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国罗赞诺夫研究 |
耿海英
|
《中州大学学报》
|
2015 |
2
|
|
2
|
天堂的建构者与地狱的肇端者——罗赞诺夫视域中的普希金与果戈理 |
吴琼
|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0 |
|
3
|
“奇妙的永恒”——罗赞诺夫的普希金 |
耿海英
|
《中州大学学报》
|
2015 |
0 |
|
4
|
罗扎诺夫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瘙痒”的“神言” |
田全金
|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8 |
0 |
|
5
|
什克洛夫斯基语文体小说创作探源 |
侯佳希
赵晓彬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6
|
罗赞诺夫的赫尔岑观探析 |
纪薇
|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
2021 |
0 |
|
7
|
孤独的天才,僵死的世界——瓦·罗扎诺夫眼中的果戈理及其创作 |
刘洪波
|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3
|
|
8
|
罗赞诺夫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继承与超越 |
吴琼
|
《俄罗斯文艺》
CSSCI
|
2017 |
2
|
|
9
|
罗赞诺夫的“手稿性”书写探析 |
吴琼
|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10
|
罗赞诺夫文学批评中的莱蒙托夫 |
纪薇
|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0 |
|
11
|
罗赞诺夫与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 |
纪薇
|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12
|
“宗教大法官”的两种解读模式——罗赞诺夫与梅列日科夫斯基话语中的灵与肉的嬗变 |
李天昀
|
《俄罗斯文艺》
CSSCI
|
2021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