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6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me Results on the Cardinalities of Row Space of Boolean Matrices
1
作者 ZHONG Li-ping ZHOU Jian-hui 《Chinese Quarterly Journal of Mathematic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82-588,共7页
Let Bn be the set of all n×n Boolean Matrices; R(A) denote the row space of A∈Bn, |R(A)| denote the cardinality of R(A), m, n, k, l, t, i, γi be positive integers, Si, λi be non negative integers. In t... Let Bn be the set of all n×n Boolean Matrices; R(A) denote the row space of A∈Bn, |R(A)| denote the cardinality of R(A), m, n, k, l, t, i, γi be positive integers, Si, λi be non negative integers. In this paper, we prove the following two results:(1)Let n≥13,n-3≥k〉Sl,Si+〉Si,i=1,2…,l-1.if k+l≤n,then for any m=2^k+2^S1-l+…+2^S1,there exists A∈Bn,such that |R(A)|=m.(2)Let n≥13,n-3≥k〉Sn-k-1〉Sn-k-2〉…S1〉λt〉λt-1〉…〉λ1,2≤t≤n-k.If exist γi(k+1≤γi≤n-1,i=1,2…,t-1)γi〈γi+1 and λt-λt-1≤k-Sn-γ1,λt-i-λt-i-1≤Sn-γi-Sn-γii+1,i=1,2…,t-2,then for any m=2^k+2^Sn-k-1+2^Sn-k-1+2^Sn-k-2+…+2^S1+2^λt+2^λt-1…+2^λ1,there exists A∈Bn,as such that |R(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olean matrix row space cardinality of a row space
下载PDF
Effect of Row Space and Planting Density on Yield of Miandan No.12
2
作者 税红霞 王秀全 +3 位作者 何丹 张华 卢庭启 蒋晓芳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4年第3期379-380,385,共3页
Effect of row space and planting density on yield of Miandan No.12 was studied. The test included four row spaces and two planting densities. Specifically, four row spaces were 50, 67, 83 and 100 cm and two planting d... Effect of row space and planting density on yield of Miandan No.12 was studied. The test included four row spaces and two planting densities. Specifically, four row spaces were 50, 67, 83 and 100 cm and two planting densities were 42 000 and 48 000 plant/hm2.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iandan No.12 reached the highest yield when row space was 50 cm and planting density was 48 000 plantJhm2 and Miandan No.12 got the lowest yield when row space was 100 cm and planting density was 42 000 plants/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andan No.12 row space Planting density YIELD
下载PDF
Inter-Row Spacing of PV Power Plant
3
作者 Laiqat Ali Khan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2024年第3期121-129,共9页
