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8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晶CdS/Cu_2S异质结太阳电池光电流及转换效率的计算 被引量:2
1
作者 展铁政 张春燕 蔡禄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17-324,共8页
根据半导体材料的性能参数,对多晶CdS/Cu_2S薄膜太阳电池在各种浓度下的光伏特性作了较深入的分析和计算。计算中考虑到耗尽区宽度的变化以及内表面复合损失对光电流J_L的影响,同时还用Rotlwarf晶界复合损失模型计算了晶粒度对光电流及... 根据半导体材料的性能参数,对多晶CdS/Cu_2S薄膜太阳电池在各种浓度下的光伏特性作了较深入的分析和计算。计算中考虑到耗尽区宽度的变化以及内表面复合损失对光电流J_L的影响,同时还用Rotlwarf晶界复合损失模型计算了晶粒度对光电流及光伏特性的影响。存在一个最佳Cu_2S受主浓度N_a=10^(15)cm^(-3),单晶和晶粒度R=3μm的多晶电池,其转换效率分别为13.6%和1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电池 异质结 计算 Cds/cu2s
下载PDF
光热对薄膜 CdS/Cu_2S 太阳电池物理参数的影响
2
作者 张淑芬 杜有如 李春鸿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57-460,共4页
研究了光、热和湿气对CdS/Cu2S电池效率及电池成结、结电容、二极管特性和光谱响应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未成结电池光加速成结作用;对成结电池光引起电池性能下降。这种衰降是不可逆过程。
关键词 薄膜太阳电池 Cds/cu2s 热稳定性 光热
下载PDF
[WS_(3)Cu_(2)]簇基超分子框的组装、结构及其三阶非线性光学响应
3
作者 余蕙敏 王志康 +3 位作者 李洁 宋瑛林 杜明浩 郎建平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78,共8页
将二(4-吡啶)硫烷(L_(1))、4,4'-二(4-吡啶)二苯甲酮(L_(2))分别与(Et_(4)N)(Tp*WS_(3))(A)(Tp*=三(3,5-二甲基吡唑)氢合硼酸根)和[Cu(Me CN)_(4)]PF_(6)进行反应,得到2个W/Cu/S簇基超分子化合物[Tp*WS_(3)Cu_(2)(L_(1))]_(2)(PF_(6... 将二(4-吡啶)硫烷(L_(1))、4,4'-二(4-吡啶)二苯甲酮(L_(2))分别与(Et_(4)N)(Tp*WS_(3))(A)(Tp*=三(3,5-二甲基吡唑)氢合硼酸根)和[Cu(Me CN)_(4)]PF_(6)进行反应,得到2个W/Cu/S簇基超分子化合物[Tp*WS_(3)Cu_(2)(L_(1))]_(2)(PF_(6))_(2)·2Me CN·2CHCl_(3)(1·2Me CN·2CHCl_(3))和[Tp*WS_(3)Cu_(2)(L_(2))(Me CN)]_(2)(PF_(6))_(2)·4Me CN (2·4Me CN)。对配合物1·2Me CN·2CHCl_(3)和2·4Me CN分别进行了单晶X射线衍射、核磁、质谱、红外、紫外可见和元素分析表征。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它们是由2个L_(1)/L_(2)配体连接2个[Tp*WS_(3)Cu_(2)]~+簇核形成的阳离子型簇基超分子框。核磁氢谱和高分辨电喷雾离子化质谱(HRESI-MS)证明它们在溶液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利用Z扫描技术测试了超分子化合物1·2Me CN·2CHCl_(3)和2·4MeCN溶液的三阶非线性光学特性,测试结果表明它们的三阶非线性光学响应强于前驱体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cu/s 超分子框 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
下载PDF
Cu-石墨炔/双金属钨酸盐S型异质结协同增强光催化析氢
4
作者 周正宇 姚惠琴 +3 位作者 吴有林 李腾 椿范立 靳治良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2-54,共3页
