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7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Growth Laws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Big Data
1
作者 Qu Qunzhen Zhu Wenjun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9年第6期54-56,共3页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big data,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were analyzed,and the growth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was divided into five periods:study period...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big data,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were analyzed,and the growth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was divided into five periods:study period,adaptation period,growth period,promotion period and stability period.Moreover,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training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were proposed from the aspects of students,families,schools and socie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G data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GROWTH lawS
下载PDF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 Self-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 of Legal Science
2
作者 ZHANG Wenxian 《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24年第3期203-227,共25页
Constructing the Chinese self-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 of legal science is a great project to adapt Marxist legal science to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the needs of our times in the new era, a profound revolution in ... Constructing the Chinese self-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 of legal science is a great project to adapt Marxist legal science to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the needs of our times in the new era, a profound revolution in the field of legal science, a precursor and foundation for constructing a system of legal scie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 urgent need to train high-quality legal talents with both virtues and talents, and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promoting the Chinese path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To carry out such a systematic project, it is imperative to focus on the seven basic principles and scientific methods that include adhering to the ideological guidance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the Rule of Law. The theory of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rule of law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the cornerston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self-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 of legal science, has provided a necessary and much-needed theoretical paradig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self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 of legal science, has led to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legal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and will continue to do 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I Jinping Thought on the rule of law Chinese self-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 of legal science system of legal scie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ory of the system of the rule of law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原文传递
Building an Academic System of Legal Scie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3
作者 WANG Yi 《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24年第3期228-244,共17页