When designing a solar power plant, it is much more important to avoid the shadow on the PV Panels. As the shadow falls on the PV Panels;it significantly reduces the generation of required power as planned and designe... When designing a solar power plant, it is much more important to avoid the shadow on the PV Panels. As the shadow falls on the PV Panels;it significantly reduces the generation of required power as planned and designed. This research paper and case study will help a lot to avoid shadow, especially when selecting inter-row spacing between the strings of solar power pla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 row Spacing Shadow Effect on PV Plant Hot Spot Heating
下载PDF
不同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香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4
作者 黄丽娜 程世敏 +2 位作者 赵增贤 魏军亚 魏守兴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0-66,73,共8页
为确定香蕉适宜机械化操作的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种植密度(P,P1:2190株/hm^(2);P2:2340株/hm^(2);P3:2520株/hm^(2))为主区,行距(R,R1:宽行5.10 m+窄行1.00 m;R2:宽行4.80 m+窄行1.30 m;R3:宽行4.50 m+窄行1.60 m)... 为确定香蕉适宜机械化操作的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种植密度(P,P1:2190株/hm^(2);P2:2340株/hm^(2);P3:2520株/hm^(2))为主区,行距(R,R1:宽行5.10 m+窄行1.00 m;R2:宽行4.80 m+窄行1.30 m;R3:宽行4.50 m+窄行1.60 m)为裂区,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香蕉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R能显著影响香蕉株高和茎围,P和R对香蕉单产、总产量均有显著影响,P1、P2香蕉单产较P3分别显著提高10.29%、10.88%,P2总产量较P1显著提高6.62%;R3单产、总产量最高,R1单产、总产量最低。分析产量构成可知,R3能提高香蕉商品蕉采收率;P1、P2单果质量较P3显著提高,R3单果质量较R1、R2分别显著提高21.23%、4.44%。P1果指长较P3显著提高,R2、R3间果指长、果指围显著高于R1。P和R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3可滴定酸含量较P1、P2显著提高,P1、P2的维生素C含量分别较P3显著提高19.38%、15.78%;R3较R1显著提高维生素C含量8.77%。综上所述,宝岛蕉品种种植密度为2340株/hm^(2),宽行4.50 m、窄行1.60 m时,香蕉农艺性状、产量、商品蕉采收率、单果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及维生素C含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种植密度 行距 产量 品质 宜机化栽培
下载PDF
播量和行距对箭筈豌豆农艺结实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5
作者 郑春风 刘春增 +4 位作者 张济世 吕玉虎 史鹏飞 聂良鹏 曹卫东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5-221,共7页
为了探讨豫南本地箭筈豌豆条播种植适宜播量和行距,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分别设3个播量水平和4个行距水平,研究不同播量和行距配置对箭筈豌豆生长发育、鲜草、秸秆及种子产量结实的影响,为完善箭筈豌豆实际生产中的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科学... 为了探讨豫南本地箭筈豌豆条播种植适宜播量和行距,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分别设3个播量水平和4个行距水平,研究不同播量和行距配置对箭筈豌豆生长发育、鲜草、秸秆及种子产量结实的影响,为完善箭筈豌豆实际生产中的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科学理论指导。结果显示,播量一定时,株高、单株鲜干重随行距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趋势,且在行距30、40 cm时获得最大值;茎粗和分枝数随行距的增加呈逐渐减少趋势,均在行距20 cm时获得最大值。行距一定时,株高、SPAD值随播量的增加呈逐渐增加趋势;茎粗、分枝数随播量的增加呈逐渐减少趋势。筛选出结实性播量行距最佳配置为:播量18.75 kg/hm^(2)、行距30 cm,播量26.25 kg/hm^(2)、行距30 cm和播量33.75 kg/hm^(2)、行距40 cm。不同播量和行距处理下箭筈豌豆种子、鲜草和秸秆产量差异显著(P<0.05)。种子产量以播量26.25 kg/hm^(2)、行距30 cm最高,达3753 kg/hm^(2);播量33.75 kg/hm^(2)、行距40 cm和播量33.75 kg/hm^(2)、行距30 cm次之,产量分别达3468和3436 kg/hm^(2)。鲜草和秸秆产量均以播量33.75 kg/hm^(2)、行距20 cm最高,达35910和16878 kg/hm^(2);播量33.75 kg/hm^(2)、行距30 cm和播量33.75 kg/hm^(2)、行距40 cm次之,产量分别达26761和13052、23662和12127 kg/hm^(2)。综上,以收获鲜草和秸秆产量为目的,优选播量33.75 kg/hm^(2)和行距20 cm组合配置;收获种子产量优选播量26.25 kg/hm^(2)和行距30 cm组合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箭筈豌豆 播量 行距 农艺性状 结实性状 产量
