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1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铬天青S-Cu(Ⅱ)配合物探针吸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的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吴兰菊 缪吉根 +1 位作者 吴小华 杨安胜 《分析试验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71-74,共4页
在pH 5.0 B-R缓冲介质中,蛋白质与铬天青S-Cu(Ⅱ)配合物发生结合反应形成超分子复合物,使体系的最大吸收波长红移了30 nm,由此提出了普通光度法测定蛋白质(BSA)的新方法。最佳条件下,该复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位于620 nm处,表观摩尔... 在pH 5.0 B-R缓冲介质中,蛋白质与铬天青S-Cu(Ⅱ)配合物发生结合反应形成超分子复合物,使体系的最大吸收波长红移了30 nm,由此提出了普通光度法测定蛋白质(BSA)的新方法。最佳条件下,该复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位于620 nm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6.13×105L.mol-1.cm-1,蛋白质(BSA)量在10-60μg/mL范围内遵循比耳定律。方法可直接用于蛋清中蛋白质的测定,回收率为100%-1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光光度法 蛋白质 铬天青s-cu(Ⅱ) 配合物
下载PDF
H-O-S-Cu-Pb Isotopic Constraints on the Origin of the Nage Cu-Pb Deposit, Southeast Guizhou Province, SW China 被引量:7
2
作者 ZHOU Jiaxi WANG Jingsong +1 位作者 YANG Dezhi LIU Jinha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5期1334-1343,共10页
The Nage Cu-Pb deposit, a new found ore deposit in the southeast Guizhou province, southwest China, is located on the southwestern margin of the Jiangnan Orogenic Belt. Ore bodies are hosted in slate and phyllite of N... The Nage Cu-Pb deposit, a new found ore deposit in the southeast Guizhou province, southwest China, is located on the southwestern margin of the Jiangnan Orogenic Belt. Ore bodies are hosted in slate and phyllite of Neoproterozoic Jialu and Wuye Formations, and are structurally controlled by EW-trending fault. It contains Cu and Pb metals about 0.12 million tonnes with grades of 0.2 wt% to 3.4 wt% Cu and 1.1 wt% to 9.27 wt% Pb. Massive and disseminated Cu-Pb ores from the Nage deposit occur as either veinlets or disseminations in silicified rocks. The ore minerals include chalcopyrite, galena and pyrite, and gangue minerals are quartz, sericite and chlorite. The H-O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quartz, S-Cu-Pb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sulfide minerals, Pb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whole