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盐生植物小花碱茅外整流K^+通道SKOR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王茜 王沛 王锁民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218-1223,共6页
为研究小花碱茅(Puccinellia tenuiflora)K+/Na+选择性运输的分子机制,根据已知的外整流K+通道高度保守区设计一对简并性引物,以小花碱茅根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方法克隆SKOR基因片段。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片段长度为555bp,编码18... 为研究小花碱茅(Puccinellia tenuiflora)K+/Na+选择性运输的分子机制,根据已知的外整流K+通道高度保守区设计一对简并性引物,以小花碱茅根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方法克隆SKOR基因片段。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片段长度为555bp,编码185个氨基酸;该序列与其他已报道的高等植物SKOR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在66%以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5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花碱茅 skor基因 K+/Na+选择性运输 序列特征 耐盐性
下载PDF
山新杨钾离子通道基因PdbSKOR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力敏 陈亚辉 +5 位作者 杨庆山 曲日涛 姜姜 张金池 张洪霞 宋志忠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3-63,共11页
【目的】植物SKOR是典型的外向整流型Shaker类钾离子(K+)通道蛋白,介导根部K+向地上部的长距离运输。本研究克隆并鉴定杨树K+通道基因PdbSKOR,在转录水平探讨其组织特异性表达特征及对缺钾、高钾、干旱和低温胁迫的响应情况,并明确其电... 【目的】植物SKOR是典型的外向整流型Shaker类钾离子(K+)通道蛋白,介导根部K+向地上部的长距离运输。本研究克隆并鉴定杨树K+通道基因PdbSKOR,在转录水平探讨其组织特异性表达特征及对缺钾、高钾、干旱和低温胁迫的响应情况,并明确其电生理学功能。【方法】通过同源克隆法,在山新杨中鉴定并克隆1个K+通道基因PdbSKOR;运用MEGA 7.0软件构建山新杨等14种不同科属木本植物SKOR通道成员的系统进化树;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PdbSKOR的组织特异性表达特征及在转录水平根部PdbSKOR对缺钾、高钾(60 mmol·L-1 KCl)、干旱(15%PEG6000)和低温(4℃)处理的响应情况;借助膜片钳系统研究PdbSKOR的电生理功能。【结果】在山新杨中克隆1个K+通道基因PdbSKOR(GenBank No.MT335814),其编码蛋白含有6个离子通道跨膜域(S1—S6)、环核苷酸结合域、Ankyrin锚蛋白域和KHA二聚体功能结构域,属于典型的Shaker类K+通道;14种木本植物SKOR蛋白的氨基酸一致性高达81.09%,S6跨膜区的氨基酸一致性最高(96%);不同科属植物的SKOR同源蛋白在遗传进化关系上差异较大,而同一科属植物的遗传距离较近,山新杨PbdSKOR与同属杨柳科的红皮柳的同源蛋白SpuSKOR的遗传距离最近;在PdbSKOR启动子区域预测到18种顺式作用元件,主要包括发育调控、激素响应和胁迫响应等相关的调控元件;实时荧光定量PCR表明PdbSKOR在3年生山新杨根部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其次是盛开期花和花序,在茎部、叶片和果絮中的表达量相对较低;PdbSKOR在组培幼苗根部的表达水平也是最高的,且在转录水平对高钾处理没有响应,但对缺钾、干旱和低温胁迫处理较为敏感,其中,PdbSKOR在幼苗根部的表达水平受缺钾或干旱处理的抑制均显著降低,受低温胁迫诱导而显著增强;膜片钳研究表明当细胞膜电位为+20 mV时,PdbSKOR离子通道即被激活,并记录到典型的外向整流电流,并随胞外K+浓度的降低而增大,且正向电压越大,内向整流的电流越强,表明PdbSKOR是一个电压依赖的外向整流型K+通道。【结论】从山新杨中克隆并鉴定了1个K+通道基因PdbSKOR;山新杨PdbSKOR与红皮柳SpuSKOR在系统进化关系上最近;PdbSKOR主要在山新杨根部(成年树和幼苗)表达,幼苗根部PdbSKOR在转录水平受缺钾、干旱和低温胁迫的调控;PdbSKOR是山新杨根部主导K+外排的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新杨 Shaker类钾离子通道 skor 基因克隆 基因表达 膜片钳