下载PDF
株行距配置对冬小麦冠层结构、光环境及产量的影响
6
作者 张颖 王超 骆永丽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7-43,共7页
为明确株行距配置对冬小麦冠层光环境及产量的影响,本试验在大田条件下,以山农28作为供试品种,研究两个密度即150万hm^(-2)(D1)和225万hm^(-2)(D2)和3个行距即10 cm(R1)、15 cm(R2)、20 cm(R3)组配的6个株行距配置处理对小麦叶面积指数... 为明确株行距配置对冬小麦冠层光环境及产量的影响,本试验在大田条件下,以山农28作为供试品种,研究两个密度即150万hm^(-2)(D1)和225万hm^(-2)(D2)和3个行距即10 cm(R1)、15 cm(R2)、20 cm(R3)组配的6个株行距配置处理对小麦叶面积指数、叶倾角、叶片叶绿素含量、冠层光合有效辐射、群体光合速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旨在优化冬小麦株行距配置,提高单产。结果表明,D1密度下小麦生育前期容易形成良好的冠层光环境,有助于营养物质积累,为高产打下基础;相同行距下开花期小麦群体的光合速率表现为D1>D2,说明D1密度有助于叶片中营养物质积累和向籽粒转移;D2密度下小麦生育后期的冠层光环境优于D1,有助于叶片营养物质的持续供应;R1行距下冠层光环境明显优于R2和R3,能够吸收更多的光能,光合作用能力更强。密度和行距二者互作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作用表现为:D1R1>D1R2>D1R3>D2R1>D2R2>D3R3。综上,调整株行距配置是提高冬小麦产量潜力的重要途径,D1R1株行距配置更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冠层光环境,能够获得最高产量,为最佳株行距配置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种植密度 行距 冠层光环境 产量
下载PDF
株行距和种植深度对西伯利亚百合生长的影响
7
作者 黄淑燕 黄云玲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7期1657-1662,共6页
阐明不同株行距及种植深度对西伯利亚百合在栽植阶段生长的影响,总结试验栽植地最适西伯利亚百合生长的最佳株行距及种植深度,从中挖掘提高西伯利亚百合切花品质的关键种植因素,寻求绿色、高效的增产提质方式。以西伯利亚2、3代种球为... 阐明不同株行距及种植深度对西伯利亚百合在栽植阶段生长的影响,总结试验栽植地最适西伯利亚百合生长的最佳株行距及种植深度,从中挖掘提高西伯利亚百合切花品质的关键种植因素,寻求绿色、高效的增产提质方式。以西伯利亚2、3代种球为试验对象,按照标准化生产流程,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探讨不同株行距及种植深度对百合鲜切花的花茎高度、花苞大小及花苞数量的影响。除株行距对2代种球的花苞数量影响达5%显著水平外,株行距及种植深度对西伯利亚百合2代和3代种球的其他生长指标影响均达1%极显著差异水平。处理3即15 cm×20 cm的株行距25 cm的种植深度组合于2代和3代种球均为最佳处理方式。处理7即25 cm×30 cm的株行距15 cm的种植深度组合对2代和3代种球的花茎高度和花苞直径的生长最不利,处理4不利于种球花苞数量的生长。种植深度对于2代和3代种球花苞数量增长的影响大于株行距。而花茎高度和花苞直径则有所区别,种植深度对2代种球花茎高度生长的影响大于株行距,3代种球反之;株行距对2代种球花苞直径的影响大于种植深度,3代种球反之。于2、3代种球的花茎高度和花苞直径而言,A1B3即以15 cm×20 cm的株行距25 cm的种植深度组合能够获得良好的生长效果。而A3B3即25 cm×30 cm的株行距25 cm的种植深度的组合对2代种球的花苞数量增加有利,A1B3则利于3代种球花苞数量的增加。合适的种植深度能够使植物的根系得到良好的发育,同时能够有效地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促进植物生长。种球种植株行距与百合花苞数量、花茎高度及花苞大小都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株行距 种植深度 西伯利亚 百合
下载PDF
不同种砂比和行距对机播荠菜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8
作者 程玉静 王小秋 +3 位作者 仇亮 翟彩娇 葛礼姣 刘水东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10期2358-2362,共5页