采用有机法和水热法合成了Cu-石墨炔和CoNiWO_(4)并构建Cu-石墨炔/CoNiWO_(4)S型异质结。在保留催化剂强氧化还原能力的同时,通过内建电场和能带弯曲的协同作用促进了光生载流子的高效分离和转移。Cu-石墨炔的引入有效提高了复合催化剂... 采用有机法和水热法合成了Cu-石墨炔和CoNiWO_(4)并构建Cu-石墨炔/CoNiWO_(4)S型异质结。在保留催化剂强氧化还原能力的同时,通过内建电场和能带弯曲的协同作用促进了光生载流子的高效分离和转移。Cu-石墨炔的引入有效提高了复合催化剂的光吸收能力和导电性,抑制了光生载流子的复合。同时,Cu-石墨炔独特的二维平面网络结构提供了丰富的活性位点,从而促进了光催化反应的进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表明,Cu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产生的热电子转移到石墨炔上,促进氢气的析出。本研究为Cu-石墨炔和镍钴基催化剂在光催化制氢领域提供了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石墨炔 s-型异质结 界面工程设计 析氢反应 DFT
下载PDF
电沉积法制备Cu(OH)_(2)/Ni-Co-S复合电极及储能特性研究
5
作者 张志文 王润生 +1 位作者 刘泽仪 吕卅 《化工技术与开发》 CAS 2024年第6期1-5,共5页
本文采用两步电沉积技术,以泡沫铜为基底,原位制备了Cu(OH)_(2)/镍钴双金属硫化物(Ni-Co-S)复合电极材料。先采用恒电流沉积技术将泡沫铜表面氧化,得到Cu(OH)_(2),泡沫铜同时作为电极基底和铜的唯一来源,再通过恒电位沉积,将Ni-Co-S均... 本文采用两步电沉积技术,以泡沫铜为基底,原位制备了Cu(OH)_(2)/镍钴双金属硫化物(Ni-Co-S)复合电极材料。先采用恒电流沉积技术将泡沫铜表面氧化,得到Cu(OH)_(2),泡沫铜同时作为电极基底和铜的唯一来源,再通过恒电位沉积,将Ni-Co-S均匀覆盖在Cu(OH)_(2)表面。Cu(OH)_(2)一方面作为活性电极组分参与氧化还原反应,同时作为底层材料,为顶层Ni-Co-S的沉积提供较大的沉积空间,进而形成了更丰富的电化学活性位。基于这种原位电沉积技术以及Cu(OH)_(2)与Ni-Co-S组分的协同作用,Cu(OH)_(2)/Ni-Co-S复合电极表现出增强的赝电容特性,在2mA·cm^(-2)的放电电流密度下,比容量为4.88 F·cm^(-2),库伦效率为88.12%,5000次充放电循环后,比容量保持在初始值的86.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电极 电沉积 cu(OH)_(2) Ni-Co-s
下载PDF
滇西北兰坪盆地金满-连城脉状Cu多金属矿床Cu-S同位素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6
作者 张锦让 温汉捷 +2 位作者 邹志超 杜胜江 顾纯源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34-745,共12页
兰坪盆地西缘发育一系列脉状Cu多金属矿床,成矿独具特色,它们的成矿流体普遍存在大量富CO_(2)流体包裹体,在整个兰坪盆地罕见,显著区别于世界上已知的各类贱金属矿床。本研究测定了兰坪盆地西缘两个代表性脉状Cu矿床(金满Cu矿床和连城Cu... 兰坪盆地西缘发育一系列脉状Cu多金属矿床,成矿独具特色,它们的成矿流体普遍存在大量富CO_(2)流体包裹体,在整个兰坪盆地罕见,显著区别于世界上已知的各类贱金属矿床。本研究测定了兰坪盆地西缘两个代表性脉状Cu矿床(金满Cu矿床和连城Cu-Mo矿床)主成矿阶段黄铜矿和黝铜矿的Cu-S同位素组成,探讨其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机制。结果表明,金满Cu矿床黄铜矿的δ^(65)Cu值变化较大(-3.62‰~0.48‰),δ^(34)S值为-4.0‰~12.1‰,可能与多期流体活动、成矿物质多来源有关,成矿主要与深部岩浆活动有关,成矿晚期有地层物质的加入。连城Cu-Mo矿床主成矿期黄铜矿δ^(65)Cu值为-0.31‰~2.12‰,δ^(34)S值为-3.6‰~1.4‰,暗示成矿与深部岩浆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CO_(2)流体 cu-s同位素 脉状cu多金属矿床 兰坪盆地西缘 云南
下载PDF
Ce掺杂海绵Fe/Cu-C复合微电解填料制备及己内酰胺废水降解研究
7
作者 刘庆 罗佳 +1 位作者 姜永晴 李桂菊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4,共9页
