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5篇文章
< 1 2 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nveiling DNA methylation in Alzheimer’s disease:a review of array-based human brain studies
1
作者 Victoria Cunha Alves Eva Carro Joana Figueiro-Silva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11期2365-2376,共12页
The intricacies of Alzheimer’s disease pathogenesis are being increasingly illuminated by the exploration of epigenetic mechanisms,particularly DNA methylation.This review comprehensively surveys recent human-centere... The intricacies of Alzheimer’s disease pathogenesis are being increasingly illuminated by the exploration of epigenetic mechanisms,particularly DNA methylation.This review comprehensively surveys recent human-centered studies that investigate whole genome DNA methylation in Alzheimer’s disease neuropathology.The examination of various brain regions reveals distinctive DNA methylation patterns that associate with the Braak stage and Alzheimer’s disease progression.The entorhinal cortex emerges as a focal point due to its early histological alterations and subsequent impact on downstream regions like the hippocampus.Notably,ANK1 hypermethylation,a protein implicated in neurofibrillary tangle formation,was recurrently identified in the entorhinal cortex.Further,the middle temporal gyrus and prefrontal cortex were shown to exhibit significant hypermethylation of genes like HOXA3,RHBDF2,and MCF2L,potentially influencing neuroinflammatory processes.The complex role of BIN1 in late-onset Alzheimer’s disease is underscored by its association with altered methylation patterns.Despite the disparities across studies,these findings highlight the intricate interplay between epigenetic modifications and Alzheimer’s disease pathology.Future research efforts should address methodological variations,incorporate diverse cohorts,and consider environmental factors to unravel the nuanced epigenetic landscape underlying Alzheimer’s disease progre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zheimer’s disease ANK1 BIN1 dna methylation epi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HOXA3 MCF2L RHBDF2
下载PDF
基于16S核糖体DNA基因测序技术探讨分消走泄法对支气管哮喘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2
作者 刘璐佳 杨阳 +1 位作者 景伟超 王有鹏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223-231,共9页
目的 采用16S核糖体DNA(16S ribo-somal DNA,16S rDNA)基因测序技术,研究白果温胆汤对支气管哮喘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方法 将72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及白果温胆汤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2只。以卵... 目的 采用16S核糖体DNA(16S ribo-somal DNA,16S rDNA)基因测序技术,研究白果温胆汤对支气管哮喘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方法 将72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及白果温胆汤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2只。以卵清蛋白致敏并激发制备哮喘大鼠模型。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各组大鼠的精神状态、食量、饮水量、呼吸及毛发光泽等情况的变化;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HE染色病理改变结果;采用16S rDNA Miseq高通量测序观察肠道菌群情况,通过OTU聚类分析方法、Alpha多样性分析方法、Beta多样性分析方法分析肠道菌群多样性,通过SPSS 25.0分析比较不同干预方法下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差异。结果 (1)行为学观察结果:白果温胆汤高、中、低剂量组及地塞米松组大鼠精神状态、饮食饮水量、毛发、呼吸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2)模型组大鼠肺气管上皮破损,肺间隔增厚,炎性细胞增多。