为探索机播荠菜优质高效生产的最佳播量,更好地为荠菜种植机械化生产服务,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共设置种砂(荠菜种子+黑金砂)混拌比1∶8、1∶11、1∶14和1∶17四个处理和行距14、21和28 cm 3个处理进行机器条播。结果表明,机播荠菜... 为探索机播荠菜优质高效生产的最佳播量,更好地为荠菜种植机械化生产服务,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共设置种砂(荠菜种子+黑金砂)混拌比1∶8、1∶11、1∶14和1∶17四个处理和行距14、21和28 cm 3个处理进行机器条播。结果表明,机播荠菜的农艺性状和产量随着种砂比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行距与农艺性状和产量间相关性不显著。在12个种砂比和行距互作处理下,以A4B1(种砂比1∶17,行距14 cm)处理下的产量最高,每667 m^(2)产量可达2 230.84 kg。因此,推荐A4B1(种砂比1∶17,行距14 cm)为机播荠菜的最佳播量和行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砂比 行距 荠菜 农艺性状 产量
下载PDF
集雨种植模式下种植密度与行距配置对小麦茎秆糖积累及倒伏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覃凤 汪小飞 +4 位作者 吴臻 胡一波 王小琴 张家伟 蔡铁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79,共15页
【目的】分析沟垄集雨种植模式下不同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小麦茎秆碳水化合物积累和抗倒伏性能的影响,明确适应于小麦沟垄集雨种植合理的密度及行距,为进一步稳定和提升小麦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北方旱区主栽小麦品种西农979... 【目的】分析沟垄集雨种植模式下不同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小麦茎秆碳水化合物积累和抗倒伏性能的影响,明确适应于小麦沟垄集雨种植合理的密度及行距,为进一步稳定和提升小麦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北方旱区主栽小麦品种西农979为试验材料,于2019—2021年在集雨种植模式下设置两个密度(低密度:180万株/hm^(2);高密度:225万株/hm^(2))和两种行距处理(等行距:20 cm;非等行距:12.5 cm﹕35 cm﹕12.5 cm),分析不同密度和行距对小麦植株中下部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茎秆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和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茎秆折断弯矩和倒伏指数以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集雨种植模式下提高种植密度,小麦植株中下部叶片(倒三叶、倒四叶、倒五叶)的净光合速率(Pn)、茎秆基部第二节间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葡萄糖、果糖、蔗糖)和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半纤维素、纤维素)含量、茎秆折断弯矩均明显降低,茎秆倒伏指数显著增高;而高密度种植条件下非等行距处理可改变植株各指标,其中,相较于高种植密度+等行距处理,植株倒三叶、倒四叶、倒五叶Pn明显提高,增幅分别为7.7%—16.5%、5.3%—37.7%、11.9%—24.9%,茎秆葡萄糖、果糖、蔗糖含量分别提高了9.8%—15.0%、8.8%—27.4%、8.2%—41.1%,半纤维素、纤维素含量分别增加4.5%—19.8%、5.9%—31.2%,茎秆折断弯矩提高4.8%—17.3%,茎秆倒伏指数降低10.9%—25.9%,小麦产量亦显著提高了13.5%—15.2%。相关分析表明,小麦茎秆基部节间葡萄糖、果糖、蔗糖含量与半纤维素、纤维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小麦茎秆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与小麦植株中下部叶片Pn及茎秆折断弯矩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倒伏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集雨种植模式下,通过非等行距种植调节群体空间分布,可有效提升小麦植株中下部叶片光合速率,促进茎秆糖类物质合成积累,增强小麦茎秆抗倒伏性能,进而降低小麦倒伏发生率,提高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集雨种植 种植密度 行距配置 倒伏 光合速率 产量
下载PDF
不同覆膜处理与行距互作对谷子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常利娜 张盼盼 +1 位作者 王小林 张雄 《榆林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63-67,共5页