rocks and ores have been analyzed to trace the sources of ore-forming fluids and metals for the Nage Cu-Pb deposit. The oSCUNBs values of chalcopyrite range from -0.09% to +0.33%0, similar to basic igneous rocks and chalcopyrite from magmatic deposits. J6SCUNBS values of chalcopyrite from the early, middle and final mineralization stages show an increasing trend due to 63Cu prior migrated in gas phase when fluids exsolution from magma, ja4ScDT values of sulfide minerals range from -2.7‰ to +2.8‰, similar to mantle-derived sulfur (0±3‰).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J65CUNBs and ja4SCDT values of chalcopyrite indicates that a common source of copper metal and sulfur from magma. JDu2o- SMOW and JlSOH2O-SMOW values of water in fluid inclusions of quartz range from -60.7‰ to -44.4‰ and +7.9‰ to +9.0%0 (T=260℃), respectively and fall in the field for magmatic and metamorphic waters, implicating that mixed sources for H20 in hydrothermal fluids. Ores and sulfide minerals have a small range of Pb isotopic compositions (208Pb/204pb=38.152 to 38.384, 207Pb/204Pb=15.656 to 17.708 and 206Pb/204Pb=17.991 to 18.049) that are close to orogenic belt and upper crust Pb evolution curve, and similar to Neoproterozoic host rocks (208Pb/204Pb=38.201 to 38.6373, 207pb/204pb=15.648 to 15.673 and 206pb/204pb=17.820 to 18.258), but higher than diabase (208Pb/204pb=37.830 to 38.012, 207pb/204pb=15.620 to 15.635 and 206pb/204pb=17.808 to 17.902). These results imply that the Pb metal originated mainly from host rocks. The H-O-S-Cu-Pb isotopes tegather with geology, indicating that the ore genesis of the Nage Cu-Pb deposit is post-magmatic hydrothermal ty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s-cu-Pb isotopes sources of ore-forming fluids and metals ore genesis Nage Cu-Pbdeposit SW China
下载PDF
[WS_(3)Cu_(2)]簇基超分子框的组装、结构及其三阶非线性光学响应
3
作者 余蕙敏 王志康 +3 位作者 李洁 宋瑛林 杜明浩 郎建平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78,共8页