己内酰胺废水COD高,可生化性较差。为了提高微电解降解己内酰胺的效率,制备掺杂铈的复合微电解填料,并对其使用条件、降解效果和作用机理进行研究。复合微电解填料的制备方法为利用化学置换法向海绵铁(s-Fe)表面负载铜,形成的双金属还... 己内酰胺废水COD高,可生化性较差。为了提高微电解降解己内酰胺的效率,制备掺杂铈的复合微电解填料,并对其使用条件、降解效果和作用机理进行研究。复合微电解填料的制备方法为利用化学置换法向海绵铁(s-Fe)表面负载铜,形成的双金属还原颗粒与活性炭、碳酸锰、氧化铈等组分混合,随后高温焙烧。使用BET,SEM及XRD等方法,分析不同组分配比填料的物理化学性质,探究各组分所发挥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铈掺杂的复合微电解填料对己内酰胺的降解效果显著提升。在双金属颗粒(s-Fe/Cu)、碳酸锰、活性炭按照m(s-Fe)∶m(Cu)∶m(Mn)∶m(C)为15∶5∶1∶6.3、铈含量为9%、膨润土含量为30%的最佳制备条件下,复合微电解填料对己内酰胺废水的降解率达到74.68%,COD的去除率达到90.43%。与市售填料相比,自制填料对己内酰胺废水的去除率比市售填料高55.65%,B/C由原水的0.25提高到0.81,高于市售填料0.43,可生化性显著提高。XPS分析和淬灭实验表明,该填料通过微电解反应过程产生·OH,·O-2和1O2三种自由基团,促进了有机物的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组分 微电解 己内酰胺 CEO2
下载PDF
立方烷簇合物[(η^5-C5Me5)2Mo2(μ3-S)4Cu2(PPh3)2 -(ClO4)2·H2O的合成、结构与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研究
8
作者 李理 黎玲玲 +2 位作者 任志刚 郎建平 宋瑛琳 《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2期75-79,共5页
以[(η5-C5Me5)2Mo2(μ-S)2S2]和Cu(MeCN)4(ClO4)在乙腈中回流并与PPh3反应得到了簇合物[(η5-C5Me5)2Mo2(μ3-S)4Cu2(PPh3)2](ClO4)2·H2O.对其进行了红外、紫外光谱和X射线晶体结构测试.并使用Z扫描技术在532nm处测定了其在CH2Cl... 以[(η5-C5Me5)2Mo2(μ-S)2S2]和Cu(MeCN)4(ClO4)在乙腈中回流并与PPh3反应得到了簇合物[(η5-C5Me5)2Mo2(μ3-S)4Cu2(PPh3)2](ClO4)2·H2O.对其进行了红外、紫外光谱和X射线晶体结构测试.并使用Z扫描技术在532nm处测定了其在CH2Cl2溶液中的三阶非线性光学(NLO)性质.结果表明:该簇合物具有立方烷结构的簇阳离子,在溶液中表现出较强的三阶非线性吸收和自散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簇合物 Mo/s/cu 晶体结构 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 NLO
下载PDF
S元素对水稻耐重金属Cu毒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海鸥 钟广蓉 +2 位作者 徐海洋 吕俊君 洪敏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319-2324,共6页
将水稻幼苗置于含有不同浓度硫元素(S,1、10mmol·L^-1)和铜元素(Cu,0.16、100μmol·L^-1和1mmol·L^-1)的培养液中培养,12h后测定植物体内的Cu含量、叶绿素含量、抗坏血酸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将水稻幼苗置于含有不同浓度硫元素(S,1、10mmol·L^-1)和铜元素(Cu,0.16、100μmol·L^-1和1mmol·L^-1)的培养液中培养,12h后测定植物体内的Cu含量、叶绿素含量、抗坏血酸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施加较高浓度的S(10mmol·L^-1)能抑制植物根部对Cu的吸收和积累,但能促进根部Cu元素向地上部的运输。本研究还表明,Cu处理后的0-3h,S能促成抗坏血酸含量的提高;并且S可以激活抗氧化酶类活性迅速增加消除胁迫产生的膜脂过氧化胁迫,但是不同浓度的S和Cu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效果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幼苗 s cu 叶绿素 抗氧化反应
下载PDF
Cu-Ce-O,Cu-Ce-S,Cu-Ce-O-S溶液体系热力学及其沉淀图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杜挺 李国栋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7期B316-B322,共7页