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一定改善。(3)造模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丰度Chao1指数及Observed_species指数、Faith’s PD指数、Pielou_e指数、Shannon指数均有下降趋势;地塞米松组大鼠肠道菌群各指数均有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地塞米松组比较,白果温胆汤低、中剂量组Pielou_e指数、Shannon指数均有明显上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果温胆高剂量组Chao1指数、Observed_species指数、Faith’s PD指数、Shannon指数均有明显上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白果温胆低剂量比较,白果温胆汤高剂量组Faith’s PD指数有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经过Beta多样性分析,造模后大鼠肠道菌群空白组与模型组、空白组与地塞米松组、模型组与各治疗组、地塞米松组与白果温胆汤各剂量组、白果温胆汤低剂量组与白果温胆汤中、高剂量组之间具有差异性(P<0.05)。(5)在科水平上,模型组大鼠乳杆菌科和梭菌科相对比例升高,脱硫弧菌科、消化链球菌科、瘤胃球菌科和拟杆菌门S24-7菌科相对比例降低。结论 白果温胆汤可改善哮喘大鼠肺组织炎症浸润,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恢复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丰富度及调节菌群结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分消走泄法 白果温胆汤 肠道菌群 16s核糖体dna
下载PDF
血清中DNA聚合酶α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表达和诊断价值分析
3
作者 赵越 刘静 +2 位作者 张晓敏 崔雨婷 王培昌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探究血清中DNA聚合酶α(DNA polα)在阿尔茨海默病(AD)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在A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3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就诊的AD痴呆(DAT)期患者100例作为DAT组,轻度认知障碍(MCI)期患者43例作为MCI组;... 目的探究血清中DNA聚合酶α(DNA polα)在阿尔茨海默病(AD)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在A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3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就诊的AD痴呆(DAT)期患者100例作为DAT组,轻度认知障碍(MCI)期患者43例作为MCI组;同期,选取68例同年龄组别的健康者作为HC组。检测各组血清样本中DNA polα的表达水平,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DNA polα在AD中的诊断价值。结果DAT组血清DNA polα表达水平高于MCI组(P<0.05)和HC组(P<0.001),随着AD病程发展,DNA polα表达水平有递增趋势。DNA polα表达水平与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均呈负相关(r=-0.1553、-0.2037,P<0.05)。DNA polα诊断DAT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82,灵敏度为0.900,特异度为0.412;DNA polα诊断MCI期的AUC为0.546,灵敏度为0.977,特异度为0.250;DNA polα鉴别诊断MCI期和DAT期的AUC为0.664,灵敏度为0.780,特异度为0.535。结论DNA polα在DAT期AD患者中表达水平升高,且其表达水平与AD病程发展存在一定联系,推测DNA polα有可能是诊断AD潜在的血液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聚合酶α 阿尔茨海默病 生物标志物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基于1H-NMR和16S rDNA测序技术探讨针与灸不同刺激方法对大鼠结肠代谢物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曹思慧 陈琳 +3 位作者 何灏龙 李祖强 刘琼 刘密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20-1633,共14页
目的:观察针刺与艾灸两种不同干预方法对健康SD大鼠结肠代谢物和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差异。方法:将33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针刺组和艾灸组,每组各11只。空白组大鼠仰卧固定在治疗台上,不予任何干预,连续7 d;针刺组以不锈钢针灸... 目的:观察针刺与艾灸两种不同干预方法对健康SD大鼠结肠代谢物和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差异。方法:将33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针刺组和艾灸组,每组各11只。空白组大鼠仰卧固定在治疗台上,不予任何干预,连续7 d;针刺组以不锈钢针灸针针刺大鼠双侧上巨虚穴和天枢穴,留针15 min,连续干预7 d;艾灸组采用温和灸,将艾条置于大鼠双侧上巨虚穴和天枢穴上方3~5 cm处,使皮肤温度维持在(45±5)℃之间,每次15 min,连续干预7 d。干预结束后,取各组大鼠结肠组织和粪便样品,运用质子核磁共振(proto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1H-NM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代谢物,分析并筛选大鼠结肠组织差异代谢物;16S核糖体DNA(ri-bosomal DNA,rDNA)测序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的变化情况,并比较差异菌群。