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29篇文章
< 1 2 8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f hydro-mechanical behaviours of rough rock fracture with shear dilatancy and asperities using shear-flow model 被引量:1
1
作者 Luyu Wang Weizhong Chen Qun Sui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24年第10期4004-4016,共13页
The geometric properties of fracture surface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shear-seepage in rock fractures,introducing complexities to fracture modelling.The present study focuses on the hydro-mechanical behaviours of roug... The geometric properties of fracture surface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shear-seepage in rock fractures,introducing complexities to fracture modelling.The present study focuses on the hydro-mechanical behaviours of rough rock fractures during shear-seepage processes to reveal how dilatancy and fracture asperities affect these phenomena.To achieve this,an improved shear-flow model(SFM)is proposed with the incorporation of dilatancy effect and asperities.In particular,shear dilatancy is accounted for in both the elastic and plastic stages,in contrast to some existing models that only consider it in the elastic stage.Depending on the computation approaches for the peak dilatancy angle,three different versions of the SFM are derived based on Mohr-Coulomb,joint roughness coefficient-joint compressive strength(JRC-JCS),and Grasselli’s theories.Notably,this is a new attempt that utilizes Grasselli’s model in shearseepage analysis.An advanced parameter optimization method is introduced to accurately determine model parameters,addressing the issue of local optima inherent in some conventional methods.Then,model performance is evaluated against existing experimental results.The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the SFM effectively reproduces the shear-seepage characteristics of rock fracture across a wide range of stress levels.Further sensitivity analysis reveals how dilatancy and asperity affect hydraulic properties.The relation between hydro-mechanical properties(dilatancy displacement and hydraulic conductivity)and asperity parameters is analysed.Several profound understandings of the shear-seepage process are obtained by exploring the phenomenon under various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ck fracture Stress-seepage coupling shear-flow model Fracture asperity Shear dilatancy
下载PDF
