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grated hybrid turbidite-contourite channel-lobe complex of the late Eocene Rovuma Basin, East Africa 被引量:4
1
作者 Yintao Lu Xiwu Luan +7 位作者 Boqing Shi Weimin Ran Fuliang Lü Xiujuan Wang Quanbin Cao Xiaoyong Xu Hui Sun Genshun Yao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2期81-94,共14页
Analysis of 3 D seismic data and well log data from the Rovuma Basin in East Africa reveals the presence of a late Eocene channel-lobe complex on its slope.The first two channels,denoted as channel-1 and channel-2,are... Analysis of 3 D seismic data and well log data from the Rovuma Basin in East Africa reveals the presence of a late Eocene channel-lobe complex on its slope.The first two channels,denoted as channel-1 and channel-2,are initiated within a topographic low on the slope but come to a premature end when they are blocked by a topographic high in the northwest region of the basin.New channels migrate southeastward from channel-1 to channel-6 due to the region’s sufficient sediment supply and stripping caused by bottom currents.The primary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annel complex include its initial paleo-topographic of seafloor,the property of gravity flows,the direction of the bottom current,and the stacking and expansion of its levees.The transition zone from channel to lobe can also be clearly identified from seismic sections by its pond-shaped structure.At a certain point,thest systems record a transiton from erosive features to sedimentary features,and record a transition from a confined environment to an open environment.Channels and lobes can be differentiated by their morphologies:thick slump-debris flows are partly developed under channel sand sheets,whereas these slump-debris flows are not very well developed in lobes.Well log responses also record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channels and lobes.The interpreted shale volume throughout the main channel records a box-shaped curve,thereby implying that confined channel complexes record high energy currents and abundant sand supply,whereas the interpreted shale volume throughout the lobe records an upward-fining shape curve,thereby indicating the presence of a reduced-energy current in a relatively open environment.Within the Rovuma Basin of East Africa,the average width of the Rovuma shelf is less than 10 km,the width of the slope is only approximately 40 km,and the slope gradient is 2°–4°.Due to this steep slope gradient,the sand-rich top sheet within the channel also likely contributes to the straight feature of the channel system.It is currently unclear whether the bottom current has any effect on its sinuo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Africa rovuma Basin deep-water sediment channel-lobe complex