结果:代谢组学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针刺组大鼠结肠组织中代谢物组氨酸、缬氨酸和丁酸含量显著上升(P<0.05),艾灸组大鼠结肠组织中代谢物胆碱和肌醇含量显著上升(P<0.05或P<0.01);与针刺组相比,艾灸组大鼠结肠组织中代谢物甲酸和乙酸含量显著上升(P<0.05)。菌群多样性分析显示,与空白组相比,针刺组和艾灸组大鼠肠道菌群的Chao1指数和基于丰度的覆盖估计值(abundance-based coverage estimator,ACE)均显著上升(P<0.05);在菌群门和属水平上,针、灸干预后部分有益菌丰度上升,部分条件致病菌丰度下降。结论:针刺与艾灸两种不同干预方法对健康SD大鼠结肠代谢物和肠道菌群的调节存在差异性:针刺更擅长调节酸类代谢失衡所导致的胃肠道疾病,艾灸更适用于脂质代谢异常引发的代谢类疾病;针刺与艾灸对肠内微生态环境具有良性调节作用;针刺能通过影响肠道菌群的结构和丰度缓解胃肠道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代谢组学 肠道菌群 质子核磁共振 16s核糖体dna测序
下载PDF
基于16S rRNA和gyrB基因串联DNA特征序列的气单胞菌鉴定方法
5
作者 陈天楠 胡鲲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58-1867,共10页
【目的】建立基于16S rRNA序列和gyrB基因串联DNA特征序列的属内菌种鉴定方法,为气单胞菌的种间区分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2020—2021年在我国福建、江苏等地分离获得的水产源气单胞菌和NCBI已公布且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10种气单胞菌... 【目的】建立基于16S rRNA序列和gyrB基因串联DNA特征序列的属内菌种鉴定方法,为气单胞菌的种间区分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2020—2021年在我国福建、江苏等地分离获得的水产源气单胞菌和NCBI已公布且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10种气单胞菌为研究对象,分别以16S rRNA序列、gyrB基因及2个基因序列串联后得到的新DNA特征序列作为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的依据,比较不同系统发育进化树的鉴定结果,并以运动性试验、溶血性试验、糖发酵试验进行辅助鉴定。【结果】在基于16S rRNA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中,中间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达卡气单胞菌、肠源气单胞菌等聚类在不同分支上,未能形成独立的种属进化分支;在基于gyrB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中,达卡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和嗜水气单胞菌聚类在同一分支上,而异嗜糖气单胞菌和维氏气单胞菌聚类在另一分支上。将16S rRNA序列和gyrB基因串联组成新DNA特征序列再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建树,能完全有效分离气单胞菌属的不同菌株,将不同种的气单胞菌独立聚为一支,较好地实现种间区分。【结论】将16S rRNA序列和gyrB基因串联组成新DNA特征序列再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较基于16S rRNA序列或gyrB基因单独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具有更高的分辨力,是一种理想的保守序列相似性高的属内菌种鉴定方法。因此,在16S rRNA测序鉴定为气单胞菌的情况下可再次以gyrB基因为测序对象,获得序列信息后与16S rRNA序列串联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能更加精确地将气单胞菌鉴定到种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单胞菌 16s rRNA序列 gyrB基因 串联dna序列 系统发育进化树
下载PDF
液滴式数字PCR检测尿路上皮癌患者尿cfDNA中FGFR3基因S249C突变的临床应用价值
6
作者 祖丽胡马尔·艾孜木阿吉 赵焕 +3 位作者 马晟 高苒 王雅茹 肖汀 《癌变.畸变.突变》 CAS 2023年第3期165-171,共7页
目的:通过非侵入性方式提取尿路上皮癌(UC)患者尿游离DNA(cfDNA),使用液滴数字PCR(ddPCR)检测尿cfDNA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GFR3)基因S249C位点突变,辅助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提高UC的诊断效能。方法:收集27例UC患者尿液并提取尿cfDNA... 目的:通过非侵入性方式提取尿路上皮癌(UC)患者尿游离DNA(cfDNA),使用液滴数字PCR(ddPCR)检测尿cfDNA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GFR3)基因S249C位点突变,辅助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提高UC的诊断效能。方法:收集27例UC患者尿液并提取尿cfDNA,采用ddPCR检测尿cfDNA中FGFR3 S249C突变情况。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尿cfDNA中FGFR3 S249C突变对于尿脱落细胞学诊断不明确UC患者的诊断效能。结果:UC患者尿cfDNA中FGFR3 S249C突变的检出率为25.9%(7/27)。按尿液细胞学巴黎报告系统(TPS)分类,FGFR3 S249C突变在高级别尿路上皮癌(HGUC)中检出率为18.8%(3/16),可疑高级别尿路上皮癌(SHGUC)中为50%(4/8),未见高级别尿路上皮癌(NHGUC)中为0(0/3)。FGFR3 S249C在非浸润性UC中的突变率为25.0%(1/4),在浸润性UC中为31.6%(6/19)。在尿脱落细胞学诊断为SHGUC的样本中使用ddPCR检测出的FGFR3 S249C突变对于UC有50%(4/8)的检出率,且ROC曲线下面积为0.781,95%CI(0.407,1.000),在UC诊断中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结论:使用ddPCR检测尿cfDNA中FGFR3 S249C突变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测方式可以辅助提高尿脱落细胞学诊断不明确样本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路上皮癌 尿游离dna 液滴数字PCR FGFR3 s249C突变 尿脱落细胞学