将二(4-吡啶)硫烷(L_(1))、4,4'-二(4-吡啶)二苯甲酮(L_(2))分别与(Et_(4)N)(Tp*WS_(3))(A)(Tp*=三(3,5-二甲基吡唑)氢合硼酸根)和[Cu(Me CN)_(4)]PF_(6)进行反应,得到2个W/Cu/S簇基超分子化合物[Tp*WS_(3)Cu_(2)(L_(1))]_(2)(PF_(6... 将二(4-吡啶)硫烷(L_(1))、4,4'-二(4-吡啶)二苯甲酮(L_(2))分别与(Et_(4)N)(Tp*WS_(3))(A)(Tp*=三(3,5-二甲基吡唑)氢合硼酸根)和[Cu(Me CN)_(4)]PF_(6)进行反应,得到2个W/Cu/S簇基超分子化合物[Tp*WS_(3)Cu_(2)(L_(1))]_(2)(PF_(6))_(2)·2Me CN·2CHCl_(3)(1·2Me CN·2CHCl_(3))和[Tp*WS_(3)Cu_(2)(L_(2))(Me CN)]_(2)(PF_(6))_(2)·4Me CN (2·4Me CN)。对配合物1·2Me CN·2CHCl_(3)和2·4Me CN分别进行了单晶X射线衍射、核磁、质谱、红外、紫外可见和元素分析表征。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它们是由2个L_(1)/L_(2)配体连接2个[Tp*WS_(3)Cu_(2)]~+簇核形成的阳离子型簇基超分子框。核磁氢谱和高分辨电喷雾离子化质谱(HRESI-MS)证明它们在溶液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利用Z扫描技术测试了超分子化合物1·2Me CN·2CHCl_(3)和2·4MeCN溶液的三阶非线性光学特性,测试结果表明它们的三阶非线性光学响应强于前驱体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Cu/S簇 超分子框 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
下载PDF
基于三苯胺的新型铜离子荧光探针及其接力识别硫离子研究
4
作者 史嫣然 高妍 +3 位作者 尉桦聪 刘静逸 刘定坤 高云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4年第3期42-44,共3页
本文以三苯胺作为荧光团,咪唑作为识别基团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的能够识别Cu^(2+)并且可接力识别S2-的新型荧光分子探针SYR。实验结果表明,加入Cu^(2+)后,探针的荧光大幅猝灭,其识别机理为分子内电子转移(PET)机理。探针SYR与Cu^(2+)的... 本文以三苯胺作为荧光团,咪唑作为识别基团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的能够识别Cu^(2+)并且可接力识别S2-的新型荧光分子探针SYR。实验结果表明,加入Cu^(2+)后,探针的荧光大幅猝灭,其识别机理为分子内电子转移(PET)机理。探针SYR与Cu^(2+)的络合模式为按2:1,生成的SYR-Cu^(2+)对S2-表现出明显的荧光增强反应。探针SYR识别Cu^(2+)和H2S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1.92nM和2.57×10^(-8)M。该荧光传感器可后续应用于实际水样中Cu^(2+)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苯胺 荧光探针 铜离子 硫离子 接力识别
下载PDF
某矽卡岩型铜硫矿资源综合回收工艺
5
作者 张晶 唐鑫 +3 位作者 吕向文 简胜 乔吉波 张琳 《矿产综合利用》 CAS 2024年第3期150-156,共7页
这是一篇矿物加工工程领域的论文。针对某矽卡岩性铜矿石嵌布粒度较细及有价元素种类多,分别为铜、硫、铁和伴生元素银的特点。比较了铜优先浮选、铜硫混合浮选-铜硫分离两种工艺对资源综合回收的影响,其中铜硫混浮-铜硫分离工艺可以实... 这是一篇矿物加工工程领域的论文。针对某矽卡岩性铜矿石嵌布粒度较细及有价元素种类多,分别为铜、硫、铁和伴生元素银的特点。比较了铜优先浮选、铜硫混合浮选-铜硫分离两种工艺对资源综合回收的影响,其中铜硫混浮-铜硫分离工艺可以实现铜、硫、银的较好回收,同时磁铁矿有一定回收价值。实验可以得到铜品位24.39%、铜回收率91.68%的铜精矿,硫品位33.10%、硫回收率61.19%的硫精矿。银在铜精矿中得到了富集,银品位185 g/t、银回收率83.21%。浮选尾矿经再磨后磁选可以增加铁精矿回收率,经过两段弱磁选可以得到铁品位56.48%,铁回收率33.84%的铁精矿,该工艺可为同类型矿石选矿提供意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加工工程 铜硫矿 铜硫混选 铜硫分离 磁选
下载PDF
Ce掺杂海绵Fe/Cu-C复合微电解填料制备及己内酰胺废水降解研究
6
作者 刘庆 罗佳 +1 位作者 姜永晴 李桂菊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4,共9页
