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act of climate factors on runoff in the Kaidu River watershed:path analysis of 50-year data 被引量:10
1
作者 XueMei LI LanHai LI +3 位作者 LingPeng GUO FeiYun ZHANG Suwannee ADSAVAKULCHAI Ming SHANG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2011年第2期132-140,共9页
Runoff formation is a complex meteorological-hydrological process impacted by many factors,especially in the inland river basin.Based on the data of daily mean air temperature,precipitation and runoff during the perio... Runoff formation is a complex meteorological-hydrological process impacted by many factors,especially in the inland river basin.Based on the data of daily mean air temperature,precipitation and runoff during the period of 1958-2007 in the Kaidu River watershed,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hanges in air temperature,precipitation and runoff and revealed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impacts of daily air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on daily runoff by path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ean temperature time series of the annual,summer and autumn had a significant fluctuant increase during the last 50 years(P 0.05).Only winter precipitatio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P 0.05) with a rate of 1.337 mm/10a.The annual and winter runoff depthes in the last 50 year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ith the rates of 7.11 mm/10a and 1.85 mm/10a,respectively.The driving function of both daily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on daily runoff in annual and seasonal levels is significant in the Kaidu River watershed by correlation analysis.The result of path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positive effect of daily air temperature on daily runoff depth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daily precipitation in annual,spring,autumn and winter,however,the trend is opposite in summ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factors runoff formation inland river Kaidu River watershed path analysis
下载PDF
Path Analysis on Environmental Factors Controlling Runoff and Sediment Yields in Shelter Forests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
2
作者 Yaowu TIAN Zhilin HUANG +2 位作者 Lixiong ZENG Wenfa XIAO Xiaodong GENG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8年第3期56-61,共6页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climate,topography,vegetation and soil in shelter forests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 on runoff and sediment yields were monitored to identify dominant environmental facto...