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大单元作业设计重构探赜
1
作者 苏捷 《成才之路》 2024年第6期104-107,共4页
“双减”政策的实施,为大单元作业设计重构指明了方向。道德与法治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要紧跟时代发展,立足当下教学实际,积极优化“双减”背景下的作业,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双减”背景下的... “双减”政策的实施,为大单元作业设计重构指明了方向。道德与法治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要紧跟时代发展,立足当下教学实际,积极优化“双减”背景下的作业,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双减”背景下的道德与法治大单元作业设计重构,可采取以下策略:立足单元整体,创新作业思路;优化作业重构路径,丰富单元作业设计;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完善单元作业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减”背景 初中 道德与法治 大单元作业设计 重构 立德树人
下载PDF
儒道德治精神与圣功法门 被引量:1
2
作者 詹石窗 王日根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3-49,共7页
中国传统德治理论是以治者的修身为基础的 ,但同时也注重社会的道德教化。修身和教化的法门是圣功修行。儒、道两家都提倡圣功修行 ,但旨趣有所不同。道家圣功是为了达到“自然”的境界 ,而儒家圣功则在通过静心以破除私欲 ,增进社会责... 中国传统德治理论是以治者的修身为基础的 ,但同时也注重社会的道德教化。修身和教化的法门是圣功修行。儒、道两家都提倡圣功修行 ,但旨趣有所不同。道家圣功是为了达到“自然”的境界 ,而儒家圣功则在通过静心以破除私欲 ,增进社会责任感。在先秦儒道德治理念的影响下 ,汉代以来的道教也重视道德教化 ,将伦理修养作为入道的重要条件。道教文献所言“圣功”实际上是一种道德养生理论 ,尽管其中存在某些神秘因素 ,但所包含的“劝善修德”理念却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治 儒家 道家 "圣功" 社会责任感 道德教化 伦理修养
下载PDF
儒家的德治思想与当代社会治理 被引量:4
3
作者 安会茹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1-78,共8页
儒家的德治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的治国理论己有几千年的历史,而社会治理则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但二者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角度分析,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德治思想的内容可以大致概括为三方面:“导之以德”“齐之以礼”“... 儒家的德治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的治国理论己有几千年的历史,而社会治理则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但二者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角度分析,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德治思想的内容可以大致概括为三方面:“导之以德”“齐之以礼”“辅之以法”。儒家这种“德、礼、法”兼治的思想,既能提高“依法治理”的社会效果,也有助于从根源上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实现源头治理,并且也能够与其他治理方式互为补充,无论在治理方式还是在治理效能上实现系统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德治思想 社会治理
下载PDF
儒家治理文化五大理念论 被引量:3
4
作者 平飞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18,157,共4页
儒家治理文化在整个儒家思想中占有非常突出的位置,充分体现了儒家的人本精神和实践品格,至今具有重要的资鉴作用。整观儒家治理文化,不难发现儒家治理以善治德治为魂、治己以修身正心为本、治民以仁政民生为务、治君以内圣外王为要、... 儒家治理文化在整个儒家思想中占有非常突出的位置,充分体现了儒家的人本精神和实践品格,至今具有重要的资鉴作用。整观儒家治理文化,不难发现儒家治理以善治德治为魂、治己以修身正心为本、治民以仁政民生为务、治君以内圣外王为要、治国以礼法刑政为方。儒家治理文化从个体与社会、精神与方略、核心与要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抓住了治理的目标、主体、内容、根本、方法等关键问题,实已兼备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治理文化 德治
下载PDF
论中庸 被引量:17
5
作者 郑先兴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46-52,共7页
中庸是既遵守礼制又对人自身的发展有用 ,其实质是礼治方法论 ;其背景在于周、秦社会是一个特别重视礼治传统的礼治社会。《礼记》主张中庸原则的贯彻应考虑人情、经济与“时”、“顺”等因素。中庸具有否定神学历史观、化解矛盾、协调... 中庸是既遵守礼制又对人自身的发展有用 ,其实质是礼治方法论 ;其背景在于周、秦社会是一个特别重视礼治传统的礼治社会。《礼记》主张中庸原则的贯彻应考虑人情、经济与“时”、“顺”等因素。中庸具有否定神学历史观、化解矛盾、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顺应历史规律的历史哲学意义。中庸误读为折中调和是唐宋社会经济发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礼治 礼制