己内酰胺废水COD高,可生化性较差。为了提高微电解降解己内酰胺的效率,制备掺杂铈的复合微电解填料,并对其使用条件、降解效果和作用机理进行研究。复合微电解填料的制备方法为利用化学置换法向海绵铁(s-Fe)表面负载铜,形成的双金属还... 己内酰胺废水COD高,可生化性较差。为了提高微电解降解己内酰胺的效率,制备掺杂铈的复合微电解填料,并对其使用条件、降解效果和作用机理进行研究。复合微电解填料的制备方法为利用化学置换法向海绵铁(s-Fe)表面负载铜,形成的双金属还原颗粒与活性炭、碳酸锰、氧化铈等组分混合,随后高温焙烧。使用BET,SEM及XRD等方法,分析不同组分配比填料的物理化学性质,探究各组分所发挥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铈掺杂的复合微电解填料对己内酰胺的降解效果显著提升。在双金属颗粒(s-Fe/Cu)、碳酸锰、活性炭按照m(s-Fe)∶m(Cu)∶m(Mn)∶m(C)为15∶5∶1∶6.3、铈含量为9%、膨润土含量为30%的最佳制备条件下,复合微电解填料对己内酰胺废水的降解率达到74.68%,COD的去除率达到90.43%。与市售填料相比,自制填料对己内酰胺废水的去除率比市售填料高55.65%,B/C由原水的0.25提高到0.81,高于市售填料0.43,可生化性显著提高。XPS分析和淬灭实验表明,该填料通过微电解反应过程产生·OH,·O-2和1O2三种自由基团,促进了有机物的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组分 微电解 己内酰胺 CEO2
下载PDF
电沉积法制备Cu(OH)_(2)/Ni-Co-S复合电极及储能特性研究
7
作者 张志文 王润生 +1 位作者 刘泽仪 吕卅 《化工技术与开发》 CAS 2024年第6期1-5,共5页
本文采用两步电沉积技术,以泡沫铜为基底,原位制备了Cu(OH)_(2)/镍钴双金属硫化物(Ni-Co-S)复合电极材料。先采用恒电流沉积技术将泡沫铜表面氧化,得到Cu(OH)_(2),泡沫铜同时作为电极基底和铜的唯一来源,再通过恒电位沉积,将Ni-Co-S均... 本文采用两步电沉积技术,以泡沫铜为基底,原位制备了Cu(OH)_(2)/镍钴双金属硫化物(Ni-Co-S)复合电极材料。先采用恒电流沉积技术将泡沫铜表面氧化,得到Cu(OH)_(2),泡沫铜同时作为电极基底和铜的唯一来源,再通过恒电位沉积,将Ni-Co-S均匀覆盖在Cu(OH)_(2)表面。Cu(OH)_(2)一方面作为活性电极组分参与氧化还原反应,同时作为底层材料,为顶层Ni-Co-S的沉积提供较大的沉积空间,进而形成了更丰富的电化学活性位。基于这种原位电沉积技术以及Cu(OH)_(2)与Ni-Co-S组分的协同作用,Cu(OH)_(2)/Ni-Co-S复合电极表现出增强的赝电容特性,在2mA·cm^(-2)的放电电流密度下,比容量为4.88 F·cm^(-2),库伦效率为88.12%,5000次充放电循环后,比容量保持在初始值的86.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电极 电沉积 Cu(OH)_(2) Ni-Co-S
下载PDF
滇西北兰坪盆地金满-连城脉状Cu多金属矿床Cu-S同位素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8
作者 张锦让 温汉捷 +2 位作者 邹志超 杜胜江 顾纯源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34-745,共12页
兰坪盆地西缘发育一系列脉状Cu多金属矿床,成矿独具特色,它们的成矿流体普遍存在大量富CO_(2)流体包裹体,在整个兰坪盆地罕见,显著区别于世界上已知的各类贱金属矿床。本研究测定了兰坪盆地西缘两个代表性脉状Cu矿床(金满Cu矿床和连城Cu... 兰坪盆地西缘发育一系列脉状Cu多金属矿床,成矿独具特色,它们的成矿流体普遍存在大量富CO_(2)流体包裹体,在整个兰坪盆地罕见,显著区别于世界上已知的各类贱金属矿床。本研究测定了兰坪盆地西缘两个代表性脉状Cu矿床(金满Cu矿床和连城Cu-Mo矿床)主成矿阶段黄铜矿和黝铜矿的Cu-S同位素组成,探讨其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机制。结果表明,金满Cu矿床黄铜矿的δ^(65)Cu值变化较大(-3.62‰~0.48‰),δ^(34)S值为-4.0‰~12.1‰,可能与多期流体活动、成矿物质多来源有关,成矿主要与深部岩浆活动有关,成矿晚期有地层物质的加入。连城Cu-Mo矿床主成矿期黄铜矿δ^(65)Cu值为-0.31‰~2.12‰,δ^(34)S值为-3.6‰~1.4‰,暗示成矿与深部岩浆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CO_(2)流体 Cu-S同位素 脉状Cu多金属矿床 兰坪盆地西缘 云南
下载PDF
不同旋涂方式对铜锌锡硫硒薄膜及相应器件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余纳 李秋莲 +5 位作者 胡兴欢 刘信 赵永刚 陈玉飞 周志能 王书荣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02-309,共8页
