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7篇文章
< 1 2 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ng Ci Style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1
作者 郑旭玲 周昌乐 曾华琳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10年第2期181-184,共4页
To identify Song Ci style automatically,we put forward a novel stylistic text categorization approach based on words and their semantic in this paper. And a modified special word segmentation method,a new semantic rel... To identify Song Ci style automatically,we put forward a novel stylistic text categorization approach based on words and their semantic in this paper. And a modified special word segmentation method,a new semantic relativity computing method based on HowNet along with the corresponding word sense disambiguation method are proposed to extract words and semantic features from Song Ci. Experiments are carried out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se methods are effec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ylistic text categorization word sense disambiguation (WSD) word segmentation HOWNET song ci
下载PDF
Visual storytelling of Song Ci and the poets in the social–cultural context of Song dynasty 被引量:3
2
作者 Wei Zhang Qian Ma +1 位作者 Rusheng Pan Wei Chen 《Visual Informatics》 EI 2021年第4期34-40,共7页
Song Ci is treasur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which indicates social and cultural evolution in ancient times.Despite the efforts by historians and litterateurs in investiga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ng Ci,it ... Song Ci is treasur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which indicates social and cultural evolution in ancient times.Despite the efforts by historians and litterateurs in investiga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ng Ci,it is still unclear how to effectively distribute and promote Song Ci in the public sphere.The complexity and abstraction of Song Ci hamper the general public from closely reading,analyzing,and appreciating these excellent works.By means of a set of visual analysis methods,e.g.the spatiotemporal visualization,we exploit visual storytelling to explicitly present the latent and abstractive features of Song Ci.We apply straightway visual charts and lighten the burden of understanding the stories,in order to achieve an effective public distribution.The effectiveness and aesthetics of our work are demonstrated by a user study of three participant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The result reveals that our story is effective in the distribution,understanding,and promotion of Song C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sual storytelling of song ci Spatio-temporal visualization Textual visual analysis
原文传递
