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α-Al_2O_3中三角Ru^(3+)中心的g因子研究
1
作者 邬劭轶 付强 +2 位作者 林季资 张华明 鲁广铎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08-410,共3页
基于晶体场模型,采用三角对称下4d5离子各向异性g因子微扰公式,对α-Al2O3中三角Ru3+中心的电子顺磁共振实验结果进行了理论研究。计算中利用较新的Ru3+自由离子旋轨耦合参数,考虑了轨道缩小因子和旋轨耦合参数对杂质Ru3+中心g因子的影... 基于晶体场模型,采用三角对称下4d5离子各向异性g因子微扰公式,对α-Al2O3中三角Ru3+中心的电子顺磁共振实验结果进行了理论研究。计算中利用较新的Ru3+自由离子旋轨耦合参数,考虑了轨道缩小因子和旋轨耦合参数对杂质Ru3+中心g因子的影响,讨论了Ru3+中心的局部结构性质,结果表明理论与实验符合得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2O3 晶体场 电子顺磁共振 Ru^3+ 旋轨耦合
下载PDF
Ru^(3+)增敏的化学发光新体系测定呋塞米的研究
2
作者 于翔 郗娟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76-1081,共6页
Ru^(3+)存在下,呋塞米能够大幅度增强三(1,10-菲咯啉)钌(Ⅱ)(Ru(phen)_3^(2+))-Ce(Ⅳ)体系的化学发光,且当体系中Ru^(3+)的浓度从0增至15μmol/L时,呋塞米对体系发光的增强值提高1个数量级,基于此,建立了高灵敏测定呋塞米的Ru(phen)_3^(... Ru^(3+)存在下,呋塞米能够大幅度增强三(1,10-菲咯啉)钌(Ⅱ)(Ru(phen)_3^(2+))-Ce(Ⅳ)体系的化学发光,且当体系中Ru^(3+)的浓度从0增至15μmol/L时,呋塞米对体系发光的增强值提高1个数量级,基于此,建立了高灵敏测定呋塞米的Ru(phen)_3^(2+)-Ce(Ⅳ)-Ru^(3+)体系化学发光方法。在优化实验条件下,该法测定呋塞米的线性范围为5. 0×10^(-9)~2. 0×10^(-6)mol/L,检出限为3. 8×10^(-9)mol/L。方法具有较高的分析灵敏度,将其应用于呋塞米片剂和呋塞米注射液的分析,结果满意。结合紫外光谱的研究结果,对化学发光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呋塞米 Ru^3+ 三(1 10-菲咯啉)钌(Ⅱ) 化学发光
下载PDF
Ru团簇对Ni/Ni_(3)Al合金纳米线形变影响的原子模拟
3
作者 阳喜元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87,共7页
镍基高温合金是制造先进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的关键材料之一,其高温力学性能直接关系到发动机运行安全和使用寿命.本文采用改进分析型嵌入原子模型(MAEAM)和分子动力学(MD)研究合金化元素钌(Ru)团簇对Ni/Ni_(3)Al纳米线形变机制的影响,... 镍基高温合金是制造先进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的关键材料之一,其高温力学性能直接关系到发动机运行安全和使用寿命.本文采用改进分析型嵌入原子模型(MAEAM)和分子动力学(MD)研究合金化元素钌(Ru)团簇对Ni/Ni_(3)Al纳米线形变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轴拉伸应变下,纳米线的弹性模量和屈服强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温度较低时,纳米线形变由位错产生与发射而导致晶格滑移所引起.由于晶格热振动非谐效应不明显,Ru团簇阻碍效果显著,使得晶格滑移区域仅限于Ru团簇与Ni/Ni_(3)Al相界面之间且呈非对称分布.温度较高时,纳米线的形变由位错发射而引起晶格滑移所致,但因非谐效应显著,Ru团簇无法阻碍位错运动,滑移区域在Ru团簇周围对称分布于Ni_(3)Al相中.最后从Ru团簇微观结构及其稳定性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其对纳米线形变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团簇 形变机制 Ni/Ni_(3)Al纳米线 原子模拟
下载PDF
高分散Ru/Si_(3)N_(4)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CO_(2)加氢中的应用
4
