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rsery practice on seed germination and seedling growth of Dalbergia sissoo using beneficial microbial inoculants 被引量:1
1
作者 B.M.Khan M.K.Hossain M.A.U.Mridha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2期189-192,共4页
Nursery practice using microbial inoculants was performed to find out the efficacy of the inoculants on seed germination and seedling growth of sissoo(Dalbergia sissoo Roxb.).Microbial inoculants or effective microo... Nursery practice using microbial inoculants was performed to find out the efficacy of the inoculants on seed germination and seedling growth of sissoo(Dalbergia sissoo Roxb.).Microbial inoculants or effective microorganisms(EM) are a mixture of many different beneficial microorganisms in a solution.The seedlings were grown in a mixture of sandy soil and cowdung(3:1) kept in polybags with pouring EM solution 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0.1%,0.5%,1%,2%,5% and 10%) before and after a week of sowing the seeds.Seed germination rate and growth parameters of seedlings were measured,such as,shoot and root length,vigor index,fresh and dry weight of shoot and root and total biomass increment.The nodulation status influenced by EM was also observed along with the measurement of pigment contents in leaves.The highest germination rate(69%) was observed in 2% EM treatment,followed by 67% and 65% in 1% and 5% EM.The highest shoot length(33.2 cm) was in 2% EM,whereas highest root length(26.3 cm) was in 1% EM.Both fresh and dry weights from shoot and root,were maximum(4.16 g and 1.57 g;2.12 g and 0.83 g respectively) in 2% EM and were significantly(p ≤ 0.05) different from control.Vigor index was highest(4071) in 2% EM,which was significantly(p ≤ 0.05) different from control.Total dry weight increment was highest in 2% EM treatment,followed by 1% and 5% concentrations of EM.Nodulation number was higher at very low(0.1%) concentration of EM solution but it normally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EM concentrations.The contents of chlorophyll a,chlorophyll b and carotenoid were highest(60.11,17.05 and 42.48 mg·L1respectively) in 2% EM treatment and lowest(39.35,13.55 and 27.29 mg·L-1 respectively) in control treatment.Therefore,low concentration of EM(up to 2%) can be used for getting maximum seed germination rate and seedling development of Dalbergia sissoo Rox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lbergia sissoo roxb. microbial inoculants(EM) germination rate seedling growth leaf's pigment nodulation status
