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西坳陷SDG地区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沉积成因模式 被引量:11
1
作者 陈佩佩 胡望水 +1 位作者 黄鑫 邓美洲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28,共9页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SDG地区沉积特征复杂,对其沉积相的解释尚存许多争议。根据SDG地区313口井的测井和录井资料、25口取心井的岩心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在构造和沉积背景控制下通过稳定重矿物以及岩屑组合确定沉积物来源,对岩相类型及其成因...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SDG地区沉积特征复杂,对其沉积相的解释尚存许多争议。根据SDG地区313口井的测井和录井资料、25口取心井的岩心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在构造和沉积背景控制下通过稳定重矿物以及岩屑组合确定沉积物来源,对岩相类型及其成因进行解释,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典型浅水三角洲的沉积识别标志和特征进行剖析,采用"点—线—面—体"的研究思路对沉积演化规律进行总结,进而建立研究区浅水三角洲的沉积成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SDG地区具有形成浅水三角洲的有利地质条件。其砂岩粒度细、分布广泛,单层砂体薄且规模小,粒度概率累积曲线表现为较强的牵引流作用特点,发育特征性的岩相组合,沉积砂体在(水下)分流河道两侧及前方整体具有明显的河控性特征,且具有典型的河道改造特征。针对研究区浅水三角洲提出5种沉积成因模式,即三角洲平原"河控带状体"模式、三角洲前缘"河控带状体"模式、三角洲前缘"河控河口坝"模式、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过渡带"浪控席状砂"模式以及三角洲前缘"浪控远砂坝"模式,其中三角洲前缘"浪控远砂坝"模式是针对SDG地区首次提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三角洲 沉积特征 沉积成因模式 蓬莱镇组 sdg地区 川西坳陷
下载PDF
面向SDGs的能源富集区社会-生态系统韧性评估
2
作者 宋永永 张潇予 +1 位作者 马蓓蓓 薛东前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07-1821,共15页
【目的】面向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评估能源富集区社会-生态系统韧性,探讨区域社会-生态系统韧性提升策略,对推动能源富集区可持续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方法】基于韧性理论构建能源富集区社会-生态系统韧... 【目的】面向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评估能源富集区社会-生态系统韧性,探讨区域社会-生态系统韧性提升策略,对推动能源富集区可持续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方法】基于韧性理论构建能源富集区社会-生态系统韧性评估矩阵,研究2005—2020年晋陕蒙能源富集区社会-生态系统韧性演化规律与优化提升策略。【结果】研究表明:(1)2005—2020年晋陕蒙能源富集区社会-生态系统韧性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社会经济韧性呈现“下降-上升”的演化趋势,自然资源韧性呈现“上升-下降”的演化态势,生态环境韧性保持逐年提升态势。(2)晋陕蒙能源富集区社会-生态系统韧性受其子系统韧性的影响具有阶段性。在预防和恢复阶段,社会-生态系统韧性提升主要得益于生态环境的支撑;在缓冲和适应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对区域社会-生态系统韧性的贡献突出。(3)晋陕蒙能源富集区社会-生态系统韧性格局变化显著,较高韧性城市显著增加,社会经济韧性呈“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异格局,自然资源韧性具有“西北低、东南高”的空间特征,生态环境韧性呈“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4)自然资源子系统韧性不足是制约晋陕蒙能源富集区社会-生态系统韧性提升的关键因素。【结论】应该对标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构建“阶段+要素+系统+区域”的协同治理机制,加快资源型经济转型升级,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健全民生保障体系,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从而持续提升能源富集区社会-生态系统韧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态系统 韧性 可持续发展目标 演化规律 提升策略 能源富集区
原文传递
特色产业助力欠发达山区SDGs实现——以云南省临沧市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赵雪雁 王鹤霖 +2 位作者 高峰 王鹏龙 王宝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66-1078,共13页
发展特色产业,不仅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手段,更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以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云南省临沧市为例,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茶产业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影响,探讨茶产业助力临... 发展特色产业,不仅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手段,更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以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云南省临沧市为例,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茶产业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影响,探讨茶产业助力临沧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路径,旨在为欠发达山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2010—2020年临沧市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呈显著增加趋势,但茶叶产量的增长率逐年下降。从空间分布来看,茶叶种植面积总体呈“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而茶叶产量总体呈“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茶产业有利于临沧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维度部分SDGs的实现,但在社会维度,对区域层面的SDGs[SDG1.4.1(村路公路硬化率)、SDG3.2.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SDG10.1.1(城乡可支配收入比)]影响不显著;茶产业在经济发展低水平地区对SDG1.1.1(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SDG1.2.1(脱贫率)、SDG2.1.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和SDG8.5.1(乡村从业人数)的影响显著大于经济发展高水平地区;未来,茶产业可通过构建全产业链、推动茶产业数字化以及建设绿色生态茶园为路径,推动临沧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全面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产业 可持续发展目标 实现路径 欠发达山区 临沧市
原文传递