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climate,topography,vegetation and soil in shelter forests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 on runoff and sediment yields were monitored to identify dominant environmental factors controlling runoff and sediment yields in 15 runoff plots in study area by soil sampling,laboratory analysis,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path analysis,and to establish the main control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at affect runoff and sediment yiel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il bulk density,herbaceous cover,slope,and canopy density were the significant factors controlling runoff,and the direct path coefficient of each factor was ranked as canopy closure(-0. 628) > litter thickness(-0. 547) > bulk density( 0. 509) > altitude( 0. 289). The indirect path coefficient was ranked as soil bulk density( 0. 354) >litter thickness(-0. 169) > altitude( 0. 126) > canopy closure(-0. 104). Therefore,canopy closure and litter thickness mainly had direct effects on runoff,while soil bulk density mainly had indirect effects through their contributions to other factors. Herbaceous cover,litter thickness,slope,canopy density,and altitude were the significant factors controlling sediment yields. The direct path coefficient of each factor was ranked as herbaceous cover(-0. 815) > litter thickness(-0. 777) > canopy closure(-0. 624) > slope( 0. 620). The indirect path coefficient was ranked as slope( 0. 272) > litter thickness(-0. 131) > canopy closure(-0. 097) > herbaceous cover(-0. 084). Therefore,herbaceous cover and litter thickness mainly had direct effects on sediment yields,while slope mainly had indirect effects through their contributions to other factors. All the selected environmental factors jointly explained 85. 5% and 78. 3% of runoff and sediment yield variability,respectively. However,there were large values of remaining path coefficients of other factors influencing runoff and sediment yields,which indicated that some important factors are not included and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elter forest runoff Sediment yield Environmental factors path analysis
下载PDF
城市地表径流内涝关系与排洪道优化设计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3
作者 陈金林 李鑫 +1 位作者 余建平 李计生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11,20,共7页
为探究暴雨后地表径流与城市内涝关系,以兰州市为例,利用ArcGIS软件对其数字高程模型进行水文分析,获得了兰州市地表径流空间分布。根据地表径流空间分布规律,从城市全局视角分析了兰州市城市内涝问题,并对兰州市现有排洪道进行了优化... 为探究暴雨后地表径流与城市内涝关系,以兰州市为例,利用ArcGIS软件对其数字高程模型进行水文分析,获得了兰州市地表径流空间分布。根据地表径流空间分布规律,从城市全局视角分析了兰州市城市内涝问题,并对兰州市现有排洪道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易涝路段与径流路径具有高度相关性,地表径流流经大部分内涝路段,导致内涝发生,且径流路径的密集程度与内涝的严重程度相关,其中城关区最为严重,七里河区与西固区次之,安宁区相对轻微,符合兰州市现实情况,说明了该模型方法的正确性;内涝点集中分布在建筑用地、裸地(水泥地面等)区域,表明城市下垫面的高不透水率是造成道路积水的原因之一;优化后的排洪道使易涝区域的雨水就近排入洪道,减少了薄弱地区洪水冲入城市街道的可能性,减轻了地下排水设施的排水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将山地原始沟渠巩固、加宽、延长为新建排洪道,减少了发生山洪的风险。因该研究区域黄河穿城而过,地表径流最终通过排洪道汇入黄河,故该方法可为我国后续整个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河一盘棋”的整体防洪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内涝 ArcGIS 地表径流 排洪道 一河一盘棋 甘肃兰州