晶体质量是决定铜锌锡硫硒(Cu_(2)ZnSn(S,Se)_(4),CZTSSe)吸收层薄膜吸收效率的关键,旋涂是溶液法制备CZTSSe吸收层的第一步,因此旋涂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为了探究不同旋涂方式对CZTSSe吸收层薄膜质量和相应器件性能的影响,分别采用三... 晶体质量是决定铜锌锡硫硒(Cu_(2)ZnSn(S,Se)_(4),CZTSSe)吸收层薄膜吸收效率的关键,旋涂是溶液法制备CZTSSe吸收层的第一步,因此旋涂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为了探究不同旋涂方式对CZTSSe吸收层薄膜质量和相应器件性能的影响,分别采用三组不同的旋涂方式制备铜锌锡硫(Cu_(2)ZnSnS_(4),CZTS)前驱体薄膜及CZTSSe吸收层薄膜,并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能谱仪(EDS)、显微拉曼光谱仪(Raman)、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分析了不同旋涂方式对所制备的CZTSSe吸收层薄膜晶体结构、元素成分、相纯度、表面形貌的影响。同时,采用电流密度-电压(J-V)测试和外量子效率(EQE)测试对CZTSSe吸收层薄膜太阳电池的光电特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旋涂7周期,且第一周期烘烤之前旋涂2次的效果最好,所制备的CZTS前驱体薄膜均匀,无裂纹,CZTSSe吸收层薄膜结晶度更高,薄膜表面更平整致密,晶粒大小更均匀,实现了9.63%的光电转换效率。通过对采用不同旋涂方式制备的器件的性能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新的旋涂方式可以提高CZTSSe薄膜太阳电池的可重复性,为将来可能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做铺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_(2)ZnSn(S Se)_(4) 薄膜太阳电池 旋涂方式 光电转换效率 溶液法 硒化处理
下载PDF
西藏某低品位含金复杂难选铜矿选矿工艺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魏转花 岳涛 +1 位作者 黄雄 黄裕卿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6-121,共6页
西藏某低品位硫化铜矿原矿含铜0.44%,铜氧化率为8.30%,伴生金品位0.12g/t。含铜矿物主要为黄铜矿,还有少量的辉铜矿、铜蓝及微量氧化铜矿物;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绢云母、绿泥石等。硫化铜矿物嵌布粒度微细,与脉石矿物共生关系紧密,解... 西藏某低品位硫化铜矿原矿含铜0.44%,铜氧化率为8.30%,伴生金品位0.12g/t。含铜矿物主要为黄铜矿,还有少量的辉铜矿、铜蓝及微量氧化铜矿物;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绢云母、绿泥石等。硫化铜矿物嵌布粒度微细,与脉石矿物共生关系紧密,解离困难,且易泥化脉石矿物含量多,是影响铜精矿品质的主要原因。针对矿石特点,推荐采用“铜硫混浮—混合精矿再磨—铜硫分离”工艺替代原优先浮选工艺,结果表明,闭路试验可获得铜品位19.82%、回收率87.00%,含金4.46g/t、回收率73.80%的铜精矿。与原工艺相比,铜及伴生金回收率均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浮选 铜硫分离 铜氧化率 伴生金
下载PDF
基于MLA分析的某铜矿石选矿工艺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晶 唐鑫 +2 位作者 吕向文 简胜 张琳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3-66,71,共5页
采用自动矿物参数分析系统(MLA)分析了某矽卡岩型铜矿矿物组成、嵌布关系,测定了不同磨矿细度下原矿及混合精矿产品的粒度分布特征及解离度特征,并根据该结果对该矿石进行了选矿工艺初步研究,确定选矿流程为:磨矿、铜硫混合浮选、粗精... 采用自动矿物参数分析系统(MLA)分析了某矽卡岩型铜矿矿物组成、嵌布关系,测定了不同磨矿细度下原矿及混合精矿产品的粒度分布特征及解离度特征,并根据该结果对该矿石进行了选矿工艺初步研究,确定选矿流程为:磨矿、铜硫混合浮选、粗精矿再磨、铜硫分离浮选。结果表明,在磨矿细度-74μm粒级占70%、再磨细度-20μm粒级占75%条件下,可以得到铜品位20.88%、铜回收率70.42%、银品位183.9 g/t、银回收率76.78%的铜精矿和硫品位32.65%、硫回收率91.47%的硫精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矿 工艺矿物学 MLA分析 单体解离度 粗精矿再磨 浮选 铜硫混合浮选 铜硫分离