The report to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pointed out that problems are the voice of the times, and answering the problems and guiding the solutions are the fundamental tasks of th... The report to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pointed out that problems are the voice of the times, and answering the problems and guiding the solutions are the fundamental tasks of theories. To continually promot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n the basis of practice and to write a new chapter on adapting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the needs of the times, it is necessary to persist in problem orientation. Therefore, it is a requirement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uiding principles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to engage in intellectual inquiry with respect to meta-jurisprudence, and, based on that, pursue the target of building an academic system of legal scie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re are two main types of problems in meta-jurisprudence. The first is ideological resources, which asks what kinds of ideas shape the direction, foresight, and preferences of legal scholars. The second is the analytic framework, which asks how to tell the different kinds of legal issues apart, finish building the system, choose the best ways to argue, and make strong arguments. Only by starting from the problems of meta-jurisprudence and adhering to the guidance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the Rule of Law, by combining China's specific rule-of-law practice with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legal culture, and by learning from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can the mission of building an academic system of legal scie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e achie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I Jinping Thought on the rule of law academic system of legal science problem-orientation ideological resources analytical framework
原文传递
新时代中国国际法学科体系的构造 被引量:5
4
作者 杨泽伟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31,共15页
构造新时代中国国际法学科体系,既是为了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有关学科建设的指示精神,也是为了改变国际法在整个法学体系中的地位与中国世界大国的地位不相称的状况,以及弥补我国涉外法治人才严重短缺的短板。中国国际法学科体系的构造,需... 构造新时代中国国际法学科体系,既是为了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有关学科建设的指示精神,也是为了改变国际法在整个法学体系中的地位与中国世界大国的地位不相称的状况,以及弥补我国涉外法治人才严重短缺的短板。中国国际法学科体系的构造,需要进一步厘清涉外法、涉外法治、对外关系法、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关系,以及涉外法学、国际法与法学一级学科的关系。在中国国际法学科体系构造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构建国际法学一级学科专业。未来中国国际法学发展的任务主要包括:弘扬国际法治理念、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法治保障,传播中国国际法观、提升中国国际法理念的国际影响力,提高运用国际法的能力以及补齐涉外法治的短板等。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和推动国际法研究的理论创新,则成为今后中国国际法学者的应然使命。未来中国国际法学的发展方向涉及架设国际法与国内法沟通的桥梁、谨慎使用“涉外法学”名称,以及在国际法教育与研究中凸显中国的国际法理论与实践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法学 涉外法治 对外关系法 国际法治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自主知识体系
下载PDF
区域国别法学的理论内涵与体系架构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晓君 董静然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26,共11页
区域国别法学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在新时代法学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学科地位和时代价值,我国需要以问题为导向,在厘清该学科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科学系统的理论建设和学科建设。该学科是对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 区域国别法学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在新时代法学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学科地位和时代价值,我国需要以问题为导向,在厘清该学科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科学系统的理论建设和学科建设。该学科是对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进行研究,探究不同国家和地区法律体系的运行规律,从整体上把握该国或该地区的法律特点和法律发展方向,进而探寻不同法律制度之间的共同价值观念与契合点。区域国别法学要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与外交思想,服务于我国涉外法治建设,并为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作出贡献。该学科的人才培养,要打破常规,走跨学科、跨院系的协同创新之路,构建国别法律人才“双协同”培养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国别法学 涉外法治 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
下载PDF
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功能阐释 被引量:1
6