下载PDF
葡萄钾离子通道基因VviSKOR的克隆、表达及电生理功能 被引量:10
3
作者 沈静沅 唐美玲 +5 位作者 杨庆山 高雅超 刘万好 程杰山 张洪霞 宋志忠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3158-3168,共11页
【目的】从葡萄中克隆并鉴定钾离子通道基因VviSKOR,在转录水平分析其组织特异性表达特征及对缺钾、氯化钠(NaCl)与脱落酸(ABA)等胁迫的响应情况,通过膜片钳电生理技术研究其生理学功能。【方法】通过同源克隆法,在葡萄基因组中筛选并... 【目的】从葡萄中克隆并鉴定钾离子通道基因VviSKOR,在转录水平分析其组织特异性表达特征及对缺钾、氯化钠(NaCl)与脱落酸(ABA)等胁迫的响应情况,通过膜片钳电生理技术研究其生理学功能。【方法】通过同源克隆法,在葡萄基因组中筛选并鉴定钾离子通道基因VviSKOR;借助多种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葡萄SKOR及其编码蛋白的特征;利用MEGA 7.0软件建立葡萄、拟南芥、水稻、玉米、高粱、短柄草、大豆、番茄、黄瓜、白杨、桃、梨、草莓、苹果、木瓜、柑橘、香蕉、凤梨等18种不同科属植物SKOR同源蛋白成员的系统进化树;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VviSKOR在葡萄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模式及对缺钾、NaCl、ABA与sorbitol等胁迫的响应情况;利用膜片钳电生理系统分析葡萄VviSKOR的生理学功能。【结果】在葡萄基因组中克隆获得一个钾离子通道基因VviSKOR,其编码蛋白含有环核苷酸结合域、离子通道跨膜域、Ankyrin repeats和KHA功能结构域,属于典型的Shaker类钾离子通道;18种不同科属植物SKOR蛋白在氨基酸水平具有58.92%的一致性,系统进化树表明葡萄VviSKOR与黄瓜CsaSKOR紧密聚在一起,其遗传进化关系上较近,4种禾本科植物(玉米、水稻、短柄草和高粱)SKOR家族成员在系统进化树上更倾向于聚在一起,而同属蔷薇科植物(草莓、苹果、梨和桃)SKOR在进化关系上紧密聚在一起;亚细胞定位预测表明葡萄VviSKOR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质膜,且含有6个跨膜区,其等电点PI为6.24,表明该蛋白含有偏酸性氨基酸残基较多;在VviSKOR启动子区域预测到12种顺式作用元件,主要包括胁迫响应、激素响应和细胞周期调控等不同生命活动相关的调控元件;数据库表达谱分析结果表明葡萄VviSKOR在多种组织或器官中均有表达,在葡萄树根中的表达水平最高,其次是叶和木质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VviSKOR在7年生‘马瑟兰’葡萄树根部和幼苗根部的表达水平均最高;幼苗中,VviSKOR在转录水平对高钾处理没有响应,但对缺钾、ABA和NaCl胁迫处理较为敏感,其在检测幼苗根部、茎部和叶片中的表达量均被缺钾和ABA抑制而降低,却受NaCl胁迫诱导而显著增强;转染pTracer-CMV3-SKOR质粒的HEK293-T细胞记录到外向电流,且随细胞外钾离子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表明VviSKOR为一外流型钾离子通道,此外,记录到的电流随着电压的增加而增加,说明VviSKOR也是电压依赖型钾离子通道。【结论】葡萄VviSKOR与黄瓜CsaSKOR在遗传进化关系上最为相近;VviSKOR主要在葡萄根部(成年树和幼苗)表达,幼苗中VviSKOR在转录水平受缺钾、ABA和NaCl胁迫的调控;VviSKOR是葡萄根部主导钾离子外排的钾离子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Shaker类钾离子通道 skor 基因克隆与表达 膜片钳技术
下载PDF
黑果枸杞外整流钾离子通道SKOR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刘丽萍 戴逢斌 +2 位作者 张冲 田菊 陈金焕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4-111,共8页