下载PDF
骨架铜催化对氯硝基苯选择性加氢制备对氯苯胺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文君 荣泽明 +4 位作者 吕金昆 孙亮 王勇 杜文强 王越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25-830,共6页
以骨架铜(S-Cu)为催化剂,研究了对氯硝基苯(p-CNB)选择性加氢制备对氯苯胺(p-CAN)的反应规律。采用XRD、BET和SEM表征手段对S-Cu催化剂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溶剂、反应温度、压力和底物初始浓度等因素对反应物转化率和目标产物... 以骨架铜(S-Cu)为催化剂,研究了对氯硝基苯(p-CNB)选择性加氢制备对氯苯胺(p-CAN)的反应规律。采用XRD、BET和SEM表征手段对S-Cu催化剂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溶剂、反应温度、压力和底物初始浓度等因素对反应物转化率和目标产物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 mL甲醇溶剂中,p-CNB初始用量7mmol,S-Cu催化剂0.5 g,60℃和氢气压力1.0 MPa的条件下反应120 min,p-CNB的转化率达100%,p-CAN的选择性达9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u 对氯硝基苯 对氯苯胺 加氢 精细化工中间体
下载PDF
中医儿科麻疹专著《舟仙瘄述》探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金伟 陈琳 李飞泽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287-290,共4页
[目的]研究中医儿科麻疹专著《舟仙瘄述》的作者、刊印情况,探讨该著作的学术特点和学术价值。[方法]查找各版本《舟仙瘄述》,查阅当地史志,走访舟山市岱山县东沙镇、高亭镇,调查分析所获资料,对《舟仙瘄述》的作者和刊印情况进行研究,... [目的]研究中医儿科麻疹专著《舟仙瘄述》的作者、刊印情况,探讨该著作的学术特点和学术价值。[方法]查找各版本《舟仙瘄述》,查阅当地史志,走访舟山市岱山县东沙镇、高亭镇,调查分析所获资料,对《舟仙瘄述》的作者和刊印情况进行研究,对该书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和讨论。[结果]《舟仙瘄述》首次出版于民国时期,其作者是民国医家刘舟仙,关于刘舟仙的详细事迹,史料记载不多。《舟仙瘄述》分上、中、下三卷,分别是瘄证总论、瘄证治例、瘄证各方。该书具有结构独特,立意新颖;以症立论,兼抒己见;论治求法,不拘于方;地域性强,简便实用;注重调摄,观念超前等学术特点。[结论]《舟仙瘄述》是浙江舟山医学史上第一部中医儿科麻疹专著,该书的问世对中医儿科麻疹的理论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对中医儿科麻疹诊疗的临床实践具有促进作用。对该书的研究,有助于探索浙派中医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舟仙瘄述 瘄证 麻疹 刘舟仙 舟山医学史 中医儿科 浙派中医
下载PDF
S元素对水稻耐重金属Cu毒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王海鸥 钟广蓉 +2 位作者 徐海洋 吕俊君 洪敏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319-2324,共6页
将水稻幼苗置于含有不同浓度硫元素(S,1、10mmol·L^-1)和铜元素(Cu,0.16、100μmol·L^-1和1mmol·L^-1)的培养液中培养,12h后测定植物体内的Cu含量、叶绿素含量、抗坏血酸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将水稻幼苗置于含有不同浓度硫元素(S,1、10mmol·L^-1)和铜元素(Cu,0.16、100μmol·L^-1和1mmol·L^-1)的培养液中培养,12h后测定植物体内的Cu含量、叶绿素含量、抗坏血酸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施加较高浓度的S(10mmol·L^-1)能抑制植物根部对Cu的吸收和积累,但能促进根部Cu元素向地上部的运输。本研究还表明,Cu处理后的0-3h,S能促成抗坏血酸含量的提高;并且S可以激活抗氧化酶类活性迅速增加消除胁迫产生的膜脂过氧化胁迫,但是不同浓度的S和Cu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效果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幼苗 S CU 叶绿素 抗氧化反应