作者 颜琳琳 魏宇学 +2 位作者 张成华 相宏伟 李永旺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7,共9页
氮化硅是一种良好的载体,具有较高的水热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其表面的氨基基团能够较好地锚定金属,显著提高金属分散度。但是,商品氮化硅比表面积较低,对金属分散作用仍然有限。因此,以自制的高比表面积氮化硅(Si_(3)N_(4))为载体,通过... 氮化硅是一种良好的载体,具有较高的水热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其表面的氨基基团能够较好地锚定金属,显著提高金属分散度。但是,商品氮化硅比表面积较低,对金属分散作用仍然有限。因此,以自制的高比表面积氮化硅(Si_(3)N_(4))为载体,通过浸渍法制备了不同Ru负载量(质量分数分别为0.5%、1.0%和2.0%)的催化剂(分别为0.5%Ru/Si_(3)N_(4)、1.0%Ru/Si_(3)N_(4)和2.0%Ru/Si_(3)N_(4)),并以商品氮化硅(Si_(3)N_(4)-C)为载体制备了2.0%Ru/Si_(3)N_(4)-C催化剂作为对照组。表征了催化剂的理化性质,测试了其在300℃、0.1 MPa下的CO_(2)加氢反应活性。结果显示,与Si_(3)N_(4)-C相比,Si_(3)N_(4)的比表面积较高(502 m^(2)/g),Si_(3)N_(4)作为载体显著提高了金属分散度,降低了金属粒径,催化剂暴露出更多的活性位点。0.5%Ru/Si_(3)N_(4)的金属粒径较小,展现出强的H_(2)吸附能力,H难以解吸,抑制了中间物种CO加氢生成CH_(4)。随着Ru负载量增加,金属粒径增大,催化剂的CH_(4)选择性更好。Ru/Si_(3)N_(4)系列催化剂中,2.0%Ru/Si_(3)N_(4)的CH_(4)选择性较高(98.8%)。空速为10000 m L/(g·h)时,0.5%Ru/Si_(3)N_(4)的CO选择性为88.2%。与2.0%Ru/Si_(3)N_(4)相比,2.0%Ru/Si_(3)N_(4)-C的金属粒径更大,活性位点较少,活性更低。2.0%Ru/Si_(3)N_(4)和2.0%Ru/Si_(3)N_(4)-C的CO_(2)转化率分别为53.1%和9.2%。Si_(3)N_(4)有效提高了金属分散度,提高了催化剂的CO_(2)加氢反应活性;通过调控Ru负载量控制催化剂金属粒径,可实现对产物CO或CH_(4)选择性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加氢 Ru/Si_(3)N_(4)催化剂 CH_(4)选择性 CO选择性
下载PDF
调控五配位Al^(3+)含量制备高性能低温Sabatier反应催化剂
5
作者 陈志强 蒋榕培 +4 位作者 刘梦然 王青 项锴 孙海云 方涛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3-492,共10页
为了制备出高性能低温Sabatier反应Ru基催化剂,通过调控Al_(2)O_(3)载体中五配位Al^(3+)的含量(五配位Al^(3+)占Al物种的比例),实现对Ru基活性位点电子性质的调控。在此过程中,利用~(27)Al固体核磁共振(~(27)Al-NMR)检测Al_(2)O_(3)载... 为了制备出高性能低温Sabatier反应Ru基催化剂,通过调控Al_(2)O_(3)载体中五配位Al^(3+)的含量(五配位Al^(3+)占Al物种的比例),实现对Ru基活性位点电子性质的调控。在此过程中,利用~(27)Al固体核磁共振(~(27)Al-NMR)检测Al_(2)O_(3)载体中五配位Al^(3+)的含量,借助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和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考察Ru基活性位点电子性质的调控效果,利用固定床反应器测试催化剂性能。结果表明,Al_(2)O_(3)载体中的五配位Al^(3+)可有效调控Ru基活性位点的电子性质,进而提升低温Sabatier反应Ru基催化剂性能。其中,以五配位Al^(3+)含量约为28.1%的Al_(2)O_(3)载体制备的Ru基催化剂,在低温区(<300℃)的CO_(2)转化率和CH_4选择性均可达90%以上。而且,在100 h的稳定性测试中,催化性能没有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Sabatier反应 Ru基催化剂 五配位Al^(3+) 电子性质调控 催化性能提升
下载PDF