作者 蔡宝刚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4-83,共10页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新时代科技创新是实现科技现代化和法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科技创新旨在发挥法治轨道在推进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功能,使法治轨道成为驱动和赋能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机制和动...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新时代科技创新是实现科技现代化和法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科技创新旨在发挥法治轨道在推进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功能,使法治轨道成为驱动和赋能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机制和动能来源。要实现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科技创新,必须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和不断优化法治轨道在保障科技创新的政策实施、激发科技创新的主体活力、维护科技创新的自由空间、塑造科技创新的竞争优势、消解科技创新的伦理风险等方面的调整机制功能,从而为新时代科技创新提供持久法治动力和注入强劲法治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法治轨道 科技创新 法治功能
下载PDF
超越范式之争——文史哲法学的前提、立场与展望 被引量:1
7
作者 孙康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89-98,共10页
文史哲是中国文化鲜明的标志性特征。笔者尝试提出的文史哲法学,既是立足于中国传统与实践,又是面向世界的具有普遍性样态的法学范式,理应成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法学目标。有别于教义法学和社科法学的研究旨趣,文史哲法... 文史哲是中国文化鲜明的标志性特征。笔者尝试提出的文史哲法学,既是立足于中国传统与实践,又是面向世界的具有普遍性样态的法学范式,理应成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法学目标。有别于教义法学和社科法学的研究旨趣,文史哲法学是一种全新视角的法学研究范式,它倡导厚植于中国的文史哲传统。其中,文学是法学素材的来源,史学是法学精神的见证,哲学则是法学价值的终极追求。文史哲法学旨在沟通中国历史传统与当下实践,侧重将文史哲作为工具和视角来研究人文与法学的互动关系,将人文价值和生活实践统一于法学研究场域之内,在保持统一性的前提下追求普遍性与实践性向度。中华法治文明在保持其独立个性、赋能文化自信的同时,也能为纾解人类的法律工具主义困境提供中国方案,促使法学脱离封闭的教条式思维模式与理论的窠臼,进而更好地为中国法学的本土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史哲法学 教义法学 社科法学 习近平法治思想 中华法系
下载PDF
加强法治建设,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筑牢基石
8
作者 周洪宇 方皛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共12页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统筹推进其一体化发展,基础在于加强法治建设。应立足中国实际,遵循法治规律,坚持顶层设计和法治实践相结合,聚焦党和国家的战略规划,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人民群...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统筹推进其一体化发展,基础在于加强法治建设。应立足中国实际,遵循法治规律,坚持顶层设计和法治实践相结合,聚焦党和国家的战略规划,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人民群众关切的重点问题,以及法律制度的空白点和冲突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大领域的法治建设,具体措施为:统筹推进教育法治建设,优先加快教育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科技法律体系,以专项立法助力新兴技术的重点突破;夯实人才领域法治基石,营造以人为本、开放包容的人才发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科技强国 人才强国 教育法治建设 科技法治建设 人才发展环境
下载PDF
新型举国体制的科技法治图景
9
作者 费艳颖 张栩凡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0-37,60,共9页
新型举国体制是攻克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科技法治是在法治轨道上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保障。关于新型举国体制的科技政策法律规定宏观指导意义较强,可操作性相对不足,在统筹协调、主体支撑和组织管理等方面面临制度疏... 新型举国体制是攻克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科技法治是在法治轨道上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保障。关于新型举国体制的科技政策法律规定宏观指导意义较强,可操作性相对不足,在统筹协调、主体支撑和组织管理等方面面临制度疏漏和落实落地难的境遇,无法有效回应新型举国体制的科技法治需求。推进新型举国体制的科技法治化转型及制度体系建构,既要实现法治功能转变,从促进型法律迈向激励型法律,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协调发展,又要搭建新型举国体制运行的科技法治框架,建立健全配套法律制度,为新型举国体制高效运行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举国体制 科技法治 科技创新
下载PDF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治理法治化:立法空间、价值取向与路径选择
10
作者 闫建华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共7页
法政策学分析显示,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目前仍存在立法空间。为提高其治理法治化水平,应基于权利、平等与均等并重的立法价值取向,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法治化两个方面进行建设。首先,建立国家、地方、部门多层次法律制度体系,从政府... 法政策学分析显示,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目前仍存在立法空间。为提高其治理法治化水平,应基于权利、平等与均等并重的立法价值取向,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法治化两个方面进行建设。首先,建立国家、地方、部门多层次法律制度体系,从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政策的制定应当广泛征询社会意见并通过法制部门审查、政策转化为法律应当达到稳定的条件、加强法与政策之间的协调性等方面建立法与政策的良性互动机制。其次,建立包括主体、内容、程序、监督在内的一整套行为机制,逐渐推进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治理能力法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购买 公共体育服务 法治化 治理 法政策学
下载PDF
“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命题阐释
11
作者 廖奕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35,共16页