Advances in development of shear-flow testing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for rock fractures:A review 被引量:2
2
作者 Yujing Jiang Bo Li +2 位作者 Changsheng Wang Zhenyu Song Bingming Yan 《Rock Mechanics Bulletin》 2022年第1期5-32,共28页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cal and hydraulic properties of fractured rocks and their coupled process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exploration,design,construction,operation,and maintenance of many rock engineering ...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cal and hydraulic properties of fractured rocks and their coupled process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exploration,design,construction,operation,and maintenance of many rock engineering projects such as hydropower development,oil and gas extraction,and underground waste disposal.With the rapid advancement of global and national strategies such as the“Paris Agreement”and the“Belt and Road Initiative”,more and more projects are developed in the complex geological environment with varying geological structures.Shear failure and rock instability are prone to occur in fractured rock masses under the coupled effects of high stress,high pore pressure,and engineering disturbance,which are main sources for engineering disasters such as roof collapse and caving,water and mud inrushes,and induced earthquakes.To solve these problems,extensive research on the coupled shear-flow behavior of fractures has been conducted.However,due to the complex mechanical,hydraulic and geomet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ingle fractures and fracture networks,a large number of outstanding issues related to the impact of the coupled processes on the engineering characteristics of rock masses are still unsolved.The relevant experimental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remain to be further developed.Therefore,in this review,we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existing shear-flow experimental apparatuses,classify apparatus configurations,specimen shapes,and testing principles,and compare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We also summarize the main scientific findings obtained from various experimental apparatuses,aiming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developing new shear-flow experimental apparatuses and conducting related scientific research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ck fracture shear-flow Testing apparatus Fault slip PERMEABILITY
