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4篇文章
< 1 2 5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roving Suction Performance of Centrifugal Pumps by Using Jetting Device 被引量:4
1
作者 崔宝玲 朱祖超 +2 位作者 张剑慈 吴昱 陈鹰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4年第5期628-632,共5页
Improving the suction performance of centrifugal pumps by using jetting device is presented.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experimental study and engineering implementation show that suction performance of centrifugal pum... Improving the suction performance of centrifugal pumps by using jetting device is presented.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experimental study and engineering implementation show that suction performance of centrifugal pump can be improved with jetting device and be used for delivering the liquid media requiring high suction performance, whereas the efficiency and head of the pump will decrease a little. The effect of feed-back jetting on suction performance is the most obvious at design point. The suitable rate of feed-back flow is 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射技术 离心泵 汽蚀性能 喷射装置 NPSHa
下载PDF
Design of the Control System of Adaptive Balancing Device Based on PLC 被引量:5
2
作者 Sha Zhu Yuexiang Li +1 位作者 Yu Wang Yonghui Wang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 2015年第3期200-204,共5页
Due to the well condition and the un-expected imbalance movement of the pumping unit in use, the energy consumes a lot. The existing balancing equipment cannot adjust and monitor the pumping units in real time. Theref... Due to the well condition and the un-expected imbalance movement of the pumping unit in use, the energy consumes a lot. The existing balancing equipment cannot adjust and monitor the pumping units in real time. Therefor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new adaptive balancing equipment—fan-shaped adaptive balancing intelligent device, projects a design of such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PLC, and determines the principle of the control system, the execution software and the design flow. Site commissioning effect on Daqing Oilfield shows this fan-shaped adaptive balancing intelligent device can effectively adjust and monitor the pumping unit in real time, the balance even adjusts from 0.787 to 0.901, and integrated energy saving rate is 14.2%. It is approved that this control device is professionally designed, with strong compatibility, and high reli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mpING Unit Fan-Shaped ADAPTIVE Balancing Intelligent device BALANCE Adjustment Energy SAVING PLC Remote Control
下载PDF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of 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under unsteady flow