新型阳极材料Pt-Ru/CMK-3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曹洁明 吴伟 +6 位作者 陈煜 刘劲松 曹喻霖 何建平 唐亚文 杨春 陆天虹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117-1122,共6页
通过在多元金属体系中加入络合剂四氢呋喃(THF),改变其热力学参数进而改变其动力学还原速率,在低温下同时还原金属Pt和Ru,制备了高分散、高合金化的Pt-Ru固溶体并均匀担载在有序介孔碳CMK-3上,以形成二元复合金属催化剂.XRD图谱表明,f.... 通过在多元金属体系中加入络合剂四氢呋喃(THF),改变其热力学参数进而改变其动力学还原速率,在低温下同时还原金属Pt和Ru,制备了高分散、高合金化的Pt-Ru固溶体并均匀担载在有序介孔碳CMK-3上,以形成二元复合金属催化剂.XRD图谱表明,f.c.c结构中Pt原子部分被h.c.p结构中Ru原子取代形成置换固溶体,且几乎没有未合金的Ru存在.TEM,XRD和N2吸附-脱附研究显示,Pt-Ru/CMK-3催化剂中Pt-Ru合金粒子的平均粒径为3.2nm,且具有良好的均一度.还研究了催化剂对甲醇的电催化氧化性能,并与E-TEK公司同类催化剂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Pt-Ru/CMK-3催化剂拥有较大的电化学活性面积,对甲醇的电催化氧化性能和抗CO中毒能力明显优于其他同类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 Pt-Ru/CMK-3 络合反应 介孔材料 甲醇电催化氧化
下载PDF
Ru (phen)_3^(2+)与小牛胸腺DNA和鱼精DNA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王雷 杨光 +2 位作者 吴建中 计亮年 许琳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50-54,共5页
用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CD光谱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Ru(phen)32+与小牛胸腺DNA和鱼精DNA的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Ru(phen)32+与小牛胸腺DNA作用为插入作用方式,而与鱼精DNA的作用却是面式结合方式... 用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CD光谱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Ru(phen)32+与小牛胸腺DNA和鱼精DNA的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Ru(phen)32+与小牛胸腺DNA作用为插入作用方式,而与鱼精DNA的作用却是面式结合方式.该配合物与这两种DNA的作用具有不同的立体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插入 面式结合 钌配合物
下载PDF
室温制备高合金化Pt-Ru/CMK-3催化剂及其对甲醇的电催化氧化 被引量:7
8
作者 吴伟 曹洁明 +7 位作者 陈煜 刘劲松 曹喻霖 房宝青 何建平 唐亚文 杨春 陆天虹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394-2397,共4页
通过低温络合反应制备了高分散高合金化的Pt-Ru固溶体,并将其均匀地担载在有序介孔碳CMK-3上,以形成二元复合金属催化剂.XRD谱图表明,fcc结构的Pt原子部分被hcp结构的Ru原子取代形成置换固溶体,而且几乎没有未形成合金的Ru存在.TEM和XR... 通过低温络合反应制备了高分散高合金化的Pt-Ru固溶体,并将其均匀地担载在有序介孔碳CMK-3上,以形成二元复合金属催化剂.XRD谱图表明,fcc结构的Pt原子部分被hcp结构的Ru原子取代形成置换固溶体,而且几乎没有未形成合金的Ru存在.TEM和XRD研究结果表明,Pt-Ru/CMK-3催化剂中Pt-Ru合金粒子的平均粒径为2·7nm,且具有良好的均一度.还研究了催化剂对甲醇的电催化氧化性能,并与E-TEK公司同类催化剂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Pt-Ru/CMK-3催化剂具有较大的电化学活性面积,对甲醇的电催化氧化性能和抗CO中毒能力明显优于其它同类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MFC Pt-Ru/CMK-3 络合反应 介孔材料 甲醇电催化氧化
下载PDF