原文传递
久坐间断对成年人血管功能的急性影响与调节因素:荟萃分析
3
作者 殷明越 刘骞 +4 位作者 许雄壮 马智英 邓盛基 邓鉴峰 黎涌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3684-3696,共13页
目的:持续性地久坐行为会急性降低外周与中枢血管功能,进而加剧罹患心血管疾病风险。久坐间断可能是预防持续久坐对血管功能危害的潜在实用策略,但目前关于其急性功效的已有研究结论并不一致,也尚未得出具体的应用建议。文章旨在对久坐... 目的:持续性地久坐行为会急性降低外周与中枢血管功能,进而加剧罹患心血管疾病风险。久坐间断可能是预防持续久坐对血管功能危害的潜在实用策略,但目前关于其急性功效的已有研究结论并不一致,也尚未得出具体的应用建议。文章旨在对久坐间断对成人外周与中枢血管功能的急性影响进行荟萃分析,并探究其调节因素。方法:基于PRISMA报告规范,以“interrupting”“sedentary”与“vascular function”等为文献检索特征词,于2024年3月检索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Pub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纳入久坐间断对成人外周与中枢血管功能的急性影响的急性随机交叉试验文献。基于Cochrane开发的Risk of Bias 2评估偏倚风险,并基于GRADE系统评价证据等级。使用R语言(版本4.2.0)中的“meta”与“metafor”包进行主效应合并(Hedge’s g作为效应量指标)、发表偏倚检验、亚组与回归分析。结果:纳入22篇随机交叉试验,共364例受试者(年龄21-70岁)。相比于持续不间断久坐,久坐间断急性提升外周血管血流量(Hedge’s g=0.48,95%CI:0.14-0.82,P<0.01,I2=63%,低证据等级)、剪切应力(Hedge’s g=0.65,95%CI:0.37-0.93,P<0.01,I^(2)=54%,中等证据等级)与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Hedge’s g=0.43,95%CI:0.15-0.72,P<0.01,I2=61%,中等证据等级)。疾病(亚组间P=0.01)与性别(亚组间P=0.01)对血流量的主效应合并有显著调节作用(亚组间P=0.01),间断方式(亚组间P=0.01)与频率(亚组间P=0.02)对剪切应力的主效应合并有显著调节作用。久坐间断改善外周血管剪切应力受年龄(β=-0.02,95%CI:-0.03-0.01,P=0.09)与体质量指数(β=-0.10,95%CI:-0.18至-0.02,P<0.01)影响。久坐间断改善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受总间断次数(β=-0.09,95%CI:-0.17至-0.01,P=0.03)与试验期间久坐控制时长影响(β=-0.21,-0.34至-0.09,P<0.01);每增加1 h久坐时长与久坐间断对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的急性提升效果降低0.67%相关(P<0.01),当久坐控制时间>6 h时,久坐间断的急性收益消失。定性系统综述发现,久坐间断对各类人群血管脉搏波速度无显著影响,但可能预防老年人因持续久坐引起的中枢血管功能下降。结论:久坐间断急性提升成人外周血管血流量(低证据强度)、剪切应力(中证据强度)与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中证据强度),并可能预防、保护老年人因持续久坐引起的中枢血管功能下降(非常低证据等级)。受试者特征(疾病因素、性别、年龄与体质量指数)、间断干预方案(方式、频率、总间断次数)与久坐控制时长均会影响久坐间断对血管功能的急性改善效果。建议各类成人通过爬楼等大肌肉群参与的运动方式,以较高频率(如,每40 min进行1次)进行单次至少5 min的中低强度运动间断久坐,且每日持续久坐的累积时长不要超过6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久坐间断 久坐行为 碎片化运动 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 血管功能 血流量 剪切应力 中枢血管功能 荟萃分析 Meta分析
下载PDF
隧道围岩-衬砌接触面剪切特性模拟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赵旭 宗淼 +4 位作者 黄景琦 杜修力 赵密 崔臻 张茂础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5-142,共8页