3
作者 BUMRUNGPETCH J. TAN A.C.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3-98,共6页
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LVAD) in this study is a mechanical tool that is used to support blood flow in the patient with heart disease. It supports left ventricle by building up the pressure to the pump outlet ... 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LVAD) in this study is a mechanical tool that is used to support blood flow in the patient with heart disease. It supports left ventricle by building up the pressure to the pump outlet connected to the aorta. This pump was designed based on the magnetic driven centrifugal pump with a unique small washout hole constructed inside the impeller to generate the washout flow passage to prevent the stagnation at the region underneath and around the rotor.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was adopted in this study to assess the performance and optimize the design to avoid recirculation and high shear stress which is the main cause of stagnation and blood damage. Transient simulation was used for this study due to the asymmetric design of the washout hole and the complication of the bottom support of the impeller that has a risk of thrombosis,also,it was used to predict the variation of hydraulic performance caused by the rotation of the impeller and pulsed flow at the pump inlet.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no excessive stress and no recirculation observed within the computational domain; in addition,the research result also provides information for further optimization and development to the pum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rt pump 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unsteady flow
下载PDF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Circulatory Assist Devices Following Cardiac Arrest in Patients after Cardiac Surgery
4
作者 黄焕雷 肖学钧 +4 位作者 吴若彬 范瑞新 成安衡 章晓华 罗征祥 《South China Journal of Cardiology》 CAS 2006年第1期47-52,共6页
Objectives To evaluate retrospectively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combined utilization of various assisted circulation devices in cardiac arrest patients who did not respond to conventional 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 Objectives To evaluate retrospectively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combined utilization of various assisted circulation devices in cardiac arrest patients who did not respond to conventional 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 (CPCR). Methods Assisted circulation devices, including emergency cardiopulmonary bypass (ECPB), 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ABP), and 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LVAD), were applied to 16 adult patients