下载PDF
儒家关于“法治”与“德治”关系的基本思想评析 被引量:3
6
作者 田海舰 田雨晴 《保定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34-39,共6页
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与"德治"在历史上皆长期存在,并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德治"与"法治"的关系问题上,儒家重"德治",但并不绝对排斥"法治"与刑罚。儒家的"... 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与"德治"在历史上皆长期存在,并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德治"与"法治"的关系问题上,儒家重"德治",但并不绝对排斥"法治"与刑罚。儒家的"德治"思想,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局限性,但无论如何,毕竟对我们今天进一步科学地认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治国方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的治理资源,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现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法家 法治 德治 依法治国
下载PDF
美德与规则的统一——兼评儒家伦理是美德伦理的观点 被引量:3
7
作者 刘余莉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33,共7页
尽管儒家伦理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强调了品格的塑造和个体美德的培养,但是儒家伦理并不像一些西方儒学家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美德伦理学的类型。相反,儒家伦理是一种整合了美德与规则于一体的伦理学说。这不仅可以显示出儒家伦理对道... 尽管儒家伦理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强调了品格的塑造和个体美德的培养,但是儒家伦理并不像一些西方儒学家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美德伦理学的类型。相反,儒家伦理是一种整合了美德与规则于一体的伦理学说。这不仅可以显示出儒家伦理对道德理解的独特方式,也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儒家伦理对当代西方道德哲学在建构一种完善道德理论上可能做出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伦理 美德伦理 规则伦理
下载PDF
由儒入法:李悝法思想旨趣及变法实践 被引量:3
8
作者 马腾 《晋阳学刊》 CSSCI 2015年第3期9-15,共7页
李悝又称李克,学于儒门子夏氏,相魏变法而为三晋法家之先驱。史书中悝、克分列儒法,曾引致学术史上考辨观点的游移,其实正反映李悝思想在"由儒入法"谱系中的承前启后意义。首先,李悝谨持儒门贤德政治观点,崇尚士人"为君... 李悝又称李克,学于儒门子夏氏,相魏变法而为三晋法家之先驱。史书中悝、克分列儒法,曾引致学术史上考辨观点的游移,其实正反映李悝思想在"由儒入法"谱系中的承前启后意义。首先,李悝谨持儒门贤德政治观点,崇尚士人"为君王师",提倡君主"举贤以德";其次,李悝自创制度公平理念,从身份地位、财产多寡、智识水平之差异来诠释社会矛盾,主张政府主导资源再分配,"废沟洫"、"尽地力"、"善平籴"、"射的决狱"的变法举措均是这一理念的法制观照。再次,李悝揭示极端贫富分化才是社会失范的根源,对重刑治国保持警惕,成为后世学说与法令的重要话语。最后,李悝撰《法经》,成为商鞅变法的范本,也因其儒门渊源而被奉为中华法统的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悝 儒家 法家 变法 《法经》
下载PDF
传统德治主义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1
9
作者 姜建设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1-34,共4页
德治的理念孕育于夏商 ,诞生在西周初年。春秋战国时期传到民间后 ,经过儒家学派的阐释和发展 ,演变成为一种系统的政治理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传统德治主义重又回到官方哲学的地位上 ,遂成为后世封建政治的指导思想之一。这... 德治的理念孕育于夏商 ,诞生在西周初年。春秋战国时期传到民间后 ,经过儒家学派的阐释和发展 ,演变成为一种系统的政治理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传统德治主义重又回到官方哲学的地位上 ,遂成为后世封建政治的指导思想之一。这样一个发展演变过程 ,事实上成为古代社会政治文明进步的标尺之一。德治本是一种治国方法 ,后来拓展到社会职司的本质层次上。以德治国要求统治阶级明德慎罚 ,教化先行 ;要求他们以身作则 ,不懈于治 ;要求他们勤劳民事 ,以民为本 ,然而这些要求都是从主体方面提出来的。被治理对象——广大人民群众在传统德治主义中的主动地位是不存在的。缺乏来自于下层人民群众的参与 ,没有一个有力的法律监督机制做保障 ,这是传统德治主义实践失败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治主义 中国 发展线索 理论内涵 历史评价 以德治国 人民群众
下载PDF
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保国 《殷都学刊》 2003年第2期35-39,共5页