下载PDF
药用蛇及其水提物的DNA微型条形码鉴别研究
7
作者 冼乐尧 罗宇琴 +4 位作者 宋叶 魏梅 孙冬梅 李国卫 胡绮萍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56,共6页
目的:建立药用蛇及其水提物的DNA微型条形码鉴别方法。方法:通过比对药用蛇及常见11种混伪品的16S rRNA序列,建立约220 bp的蛇类DNA微型条形码,并与16S rRNA标准条形码比较,对药用蛇原料及水提物进行测序鉴定。采用MEGA-X软件分析遗传... 目的:建立药用蛇及其水提物的DNA微型条形码鉴别方法。方法:通过比对药用蛇及常见11种混伪品的16S rRNA序列,建立约220 bp的蛇类DNA微型条形码,并与16S rRNA标准条形码比较,对药用蛇原料及水提物进行测序鉴定。采用MEGA-X软件分析遗传距离并以邻接法(NJ)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DNA微型条形码引物对药用蛇原料及水提物的扩增率为100%,鉴定率为100%。药用蛇及其混伪品的种内平均遗传距离均小于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且各物种在NJ系统发育树中具有良好的单系性,并与16S rRNA标准条形码原料的鉴定结果一致。结论:该研究建立的蛇类DNA微型条形码可有效实现药用蛇原料及水提物等制品的物种鉴别,为保障蛇类原料、临床汤剂及配方颗粒等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梢蛇 金钱白花蛇 蕲蛇 水提物 dna微型条形码 16s rRNA
下载PDF
DNA barcoding of fishes from Zhoushan coastal waters using mitochondrial COI and 12S rRNA genes
8
作者 Yehui WANG Na SONG +3 位作者 Shude LIU Zhi CHEN Anle XU Tianxiang GAO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5期1997-2009,共13页
Accurate species identification is a key component of biodiversity research.DNA barcoding is an effective molecular method used for fish species identification.We aimed to study the DNA barcoding of fish in Zhoushan c... Accurate species identification is a key component of biodiversity research.DNA barcoding is an effective molecular method used for fish species identification.We aimed to study the DNA barcoding of fish in Zhoushan coastal waters,explore the differences and applicability of two gene fragments(12S rRNA and COI)of DNA barcoding in fish species identification,and established a comprehensive fish barcoding reference database.Two hundred and eighty-seven captured fish samples from Zhoushan coastal waters were identified using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NA barcoding.A total of 26412S rRNA sequences(belonging to eight orders,31 families,55 genera,and 66 species)and 188 COI sequences(belonging to seven orders,30 families,48 genera,and 58 species)were obtained.The lengths of the 12S rRNA sequences ranged from 165 to 178 bp,and the guanine-cytosine(GC)content was 45.37%.The average 12S rRNA interspecific and intraspecific genetic distances(K2P)were 0.10%and 26.66%,respectively.The length of the COI sequence ranged 574–655 bp,and the content of GC was 45.97%.The average 12S rRNA interspecific and intraspecific genetic distances(K2P)were 0.16%and 27.45%,respectively.The minimum interspecific genetic distances of 12S rRNA and COI(1.23%and 1.86%)were both greater than their maximum intraspecific genetic distances(2.42%and 8.66%).Three molecular analyses(NJ tree,ABGD,and GMYC)were performed to accurately identify and delineate species.Clustering errors occurred when the 12S rRNA sequences were delimited using the NJ tree method,and the delimitation results of ABGD and GMYC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final species identification results.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DNA barcoding based on 12S rRNA and COI can be used as an effective tool for fish species identification,and 12S rRNA has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s in the environmental DNA(eDNA)metabarcoding of marine fis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barcoding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COI) 12s rRNA fish identification species delimitation Zhoushan coastal waters