为研究覆膜处理与行距对谷子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以晋谷21号为试材,设置3种覆盖方式(A1:全覆膜;A2:膜际;A3:不覆膜)与2种行距水平(等行距50 cm、宽窄行60/40 cm)互作栽培,以不覆膜为对照,共设置A1B1(T_(1))、A1B2(T_(2))、A2B1(T_(3))... 为研究覆膜处理与行距对谷子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以晋谷21号为试材,设置3种覆盖方式(A1:全覆膜;A2:膜际;A3:不覆膜)与2种行距水平(等行距50 cm、宽窄行60/40 cm)互作栽培,以不覆膜为对照,共设置A1B1(T_(1))、A1B2(T_(2))、A2B1(T_(3))、A2B2-1(T_(4))、A2B2-2(T_(5))、A3B1(CK_(1))和A3B2(CK_(2))7个处理。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两种覆膜方式均能提高谷子光合能力和产量。其中,A2B1(T_(3))处理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_(2)浓度均最高,分别为23.38μmol·m^(-2)·s^(-1)、0.17 mol H 2O·m^(-2)·s^(-1),和133.07μmol·mol^(-1),A1B2(T_(2))处理蒸腾速率最低,为2.82 mmol·m^(-2)·s^(-1),较A3B2(CK_(2))降低了19.20%。A2B1(T 3)处理单穗重和产量均最高,分别为29.25 g和5793.25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综上所述,A2B1(T_(3))处理,可显著增强谷子光合作用,提高产量,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可作为一项重要的栽培措施在榆林地区谷子生产上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覆膜方式 行距 光合特性 产量
下载PDF
不同行距配置方式下棉花适宜种植密度的筛选
11
作者 刘超群 董合林 +6 位作者 万素梅 郑苍松 骆磊 马云珍 董祯林 陈国栋 李鹏程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2-1121,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行距配置棉花适宜的种植密度,为新疆南疆机采棉筛选合理种植方式和适宜密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大田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置4个行距配置方式,即H_(3):1膜3行(76 cm等行距)、H_(4):1膜4行(66+10+66)cm、H... 【目的】研究不同行距配置棉花适宜的种植密度,为新疆南疆机采棉筛选合理种植方式和适宜密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大田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置4个行距配置方式,即H_(3):1膜3行(76 cm等行距)、H_(4):1膜4行(66+10+66)cm、H_(5):1膜5行(10+66+66+10)cm、H_(6):1膜6行(10+66+10+66+10)cm;副区设置3个种植密度,分别为A_(1):15×10^(4)株/hm^(2)、A_(2):18.75×10^(4)株/hm^(2)、A_(3):22.5×10^(4)株/hm^(2),测定棉花农艺性状、叶面积、干物质积累量及籽棉产量,筛选不同行距配置下的棉花最适种植密度。【结果】不同行距棉花株高在打顶后表现为随密度增加而增高,A_(3)处理的株高均显著高于A_(1)处理;打顶后棉花茎粗随密度增加而变小,A_(1)处理的茎粗均显著高于A_(3);棉花最大叶面积指数LAI在H_(3)和H_(4)条件下时表现为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而在H_(5)和H_(6)条件下则表现为A_(2)密度下最大;不同行距棉花最大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均为A_(2)处理的最大;密度显著影响籽棉产量和单位面积成铃数,行距显著影响单铃重。H_(5)A_(2)获得最高籽棉产量为7026.9 kg/hm^(2),较其他处理高0.8%~14.5%。【结论】1膜3行(H_(3))、1膜4行(H_(4))、1膜6行(H_(6))行距配置下较优化的棉花种植密度为22.5×10^(4)株/hm^(2),1膜5行(H_(5))适宜棉花种植密度为18.75×10^(4)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行距 密度 产量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露天矿抛掷爆破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赛赛 张瑞新 《露天采矿技术》 CAS 2024年第3期11-14,共4页
为了深入探究影响抛掷爆破效果的主要因素,探讨了影响抛掷爆破效果的岩石特性、地形条件、地质条件、爆破参数、炸药特性、施工质量等六大因素;着重对可控因素—爆破参数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与研究;选取现场往年爆破设计参数,以有效抛掷率... 为了深入探究影响抛掷爆破效果的主要因素,探讨了影响抛掷爆破效果的岩石特性、地形条件、地质条件、爆破参数、炸药特性、施工质量等六大因素;着重对可控因素—爆破参数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与研究;选取现场往年爆破设计参数,以有效抛掷率为目标变量,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爆破参数的设计因素中,炸药单耗、排距和孔距的重要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抛掷爆破 随机森林算法 重要度 炸药单耗 排距 孔距
下载PDF
不同农艺措施与发草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
13