儒家的德治思想从诞生之日起就期望作为一种可以参考的统治模式 ,但直到孟子时代也没有被统治者采用 ,原因是无论孔子或者孟子都没有找到这种思想与现实统治者的切合点 ;到战国末期 ,荀子对传统德治思想作了彻底的改造 ,德治思想才成为... 儒家的德治思想从诞生之日起就期望作为一种可以参考的统治模式 ,但直到孟子时代也没有被统治者采用 ,原因是无论孔子或者孟子都没有找到这种思想与现实统治者的切合点 ;到战国末期 ,荀子对传统德治思想作了彻底的改造 ,德治思想才成为统治思想中的内容。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有九项内容 ,这些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众的利益 ,但它们不过都是为了统治阶级能够长治久安而释放的怀柔声音罢了 ,统治阶级或者它们的代言人都不可能站在民众的角度发展这种思想 ,更不可能把这种思想推向民主的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德治思想 荀子 孔子 民本思想
下载PDF
法治与德治思想融合发展的历史溯源及启示 被引量:2
11
作者 傅丽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第2期15-17,共3页
中国的法治思想和德治思想最早均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二者相争、相抗又相互融合于每一历史阶段的治国方略中。在西方,法治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因素,以达法律道德、正义平衡。通过对中西方古代政治思想的简要比较,法治与德治在逻辑上... 中国的法治思想和德治思想最早均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二者相争、相抗又相互融合于每一历史阶段的治国方略中。在西方,法治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因素,以达法律道德、正义平衡。通过对中西方古代政治思想的简要比较,法治与德治在逻辑上的互补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在认识论的层面,对理解我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方略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家思想 儒家思想 法治 德治 法治德治融合
下载PDF
先秦儒家的政治设计 被引量:1
12
作者 魏明康 万高潮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5-13,共9页
先秦儒家以"天下为公"为自己的政治设计的价值取向,当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宝库的可贵财富。但是其所设计的制度安排包括"为政以德"与"汤武革命",均不足以保证"天下为公"的实现。当代中国果然要... 先秦儒家以"天下为公"为自己的政治设计的价值取向,当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宝库的可贵财富。但是其所设计的制度安排包括"为政以德"与"汤武革命",均不足以保证"天下为公"的实现。当代中国果然要实现"天下为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化和推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是必然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孔子 孟子 天下为公 为政以德 汤武革命
下载PDF
孔子的德治思想与当代启示 被引量:3
13
作者 魏义霞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3年第9期1-5,共5页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了系统的德治思想。在孔子的德治体系中 ,天命论是德治的人学根基 ,为德治提供了必要性 ;爱人是德治的基本精神 ,礼是德治的基本形式 :“克己复礼”的道德修养、“轻征薄敛”的经济政策...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了系统的德治思想。在孔子的德治体系中 ,天命论是德治的人学根基 ,为德治提供了必要性 ;爱人是德治的基本精神 ,礼是德治的基本形式 :“克己复礼”的道德修养、“轻征薄敛”的经济政策和礼乐教化的统治之方成为德治相辅相成的实施手段和措施。孔子的德治思想在今天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德治 儒学
下载PDF
儒家的德治思想和今天的以德治国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先进 《高等农业教育》 2003年第7期27-31,共5页
中国德治思想的产生由来已久,从西周到现在,已历经三千余年。但今天的"以德治国"方略决不是传统"德治"思想的翻版和简单移植,而是在不断批判继承基础上的不断创新,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文章重点阐述了儒家德治... 中国德治思想的产生由来已久,从西周到现在,已历经三千余年。但今天的"以德治国"方略决不是传统"德治"思想的翻版和简单移植,而是在不断批判继承基础上的不断创新,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文章重点阐述了儒家德治思想的合理内核对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以德治国"方略的镜鉴作用;以及如何从理论上、制度上、方法上创新"以德治国"思想;如何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有机结合、统一起来,达到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功效。文章最后提出了坚持"以德治国"方略,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坚持广泛的宣传教育,坚持党的干部路线,做到以德"选人用人",坚持继承、发展和创新并举的方针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治思想 儒家思想 以德治国 中国 时代特征 与时倡进 党风廉政建设
