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病毒性心肌炎和扩张性心肌病心肌中β-sarcoglycan的免疫组化染色观察 被引量:3
1
作者 许弘飞 丁瑜洁 +3 位作者 李永宏 陈阳 程利宝 达徐平 《中国法医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6期328-330,I0010,共4页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viralmyocarditis,VCM)和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cardiomyopathy,DCM)的发病机制及相互关系,从而提高心性猝死法医学鉴定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方法对17例对照组(包括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和正常心脏等),25例VCM和28...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viralmyocarditis,VCM)和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cardiomyopathy,DCM)的发病机制及相互关系,从而提高心性猝死法医学鉴定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方法对17例对照组(包括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和正常心脏等),25例VCM和28例DCM的心肌组织进行改良的β-sarcoglyca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对其阳性反应率进行χ2检验及相关分析。结果β-SG蛋白在对照组,VCM组和DCM组中阳性反应率分别为100%,80%,46.4%。经χ2检验,3组阳性反应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用χ2分割法分析,VCM和DCM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且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呈显著负相关(rs=-0.605)。结论病毒性心肌炎和扩张性心肌病病变与β-SG的被破坏有关;随着VCM病变程度的加重,其可能发展为D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β—SG蛋白 病毒性心肌炎 扩张型心肌病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下载PDF
肌阵挛综合征中的ε-sarcoglycan基因
2
作者 Valente E.M. Edwards M.J. +2 位作者 Mir P. K.P. Bhatia 张玉龙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 2005年第8期55-55,共1页
Mutations in the epsilon-sarcoglycan gene (SGCE) are associated with familial myoclonus dystonia, but the full spectrum of the phenotype may not be fully def ined. We screened 58 individuals with a range of myoclonic/... Mutations in the epsilon-sarcoglycan gene (SGCE) are associated with familial myoclonus dystonia, but the full spectrum of the phenotype may not be fully def ined. We screened 58 individuals with a range of myoclonic/dystonic syndromes fo r SGCE mutations. We found mutations (four of them novel) in six (21%) of the 2 9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myoclonus and myoclonic dystonia, but did not find mut ations in the 29 patients with other phenotyp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阵挛综合征 sarcoglycan 肌张力障碍 张玉龙 族性
下载PDF
免疫荧光检测对肌营养不良症临床诊断的价值 被引量:5
3
作者 韩永升 王训 +4 位作者 韩咏竹 胡纪源 杨任民 李凯 胡文彬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03-405,共3页
目的探讨免疫荧光检测对Duchenne型、Becker型和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DMD、BMD和LG-MD)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对25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DMD 10例,BMD 4例,LGMD 11例)的骨骼肌冰冻切片标本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抗肌萎缩蛋白(Dys)中央棒状区(Dy... 目的探讨免疫荧光检测对Duchenne型、Becker型和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DMD、BMD和LG-MD)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对25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DMD 10例,BMD 4例,LGMD 11例)的骨骼肌冰冻切片标本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抗肌萎缩蛋白(Dys)中央棒状区(Dys1)、C-末端(Dys2)、N-末端(Dys3)单克隆抗体及α、-β、-γ-肌聚糖蛋白(SG)多克隆抗体在肌膜的表达。结果10例DMD患者Dys染色均为阴性,4例BMD患者呈弱阳性;11例LGMD患者的SG染色中,分别有1例α-SG阴性及1例β-SG阴性。结论Dys免疫荧光检测对DMD/BMD的临床诊断具有特异性价值,是临床诊断的可靠方法之一;SG检测对LGMD的临床诊断还需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荧光技术 肌营养不良症 抗肌萎缩蛋白 肌聚糖蛋白
下载PDF
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 subtypes First-reported cohort from northeastern China 被引量:1
4
作者 Omar Abdulmonem Mahmood Xinmei Jiang Qi Zha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20期1907-1918,共12页