“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是一个由政治命题衍生而成的学术命题。对于这一命题的题旨情境,可从意蕴定位、概念融贯和理论示范渐次展开,由此理解“为何建构”的问题。以古典中国的政法传统、近代中国的知识革命、当代中国的法学体... “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是一个由政治命题衍生而成的学术命题。对于这一命题的题旨情境,可从意蕴定位、概念融贯和理论示范渐次展开,由此理解“为何建构”的问题。以古典中国的政法传统、近代中国的知识革命、当代中国的法学体系为线索,勾勒中国法学知识由传统向现代的演化,可以深入理解“何以建构”之历史逻辑。在方法要义上,阐释“建构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命题,可从政治家、思想家、法学家、法律家、社会治理精英以及更大范围“公众”的统合视角展开,以融贯一体为基本方法,以政法知识为核心支点,以法理均衡为推进主线,从整体上更新对“如何建构”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知识 中国法学 体系建构 政法知识 习近平法治思想
下载PDF
新文科视域下法律史研究的法学化论纲
12
作者 孙康 《新文科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3期57-69,125,126,共15页
作为法学学科体系中一门特征明显的交叉学科,法律史学可成为新文科理论与实践改革的优质素材,新文科理念的融入可有效提高法律史研究的科学性。法律史专业在国内法学院中的边缘化处境,不利于满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传承和发展中华优... 作为法学学科体系中一门特征明显的交叉学科,法律史学可成为新文科理论与实践改革的优质素材,新文科理念的融入可有效提高法律史研究的科学性。法律史专业在国内法学院中的边缘化处境,不利于满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要求。法律史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要素与法律实践较为脱节;同时,其研究成果的碎片化和表象化等倾向,严重影响法律史研究的科学发展及研究共同体的形成与稳固,也就难以形成能够反映中国风格与气派的学术研究成果,削弱我国法律文化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认识新文科之于法律史研究的总体意义,并以新文科为标尺,检视当下法律史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把新文科作为促进法律史研究法学化的重要抓手,探索其着力发展的具体路径,切实推动具有自主性的中国法律史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学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 法律文化 法律史学 法学理论 数字法学 习近平法治思想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方法的期刊核心作者群分析——以《华南地震》为例
13
作者 宫会玲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4年第2期177-182,共6页
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统计2012-2021年《华南地震》的载文作者群,利用普赖斯定律和二八定律初步确定核心作者,采用综合指数法进一步筛选,确定期刊核心作者群,并基于作者职称和地区分布等进行分析,发现核心作者群在职称分布上呈现出以中... 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统计2012-2021年《华南地震》的载文作者群,利用普赖斯定律和二八定律初步确定核心作者,采用综合指数法进一步筛选,确定期刊核心作者群,并基于作者职称和地区分布等进行分析,发现核心作者群在职称分布上呈现出以中级职称为主的特点,而在地区分布上则以广东省为主。期望通过以上分析结果,为《华南地震》竞争力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期刊 核心作者 普赖斯定律 二八定律 综合指数法
下载PDF
数字法学真的来了吗? 被引量:6
14
作者 宋维志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8-91,共14页
对数字技术发展所带来法律问题的研究推动数字法学作为学术命题被提出。虽然数字法学发展迅速,已成为学界热门研究领域,但关于数字法学立论基础等理论问题的研究仍较为薄弱。一方面,数字法学缺乏明确的问题领域,所研究的问题本质上是技... 对数字技术发展所带来法律问题的研究推动数字法学作为学术命题被提出。虽然数字法学发展迅速,已成为学界热门研究领域,但关于数字法学立论基础等理论问题的研究仍较为薄弱。一方面,数字法学缺乏明确的问题领域,所研究的问题本质上是技术问题,可以通过对现有法学理论体系的完善获得解释;另一方面,数字法学缺少充分的理论建构,既没有突破传统权力理论框架,也没有提出技术超越理论。因此,数字法学在问题领域和理论建构两方面均无法被证成。与其说数字法学是一种法学研究新范式,不如承认数字法学本质上是对技术应用场景的模糊概括。数字社会只是观察社会的众多视角之一,数字社会的到来并不必然意味着法学研究转向了数字法学。在法学理论上,数字法学并不是一个真实的学术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法学 数字社会 数字技术 法学理论 新法学
下载PDF
科技立法基本原则、监管趋势与未来展望 被引量:1
15
作者 初萌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0-98,共9页
因问题意识而兴起的科技法存在体系化不足的问题。通过系统的文献综述,可以归纳科技立法的基本原则、监管趋势,进而为科技法的体系化指明道路,并对未来的重要议题作出展望。研究发现:人本主义是贯穿科技立法与科技法研究的主线,其可具... 因问题意识而兴起的科技法存在体系化不足的问题。通过系统的文献综述,可以归纳科技立法的基本原则、监管趋势,进而为科技法的体系化指明道路,并对未来的重要议题作出展望。研究发现:人本主义是贯穿科技立法与科技法研究的主线,其可具体化为“科研自由”“创新激励”“安全保障”“可持续发展”4项基本原则。人本主义与治理现代化理念的结合,对科技监管提出了监管理念平衡化、监管对象全面化、监管节点前置化、监管手段精细化的要求。以“人本主义”这一主线为指引,串联、补足科技法律规范,明晰监管手段的现代化路径,不失为实现科技法体系化、凸显其独立学科属性的良方。最后提出,未来科技立法应在进一步挖掘政府与市场、安全与人权、国际竞争与合作、技术与人性的基础上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法 基础理论 科技伦理 人本主义 科技监管 治理现代化
下载PDF
日本科学技术创新政策的变迁及新动向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德娟 沈力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2024年第4期27-33,共7页
日本的《科学技术基本法》自2020年修订后,学界对其政策最新动向的梳理研究还有待完善,因此,对日本科学技术创新政策的主要框架和创新模式的变迁及特征进行总结分析。研究发现,其历经了从传统的科学技术创新线性模式向目标导向型的社会... 日本的《科学技术基本法》自2020年修订后,学界对其政策最新动向的梳理研究还有待完善,因此,对日本科学技术创新政策的主要框架和创新模式的变迁及特征进行总结分析。研究发现,其历经了从传统的科学技术创新线性模式向目标导向型的社会变革创新模式的转变,从科学技术层面向科学技术新生态体系层面创新的转变,从只注重科技研发到注重人文和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综合知识创新的转变,以及创新主体从“产学官”合作为主向“产学官民”共创方式的转变。这一转变与中国目前所走的科技道路有些相似,因此借鉴日本经验,从完善科学技术创新政策法律法规、加强相关者横向协同、创造科技与人文社科融合的创新环境等方面,提出对中国科学技术创新政策的几点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技术创新政策 《科学技术创新基本法》 《科学技术基本法》 政策研究 日本经验
下载PDF
有组织科研的模式变迁与法治协调 被引量:3
17
作者 唐淑臣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29,共10页