下载PDF
Quality variation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deepwater submarine-fan reservoirs,Rovuma Basin,East Africa
2
作者 WANG Min ZHANG Jiajia +5 位作者 WANG Ruifeng XU Qingyan WEN Siying CAO Quanbin YU Jitao WANG Li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2年第3期560-571,共12页
The mechanisms causing quality variations and key control factors of submarine-fan reservoirs in the gas field X of the Rovuma Basin,East Africa are analyzed based on core and well-log data in this paper.Depositional ... The mechanisms causing quality variations and key control factors of submarine-fan reservoirs in the gas field X of the Rovuma Basin,East Africa are analyzed based on core and well-log data in this paper.Depositional fabric,lithofacies differ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enetic units are the fundamental reasons of reservoir quality variations.In the case of weak cementation,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of submarine-fan reservoirs are controlled by grain sorting and clay content,respectively.Reservoir quality variations for 5 main lithofacies are related to variable depositional fabrics and calcite cementation.Among them,massive medium-coarse sandstones with weak cementation have the highest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and coarser or finer sandstones have poorer reservoir quality.The existence of bottom current can develop laminated sandstones,improving the pore structure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greatly.Lithofacies vary among different types,locations and stages of genetic units,and they control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submarine-fan reservoir quality: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hannel shaft or lobe main body a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hannel or lobe edge.The sandstone sorting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are gradually improved from near-source to far-source.When multi-stage sand bodies are superimposed,the sand-mud ratio in the later stage i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earlier stage,making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get better in the later s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WATER submarine fan gravity flow depositional fabric lithofacies genetic unit reservoir quality EOCENE rovuma Basin East Africa
下载PDF