沙漠旅游适宜区识别模型优化及其在新疆的应用
4
作者 虞虎 陈全具 王琦 《中国生态旅游》 CSCD 2024年第3期666-683,共18页
沙漠旅游适宜区(DTSA)的识别是推动沙漠旅游发展的首要条件和选址依据。文章综合考虑区域旅游发展支撑条件、生态约束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最大边际效益建立了DTSA评价指标体系,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为案例地,基于区域条件进行评价... 沙漠旅游适宜区(DTSA)的识别是推动沙漠旅游发展的首要条件和选址依据。文章综合考虑区域旅游发展支撑条件、生态约束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最大边际效益建立了DTSA评价指标体系,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为案例地,基于区域条件进行评价因子分级优化,进而实现DTSA模型构建并开展空间识别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自然因素、交通可达性、要素支撑、产业促进是构成DTSA的4个维度,其中自然因素和交通可达性的影响权重较大。低海拔和低坡度沙漠外围,同时水源充足、交通路网发达和客源市场丰富的区域是新疆沙漠旅游适宜性较高的分布区,识别结果和新疆77.78%已建国家级沙漠公园的选址相吻合。文章提出的DTSA评价体系和识别方法能够为沙漠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旅游 适宜区识别 评价体系 sdgs 新疆
原文传递
轨道交通站域的城市空间演替轨迹与更新模式判定——多例比对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启示 被引量:6
5
作者 隋洪鑫 王江浩 +1 位作者 刘银喜 邓羽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02-314,共13页
轨道交通布局是优化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的重要推动力,也将加速城市空间更新。研究采用多源数据信息的内业解译与外业调研相结合的空间判定方案,基于城市空间的规模特征、职能属性、集聚模式等"三位一体"综合视阈下精细刻画轨... 轨道交通布局是优化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的重要推动力,也将加速城市空间更新。研究采用多源数据信息的内业解译与外业调研相结合的空间判定方案,基于城市空间的规模特征、职能属性、集聚模式等"三位一体"综合视阈下精细刻画轨道交通站域的城市空间演替轨迹与更新模式,研究发现:①城市中心区域型、高密度居住型、商服型站点的城市功能规模呈显著的缩减特征;②随着城市空间演替其职能属性主导化趋势显著,尤以高效益的餐饮娱乐、商务服务业态为主要功能构成;③轨道交通站域空间的城市功能呈集聚分布模式。鉴于此,面向SDG11的现实发展要求,提出我国轨道交通站域的城市空间更新应立足于回应可持续发展时代要求,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公平的站域空间规划;对标站域环境,构建"主导功能+混合用途"的空间可持续发展模式;精细考量功能集聚特征,激发轨道交通站域空间的持续发展活力等更新策略,以期为我国相继进入不同轨道交通发展阶段的站域空间更新及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启示和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站域 城市功能演替 更新模式 sdgS
原文传递
欠发达山区可持续发展目标相互作用研究——以云南省临沧市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苗俊霞 宋晓谕 +7 位作者 冯人和 权学烽 高峰 黄春林 赵雪雁 钟方雷 程清平 魏彦强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949-962,共14页
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冲突是欠发达山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探究可持续发展目标间的协同与权衡作用,最大化目标间的协同效应,并将权衡最小化,是促进区域《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现的有效措施。以欠发达山区云南省临... 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冲突是欠发达山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探究可持续发展目标间的协同与权衡作用,最大化目标间的协同效应,并将权衡最小化,是促进区域《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现的有效措施。以欠发达山区云南省临沧市为例,采用统计学与网络分析方法,开展了市级尺度2010—2020年的14个可持续发展目标、42项具体目标和51个指标的相互作用分析,发现临沧市可持续发展指标间的协同作用显著大于权衡作用,且协同效应显著的指标集中在无贫穷(SDG1)和良好健康与福祉目标(SDG3),权衡效应突出的指标出现在可持续生产(SDG12)、气候行动(SDG13)和社会发展目标(SDG16)。基本需求、预期目标与治理3个维度内与维度间均呈现显著协同效应,也存在权衡指标。在资金约束条件下,优先促进显著协同的SDG1(无贫穷)、SDG3(良好健康与福祉)率先实现,并加强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保护,发挥指标的协同效应,助力区域《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 临沧市 欠发达山区 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欠发达山区可持续发展目标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4
7
作者 王鹏龙 王宝 +6 位作者 徐冰鑫 黄悦悦 高峰 赵雪雁 黄春林 宋晓谕 周亮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937-948,共12页
山区生态系统不稳定及社区居民生计的脆弱性使得其成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研究与实施的重点区域,欠发达山区的可持续发展事关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发展进程与成效。基于文献计量方法,针对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有关山区的发展目标,分析... 山区生态系统不稳定及社区居民生计的脆弱性使得其成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研究与实施的重点区域,欠发达山区的可持续发展事关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发展进程与成效。基于文献计量方法,针对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有关山区的发展目标,分析了全球欠发达山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要国家及科研机构,遴选了可持续生计、居民健康与福祉、水资源供给及水环境卫生、生态系统保护和气候变化及响应5个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密切相关的欠发达山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关键领域,阐述了各领域的研究进展与政策举措。同时,从完善评价体系推动欠发达山区可持续发展目标评估系统化,利用地球大数据突破欠发达山区可持续发展目标监测的数据瓶颈,开展可持续发展目标相互关系研究推动欠发达山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协同实施,以及开展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路径示范助力欠发达山区可持续发展目标政策实施等方面,对欠发达山区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面临的挑战及相应对策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欠发达山区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欠发达山区 文献计量 可持续发展目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