下载PDF
岩溶地下水多层次径流模型应用——以丽江河间地块地下水径流分析为例
4
作者 杨帆 刘海峰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4年第10期106-109,共4页
丽江河间地块上岩溶水系统十分发育,查明其径流规律有利于“玉龙-古城”城区科学高效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对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十分重要。作者采用岩溶地下水多层次径流模型对研究区岩溶水径流规律进行分析,查明丽江河间地块岩... 丽江河间地块上岩溶水系统十分发育,查明其径流规律有利于“玉龙-古城”城区科学高效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对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十分重要。作者采用岩溶地下水多层次径流模型对研究区岩溶水径流规律进行分析,查明丽江河间地块岩溶水径流在表层径流、浅径流、深径流不同层次的规律。综合地下水流量分析、水化学反演、同位素测试、示踪试验的结果,对结论进行验证,表明作者提出的径流模型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次径流模型 水径流结构 水径流路径 示踪试样 验证分析
下载PDF
基于径流路径先导理念的校园设计探讨——以三个依山而建的校园为例
5
作者 陆超 王扬 佟肖萌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3期8-10,共3页
在校园设计中,地形条件、水文情况是影响设计的重要环境要素。依山而建的校园,往往具有历史形成的场地径流记忆。山上水流形成特定的径流路径,并随时间而固化。尊重场地既有水文条件,考虑原有地表径流路径,以径流路径为先导理念进行设计... 在校园设计中,地形条件、水文情况是影响设计的重要环境要素。依山而建的校园,往往具有历史形成的场地径流记忆。山上水流形成特定的径流路径,并随时间而固化。尊重场地既有水文条件,考虑原有地表径流路径,以径流路径为先导理念进行设计,可以令依山而建的校园布局有充分的场所理论依据。利用场地径流路径的不同特征,可以结合校园规划因势利导,增添校园空间特色,实现一定的水利价值,发挥更大的生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 径流路径先导理念 依山而建 校园设计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坡沟系统产流产沙对源-汇-路径格局的响应
6
作者 严增 焦菊英 +11 位作者 唐柄哲 曹斌挺 李航 梁越 祁泓锟 廖俊 徐倩 严晰芹 李萌萌 姜晓晗 张子琦 李建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8-127,共10页
坡沟系统是流域水土流失与治理的基本单元,掌握其产流产沙规律是有效解决水土流失区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的核心问题之一。该研究利用无人机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流域的土地利用进行识别,再确定5个不同坡沟系统(2个无人为干扰的退耕植... 坡沟系统是流域水土流失与治理的基本单元,掌握其产流产沙规律是有效解决水土流失区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的核心问题之一。该研究利用无人机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流域的土地利用进行识别,再确定5个不同坡沟系统(2个无人为干扰的退耕植被恢复+自然植被坡沟系统SG1和SG2、2个人为扰动的退耕植被恢复+自然植被坡沟系统SG3和SG4、1个果园+坡耕地的坡沟系统SG5)内泥沙源、汇及其输移路径分布特征,并在量化指标的基础上,结合2016—2022年坊塌小流域5个坡沟系统的降雨和产流产沙的监测数据,研究了不同坡沟系统的产流产沙特征及其对源-汇-路径格局的响应。结果表明:次降雨条件下,SG1和SG2的产沙模数显著低于其他坡沟系统(P<0.05),且SG3径流深和产沙模数均较大;SG2的年平均径流深显著低于SG5(P<0.05)。坡沟系统径流深分别与总坡沟系统、沟间地、沟谷地的泥沙源和汇最大斑块面积比显著正相关(P<0.05),且与沟间地泥沙源、汇指数的相关系数均要大于沟谷地,径流深与总坡沟系统路径的分岔比、沟间地与沟谷地的路径比降均呈现出显著负相关(P<0.05);产沙模数与各源汇指数之间均无显著的相关性,但与路径数量密度、长度密度、沟间地的路径分岔比呈显著正相关(P<0.05);径流深和产沙模数均与路径复杂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可见,降低源/汇比例大小,适当增加泥沙输移路径的复杂度和输移距离,可有效减少坡沟系统的水土流失。研究可为坡沟系统土壤侵蚀防控以及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 景观 径流 坡沟系统 产流产沙 源汇 输移路径
下载PDF
雨水径流中微塑料的赋存迁移与控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李运晴 谭雨青 +2 位作者 陈垚 刘臻 吴琼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5-224,共10页