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为多年生野生灌木,由于其珍贵的营养价值和强非生物胁迫抗性受到广泛关注。为研究黑果枸杞钾离子(K+)/钠离子(Na+)选择性运输的分子机制,从转录组数据中筛选出拟外整流K+通道基因,提取黑果枸杞根系总RNA为模板... 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为多年生野生灌木,由于其珍贵的营养价值和强非生物胁迫抗性受到广泛关注。为研究黑果枸杞钾离子(K+)/钠离子(Na+)选择性运输的分子机制,从转录组数据中筛选出拟外整流K+通道基因,提取黑果枸杞根系总RNA为模板,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分离出该拟似SKOR基因。序列分析显示:该基因序列长2 448 bp,编码815个氨基酸。通过比对发现:该基因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等植物中已报道的SKOR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60%以上,与几种茄科Solanaceae植物的SKOR同源性高达90%以上。进一步对该基因进行表达分析,结果显示:Lr SKOR被盐碱处理强烈诱导而被高盐处理微弱诱导,盐碱处理是高盐处理的6.81倍,是对照的23.79倍,说明Lr SKOR的表达受到盐以及盐碱胁迫调控,并且pH值对其表达水平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木育种学 黑果枸杞 skor基因 K^+/Na^+比 PH值 耐盐性
下载PDF
关于“望果”的人类学分析——以琼结白日“望果”为例
5
作者 方晓玲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2-67,共6页
本文以西藏山南地区琼结县百日居委会的"望果"为实地调查例子,结合文献记载的其他"望果"资料,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比较分析了"望果"这种仪式。从长时段的角度看,"望果"的演变过程中,有着变动较... 本文以西藏山南地区琼结县百日居委会的"望果"为实地调查例子,结合文献记载的其他"望果"资料,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比较分析了"望果"这种仪式。从长时段的角度看,"望果"的演变过程中,有着变动较少的结构性文化内容,也有不断重组变化的其他方面,而且发生的变化都是在一定文化衔接基础上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望果” 人类学 长时段 苯教
下载PDF
西藏西部“阿里三围”女护法神灵多杰钦姆的图像变迁与信仰传承 被引量:7
6
作者 任赟娟 王瑞雷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9-60,共12页
女护法神多杰钦姆的信仰范围覆盖了古代西藏西部的"阿里三围",时间跨度从10世纪末的佛教后弘期开始延绵至今,其历史形成和信仰演进的考证对明晰古格王统建制以及溯源藏传佛教护法神灵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梳理与多杰钦... 女护法神多杰钦姆的信仰范围覆盖了古代西藏西部的"阿里三围",时间跨度从10世纪末的佛教后弘期开始延绵至今,其历史形成和信仰演进的考证对明晰古格王统建制以及溯源藏传佛教护法神灵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梳理与多杰钦姆有关的早期藏文文献,基于实物图像调查分析,欲从历史渊源、图像变迁、仪轨传存与地域信仰传承等层面对该护法神予以考察,旨在探讨藏传佛教中护法神的象征意涵和社会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杰钦姆 阿里三围 护法神灵 图像变迁 古格王朝
下载PDF
8—12世纪拉达克地区的石刻造像及其历史意蕴
7
作者 王宗慧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4-45,共12页
针对拉达克地区8—12世纪的一批佛教石刻造像,在系统整理造像遗存的基础上,结合造像题记、地理位置及历史文献,对石刻造像的赞助人、造像题材、开凿意图、造像功能及其背后所呈现的阿里三围对吐蕃王朝遗产的承续关系进行讨论。拉达克地... 针对拉达克地区8—12世纪的一批佛教石刻造像,在系统整理造像遗存的基础上,结合造像题记、地理位置及历史文献,对石刻造像的赞助人、造像题材、开凿意图、造像功能及其背后所呈现的阿里三围对吐蕃王朝遗产的承续关系进行讨论。拉达克地区石刻造像是在藏族人主导下所建的,其时间从吐蕃王朝中后期持续到阿里三围初期,石刻造像传统的延续反映出两代不同政权之间的文化接续;吐蕃王朝时期石刻造像题材以大日如来佛为主,阿里三围初期石刻造像则更流行菩萨题材,石刻造像题材的转变与政权更迭后的宗教政策有关;造像题记所载人物皆为王公贵族,造像所处地理位置与文献记载的政治军事活动相契合,展现出石刻造像始终承载的军政象征等多重历史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 阿里三围 拉达克 石刻造像 弥勒
下载PDF
从高原华服到以衣现礼:西藏西部壁画中宣舞服制与历史意蕴
8
作者 任赟娟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2年第2期23-29,共7页