东非鲁伍马盆地深水X气藏海底扇储层构型研究:重力流—底流交互作用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张佳佳 吴胜和 +7 位作者 王瑞峰 王敏 陈梅 王晓丰 徐庆岩 熊绮聪 余季陶 王黎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3-179,共17页
底流在陆缘深水环境下广泛存在,可对深水沉积过程及砂体分布产生重要影响。前人对重力流与底流的交互作用机制及沉积产物开展了大量研究,但目前有关底流改造型的海底扇储层构型模式仍然研究不够深入。东非鲁伍马盆地是当前重力流—底流... 底流在陆缘深水环境下广泛存在,可对深水沉积过程及砂体分布产生重要影响。前人对重力流与底流的交互作用机制及沉积产物开展了大量研究,但目前有关底流改造型的海底扇储层构型模式仍然研究不够深入。东非鲁伍马盆地是当前重力流—底流交互作用研究的热点地区,文中以其代表性的下始新统海底扇水道体系为例,综合岩心、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开展储层构型精细表征,建立重力流—底流交互作用下的海底扇水道体系构型模式。研究表明,目标水道体系内部发育水道、溢岸及朵叶3种构型要素,其中水道可分为水道复合体、单一水道及其内部不同级次的构型单元。底流对细粒物质的搬运可形成非对称的溢岸沉积,导致水道复合体之间呈逆底流侧向迁移叠置样式,其间泥岩隔层容易保存;单一水道之间呈顺水道纵向迁移或逆底流侧向迁移样式,其中纵向迁移部位水道切叠连通,而侧向迁移部位容易保存泥质侧向隔挡体。受重力流沉积演化的影响,单一水道内部充填由砂泥交互型逐渐演化为富砂型,且在水道弯曲段的轴部砂体最为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伍马盆地 海底扇 水道体系 储层构型 重力流 底流
下载PDF
东非鲁伍马盆地中始新统深水沉积特征及层序界面识别方法 被引量:1
4
作者 孙辉 范国章 +5 位作者 王红平 丁梁波 左国平 马宏霞 庞旭 许小勇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6-116,共11页
以层序地层学经典模式为指导,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及地震资料,总结了东非鲁伍马盆地深水区中始新统三级和四级层序界面特征,将深水沉积中发育的水道-朵体复合体与沉积相对应,划分了沉积亚相和微相,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深水沉积的演化规... 以层序地层学经典模式为指导,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及地震资料,总结了东非鲁伍马盆地深水区中始新统三级和四级层序界面特征,将深水沉积中发育的水道-朵体复合体与沉积相对应,划分了沉积亚相和微相,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深水沉积的演化规律及其对储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鲁伍马盆地中始新统三级层序顶界位于凝缩段和偶发的碳酸盐碎屑流顶部,底界为逐期南向迁移的重力流底界;四级层序由半深海泥岩顶界和地震剖面上连续性好的沉积界面确定,但仅可以在水道-朵体复合体分布范围内开展解释。②研究区深水沉积可识别出水道复合体和朵体复合体2种沉积相,复合水道、朵体、决口扇和溢岸/漂积沉积4种亚相,水道轴部/边部充填、内天然堤、块体搬运沉积(MTD)、水道底部滞留沉积、朵体单元主体/边缘、决口扇和溢岸/漂积沉积等9种沉积微相;决口扇和溢岸/漂积沉积均分布于复合水道的北侧,受底流影响的决口扇在平面上呈向北发散的脉状。③研究区中始新统深水沉积的演化分为SQ1—SQ4共4个阶段,整体表现为先进积、后退积的过程,水道-朵体复合体受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影响,逐期向南迁移。④研究区储层的发育主要受控于沉积微相,朵体单元主体和水道轴部充填微相发育的储层品质好,其中朵体单元主体微相中储层最发育、物性最好,孔隙度为13.00%~21.00%,渗透率为5.0~118.0 mD,水道轴部充填微相次之,储层孔隙度为13.00%~19.00%,渗透率为0.8~23.0 mD;溢岸/漂积沉积微相中发育的储层物性差,决口扇不发育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沉积 重力流 底流 复合水道-朵体 决口扇 层序界面 中始新统 东非鲁伍马盆地
下载PDF
东非海域大型深水沉积体系及油气成藏特征
5
作者 史卜庆 丁梁波 +5 位作者 马宏霞 孙辉 张颖 许小勇 王红平 范国章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17,共8页
基于高品质三维地震和测井、录井等资料,对东非鲁伍马盆地古新统—渐新统深水沉积体系和赞比西坳陷上白垩统深水沉积体系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二者的成藏条件进行了类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鲁伍马盆地古新统—渐新统深水沉积体系中发... 基于高品质三维地震和测井、录井等资料,对东非鲁伍马盆地古新统—渐新统深水沉积体系和赞比西坳陷上白垩统深水沉积体系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二者的成藏条件进行了类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鲁伍马盆地古新统—渐新统深水沉积体系中发育水道和朵体砂岩等大规模优质储层,等深流的改造作用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因素。②赞比西坳陷上白垩统发育水道、朵体、块体搬运沉积等典型深水沉积,规模巨大的等深流漂积体多为优质储层。③赞比西坳陷主力烃源岩为下白垩统局限海相泥岩,油气生成后运移至邻近的上白垩统深水沉积砂体中,并被高位体系域深海泥岩封盖,深水砂岩上倾尖灭形成了岩性圈闭,具备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是未来油气勘探的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沉积 重力流 等深流 岩性圈闭 白垩系 赞比西坳陷 鲁伍马盆地 东非海域