The relative frequencies of different subtypes of 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ies vary widely among different populations. We estimated the percentage of 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 subtypes in Chinese people base... The relative frequencies of different subtypes of 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ies vary widely among different populations. We estimated the percentage of 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 subtypes in Chinese people based on 68 patients with 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 from the Myology Clinic, Neurology Department, First Hospital of Jilin University, China. A diagnosis of calpainopathy was made in 12 cases (17%), and dysferlin deficiency in 10 cases (15%). Two biopsies revealed α-sarcoglycan deficiency (3%), and two others revealed a lack of caveolin-3 (3%). A diagnosis of unclassified 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 was made in the remaining patients (62%). The ap-pearances of calpain 3- and dysferlin-deficient biopsies were similar, though rimmed vacuoles were unique to dysferlinopathy, while inflammatory infiltrates were present in both these 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 type 2D biopsies. Macrophages were detected in seven dysferlinopathy biop-sie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 sub-types in the Han Chinese population is similar to that reported in the West. The less necrotic, re-generating and inflammatory appearance of 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 type 2A, but with more lobulated fibers, supports the idea that calpainopathy is a less active, but more chronic disease than dysferlinopathy. Unusual features indicated an extended 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 disease spectrum. The use of acid phosphatase stain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suspected dysferlinopathies. 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to define the relative proportions of the various forms of 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 in China, based on protein tes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ural regeneration 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 calpain 3 α-sarcoglycan DYSFERLIN caveolin-3 grants-supported paper NEUROREGENERATION
下载PDF
前列腺增生后不稳定膀胱致逼尿肌肌聚糖表达变化
5
作者 木海琦 朱诗建 +3 位作者 王帅彬 南存金 包云帆 陈映鹤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5期366-368,共3页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后不稳定膀胱导致膀胱逼尿肌肌聚糖(SG)表达变化。方法:对BPH后稳定膀胱组患者34例、BPH后不稳定膀胱组患者2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Western blot法检测膀胱壁逼尿肌中SG的α、β、γ3种亚基蛋白表...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后不稳定膀胱导致膀胱逼尿肌肌聚糖(SG)表达变化。方法:对BPH后稳定膀胱组患者34例、BPH后不稳定膀胱组患者2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Western blot法检测膀胱壁逼尿肌中SG的α、β、γ3种亚基蛋白表达情况,RT-PCR法检测SG的α、β、γ3种亚基m RNA表达水平。结果:SG在BPH后不稳定膀胱组的平均表达水平较稳定膀胱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PH后膀胱逼尿肌不稳定性可能与SG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前列腺增生 不稳定膀胱 肌聚糖
下载PDF
小梁纤维肌病临床病理研究
6
作者 石秀玉 孙若鹏 李兴霞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632-635,共4页
目的研究小梁纤维肌病(trabecularfibermyopathy,TFM)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TF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对其病因、临床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9例病例发病年龄2~37岁,平均19.7岁;男8例,女1例;主要表现为近端肌无力... 目的研究小梁纤维肌病(trabecularfibermyopathy,TFM)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TF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对其病因、临床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9例病例发病年龄2~37岁,平均19.7岁;男8例,女1例;主要表现为近端肌无力,症状较轻,进展缓慢,预后良好。其中2例临床诊断为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1例免疫组化染色证实为肢带型肌营养不良,余均未发现明确病因。结论TFM有其独特的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可作为一种临床病理疾病名称,但是大部分病因不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梁纤维肌病 抗肌萎缩蛋白 α-肌聚糖蛋白
下载PDF
中国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与δ-肌聚糖基因的相关性研究
7
作者 陈航 饶莉 +3 位作者 闫亚非 徐俊波 陈守春 刘童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471-474,共4页