本文采用铜液与反应产物直接平衡法,并用固体电解质氧浓差电池和低温无水电解分离反应产物等技术,在1200℃研究了Cu—Ce-O,Cu—Ce-S,Cu—Ce-O—S溶液体系热力学得到了铜液中铈的脱氧、脱硫,脱硫氧常数和平衡产物Ce_2O_3,CeS,Ce_2O_2S的G... 本文采用铜液与反应产物直接平衡法,并用固体电解质氧浓差电池和低温无水电解分离反应产物等技术,在1200℃研究了Cu—Ce-O,Cu—Ce-S,Cu—Ce-O—S溶液体系热力学得到了铜液中铈的脱氧、脱硫,脱硫氧常数和平衡产物Ce_2O_3,CeS,Ce_2O_2S的Gibbs标准生成自由能,Ce与S的活度相互作用系数以及Ce的标准溶解自由能和自作用系数与温度的关系式绘制了铜液中[Ce]-[S]-[O]平面沉淀图,确定了铜液中Ce_2O_3,CeS,Ce_2O_2S稳定存在的热力学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液 热力学性质 沉淀图
下载PDF
铬天青S-Cu(Ⅱ)配合物探针吸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的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吴兰菊 缪吉根 +1 位作者 吴小华 杨安胜 《分析试验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71-74,共4页
在pH 5.0 B-R缓冲介质中,蛋白质与铬天青S-Cu(Ⅱ)配合物发生结合反应形成超分子复合物,使体系的最大吸收波长红移了30 nm,由此提出了普通光度法测定蛋白质(BSA)的新方法。最佳条件下,该复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位于620 nm处,表观摩尔... 在pH 5.0 B-R缓冲介质中,蛋白质与铬天青S-Cu(Ⅱ)配合物发生结合反应形成超分子复合物,使体系的最大吸收波长红移了30 nm,由此提出了普通光度法测定蛋白质(BSA)的新方法。最佳条件下,该复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位于620 nm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6.13×105L.mol-1.cm-1,蛋白质(BSA)量在10-60μg/mL范围内遵循比耳定律。方法可直接用于蛋清中蛋白质的测定,回收率为100%-1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光光度法 蛋白质 铬天青s-cu(Ⅱ) 配合物
下载PDF
柴北缘地区的两类块状硫化物矿床——Ⅱ.青龙滩式VHMS型Cu-S矿床 被引量:27
12
作者 张德全 党兴彦 +3 位作者 李大新 丰成友 佘宏全 李进文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75-583,共9页
文章综述了柴北缘地区的VHMS型Cu_S矿床———青龙滩式矿床,指出其容矿岩石为加里东造山带中被改造过的岛弧火山岩,该矿床中含铜硫化物矿层形成后不但遭受过构造的强烈改造,而且也受后期矽卡岩化的改造和叠加。放射性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 文章综述了柴北缘地区的VHMS型Cu_S矿床———青龙滩式矿床,指出其容矿岩石为加里东造山带中被改造过的岛弧火山岩,该矿床中含铜硫化物矿层形成后不但遭受过构造的强烈改造,而且也受后期矽卡岩化的改造和叠加。放射性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青龙滩矿床的主岩———安山岩形成于晚寒武世(514.2±8.5)Ma,后期的矽卡岩矿化大约发生在290Ma。柴北缘加里东造山带中既产有VHMS型Cu_S矿床(如青龙滩矿床),也产有SEDEX型Pb_Zn矿床(如锡铁山矿床),两者的成矿地质构造背景和形成年龄不相同。柴北缘地区的早古生代洋(海)盆于晚寒武世俯冲消减,出现岛弧,并形成青龙滩等VHMS型Cu_S矿床,之后(早奥陶世),发生弧后拉张,形成弧后盆地及锡铁山等SEDEX型铅锌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VHMscu-s矿床 青龙滩式 柴北缘
下载PDF
Cu-Ce-S,Cu-Y-S溶液体系热力学性质的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国栋 杜挺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B286-B288,共3页
用化学平衡法研究了1200℃铜液中Ce-S和Y-S的反应平衡。求得Ce和Y的脱硫常数、脱硫产物CeS与YS的标准生成目由能、溶质间活度相互作用系数,Ce和Y在铜液中的标准溶解自由能及其活度系数。
关键词 cu-Ce-s cu-Y-s 热力学性质
下载PDF
