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景观审美视角的乡村旅游本质探讨
1
作者 王瑞花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48-51,57,共5页
在生态文明和美学经济驱动的背景下,旅游者对乡村旅游审美体验和精神满足提出更高要求。从景观审美的视角分析乡村景观的审美特征,并从建立系统认识、感悟生存智慧、传承乡土文化、感受生存动力、解读地域文化等方面进一步剖析乡村旅游... 在生态文明和美学经济驱动的背景下,旅游者对乡村旅游审美体验和精神满足提出更高要求。从景观审美的视角分析乡村景观的审美特征,并从建立系统认识、感悟生存智慧、传承乡土文化、感受生存动力、解读地域文化等方面进一步剖析乡村旅游的审美本质,为促进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审美 乡村景观 人地和谐 四生融合
下载PDF
当前农村室内陈设的现状与创新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永昌 邢玉翠 《现代农业科学》 2008年第10期146-146,154,共2页
现在的农村陈设形式特色并不突出,室内陈设显俗气,大部分农村住宅的陈设,相当随意杂乱,特别是家具的选择和摆放。失去了传统民居的质朴风格。在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时,不能合理地充分利用,并且对于传统的形式一概否定。对当地的气候条件... 现在的农村陈设形式特色并不突出,室内陈设显俗气,大部分农村住宅的陈设,相当随意杂乱,特别是家具的选择和摆放。失去了传统民居的质朴风格。在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时,不能合理地充分利用,并且对于传统的形式一概否定。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因素、历史背景和生活方式考虑较少,造成了陈设文化的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陈设 传统形式 精神生活
下载PDF
民国乡村教师生命形态探微
3
作者 高盼望 《教师发展研究》 2017年第2期65-71,共7页
民国时期,新式教育逐渐嵌入到乡村社会,单调、传统的乡村遭遇多元、异质文化的冲击。乡村教师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以中小学、师范学校毕业生和改良塾师为主。乡村教师所赚取的薪水不算多,自用较为充裕,勉强应付一家人的生活。乡村教师多... 民国时期,新式教育逐渐嵌入到乡村社会,单调、传统的乡村遭遇多元、异质文化的冲击。乡村教师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以中小学、师范学校毕业生和改良塾师为主。乡村教师所赚取的薪水不算多,自用较为充裕,勉强应付一家人的生活。乡村教师多为土生土长的本乡人,有些人因角色游离、心态游离、生活游离等因素一度徘徊于传统知识阶层和新式知识阶层之外,是边缘化的存在。在克服了种种困难之后,乡村教师逐渐担起了新式教育的实施者、乡村教育的参与者、外来事物的引介者、优秀文化的传递者等角色。这一过程中,有教师对士绅的附丽与反叛,有教师和塾师的竞争与合作,也有教师对乡民的顺应与改造。乡村教师作为村里的文化人,还被寄予厚望,该群体一定程度上肩负着近代中华文明传承与现代西方文化启蒙的双重责任,承载着教育进步、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乡村教师 生命形态 社会形
下载PDF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生活形态演进态势及对策 被引量:4
4
作者 周立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8-103,共6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生活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了新的态势,其现代文明因素日趋增多,消费方式日趋城市化、多样化。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把握我国农村生活形态的变化特征,加速农村生活形态向现代城市生活形态转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生活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了新的态势,其现代文明因素日趋增多,消费方式日趋城市化、多样化。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把握我国农村生活形态的变化特征,加速农村生活形态向现代城市生活形态转化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快农村生活形态向现代社会转型需要从如下方面着手:优化配置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夯实现代生活的物质基础;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构建农村生活形态转变的良好政策环境;强化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提高农民文明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 农村生活形态 变化特征
下载PDF
传统农区山地乡村聚落空间形态认知的核心与层次——基于生产生活视角 被引量:6
5
作者 高俊阳 储梁 刘合林 《小城镇建设》 2021年第6期32-39,共8页
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是聚落居民长期生产生活下人地关系的外在表征,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生产收入依然是传统农区山地乡村居民的重要生计来源。对于耕地的强“依附”决定了传统农区山地乡村聚落基本单元形态。以往的乡村居民点迁并规划往... 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是聚落居民长期生产生活下人地关系的外在表征,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生产收入依然是传统农区山地乡村居民的重要生计来源。对于耕地的强“依附”决定了传统农区山地乡村聚落基本单元形态。以往的乡村居民点迁并规划往往忽视了传统农区山地乡村聚落的这种强“依附”作用。国土空间背景下的山地乡村村庄规划中居民点面临着大量的撤村并点需求。而基于村民生计出发的聚落空间形态的认知是传统农区山地乡村规划的前提和基础。笔者从聚落自组织的内在动力——生产生活视角切入,认为传统农区山地聚落空间形态认知的核心是“人地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空间形态认知的一般逻辑和层次:“宏观格局—人地平衡单元”“中观村落—农业生产单元”“微观宅院—日常生活单元”,并以若干典型案例阐释说明,以期为国土空间背景下传统农区山地聚落所面临的居民点整合提供自下而上的认知参考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乡村聚落 空间形态 生产生活 人地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