下载PDF
东非鲁伍马盆地深水海底扇储集层质量差异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7
6
作者 王敏 张佳佳 +5 位作者 王瑞峰 徐庆岩 文思颖 曹全斌 余季陶 王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91-501,共11页
以东非鲁伍马盆地X气田下始新统深水海底扇为例,综合岩心、地震及测井资料处理解释,分析海底扇储集层质量差异原因及主控因素。研究表明,沉积组构、岩相差异及成因单元特征是研究区储集层质量差异的主控因素。在胶结作用较弱的情况下,... 以东非鲁伍马盆地X气田下始新统深水海底扇为例,综合岩心、地震及测井资料处理解释,分析海底扇储集层质量差异原因及主控因素。研究表明,沉积组构、岩相差异及成因单元特征是研究区储集层质量差异的主控因素。在胶结作用较弱的情况下,海底扇储集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别受控于岩石分选和泥质含量。5种主要类型岩相的物性差异与沉积组构、胶结强度密切相关,其中块状中粗砂岩相钙质胶结作用弱,物性最好,随着粒度变粗或变细储集层物性均变差。底流改造作用可形成具层理构造的岩相,极大改善微观孔隙结构与储集层物性。不同类型、位置和期次成因单元的岩相组合关系存在差异,控制海底扇储集层质量的差异分布样式,水道轴部或朵叶主体储集层物性优于水道或朵叶边缘,远源砂岩较近源砂岩分选及物性均逐渐变好。多期次砂体叠置情况下,后期比前期砂体砂泥比增加,储集层物性变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 海底扇 重力流 沉积组构 岩相 成因单元 储集层质量 始新统 东非鲁伍马盆地
下载PDF
东非鲁武马盆地始新统超深水重力流砂岩储层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7
7
作者 赵健 张光亚 +6 位作者 李志 史卜庆 范国章 王晓丰 温志新 法贵方 孙国桐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3-91,共9页
鲁武马盆地古近系—新近系发育多套超深水、超大型、富含天然气藏的重力流沉积砂体。以始新统砂体为解剖对象,分析区内重力流砂岩储层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砂体以巨厚层状产出于深海泥岩内部,并与周围泥岩截然接触,测井曲线表现出宏观... 鲁武马盆地古近系—新近系发育多套超深水、超大型、富含天然气藏的重力流沉积砂体。以始新统砂体为解剖对象,分析区内重力流砂岩储层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砂体以巨厚层状产出于深海泥岩内部,并与周围泥岩截然接触,测井曲线表现出宏观均一性;岩心揭示此类巨厚砂体是由多期单砂体叠置而成,单砂体是由底部高密度颗粒流和顶部低密度浊流两部分组成,且经历过强底流改造。鲁武马河流三角洲强大物源供给决定了区内砂体分布面积和体积规模;深海滑塌、块体搬运等重力流沉积过程控制了沉积体粒序构造和内部结构;海底区域性强底流持续冲刷并携带走单砂体顶部细粒沉积物,残留了底部"干净"的中粗粒砂岩;多期沉积事件和频繁水道迁移决定了砂体纵、横向叠加展布,并最终形成了区内厚度巨大、岩性宏观均一且连通性极好的超大型深水重力流沉积砂岩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非 鲁武马盆地 超深水 重力流砂体 储层特征 成因 强底流
下载PDF
非洲东海岸重点盆地油气资源潜力 被引量:36
8
作者 周总瑛 陶冶 +1 位作者 李淑筠 丁文龙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43-551,共9页
基于对非洲东海岸沉积盆地区域构造演化阶段与沉积充填特征的分析,研究各盆地烃源岩、储集层及盖层条件等油气成藏地质条件的差异,分析盆地勘探潜力。非洲东海岸沉积盆地是在前寒武系基底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叠合盆地,盆内依次充填了晚石... 基于对非洲东海岸沉积盆地区域构造演化阶段与沉积充填特征的分析,研究各盆地烃源岩、储集层及盖层条件等油气成藏地质条件的差异,分析盆地勘探潜力。非洲东海岸沉积盆地是在前寒武系基底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叠合盆地,盆内依次充填了晚石炭世—早侏罗世陆内裂谷陆相沉积层序、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内弱裂谷沉积层序和晚白垩世—新近纪被动大陆边缘海相沉积层序,3套沉积层序中发育不同生、储、盖组合,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通过对拉穆、索马里、坦桑尼亚、鲁伍马、莫桑比克和穆龙达瓦6个重点盆地油气成藏地质条件的综合对比分析,认为坦桑尼亚、鲁伍马和索马里3个盆地油气成藏地质条件优越,优质烃源岩发育,盖层和后期保存条件好,油气勘探潜力较大,莫桑比克盆地为较有利油气勘探盆地,拉穆、穆龙达瓦盆地为不利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东海岸 油气资源 成藏地质条件 勘探潜力 坦桑尼亚盆地 鲁伍马盆地 索马里盆地