The Evolution of the Ci Poetry of the Song Dynasty
3
《China & The World Cultural Exchange》 1997年第5期45-46,共2页
关键词 The Evolution of the ci Poetry of the song Dynasty
下载PDF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是“文”吗?——兼论“辞”的文体特点
4
作者 李定广 丁震寰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4-43,共10页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高中《语文》课本定为“文”,而当代研究著作及诗文选本中,或被归为“诗”,或被归为“文”,使得《归去来兮辞》文体归属成了疑难问题。经考察,《归去来兮辞》在宋前被归于“辞”或“诗”无异议,宋代开始有人将其...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高中《语文》课本定为“文”,而当代研究著作及诗文选本中,或被归为“诗”,或被归为“文”,使得《归去来兮辞》文体归属成了疑难问题。经考察,《归去来兮辞》在宋前被归于“辞”或“诗”无异议,宋代开始有人将其视作“文”。“辞”作为文体概念时有两重含义,其一指“楚辞体”的诗,与“骚”实为一体异名,这一文体常与“赋”发生混淆。较之于“赋”,在文体形式上“辞”在句中或句末多带有“兮”字或其他语气助词;在文体属性上“辞”更多的是直接自我抒情,与“赋”以铺陈体物为主有别;文体写作上“辞”的感情流动是作品内部生发的,即所谓“潜气内转”,“赋”则多靠使用关联词连接意脉。其二指歌词,这一文体概念后来被“词”包含。《归去来兮辞》完全符合“辞”的文体特点,本质属性是诗,在当下文体分类中应该归于诗而非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去来兮辞》 文体归属 辞赋差异
下载PDF
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文学核心术语的英译研究——以英译“唐诗、宋词、元曲”为例
5
作者 左娟霞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61-64,124,共5页
为了扩大中国典籍文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以唐诗、宋词、元曲的英译为例,分析中国典籍文学中的核心术语英译方法。首先介绍中国典籍文学,了解英译中核心术语的必要性。介绍唐诗、宋词、元曲在英译中应注意的要点,并提出最佳英译的建议。... 为了扩大中国典籍文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以唐诗、宋词、元曲的英译为例,分析中国典籍文学中的核心术语英译方法。首先介绍中国典籍文学,了解英译中核心术语的必要性。介绍唐诗、宋词、元曲在英译中应注意的要点,并提出最佳英译的建议。其次分别从英译主体之间开展合作交流、了解英译受众需求两方面,提出中国典籍文学核心术语英译的策略。通过对唐诗、宋词、元曲的分析,明确中国典籍文学具有的价值,以期能够为今后文学作品翻译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术语 唐诗 宋词 元曲 英译
下载PDF
2021年屈原及楚辞研究综述
6
作者 方铭 史凤云 《云梦学刊》 2024年第5期25-37,共13页
屈原及楚辞的学术研究历史悠久,2021年继续呈现出持久生命力,各类专著、学术论文等成果迭出,涉及屈原精神与文化影响研究、楚辞文本研究、楚辞学史研究、宋玉研究、楚辞海外传播与翻译接受研究等诸多领域。
关键词 屈原 楚辞 楚辞学史 宋玉 楚辞传播
下载PDF
稼轩是何人:对“豪放”的追索
7
作者 刘学(译) 《长江学术》 CSSCI 2024年第2期84-94,共11页
从批评史的角度切入,追索“豪放”用于辛词批评的确切内涵,辛弃疾词的总体风貌和基本特征可以得到大致的勾勒。由此可见,辛词研究的核心议题并非爱国情怀的表达,而是词人自我人格的书写展露。一个真实可感的躁动不安的个体和一种奇特气... 从批评史的角度切入,追索“豪放”用于辛词批评的确切内涵,辛弃疾词的总体风貌和基本特征可以得到大致的勾勒。由此可见,辛词研究的核心议题并非爱国情怀的表达,而是词人自我人格的书写展露。一个真实可感的躁动不安的个体和一种奇特气质的粗犷之美,这是辛弃疾区别于其他词人的最为突出的特征,而这种中国诗歌传统中罕见的、狂放不羁的人格特质在辛词中得到了强有力的彰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弃疾 批评 豪放 人格特质
下载PDF
宋代词论的“尚清”意识
8
作者 吴洋洋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45-50,共6页
宋代词论呈现出了鲜明的“尚清”意识。“清”话语可以指向词体的构成部分,也可以指向作品整体的审美风格和词人人品境界。反映在宋词上,“清”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文辞上的明净自然,意蕴层面的高雅不俗。“尚清”意识与宋代儒学复兴... 宋代词论呈现出了鲜明的“尚清”意识。“清”话语可以指向词体的构成部分,也可以指向作品整体的审美风格和词人人品境界。反映在宋词上,“清”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文辞上的明净自然,意蕴层面的高雅不俗。“尚清”意识与宋代儒学复兴密切相关,也是文人阶层追求清雅生活的文学表达。宋代词论的“尚清”意识,反映出中国古代“取象连类”的思维方式和宋代文学艺术整体审美风尚,推动了后世词论的“尚清”审美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词论 尚清
下载PDF
明代词选对周邦彦词的高度接受及其原因
9
作者 张金梅 张中宇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21-26,共6页