下载PDF
珠江流域常见鱼类及大型底栖动物DNA条形码空缺分析
9
作者 邹艳婷 胡丹心 +3 位作者 吴非霏 闵星月 李飞龙 张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64-1574,共11页
条形码数据库是开展基于DNA的生物监测关键先决条件。为在珠江流域有效开展基于DNA的生物监测,迫切需要了解物种DNA条形码的覆盖或空缺状况。整理了珠江流域常见鱼类和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清单,从National Center and Biotechnology Info... 条形码数据库是开展基于DNA的生物监测关键先决条件。为在珠江流域有效开展基于DNA的生物监测,迫切需要了解物种DNA条形码的覆盖或空缺状况。整理了珠江流域常见鱼类和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清单,从National Center and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NCBI)数据库中检索了物种清单的DNA条形码序列,分析了常见鱼类(包括线粒体组和12s rRNA基因)和大型底栖动物(包括线粒体组、COI和18s rRNA基因)的DNA条形码覆盖范围和空缺程度。数据分析表明:(1)珠江流域共记录了常见鱼类221种,隶属于2纲18目51科和137属;常见大型底栖动物105种/属,隶属于6纲14目53科。(2)共检索到常见鱼类线粒体组序列913条和12s rRNA基因序列962条,分别占总物种的81.45%和57.92%;有12.67%的物种没有线粒体组和12s rRNA基因序列,若将条形码阈值设置为至少包含5个参考序列,则空缺度上升至52.94%;(3)共检索到常见大型底栖动物线粒体组65条序列、COI基因26,988条序列和18s rRNA基因175条序列,分别占总种/属数的29.52%、68.57%和37.14%;有25.71%的种/属在线粒体组、COI和18s rRNA基因区域皆无序列收录,若将条形码阈值设置为至少包含5个参考序列,则空缺度上升至41.90%。总之,本研究将为珠江流域开展基于DNA的鱼类和大型底栖动物监测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为完善珠江本土DNA条形码数据库提供参考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 线粒体组 COI 12s rRNA 18s rRNA
下载PDF
Targeting epigenetic mechanisms in amyloid-β-mediated Alzheimer’s pathophysiology:unveiling therapeutic potential
10
作者 Jennie Z.Li Nagendran Ramalingam Shaomin Li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2025年第1期54-66,共13页
Alzheimer’s disease is a prominent chronic neurodegenerative condition characterized by a gradual decline in memory leading to dementia.Growing evidence suggests that Alzheimer’s disease is associated with accumulat... Alzheimer’s disease is a prominent chronic neurodegenerative condition characterized by a gradual decline in memory leading to dementia.Growing evidence suggests that Alzheimer’s disease is associated with accumulating various amyloid-βoligomers in the brain,influenced by complex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The memory and cognitive deficits observed during the prodromal and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phases of Alzheimer’s disease are believed to primarily result from synaptic dysfunction.Throughout life,environmental factors can lead to enduring changes in gene express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brain disorders.These changes,known as epigenetic modifications,also play a crucial role in regulating the formation of synapses and their adaptability in response to neuronal activity.In this context,we highlight recent 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the roles played by key components of the epigenetic machinery,specifically DNA methylation,histone modification,and microRNAs,in the develop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synaptic function,and activity-dependent synaptic plasticity.Moreover,we explore various strategies,including enriched environments,exposure to 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and the use of pharmacological agents,aimed at improving synaptic function and enhancing long-term potentiation,a process integral