who had cardiac arrest 82 rain-56 h after open heart surgery and did not respond to 20 rain or longer conventional CPCR. ECPB was applied to 2 patients, ECPB plus IABP to 8 patients, ECPB plus IABP and LVAD to 6 patients. Results One patient recovered fully and one patient died. Of the other 14 patients, 13 resumed spontaneous cardiac rhythm and one did not; none of them could be weaned from ECPB. Further treatment of the 14 patients with combinations of assisted circulation devices enabled 6 patients to recover. One of the 7 recovered patients died of reoccurring cardiac arrest after 11 days; the other 6 were discharged in good condition and were followed up for 3-49 months (mean =22 months). Of the 6 discharged patients one suffered cerebral embolism during LVAD treatment, resulting in mild limitation of mobility of the right limbs ; the other 5 never manifested an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omplications. There was no late deaths giving a 37.5% (6/16) long-term survival rate. Conclusions ECPB could effectively reestablish blood circulation and oxygen supply, rectify acidosis, and improve internal milieu. The combined utilization of ECPB, IABP, and LVAD reduces the duration of ECPB, improves the incidence of recovery, and offers beneficial alternatives to refractory cardiac arrest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 Cardiopulmonary bypass 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ng
下载PDF
立式轴流泵装置叶轮与导叶间非定常流场分析
5
作者 郭军 陆美凝 +2 位作者 徐贵颖 孙建伟 杨帆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24年第7期1-7,共7页
为了分析立式轴流泵装置叶轮和导叶体的非定常流场特征,采用ANSYS CFX对立式轴流泵装置全流道进行三维非定常数值计算,预测泵装置的能量性能,并通过物理模型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各流量工况时,叶轮进口圆周测线的轴向速度分布均呈类... 为了分析立式轴流泵装置叶轮和导叶体的非定常流场特征,采用ANSYS CFX对立式轴流泵装置全流道进行三维非定常数值计算,预测泵装置的能量性能,并通过物理模型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各流量工况时,叶轮进口圆周测线的轴向速度分布均呈类正弦分布,波峰、波谷数与叶轮的叶片数相一致。小流量工况时,叶轮进口面的速度分布受叶轮的影响明显,速度加权偏流角与导叶体出口的平均涡角均最大。随着流量的增大,肘形进水流道的能量损失逐渐增大;导叶体的能量损失随着流量的增大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最优工况时导叶体的能量损失最小,在小流量工况时60°弯管和虹吸式出水流道的能量损失之和最大。研究结果有利于立式轴流泵装置的结构优化与能效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泵装置 轴流泵 流场 非定常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Java的排涝泵站站内优化调度软件开发
6
作者 周龙才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8期98-102,112,共6页
【目的】针对安装全调节轴(混)流泵的排涝泵站开发计算软件确定运行中的最优开机台数组合和各机组的叶片角度,以获得最高装置效率或最大流量。【方法】根据实测的扬程和电动机输入功率等运行参数,结合水泵性能曲线推算水泵流量和流道阻... 【目的】针对安装全调节轴(混)流泵的排涝泵站开发计算软件确定运行中的最优开机台数组合和各机组的叶片角度,以获得最高装置效率或最大流量。【方法】根据实测的扬程和电动机输入功率等运行参数,结合水泵性能曲线推算水泵流量和流道阻力参数,研究装置效率随叶片角度变化规律。以平均装置效率最高或总流量最大为目标函数,建立动态规划模型进行站内运行优化调度,获得最优的开机组合和运行机组的叶片角度。在集成环境IntelliJ IDEA下,采用Java开发了通用的可视化的计算软件。【结果】对某排涝泵站,通过软件获得并分析了装置效率随叶片角度(或流量)的变化曲线,给出了在Hsy=5.3 m条件下不同需要流量下的优化运行方案。当需要流量为32 m^(3)/s时,与各机组均以+1.0°叶片角度的简单决策方案相比,软件给出的优化方案装置效率提高了0.76%。【结论】实际工程应用表明所开发的软件性能稳定,计算精确,实用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涝泵站 装置效率 站内优化调度 软件开发
