉分支检出率、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图像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肿瘤侧支循环血管、小病灶、小病灶供血动脉、小病灶侧支循环血管显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肝动脉分支3/4级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门静脉分支1级、2级、3/4级检出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介入治疗中应用旋转DSA三维重建技术可提高图像质量、动脉显示率,利于疾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介入治疗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
下载PDF
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被引量:30
3
作者 徐力扬 李京雨 +2 位作者 张强 刘明 陈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10期1377-1379,共3页
目的 评价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血管造影诊断中的应用意义。方法  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传统DSA、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进行检查 ,对比不同方法对动脉瘤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颅内动脉瘤。... 目的 评价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血管造影诊断中的应用意义。方法  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传统DSA、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进行检查 ,对比不同方法对动脉瘤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常规正侧位DSA能显示存在动脉瘤病变或可疑存在动脉瘤 ,仅极少数病例能明确显示瘤颈形态 (2 / 8)和载瘤动脉与瘤体的关系 (1/ 8)。旋转DSA显示病变复杂结构的能力较常规DSA明显提高。 8例血管三维重建处理的图像都清晰显示了脑动脉瘤瘤体、瘤颈形态及载瘤动脉关系。结论 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病变结构显示极佳 ,明显有助于提高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三维重建 颅内动脉瘤
下载PDF
三维旋转数位减影血管造影和三维图像重建技术在内脏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梁吉廷 刘嵘 +4 位作者 施惠斌 胡佳妮 王建华 颜志平 程洁敏 《中国临床医学》 2015年第5期688-691,共4页
目的:评价三维旋转数位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和三维图像重建技术在内脏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5年8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介入治疗科于介入栓塞治疗前行三维旋转DSA和三... 目的:评价三维旋转数位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和三维图像重建技术在内脏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5年8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介入治疗科于介入栓塞治疗前行三维旋转DSA和三维图像重建的内脏动脉瘤患者25例,应用Siemens Artis DTA或Philips Allura F20 DSA机行靶血管的三维旋转DSA并进行三维图像重建,与常规二维DSA进行对比。结果:25例患者中肝动脉瘤8例,脾动脉瘤10例,胃十二指肠动脉瘤3例,肾动脉瘤3例,胰十二指肠下动脉瘤1例。所有患者三维旋转DSA均获得成功,技术成功率100%。三维旋转DSA和三维重建图像均能清楚显示动脉瘤的载瘤动脉直径、瘤颈和瘤腔等解剖学信息。25例患者共发现30个动脉瘤。常规二维DSA仅明确诊断了30个动脉瘤中的27个,而且15个动脉瘤瘤颈由于动脉瘤瘤腔较大重迭或靶血管扭曲未能清楚显示。结论:与常规二维DSA相比,三维旋转DSA和三维图像重建能更精确地显示内脏动脉瘤的解剖信息,特别是对瘤颈的显示,从而可为介入诊断及治疗提供更精确的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旋转数位减影血管造影 三维图像重建 内脏动脉瘤 解剖学评价
下载PDF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庄华庆 蒋华 杨怡静 《肝脏》 2021年第12期1328-1331,共4页
目的探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行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检查方式的不同分为三维组(行旋转DSA三维重建)和常规组(常规DSA),... 目的探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行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检查方式的不同分为三维组(行旋转DSA三维重建)和常规组(常规DSA),对两种检查方法下病灶的显示效果及手术疗效等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与常规组相比,三维组的碘油沉积完全率、超选择动脉插管成功率更高(96.30%vs 72.00%,94.44%vs 76.00%),手术时间更短[(32.62±5.42)min vs(44.24±6.53)min],P<0.05。两组的造影剂用量、肿瘤供血动脉显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常规组,三维组的甲级片占比更高(92.59%vs 68.00%),肿瘤侧支循环显示率(50.00%vs 24.00%)、小病灶显示率(25.93%vs 6.00%),小病灶供血动脉显示率(25.93%vs 6.00%、小病灶侧支循环显示率(31.48%vs 0)和肝动脉3/4级检出率更高(96.30%vs 68.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组的总缓解率为70.37%,明显高于常规组的44.00%,P<0.05。结论在肝癌介入治疗中采用旋转DSA三维重建技术能够提高图像质量,同时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三维重建 肝癌 介入治疗 图像质量
下载PDF
3D旋转DSA在前列腺动脉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凯 李晋 +6 位作者 蒋贝 袁生武 汤超 郭征昂 方机成 王倩倩 吕军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21年第3期288-293,共6页