下载PDF
东非海域深水区油气形成地质背景、成藏条件与勘探潜力 被引量:2
9
作者 秦雁群 张光亚 +2 位作者 刘计国 陈忠民 肖高杰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0-121,共12页
被动大陆边缘深水油气勘探是近年来全球油气勘探热点领域,新发现的大油气田中海域特别是深水区已占主导地位。将同一大陆边缘盆地群进行统一的构造演化与地层充填分析,统计已发现油气田的地质特征,明确其成藏条件和成藏模式,对于区域级... 被动大陆边缘深水油气勘探是近年来全球油气勘探热点领域,新发现的大油气田中海域特别是深水区已占主导地位。将同一大陆边缘盆地群进行统一的构造演化与地层充填分析,统计已发现油气田的地质特征,明确其成藏条件和成藏模式,对于区域级别油气区带优选和新项目的获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文章通过IHS、Wood Mackenzie等油气田数据库资料,结合油气勘探新发现和部分内部新项目评价资料等,系统分析东非海域9个盆地深水区油气形成的地质背景及油气成藏条件,指出深水油气有利区带分布。研究表明,东非海域盆地群经历了早石炭世—三叠纪卡鲁裂谷、侏罗纪马达加斯加裂谷和白垩纪至今的被动大陆边缘3个演化阶段,基底断裂受印度洋转换断层、大陆边缘伸展断裂系统和东非裂谷系断裂系统联合控制,由北往南可划分为4个构造段,不同构造段盆地剖面结构和地层充填差异明显。东非海域共发育下侏罗统、中上侏罗统—白垩系和古近系3套烃源岩;形成了海相浊积砂岩和三角洲砂岩两种类型优质储层和海相厚层页岩区域性盖层,储盖组合良好;可划分为证实的新生界和白垩系及推测的上二叠统—侏罗系3套深水成藏组合;形成了漂移早—中期供源、漂移期成藏,裂谷期与漂移早期供源、裂谷期—漂移期成藏,以及裂谷期供源、漂移期成藏3种深水油气成藏模式。东非海域被动大陆边缘时期,形成了大型三角洲及深水重力流沉积物混合的扇复合体和无大型古河流供给、以滑塌形成为主的近岸叠置小型扇朵叶体两种类型的深水扇体;白垩系和古近系深水油气有利区带具有一定的继承性,主要位于坦桑尼亚盆地南部、鲁伍马盆地北部等地区,勘探目标以天然气勘探和碎屑岩勘探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大陆边缘 深水 东非 大气田 坦桑尼亚盆地 鲁伍马盆地
下载PDF
东非鲁伍马盆地深水区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及油气地质特征 被引量:17
10
作者 陈宇航 姚根顺 +2 位作者 吕福亮 唐鹏程 鲁银涛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9-46,共8页
利用深水区的二维、三维地震资料开展构造-沉积演化研究,鲁伍马盆地二叠纪—早侏罗世为冈瓦纳陆内—陆间裂谷活动期,发育河流—湖泊沉积;中侏罗世—早白垩世为马达加斯加漂移期,位于剪切型大陆边缘,发育海陆过渡相沉积;晚白垩世—渐新... 利用深水区的二维、三维地震资料开展构造-沉积演化研究,鲁伍马盆地二叠纪—早侏罗世为冈瓦纳陆内—陆间裂谷活动期,发育河流—湖泊沉积;中侏罗世—早白垩世为马达加斯加漂移期,位于剪切型大陆边缘,发育海陆过渡相沉积;晚白垩世—渐新世为被动大陆边缘期,深水沉积广泛发育,重力流沉积延伸至戴维隆起带;中新世—第四纪为东非裂谷海域分支活动期,陆坡和凯瑞巴斯地堑发育深水重力流沉积。盆地垂向上形成"断—坳—断"结构,二叠纪—早侏罗世及中新世—现今发育两期明显的裂谷活动。马达加斯加漂移期的海相泥岩为深水区的主力烃源岩,古近纪的陆坡深水浊积砂体为主要储层。东非裂谷海域分支的断层活动沟通了下伏烃源岩,晚期断层不发育的西部陆坡成为主要的油气聚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东南部 鲁伍马盆地 深水沉积 构造演化 沉积演化 地震地质解释 油气成藏
下载PDF
东非鲁武马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前景 被引量:29
11
作者 孔祥宇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3年第3期21-27,共7页
近几年,在东非海上相继发现了多个巨型天然气田,使得东非莫桑比克和坦桑尼亚可能成为全球新的天然气生产中心。查阅多项最新外文资料,认为东非的天然气来自同一个盆地——鲁武马(Ruvuma)盆地。该盆地为全球少数几个未开展大规模勘探的... 近几年,在东非海上相继发现了多个巨型天然气田,使得东非莫桑比克和坦桑尼亚可能成为全球新的天然气生产中心。查阅多项最新外文资料,认为东非的天然气来自同一个盆地——鲁武马(Ruvuma)盆地。该盆地为全球少数几个未开展大规模勘探的古近纪—新近纪三角洲沉积盆地之一,近期的天然气勘探发现证实该盆地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与良好的勘探前景,但该盆地勘探程度低,对天然气形成与聚集规律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推测烃源岩为4套,天然气主要来源为中生代地层(以侏罗系为主)的热成因气,也可能存在古近系的生物成因气;主要储层为古近系古新统、始新统、渐新统和新近系中新统的三角洲砂体,潜在储层包括二叠系—三叠系碎屑岩,上、中侏罗统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以及白垩系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在全球海侵的背景下,上白垩统页岩为区域盖层,古近系和新近系的层间页岩为局部盖层,侏罗系和白垩系期间在局限海沉积环境下的页岩可作为潜在盖层。鲁武马盆地为下部裂谷沉积体系、上覆三角洲沉积体系的模式,具有极佳的油气赋存条件。对该盆地资源潜力的认识将有助于指导我国在东非的油气合作与勘探目标优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地质特征 勘探前景 东非鲁武马盆地