to epigenetic mechanisms.Lastly,we deliberate on 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epigenetic agents and safe therapeutic approaches for managing Alzheimer’s disease.We suggest that addressing Alzheimer’s disease may require distinct tailored epigenetic drugs targeting different disease stages or pathways rather than relying on a single dru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zheimer’s disease dna methylation enriched environments histone modification microRNAs 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synaptic plasticity
下载PDF
杉虎杂交斑5S rRNA基因甲基化分析
11
作者 曹柳 黄潇庆 +2 位作者 陈菁苗 卢艳 黄海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1-17,共7页
核糖体RNA是构成核糖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利用雌性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与雄性清水石斑鱼(Epinephelus polyphekadion)杂交,获得在生长、肉质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的子代——杉虎杂交斑... 核糖体RNA是构成核糖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利用雌性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与雄性清水石斑鱼(Epinephelus polyphekadion)杂交,获得在生长、肉质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的子代——杉虎杂交斑。对杉虎杂交斑及其亲本5S rRNA基因编码区前1 000 bp、编码区以及非转录区的DNA甲基化水平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杉虎杂交斑5S rRNA基因整体甲基化水平(0.418)高于棕点石斑鱼(0.379)和清水石斑鱼(0.037),但与母本棕点石斑鱼不具有显著性差异,与父本清水石斑鱼存在显著性差异。对5S rRNA基因编码区和非转录区的甲基化位点进行分析发现,在棕点石斑鱼与杉虎杂交斑中所有甲基化位点是一致的,但在清水石斑鱼中均未发现这些位点,表明杉虎杂交斑的5S rRNA基因甲基化模式与母本棕点石斑鱼一致。结果阐明了杉虎杂交斑5S rRNA基因的DNA甲基化水平和模式,为石斑鱼杂交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斑鱼 杂交 5s rRNA基因 dna甲基化
下载PDF
异源四倍体鲫鲤、三倍体湘云鲫和它们父母本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遗传变异的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郭新红 刘少军 +1 位作者 颜金鹏 刘筠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75-880,共6页
采用质粒克隆测序方法 ,获得了异源四倍体鲫鲤 5个个体、异源四倍体鲫鲤雌核发育二倍体后代 2个个体、三倍体湘云鲫 2个个体及红鲫、湘江野鲤和日本白鲫各 1个个体的线粒体DNA 12SrRNA基因的全序列。经对比发现 ,异源四倍体 5个个体共... 采用质粒克隆测序方法 ,获得了异源四倍体鲫鲤 5个个体、异源四倍体鲫鲤雌核发育二倍体后代 2个个体、三倍体湘云鲫 2个个体及红鲫、湘江野鲤和日本白鲫各 1个个体的线粒体DNA 12SrRNA基因的全序列。经对比发现 ,异源四倍体 5个个体共享 2种单元型 ,异源四倍体鲫鲤雌核发育二倍体后代 2个个体、三倍体湘云鲫 2个个体以及红鲫、湘江野鲤和日本白鲫各 1个个体分别共享 1种单元型。用MEGA 1 0软件分析了它们的碱基组成和核苷酸序列差异 ,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它们间的序列同源性在 95 %~ 99%之间 ,异源四倍体鲫鲤、三倍体湘云鲫和它们母本 (分别为红鲫和日本白鲫 )之间的序列同源性大于异源四倍体鲫鲤、三倍体湘云鲫和它们父本(分别为湘江野鲤和异源四倍体鲫鲤 )之间的序列同源性 ,结果表明 :异源四倍体鲫鲤和三倍体湘云鲫在线粒体DNA 12SrRNA基因上具有母性遗传特征。另一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异源四倍体鲫鲤经过 9代 (F3 F11)繁殖后 ,在 5个个体中发现了 2种单元型 ,说明在四倍体基因库中存在遗传多样性 ,为四倍体基因库的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s RRNA基因 dna序列 遗传变异 异源四倍体鲫鲤 三倍体湘云鲫
下载PDF
有机锗多酸衍生物对S_(180)肿瘤细胞DNA合成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宝贵 张桂英 +1 位作者 赵林伊 刘娅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50-551,共2页
目的 探讨有机锗多酸衍生物对S1 80 肿瘤细胞DNA合成的抑制作用。方法 用3H TdR掺入法检测有机锗多酸衍生物在体外对S1 80 肿瘤细胞DNA合成的抑制作用 ,观察不同剂量有机锗多酸衍生物对S1 80 实体瘤的抑制作用和对免疫器官的影响。结... 目的 探讨有机锗多酸衍生物对S1 80 肿瘤细胞DNA合成的抑制作用。方法 用3H TdR掺入法检测有机锗多酸衍生物在体外对S1 80 肿瘤细胞DNA合成的抑制作用 ,观察不同剂量有机锗多酸衍生物对S1 80 实体瘤的抑制作用和对免疫器官的影响。结果 体外实验表明 ,有机锗多酸衍生物对S1 80 细胞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而且浓度越高 ,抑制作用越强。体内实验也表明 ,有机锗多酸衍生物对S1 80 实体瘤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而且剂量越大 ,抑制作用越强。且有机锗多酸衍生物可防止荷瘤鼠脾脏重量的下降。结论 有机锗多酸衍生物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锗多酸衍生物 s180肿瘤细胞 dna合成 肿瘤抑制 动物实验