富勒烯配合物η^2—C60[Ru(NO)(PPh3)]2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5
9
作者 董振荣 程大典 +3 位作者 吴振奕 李建霖 詹梦熊 郑兰荪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007-1009,共3页
The fullerene complex, η 2 C 60 [Ru(NO)(PPh 3)] 2, has been prepared by the reaction of C 60 with Ru(NO) 2(PPh 3) 2 under a nitrogen atmosphere and refluxing. The new complex was characterized by means of elemental a... The fullerene complex, η 2 C 60 [Ru(NO)(PPh 3)] 2, has been prepared by the reaction of C 60 with Ru(NO) 2(PPh 3) 2 under a nitrogen atmosphere and refluxing. The new complex was characterized by means of elemental analysis, IR, XPS, electronic spectra and 31 P NM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lex of η 2 form can be formed by C 60 bonding to Ru(NO) 2(PPh 3) 2 in the σ π way and there is hyperconjugation effect in the molecule. So electrons will flow easier and photoelectric effect for this new compound is expected. In addition, the structure of the complex has been supposed. The ruthenium is 4 coordinate in the complex, bonding to two carbon atoms, to one PPh 3 and to one N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勒烯配合物 η^2-C60[Ru(NO)(PPh3)]2 合成 表征 碳60
下载PDF
Ru(bpy)_3 掺杂的核壳型 Ag@SiO_2 荧光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3
10
作者 尹东光 刘斌虎 +3 位作者 张礼 谢春娟 张乐 胡艳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612-1616,共5页
利用反相微乳液法制备了一种三联吡啶钌掺杂的核壳型Ag@SiO2纳米粒子。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等对其进行表征,并对其光稳定性和表面氨基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该纳米粒子单分散性良好,呈规则球状、粒径为(60±5... 利用反相微乳液法制备了一种三联吡啶钌掺杂的核壳型Ag@SiO2纳米粒子。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等对其进行表征,并对其光稳定性和表面氨基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该纳米粒子单分散性良好,呈规则球状、粒径为(60±5)nm,由于银的金属增强荧光效应,相对没有银核的Ru(bpy)3掺杂的SiO2纳米粒子,其荧光强度增强了2倍,光稳定性也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SiO2纳米粒子 反相微乳液法 三联吡啶钌 金属增强荧光效应
下载PDF
玻碳电极上Ru(bpy)_3^(2+)的吸附及其电致化学发光的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赵丽 陶颖 陈曦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20-324,共5页
通过电化学循环伏安法和电致化学发光方法,研究了Ru(bpy)32+在玻碳电极上的吸附,研究结果表明,2Ru(bpy)3+的浓度和与玻碳材料接触的时间,直接影响了Ru(bpy)32+在玻碳上的吸附.还考察了吸附的Ru(bpy)32+在玻碳电极上被氧化后脱附的情况.