探究隧道围岩-衬砌接触面在不同法向应力及不同粗糙度条件下的剪切特性规律,对进一步研究隧道围岩与衬砌间的相互作用及岩体稳定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意义。为考虑粗糙度条件,利用分形理论,通过改变分形公式中的分形维数D及分形粗糙度... 探究隧道围岩-衬砌接触面在不同法向应力及不同粗糙度条件下的剪切特性规律,对进一步研究隧道围岩与衬砌间的相互作用及岩体稳定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意义。为考虑粗糙度条件,利用分形理论,通过改变分形公式中的分形维数D及分形粗糙度G生成5种不同接触面,基于二维颗粒流程序(PFC^(2D)),建立接触面数值剪切模型,尺寸为150 mm×150 mm。开展同一接触面在不同法向应力下,数值模拟剪切试验及不同接触面在同一法向应力下的数值模拟试验;将数值剪切试验与室内剪切试验获得的剪切应力-剪切位移曲线进行对比,验证数值剪切模拟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1)数值模型剪切破坏产生的裂隙主要集中于中间接触面处,破坏后的应力主要集中于接触面粗糙度最大处,破坏裂纹可分为剪切裂纹和张拉裂纹,其中张拉裂纹占主要优势;(2)剪切应力-剪切位移过程曲线存在爬坡、啃断、滑移三大阶段,具有明显的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法向位移随着剪切位移的增加而增大,产生剪胀效应;(3)随着法向应力增加,剪切和张拉裂纹数量增加,破坏现象越明显,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增大,剪胀效应减小;(4)随着粗糙起伏度增大,即分形维数D的增大或者分形粗糙度G的减小,破坏裂纹数量增加,其中张拉裂纹增加较明显,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增大,剪胀效应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围岩 衬砌 接触面 剪切特性 颗粒流程序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组合桥面板切应力分布规律及横向剪力钉布置
5
作者 张连振 宋谋 +2 位作者 李玉生 樊文胜 吴红林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36-1646,共11页
根据组合桥面板截面的切应力、剪力流分布规律,在混凝土板和钢顶板完全连接的条件下,理论推导出混凝土板和钢顶板的剪力流承担比例,证明组合桥面板层间纵向剪力小于采用组合梁公式得到的计算值.层间完全连接和通过弹簧单元模拟剪力钉离... 根据组合桥面板截面的切应力、剪力流分布规律,在混凝土板和钢顶板完全连接的条件下,理论推导出混凝土板和钢顶板的剪力流承担比例,证明组合桥面板层间纵向剪力小于采用组合梁公式得到的计算值.层间完全连接和通过弹簧单元模拟剪力钉离散连接开展的有限元计算均支持这一观点,验证了组合桥面板截面的竖向剪力主要由腹板承担的观点的正确性.探究横向上剪力钉的布置方式.结果表明,组合桥面板应沿横向全宽布置剪力钉,在腹板两侧进行加密,腹板正上方不宜布设剪力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桥面板 剪力流 层间纵向剪力 剪力钉 布置方式
下载PDF
近壁剪切流中活性粒子运动特性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
6
作者 许晓飞 王炯哲 +1 位作者 张泽 童松豪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555-2564,共10页
活性粒子是一种具有自驱动能力的粒子,自然界中的大肠杆菌是典型的活性粒子.活性粒子在水体中的运动会受到流体剪切作用和边界约束的影响,研究大肠杆菌在近壁剪切流中的运动规律有利于加深对活性粒子一般运动规律的理解.基于微流控技术... 活性粒子是一种具有自驱动能力的粒子,自然界中的大肠杆菌是典型的活性粒子.活性粒子在水体中的运动会受到流体剪切作用和边界约束的影响,研究大肠杆菌在近壁剪切流中的运动规律有利于加深对活性粒子一般运动规律的理解.基于微流控技术、高速显微图像采集技术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获得大肠杆菌在近壁剪切流中运动参数的量化信息,考察流场剪切速率和大肠杆菌自驱动能力对大肠杆菌运动的影响,从全局和局部两个角度研究大肠杆菌在近壁静止水体和近壁剪切流中的运动规律.实验研究发现,近壁静止水体中大肠杆菌呈圆周运动,圆周运动角速度随大肠杆菌自驱动能力的提升而增大,大肠杆菌平均直行速度和转向频率分别随悬浮液温度升高而增大和加快;近壁剪切流中大肠杆菌随水体向下游运动的同时存在横向迁移,横向迁移速度随剪切速率先快速增大后缓慢增大至最大值,之后略微减小并最终趋于恒定,转向频率则随剪切速率的增大和悬浮液的温度升高而加快.构建并求解大肠杆菌运动的角速度模型,对比大肠杆菌横向迁移速度的理论值和实验结果证明模型可靠性较好.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大肠杆菌运动方向与壁面的夹角随剪切速率的增大而缓慢减小,而其在与壁面平行平面内的运动角则随剪切速率增大先快速减小后缓慢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粒子 大肠杆菌 剪切流 固壁边界 横向迁移
下载PDF
基于修正翘曲位移函数的单箱双室薄壁箱梁剪力滞效应分析
7
作者 郭向荣 张文格 +2 位作者 崔睿博 李夏元 邹欣杭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117-5127,共11页