下载PDF
东非鲁武马盆地陆坡深水沉积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10
12
作者 孙辉 唐鹏程 +2 位作者 陈宇航 鲁银涛 刘少治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9-68,共10页
东非鲁武马盆地陆坡深水区发育了挤压冲断带和伸展断陷两种类型的构造,这种特殊构造背景下的深水沉积特征尚无研究报道。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详细描述了鲁武马盆地陆坡第四系深水沉积特征,并探讨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鲁武马盆地... 东非鲁武马盆地陆坡深水区发育了挤压冲断带和伸展断陷两种类型的构造,这种特殊构造背景下的深水沉积特征尚无研究报道。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详细描述了鲁武马盆地陆坡第四系深水沉积特征,并探讨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鲁武马盆地陆坡深水区主要发育5种深水沉积类型:陆坡峡谷-水道充填沉积、正断层改造的朵体、沉积物波、海底滑坡和等深流沉积。深水沉积主要受构造活动和地形地貌控制,西部挤压剥蚀区主要发育带状的峡谷-水道体系、丘状的等深流漂积体以及波状的沉积物波,东部拉张沉积区主要发育海底滑坡沉积及深水朵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沉积类型 深水沉积主控因素 深水沉积模式 鲁武马盆地
下载PDF
东非鲁伍马盆地渐新统深水水道-朵体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25
13
作者 陈宇航 姚根顺 +4 位作者 吕福亮 鲁银涛 陈亮 唐鹏程 曹全斌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47-1058,共12页
近年来在东非鲁伍马盆地深水区古近系深水沉积砂体中连续发现大型天然气藏,该盆地已成为全球天然气勘探热点地区。但是鲁伍马盆地勘探程度低,深水沉积砂体研究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下一步油气勘探工作。基于岩心、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建... 近年来在东非鲁伍马盆地深水区古近系深水沉积砂体中连续发现大型天然气藏,该盆地已成为全球天然气勘探热点地区。但是鲁伍马盆地勘探程度低,深水沉积砂体研究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下一步油气勘探工作。基于岩心、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建立了东非鲁伍马盆地陆坡深水区渐新统层序地层格架,通过分析水道-朵体沉积特征,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探讨了水道、朵体等富砂深水沉积的控制因素,并建立了相应的沉积模式。鲁伍马盆地渐新统自下而上划分为SQ1、SQ2和SQ3共3个三级层序,水道-朵体沉积发育在每个层序的低位域。研究区SQ1和SQ2层序发育水道、朵体沉积,SQ3层序以水道沉积为主。受始新世末东非大陆抬升及全球"冰室"气候影响,盆地物源供给增加,三角洲向海进积,引发陆坡水道-朵体等重力流沉积。向北流动的南极底流改造水道-朵体沉积,通过淘洗重力流沉积提高水道和朵体的砂地比,并在水道北侧形成侧积砂体和漂积体,限制了后期重力流沉积,导致水道向南侧向迁移、朵体向南延伸。研究结果可以为鲁伍马盆地乃至整个东非陆缘盆地深水储集砂体预测及油气勘探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道-朵体沉积 控制因素 底流改造 沉积模式 鲁伍马盆地
下载PDF
东非鲁武马盆地渐新统富砂深水朵体复合体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2
14
作者 孙辉 刘少治 +2 位作者 吕福亮 范国章 左国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54-1165,共12页
近年来的天然气发现证实地处东非被动大陆边缘的鲁武马盆地渐新统朵体复合体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和良好的勘探前景。朵体复合体具有粗粒、巨厚、宽厚比低、向单侧偏转的特征,明显异于常规席状砂。利用油气勘探过程中获得的岩芯、测井及... 近年来的天然气发现证实地处东非被动大陆边缘的鲁武马盆地渐新统朵体复合体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和良好的勘探前景。朵体复合体具有粗粒、巨厚、宽厚比低、向单侧偏转的特征,明显异于常规席状砂。利用油气勘探过程中获得的岩芯、测井及地震信息,分析深水沉积朵体复合体不同级别的岩性特征、电性响应和地震反射特征;借助地震剖面解剖和沿层相干切片识别了不同级别的朵体复合体内部组成,分析朵体复合体的沉积过程,同时探讨了影响朵体复合体沉积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鲁武马盆地渐新统朵体复合体具有"无根"的外部形态及复杂的地震内部反射结构,可以分为朵体复合体、朵体、朵体单元及层-层组等四个级别。朵体复合体形成于块体搬运沉积之后和水道复合体沉积之前,为下降期体系域晚期的产物,推测海平面变化速率影响朵体复合体储层垂向分布,基准面下降速率越大,单层砂岩厚度越大,两者呈现出正相关的特征。朵体复合体沉积经历了多期朵体的沉积过程:早期填平补齐的限制性沉积,中期多期侧向迁移的非限制性沉积,以及末期边部高弯曲迁移的富泥水道沉积;从补给水道口向朵体复合体远端,伴随浊流强度逐渐衰减,携带粗粒物质的能力逐渐降低,近端及主体部位厚度大,砂泥比高,边缘及远端沉积厚度减薄,砂泥比降低;主体部位的砂泥比是补给水道口及较远端的2~3倍;陆架形态、地形坡度及与基准面之间的关系影响朵体复合体的沉积位置、外部形态及迁移方式:"窄陆架、陡陆坡"促使粗粒、富砂的朵体复合体近源堆积;地形坡度与基准面一致时浊流在陆坡区的"过路不留",导致朵体复合体形成"无根"的外部形态;沿陆坡走向的坡度变化导致朵体的侧向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非 鲁武马盆地 渐新统 朵体复合体