微塑料(MPs)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但其在雨水径流中的赋存形态与迁移特性还存在知识缺口。作者利用Web of Science、ScienceDirect等数据库中2012-2022年关于雨水径流中微塑料研究成果的文献信息... 微塑料(MPs)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但其在雨水径流中的赋存形态与迁移特性还存在知识缺口。作者利用Web of Science、ScienceDirect等数据库中2012-2022年关于雨水径流中微塑料研究成果的文献信息进行计量统计分析,围绕雨水径流中MPs的赋存特性、迁移规律和控制方法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结果表明,城市雨水径流中MPs的赋存情况由于土地利用类型不同而呈现出形态和丰度的显著差异,但总体以纤维状MPs为主(占比45%~82%),而在道路雨水径流中则以轮胎磨损颗粒为主要类型(占比50%~90%)的颗粒状存在。MPs可随雨水径流进入周边土壤或附近水域,其中进入土壤后可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植物生长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进入水域则可影响水生生物生命活动,并通过食物链传播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但MPs的迁移方式受降雨强度和赋存形态显著影响。径流中的MPs可通过截污式雨水口(CBIs)、粗污染物捕集装置(GPTs)、生物滞留系统(BRS)、人工湿地(CWs)等典型雨水控制措施进行截留而去除,其中CBIs等灰色基础设施仅能去除粒径>150μm的MPs,而BRS等绿色基础设施则可有效去除粒径>20μm的MPs,去除率高达80%以上。未来应重点建立MPs定量检测的标准化方法,关注雨水径流管控过程中MPs的环境行为与生态毒理效应,尤其是TWP的生态风险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轮胎磨损颗粒 雨水径流 环境行为 迁移路径 控制措施
下载PDF
流域生态水文过程中水传输时间研究进展
8
作者 吕学成 田孟涵 +2 位作者 梁靓 高金芳 王莉 《地下水》 2023年第1期233-237,共5页
流域尺度上降水的径流路径是科学认识大尺度区域水传输时间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在参考国内外大量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水传输时间的研究进展从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到模型建模方法进行了分析与评述,指出机理模型研究是未来研究水传输时间的... 流域尺度上降水的径流路径是科学认识大尺度区域水传输时间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在参考国内外大量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水传输时间的研究进展从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到模型建模方法进行了分析与评述,指出机理模型研究是未来研究水传输时间的方向,而尺度研究目前研究的精度不够;在对水传输时间研究各类方法分析和归纳后,指出流域水传输时间研究的方法包括直接计算方法和间接计算方法两种,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进行了总结;最后指出流域水传输时间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模型输入特征、补给假设、数据长度、河流取样和传输时间分布函数选择等问题,为流域生态水文过程、水资源合理利用及流域水文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路径 水传输时间 传输时间分布 模型
下载PDF
城乡规划地下水面源污染负荷控制方法研究
9
作者 王镇中 雷鑫隆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3年第3期20-23,共4页
地下水面源污染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及广泛性,使地下水面源污染难以控制,因此研究了一种城乡规划地下水面源污染负荷控制方法。该研究中利用相应的装置及设备监测降雨径流情况,获取地表径流数据及污染参数。计算面源污染负荷数值... 地下水面源污染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及广泛性,使地下水面源污染难以控制,因此研究了一种城乡规划地下水面源污染负荷控制方法。该研究中利用相应的装置及设备监测降雨径流情况,获取地表径流数据及污染参数。计算面源污染负荷数值,并结合研究区基础空间和属性数据,划分面源污染路径。接着在路径上设置拦截过滤装置,再集水到人工湿地区,增强对污染的净化力度。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控制地下水面源污染,COD_(cr)、BOD_(5)、总氮和总磷四个指标数值都有了很大程度的降低,说明该方法具有很好的污染净化效果,达到了研究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规划 地下水面源污染 降雨径流 面源污染路径 拦截过滤装置
下载PDF
宜宾市巡司场地下水径流路径探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梅 许模 +2 位作者 范辰辰 肖斌 赵瑞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7-101,共5页