下载PDF
以茜素兰S为电化学探针测定DNA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孙伟 尤加宇 +1 位作者 周宇峰 焦奎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85-388,共4页
在pH4.5的0.2mol/L Britton-Robinson(B-R)缓冲溶液中,茜素兰S(ABS)于-0.51V(vs.SCE)产生一个灵敏的线性扫描二阶导数极谱还原峰。当在上述溶液中加入DNA后,茜素兰S在-0.51V处还原峰的峰电流降低并且峰电位正移,说明两... 在pH4.5的0.2mol/L Britton-Robinson(B-R)缓冲溶液中,茜素兰S(ABS)于-0.51V(vs.SCE)产生一个灵敏的线性扫描二阶导数极谱还原峰。当在上述溶液中加入DNA后,茜素兰S在-0.51V处还原峰的峰电流降低并且峰电位正移,说明两者之间可以通过嵌插作用而结合。结合反应的发生使溶液中游离的茜素兰S浓度降低,相应的还原峰电流降低。实验优化了结合反应条件和电化学测定条件。在最佳条件下,峰电流的降低值同DNA的浓度在1.0~60.0mg/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ip″(nA)=18.13c(mg/L)~7.61(n=9,r=0.998)。方法应用于合成样品中DNA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茜素兰s dna 线扫极谱法 相互作用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e抗原、乙型肝炎病毒DNA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侯晓菁 梁艳 +4 位作者 何凤春 陈洁 崔艳芳 仲人前 王皓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306-1308,共3页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HBV)前S1(Pre-S1)抗原与e抗原(HBeAg)、HBV DNA含量的相关性,以评价Pre-S1抗原检测HBV复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临床采集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标本363例,以ELISA法检测Pre-S1抗原,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检测HBeAg,实时荧光...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HBV)前S1(Pre-S1)抗原与e抗原(HBeAg)、HBV DNA含量的相关性,以评价Pre-S1抗原检测HBV复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临床采集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标本363例,以ELISA法检测Pre-S1抗原,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检测HBeAg,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法检测HBV DNA含量,并对Pre-S1抗原、HBeAg和HBV DNA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Pre-S1抗厚与HBeAg值之间存在关联性(X^2=94.4,P<0.01),关联系数为0.45;Pre-S1抗原与HBV DNA亦有关联(X^2=198.58,P<0.01),关联系数为0.59。Pre-S1抗原阳性率随HBV DNA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当HBV DNA拷贝数的对数值>3时,Pre-S1抗原的诊断敏感度84.5%,特异性91.2%,准确性87.0%,阳性预测值94.1%,阳性似然比9.6,优势比56.8;HBeAg诊断敏感度50.4%,特异性94.9%,准确性67.2%,阳性预测值94.2%,阳性似然比9.8.优势比18.9。结论:Pre-S1抗原与HBV DNA具有相关性,Pre-S1抗原较HBeAg能更敏感、更准确地反映HBV复制情况,三者联合检测互相补充,更有助于临床疾病的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s1抗原 E抗原 dna
下载PDF
基于16S rDNA序列的帘蛤科贝类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程汉良 周旻纯 +5 位作者 陈冬勤 彭永兴 董志国 易乐飞 孟学平 申欣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657-662,共6页
对21种帘蛤科贝类线粒体16SrRNA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序列进行了分析,以探讨这一序列在种质鉴定、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价值。试验结果表明,所有物种扩增片段长度504~642bp,具有明显的长度多态性,序列A+T含量59.2%~69.0%,明显高于GC... 对21种帘蛤科贝类线粒体16SrRNA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序列进行了分析,以探讨这一序列在种质鉴定、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价值。试验结果表明,所有物种扩增片段长度504~642bp,具有明显的长度多态性,序列A+T含量59.2%~69.0%,明显高于GC含量。物种间共有变异位点447个,其中简约信息位点351个。以16SrDNA片段序列为标记,以中国蛤蜊做外群,构建了帘蛤科贝类的系统发生树,拓扑结构显示,帘蛤科贝类形成3个明显类群,缀锦蛤亚科的13个种形成一个单系群,其结点自展值为93%。第二类群由雪蛤亚科、帘蛤亚科和镜蛤亚科的种类组成,结点自展值为87%。第三类群由仙女蛤亚科、青蛤亚科、楔形蛤亚科和文蛤亚科的种类组成,结点自展值为100%。结合拓扑结构分析和序列比对分析,本研究支持将短文蛤和丽文蛤订为文蛤的同物异名的观点,建议将丽文蛤和短文蛤订为文蛤的地理亚种;支持将薄片镜蛤和Dosinia angulosa订为2个独立种的观点;宜将波纹巴非蛤和织锦巴非蛤订为2个独立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帘蛤科 线粒体dna 16s Rdna 系统发育
下载PDF
玉米S型CMS线粒体DNA R区及其orf77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赛群 张方东 +1 位作者 肖海林 郑用琏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77-282,共6页