下载PDF
皇草种根繁殖技术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赵明坤 韩永芬 刘正书 《贵州农业科学》 CAS 1999年第5期42-43,共2页
通过对已出苗皇草种根带老蔸和不带老蔸,每窝一、二、三苗及不同月份每窝二苗以及未出苗老蔸繁殖的成活率和分蘖数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带老蔸种根成活率三苗最高为94.7% ,一苗最低为54.0% ,繁殖系数二苗最高为374.3% ,三苗分蘖最高为11.0... 通过对已出苗皇草种根带老蔸和不带老蔸,每窝一、二、三苗及不同月份每窝二苗以及未出苗老蔸繁殖的成活率和分蘖数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带老蔸种根成活率三苗最高为94.7% ,一苗最低为54.0% ,繁殖系数二苗最高为374.3% ,三苗分蘖最高为11.0;带老蔸种根的成活率一苗为97.3% ,二苗和三苗均为100% ,繁殖系数一苗最高为788.3% ,三苗分蘖最高为15.3。不同月份中的种根繁殖系数4~6 月较高,分别为374.3% ,396.6% 和494.7% ,其中6 月最高。出苗前的皇草种根繁殖,成活率稍低为75.0% ,分蘖数较多为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草 种根繁殖 成活率 分蘖数
下载PDF
海南甘蔗育种场甘蔗种质种性研究(Ⅲ) 被引量:12
3
作者 周耀辉 黄鸿能 +3 位作者 陈建平 杨业后 符城 吉家乐 《甘蔗糖业》 1999年第2期1-9,共9页
本文报道了1997年及1998年海南甘蔗育种场甘蔗基础种质种性研究及其近年研究的综合评价。通过产量性状、糖分及抗病(黑穗病、嵌纹病)性诸方面的综评推荐一批优良原种种质作为基础杂交亲本。通过基础杂交、培育与选择,期望快速、有效... 本文报道了1997年及1998年海南甘蔗育种场甘蔗基础种质种性研究及其近年研究的综合评价。通过产量性状、糖分及抗病(黑穗病、嵌纹病)性诸方面的综评推荐一批优良原种种质作为基础杂交亲本。通过基础杂交、培育与选择,期望快速、有效获得用于经济杂交的新型种质与亲本,从而扩大甘蔗遗传育种基础,提高品种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种质 中国蔗 斑茅 杂交 育种 遗传育种
下载PDF
两种蹄盖蕨导管分子的扫描电镜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黄文琦 王好友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2000年第5期82-87,共6页
本文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猴腿蹄盖蕨 Athyrium multidentatum和中华蹄盖蕨 A.sinense根和根状茎管状分子 .结果表明这些管状分子是导管分子 ,这些资料将有益于我们探讨认识蕨类导管分子进化方式及其生态学意义 .
关键词 导管分子 扫描电镜 猴腿蹄盖蕨 进化方式 生态学
下载PDF
4种姜黄属药材挥发油中莪术醇含量比较 被引量:28
5
作者 谢莹 杭太俊 +1 位作者 张正行 安登魁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600-602,共3页
目的 建立准确测定姜黄属 4种中药材挥发油中莪术醇含量。方法 以高效毛细管柱程序升温气相色谱法测定莪术醇的含量。结果 本法能准确地测定莪术醇的含量 ,回收率为 10 1.4 % ,RSD为 0 .4 % ,还测定了 4种姜黄属药材 (温郁金 ,姜黄 ... 目的 建立准确测定姜黄属 4种中药材挥发油中莪术醇含量。方法 以高效毛细管柱程序升温气相色谱法测定莪术醇的含量。结果 本法能准确地测定莪术醇的含量 ,回收率为 10 1.4 % ,RSD为 0 .4 % ,还测定了 4种姜黄属药材 (温郁金 ,姜黄 ,桂莪术 ,蓬莪术 )中莪术醇的含量 ,发现 4种药材中莪术醇的含量差异显著。结论 为姜黄属药材质量的分析控制提供可行的含量测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属 莪术醇 温郁金 姜黄 莪术 桂莪术 中药
下载PDF
甘蔗皮红色素提取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蒋新龙 施永清 余启洪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5-88,共4页
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和Duncan法检验,确立了甘蔗皮红色素的最佳提取条件及其提取率.结果表明,用95%乙醇水溶液作为提取剂,料液比为1∶10,60℃恒温浸提15 min,提取率为86.1%.