关键词 电致化学发光 联吡啶钌 玻碳电极 吸附
下载PDF
Ru(phen)_3^(2+)-SO_3^(2-)-KBrO_3化学发光法测定空气中的SO_2 被引量:7
12
作者 何治柯 吴风武 +2 位作者 孟辉 罗庆尧 曾云鹗 《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4期389-392,共4页
介绍了 Ru(phen) 2 + 3- SO2 - 3- KBr O3(phen=1,10菲咯啉 )化学发光测定亚硫酸盐的方法 .亚硫酸盐的浓度与化学发光强度在 1× 10 - 7~ 2× 10 - 4 mol· L- 1范围内成正比 .检出限为 1.1× 10 - 8mol· L- 1 ,1... 介绍了 Ru(phen) 2 + 3- SO2 - 3- KBr O3(phen=1,10菲咯啉 )化学发光测定亚硫酸盐的方法 .亚硫酸盐的浓度与化学发光强度在 1× 10 - 7~ 2× 10 - 4 mol· L- 1范围内成正比 .检出限为 1.1× 10 - 8mol· L- 1 ,1× 10 - 4 mol· L- 1亚硫酸盐溶液 9次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 2 .4% .该方法用三乙醇胺作为吸收液 ,成功地用于测定空气中的二氧化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硫 空气 化学发光法 铕配合物 测定
下载PDF
纳米银粒子对[Ru(bpy)_3]^(2+)光谱学性质的影响及电解质效应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悦辉 王婷 周济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607-1616,共10页
研究了[Ru(bpy)3]2+溶液中引入纳米银粒子的光谱学性质变化规律以及[Ru(bpy)3]2+与纳米银粒子所构成的溶液体系([Ru(bpy)3]2+-Ag)的电解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Ru(bpy)3]2+吸附在纳米银粒子表面使纳米银粒子相互桥连形成规则的类链状网... 研究了[Ru(bpy)3]2+溶液中引入纳米银粒子的光谱学性质变化规律以及[Ru(bpy)3]2+与纳米银粒子所构成的溶液体系([Ru(bpy)3]2+-Ag)的电解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Ru(bpy)3]2+吸附在纳米银粒子表面使纳米银粒子相互桥连形成规则的类链状网络聚集体.纳米银粒子造成[Ru(bpy)3]2+溶液荧光猝灭,且大尺寸的纳米银粒子引起的荧光猝灭程度较大.在[Ru(bpy)3]2+-Ag体系中引入电解质造成纳米银粒子不同程度的聚集和生长.电解质对纳米银聚集影响为:CaCl2>MgCl2>Ca(NO3)2>KCl>KNO3.随着[Ru(bpy)3]2+-Ag体系中引入电解质含量的增加,溶液的荧光强度先降低而后又逐渐增强,直至达到定值,表明一定量的电解质可产生荧光猝灭释放效应.电解质对荧光强度影响顺序为:Ca(NO3)2>CaCl2>MgCl2>KCl>KNO3.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吸收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分光光度计等手段从分子间相互作用和能量传输等方面初步探讨了纳米银粒子对表面吸附[Ru(bpy)3]2+溶液光谱学性质的影响机制以及电解质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 [Ru(bpy)3]2+ 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局域场增强 荧光增强 荧光猝灭 电解质
下载PDF
在Ru/Al_2O_3催化剂上用H_2对SO_2选择性催化还原的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班志辉 王树东 吴迪镛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6-43,共8页
本文对用H2 来使SO2 选择性催化还原为单质硫在Ru/Al2 O3催化剂上的行为进行研究。当物料比经过优化确定为SO2 /H2 =1 :2 .8时 ,在 50 0℃下 ,SO2 的转化率为 90 %以上 ,单质硫的产率为70 %左右。比较于其他的催化还原SO2 的催化剂 ,本... 本文对用H2 来使SO2 选择性催化还原为单质硫在Ru/Al2 O3催化剂上的行为进行研究。当物料比经过优化确定为SO2 /H2 =1 :2 .8时 ,在 50 0℃下 ,SO2 的转化率为 90 %以上 ,单质硫的产率为70 %左右。比较于其他的催化还原SO2 的催化剂 ,本催化剂采用金属而不是金属硫化物 ,这样既省去了催化剂预硫化的过程 ,同时也使在有氧条件下的选择性催化还原成为可能。实验考察了O2 及水蒸气存在对过程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发现 ,H2 S作为中间产物生成 ,可推论该过程在催化剂上分两步进行 :SO2 首先在催化剂金属上被H2 深度还原为H2 S ,然后在Al2 O3载体的酸性中心上SO2 与H2 S发生Claus反应产生单质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硫 单质硫 选择性 催化还原 氢气 三氧化二铝 烟气脱硫 催化剂
下载PDF
Ru-Pd双金属负载型催化剂催化3-甲基吡啶加氢反应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杜曦 唐斌 +1 位作者 陈碧琼 余录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07年第1期41-43,共3页