作者 何斌 张敏 +2 位作者 王彦龙 刘颖 马玉寿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1-381,共11页
为探究发草(Deschampsia cespitosa)适宜播种量、施肥量和行距,本研究采用3因素5水平的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播种量、磷酸二铵施用量及行距对发草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为发草的实际种子生产和高效原种扩繁提供技术支持与理论依据... 为探究发草(Deschampsia cespitosa)适宜播种量、施肥量和行距,本研究采用3因素5水平的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播种量、磷酸二铵施用量及行距对发草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为发草的实际种子生产和高效原种扩繁提供技术支持与理论依据。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播种量、施肥量及行距处理下,第2年种子产量以播种量22.5kg·hm^(-2),磷酸二铵施用量150.0 kg·hm^(-2),行距30.0 cm的组合模式最高,产量为130.78 kg·hm^(-2)。从各产量构成因素与种子产量相关性来看,种子产量与穗宽、每生殖枝小穗数、每生殖枝小花数和每生殖枝结实数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 <0.01),与穗长存在显著正相关(P <0.05)。通过多元回归及通径分析关系模型发现,穗宽、每生殖枝结实数、小花数、小穗数及千粒重对种子产量增益明显。在种植过程中可适当调整栽培技术,增加发草穗宽、每生殖枝结实数和小花数来提高发草种子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草 播种量 施肥量 行距 栽培技术 种子产量 产量影响因素
下载PDF
Effects of Ratio of Row Spacing to Intrarow Spacing on Yield and Top Three Leaves of Super High-yielding Early and Late Rice 被引量:2
14
作者 林洪鑫 彭春瑞 +5 位作者 雷享亮 袁展汽 肖运萍 刘仁根 胡启锋 张结刚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4年第1期52-56,101,共6页
Using a split plot design, super high-yielding early rice &quot;Zhongjiazao 17&quot;and &quot;Ganxin 203&quot; and super high-yielding late rice &quot;Ganxin 688&quot; and &quot;Wufengy-ouT025&quot; were taken... Using a split plot design, super high-yielding early rice &quot;Zhongjiazao 17&quot;and &quot;Ganxin 203&quot; and super high-yielding late rice &quot;Ganxin 688&quot; and &quot;Wufengy-ouT025&quot; were taken as materials with planting density the same at 312 000 hil s/hm2,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RS/IS (Ratio of row spacing to intrarow row spacing) on yield, top three leaves morphological features and its relationship of them in 2011 and 2012.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ther early or late rice, biomass, accumula-tion and apparent utilizing rate of nitrogen were lower in RS/IS5.0 (40.0 cm &#215;8.0 cm) treatment, but yield of rice was higher in RS/IS2.0 (25.0 cm &#215;12.8 cm) treatment;grain numbers per spike of rice was more in RS/IS2.8 (30.0 cm&#215;10.7 cm) treatment, and thousand-grain weight of rice was higher in RS/IS1.3 (20.0 cm&#215;16.0 cm) treat-ment. For 4 varieties of early or late rice aforementioned, basal angle, opening an-gle and leaf area of 2nd leaf from top were larger in RS/IS5.0 treatment, and basal angle and opening angle were smal er in RS/IS2.0 treatment and leaf area smal er in RS/IS1.3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er high-yielding early and late rice Ratio of row spacing to intrarowspacing Top three leaves Leaf morphology