Mo(W)-Cu(Ag)-S原子簇化合物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5
14
作者 侯红卫 郎建平 +1 位作者 李纪国 忻新泉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218-226,共9页
本文在研究Mo(W)-Cu(Ag)-S原子簇化合物的低热固态合成化学基础上,详细地对该类簇合物进行了归纳,从中提出:1.(M=Mo,W;n=2,3,4)作为配体中心.2.氧原子在簇合物中仅作为端基,不参与同其他金属成... 本文在研究Mo(W)-Cu(Ag)-S原子簇化合物的低热固态合成化学基础上,详细地对该类簇合物进行了归纳,从中提出:1.(M=Mo,W;n=2,3,4)作为配体中心.2.氧原子在簇合物中仅作为端基,不参与同其他金属成键.3.单个MS4(M=Mo,W)基团最多只能键合六个Cu(Ag)原子,即最大核数为七.4.迄今为止所有Mo(W)-Cu-S原子簇化合物中Cu均为+1价.5.预计合低价态Mo(W)的这类簇合物将会有很大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簇合物 Mo(W) cu(Ag)
下载PDF
福建紫金山铜金矿床中的完整Cu-S体系矿物 被引量:7
15
作者 黄宏祥 王少怀 池昌言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0-57,共8页
在电子探针微区化学成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对福建紫金山铜金矿床中的Cu-S体系矿物进行了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特征的研究。结果在该矿床中发现较完整的Cu-S体系矿物系列,包括铜蓝、雅硫铜矿、斯硫铜矿、吉硫铜矿、斜方... 在电子探针微区化学成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对福建紫金山铜金矿床中的Cu-S体系矿物进行了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特征的研究。结果在该矿床中发现较完整的Cu-S体系矿物系列,包括铜蓝、雅硫铜矿、斯硫铜矿、吉硫铜矿、斜方蓝辉铜矿、蓝辉铜矿、久辉铜矿和辉铜矿。此外,利用粉末X射线衍射数据,计算了铜蓝、斜方蓝辉铜矿、蓝辉铜矿、久辉铜矿、辉铜矿等五种矿物的晶胞参数。基于系统矿物学的研究,建立了紫金山铜金矿床Cu-S体系完整矿物的结晶与变化序列,该工作在国内尚属首次,同时也丰富了Cu-S体系矿物基础矿物学研究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s体系矿物 电子探针分析 X射线衍射分析 紫金山铜金矿
下载PDF
固相配位化学反应研究(L)——[(n-Bu)_4N]_2[MoOS_3(CuNCS)_3]的固相合成及其晶体结构 被引量:4
16
作者 郎建平 鲍时安 +5 位作者 朱慧珍 忻新泉 蔡进华 翁林红 胡永韩 康北笙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7期889-892,共4页
(NH4)2MoOS3、CuSCN、KSCN和(n-Bu)4NBr发生固相反应,产物经DMF/CH2Cl2处理,得暗红色标题化合物晶体[(n-Bu)4N]2[MoOS3(CuNCS)3].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21/n,a=1.6672(9)nm,b=1.6278(6)nm,c=1.9608(8)nm,β=110.05(4)°,Z=4.标题... (NH4)2MoOS3、CuSCN、KSCN和(n-Bu)4NBr发生固相反应,产物经DMF/CH2Cl2处理,得暗红色标题化合物晶体[(n-Bu)4N]2[MoOS3(CuNCS)3].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21/n,a=1.6672(9)nm,b=1.6278(6)nm,c=1.9608(8)nm,β=110.05(4)°,Z=4.标题化合物是具有网兜骨架的Mo-Cu-S杂核簇合物.Mo-Cu的平均键长为0.2647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合成 晶体结构 钼铜硫簇合物
下载PDF
铜陵新桥Cu-S-Fe矿床下盘石英黄铁矿脉石英流体包裹体Rb-Sr同位素定年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宇 邵拥军 +2 位作者 全伟 刘忠法 刘清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68-1176,共9页