下载PDF
深水局部限制型水道复合体沉积特征及其对储层性质的影响——以东非鲁武马盆地始新统为例 被引量:10
15
作者 孙辉 范国章 +7 位作者 邵大力 左国平 刘少治 王红平 马宏霞 许小勇 鲁银涛 闫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40-1450,共11页
东非鲁武马盆地始新统水道砂岩储层为深水沉积环境下的重力流沉积,水道复合体具有单侧迁移、多级别侵蚀充填的特征。应用岩心观察、测井分析和三维地震属性分析等方法和技术研究水道复合体,厘清了水道复合体的沉积相与级别之间的关系,... 东非鲁武马盆地始新统水道砂岩储层为深水沉积环境下的重力流沉积,水道复合体具有单侧迁移、多级别侵蚀充填的特征。应用岩心观察、测井分析和三维地震属性分析等方法和技术研究水道复合体,厘清了水道复合体的沉积相与级别之间的关系,将始新统局部限制型水道复合体细分为3个亚相、3个级别和4个沉积期次,描述了4期复合水道的演化过程,分析了水道复合体的沉积单元类型、沉积期次以及距水道口距离对储集层性质的影响。鲁武马盆地始新统水道复合体由复合底层、主要限制水道充填和溢岸楔3种沉积亚相组成。水道充填沉积可以细分为水道复合体、复合水道以及水道3个级别。受底流作用影响,复合水道内部以及由早向晚演化的不同期次的复合水道间均呈现由北向南侧向迁移的特征,储集层类型以连片发育的叠置水道为主。始新统局限型水道复合体的储层性质与沉积期次、沉积单元类型和距水道口距离密切相关。砂岩储层主要发育于叠置水道和弯曲水道沉积内,叠置水道是最有利的储层类型。水道沉积越早、单砂层越厚,沉积越晚、物性越好,距水道口越近、储层厚度越大、孔隙度越低。泥质含量及渗透率随延伸距离变化关系比较复杂。研究成果不仅可以深化深水水道复合体沉积储层研究,而且适用于开发前期地质模型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水道 水道复合体 深水沉积 储层特征 始新统 鲁武马盆地
下载PDF
东非鲁伍马盆地深水浊积砂岩气藏成藏条件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11
16
作者 曹全斌 唐鹏程 +5 位作者 吕福亮 范国章 邵大力 鲁银涛 许小勇 陈宇航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5-72,共8页
利用研究区最新的地震和钻井等基础资料,对东非鲁伍马盆地已发现气藏的成藏条件及成藏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鲁伍马盆地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研究区内烃源岩为裂谷期发育的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的泥页岩,储层... 利用研究区最新的地震和钻井等基础资料,对东非鲁伍马盆地已发现气藏的成藏条件及成藏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鲁伍马盆地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研究区内烃源岩为裂谷期发育的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的泥页岩,储层为古近系浊积砂岩,盖层为古近系发育的几套分布广泛的海相泥岩。分析认为构造活动控制了研究区的油气成藏,良好的盖层条件是油气成藏和保存的关键因素。指出构造相对稳定区,特别是受晚期伸展构造影响较弱的陆坡区是优先勘探的方向,区块优选应尽量避开通天断裂发育的区域,同时需要重点对区域盖层条件进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非 鲁伍马盆地 深水 浊积砂岩 气藏 成藏条件
下载PDF
深水复合水道体系沉积特征及时空演化规律——以东非鲁武马盆地中中新统为例 被引量:4
17
作者 孙辉 刘少治 +1 位作者 范国章 吕福亮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7-97,共11页
鲁武马盆地中中新统复合水道体系表现出复杂的充填特征及时空演化规律。以地震资料为基础,借助三维可视化、沿层相干切片、层间振幅属性提取等多种地震解释技术,总结地震分辨率下复合水道体系内各个级别水道的平面分布规律,建立纵、横... 鲁武马盆地中中新统复合水道体系表现出复杂的充填特征及时空演化规律。以地震资料为基础,借助三维可视化、沿层相干切片、层间振幅属性提取等多种地震解释技术,总结地震分辨率下复合水道体系内各个级别水道的平面分布规律,建立纵、横向演化模式。鲁武马盆地中中新统复合水道体系可以细分成4个可识别的级别:复合水道体系,水道复合体,复合水道及水道。沿水流方向,复合水道体系由强限制型向局部限制型演化,在较远端分化为三期独立水道复合体;水道复合体表现出4种沉积方式,2种方式与复合水道体系一致且同步发育,另外2种为较弱限制型和非限制型。复合水道体系内深水沉积主要受海平面变化、地形坡度以及底流作用的影响,沉积规模、搬运距离、沉积位置、延伸方向及外部形态随时空发生改变。复合水道体系呈现出复杂的多级别充填特征,垂向叠置样式随沉积位置的差异而不同,早期水道复合体末期的分布影响后期水道复合体发育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武马盆地 复合水道体系 水道复合体 地震技术 沉积特征 演化 模式