有组织科研并非项目制或者单位制科研,也非当前中国社会科研活动的主流形式,而是为了解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发挥战略力量作用探索实施的新型科研组织体制机制。本土化的有组织科研不能仅依靠科研组织的自律驱动,更需要具有强制力的法... 有组织科研并非项目制或者单位制科研,也非当前中国社会科研活动的主流形式,而是为了解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发挥战略力量作用探索实施的新型科研组织体制机制。本土化的有组织科研不能仅依靠科研组织的自律驱动,更需要具有强制力的法律规范保障有组织科研的进行。整体来看,在前期部署环节,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容易被“组织”的形式禁锢;在中期进行环节,易出现“有组织”形式主义大于实质的问题;在后期成果环节,“有组织”约束可能导致成果转化与评价的懈怠。有组织科研的“前中后”环节现存问题应当通过法治化路径解决,需要坚持“放管服”的法治保障体系,构建科研宽容型法律规范体系,完善科研规范型法律惩戒体系,形成科研友好型法律服务体系,维护科研人员的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组织科研 科技创新 行政管理 法治环境 科研伦理
下载PDF
算法技术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风险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被引量:2
18
作者 岳爱武 陈文祎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25-32,共8页
算法技术作为一种技术范式,逐渐僭越其作为科学技术的中立属性,与各类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或非主流意识形态密切联系在一起。审视算法技术的意识形态属性,需要从词源学与运行法则两个角度来厘清算法技术概念,并从先天因由与现实存因两方面... 算法技术作为一种技术范式,逐渐僭越其作为科学技术的中立属性,与各类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或非主流意识形态密切联系在一起。审视算法技术的意识形态属性,需要从词源学与运行法则两个角度来厘清算法技术概念,并从先天因由与现实存因两方面来深入剖析算法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联耦合。在算法技术被广泛应用的当今社会,算法推送信息背后的资本逻辑、算法“定制化”服务的舒适陷阱、算法法治的不完善等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一系列风险挑战。基于此,要从优化算法技术逻辑、规制资本运行、提升网络用户精神境界、完善算法法治等方面提出有效应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法技术 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 算法法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数字法治政府治理的制度构建 被引量:5
19
作者 孙全胜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4-105,共12页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对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政府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数字法治政府作为现代政府治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政府运作的效率和透明度,加强政府的法治化建设。首先,在传统的治理...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对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政府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数字法治政府作为现代政府治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政府运作的效率和透明度,加强政府的法治化建设。首先,在传统的治理模式下,政府的决策和服务往往依赖于人力资源,出现效率低下、监管不力等问题。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有效克服这些问题,提高政府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实现智慧型政府的目标。其次,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数字法治政府治理有着三重技术困境。第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可能导致政府决策中存在不确定性,进而影响政府的治理效果。第二,人工智能技术在个人信息保护和数据隐私方面面临一系列的法律和伦理问题,需要政府加强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第三,人工智能技术的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特点也可能对就业和社会秩序产生负面影响。第四,为了破解人工智能赋能数字法治政府治理的技术困境,需要相应的政策法律纾解方法。这些方法包括制定预防、应急和长期的政策治理策略,在放权和管制方面实现政府角色定位的转变,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技术 数字法治政府 治理机制 技术困境 政策法律纾解方法
下载PDF
习近平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法治化意义 被引量:2
20
作者 谭启平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7,共14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的核心位置。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形成了“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的核心位置。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形成了“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人才是科技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等十多个方面的重要论述。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水平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目标任务进程中,习近平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应该全面系统转化为科技创新立法的基本规定,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法治体系,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推动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以法治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创新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全局中核心地位的落实,不断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内涵和外延,努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蓝图的加快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科技自立自强 创新型国家 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法治 习近平法治思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