下载PDF
不同种植行距对干旱半干旱区荞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15
作者 闫文君 李榕鑫 +3 位作者 郑彩霞 杨振常 郭有琴 孙小东 《寒旱农业科学》 2024年第3期236-239,共4页
为筛选出白银市干旱半干旱区荞麦的适宜种植行距,以平荞2号为指示品种,研究分析了不同种植行距对荞麦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行距处理与荞麦农艺性状及产量指标的相关性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株高(r=0.774**)、分枝数(r=0.6... 为筛选出白银市干旱半干旱区荞麦的适宜种植行距,以平荞2号为指示品种,研究分析了不同种植行距对荞麦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行距处理与荞麦农艺性状及产量指标的相关性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株高(r=0.774**)、分枝数(r=0.623*)、产量(r=0.358)、主茎节数(r=0.312)、千粒重(r=-0.131)、单株粒重(r=-0.354)。总的来看,行距与株高、分枝数、产量有较高的相关性。播量120万粒/hm2的条件下,种植行距为25 cm时荞麦折合产量最高,为2191.20 kg/hm2,与行距为20、30 cm的处理差异均不显著,与行距为15 cm的处理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荞麦 种植行距 主要性状 产量 相关分析 干旱半干旱区
下载PDF
密度和行距对直立株型小麦产量、群体冠层特征和抗倒伏性的影响
16
作者 赵夕冉 张玉 +6 位作者 张嘉豪 陈建省 张卫东 马玉华 孟庆福 鄢照新 汪永振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4期13-22,共10页
为了给直立株型小麦的栽培措施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2个小麦直立株型品系‘SN1319’和‘SN1425’为试验材料,设置T1(330×104株/hm^(2)基本苗)和T2(420×104株/hm^(2)基本苗)2个高密度播量,H1、H2和H3(分别为1.10 m播幅6... 为了给直立株型小麦的栽培措施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2个小麦直立株型品系‘SN1319’和‘SN1425’为试验材料,设置T1(330×104株/hm^(2)基本苗)和T2(420×104株/hm^(2)基本苗)2个高密度播量,H1、H2和H3(分别为1.10 m播幅6行,8行和10行)3个行距组合,研究种植方式对小麦产量、冠层特征和倒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N1319’和‘SN1425’分别在T2H2和T2H3处理下获得最高产量,比对照‘济麦22’增产9.83%和10.10%;高密度条件改善了小麦冠层形态特征,增加叶面积指数(LAI)和消光系数(EC),提高了小麦冠层光截获能力;但是使群体透光性(LT)下降,倒伏指数(LI)上升。品系、行距对冠层结构、光截获能力以及倒伏特性也具有显著影响。试验表明420×104株/hm^(2)基本苗、适当缩小行距可作为直立株型小麦合理的栽培措施。直立株型小麦作为一种新的类型,能够选育高产甚至超高产小麦品系,在实践中具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紧凑株型 播量 行距 产量 冠层结构 抗倒伏性
下载PDF
行距和播种量对高寒区老芒麦生长和产草量的影响及综合分析
17
作者 刘启林 王小军 +4 位作者 王金兰 刘文辉 马金秀 李俄仁措 李文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744-2754,共11页
【目的】为探讨不同行距和播种量对高寒区老芒麦饲草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宜青藏高原地区老芒麦饲草生产的最佳种植行距和播种量,并揭示种植行距和播种量对老芒麦饲草产量的影响过程及其路径系数,从而为青藏高原地区饲草高效生产提供数... 【目的】为探讨不同行距和播种量对高寒区老芒麦饲草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宜青藏高原地区老芒麦饲草生产的最佳种植行距和播种量,并揭示种植行距和播种量对老芒麦饲草产量的影响过程及其路径系数,从而为青藏高原地区饲草高效生产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青牧1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cv.Qingmu No.1)和青牧2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cv.Qingmu No.2)为材料,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因素为3个行距,分别为R1:15 cm、R2:30 cm、R3:45 cm;副因素为3个播种量,分别为S1:15.0 kg·hm^(-2)、S2:22.5 kg·hm^(-2)、S3:30.0 kg·hm^(-2)。9个处理,3次重复,各品种27个小区,共54个小区,小区面积15m^(2)(3 m×5 m),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大田试验于2022—2023年在青海省共和县开展。