下载PDF
陆相火山-侵入岩有关的铁多金属矿成矿作用及矿床模型--以长江中下游为例 被引量:81
15
作者 毛景文 段超 +1 位作者 刘佳林 张成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4,共14页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白垩纪陆相火山-侵入岩有关的铁多金属矿床在空间上绝大多数发育于白垩纪火山盆地,仅程潮和金山店出现于隆起区;成矿时间上分为两个时代,即133~130Ma和127~125Ma。按照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过程,鉴别出4个成矿系统:...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白垩纪陆相火山-侵入岩有关的铁多金属矿床在空间上绝大多数发育于白垩纪火山盆地,仅程潮和金山店出现于隆起区;成矿时间上分为两个时代,即133~130Ma和127~125Ma。按照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过程,鉴别出4个成矿系统:即在隆起区与石英闪长岩有关的矽卡岩铁矿(系统1);在火山盆地内,与大王山(或砖桥)旋回火山-次火山活动有关的铁多金属矿床(包括,磷灰石-磁铁矿型铁矿、类矽卡岩型铁矿、矿浆型铁矿、热液型硫铜金矿、热液型铅锌矿)(系统2)和与二长-正长岩有关的矽卡岩型铁矿(系统3);与娘娘山(或浮山)旋回火山-次火山活动有关的铜(金)矿和金铀矿(系统4)。盆地内和隆起区的矽卡岩型铁矿形成时间基本一致,略晚于与辉石闪长玢岩有关的铁多金属矿床(系统2),但早于铜金铀为主的成矿系统4。前人以系统2中的磷灰石-磁铁矿型铁矿、类矽卡岩型铁矿和矿浆型铁矿为主,结合其他一些少见或不具工业意义的铁矿类型,提出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玢岩铁矿成矿模式。此文以玢岩铁矿成矿模式为基础,结合4个成矿系统的基本特点,提出了白垩纪陆相火山-侵入岩有关的铁多金属矿床模型。以上这些具有成因联系的矿床系统和类型及其分带互为找矿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磁铁矿矿床 矿浆型铁矿 热液型硫铜金矿 玢岩铁矿模式 陆相火山岩盆地 白垩纪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下载PDF
某铜矿石低碱度铜硫分离浮选工艺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周源 吴燕玲 +1 位作者 刘诚 郭文峰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4-67,共4页
为解决江西某铜矿选矿厂在进行铜硫分离浮选时以单一石灰为抑制剂、矿浆pH高达12以上所带来的环境污染、设备及管道结垢等问题,用江西理工大学研发的新型抑制剂DT-4#代替大部分石灰对该矿矿石进行铜硫混合浮选—混合精矿再磨—铜硫分离... 为解决江西某铜矿选矿厂在进行铜硫分离浮选时以单一石灰为抑制剂、矿浆pH高达12以上所带来的环境污染、设备及管道结垢等问题,用江西理工大学研发的新型抑制剂DT-4#代替大部分石灰对该矿矿石进行铜硫混合浮选—混合精矿再磨—铜硫分离浮选试验,实现了低碱度(pH=8)条件下铜硫的有效分离,获得的铜精矿铜品位为23.45%、铜回收率为90.38%,硫精矿硫品位为44.67%、硫回收率为91.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矿石 铜硫混合浮选 低碱度铜硫分离 新型抑制剂DT-4#
下载PDF
Cu-Ce-O,Cu-Ce-S,Cu-Ce-O-S溶液体系热力学及其沉淀图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杜挺 李国栋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7期B316-B322,共7页