在词乐亡佚的背景下,以声律谐婉著称的周邦彦词被选家取为填词范式,在重要谱体词选中选录数量多高居第一。明中期推崇“婉约为正”的词学观念,周邦彦因其词“柔情曼声,摹写殆尽”,选家视其词为“正宗”,选录数量仍位居前列,《花草粹编... 在词乐亡佚的背景下,以声律谐婉著称的周邦彦词被选家取为填词范式,在重要谱体词选中选录数量多高居第一。明中期推崇“婉约为正”的词学观念,周邦彦因其词“柔情曼声,摹写殆尽”,选家视其词为“正宗”,选录数量仍位居前列,《花草粹编》选录更多达104首。杨慎等人有意改变明中期以来较单一的选词标准,兼选婉约与豪放,图以豪放之气驱靡柔之风,周邦彦词选录数量出现起伏,但整体接受“热度”仍较高。周邦彦词在明代的接受与其艺术特质、明代选家的审美标准及正变思潮等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宋词选本 周邦彦词 接受 原因
下载PDF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中袭旧诗词的特征及成因
10
作者 杨志君 段海波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92-103,共12页
明末清初的9部代表性拟话本小说掺入了大量的古代诗词,其中诗歌275首、词作82首。拟话本小说中的袭旧诗词,以唐诗、宋词为主,是唐诗、宋词经典化的一种表现;以小众诗词为主,较少选用名家名作;以通俗诗词为主,较少选用典雅含蓄的诗词;大... 明末清初的9部代表性拟话本小说掺入了大量的古代诗词,其中诗歌275首、词作82首。拟话本小说中的袭旧诗词,以唐诗、宋词为主,是唐诗、宋词经典化的一种表现;以小众诗词为主,较少选用名家名作;以通俗诗词为主,较少选用典雅含蓄的诗词;大部分诗词带有劝诫意义,承载着作者的教化意图。这些特点的形成,缘于明末清初“轶宋窥唐”的文学主张、通俗诗词受明人追捧及书商青睐、小说对道德劝诫的重视、儒家的“诗教”传统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拟话本小说 袭旧诗词 唐诗宋词 通俗诗词
下载PDF
政治之后是审美:宋词中的扬州都市文化
11
作者 张兴龙 徐畅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68-76,共9页
两宋词人生命个体在现实“不自由的生存”境遇中,发展出社会性情感和生命本质力量,由此孕育出审美需要,并通过“诗性智慧机能”在纷繁人生中生产出审美一脉,从而把生命个体经验中的创伤转化为澄明的诗意。从政治与审美的关系上看,宋词... 两宋词人生命个体在现实“不自由的生存”境遇中,发展出社会性情感和生命本质力量,由此孕育出审美需要,并通过“诗性智慧机能”在纷繁人生中生产出审美一脉,从而把生命个体经验中的创伤转化为澄明的诗意。从政治与审美的关系上看,宋词中的扬州都市文化,具有鲜明的“政治之后是审美”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词 扬州 都市文化 审美
下载PDF
远望与徘徊之间:性别空间视域下的宋词庭院意象建构与文化意蕴
12
作者 莫亚容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9-46,共8页
“庭院”作为宋词惯用意象,亦是典型的性别空间。结合性别空间理论再看宋词庭院意象的文化内涵,并通过归纳宋代男女词人在庭院书写中的异同,结合女词人的在场自述,还原庭院意象“性别化”的真实状态;而在男性词人进入庭院书写后,庭院意... “庭院”作为宋词惯用意象,亦是典型的性别空间。结合性别空间理论再看宋词庭院意象的文化内涵,并通过归纳宋代男女词人在庭院书写中的异同,结合女词人的在场自述,还原庭院意象“性别化”的真实状态;而在男性词人进入庭院书写后,庭院意象的内涵得到部分延展,其中历史积累的写作经验亦是不可忽视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词 庭院意象 空间 性别
下载PDF
论空间视域下“长安道”书写
13
作者 杜宇翔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68-73,共6页
“长安道”原指通向长安城的驿路,它在文学作品中被逐渐演化为一种文学景观。从空间视域角度分析,宋代以前文学中的“长安道”书写多出现于宫廷、军事等文学空间。宋词中的“长安道”景观参与行旅、追忆、战争等文学空间的构建。宋词中... “长安道”原指通向长安城的驿路,它在文学作品中被逐渐演化为一种文学景观。从空间视域角度分析,宋代以前文学中的“长安道”书写多出现于宫廷、军事等文学空间。宋词中的“长安道”景观参与行旅、追忆、战争等文学空间的构建。宋词中的“长安道”书写体现独特的“家园情结”,这一情结既对故乡有思念与遗忘,也对故国有怀恋与无奈。研究“长安道”书写有助于呈现其文学史和文化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安道 宋词 文学空间 家园情结
下载PDF
论唐宋词释放型的情感表达
14
作者 刘天禾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94-105,共12页
在唐宋词情感结构的横向维度中,主体的能动意识与情感本体的潜意识共同决定着情感动向。若词人对情感脉络的前行之势不加约束,而是任其肆意消泻,便是释放型的情感表达,多呈现出单向无止境的样态和延展性组合的特征。主要可从两条路径对... 在唐宋词情感结构的横向维度中,主体的能动意识与情感本体的潜意识共同决定着情感动向。若词人对情感脉络的前行之势不加约束,而是任其肆意消泻,便是释放型的情感表达,多呈现出单向无止境的样态和延展性组合的特征。主要可从两条路径对这种表达方式加以解构。从内容上看,可将情感分为豪情与幽情,二者各具群体共通感与个体化思绪的蕴意指向。从形式上看,可将情感的释放形态分为倾泻式的明潮和渗透式的暗涌,二者的划分标准同意脉流速和心理欲力相关;明潮讲求意脉的直观彰露,暗涌意指创作主体往往选择在场或不在场媒介来对情感表达略作荫蔽。词作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令切分后的这四重界域交汇共融,大致呈现出四种组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词 释放型 情感表达 豪情 幽情