巡司场位于四川南部宜宾市境内,区域上属于四川盆地南缘山地与云贵高原过渡带,岩溶发育强烈,地下水露头密集分布。通过分析水文地质条件、各水点的水化学组分、氢氧同位素组成等资料,初步确定了研究区地下水径流模式,进而采用水文地球... 巡司场位于四川南部宜宾市境内,区域上属于四川盆地南缘山地与云贵高原过渡带,岩溶发育强烈,地下水露头密集分布。通过分析水文地质条件、各水点的水化学组分、氢氧同位素组成等资料,初步确定了研究区地下水径流模式,进而采用水文地球化学模拟方法(Phreeqc反向模拟技术)对结果进行验证分析,最终明确了小鱼洞暗河、凉风洞暗河以及温泉水的径流路径,发现三者相互独立,不存在水力联系,模拟结果与水化学、氢氧同位素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研究成果对巡司场地区的地下水开发利用以及工程建设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巡司场 凉风洞 径流路径 水化学组分 温泉 PHREEQC 反向模拟
下载PDF
基于通径分析的陕北黄土坡面径流产沙影响因素 被引量:7
11
作者 艾宁 魏天兴 +6 位作者 朱清科 葛根巴图 秦伟 赵兴凯 赵维军 马欢 杨苑君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7-84,共8页
通过对陕北半干旱黄土区16场有径流产沙发生的次降雨数据进行收集,以径流量和产沙量为因变量,植被类型、植被盖度、坡度、坡向、降雨量、降雨历时、场均雨强、I5、I10、I15、I30、土壤密度、土壤稳渗率作为自变量,在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的... 通过对陕北半干旱黄土区16场有径流产沙发生的次降雨数据进行收集,以径流量和产沙量为因变量,植被类型、植被盖度、坡度、坡向、降雨量、降雨历时、场均雨强、I5、I10、I15、I30、土壤密度、土壤稳渗率作为自变量,在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的基础上,对影响径流量及产沙量的主要因素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1)植被盖度、降雨量、降雨历时、I30、稳渗率是影响径流量的主要因素,径流量、植被盖度、坡度、降雨量、场均雨强、I15、土壤密度为影响坡面降雨产沙量的主要因素;2)降雨历时、降雨量、I30对径流量起到决定性作用,且对径流量产生影响的直接影响因素排序为降雨历时>I30>降雨量>植被盖度>稳渗率,而间接影响排序为降雨量>降雨历时>稳渗率>I30>植被盖度,决定系数排序为d降雨量·降雨历时>d降雨历时·降雨历时>dI30·I30>d降雨量·降雨量>d植被盖度·植被盖度;3)径流量、降雨量、I15对产沙量起到决定性作用。对产沙量影响因素排序:从直接通径系数来看,径流量>I15>土壤密度>降雨量>场均雨强>植被盖度>坡度;从间接通径系数来看,降雨量>场均雨强>植被盖度>I15>土壤密度>径流量>坡度;从决定系数来看,d径流量·径流量>d径流量·降雨量>d径流量·I15>dI15·I15>d土壤密度·土壤密度>d降雨量·降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逐步回归分析 通径分析 径流量 产沙量
下载PDF
贵州岩溶山区地下河径流路径分类探讨 被引量:3
12
作者 褚学伟 王中美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3-55,共3页
地下河作为岩溶山区水资源的重要运移及储存场所,对于地下水开发利用和保护有着重大的意义。根据贵州岩溶地区地下河径流路径与地层产状、构造的关系,将地下河径流路径划分为走向型、倾向性(顺倾向型、逆倾向型、其它型)、断裂带型及褶... 地下河作为岩溶山区水资源的重要运移及储存场所,对于地下水开发利用和保护有着重大的意义。根据贵州岩溶地区地下河径流路径与地层产状、构造的关系,将地下河径流路径划分为走向型、倾向性(顺倾向型、逆倾向型、其它型)、断裂带型及褶皱轴线型(沿向斜轴线型、沿背斜轴线型)4种类型,并对研究区不同构造单元下地下河径流路径进行统计。结果表明:自遵义拱断-六盘水断陷-黔南台陷方向,地下河径流路径由走向型为主逐渐过渡为倾向型为主,且地下河平均长度及河网密度都有增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路径 地下河 岩溶山区 贵州省
下载PDF
气象因素对锡林河融雪径流影响的通径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宋小园 朱仲元 +2 位作者 张圣微 焦玮 郝祥云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4-81,共8页
以锡林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针对锡林浩特、阿巴嘎旗、林西和克什克腾旗4个国家气象站,1960—2010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和锡林浩特水文站1960—2010年的实测径流数据,利用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等方法,在年时间尺度和季时间尺度上研... 以锡林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针对锡林浩特、阿巴嘎旗、林西和克什克腾旗4个国家气象站,1960—2010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和锡林浩特水文站1960—2010年的实测径流数据,利用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等方法,在年时间尺度和季时间尺度上研究降水、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照时数、潜在蒸散发和有效积温等气象因素与径流的相关性、偏相关性,并通过通径分析,确定其对径流影响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结果表明:在年时间尺度上,日照时数、年均气温、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与径流量的相关性不显著,其对径流的直接影响和通过其他因素对径流的间接影响也较小,不是影响径流变化的主要气象驱动因素;降水、蒸发和有效积温与径流的相关性较高,这3种因素对径流的直接影响也较大,是影响流域径流的主要气象因素。在季时间尺度上,对锡林河流域径流变化影响较大的前3种因素依然是降水、蒸发和有效积温;但不同季节、不同气象因子对流域径流影响的贡献不同,春季起主要控制作用的是有效积温,夏季和秋季起主要控制作用的是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 径流 相关 偏相关 通径分析