为完善单箱双室薄壁箱梁剪力滞效应理论研究,基于弯曲剪力流零点位置分布确定翼缘板宽度划分原则,考虑剪切变形对弯曲曲率的影响,引入内力平衡因子,利用纵向翘曲位移横向分布连续性条件,对翼缘板纵向翘曲位移函数进行修正。同时,考虑悬... 为完善单箱双室薄壁箱梁剪力滞效应理论研究,基于弯曲剪力流零点位置分布确定翼缘板宽度划分原则,考虑剪切变形对弯曲曲率的影响,引入内力平衡因子,利用纵向翘曲位移横向分布连续性条件,对翼缘板纵向翘曲位移函数进行修正。同时,考虑悬臂翼缘板端部自由状态,提出初始剪切转角的概念,以解释悬臂板端部理论应力高于真实应力的现象,并明确初始剪切转角对纵向翘曲位移函数的影响机理。采用无量纲法,统一翼缘板纵向翘曲位移滞后函数的关系,理论推导纵向翘曲位移横向分布函数的合理形式。基于能量变分原理,建立单箱双室薄壁箱梁剪力滞效应控制微分方程,并给出位移边界条件。以单箱双室薄壁简支箱梁满布均布荷载为例,采用本文提出的分析方法对算例进行理论求解,并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相应的力学模型,将本文理论解析解与有限元数值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弯曲剪力流零点位置确定单箱双室薄壁箱梁剪力滞效应翼缘板宽度划分是合理可行的。本文理论分析方法(考虑初始剪切转角和翼缘板应力修正)计算的翼缘板应力和挠度值与有限元数值结果吻合良好,最大误差不超过2%,不仅验证了选用余弦函数作为纵向翘曲位移横向分布函数的合理性,还表明了理论分析方法和理论推导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壁箱梁 单箱双室 剪力滞效应 弯曲剪力流零点 初始剪切转角
下载PDF
剪切来流下风力机后掠叶片的模态及静力学特性研究
8
作者 杨瑞 郭君 +3 位作者 田楠 曾学仁 方亮 包广超 《液压气动与密封》 2024年第7期28-33,共6页
以NREL 5 MW风力机后掠叶片为研究对象,结合复合材料铺层在ANSYS APDL中设计叶片有限元模型,通过CFD方法求解剪切指数为0.2时直叶片和两种后掠叶片(后掠2 m和后掠4 m)在0°和180°方位角下的气动载荷发现后掠4 m叶片在后掠段有... 以NREL 5 MW风力机后掠叶片为研究对象,结合复合材料铺层在ANSYS APDL中设计叶片有限元模型,通过CFD方法求解剪切指数为0.2时直叶片和两种后掠叶片(后掠2 m和后掠4 m)在0°和180°方位角下的气动载荷发现后掠4 m叶片在后掠段有明显的降载功能,随后使用ANSYS静力学模块对各叶片进行模态、静力学计算,分析不同后掠叶片的结构特性。结果表明:相较于直叶片,后掠4 m叶片有较好的降载性能,在0°和180°方位角下轴向力在0.8R处最大可降低7.5%和9.1%;随着后掠量的增加,一阶模态频率逐渐减小,一阶频率与3倍基频3P分别相差13.4%,11.9%及10.2%,因此不会发生共振;同一方位角下,后掠4 m叶片的叶尖位移最大,直叶片次之,后掠2 m叶片叶尖位移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掠叶片 固有频率 应力 风剪切
下载PDF
剪切来流作用下串列双圆柱流动互扰特性研究
9
作者 涂佳黄 廖惠惠 +2 位作者 何永康 熊龙祥 王贯宇 《湘潭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6期13-22,共10页
该文基于四步半隐式特征线分裂算子有限元方法,对剪切来流作用下串列双圆柱钝体结构群绕流问题进行了数值计算.着重分析了在中等间距比下,不同剪切率和雷诺数对串列双圆柱结构流场特性以及流体力系数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中等间距比工况中... 该文基于四步半隐式特征线分裂算子有限元方法,对剪切来流作用下串列双圆柱钝体结构群绕流问题进行了数值计算.着重分析了在中等间距比下,不同剪切率和雷诺数对串列双圆柱结构流场特性以及流体力系数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中等间距比工况中,剪切来流作用下流场尾流区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模态分别为稳定状态(ST)和间隙内涡脱落流动状态(WG),且随着雷诺数增大流场从ST模态逐渐转变为WG模态.从ST模态转变到WG模态时,上游圆柱对下游圆柱的影响相较而言也会进一步加强,同时会导致流体力系数出现转捩点.随着间距比逐渐增大,剪切率对转捩点对应值的影响也会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来流 串列双圆柱 流体力系数 尾流模态 互扰效应
下载PDF
基于COMSOL的剪切速率对超声波流量测量影响分析
10
作者 刘升虎 魏一 王建志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4年第2期33-37,共5页
为了分析影响超声波流量测量结果的因素,提高超声波流量测量的准确性,需要研究聚合物溶液剪切速率对于流体流态和超声波流量计接收声压的影响,利用多物理场有限元软件COMSOL建立超声波流量计三维模型进行仿真,通过流体域的背景流速曲线... 为了分析影响超声波流量测量结果的因素,提高超声波流量测量的准确性,需要研究聚合物溶液剪切速率对于流体流态和超声波流量计接收声压的影响,利用多物理场有限元软件COMSOL建立超声波流量计三维模型进行仿真,通过流体域的背景流速曲线和超声波接收器波形图来分析剪切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流体流态趋向于湍流,超声波流量计接收器声压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1%,其对超声波流量计测量结果影响较小可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超声波 剪切速率 流量测量 COMSOL
