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分析四君子汤辅助治疗胃癌的作用机制,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提取四君子汤中各药物化学成分及相关靶点,并利用常用疾病数据库筛选出胃癌靶点,绘制药物-疾病共同靶点的韦恩图...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分析四君子汤辅助治疗胃癌的作用机制,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提取四君子汤中各药物化学成分及相关靶点,并利用常用疾病数据库筛选出胃癌靶点,绘制药物-疾病共同靶点的韦恩图。再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疾病调控网络,在STRING数据库中构建药物-疾病共同靶点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生物过程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分子对接验证前期所得的关键药物化学成分与核心靶点的结合可能性。结果:得到四君子汤135个药物化学成分,胃癌作用靶点1423个,药物-疾病共同作用靶点65个;通过药物-疾病调控网络和拓扑分析,发现药物化学成分中度值较高的为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等;PPI网络核心靶点为MAPK8、ESR1、CCND1等;GO富集分析显示,四君子汤主要通过影响细胞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凋亡过程的负调控、DNA模板的转录正调控等发挥生物学和药理学的多种效应;相应的KEGG通路分析显著富集于癌症途径、p53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多条与胃癌密切相关的通路;分子对接验证结合性好。结论:网络药理学初步明确了四君子汤辅助治疗胃癌潜在的靶点通路机制,分子对接角度进一步验证了研究思路的正确性。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脾虚证大鼠 IMC-胃肠运动-Mot 含量间的关系,为脾虚证本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用传感器和双极银丝电极同步、动态地观察7 d 和14 d 脾虚证(pixu)大鼠胃和十二指肠消化间期综合肌电(IMC)电活动的及其机械运动,以及用放射免疫分析法...目的探讨脾虚证大鼠 IMC-胃肠运动-Mot 含量间的关系,为脾虚证本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用传感器和双极银丝电极同步、动态地观察7 d 和14 d 脾虚证(pixu)大鼠胃和十二指肠消化间期综合肌电(IMC)电活动的及其机械运动,以及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分析下丘脑、胃窦、十二指肠组织及血浆中的胃动素(Mot)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脾虚早期十二指肠Ⅰ相时程缩短(1.9±0.7 vs 4.2±0.3 min),Ⅱ相时程延长(6.5±0.4 vs 4.3±0.7min),脾虚晚期十二指肠Ⅱ相时程缩短(1.1±0.3 min).脾虚早期十二指肠收缩振幅(103.5±9.7 vs 78.9±6.3 mV/min)和收缩频率(21.4±1.9 vs 17.3±0.9次/min)均明显高于正常大鼠,而脾虚晚期表现为十二指肠收缩振幅(106.9±10.3mV/min)明显高于正常大鼠,收缩频率(11.7±1.2次/min)则明显减低.无论脾虚早期或晚期胃 IMC Ⅰ相时程延长(8.2±0.9和6.2±1.1 vs 3.5±0.8 min,运动功能均减弱(9.2±1.8和5.2±0.2 vs 13.4±1.3次/min,75.2±10.1和42.4±9.1vs 110.2±9.8mV/min).脾虚早期下丘脑、胃窦、十二指肠、空肠组织及血浆中 Mot 的含量升高(76.4±8.0,37.2±7.3.51.2±1.9,63.2±2.2和99.8±6.5 vs 53.2±9.3,29.5±7.6,35.6±3.0,46.6±7.0和82.7±9.3 ng/L),而脾虚晚期却下降(32.5±5.5,21.6±6.2,27.9±1.7,32.3±5.1和64.5±5.4 ng/L,P<0.05~P<0.01).结论脾虚程度不同,其各部位的 Mot 含量,十二指肠 IMC 的Ⅰ,Ⅱ相持续时间及机械运动不同;脾虚时 IMC 十二指肠运动-Mot 含量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9937),而 IMC 一胃运动-Mot 含量间为负相关关系(r=-0.9986).此体现了脾虚证在发展过程中由轻到重、由初期到久病的不同阶段,为认识脾虚证提供了定性定量客观依据.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分析四君子汤辅助治疗胃癌的作用机制,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提取四君子汤中各药物化学成分及相关靶点,并利用常用疾病数据库筛选出胃癌靶点,绘制药物-疾病共同靶点的韦恩图。再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疾病调控网络,在STRING数据库中构建药物-疾病共同靶点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生物过程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分子对接验证前期所得的关键药物化学成分与核心靶点的结合可能性。结果:得到四君子汤135个药物化学成分,胃癌作用靶点1423个,药物-疾病共同作用靶点65个;通过药物-疾病调控网络和拓扑分析,发现药物化学成分中度值较高的为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等;PPI网络核心靶点为MAPK8、ESR1、CCND1等;GO富集分析显示,四君子汤主要通过影响细胞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凋亡过程的负调控、DNA模板的转录正调控等发挥生物学和药理学的多种效应;相应的KEGG通路分析显著富集于癌症途径、p53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多条与胃癌密切相关的通路;分子对接验证结合性好。结论:网络药理学初步明确了四君子汤辅助治疗胃癌潜在的靶点通路机制,分子对接角度进一步验证了研究思路的正确性。
文摘目的探讨脾虚证大鼠 IMC-胃肠运动-Mot 含量间的关系,为脾虚证本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用传感器和双极银丝电极同步、动态地观察7 d 和14 d 脾虚证(pixu)大鼠胃和十二指肠消化间期综合肌电(IMC)电活动的及其机械运动,以及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分析下丘脑、胃窦、十二指肠组织及血浆中的胃动素(Mot)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脾虚早期十二指肠Ⅰ相时程缩短(1.9±0.7 vs 4.2±0.3 min),Ⅱ相时程延长(6.5±0.4 vs 4.3±0.7min),脾虚晚期十二指肠Ⅱ相时程缩短(1.1±0.3 min).脾虚早期十二指肠收缩振幅(103.5±9.7 vs 78.9±6.3 mV/min)和收缩频率(21.4±1.9 vs 17.3±0.9次/min)均明显高于正常大鼠,而脾虚晚期表现为十二指肠收缩振幅(106.9±10.3mV/min)明显高于正常大鼠,收缩频率(11.7±1.2次/min)则明显减低.无论脾虚早期或晚期胃 IMC Ⅰ相时程延长(8.2±0.9和6.2±1.1 vs 3.5±0.8 min,运动功能均减弱(9.2±1.8和5.2±0.2 vs 13.4±1.3次/min,75.2±10.1和42.4±9.1vs 110.2±9.8mV/min).脾虚早期下丘脑、胃窦、十二指肠、空肠组织及血浆中 Mot 的含量升高(76.4±8.0,37.2±7.3.51.2±1.9,63.2±2.2和99.8±6.5 vs 53.2±9.3,29.5±7.6,35.6±3.0,46.6±7.0和82.7±9.3 ng/L),而脾虚晚期却下降(32.5±5.5,21.6±6.2,27.9±1.7,32.3±5.1和64.5±5.4 ng/L,P<0.05~P<0.01).结论脾虚程度不同,其各部位的 Mot 含量,十二指肠 IMC 的Ⅰ,Ⅱ相持续时间及机械运动不同;脾虚时 IMC 十二指肠运动-Mot 含量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9937),而 IMC 一胃运动-Mot 含量间为负相关关系(r=-0.9986).此体现了脾虚证在发展过程中由轻到重、由初期到久病的不同阶段,为认识脾虚证提供了定性定量客观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