下载PDF
论黄河口治理的基本方策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泽刚 李长新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7,43,共5页
随着黄河入海水沙量的趋向性减少和黄河口治理研究水平的提高,应改变不断改道入海流路的黄河口治理思路,全面推进稳定入海流路综合治理,在流路改道点附近建设黄河口水沙控制工程,实施科学的管理调度,以长期稳定河口入海流路,消除河口淤... 随着黄河入海水沙量的趋向性减少和黄河口治理研究水平的提高,应改变不断改道入海流路的黄河口治理思路,全面推进稳定入海流路综合治理,在流路改道点附近建设黄河口水沙控制工程,实施科学的管理调度,以长期稳定河口入海流路,消除河口淤积延伸及相对稳定流路造成的影响,为黄河下游河道长期稳定、安全提供稳定的下边界条件,也为黄河三角洲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路改道 水沙变化 控制工程 稳定流路 黄河口
下载PDF
暴雨下川东黄壤区不同径流路径调控措施对坡面侵蚀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菲 查同刚 +2 位作者 尹婧 张恒硕 何欢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8-144,共7页
为研究川东区不同径流路径调控措施对黄壤坡面侵蚀特征的影响,设置3种坡度(25°,30°,35°)的稀疏型菱形网格(R1)、密集型菱形网格(R^2)和对照(R0)的裸坡坡面,基于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对比分析3种降雨强度(60,90,120 mm/h)下... 为研究川东区不同径流路径调控措施对黄壤坡面侵蚀特征的影响,设置3种坡度(25°,30°,35°)的稀疏型菱形网格(R1)、密集型菱形网格(R^2)和对照(R0)的裸坡坡面,基于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对比分析3种降雨强度(60,90,120 mm/h)下坡面的侵蚀过程与特征。结果表明:(1)相同坡度下,2种处理和对照组坡面在60,90 mm/h的雨强下初始产流耗时表现为R0<R1<R^2,当雨强增大到120 mm/h时,初始产流耗时表现为R0<R^2<R1。(2)产流过程中产流量均呈现出先迅速增加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规律,产沙速率随产流时间的增加而减小。(3)在坡度较小(25°)或雨强较小(60 mm/h)时,坡面的平均产流和产沙速率均表现为R0>R1>R^2,当坡度增大至35°和雨强增大至120 mm/h时,R1、R^2坡面的产流产沙速率逐渐接近甚至有稍微超过R0坡面的趋势。(4)与产流产沙过程相对应,R1、R^2坡面在不同坡度和降雨强度组合中,通常减沙效益大于减流效益,累积产沙量与累积径流量均成幂函数关系。研究结果可为揭示川东黄壤区坡面的侵蚀过程研究提供参考,为该区域的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降雨 暴雨 产流产沙 径流路径调控措施
下载PDF
示踪试验在济南泉群优势补给径流通道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主恒祥 邢立亭 +2 位作者 相华 迟光耀 侯新宇 《地下水》 2017年第2期5-7,共3页
为查明济南泉群优势补给径流通道分布情况,提高补源保泉工作效率,本研究以寒武系张夏组含水层、凤山组含水层以及奥陶系马家沟组含水层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钼酸铵为示踪剂在济南南部山区不同含水层进行两次示踪试验,并在趵突泉、五龙潭等... 为查明济南泉群优势补给径流通道分布情况,提高补源保泉工作效率,本研究以寒武系张夏组含水层、凤山组含水层以及奥陶系马家沟组含水层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钼酸铵为示踪剂在济南南部山区不同含水层进行两次示踪试验,并在趵突泉、五龙潭等泉群中检出示踪剂。试验结果表明:地下水流速、示踪剂平均流速、示踪剂扩散速度等时线及检出点示踪剂历时曲线可作为优势补给径流通道识别特征,地下水优势径流补给通道受透水断裂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南泉域 示踪试验 优势径流通道 保泉
下载PDF
基于串并联设计的LID径流污染控制效果及成本效益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汇沣 陆丽君 +1 位作者 魏忠庆 上官海东 《广东化工》 CAS 2020年第7期264-266,共3页
不同LID间的路径设计对其水质水量控制效果有显著影响。本研究使用InfoSWMM SUSTAIN软件,以福州市某区域为研究对象,设计无LID方案、LID并联方案和LID串联方案三种情景,评估不同LID路径设计方案的水量水质控制效果,同时进行成本效益分... 不同LID间的路径设计对其水质水量控制效果有显著影响。本研究使用InfoSWMM SUSTAIN软件,以福州市某区域为研究对象,设计无LID方案、LID并联方案和LID串联方案三种情景,评估不同LID路径设计方案的水量水质控制效果,同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结果表明,设置LID对TSS和径流量都起到了一定的削减控制作用,而在相同LID规模下,串联方案的综合效益优于并联方案。本研究结论可为相关LID布设方案的汇流路径设计和成本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foSWMM SUSATAIN 低影响开发 径流污染控制 汇流路径