下载PDF
射孔完井近井地带等效剪切控制体物理模型
11
作者 陈涛平 孙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8期12119-12126,共8页
为研究地层对含聚液体的剪切降解作用,应用ANSYS软件求解了射孔完井近井地带的压力场和速度场分布,并用MATLAB对压力场和速度场数据进行后处理,划分出10段射孔孔眼控制体,计算各控制体内等压面上的平均流速和各等压面沿流线轨迹到射孔... 为研究地层对含聚液体的剪切降解作用,应用ANSYS软件求解了射孔完井近井地带的压力场和速度场分布,并用MATLAB对压力场和速度场数据进行后处理,划分出10段射孔孔眼控制体,计算各控制体内等压面上的平均流速和各等压面沿流线轨迹到射孔孔壁距离,得出各段孔眼控制体内渗流速度随流线轨迹上渗流距离的变化关系。通过变直径、等直径岩心组合物模实验,测试了各段孔眼控制体内沿流线轨迹不同渗流距离处聚合物溶液的流变性,用流量加权法计算出了整个射孔孔眼控制区域聚合物溶液黏度保留率,按照等效剪切原理确定了射孔孔眼等效剪切控制体的位置及参数,研制了射孔孔眼等效剪切控制体物理模型,该模型在定排量条件下即可准确模拟射孔完井近井地带的变速渗流场对含聚液体的剪切降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孔完井 近井地带 剪切降黏 渗流规律 聚合物溶液流变性
下载PDF
侧式进/出水口偏流出流下的大涡模拟 被引量:3
12
作者 郭港归 刘亚坤 +2 位作者 魏杰 曹泽 张帝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144,共13页
实际工程中受地形地质条件影响,引水洞在水平上存在转角,导致出流工况来流不均,进/出水口内部紊流特性的复杂程度显著提升。利用大涡模拟对某带水平弯段抽水蓄能电站侧式进/出水口进行数值计算,其流速、概率密度分布与模型试验吻合较好... 实际工程中受地形地质条件影响,引水洞在水平上存在转角,导致出流工况来流不均,进/出水口内部紊流特性的复杂程度显著提升。利用大涡模拟对某带水平弯段抽水蓄能电站侧式进/出水口进行数值计算,其流速、概率密度分布与模型试验吻合较好。结果表明:偏流出流下进/出水口各流道分流比分别为0.64、0.81、1.26和1.29,水平方向流速分布极为不均;垂直方向主流靠近中下部,垂向雷诺切应力在扩散段内呈一正一负峰值分布,该现象主要由中上部的流动分离和底部的壁面剪切造成;两中间流道的回流区高度大于两边流道,导致中间流道的拦污栅更易受到反向流速影响;流动分离使拦污栅附近存在三轴漩滚,靠近过水断面中上部和底部产生2处能量集中的低频脉动,且各流道在偏流条件下的紊动强度相比均匀来流的紊动强度分别提高11%、25%、29%、3%,不利的水流流态和较高的紊动强度可能对拦污栅造成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式进/出水口 偏流出流 雷诺切应力 流动分离 低频脉动
下载PDF
珊瑚礁冠层水动力学问题研究综述
13
作者 姚宇 周宝宝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珊瑚礁冠层水动力学的研究不仅对维护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以及生态修复具有指导意义,还能为在台风浪等极端波浪影响下的海岸带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也对预测珊瑚礁上的泥沙输运和珊瑚礁海岸线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回顾了珊瑚... 珊瑚礁冠层水动力学的研究不仅对维护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以及生态修复具有指导意义,还能为在台风浪等极端波浪影响下的海岸带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也对预测珊瑚礁上的泥沙输运和珊瑚礁海岸线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回顾了珊瑚礁冠层水动力学的研究现状,从冠层内外流动特性、冠层阻力特性及冠层阻力的模拟方法3个方面对当前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并提出未来冠层内外流动特性的研究可关注更复杂的波浪或波流共同作用下的水动力特性,冠层阻力特性应充分考虑冠层骨架结构的各向异性,冠层阻力的模拟可采用直接求解基于Navier-Stokes方程来复现冠层尺度下的精细化流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层流 阻力系数 剪切应力 水动力 珊瑚礁
下载PDF
考虑长细比的岩土颗粒系统非稳态流动特征研究
14
