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的域外接受是文化“走出去”的有效路径之一,从受众角度审视文学的域外认知图景,可为中华传统文化有效传播和建立文化共识提供借鉴。然而,跨文化交流时常伴随着由语言差异和文化缺省带来的误译和误读。本文以俄国评论家什...中国古典文学的域外接受是文化“走出去”的有效路径之一,从受众角度审视文学的域外认知图景,可为中华传统文化有效传播和建立文化共识提供借鉴。然而,跨文化交流时常伴随着由语言差异和文化缺省带来的误译和误读。本文以俄国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的论著《散文理论》(Теория о прозе)中的“中国小说初探”一文为媒介,考察其与俄国汉学界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俄译本、我国学界对其《散文理论》中译本的交互关系,既肯定译者在理解、传播和建构中华文化主体性过程中所产生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尊重艺术阐释的多样性,以中俄两国独特的民族话语和文化价值作为参照,从跨文化视角审视汉俄互译本及衍生本中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误译与误读。展开更多
文摘中国古典文学的域外接受是文化“走出去”的有效路径之一,从受众角度审视文学的域外认知图景,可为中华传统文化有效传播和建立文化共识提供借鉴。然而,跨文化交流时常伴随着由语言差异和文化缺省带来的误译和误读。本文以俄国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的论著《散文理论》(Теория о прозе)中的“中国小说初探”一文为媒介,考察其与俄国汉学界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俄译本、我国学界对其《散文理论》中译本的交互关系,既肯定译者在理解、传播和建构中华文化主体性过程中所产生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尊重艺术阐释的多样性,以中俄两国独特的民族话语和文化价值作为参照,从跨文化视角审视汉俄互译本及衍生本中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误译与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