目的探讨中国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是否与δ肌聚糖基因(SGCD)的突变相关。方法用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DNA测序法对70名特发性心肌病患者和70例健康对照SGCD基因的全部9个外显子进行分... 目的探讨中国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是否与δ肌聚糖基因(SGCD)的突变相关。方法用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DNA测序法对70名特发性心肌病患者和70例健康对照SGCD基因的全部9个外显子进行分析。结果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外显子2,3,6,9m,9p的单链构象多态性图谱均呈相同形态,DNA测序发现两组的核苷酸序列没有差异;经反复改变电泳条件仍未能分离出外显子4,5,7,8的SSCP电泳条带。结论未证实δ肌聚糖基因(SGCD)是特发性心肌病患者的致病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肌聚糖 扩张型心肌病 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下载PDF
肌聚糖蛋白在前列腺增生患者膀胱逼尿肌中的表达
8
作者 木海琦 朱诗建 +2 位作者 杨森 南存金 陈映鹤 《浙江医学》 CAS 2016年第18期1510-1512,共3页
目的探讨肌聚糖蛋白α(α-SG)、肌聚糖蛋白β(β-SG)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膀胱逼尿肌中的表达。方法选择67例住院手术的BPH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排尿后膀胱残余尿量分为尿潴留组31例(>50ml)和非尿潴留组36例(<50ml),并选择... 目的探讨肌聚糖蛋白α(α-SG)、肌聚糖蛋白β(β-SG)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膀胱逼尿肌中的表达。方法选择67例住院手术的BPH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排尿后膀胱残余尿量分为尿潴留组31例(>50ml)和非尿潴留组36例(<50ml),并选择同期住院、无BPH且排尿后膀胱内无残余尿的男性膀胱恶性肿瘤患者28例为对照组;采集患者逼尿肌标本,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法检测α-SG、β-SG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显示α-SG、β-SG免疫阳性产物呈棕黄色颗粒,主要位于细胞质,与膀胱逼尿肌细胞走向一致。与对照组相比,尿潴留组α-SG、β-SG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非尿潴留组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SG在BPH患者膀胱逼尿肌中存在异常表达,可能与BPH临床进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聚糖蛋白 前列腺增生 尿潴留
下载PDF
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与δ-肌聚糖基因相关性研究
9
作者 陈航 饶莉 +1 位作者 闫亚非 陈守春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3年第3期176-178,共3页
目的 探讨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是否有δ-肌聚糖基因的突变。方法 用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引物 ,通过聚合酶链反应 ( PCR)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 SSCP) ,结合 DNA测序对δ-肌聚糖基因的可疑突变部位外显子 6与外显子 9p进行分析。... 目的 探讨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是否有δ-肌聚糖基因的突变。方法 用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引物 ,通过聚合酶链反应 ( PCR)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 SSCP) ,结合 DNA测序对δ-肌聚糖基因的可疑突变部位外显子 6与外显子 9p进行分析。结果 分析了 5 0例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和 5 0例对照组该基因的外显子 6和外显子 9p,在非变性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中 ,未发现异常构象 ,通过 DNA测序证实两组的核苷酸序列没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肌聚糖 扩张型心肌病 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下载PDF
前列腺增生后逼尿肌结构功能改变对肌聚糖表达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诗建 木海琦 +6 位作者 魏文杰 程魁 杨森 王怡君 南存金 张磊 陈映鹤 《医学研究杂志》 2016年第3期141-146,共6页
目的检测前列腺增生后不同逼尿肌结构功能状态下肌聚糖(sarcoglycan,SG)的表达,分析SG的表达与逼尿肌收缩功能改变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56例前列腺增生患者逼尿肌标本,其中,逼尿肌收缩力下降组26例,逼尿肌收缩力正常组30例,选... 目的检测前列腺增生后不同逼尿肌结构功能状态下肌聚糖(sarcoglycan,SG)的表达,分析SG的表达与逼尿肌收缩功能改变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56例前列腺增生患者逼尿肌标本,其中,逼尿肌收缩力下降组26例,逼尿肌收缩力正常组30例,选择同期因膀胱肿瘤住院患者25例作为阴性对照组;常规检查收集患者年龄、前列腺体积、PSA指标、Qmax和Pdet-Qmax尿动力学参数等临床数据;所有膀胱逼尿肌均经HE染色病理学检查;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实时定量荧光PCR(real-time PCR)技术分别检测逼尿肌中SG的α、β、γ亚基的m RNA和蛋白水平;用等级相关法分析各组之间的差异以及SG表达与临床数据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下降组的平滑肌肌纤维断裂,密度降低,排列稀疏,细胞之间的间隙增宽,且可见结缔组织增生及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正常组的平滑肌肌纤维排列紧密,无变性坏死等表现;3组两两相比较,下降组SG的α、β、γ亚基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性下降(P<0.05),而正常组其表达量未见显著性改变(P>0.05);前列腺增生患者中SG的α、β、γ亚基蛋白的表达与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Pdet-Qmax)呈正相关(P<0.01)。结论 SG表达的下降与前列腺增生后造成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力下降有关,检测SG表达有助于了解前列腺增生后造成逼尿肌收缩力改变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以期为今后相关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及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增生 膀胱逼尿肌 肌聚糖
下载PDF
扩张型心肌病与δ-肌聚糖基因突变 被引量:1
11
作者 冯占斌 马爱群 +3 位作者 吴格如 李崇民 王亭忠 袁博 《陕西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91-494,共4页