为了探讨新桥Cu—S—Fe矿床的形成是否经历过海西期海底喷流沉积成矿作用,在详细的野外调研和室内工作基础上,对层状矿体下盘石英黄铁矿脉中的石英流体包裹体进行Rb-Sr同位素定年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下盘石英黄铁矿脉中的石英流体包裹体... 为了探讨新桥Cu—S—Fe矿床的形成是否经历过海西期海底喷流沉积成矿作用,在详细的野外调研和室内工作基础上,对层状矿体下盘石英黄铁矿脉中的石英流体包裹体进行Rb-Sr同位素定年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下盘石英黄铁矿脉中的石英流体包裹体Rb-Sr等时线年龄为138.0±2.3Ma(MSWD=5.4),与矶头复式岩株的成岩年龄相近(140.4±2.2Ma),而且下盘网脉状矿化石英流体包裹体中流体的n(^(87)Sr)/n(^(86)Sr)初始值(0.71138±0.00014)和矶头岩株的n(^(87)Sr)/n(^(86)Sr)初始比值相近,说明下盘网脉状矿化为岩浆热液成因,并非为海西期海底喷流通道。与典型海底喷流沉积矿床进行地质特征对比分析也发现,新桥Cu—S—Fe矿床地质特征有别于典型的海底喷流沉积矿床。综合分析认为,新桥Cu—S—Fe矿床应属于燕山期岩浆热液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B-sR等时线年龄 石英流体包裹体 下盘石英黄铁矿脉 新桥cu-s-Fe矿床 铜陵
下载PDF
一些X-字型V-Cu-S簇合物的NMR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达旭 杨瑜 +1 位作者 刘秋田 康北笙 《波谱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67-172,共6页
我们测定了四个结构新颖的V-Cu-S簇合物的1H,13C,51VNMR谱.结果表明;在这些异金属簇合物中,存在着Cu十的d电子向V5+的空的d轨道的电子转移,从而加宽了配体R2NCS2的1HNMR谱线;在溶液中存在着配体交换反应的化学平衡.
关键词 V-cu-s 簇合物 NMR 结构化学
下载PDF
Fe、Cu、Mn、Zn在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初级生产中的动态研究 被引量:23
19
作者 钦佩 马连琨 +1 位作者 谢民 仲崇信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67-74,共8页
1989年3—10月对江苏滨海废黄河口互花米草初级生产的测定为总生物量(干重)净增3154.8gm^(-2)·a^(-1)。对盐沼中Fe、Cu、Mn、Zn的动态研究表明,Fe、Mn的年变化与互花米草的生物量变化较趋一致,7—8月份Fe、Mn的供应不足也许是米草... 1989年3—10月对江苏滨海废黄河口互花米草初级生产的测定为总生物量(干重)净增3154.8gm^(-2)·a^(-1)。对盐沼中Fe、Cu、Mn、Zn的动态研究表明,Fe、Mn的年变化与互花米草的生物量变化较趋一致,7—8月份Fe、Mn的供应不足也许是米草生长的限制因子;9月的Zn峰可能与生殖生长有关;至于7月的Cu峰是否与强化呼吸有关,还值得探讨。对高生产力的互花米草盐沼资源应予以重视,本文提出了有关开发利用的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花米草 生产力
下载PDF
^(51)V NMR监测[VS_4Cu_n](n≤6)簇合物自兜反应过程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忠 叶剑良 +4 位作者 蔡淑惠 周兴旺 万惠霖 郑发鲲 黄锦顺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26-430,共5页
采用 51VNMR监测在核磁管内模拟 (NH4 ) 3VS4 /Et4 NBr/CuBr/PPh3体系在CH2 Cl2 中的反应过程 ,研究了反应条件如反应物不同配比对生成各种 [VS4 Cun](n≤ 6)簇合物的影响 ,提供了该反应体系在CH2 Cl2 溶液中成簇过程的一些信息 .该... 采用 51VNMR监测在核磁管内模拟 (NH4 ) 3VS4 /Et4 NBr/CuBr/PPh3体系在CH2 Cl2 中的反应过程 ,研究了反应条件如反应物不同配比对生成各种 [VS4 Cun](n≤ 6)簇合物的影响 ,提供了该反应体系在CH2 Cl2 溶液中成簇过程的一些信息 .该方法不仅可用来研究反应机理 ,而且可用于指导一些条件难以确定 (溶剂、温度、酸碱度等 )的簇合物如低核数及更高核数V C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1VNMR 钒铜硫簇合物 自兜反应 反应过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