分析不同行距和播种量处理对老芒麦农艺性状、饲草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行距和播种量对老芒麦饲草产量的影响过程及其路径系数。【结果】行距和播种量均对茎粗、生殖枝数、分蘖数、茎叶比和饲草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在同一行距下,青牧1号和青牧2号的株高和茎粗随播种量的增加而降低,分蘖数和生殖枝数随播种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在同一播种量下,青牧1号和青牧2号的株高、茎粗、茎叶比和干鲜比随行距的增加而增加,分蘖数和生殖枝数随行距的增加而降低。在行距15 cm、播种量22.5 kg·hm^(-2)时,青牧1号和青牧2号的饲草产量及经济效益均最大,青牧1号饲草产量为12668.16 kg·hm^(-2),经济效益为13731.97元/hm^(2);青牧2号饲草产量为12180.94 kg·hm^(-2),经济效益为13064.03元/hm^(2)。皮尔森相关性分析表明饲草产量与分蘖数和生殖枝数显著正相关。结构方程模型表明,行距和播种量主要通过影响老芒麦的分蘖来影响饲草产量。【结论】TOPSIS-多准则决策模型分析表明,行距15 cm,播种量22.5kg·hm^(-2)不但可显著提高饲草产量,还可获取最高经济效益,是适宜于研究区及类似高寒区黑钙土上老芒麦饲草生产的最佳种植行距和播种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芒麦 行距 播种量 饲草产量 经济效益
下载PDF
润宏煤业1305工作面静态膨胀剂致裂顶板卸压技术研究
18
作者 李亚飞 李卫华 冯刚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6期280-286,共7页
以润宏煤业1305工作面地质条件为工程背景,采用静态膨胀技术对运输巷顶板切顶卸压,避免煤柱侧应力集中。通过理论分析、实验室测试、现场工程试验等方法,分析和测试了静态膨胀剂的膨胀力性能,计算分析了静态膨胀剂作用下切顶卸压的钻孔... 以润宏煤业1305工作面地质条件为工程背景,采用静态膨胀技术对运输巷顶板切顶卸压,避免煤柱侧应力集中。通过理论分析、实验室测试、现场工程试验等方法,分析和测试了静态膨胀剂的膨胀力性能,计算分析了静态膨胀剂作用下切顶卸压的钻孔参数,设计了详细的施工工艺。研究结果表明,静态膨胀剂的最大膨胀力可达到70 MPa,且持续时间长,完全可以用于煤岩致裂工程。钻孔间距、钻孔直径以及钻孔角度是影响静态膨胀剂致裂效果的主要参数。钻孔内产生的静态膨胀压力作用到孔壁,且能一直保持到顶板进入采空区后,在矿压、自重及静态膨胀力的作用下,顶板会出现裂缝、裂缝扩展、顶板致裂垮落3个过程。根据现场具体工程条件,在多组成排钻孔共同膨胀作用下,可形成膨胀应力的叠加,能够起到更好的致裂效果。研究为探索和推广煤矿非爆破式顶板致裂技术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板致裂 静态膨胀剂 钻孔间排距 切顶卸压
下载PDF
不同株行距配置对黑大豆乌青1号主要农艺性状和群体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鑫鑫 张春华 +2 位作者 倪玉清 马长青 钟越 《大豆科技》 2024年第1期28-31,共4页
为提高黑大豆单产与品质,助力高邮市黑大豆产业发展,文章通过研究黑大豆-玉米带状复种模式下不同株行距配置对黑大豆乌青1号主要农艺性状和群体产量的影响,筛选适宜高邮市黑大豆生产的株行距配置。结果表明,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 为提高黑大豆单产与品质,助力高邮市黑大豆产业发展,文章通过研究黑大豆-玉米带状复种模式下不同株行距配置对黑大豆乌青1号主要农艺性状和群体产量的影响,筛选适宜高邮市黑大豆生产的株行距配置。结果表明,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处理2的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优于其他处理,为适宜高邮市黑大豆生产的株行距配置,即种植密度49380株/hm^(2)条件下,黑大豆3行,行距45 cm、株距22.5 cm,每穴1株。此群体结构和株行距配置有利于形成合理产量结构,提升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黑大豆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复种 黑大豆 株行距 高产高效
下载PDF
不同排距双排抗滑桩的推力分配及受力分析
20
作者 冯建林 李登峰 《路基工程》 2024年第2期131-137,共7页
基于乌江双线大桥岸坡支护工程,通过数值模拟计算,研究在复杂地质条件下,不同排距的双排抗滑桩推力分配和受力特征。结果表明:当抗滑桩排距大于17.00 m时,前排桩受到的滑坡推力和桩前抗力均大于后排桩,推力和抗力分配不均匀,该支护排距... 基于乌江双线大桥岸坡支护工程,通过数值模拟计算,研究在复杂地质条件下,不同排距的双排抗滑桩推力分配和受力特征。结果表明:当抗滑桩排距大于17.00 m时,前排桩受到的滑坡推力和桩前抗力均大于后排桩,推力和抗力分配不均匀,该支护排距设置不合理;当桩排距小于17.00 m时,前排桩受到的桩后推力和桩前抗力与后排桩近似相等,两桩受力均匀,说明在此范围内设置双排桩较合理;当前排桩与后排桩排距为8.50 m时,从受力和桩顶位移角度分析,两桩排距合理,且更方便工程施工。按排距8.50 m施工完成后,边坡处于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排距 双排抗滑桩 支护比选 位移 推力分配 稳定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