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富硫石墨烯碳负载层状双金属氧化物对Cd^(2+)和Cr^(3+)的去除
1
作者 谌宇楠 彭港 +2 位作者 相明雪 李雨洁 章萍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8-55,共8页
采用“前驱体-煅烧”策略制备了一种新型富硫石墨烯碳负载层状双金属氧化物(G/S-LDO),应用于Cd^(2+)和Cr^(3+)吸附。借助不同影响因素(pH、不同浓度、不同反应时间)实验,结合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 采用“前驱体-煅烧”策略制备了一种新型富硫石墨烯碳负载层状双金属氧化物(G/S-LDO),应用于Cd^(2+)和Cr^(3+)吸附。借助不同影响因素(pH、不同浓度、不同反应时间)实验,结合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探究G/S-LDO对Cd^(2+)和Cr^(3+)去除能力及去除机制。结果表明:在pH=3~6范围内,G/S-LDO对Cd^(2+)和Cr^(3+)几乎不受pH影响。G/S-LDO对Cd^(2+)和Cr^(3+)吸附过程均符合Langmuir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最大吸附量分别为473.00和99.76 mg·g^(-1)。XRD、FT-IR和SEM分析表明G/S-LDO对Cd^(2+)去除主要依靠与S掺杂石墨烯类碳作用形成亚硫化物,而和Cr^(3+)的去除主要与LDO水化释放的OH-作用生成CrO(OH)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s-ldo Cd^(2+) Cr^(3+) 吸附
下载PDF
一种针对LDoS攻击的分布式协同检测方法 被引量:4
2
作者 何炎祥 刘陶 +2 位作者 韩奕 熊琦 曹强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25-430,共6页
针对近年来提出的一类新型攻击——低速率拒绝服务攻击(LDoS:Low-rate Denial of Service),提出一种位于中间网络的分布式协同检测方法DCLD(Distributed Collaborative Ldos Detection).该方法运用小波分析从多角度对LDoS攻击进行特征提... 针对近年来提出的一类新型攻击——低速率拒绝服务攻击(LDoS:Low-rate Denial of Service),提出一种位于中间网络的分布式协同检测方法DCLD(Distributed Collaborative Ldos Detection).该方法运用小波分析从多角度对LDoS攻击进行特征提取,并根据D-S证据理论,组合各种特征证据对攻击进行综合判决.各检测节点之间采用分布式协同算法实现信息交互.模拟实验结果表明,DCLD能够以较高精确度检测LDoS攻击及其分布式形式,并于靠近攻击源处对其进行响应,有效减小了攻击及防范机制本身对合法流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速率拒绝服务攻击 分布式协同检测 小波分析 D-S证据理论
下载PDF
重油催化裂化降硫催化剂LDO-70 S的工业应用
3
作者 邢侃 张杨 +3 位作者 孙书红 郑云锋 蔡进军 黄校亮 《石化技术与应用》 CAS 2015年第5期412-415,共4页
介绍了重油催化裂化(FCC)降硫催化剂LDO-70 S在140万t/a FCC装置上的工业试验情况。结果表明,在原料油性质和主要工艺操作条件均相近的情况下,使用催化剂LDO-70 S后,油浆收率降低2.90个百分点,汽油、柴油收率分别提高2.19,0.95个百分点... 介绍了重油催化裂化(FCC)降硫催化剂LDO-70 S在140万t/a FCC装置上的工业试验情况。结果表明,在原料油性质和主要工艺操作条件均相近的情况下,使用催化剂LDO-70 S后,油浆收率降低2.90个百分点,汽油、柴油收率分别提高2.19,0.95个百分点,精制汽油产品中硫质量分数降幅约为40%,烯烃体积分数降低14个百分点,同时柴油产品中的硫质量分数由0.40%降低至0.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油 催化裂化 降硫催化剂 催化剂LDO-70 S 汽油 柴油 烯烃
下载PDF
富硫双金属氧化物制备及其对水体铅的去除 被引量:1
4
作者 龚娴 彭港 +3 位作者 谌宇楠 张凌杰 蔡悦 章萍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 CAS 2021年第2期103-108,共6页
以含硫有机物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软模板剂,成功合成了富硫层状双金属氧化物(S-LDO)。采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S-LDO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通过吸附实验研究了S-LDO对Pb^(2+)的去除... 以含硫有机物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软模板剂,成功合成了富硫层状双金属氧化物(S-LDO)。采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S-LDO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通过吸附实验研究了S-LDO对Pb^(2+)的去除性能及机制。结果表明在25℃下,当吸附剂的投加量为1.00 g·L^(-1)时,S-LDO对Pb^(2+)的去除效果最佳;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最大吸附量为653.59 mg·g^(-1)。此外,结合FT-IR和SEM分析可知S-LDO对Pb^(2+)的去除机制主要为沉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硫双金属氧化物 Pb^(2+) 吸附 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