下载PDF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黄宏荃《英译宋代词选》中的“心译”法解析
15
作者 冯全功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78-89,112,F0003,共14页
作为一名被遮蔽的翻译家,黄宏荃的代表性译作《英译宋代词选》还未引起学界应有的重视。论文旨在探讨黄宏荃在《英译宋代词选》中提出的“心译”法,结合书中的大量译例,分析其具体表现,主要包括:(1)撰写导言与注释,为译文读者提供解读语... 作为一名被遮蔽的翻译家,黄宏荃的代表性译作《英译宋代词选》还未引起学界应有的重视。论文旨在探讨黄宏荃在《英译宋代词选》中提出的“心译”法,结合书中的大量译例,分析其具体表现,主要包括:(1)撰写导言与注释,为译文读者提供解读语境;(2)添加具体词汇,烘托原作的情感氛围;(3)充分利用英语形合特征,打造地道译文;(4)采用各种变通手段,译出原作的精神与韵味。黄宏荃的“心译”法对中国古典诗词以及整个文学翻译不无启发,译者唯有全身心地投入翻译,方能产出精品译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宏荃 《英译宋词词选》 “心译”法 中国古典诗词
下载PDF
基于宋词的意蕴探析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风貌
16
作者 张琳鹏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学术研究》 2024年第3期73-76,共4页
在崇文抑武、实行文官制度的宋代,统治者采取“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以儒立国”等思想方略,这些都促使宋代拥有了长治久安的政治局面。除此之外,科考制度的完善、门阀观念的消亡等因素使得广大的底层知识分子身于高层的官僚阶级,宋代... 在崇文抑武、实行文官制度的宋代,统治者采取“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以儒立国”等思想方略,这些都促使宋代拥有了长治久安的政治局面。除此之外,科考制度的完善、门阀观念的消亡等因素使得广大的底层知识分子身于高层的官僚阶级,宋代文人士大夫普遍受到朝廷的重用,其参政热情、创作动机、道德观念、社会责任等意识空前高涨,宋词就是在这样独特的历史背景下呈现出它特有的文化意蕴。本文通过赏析宋代经典词作的艺术特色着手,重在探析这些词作背后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风貌:享乐人生的思想盛行、情与理的矛盾冲突、“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心态、勇担道义的爱国情怀;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这些精神风貌产生的外在或内在原因,从而让我们对宋代文人士大夫的思想心态和人格魅力有个全面又深入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词 文化意蕴 文人士大夫 精神风貌 产生原因
下载PDF
The Records of Anatomy in Ancient China
17
作者 Shuijin Shao Haidong Guo +2 位作者 Fangfang Mou Chunxia Guo Lisheng Zhang 《Chinese Medicine and Culture》 2020年第4期210-215,共6页
Through long-term observations and repeated practices of human body structure,anatomical knowledge in ancient China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from the sprouting period when ancient Chinese hunted animals for survival,to... Through long-term observations and repeated practices of human body structure,anatomical knowledge in ancient China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from the sprouting period when ancient Chinese hunted animals for survival,to anatomical exploration,which breaks the shackles of fear and religious rites.For example,Hua Tuo(华佗),a famous doctor in the period of The Three Kingdoms,did exquisite abdominal surgery;Yan Luozi(烟萝子),a Taoist priest in the period of The Five Dynasties,drew a map of human anatomy;Wang Weiyi(王唯一),a medical official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was responsible for casting acupuncture bronze figures,an anatomical mold for practicing acupuncture;Song Ci(宋慈),a forensic expert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wrote Xi Yuan Ji Lu(《洗冤集录》Collected Cases of Injustice