作者 黄雨 王艺谙 王宇杰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砂土等常见岩土颗粒系统在高速流动状态下具有显著的非稳态特征,其剪切速度分布与速度波动特征等均表现出显著的随机性。但目前颗粒系统细观特征对其宏观流动参数的影响尚不明确,针对岩土颗粒流动过程随机性特征参数的研究亟待加强。本... 砂土等常见岩土颗粒系统在高速流动状态下具有显著的非稳态特征,其剪切速度分布与速度波动特征等均表现出显著的随机性。但目前颗粒系统细观特征对其宏观流动参数的影响尚不明确,针对岩土颗粒流动过程随机性特征参数的研究亟待加强。本文通过离散元环剪单元实验模拟,捕捉不同形状颗粒系统高速剪切流动过程中的宏微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颗粒形状对系统宏观剪应力有较为显著的影响。颗粒长细比越大,其残余剪应力越大;(2)颗粒系统速度波动的空间分布同时受到剪切速度与边界效应两方面的影响。剪切速度越大,速度波动越大。边界对于颗粒速度波动具有一定的约束效应;(3)颗粒形状对系统速度波动大小有显著影响。颗粒越细长,微观速度波动越小;(4)形状特征对颗粒系统细观接触特征有显著影响。颗粒越细长,其平均配位数越大,出现较大粒间接触力的概率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颗粒流 高速剪切 颗粒形状 DEM 非稳态
下载PDF
多模态超声在乳腺非肿块型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15
作者 李春雨 王艳 +1 位作者 宋文卿 陈艳丽 《智慧健康》 2024年第14期7-10,共4页
目的 探析多模态超声在乳腺非肿块型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2年3月—2023年3月本院收治的94例乳腺非肿块型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常规超声、超声血流成像、超声弹性成像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多模... 目的 探析多模态超声在乳腺非肿块型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2年3月—2023年3月本院收治的94例乳腺非肿块型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常规超声、超声血流成像、超声弹性成像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多模态超声(三者联合)在乳腺非肿块型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94例乳腺非肿块型病变患者经病理检查,其中41例确诊为乳腺癌,53例确诊为良性乳腺病变。常规超声、超声血流成像、超声弹性成像及多模态超声鉴别诊断乳腺非肿块型病变与病理检查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411、0.617、0.742、0.913。多模态超声检查鉴别诊断乳腺非肿块型病变的灵敏度为95.12%(39/41)、特异度为96.23%(51/53)、准确度为95.74%(90/94)、阳性预测值为95.12%(39/41)、阴性预测值为96.23%(51/53),高于单独的常规超声、超声血流成像、超声弹性成像的鉴别诊断结果,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模态超声在乳腺非肿块型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较高,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较高,可提升诊断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非肿块型病变 多模态超声 超声血流成像 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
下载PDF
HL-2A装置上刮削层丝状结构时空特征的实验研究
16
作者 朱有敬 程钧 +8 位作者 严龙文 王威策 黄治辉 吴娜 许宇鸿 石中兵 季小全 钟武律 许敏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4-342,共9页
在HL-2A装置上,采用环向相距2100mm的组合探针阵列研究了刮削层涨落谱特征和阵发性丝状结构(blob)动力学过程。实验结果表明,沿磁力线方向静电涨落具有强的环向长程相关性,平行波数接近0,符合交换模的特征。电子回旋共振加热(ECRH)期间... 在HL-2A装置上,采用环向相距2100mm的组合探针阵列研究了刮削层涨落谱特征和阵发性丝状结构(blob)动力学过程。实验结果表明,沿磁力线方向静电涨落具有强的环向长程相关性,平行波数接近0,符合交换模的特征。电子回旋共振加热(ECRH)期间,在最后闭合磁面外侧形成径向宽度约1.0cm的E×B剪切层,它对经过该区域的blob具有一定的拉伸作用。条件平均方法分析指出,ECRH期间相比于欧姆加热条件下blob极向尺寸仅增加了20%~30%,但blob内部电势差增大了约40%~60%,暗示了blob内部电势差增加是导致blob径向速度增加的主要原因。这些实验结果为ECRH期间观察到blob阵发性输运的增加提供了一种解释,对理解blob径向速度定标律以及控制blob对流输运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刮削层 丝状结构动力学 环向长程相关 E×B剪切流 朗缪尔探针
下载PDF
双向剪切流作用下柔性立管平均阻力特性研究
17
作者 付雪鹏 付世晓 +3 位作者 张萌萌 许玉旺 任浩杰 孙童晓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37-1643,共7页