制备了Ru-Pd(4∶1)/C(负载量为5%)双金属负载催化剂,系统考察了反应温度、氢压等条件对3-甲基吡啶加氢反应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双金属Ru-Pd(4∶1)/C催化剂对3-甲基吡啶有较高的加氢活性,在(Ru+Pd)∶底物=1∶200(摩尔比),反应温度150℃... 制备了Ru-Pd(4∶1)/C(负载量为5%)双金属负载催化剂,系统考察了反应温度、氢压等条件对3-甲基吡啶加氢反应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双金属Ru-Pd(4∶1)/C催化剂对3-甲基吡啶有较高的加氢活性,在(Ru+Pd)∶底物=1∶200(摩尔比),反应温度150℃,氢压4 MPa,还原反应3 h,3-甲基吡啶1 mL,乙醇4 mL的条件下,3-甲基吡啶转化率达100%,3-甲基哌啶的选择性达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Pd/C 双金属催化剂 3-甲基吡啶 加氢
下载PDF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盐酸苯海索-Ru(bpy)_3^(2+)体系的电化学发光行为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利军 邓春燕 +4 位作者 高文燕 吴美艳 胡大春 黄文艺 李彦清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6-220,共5页
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存在下,考察了盐酸苯海索(BH)-Ru(bpy)32+体系的电化学及其发光行为。结果表明,BH对Ru(bpy)32+体系的电化学发光具有增敏效应;在SDBS存在下,BH对Ru(bpy)32+体系电化学发光的增敏效应显著增强,发光强度提高约16... 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存在下,考察了盐酸苯海索(BH)-Ru(bpy)32+体系的电化学及其发光行为。结果表明,BH对Ru(bpy)32+体系的电化学发光具有增敏效应;在SDBS存在下,BH对Ru(bpy)32+体系电化学发光的增敏效应显著增强,发光强度提高约16倍。据此建立了一种高效、简便的BH电化学发光新方法。在最佳实验条件下,BH的浓度在4.0×10-7~1.0×10-4 mol/L范围内与相对发光强度呈线性关系(r=0.995 5),检出限(S/N=3)为1.11×10-9 mol/L;连续平行测定1.0×10-5 mol/L BH溶液10次,发光强度的RSD为3.2%。样品的回收率为96%~108%,RSD为4.3%。该方法样品前处理简单,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用于实际样品中BH的测定,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苯海索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联吡啶钌 电化学发光
下载PDF
金属离子修饰的Ru-Pt/γ-Al_2O_3催化p-CNB选择性加氢 被引量:5
17
作者 赵松林 陈骏如 +2 位作者 周娅芬 谢永美 李贤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1552-1554,M011,共4页
The bimetallic catalyst Ru-Pt/ γ -Al 2O 3 was prepared by impregnating H 2PtCl 6 and RuCl 3 aqueous solution in the presence of PVP(40 000). Its catalytic performance in selective hydrogenation of \{ p -chloronitrobe... The bimetallic catalyst Ru-Pt/ γ -Al 2O 3 was prepared by impregnating H 2PtCl 6 and RuCl 3 aqueous solution in the presence of PVP(40 000). Its catalytic performance in selective hydrogenation of \{ p -chloronitrobenzene\}( p -CNB)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ctivity of Ru-Pt/ γ -Al 2O 3[\{ n (ruthenium)\}∶ n (platinum)=4∶1]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Ru/ γ -Al 2O 3,while the amount of dehalogenation product(aniline) and other by-products are much fewer than that by using Pt/ γ -Al 2O 3 as the catalyst. There is synergistic effect of ruthenium and platinum in bimetallic catalyst for selective hydrogenation of p -CNB. Under the reaction conditions t =50 ℃, p H 2 = 1.0 MPa, reaction time 60 min,\{ n (substrate)∶\} n (total amount of metal content)=1000∶1,the conversion of p -CNB and the selectivity to p -chloroaniline( p -CNA) by using Ru-Pt/ γ -Al 2O 3 as the catalyst are 48.2% and 85.9%,respectively. The effect of other metal cations(introduced to the reaction system with the corresponding metal chloride solution) on the reaction was investigated. It was found