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cussion on moment tensor solution and 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Ruichang-Yangxin earthquake on 10 September 2011
1
作者 Lifen Zhang1,2, Guichun Wei and Wulin Liao1 1 Key Laboratory of Earthquake Geodesy, Institute of Seismology,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Wuhan 430071, China 2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81,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12年第3期229-234,共6页
Ruichang-Yangxin earthquake is another moderate earthquake in Yangxin-Jiujiang area since 2005 Jiujiang-Ruichang M5.7 earthquake. In order to more understand the seismic activities in this area, we study the moment te... Ruichang-Yangxin earthquake is another moderate earthquake in Yangxin-Jiujiang area since 2005 Jiujiang-Ruichang M5.7 earthquake. In order to more understand the seismic activities in this area, we study the moment tensor solution and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the Ruichang-Yangxin earthquake. Precise earthquake relocation shows that the mainshock occurred on the southwestern part of the NE-trending fault and aftershocks are distributed not only along the NE-trending fault but also along its conjugated NW-trending fault. By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e earthquak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isoseismal curve, focal mechanism, and region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it is inferred that this earthquake is caused by the NE-trending Tanlu fault. In addition, it ha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conjugated NW-trending fault as well. Many researches have shown that the junction area is the earthquake-prone area, and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And our study also proves this viewpoi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ment tensor inversion ruichang-yangxin earthquake seismogenic structure
下载PDF
2011年M_S 4.6瑞昌-阳新地震的震源机制及发震构造探讨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丽芬 姚运生 廖武林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90-299,共10页
2011年MS4.6瑞昌-阳新地震是瑞昌地区继2005年M5.7地震后的又一中等强度地震,文中从多角度对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进行了探讨。利用双差定位法进行的地震精定位结果显示,主震发生在NE向断裂的西南端,余震的分布则呈现出沿NNE和NW两个方向... 2011年MS4.6瑞昌-阳新地震是瑞昌地区继2005年M5.7地震后的又一中等强度地震,文中从多角度对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进行了探讨。利用双差定位法进行的地震精定位结果显示,主震发生在NE向断裂的西南端,余震的分布则呈现出沿NNE和NW两个方向展布的特征。野外考察发现,等震线长轴方向为NE,沿此方向烈度衰减较慢。考虑震源时间函数的影响,采用波形反演方法得到了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302.2°,倾角68.2°,滑动角-3.8°;节面Ⅱ走向33.6°,倾角86.5°,滑动角-158.1°。综合分析认为,NNE向郯庐断裂的南端隐伏段(瑞昌-武穴断裂)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而与NW向断裂的共轭作用造成了部分余震沿着NW向分布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张量反演 瑞昌-阳新地震 发震构造
下载PDF
2011年9月10日瑞昌、阳新间M4.6地震序列特征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陈俊华 申学林 +2 位作者 赵凌云 魏贵春 乔岳强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3年第1期15-19,共5页
2011年9月10日瑞昌、阳新间M 4.6地震之后,震中区附近发生一系列余震活动。从序列特征、小震震源机制解、余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震区地质构造情况等方面,对该地震序列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M 4.6地震序列中较强的地震活动主要沿N... 2011年9月10日瑞昌、阳新间M 4.6地震之后,震中区附近发生一系列余震活动。从序列特征、小震震源机制解、余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震区地质构造情况等方面,对该地震序列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M 4.6地震序列中较强的地震活动主要沿NE走向的枫林桥断裂分布,M_L 2.0以下的微弱地震活动主要沿NW向的襄樊—广济断裂带武穴段分布,M 4.6主震可能由NE向的枫林桥断裂所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昌 阳新间M 4 6地震 地震序列 震源机制 精定位 地质构造
下载PDF
利用FOCMEC方法反演2011年江西瑞昌与湖北阳新交界M_S4.6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被引量:1
4
作者 包秀敏 梁一婧 顾强强 《防灾减灾学报》 2012年第3期48-52,共5页
利用FOCMEC方法反演了2011年9月10日江西瑞昌与湖北阳新交界MS4.6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为:节面I的走向304°,倾角76°,滑动角4°;节面Ⅱ的走向213°,倾角86°,滑动角165°;P轴的方位角、倾角分别为260... 利用FOCMEC方法反演了2011年9月10日江西瑞昌与湖北阳新交界MS4.6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为:节面I的走向304°,倾角76°,滑动角4°;节面Ⅱ的走向213°,倾角86°,滑动角165°;P轴的方位角、倾角分别为260°、7°;T轴的方位角、倾角分别为168°、13°;B轴的方位角、倾角分别为19°、75°。其中节面Ⅱ的走向和活动性质与震中附近的郯庐断裂带的分支断裂——池河—西山驿断裂较为接近。分析认为NNE向的池河—西山驿断裂可能是瑞昌—阳新MS4.6地震的发震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FOCMEC方法 江西瑞昌与湖北阳新交界M54.6地震 郯庐断裂带