下载PDF
具有防融霜装置的蒸发器结霜特性及性能仿真研究
7
作者 龚光彩 安劲霖 +1 位作者 张明发 胡文荃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2-449,共8页
以具有防融霜装置的蒸发器为研究对象,建立基于理想最小防融霜补热量和结霜量无量纲关联式的空气源热泵动态模型,并依据实验数据验证其精确性,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不同环境参数对具有防融霜装置的蒸发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后置式与跨越... 以具有防融霜装置的蒸发器为研究对象,建立基于理想最小防融霜补热量和结霜量无量纲关联式的空气源热泵动态模型,并依据实验数据验证其精确性,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不同环境参数对具有防融霜装置的蒸发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后置式与跨越式系统蒸发器换热系数要高于前置式与传统电辅热系统,霜层厚度更小,分布更均匀;当相对湿度一定时,蒸发器换热系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当空气温度不变时,换热系数随相对湿度的下降而减小,霜层更均匀;温度对蒸发器换热系数的影响比相对湿度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源热泵 蒸发器 动态模型 仿真模拟 防融霜装置 结霜特性
下载PDF
水压泵柱塞密封性能实验装置的设计 被引量:1
8
作者 罗龙君 贺小峰 +2 位作者 刘珣 张洽璇 黄贺文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9-235,共7页
为解决油水分离式柱塞泵的柱塞与缸套的密封可靠性及选型设计问题,研制了模拟水压柱塞泵实际运行工况的柱塞密封性能实验装置及其加载系统,并对实验装置进行了动平衡设计。在建立实验装置加载系统的仿真模型后,通过仿真对比确定了合理... 为解决油水分离式柱塞泵的柱塞与缸套的密封可靠性及选型设计问题,研制了模拟水压柱塞泵实际运行工况的柱塞密封性能实验装置及其加载系统,并对实验装置进行了动平衡设计。在建立实验装置加载系统的仿真模型后,通过仿真对比确定了合理的加载方式。该实验装置的加载实验和稳定性实验表明,实验装置运行稳定可靠,且容积效率在合理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塞密封 水压柱塞泵 加载系统 实验装置
下载PDF
压差式和泵吸式施肥装置对棉花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9
作者 杨茂琪 侯振安 闵伟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1-278,共8页
【目的】研究压差式施肥和泵吸式施肥两种施肥装置对滴灌棉田氮素吸收、棉花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为新疆干旱区滴灌棉田水肥一体化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3个处理:不施氮(N_(0))、压差式施肥装置(N_(300)-压差式)、泵吸式施... 【目的】研究压差式施肥和泵吸式施肥两种施肥装置对滴灌棉田氮素吸收、棉花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为新疆干旱区滴灌棉田水肥一体化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3个处理:不施氮(N_(0))、压差式施肥装置(N_(300)-压差式)、泵吸式施肥装置(N_(300)-泵吸式),其中氮肥为硫酸铵,用量为300 kg/hm^(2)。【结果】与N 0处理相比,N_(300)-压差式和N_(300)-泵吸式处理显著增加棉花总生物量、氮素吸收量和籽棉产量;与N_(300)-压差式处理相比,N_(300)-泵吸式处理滴头肥液铵态氮浓度分布更加均匀,且N_(300)-泵吸式处理棉花生物量、氮素吸收量、籽棉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显著增加15.94%、31.50%、7.32%和52.98%。【结论】同一施肥量的条件下,泵吸式施肥装置滴头肥液铵态氮浓度随时间变化幅度比压差式施肥装置小,泵吸式施肥装置施肥均匀性优于压差式施肥装置,泵吸式施肥装置较压差式施肥装置促进棉花生长,且显著提高氮素吸收量及籽棉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压差式施肥装置 泵吸式施肥装置 产量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立式轴流泵装置内流瞬变特性数值分析
10
作者 徐贵颖 王暴 +3 位作者 王振华 栾逸 单秋雯 杨帆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118,共8页