本文采用铜液与反应产物直接平衡法,并用固体电解质氧浓差电池和低温无水电解分离反应产物等技术,在1200℃研究了Cu—Ce-O,Cu—Ce-S,Cu—Ce-O—S溶液体系热力学得到了铜液中铈的脱氧、脱硫,脱硫氧常数和平衡产物Ce_2O_3,CeS,Ce_2O_2S的G... 本文采用铜液与反应产物直接平衡法,并用固体电解质氧浓差电池和低温无水电解分离反应产物等技术,在1200℃研究了Cu—Ce-O,Cu—Ce-S,Cu—Ce-O—S溶液体系热力学得到了铜液中铈的脱氧、脱硫,脱硫氧常数和平衡产物Ce_2O_3,CeS,Ce_2O_2S的Gibbs标准生成自由能,Ce与S的活度相互作用系数以及Ce的标准溶解自由能和自作用系数与温度的关系式绘制了铜液中[Ce]-[S]-[O]平面沉淀图,确定了铜液中Ce_2O_3,CeS,Ce_2O_2S稳定存在的热力学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液 热力学性质 沉淀图
下载PDF
东疆红山高硫型浅成低温Cu-Au矿床氧化带钾铁矾、板铁矾、副基铁矾的首次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17
18
作者 许英霞 丁奎首 +4 位作者 秦克章 缪宇 方同辉 徐兴旺 孙赫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3期598-605,共8页
新疆哈密红山高硫化物型浅成低温Cu-Au矿床的氧化带呈漏斗状产于原生硫化物矿体的上部,延深50~60m,以硫酸盐矿物为主。X射线粉晶衍射、湿法化学和差热分析研究表明,钾铁矾、板铁矾和副基铁矾3种硫酸盐矿物均系在中国首次发现。钾铁矾... 新疆哈密红山高硫化物型浅成低温Cu-Au矿床的氧化带呈漏斗状产于原生硫化物矿体的上部,延深50~60m,以硫酸盐矿物为主。X射线粉晶衍射、湿法化学和差热分析研究表明,钾铁矾、板铁矾和副基铁矾3种硫酸盐矿物均系在中国首次发现。钾铁矾湿法化学分析为:H2O6.35%,SO349.72%,Na2O0.15%,Fe2O326.00%,K2O12.47%,FeO0.25%,SiO23.25%,不溶物0.85%,CaO0.11%,总计99.15%;XRD特征谱线为:4.40(100),4.26(70),6.58(47)。板铁矾湿法化学分析为H2O26.51%,SO349.91%,Na2O0.03%,Fe2O322.52%,MgO0.01%,CaO0.03%,总计99.01%;XRD特征谱线为:9.16(100),3.29(9),4.06(8)。副基铁矾湿法化学分析为H2O24.82%,SO338.53%,Al2O30.18%,Fe2O336.10%,MgO0.02%,CaO0.04%,总计99.69%;XRD特征谱线为:5.00(100),3.11(41),5.85(39)。热分析实验进一步验证了化学分析的可靠性,并对这些硫酸盐热反应机制作了解释。该类硫酸盐矿物已作为新型资源直接制酸用于湿法炼铜,具有选矿和环保上的巨大优势。对该类硫酸盐矿物的共生组合、形成次序、形成条件的深入研究还可用来反演古环境和古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山Cu-Au矿床 氧化带 钾铁矾 板铁矾 副基铁矾 东天山
下载PDF
低碱度铜硫分离抑制剂及抑制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39
19
作者 余新阳 周源 钟宏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65-67,共3页
在pH=7—8低碱度条件下,以Ca(ClO)2抑制黄铁矿,进行铜硫浮选分离试验,并探讨了Ca(ClO)2对黄铁矿的抑制机理。试验表明,Ca(ClO)2是黄铁矿的良好抑制剂,在矿浆pH=7~8低碱度条件下,不添加石灰,只需加入少量的Ca(ClO)2抑制... 在pH=7—8低碱度条件下,以Ca(ClO)2抑制黄铁矿,进行铜硫浮选分离试验,并探讨了Ca(ClO)2对黄铁矿的抑制机理。试验表明,Ca(ClO)2是黄铁矿的良好抑制剂,在矿浆pH=7~8低碱度条件下,不添加石灰,只需加入少量的Ca(ClO)2抑制剂,就可以很好地抑制黄铁矿,实现铜硫分离。Ca(ClO)2作用前后黄铁矿矿物表面拉曼光谱分析表明,Ca(ClO)2抑制黄铁矿实现铜硫分离的机理为在矿浆pH=7~8低碱度条件下,Ca(ClO)2氧化黄铁矿表面,使其表面产生主要成分为Fe(OH)3和CaCO3的亲水薄膜,提高了亲水性,使其在铜硫浮选分离作业中被充分抑制,从而实现铜硫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硫分离 黄铁矿 抑制剂
下载PDF
国内铜硫浮选分离研究现状 被引量:34
20
作者 李宗站 刘家弟 +1 位作者 王振玉 朱仁峰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7-70,共4页
介绍了铜硫矿石特性和铜硫浮选分离的主要方案,并结合国内的工业应用情况阐明了铜硫浮选分离在流程和药剂方面的研究现状,指出了铜硫浮选分离的研究难点和研究方向。
关键词 铜硫矿石 铜硫分离 浮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