下载PDF
2011年9月10日瑞昌—阳新4.6级地震的震源破裂特征与区域强震危险性 被引量:25
5
作者 吕坚 曾文敬 +6 位作者 谢祖军 曾新福 张勇 邓辉 胡睿 黎斌 李雨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625-3633,共9页
基于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采用HYPODD方法精确定位了2011年9月10日瑞昌—阳新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采用CAP方法反演得到了4.6级主震的震源深度和震源机制解,并结合区域深度震相sPg、PmP和sPmP对主震震源深度进行了进一步确定,随后探讨... 基于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采用HYPODD方法精确定位了2011年9月10日瑞昌—阳新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采用CAP方法反演得到了4.6级主震的震源深度和震源机制解,并结合区域深度震相sPg、PmP和sPmP对主震震源深度进行了进一步确定,随后探讨了这次地震的震源破裂特征和所在区域的强震危险性.结果显示:瑞昌—阳新4.6级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5±2km,震源机制解为节面Ⅰ走向30°,倾角86°,滑动角-169°,节面Ⅱ走向299°,倾角79°,滑动角-4°,发震构造为郯城—庐江断裂带往震区延伸隐伏的瑞昌—武穴断裂;本次地震发生在长江中下游断块东部,所在区域的5.5级以上地震具有明显的成组活动特征,近期显著地震集中发生在郯城—庐江断裂带南段及其分支断裂上,地震能量有加速释放的趋势,未来十年左右该区域存在发生6级左右强震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昌-阳新地震 地震精定位 震源机制解 震源深度 CAP方法
下载PDF
2011年9月10日瑞昌-阳新地震发震构造初探 被引量:4
6
作者 王向腾 李志伟 +4 位作者 包丰 崇加军 谢祖军 储日升 金笔凯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4年第1期15-21,共7页
基于密集流动台阵,联合使用主事件法和sPL深度震相,对2011年9月10日瑞昌一阳新M_S4.6地震及其余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获得更为准确的震源位置。结果显示:重新定位后主震的水平位置为29.70°N,115.47°E,误差约1km;震源深度为15km... 基于密集流动台阵,联合使用主事件法和sPL深度震相,对2011年9月10日瑞昌一阳新M_S4.6地震及其余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获得更为准确的震源位置。结果显示:重新定位后主震的水平位置为29.70°N,115.47°E,误差约1km;震源深度为15km,误差约2km。结合地震序列定位结果、主震震源机制解和震区NE向断层发育的构造背景,初步探讨主震可能的发震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1年瑞昌-阳新地震 sPL震相 震源位置 发震构造
下载PDF
瑞昌-阳新4.6级地震序列震源位置及震源机制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董非非 邓辉 +1 位作者 胡睿 李正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47-1051,共5页
基于江西省及邻区数字地震台网资料,对瑞昌-阳新4.6级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反演该序列里较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探讨该地震序列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发震构造,并对震区内两次中强地震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结果表明,瑞昌-阳新4.6级地震序... 基于江西省及邻区数字地震台网资料,对瑞昌-阳新4.6级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反演该序列里较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探讨该地震序列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发震构造,并对震区内两次中强地震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结果表明,瑞昌-阳新4.6级地震序列走向约为NE60°,主震发震构造为郯庐断裂带分支垄塘-皮家山隐伏断裂带;瑞昌-阳新4.6级地震序列与九江-瑞昌5.7级地震序列时空分布特点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昌-阳新4.6级地震序列 重新定位 震源机制
下载PDF
九江—瑞昌地区显著地震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分析
8
作者 董非非 袁丽文 +4 位作者 邓辉 汤兰荣 郭雨帆 查小惠 罗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94-501,共8页
为了探究九江—瑞昌地区内的地震活动是否存在动态应力触发关系,本文选用多层黏弹性介质模型,计算了2005年九江—瑞昌M_S5.7地震和2011年瑞昌—阳新M_S4.6地震产生的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结果显示:九江—瑞昌M_S5.7地震产生的动态库... 为了探究九江—瑞昌地区内的地震活动是否存在动态应力触发关系,本文选用多层黏弹性介质模型,计算了2005年九江—瑞昌M_S5.7地震和2011年瑞昌—阳新M_S4.6地震产生的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结果显示:九江—瑞昌M_S5.7地震产生的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能触发其北东方向的53次地震;瑞昌—阳新M_S4.6地震发生后15天内,小震活动增强区及九江—瑞昌M_S5.7地震震源区的多次地震活动,可能与其动态应力触发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江-瑞昌M_S5.7地震 瑞昌—阳新M_S4.6地震 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应力触发
下载PDF
运用尾波干涉技术监测瑞昌—阳新M_(S)4.6地震后地壳介质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郭雨帆 董非非 +3 位作者 查小惠 陈浩 王甘娇 董俊 《地震科学进展》 2022年第6期271-278,共8页
基于2011年瑞昌—阳新M_(S)4.6地震序列事件波形及其观测报告,采用双差重定位法、波形互相关法和尾波干涉法,筛选出了同时被黄梅台和九江台记录且波形互相关系数≥0.920的两组重复地震对:D_(1)(2011-09-1105:44 M_(L)2.3和2011-10-2408:... 基于2011年瑞昌—阳新M_(S)4.6地震序列事件波形及其观测报告,采用双差重定位法、波形互相关法和尾波干涉法,筛选出了同时被黄梅台和九江台记录且波形互相关系数≥0.920的两组重复地震对:D_(1)(2011-09-1105:44 M_(L)2.3和2011-10-2408:06 M_(L)2.2)和D2(2011-09-1807:06 M_(L)2.8和2011-10-2408:06 M_(L)2.2),发现瑞昌—阳新M_(S)4.6地震后1.5个月内(2011-09-11—10-24)震源区S波早期尾波波速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昌—阳新M_(S)4.6地震 重复地震 尾波干涉法 地壳介质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