目的 :探讨中国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δ-肌聚糖 (δ- sarcoglycan,SGCD)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 :通过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结合 DNA测序 ,对 60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和 60例对照 SGCD基因的所有 9个外显子进行分析。结果 :... 目的 :探讨中国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δ-肌聚糖 (δ- sarcoglycan,SGCD)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 :通过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结合 DNA测序 ,对 60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和 60例对照 SGCD基因的所有 9个外显子进行分析。结果 :该基因外显子 9m发现 3种类型的单链构象多态性图谱 ;DNA测序证实其中一种为正常野生型 ,另外两种为832 G/A和 848A/G突变杂合子。 832 G/A突变 ( 2 78Ala→ Thr)仅在对照组检出 1例 ,对照组 A等位基因频率 0 .0 0 8;848A/G突变 ( 2 83Gln→ Arg)共检出 5例 ,G等位基因频率在扩张型心肌病组和对照组中差异无显著性 ( P>0 .2 5 ) ,对照组 G等位基因频率 0 .0 33。结论 :发现 SGCD基因 2个新的突变位点 ;未能证实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型心肌病 δ-肌聚糖 基因突变 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下载PDF
扩张型心肌病与δ-肌聚糖基因关系的研究
12
作者 冯占斌 马爱群 +4 位作者 吴格如 李崇民 袁博 王亭忠 强华 《心脏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102-105,共4页
目的探讨中国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δ肌聚糖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结合脱氧核糖核酸测序,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60例和对照者60例进行δ肌聚糖基因所有9个外显子的分析。结果该基因外显子3发现3种类型... 目的探讨中国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δ肌聚糖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结合脱氧核糖核酸测序,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60例和对照者60例进行δ肌聚糖基因所有9个外显子的分析。结果该基因外显子3发现3种类型单链构象多态性图谱;脱氧核糖核酸测序证实为T84C单核苷酸多态性,所编码氨基酸未发生改变;其等位基因频率在扩张型心肌病组和对照组中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在亚组分析中,扩张型心肌病伴传导阻滞亚组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国人群中存在δ肌聚糖基因T84C单核苷酸多态性;该多态性T等位基因是扩张型心肌病伴传导阻滞的易患基因或与心脏传导系统疾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肌聚糖基因 扩张型心肌病 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 单核苷酸多态性 基因频率
下载PDF
肌营养不良症致病基因编码产物检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樊绮诗 宋永建 +8 位作者 张宇舟 吴华成 沈帆霞 刘明 巩惠芸 董永勤 汤荟冬 杨伟宗 陈生弟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5期292-295,共4页
目的对导致肌营养不良症的基因编码产物进行检测,从分子水平为临床诊断和分型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蛋白质印迹技术对临床诊断为肌营养不良症的患者进行抗肌营养不良蛋白、αsarcoglycan和γsarcoglycan的研究... 目的对导致肌营养不良症的基因编码产物进行检测,从分子水平为临床诊断和分型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蛋白质印迹技术对临床诊断为肌营养不良症的患者进行抗肌营养不良蛋白、αsarcoglycan和γsarcoglycan的研究。结果首次在中国人群中检测出由于α和γsarcoglycan缺陷而致的常染色体连锁遗传性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2例,检测出由于抗肌营养不良蛋白缺陷而致的迪谢内肌营养不良症2例。结论肌营养不良症在临床症状、遗传模式等方面具有极不均一的特点。直接检测致病基因的编码产物不仅为临床诊断和分类提供了依据,也为进一步研究致病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营养不良症 DYSTROPHIN 基因编码产物
原文传递
两个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D型家系SGCA基因遗传分析和产前诊断
14
作者 夏艳洁 焦智慧 +1 位作者 吴庆华 孔祥东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08-213,共6页
目的对中国汉族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D(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 type 2D,LGMD2D)型的2个家系进行SGCA基因分析,明确病因并在此基础上为该家系中的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提供遗传咨询与指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1月在郑州... 目的对中国汉族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D(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 type 2D,LGMD2D)型的2个家系进行SGCA基因分析,明确病因并在此基础上为该家系中的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提供遗传咨询与指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2个LGMD2D型家系,提取先证者和其父母的外周血,通过探针杂交技术对先证者LGMD相关21个基因编码区及其侧翼序列进行高通量测序,进一步采用Sanger测序和/或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先证者父母目标基因区域进行检测,同时验证变异来源;明确先证者病因后,进一步对家系中胎儿进行产前诊断。结果家系1:先证者存在SGCA基因c.218C>G(p.P73R)和c.101G>A(p.R34H)复合杂合变异;产前诊断结果显示,胎儿与先证者一样同时遗传了父母双方的致病变异,胎儿父母选择终止妊娠。家系2:先证者携带SGCA基因c.218C>T(p.P73L)和该基因第7和第8外显子杂合缺失复合杂合变异,但胎儿不携带上述两变异,家属选择继续妊娠。胎儿足月分娩,随访至2岁,肌酶谱、体格、运动和智力发育均未见异常。结论SGCA基因复合杂合突变是2个LGMD2D型家系的致病原因,其中c.218C>G(p.P73R)、c.218C>T(p.P73L)为尚未报道的新突变。基于高通量测序可快速、准确地对该病进行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营养不良 肢带型 肌聚糖类 系谱 产前诊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