下载PDF
滇池盆地东侧黑龙潭与白龙潭水力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梅 许模 《地下水》 2018年第2期15-17,共3页
滇池盆地以东分布有多个由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组合构成的断块,其中的岩溶水既是滇池的重要补给,也是当地的主要饮用水源,研究其地下水径流模式对当地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各类工程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以盆地东侧呈贡黑龙潭与... 滇池盆地以东分布有多个由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组合构成的断块,其中的岩溶水既是滇池的重要补给,也是当地的主要饮用水源,研究其地下水径流模式对当地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各类工程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以盆地东侧呈贡黑龙潭与白龙潭为例,通过对两个泉点地质构造条件、动态演化、水化学组分、氢氧同位素特征的分析,以及地球化学作用过程模拟,研究了两者径流特征,明确其补给范围以及径流途径。结果显示:黑龙潭与白龙潭在土瓜塘以北东地区为同一地层补给,往南西有稳定隔水层将两者分隔为两个独立系统,黑龙潭主要为北东方向C+D地层补给,仅在其出露位置有部分P_1y出露,白龙潭则主要为P_1y补给。5种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可为各工程建设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盆地 径流途径 水化学 PHREEQC
下载PDF
红壤区小流域次降雨产流产沙因素分析及模型构建 被引量:9
19
作者 寇馨月 姜学兵 +4 位作者 黄俊 金平伟 林丽萍 徐舟 李乐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7年第6期34-42,共9页
[目的]探索南方红壤区小流域降雨因子对产流产沙的影响及定量关系,为治理区域水土流失、优化水土资源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南方红壤区广东省五华县乌陂河和福建省长汀县朱溪河小流域3a自然降雨观测资料,采用回归及通径分析等因子分... [目的]探索南方红壤区小流域降雨因子对产流产沙的影响及定量关系,为治理区域水土流失、优化水土资源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南方红壤区广东省五华县乌陂河和福建省长汀县朱溪河小流域3a自然降雨观测资料,采用回归及通径分析等因子分析法研究次降雨对径流泥沙的影响,构建次降雨径流泥沙计算模型。[结果](1)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次降雨量、历时、最大30min雨强以及次降雨量与历时交互作用是次降雨径流的关键影响因子;次降雨量、雨强、最大30min雨强、降雨侵蚀力以及次降雨量与雨强交互作用是次降雨产沙模数关键影响因子。(2)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可较为准确和定量地反映2个小流域次降雨各因子与径流泥沙动态变化关系。(3)利用Excel函数随机选取乌陂河流域25组数据和朱溪河流域23组数据验证模型,结果显示计算径流泥沙数据与实测数据的相关性非常显著(p<0.05),其中乌陂河产沙模数模型的相关性最为紧密,相关系数为0.950。[结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是乌陂河和朱溪河流域主要降雨因子对径流泥沙定量影响的最佳模型。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因子 径流泥沙 通径分析 定量分析
下载PDF
崇陵流域土石山区坡面优先流发育路径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苏辉东 赵思远 +4 位作者 贾仰文 龚家国 牛存稳 甘永德 赵翠平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6,共6页
大孔隙优先流对山坡产汇流过程有重要影响。为摸清太行山土石山坡不同坡位点(坡顶、坡中上、坡中、坡中下、坡脚)的大孔隙优先流发育路径规律,以崇陵流域的典型山坡为研究对象,采用亮蓝染色剂开展了野外双环入渗染色剂示踪试验,并从水... 大孔隙优先流对山坡产汇流过程有重要影响。为摸清太行山土石山坡不同坡位点(坡顶、坡中上、坡中、坡中下、坡脚)的大孔隙优先流发育路径规律,以崇陵流域的典型山坡为研究对象,采用亮蓝染色剂开展了野外双环入渗染色剂示踪试验,并从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对比分析大孔隙优先流发育路径。结果表明:(1)从坡顶到坡脚,垂直方向优先流发育减弱,水平方向优先流增强。(2)坡中以下,大孔隙优先流水平发育明显;而坡中以上,垂直方向优先流发育明显,水平方向大孔隙优先流鲜有发育。(3)崇陵流域土山区坡面表层深度20 cm以上很少出现水平方向的优先流侧向补给,为垂直向下的活塞式下渗方式。20 cm以下开始出现水平方向的大孔隙优先流,30~70 cm为优先流发育显著区。以上结论可以为基于优先流的山坡产汇流模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孔隙优先流 染色示踪 发育路径 亮蓝染色剂 山坡产汇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