下载PDF
儒家和兵家治道思想的整合及其历史影响——从“儒兵家”看《十一家注孙子》 被引量:3
15
作者 晁罡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85-91,共7页
《十一家注孙子》汇集了自魏武帝曹操至北宋张预等11位注家对于《孙子》的注解。关于治国之道,孙子与儒家的思想多有相通之处,同时又各有侧重、各有特点。11位注家在注释《孙子》过程中,既阐发了孙子的原意,又融合了诸多儒家的思想观念... 《十一家注孙子》汇集了自魏武帝曹操至北宋张预等11位注家对于《孙子》的注解。关于治国之道,孙子与儒家的思想多有相通之处,同时又各有侧重、各有特点。11位注家在注释《孙子》过程中,既阐发了孙子的原意,又融合了诸多儒家的思想观念,体现出“以儒释兵”、“兵儒整合”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虽早已有之,但《十一家注孙子》的形成无疑又加强了这种倾向,它对历史上儒兵家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一家注孙子》 孙子 儒家 兵家 治道 战略 策略 整合
下载PDF
儒家行政伦理思想基本内涵解读 被引量:2
16
作者 冯春芳 刘爱莲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89-93,共5页
行政伦理思想是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儒家以内圣外王为理想诉求 ,以以民为本为核心 ,以修身正己为关键 ,以礼法并用为保证 ,构成自己的行政伦理思想体系。认真梳理和全面解读儒家行政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 ,对于当前中国行政伦理... 行政伦理思想是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儒家以内圣外王为理想诉求 ,以以民为本为核心 ,以修身正己为关键 ,以礼法并用为保证 ,构成自己的行政伦理思想体系。认真梳理和全面解读儒家行政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 ,对于当前中国行政伦理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行政伦理思想 以民为本 伦理道德 道德素质 富民政策 教民政策 民主思想
下载PDF
略论汉代皇权观的儒学化——以汉代德主刑辅思想演进的政治背景为切入点 被引量:1
17
作者 朱腾 《北方法学》 CSSCI 2013年第4期139-149,共11页
通说认为,汉代是德主刑辅理论被奉为官方主流法律观的开始,但在分析此种现象时,学界习惯性地直指武帝时期且忽视法思想置身于其间的权力结构。事实上,秦汉时代的权力结构是所谓的"皇帝政治",包括法律在内的一切权力形式都是... 通说认为,汉代是德主刑辅理论被奉为官方主流法律观的开始,但在分析此种现象时,学界习惯性地直指武帝时期且忽视法思想置身于其间的权力结构。事实上,秦汉时代的权力结构是所谓的"皇帝政治",包括法律在内的一切权力形式都是随着皇权观的演变而被调整的。在汉代,经高祖、文帝、景帝、武帝及其后各朝,皇权与儒术的联系日益密切,德主刑辅理论的地位也随之不断提高,所以汉代皇权观的儒学化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德主刑辅理论兴起的关键所在,而这一过程也生动地展现了传统中国权力与法律的共生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权观 德主刑辅 儒学化 皇帝政治
下载PDF
论《山乡巨变》中的儒家话语及其召唤结构 被引量:1
18
作者 罗执廷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1-95,共5页
小说《山乡巨变》的儒家文化底蕴既表现为人物的修身、孝道、仁爱、温良恭俭让等道德层面,也表现为主要乡村干部的"德治"、"仁政"思想和言行。小说隐含的这种儒家话语构成了一种文本的"召唤结构",暗示或... 小说《山乡巨变》的儒家文化底蕴既表现为人物的修身、孝道、仁爱、温良恭俭让等道德层面,也表现为主要乡村干部的"德治"、"仁政"思想和言行。小说隐含的这种儒家话语构成了一种文本的"召唤结构",暗示或引导我们从儒家政治思想的角度来观照当时的农村合作化运动。限于当时的条件,作家周立波没有公开亮出"仁政"的观点,但还是对党和政府在农村的政治运作有所讽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乡巨变》 儒家话语 德治 仁政 召唤结构
下载PDF
周公“德治”思想简论 被引量:2
19
作者 黄玉顺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5期24-26,40,共4页
儒学“德治”思想最初是由周公提出的。周公出于对周王朝的群体生存的关怀 ,提出了一种“天———王———民”相互制衡的三角结构 ,包括三个方面 :以德配天 ,用德祈天 ,敬德保民。而其核心就是“德”。这后来发展为儒家的“德治”
关键词 德治 儒家 周公
下载PDF
论孔子的德治思想 被引量:2
20
作者 夏文强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9-12,共4页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的德治思想开辟了中国政治哲学的传统。文章通过对孔子德治思想的分析,来理解和把握中国社会政治生...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的德治思想开辟了中国政治哲学的传统。文章通过对孔子德治思想的分析,来理解和把握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思想基础和植根于国民性之中的政治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德治 儒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