为明确立式轴流泵装置内流瞬态变化特性,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求解泵装置全流道内流场,并结合物理模型试验验证数值模拟的可靠性,得到不同流量工况下泵装置叶片区的瞬态流动特性。结果表明:叶轮进口偏流角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于... 为明确立式轴流泵装置内流瞬态变化特性,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求解泵装置全流道内流场,并结合物理模型试验验证数值模拟的可靠性,得到不同流量工况下泵装置叶片区的瞬态流动特性。结果表明:叶轮进口偏流角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于叶轮前缘附近且随叶轮旋转呈动态变化,叶轮出口偏流角由轮毂向轮缘逐渐增大,导叶体出口偏流角较大的区域为导叶片尾缘周向位置。1.2 Q_(bep)工况时,叶轮进口轴向速度分布均匀度为89.5%,速度加权平均角为82.9°;当流量从0.8 Q_(bep)增加至1.2 Q_(bep)时,导叶体出口平均速度环量降低了12.1%;在流量工况为0.8 Q bep~1.2 Q_(bep)范围内,平均速度环量的最小值为4.7 m^(2)/s,此时流量为1.2 Q_(bep)。导叶体出口的涡结构特征显著,从导叶体进口到出口涡结构数量增多,涡体积减小,涡结构的合速度降低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流泵 泵装置 叶片 内流场 瞬态特性 数值分析
下载PDF
国产微型可植入式左心室辅助装置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动物实验研究
11
作者 徐灿 杨光 +3 位作者 王东进 廖云燕 余顺周 魏旭峰 《中国医药》 2024年第2期181-184,共4页
目的 通过动物体内植入实验,测试研究一款自主研发的国产可植入式磁悬浮左心室机械循环辅助装置(Corheart 6)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普通级雄性健康成年绵羊10只,常规全身麻醉后左侧第5肋间开胸,建立体外循环,植入Corheart 6,泵尺... 目的 通过动物体内植入实验,测试研究一款自主研发的国产可植入式磁悬浮左心室机械循环辅助装置(Corheart 6)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普通级雄性健康成年绵羊10只,常规全身麻醉后左侧第5肋间开胸,建立体外循环,植入Corheart 6,泵尺寸34 mm×26 mm,重量90 g。Corheart 6连接左心室及降主动脉进行左心室辅助。术后撤除体外循环,持续监测动物生命体征及Corheart 6运转情况。肝素静脉滴注维持活化凝血时间>500 s。观察动物整体存活情况、血液相容性情况并于实验终止时行心脏解剖病理分析。结果 10只绵羊术后心脏全部复跳,均能成功撤离体外循环辅助,8只动物术后正常存活到达预期实验终点(61~65 d),2只未到达实验终点,其中1只心肌组织意外进入血泵提前终止实验,另外1只于术后23 d死亡,死亡原因为肺部出血,与抗凝药物治疗有关。实验使用的Corheart 6泵运行良好,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未出现自身原因导致的停机或其他运行故障。实验动物未发现有明显溶血,整体的血液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未发现显著异常。8只存活至实验终点的羊,解剖取出的心脏大小和形态正常,且无明显的出血点与血栓形成,其余脏器也基本正常。血泵入口均无血栓形成,泵体内、泵出口也无明显的血栓形成与组织沉积,入口管与心尖顶环连接紧密无松动,血管保护套与泵出口连接良好,人工血管与主动脉段吻合良好。结论 在本动物实验研究中,Corheart 6表现了体积小、易于植入、性能稳定的特点,具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和良好的血液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辅助装置 心力衰竭 磁悬浮泵
下载PDF
移动DR床旁胸片对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后泵角度评估的可行性探讨
12
作者 李丽丽 汤加 +2 位作者 房品言 刘军波 范丽娟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29-633,共5页
目的:探讨移动DR床旁胸片对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后泵角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搜集自2019年3月我院开展第三代连续流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临床实验以来,接受手术的患者共24例。根据全国放射科QA/QC学术研讨会纪要标准对所有患者... 目的:探讨移动DR床旁胸片对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后泵角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搜集自2019年3月我院开展第三代连续流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临床实验以来,接受手术的患者共24例。根据全国放射科QA/QC学术研讨会纪要标准对所有患者术后当天、ICU期间连续拍摄的每张床旁胸片进行图像质量评级,测量等级为优的床旁胸片以及转出ICU后第1张心脏远达片的辅助装置流入管冠状角,以流入管冠状角作为泵角度的评估指标,比较术后当天与ICU最后1天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并评估观察者间测量结果的可重复性。比较ICU最后1天床旁胸片与心脏远达片流入管冠状角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并分析术后当天床旁胸片流入管冠状角与患者基线特征包括年龄、身高、体重、体表面积、体质量指数及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横径、胸廓横径、术前心胸比率的相关性。结果:24例患者术后当天与ICU最后1天的冠状角[分别为(31.8±24.7)°和(30.0±2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1,P>0.05);观察者间可重复性好(术后当天冠状角ICC=0.999,P<0.01;ICU最后一天冠状角ICC=0.997,P<0.01)。