玉米S型CMS胞质育性基因被认为与其线粒体DNA高频重组R区相关。在多种S胞质不育材料中都观察到R区DNA的重组及其转录产物的变化。R区含orf35 5和orf77两个开放阅读框 ,其中orf77有 3段与atp9同源。选用R区全长 1 6 5kbDNA探针、2 5 4bp... 玉米S型CMS胞质育性基因被认为与其线粒体DNA高频重组R区相关。在多种S胞质不育材料中都观察到R区DNA的重组及其转录产物的变化。R区含orf35 5和orf77两个开放阅读框 ,其中orf77有 3段与atp9同源。选用R区全长 1 6 5kbDNA探针、2 5 4bp的orf77DNA探针以及另外 3个线粒体基因atp9、atp6和coxⅡ为探针 ,进行了Northern分析。研究发现 :orf77与R区共转录 ;在不同核背景的S rf3rf3基因型试材的雄穗小花中 ,这两个探针均检测到 2 8,1 6 ,1 1,0 9,0 7及 0 4kb共 6个转录本 ,而在恢复基因杂合的S Rf3rf3基因型植株的雄穗小花中 ,2 8,1 6kb 2个转录本表达量减少或消失 ,1 1,0 9,0 7及 0 4kb转录本则没有明显变化 ;另外T、C胞质材料的雄穗小花中则只检测到 1 1,0 9,0 7及 0 4kb 4个转录本 ,没有 2 8,1 6kb 2个转录本。以atp9为探针的Northern分析证明 ,所有以R区和orf77为探针所检测到的 1 1,0 9,0 7及 0 4kb转录本实际上为atp9基因的转录产物 ,只有 2 8,1 6kb的转录本为R区 orf77所特有。另外 ,atp6探针和coxⅡ探针在所有实验材料中均只检测到 1种转录本 ,未发现RNA表达的差异。研究结果说明atp9,atp6和coxⅡ基因与玉米S CMS的形成没有关系 ,而R区或其中orf77是玉米S型CMS胞质育性基因的重要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s型CMs 线粒体dna R区 orf77 基因表达
下载PDF
乙肝患者血清前S1抗原与HBV DNA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4
18
作者 檀玉芬 辛咏梅 +1 位作者 佟宣 陈洁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33-333,共1页
关键词 s1抗原 乙肝病毒dna 病毒复制
下载PDF
前S1抗原与HBV血清标志物及HBV-DNA相关性的探讨 被引量:15
19
作者 林晓梅 陶志华 +2 位作者 周武 张文辉 王瑜敏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871-873,共3页
目的探讨前S1抗原(PreS1)与HBV血清标志物及HBV-DNA相关性。方法对10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73例健康人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和PreS1及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HBV-DNA。结果10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PreS1和H... 目的探讨前S1抗原(PreS1)与HBV血清标志物及HBV-DNA相关性。方法对10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73例健康人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和PreS1及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HBV-DNA。结果10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PreS1和HBeAg与HBV-DNA的总符合率分别为70.6%和75.5%;PreS1的敏感性高于HBeAg,但特异性则相反;HBeAg阴性患者部分仍存在着病毒复制;随着HBV-DNA拷贝数的升高,PreS1和HBeAg的阳性率亦随之升高;在HBV-DNA低拷贝数时PreS1的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结论PreS1的检测可以较好地反映HBV存在和复制的情况,PreS1作为辅助或补充指标联合HBV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同步动态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dna s1抗原 乙型病毒性肝炎 HBV标志物
下载PDF
HBsAg阴性preS1Ag阳性的HBV携带者血清学标志物及其HBVDNA动态观察 被引量:2
20
作者 朱平安 祝玲玲 +4 位作者 申群喜 谭德明 朱红秋 谭萍 陈素文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507-509,共3页
目的探讨HBsAg(-)/HBeAg(+)/HBcAb(+)/preS1Ag(+)少见血清学模式形成的原因,了解该少见模式乙肝病毒携带者体内血清学标志物及其HBVDNA变化情况。方法采用ELISA、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巢式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对该少见模式... 目的探讨HBsAg(-)/HBeAg(+)/HBcAb(+)/preS1Ag(+)少见血清学模式形成的原因,了解该少见模式乙肝病毒携带者体内血清学标志物及其HBVDNA变化情况。方法采用ELISA、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巢式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对该少见模式乙肝病毒携带者HBV血清学标志物和HBVDNA进行检测,每隔3个月复查一次,持续15个月。结果在研究的时间内,国产ELISA试剂盒检测结果均为HBsAg(-)/HBeAg(+)/HBcAb(+)/preS1Ag(+);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HBsAg均为阳性,并随时间延续HBsAg水平逐渐下降;巢式PCR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为阳性,病毒载量上下波动。结论该乙肝病毒携带者血清学少见模式HBsAg为假阴性,动态观察HBsAg与HBVDNA水平,了解HBV复制情况,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sAG阴性 pres1抗原阳性 HBV dna HBV s基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