下载PDF
东非鲁伍马盆地下始新统深水沉积储层特征及沉积演化
18
作者 曹全斌 鲁银涛 +4 位作者 陈宇航 王瑞峰 曹旭文 马宏霞 庞旭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96-404,共9页
针对东非鲁伍马盆地深水沉积体系演化的复杂性,基于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等资料,对古近系下始新统深水沉积特征及深水沉积体系演化期次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下始新统深水沉积体系发育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两种岩石类型,天然气主要分布在泥... 针对东非鲁伍马盆地深水沉积体系演化的复杂性,基于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等资料,对古近系下始新统深水沉积特征及深水沉积体系演化期次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下始新统深水沉积体系发育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两种岩石类型,天然气主要分布在泥质含量低、颗粒分选程度高的富砂岩相中;储层成岩作用不强,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岩相和岩石结构成熟度是影响储层质量的主要因素。下始新统深水沉积体系可以进一步细分为5期沉积。受重力流和底流共同作用,深水沉积体系总体表现为由北向南迁移的特点,主要为水道沉积,晚期受海底底形影响演化为朵体沉积。认为研究区内4口天然气发现井的储层属于3个不同期次的深水沉积砂体,气藏评价需考虑3个气藏砂体之间的连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沉积 沉积演化 沉积模式 鲁伍马盆地 东非
下载PDF
东非鲁武马盆地海底旋回坎沉积演化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2
19
作者 孙辉 刘少治 +5 位作者 邵大力 吕福亮 许小勇 左国平 刘艳红 王雪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46-455,共10页
鲁武马盆地海底水道—朵体过渡带具有高波脊和深刻槽相间的旋回坎地貌。利用高品质的三维地震资料,借助多种地震解释技术,对水道—朵体过渡带内不同期次旋回坎的形态、尺度、移动方式开展细致描述,分析多期旋回坎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鲁武马盆地海底水道—朵体过渡带具有高波脊和深刻槽相间的旋回坎地貌。利用高品质的三维地震资料,借助多种地震解释技术,对水道—朵体过渡带内不同期次旋回坎的形态、尺度、移动方式开展细致描述,分析多期旋回坎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鲁武马盆地海底水道—朵体过渡带内主要发育三期旋回坎,同一期次旋回坎内部地震反射连续性较差,同相轴以叠瓦状方式向迎流面倾斜。不同期次旋回坎的反射同相轴之间呈角度接触。北部中期旋回坎相对早期向陆迁移,晚期旋回坎沉积于南部,形成南、北迥异的地貌形态。水道—朵体过渡带的北部平均波长低于南部,平均波高北部比南部大得多,反映了多期迁移叠置旋回坎的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武马盆地 海底 水道—朵体过渡带 旋回坎 特征 演化
下载PDF
东非鲁伍马盆地深水沉积体系及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2
20
作者 曹全斌 曹旭文 +4 位作者 鲁银涛 陈宇航 闫春 许小勇 王朝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3-180,共8页
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测井和钻井数据,对东非鲁伍马盆地深水沉积特征进行了系统刻画。根据深水沉积体的地震相特征,识别出峡谷、水道、漫溢沉积、朵体、块体搬运沉积(MTDs)和凝缩段等深水沉积单元,建立了地震识别图版。分析总结... 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测井和钻井数据,对东非鲁伍马盆地深水沉积特征进行了系统刻画。根据深水沉积体的地震相特征,识别出峡谷、水道、漫溢沉积、朵体、块体搬运沉积(MTDs)和凝缩段等深水沉积单元,建立了地震识别图版。分析总结了水道和朵体的岩性特征、电性特征和储层物性特征,砂岩具有低伽马(GR)和高电阻(RT)特征,厚层砂岩GR曲线呈“箱型”,有泥岩夹层的砂岩段呈叠加的“钟型”特点;储层压实程度弱,发育原生粒间孔隙,具有中—高孔、中—高渗的特征。结合成藏条件研究,认为由水道和朵体浊积砂岩储层、凝缩段和漫溢沉积泥岩盖层、天然堤和MTDs为侧向遮挡等要素构成的油气储、盖配置关系,是研究区油气成藏的一个关键因素,对深水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 沉积特征 沉积结构单元 油气勘探 东非 鲁伍马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