连续测量的冠状角大小变化主要受心影大小变化及投照体位的影响。ICU最后1天与心脏远达片冠状角[(32.1±2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6,P>0.05)。冠状角仅与患者体重及体质量指数有弱的负相关性(r=-0.442、-0.554,P值均<0.05)。结论:24例患者ICU期间泵角度未发生明显变化,并且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后使用移动DR床旁胸片对泵角度进行评估是可行的,可以为泵角度的随访提供可靠的基础和依据;较低的体重及体质量指数可能与较宽的冠状角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室辅助装置 床旁胸片 冠状角 泵角度
下载PDF
多功能融合智能化高压变量活塞电机泵马达的能量回收特性分析
13
作者 袁云朋 高殿荣 +1 位作者 庄鑫 田自杰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4-79,共6页
为研究海水淡化的能量回收效率问题,采用AMESim软件对电机泵马达的液压系统进行整体仿真,研究在输入不同转速下的电机泵马达的流量特性及能量回收率。为验证仿真结果的准确性,建立电机泵马达测试试验台,将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 为研究海水淡化的能量回收效率问题,采用AMESim软件对电机泵马达的液压系统进行整体仿真,研究在输入不同转速下的电机泵马达的流量特性及能量回收率。为验证仿真结果的准确性,建立电机泵马达测试试验台,将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生产等量淡水的情况下,带有马达能量回收的装置相较于不带马达功率回收的装置节能效果更明显,且适当提高转速能够增加节能效果;由于试验过程产生泄漏,使得泵与马达侧的试验流量低于仿真流量,但随着电机转速的提升,泵侧流量的差值逐渐增大,而马达侧的流量差值逐渐降低;在额定转速1 500 r/min的工况下,马达能量回收装置的能效利用率达到了9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机泵马达 海水淡化 能量回收装置 AMESIM 能效利用率
下载PDF
煤层钻孔孔口处除尘设计与试验研究
14
作者 胡泊 邹博文 +3 位作者 刘建国 杨鑫 刘云岗 张超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097-3105,共9页
为解决碎软煤层干式钻进施工过程中粉尘污染严重的问题,采用多级湿式除尘技术,并基于气水射流泵喷雾除尘原理,研发了一种新型煤层钻孔孔口除尘装置。通过数值模拟对除尘装置的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并在中煤平朔小回沟煤矿开展了现场试验... 为解决碎软煤层干式钻进施工过程中粉尘污染严重的问题,采用多级湿式除尘技术,并基于气水射流泵喷雾除尘原理,研发了一种新型煤层钻孔孔口除尘装置。通过数值模拟对除尘装置的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并在中煤平朔小回沟煤矿开展了现场试验。结果表明,煤层钻孔孔口除尘装置二级除尘单元的最优喉嘴距为180 mm。煤层钻孔孔口除尘装置一级除尘单元的喷嘴角度选择95°最为合适,可实现集尘罩内全空间覆盖。供气压力0.6 MPa、供水压力0.3 MPa为二级除尘单元的最佳工作参数,该气水压配比下钻孔下风侧15 m内除尘效率可达到87.5%。在煤层钻孔孔口除尘装置采用二级湿式除尘并连接瓦斯抽采系统时,钻孔下风侧15 m内除尘效率达到了90.1%,此除尘模式可有效改善钻孔施工作业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卫生工程技术 干式钻进 喷雾除尘 除尘装置 射流泵
下载PDF
入水平衡装置对自平衡多级离心泵吸水室性能影响研究
15
作者 刘志民 左久浩 +3 位作者 赵任栋 潘越 吕祥彬 李雅婧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0-217,共8页
文章从入水方式着手,以自平衡多级离心泵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入水平衡装置对自平衡多级离心泵吸水室性能的影响。将平衡水管中心距入水平衡装置出水口距离与平衡水管直径作为设计变量,基于等间距控制变量法构建5组不同对比方案,利用计算... 文章从入水方式着手,以自平衡多级离心泵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入水平衡装置对自平衡多级离心泵吸水室性能的影响。将平衡水管中心距入水平衡装置出水口距离与平衡水管直径作为设计变量,基于等间距控制变量法构建5组不同对比方案,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对5组方案外特性、压力分布、速度流线分布以及空化性能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平衡水管的有无、位置与大小均可影响自平衡多级离心泵的扬程与效率,对比方案中,离心泵扬程的极差为2 m,效率的极差为0.27百分点;随着平衡水管中心距入水平衡装置出水口距离l或平衡水管直径d越小时,吸水室中高压区明显增大,而涡流密度明显减小,流线更加平顺;吸水室内所发生的空化区域明显减小,优化后方案的吸水室空泡体积分数最大值为90.91%,较优化前方案的吸水室空泡体积分数最大值降低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水平衡装置 自平衡多级离心泵 吸水室性能 计算流体动力学(CFD)
下载PDF
陆海机抽油气井的井下循环开启装置研究
16
作者 王俊峰 刘金海 +3 位作者 王璐瑶 窦树霞 余焱群 尚尊轩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4年第2期34-37,共4页