目的探讨3D旋转DSA在前列腺动脉栓塞术(PA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20年6月在我科行PAE治疗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73例,所有患者行常规二维DSA(2D-DSA),以正位血管图像为重点,通过对C型臂旋转完成图像采集,将采集的图... 目的探讨3D旋转DSA在前列腺动脉栓塞术(PA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20年6月在我科行PAE治疗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73例,所有患者行常规二维DSA(2D-DSA),以正位血管图像为重点,通过对C型臂旋转完成图像采集,将采集的图片发送到三维工作站,完成前列腺动脉血管重建。所有图片均由介入科2位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完成阅片,观察常规2D-DSA和3D旋转DSA成像中前列腺动脉数量、起源及与邻近动脉的吻合支。结果2位医师阅片识别前列腺动脉一致性的Kappa值为0.734。142侧髂内动脉,经常规2D-DSA和3D旋转DSA共准确识别前列腺动脉148支,其中,经3D旋转DSA准确识别前列腺动脉143支(96.62%,143/148),而经常规2D-DSA准确识别的为116支(78.38%,116/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517,P<0.001);有26侧(18.31%,26/142)髂内动脉发出的28支前列腺动脉(18.92%,28/148)仅经3D旋转DSA识别,有4侧(2.82%,4/142)的4支(2.70%,4/148)仅经常规2D-DSA识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182,P<0.001),经常规2D-DSA识别而被3D旋转DSA排除的前列腺动脉为6支(4.92%,6/122);9侧(6.16%,9/146)髂内动脉发出的10支前列腺动脉仅经3D旋转DSA准确识别其起源;经3D旋转DSA准确识别的前列腺动脉与邻近动脉存在吻合支的为57支(39.86%,57/143),高于常规2D-DSA的32支(27.59%,32/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8,P=0.039);经对3D旋转DSA图像分析,143支前列腺动脉最佳投射角度(患者身体向同侧倾斜)为20°~45°,其中,61支(42.66%,61/143)前列腺动脉31°~35°投射角度最佳,26°~30°次之,为38支(26.57%,38/143)。结论3D旋转DSA应用于PAE术中,可更为清楚地识别前列腺动脉数量、起源及其复杂的解剖结构,从而对提高栓塞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动脉栓塞术 三维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三维图像重建
原文传递
平板3D-DSA在宫颈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7
作者 张爱武 张春燕 吕维富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0年第23期4510-4512,共3页
目的:评价平板3D-DSA在中晚期宫颈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96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进行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将所有患者分成实验组(平板3D-DSA组,42例)和对照组(普通DSA组,54例),两组术中化疗药物和栓塞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目的:评价平板3D-DSA在中晚期宫颈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96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进行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将所有患者分成实验组(平板3D-DSA组,42例)和对照组(普通DSA组,54例),两组术中化疗药物和栓塞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两组影像学表现、临床疗效和毒副作用,并统计分析血管损伤的发生率、造影剂用量、透视时间、手术时间。结果:96例患者每侧均有1支子宫动脉,子宫动脉均增粗、扭曲。实验组造影剂用量、透视时间和血管损伤的发生率比对照组少(P<0.05),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管损伤的发生率比对照组少。结论:平板3D-DSA在中晚期宫颈癌介入治疗中大大减少了透视时间,对中晚期宫颈癌介入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板旋转DSA 三维重建 宫颈癌 介入性 治疗
原文传递
旋转DSA及三维重组技术在颅内动脉海绵窦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8
作者 虞汪红 吕维富 邓克学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08-710,共3页
目的评价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组技术在颅内动脉海绵窦瘘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20例单侧眼球突出患者(除外非动脉海绵窦瘘疾病)应用传统DSA,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组进行检查,对比不同方法对动脉海绵窦瘘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20例患者... 目的评价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组技术在颅内动脉海绵窦瘘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20例单侧眼球突出患者(除外非动脉海绵窦瘘疾病)应用传统DSA,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组进行检查,对比不同方法对动脉海绵窦瘘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20例患者均确诊为动脉海绵窦瘘,常规DSA不同体位均能显示病变部位及范围,但对于瘘口的位置、数目以及与病变动静脉之间的关系均不能显示。旋转DSA显示动脉海绵窦瘘结构的能力较常规DSA明显提高。所有血管三维重组的图像都清晰显示了瘘口的位置、数目以及与病变动静脉之间的关系。结论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组技术对颅内动脉海绵窦瘘病变结构显示极佳,尤其是三维重组技术,明显有助于对颅内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和介入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三维重组技术 颅内动脉海绵窦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