that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Ru-Pt/ γ -Al 2O 3 could be greatly improved by modfication of some metal cations. When Co 2+ and Ni 2+ were used as modifiers for the catalyst Ru-Pt/ γ -Al 2O 3 under above mentioned reaction conditions,the conversions of p -CNB increase to 74.5% and 87.8%,as well as the selectivities of p -CAN increase to 98.9% and 99.4%,respectively. Fe 3+ and Sn 4+ were the best modifiers for Ru-Pt/ γ -Al 2O 3 under the same reaction conditions. The conversions of p -CNB and the selectivities of p -CAN can reach 100% and >99.0%,respectively. However,the catalysts can be poisoned by Zn 2+ and Sn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Pt/7-Al2O3 双金属催化剂 对-氯硝基苯 选择加氢 金属离子修饰剂
下载PDF
毛细管电泳Ru(bpy)_3^(2+)电化学发光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石鑫 王捷 刘仲明 《化学研究》 CAS 2010年第4期92-95,共4页
本文简要介绍了毛细管电泳Ru(bpy)32+电化学发光的基本特性,概述了其在与复合材料和微控芯片结合应用时的研究进展,就近几年来的报道,综述了毛细管电泳Ru(bpy)32+电化学发光在药物分析,食品分析,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并对毛细管电泳Ru(bp... 本文简要介绍了毛细管电泳Ru(bpy)32+电化学发光的基本特性,概述了其在与复合材料和微控芯片结合应用时的研究进展,就近几年来的报道,综述了毛细管电泳Ru(bpy)32+电化学发光在药物分析,食品分析,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并对毛细管电泳Ru(bpy)32+电化学发光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电泳 电化学发光 联吡啶钌 研究进展
下载PDF
Ru(bpy)_3^(2+)固相电致化学发光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晓英 张相依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20-727,共8页
联吡啶钌(Ru(bpy)2+3)是应用最广泛的电致化学发光(ECL)活性物。将可电化学再生的Ru(bpy)2+3及其类衍生物固定于电极表面,获得固相ECL传感器是ECL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综述了Ru(bpy)2+3及其衍生物固相ECL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简要介绍... 联吡啶钌(Ru(bpy)2+3)是应用最广泛的电致化学发光(ECL)活性物。将可电化学再生的Ru(bpy)2+3及其类衍生物固定于电极表面,获得固相ECL传感器是ECL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综述了Ru(bpy)2+3及其衍生物固相ECL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简要介绍不同固定化技术及其应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bpy)2+3 固相电致化学发光 固定化技术
下载PDF
Cu-Fe-Ru-La/γ-Al_2O_3湿式氧化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机理(英文)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永利 韦朝海 +2 位作者 史册 黄泽城 苏晓银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457-1469,共13页
采用等量浸渍法以γ-Al2O3为载体,制备过渡金属Cu和Fe、贵金属Ru、稀土金属La的复合催化剂。采用催化湿式空气氧化法处理模拟印染废水,研究金属离子配比、焙烧温度对催化剂活性及稳定性的影响,并对催化剂CWAO反应机理进行探讨:权衡催化... 采用等量浸渍法以γ-Al2O3为载体,制备过渡金属Cu和Fe、贵金属Ru、稀土金属La的复合催化剂。采用催化湿式空气氧化法处理模拟印染废水,研究金属离子配比、焙烧温度对催化剂活性及稳定性的影响,并对催化剂CWAO反应机理进行探讨:权衡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催化剂的组分质量配比和焙烧温度分别为Cu∶Fe∶Ru∶La=1∶1∶1∶3、450℃。对催化剂进行XRD、XPS、孔结构、FT-IR、TG-DTA、SEM、TEM表征,结果表明:焙烧使催化剂组成物质分解为氧化物,元素Cu、Fe、Ru、La分别以CuO、Fe2O3、RuO2、La2O3形式存在;焙烧温度升高,晶粒长大结晶趋于完整,催化剂孔容孔径增大但比表面积减小,晶粒尺寸分布在5~20 nm;Cu-Fe-Ru-La/γ-Al2O3催化剂使用前后结构无明显变化且反应后溶出的金属浓度低,催化剂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Fe-Ru-La Γ-AL2O3 湿式氧化 催化剂 机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