有杆泵排采是陆海油气井生产的主流工艺技术,但是埋泵、卡泵时有发生。基于不动管柱实现作业之间切换的理念,开发了井下循环开启装置。井下循环开启装置采用全机械结构设计,能更广泛地适应油气井复杂的生产和作业工况;通过滑套旋转机构... 有杆泵排采是陆海油气井生产的主流工艺技术,但是埋泵、卡泵时有发生。基于不动管柱实现作业之间切换的理念,开发了井下循环开启装置。井下循环开启装置采用全机械结构设计,能更广泛地适应油气井复杂的生产和作业工况;通过滑套旋转机构实现井筒空间启闭间的切换,采用立柱锁死机构实现井底封井的目的;生产作业时极值工况下总水头损失0.818m,损失较小,表明流道通畅,结构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抽油气井 井下工具 循环开启装置 滑套旋转机构
下载PDF
某大型轴流泵叶片角度测量显示装置技术改造探讨
17
作者 李蕴升 庄伟栋 +3 位作者 汤国庆 刘敦伟 李昌龙 于贤磊 《江苏水利》 2024年第5期52-55,共4页
从某大型轴流泵叶片角度测量显示装置技术改造实例出发,通过分析现有叶片角度显示装置结构特点,针对轴流泵叶片调节机构叶片角度原测量显示装置存在的缺陷问题,提出一款新型大型轴流泵叶片角度测量显示装置,阐述了数显式叶片角度测量显... 从某大型轴流泵叶片角度测量显示装置技术改造实例出发,通过分析现有叶片角度显示装置结构特点,针对轴流泵叶片调节机构叶片角度原测量显示装置存在的缺陷问题,提出一款新型大型轴流泵叶片角度测量显示装置,阐述了数显式叶片角度测量显示装置改造方法和运行特点,以期为同类型叶片角度测量显示装置的技术改造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流泵 叶片角度 显示装置 技术改造
下载PDF
基于TRIZ理论的汽车水泵装配尺寸自动测量装置设计
18
作者 刘树青 施兆春 +2 位作者 汪木兰 王华生 李耀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5-81,共7页
汽车水泵的装配精度直接影响其冷却能力,为解决汽车水泵装配完成以后关键装配尺寸的自动测量问题,并使测量装置便于集成到自动装配线上,以提高测量精度和效率,从而保证水泵装配质量,减少不合格品率。文中运用TRIZ理论,对自动测量装置设... 汽车水泵的装配精度直接影响其冷却能力,为解决汽车水泵装配完成以后关键装配尺寸的自动测量问题,并使测量装置便于集成到自动装配线上,以提高测量精度和效率,从而保证水泵装配质量,减少不合格品率。文中运用TRIZ理论,对自动测量装置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技术矛盾进行分析,基于TRIZ发明原理解决技术矛盾,提出了自动测量装置的模块化设计方案;基于机电一体化设计理念对自动测量装置的机械结构、电气控制和上位机数据处理软件进行了设计;在物理样机上进行了装配尺寸的自动测量试验,并对测量精度和重复性进行了计算和分析,验证了设计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Z理论 汽车水泵 自动测量装置
下载PDF
预充填便携式智能静脉输液泵的研制
19
作者 程祝强 纪鹏云 +3 位作者 曾永芬 杨敏 金毅 刘红军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24年第5期111-114,共4页
目的 :研制一种预充填便携式智能静脉输液泵,以为紧急救治及伤员运送途中提供快捷方便的液体泵注支撑。方法:该输液泵由驱动模块、泵模块、人机交互界面、预充填无菌输液袋和泵体导管组成。其中,驱动模块采用集成式设计,并采用高压DC-A... 目的 :研制一种预充填便携式智能静脉输液泵,以为紧急救治及伤员运送途中提供快捷方便的液体泵注支撑。方法:该输液泵由驱动模块、泵模块、人机交互界面、预充填无菌输液袋和泵体导管组成。其中,驱动模块采用集成式设计,并采用高压DC-AC转换器驱动压电泵;泵模块的动力源选择压电泵;人机交互界面由电源键、速率调节键、切换键、确认键组成;预充填无菌输液袋选用医用级聚丙烯材料制成;泵体导管由医用硅橡胶材料制成。结果:该输液泵可佩戴于伤员肢体进行静脉输液,且输液时不需要高度差,增强了静脉给药的便携性、可靠性和智能性。结论:该输液泵具有体积小、质量轻、易操控等优点,可用于战场环境和各种野外急救环境中的静脉输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充填 输液泵 静脉输液 给药装置
下载PDF
输油站使用可穿戴智能设备爆燃风险分析及实验研究
20
作者 黄伟 霍小旺 +3 位作者 李方 牛涛涛 孙秉才 代濠源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33-39,共7页
为研究输油站使用可穿戴设备的爆燃风险,对输油站爆燃事故及可穿戴设备的起火燃爆事故、可穿戴智能设备最高表面温度及电磁辐射功率、可穿戴设备电池爆炸风险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输油站因使用智能穿戴设备导致的燃爆事故案例未见报... 为研究输油站使用可穿戴设备的爆燃风险,对输油站爆燃事故及可穿戴设备的起火燃爆事故、可穿戴智能设备最高表面温度及电磁辐射功率、可穿戴设备电池爆炸风险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输油站因使用智能穿戴设备导致的燃爆事故案例未见报道;输油站使用可穿戴设备的引燃风险主要包括设备表面过热引燃风险、设备电池燃烧爆炸风险、设备射频火花风险,而可穿戴智能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不可能出现表面温度高于200.0℃的情况,可以排除可穿戴智能设备使用过程中因设备发热导致的热表面引燃油气风险;可穿戴智能设备的最大电磁辐射功率不足以点燃石油挥发蒸气;输油站内因可穿戴智能设备着火或爆炸并造成油气燃爆事故是一种极小甚至可忽略的安全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油站 可穿戴智能设备 爆燃 风险分析 实验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