关键词 甘蔗皮 色素 正交试验 提取工艺
下载PDF
优良牧草皇草的营养动态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刘正书 赵明坤 罗绍薇 《贵州农业科学》 CAS 1997年第5期38-41,共4页
1993年引种皇草,对其不同生长年限、不同生育期和不同刈割期营养成分进行了观察和测定。结果表明:皇草在分蘖期营养成分含量高,但鲜草产量低,旺长期至拔节期株高100cm时,鲜草产量最高,营养成分含量亦较高,是作为青饲料... 1993年引种皇草,对其不同生长年限、不同生育期和不同刈割期营养成分进行了观察和测定。结果表明:皇草在分蘖期营养成分含量高,但鲜草产量低,旺长期至拔节期株高100cm时,鲜草产量最高,营养成分含量亦较高,是作为青饲料的最佳利用期;叶的营养成分含量高,茎次之;第1次刈割鲜草质量优于第2、3次刈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草 营养成分 生长期 牧草
下载PDF
光白英果实的生药学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谭为 何江 +2 位作者 徐芳 张彦福 于睿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21-422,共2页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开发利用该植物资源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化学成分预试、薄层色谱鉴别、紫外光谱扫描进行研究。结果详细描述了该生药的性状及显微特征;薄层板上斑点明显;化学成分预试初步检出其含有皂苷类、生物碱...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开发利用该植物资源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化学成分预试、薄层色谱鉴别、紫外光谱扫描进行研究。结果详细描述了该生药的性状及显微特征;薄层板上斑点明显;化学成分预试初步检出其含有皂苷类、生物碱类等化学成分。结论为该药鉴别以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白英果实 性状鉴别 显微鉴别 理化鉴别
下载PDF
甘蔗叶提取物对链脲佐菌素诱导1型糖尿病大鼠降血糖作用机制初探 被引量:4
9
作者 郝二伟 何耀涛 +3 位作者 侯小涛 杜正彩 运晨霞 邓家刚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2-116,共5页
目的:验证甘蔗叶提取物对糖尿病大鼠模型的降血糖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选取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甘蔗叶提取物5g/kg、2. 5g/kg、1. 25g/kg组、二甲双胍对照0. 3... 目的:验证甘蔗叶提取物对糖尿病大鼠模型的降血糖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选取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甘蔗叶提取物5g/kg、2. 5g/kg、1. 25g/kg组、二甲双胍对照0. 3g/kg组、模型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各给药组连续给药7天,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灌胃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观察大鼠一般状态、体重、血糖、胰岛素含量及胰腺组织形态、病理学指标,并采用ELISA法检测IL-2、TNF-α和IL-17含量。结果:甘蔗叶提取物1. 25、2. 5、5g/kg干预后,大鼠一般状况有所改善,空腹血糖降低,胰岛素分泌增加,一定程度上抑制糖尿病胰腺病理改变,血清中细胞因子较模型组IL-2、TNF-α和IL-17的分泌水平减少,SOD升高,MDA、NO减少。结论:甘蔗叶提取物可明显降低链脲佐菌素所致的1型糖尿病大鼠血糖,其作用机制与抑制大鼠体内的炎症因子和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叶 多糖 降糖作用
原文传递
大果藤黄中2个新的香豆素类化学成分
10
作者 武瑞芳 宣利江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49-1554,共6页
目的研究大果藤黄Garcinia pedunculata果实的化学成分,以期发现新的活性化合物。方法运用硅胶、Sephadex LH-20、Chromatorex C18、Diol silica gel、MCI gel CHP-20P以及反相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各种现代色谱分离技术进行系统的分离纯... 目的研究大果藤黄Garcinia pedunculata果实的化学成分,以期发现新的活性化合物。方法运用硅胶、Sephadex LH-20、Chromatorex C18、Diol silica gel、MCI gel CHP-20P以及反相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各种现代色谱分离技术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大果藤黄中共分离得到11个香豆素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S)-5-羟基-7-甲氧基-8-(2-羟基-3-甲基-3-丁烯-1-基)-2H-1-苯并吡喃-2-酮(1)、(S)-5-羟基-7-甲氧基-8-(2-羟基-3-乙氧基-3-甲基丁基)-2H-1-苯并吡喃-2-酮(2)、异欧前胡素(3)、橙皮油内酯(4)、(-)-3′-乙基-橙皮内酯水合物(5)、(+)-2′-羟基-异蛇床子素(6)、(+)-2′-乙酰基-3′-羟基-蛇床子素(7)、(-)-yuehgesin B(8)、异橙皮内酯(9)、(-)-橙皮内酯水合物I(10)、(-)-橙皮内酯水合物(11)。结论化合物1、2是新香豆素类化合物,命名为(S)-5,2′-二羟基-异蛇床子素和橙皮内酯水合物V,以上香豆素类成分均在大果藤黄中首次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果藤黄 香豆素 (s)-5 2′-二羟基-异蛇床子素 橙皮内酯水合物V 异欧前胡素 异橙皮内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