古格宫廷礼乐宣舞的表演场景被绘制在古格故城红、白殿等最为庄严的佛殿之中,在西藏西部诸多壁画题材中独树一帜,深入解读相关图像可为史载稀缺的古格王国社会和高原丝路研究提供重要信息。除古格故城遗址之外,相关图像另在达巴遗址以... 古格宫廷礼乐宣舞的表演场景被绘制在古格故城红、白殿等最为庄严的佛殿之中,在西藏西部诸多壁画题材中独树一帜,深入解读相关图像可为史载稀缺的古格王国社会和高原丝路研究提供重要信息。除古格故城遗址之外,相关图像另在达巴遗址以及拉达克地区的当嘎寺和宛喇寺中均有发现。宣舞服饰吸收融合了本土、中原以及中亚等多元文化因子,涉及首服、身衣、足服与佩饰等西藏西部古代贵族礼服构成,其服用场景折射出古格王国礼制宏阔以及古代阿里三围多元文化交融之盛况。本文根据壁画材料,运用图像学方法溯古源今,力图揭示壁画中宣舞服制及其以衣现礼的历史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宣服 “高原丝绸之路” 阿里三围 宫廷礼乐
下载PDF
清代多语种文献所见时人对拉达克的认知
9
作者 陈柱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8-71,214,共15页
拉达克是西藏阿里地区(“阿里三围”)一部分,也称“阿里芒域”,是西藏地方的一种地方性知识,构成当地传统的地理、历史和政治观念。这一观念影响深远广泛,在清代多语种文献中仍多有反映。清代卫藏地区藏传佛教界和世俗贵族视拉达克为“... 拉达克是西藏阿里地区(“阿里三围”)一部分,也称“阿里芒域”,是西藏地方的一种地方性知识,构成当地传统的地理、历史和政治观念。这一观念影响深远广泛,在清代多语种文献中仍多有反映。清代卫藏地区藏传佛教界和世俗贵族视拉达克为“阿里芒域”,称呼拉达克或拉达克人时常冠以“阿里”一词;拉达克则自视为阿里地区一部分,与回疆地区交往时常自称“土伯特拉达克”或“土伯特”。西藏地方这一认知塑造了周边涉藏地区和穆斯林地区对拉达克的认知。清朝办理西藏和回疆事务的地方官员接受这一认知,进而影响了清廷对拉达克的认知,并形塑了西藏舆图和新疆方志对拉达克的描绘。南亚地区对拉达克的认知又塑造了近代西方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拉达克 西藏 阿里三围 土伯特 地方性知识
原文传递
仪式与社会中的性别结构——以东谷乃龙“乃堆”仪式为例
10
作者 苏发祥 格桑翁姆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0,209,共11页
仪式占据了人类从个体的生存、发展、消亡,到群体对世界的认知以及生产生活的方式,蕴含许多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仪式研究不仅能阐释丰富的民俗文化,也能有效分析社会结构产生的根源。文章以四川省甘孜县东谷乃龙(■)“乃堆”祭祀仪式... 仪式占据了人类从个体的生存、发展、消亡,到群体对世界的认知以及生产生活的方式,蕴含许多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仪式研究不仅能阐释丰富的民俗文化,也能有效分析社会结构产生的根源。文章以四川省甘孜县东谷乃龙(■)“乃堆”祭祀仪式的田野调查为基础,记录以性别区分的两种仪式单元过程,即以男性为主的祭山仪式和以女性为主的祭鲁仪式,通过详细阐述“仪式前”“仪式中”“仪式后”3种仪式阶段各部分的内容,分析仪式主体和仪式对象相通的性别身份和不同阶段呈现的结构状态,解读潜藏在仪式之下的结构、作用和象征意涵,探讨仪式主体的性别身份对藏族社会结构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 象征 性别 东谷乃龙
原文传递
具身性实践:藏传佛教转经仪式新解——四川康定瓦斯碉白塔个案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穆静然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4-85,M0004,共13页
基于对四川康定瓦斯碉白塔的实地考察,本文指出,藏传佛教转经仪式可以被理解为一种通过累积身体运动来达成修行目的的具身性实践。转经仪式的三个面向,即身体主体的建构、对环境的具身性感知以及具身性社交的达成都说明,不管是在个人层... 基于对四川康定瓦斯碉白塔的实地考察,本文指出,藏传佛教转经仪式可以被理解为一种通过累积身体运动来达成修行目的的具身性实践。转经仪式的三个面向,即身体主体的建构、对环境的具身性感知以及具身性社交的达成都说明,不管是在个人层面,还是在超出个人的环境和社会层面,身体实践都占有核心地位。转经并非完全如美国人类学家奥特纳所言的是一种以消解自我意识为目的的机械运动,因为转经主体的能动性经由身体得以表达。具身性实践视角的引入,对于反思和解构西方学界长期存在的身体与意识、观念与实践的二元对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性实践 身体 转经仪式 藏传佛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