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与海洋有关的学术活动
1
作者 莫杰 《海洋信息》 1995年第3期30-30,共1页
地球科学界4年一度的学术盛会——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30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将于1996年8月4~14日在中国北京举行。最近在北京召开的学术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确定的大会的主要学术活动有:
关键词 学术活动 海洋地质环境 学术委员会 大会 地球科学 海洋事件 国际 全球变化 成矿作用 地学
下载PDF
人类活动对徐闻灯楼角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丽荣 赵焕庭 宋朝景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6年第1期81-85,共5页
珊瑚礁生态系统被认为是“热带海洋沙漠”中的绿洲,有着非常高的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可为当地居民提供食物和生活来源,并为游客提供美丽的海底景观,还可保护岛屿和大陆的海岸线免受海浪侵蚀。但是,随着珊瑚礁的利用在不断的变... 珊瑚礁生态系统被认为是“热带海洋沙漠”中的绿洲,有着非常高的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可为当地居民提供食物和生活来源,并为游客提供美丽的海底景观,还可保护岛屿和大陆的海岸线免受海浪侵蚀。但是,随着珊瑚礁的利用在不断的变化和增长,珊瑚礁的退化也是触目惊心的。世界上很多地方珊瑚的死亡和珊瑚礁的退化状况都有研究和报道。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自然压力,即自然环境的剧烈变化,如全球气候的变暖、长棘海星的数量剧增、厄尔尼诺事件以及强风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生态系统 人类活动 厄尔尼诺事件 生物生产力 物种多样性 热带海洋 自然环境 全球气候 海岸线
下载PDF
中国近海海表温度变化的极端特性及其气候特征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齐庆华 蔡榕硕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36-51,共16页
本文基于1982–2017年日再分析数据,分析了中国近海海表温度变化的极端特性、历史演变、空间格局及可能影响,并探讨了与全球变化和区域气候变率的关联性。近30多年来,中国近海海表总体升温明显,尤以春季长江口附近及以南的外部近岸海域... 本文基于1982–2017年日再分析数据,分析了中国近海海表温度变化的极端特性、历史演变、空间格局及可能影响,并探讨了与全球变化和区域气候变率的关联性。近30多年来,中国近海海表总体升温明显,尤以春季长江口附近及以南的外部近岸海域升温最为显著,线性升温速率高达0.2℃/(10a)。相比而言,沿岸海域对气候变暖暂缓的响应可能更为明显;极端高(低)温强度以显著增强(减弱)为主,尤以春(夏)季幅度最大。沿岸海域春季极值温差增强显著,易通过物候变化引起生物迁移和赤潮等生态灾害突发、频发;北部海域极端事件持续天数大于南部,其中,黄海、东海极端高温持续天数增加显著,可能对渔业资源产生较大影响。受气候变暖暂缓影响,极端低温持续天数亦显著增加;极端高温在长江口附近,台湾海峡和南海北部等海域累积频次上升显著,未来极端海洋热浪事件可能持续增加,将对南海珊瑚礁等产生较大影响。极端低温累积频次以显著降低为主。然而长江口及以南沿岸极端低温在冬春季增强明显,可能对红树林等产生一定影响;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暖位相期间,ENSO暖事件得到增强,易引起中国近海海表极端低温的频发。北极涛动(AO)正位相时,限制了极区冷空气向南扩展,中国近海海表极端高温频次趋于增加,其危险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候事件 海洋热浪 海洋生态系统 孕灾环境 区域气候变率 全球气候变化
下载PDF
提高海洋灾害预警报能力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记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王彰贵研究员
4
作者 陈涛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2011年第6期92-92,共1页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海洋灾害呈现加剧趋势,如1998年夏季的长江特大洪涝、2008年黄海海域绿藻的大爆发、2009年冬春季西南五省市的连续大旱等,对我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 海洋灾害 海洋环境预报 气候变化 研究员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能力 警报 全球气候变暖
原文传递
珊瑚礁没有充分的时间自我恢复
5
《世界环境》 2018年第2期7-7,共1页
当海藻从珊瑚中离开,珊瑚所依赖的海藻减少,珊瑚白化就会发生.在人为气候变暖之前,这样的事情相对较少,珊瑚礁的自我恢复是可以的.Hughes等人通过对全球100个珊瑚礁的研究发现,现在珊瑚白化的平均间隔时间不到原来的一半,珊瑚礁已没有... 当海藻从珊瑚中离开,珊瑚所依赖的海藻减少,珊瑚白化就会发生.在人为气候变暖之前,这样的事情相对较少,珊瑚礁的自我恢复是可以的.Hughes等人通过对全球100个珊瑚礁的研究发现,现在珊瑚白化的平均间隔时间不到原来的一半,珊瑚礁已没有充分的时间来完全恢复.而且,像厄尔尼诺现象变暖事件比以前更温暖,海洋环境也是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时间 珊瑚礁 厄尔尼诺现象 海洋温度 气候变暖 海洋环境 全球变暖 事件
下载PDF
下三叠统奥伦尼克阶含鱼化石结核地质意义初探 被引量:3
6
作者 周敏 付宛璐 +2 位作者 张超 倪培刚 季承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95-402,共8页
早三叠世奥伦尼克期含鱼化石碳酸盐岩结核在许多地区的海相地层中都有发现,如非洲东部的马达加斯加、欧洲北极圈内的斯匹兹卑尔根群岛`以及北美加拿大西部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等。在我国安徽巢湖、江苏南京龙潭、句容等地的下三叠统奥伦尼... 早三叠世奥伦尼克期含鱼化石碳酸盐岩结核在许多地区的海相地层中都有发现,如非洲东部的马达加斯加、欧洲北极圈内的斯匹兹卑尔根群岛`以及北美加拿大西部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等。在我国安徽巢湖、江苏南京龙潭、句容等地的下三叠统奥伦尼克阶斯密斯亚阶(Smithian)顶部泥岩中也发育有大量含鱼化石的钙质碳酸盐岩结核,俗称"鱼瘤",其中的鱼化石保存完整且精美。安徽巢湖的"鱼瘤层"位于斯密斯亚阶-斯帕斯亚阶(SmithianSpathian,简称S-S)界线之下,围岩为灰色薄层泥质灰岩与灰黑色含瘤泥页岩互层,指示当时沉积期水体安静,相对缺氧,处于还原环境。对"鱼瘤层"的成因分析表明,在酸性的海水中有机体在缺氧条件下分解可形成局部的碱性环境,使碳酸盐围绕有机体沉积形成结核。因此,"鱼瘤层"的存在指示当时的海水为缺氧的沉积环境。研究区"鱼瘤层"对应碳同位素值(δ13 C)为升高趋势,并由负值变为正值,且"鱼瘤层"的存在也可作为识别S-S界线的参考标志之一。基于现有碳氧同位素、孢粉学证据和菊石地理分布及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斯密斯期末期全球气候环境发生变化,海水表面温度较高,酸化且缺氧,引发一次小规模生物绝灭事件。"鱼瘤层"的形成、碳同位素正向漂移以及菊石纬度分异度的变化都是斯密斯亚期-斯帕斯亚期之交全球海洋环境事件(S-S事件)的不同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层 含化石碳酸盐岩结核 s-s全球海洋环境事件 碳同位素 早三叠世 巢湖 安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