中国南海存在由内孤立波诱发形成的特殊双向剪切流场.开展了双向剪切流场下的涡激振动状态柔性立管的阻力特性实验研究,基于模态分析法以及张力梁弯曲理论处理实验测量应变时历得到了立管模型的平均阻力,分析了双向剪切流下的柔性立管... 中国南海存在由内孤立波诱发形成的特殊双向剪切流场.开展了双向剪切流场下的涡激振动状态柔性立管的阻力特性实验研究,基于模态分析法以及张力梁弯曲理论处理实验测量应变时历得到了立管模型的平均阻力,分析了双向剪切流下的柔性立管初始位移、平均阻力以及平均阻力系数特性,确证了双向剪切流具有与线性剪切流相当的阻力系数放大效果.同时发现了双向剪切流下柔性立管独特的中部剪力极值特性,提出剪力系数并拟合得到了双向剪切流下柔性立管中部剪力极值经验公式,该公式将为南海立管设计提供强度校核外载荷输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激振动 双向剪切流 平均阻力 剪力
下载PDF
初始剪应力作用下饱和粉土液化流动特性试验研究
18
作者 周正龙 华凌霄 +3 位作者 徐令宇 赵凯 吴琪 陈国兴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295-3303,共9页
饱和粉土在地震作用下会发生液化变形,从而导致建立在其上的建(构)筑物发生破坏。工程场地区域内粉土单元通常存在初始剪应力作用,为探究初始剪应力对饱和粉土液化特性的影响,将液化后粉土视为流体进行了一系列循环扭剪试验研究。试验... 饱和粉土在地震作用下会发生液化变形,从而导致建立在其上的建(构)筑物发生破坏。工程场地区域内粉土单元通常存在初始剪应力作用,为探究初始剪应力对饱和粉土液化特性的影响,将液化后粉土视为流体进行了一系列循环扭剪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初始剪应力对饱和粉土剪应力-剪应变率曲线影响显著,随着初始剪应力τ_(s)的增大,剪应力-剪应变率曲线由“椭圆形”向“哑铃形”过渡逐渐转变为由“镰刀形”向“椭圆形”至“锤形”过渡;表观黏度η与振次N的衰减曲线随着τ_(s)的增大先降低再抬升,平均流动系数κ与振次N的增长曲线发展速度随着τ_(s)的增大先加快后减慢,固液相变孔压比r_(uth)随着τ_(s)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当τ_(s)=5 k Pa时饱和粉土的r_(uth)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粉土 初始剪应力 液化流动 循环扭剪试验
下载PDF
研磨抛光颗粒流剪切膨胀及力链演变的力学机制
19
作者 冯启高 甘梓辰 孟凡净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14-1221,共8页
将研磨抛光作为后处理可以提高工件的表面质量,如何将研磨抛光工艺价值最大化是本文首要解决的问题。由于颗粒流润滑既适用于极端环境又具有环保作用,因此本文将颗粒流用于研磨抛光。通过离散单元法建立平行板结构模型,将颗粒流作为第... 将研磨抛光作为后处理可以提高工件的表面质量,如何将研磨抛光工艺价值最大化是本文首要解决的问题。由于颗粒流润滑既适用于极端环境又具有环保作用,因此本文将颗粒流用于研磨抛光。通过离散单元法建立平行板结构模型,将颗粒流作为第三体填充至摩擦副间隙,将工件表面与刀具作为第一体对颗粒流体系施加法向力和剪切力,对研磨抛光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单个颗粒剪切膨胀过程可以分为上升阶段、最高点阶段和下降阶段,不同阶段的弱力链方向都偏向于x轴,其中上升阶段强弱力链方向稳定,可提高工件的加工效率以及表面质量。当载荷的较大,会使强弱力链的分布律与承载率稳定,当载荷较大及较小时,剪切膨胀率降低,强力链方向更偏向于x轴。通过本研究,可以将不易检测的力链和剪切膨胀现象进行数值模拟,为研磨抛光条件下使用颗粒流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磨抛光 颗粒流 离散单元法 力链 剪切膨胀
下载PDF
风力机叶片截面主刚度系数与横向剪应力分析
20
作者 王亚迪 夏鸿建 李德源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80-87,共8页
针对风力机复合材料叶片弯曲与扭转刚度计算,以及当叶片在横向剪力作用下对空心薄壁截面上剪应力的数值计算方法进行研究。现代风力机叶片呈细长扭曲形,翼型截面为薄壁且内部拓扑构型复杂,材料具有各向异性。在应用各类梁模型进行叶片... 针对风力机复合材料叶片弯曲与扭转刚度计算,以及当叶片在横向剪力作用下对空心薄壁截面上剪应力的数值计算方法进行研究。现代风力机叶片呈细长扭曲形,翼型截面为薄壁且内部拓扑构型复杂,材料具有各向异性。在应用各类梁模型进行叶片气弹计算和强度校核等力学分析时,叶片截面的刚度系数和截面剪应力分布是必需参数。基于复合材料薄壁结构层合理论和加权平均方法,结合Bredt-Batho剪力理论,考虑了复合材料叶片的剪切腹板效应和翘曲效应,建立了复合材料层合板等效弹性常数与截面刚度系数数值分析算法;根据弹性力学板壳理论,考虑横向剪切和截面翘曲对截面变形的影响,建立了横向剪力引起的剪力流数值计算方法,并开发了相关算法的Matlab程序。分析10 MW风力机叶片主刚度系数和剪力流分布,并对比文献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和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机叶片 复合材料 等效弹性常数 层合理论 剪力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