Rectified);Wang Qingren(王清任),a physician in Qing Dynasty wrote Yi Lin Gai Cuo(《医林改错》Correction on Errors in Medical Works).Ancient Chinese anatomy is far ahead of Western anatomy in understanding and describing human body structures.It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emergence of Huang Di Nei Jing(《黄帝内经》Huangdi's Internal Classic)and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visceral manifestation theory and meridian and collateral theory.Even now,it has served 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clinical practices.Anatomical knowledges,such as relevant operation records,books,Atlas,models in ancient China,especially the names of Zangorgan and Fu-organ,bones and five sense organs,are still used in modern anatomy and modern medicine,making indelible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natomy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ATOMY song ci(宋慈) Xi Yuan Ji Lu(《洗冤集录》Collected Cases of Injustice Rectifi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Yi Lin Gai Cuo(《医林改错》Correction on Errors in Medical Works) Wang Qing Ren(王清任) Hua Tuo(华佗)
下载PDF
谢灵运赋引《诗》——兼论南朝赋引《诗》之嬗变
18
作者 吕静 程维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90-95,共6页
谢灵运赋作引用先秦典籍现象层出不穷,其中引用《诗》达48次之多,展现出晋宋之际赋家以《诗》代言、引《诗》取辞的一面。其赋引《诗》突破了先秦引《诗》说理、汉赋引《诗》的政治传统,注重《诗》的史学、文学价值。谢赋引《诗》取辞... 谢灵运赋作引用先秦典籍现象层出不穷,其中引用《诗》达48次之多,展现出晋宋之际赋家以《诗》代言、引《诗》取辞的一面。其赋引《诗》突破了先秦引《诗》说理、汉赋引《诗》的政治传统,注重《诗》的史学、文学价值。谢赋引《诗》取辞追求陌生化、独创性的表达,开南朝求新求奇风气之先河;引《诗》与引其他家经典并置而观,体现了从尊儒经转变为尊多家经典的观念变化;引《诗》事不取实指而取普遍意义,有时甚至为了贴合文本语境,赋家会消解部分诗义。这一系列行为都体现了南朝文人引《诗》“尊经”与“通变”的新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灵运 引《诗》
下载PDF
“意觉”通感:“自我”的隐显与唐宋词的演进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彤彤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30-137,共8页
“六根互用”理论体现出通感从“五官”到“六根”的转化。“意觉”,是指人或动物受到外界刺激而在情感、心理、精神上产生的感觉,对生理、心理、文学创作意义重大。于词而言,温庭筠词中的意觉通感呈现出女性化、代言体的抒情特色,其自... “六根互用”理论体现出通感从“五官”到“六根”的转化。“意觉”,是指人或动物受到外界刺激而在情感、心理、精神上产生的感觉,对生理、心理、文学创作意义重大。于词而言,温庭筠词中的意觉通感呈现出女性化、代言体的抒情特色,其自我意识处于隐没状态;李煜词中意觉运用得以丰富,其对自我意识的书写推动词体转型,但这种“萌发”大致属于无意识地运用与表露;苏轼词中意觉运用具有抒情自我化、书写哲理思辨等特质,其意觉运用中表现出强烈的自我认知和表达欲望,同时也为词体的功能、格调、地位都带来极大的拓展和提升。温、李、苏三位词人的创作反映出唐宋词从伶工之词向士大夫之词发展历程,而“自我”意觉的觉醒是其间重要关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感 意觉 唐宋词 温庭筠 李煜 苏轼
下载PDF
从“形似”论探析柳永词中的北宋风景与绘画
20
作者 马欢欢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4-28,共5页
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发展至北宋,表现领域不断开阔,词人兼具画家眼光,积极把握各种风景,词也同其他文体一样具备“形似”特征。“形似”论在词与画中的互动阐明了这一文论的发展溯源和词画领域之间的“出位之思”。柳永词中的北宋风景... 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发展至北宋,表现领域不断开阔,词人兼具画家眼光,积极把握各种风景,词也同其他文体一样具备“形似”特征。“形似”论在词与画中的互动阐明了这一文论的发展溯源和词画领域之间的“出位之思”。柳永词中的北宋风景借鉴绘画创作的视觉感知,仿若身临其境,其山水风光之词,镜头感极强,形似逼真;其都市气象之词,画面感扑面而来,巧构形似。在“形似”论的艺术审美风尚观照下,表现在柳永词中的审美追求为“了然境像,故得形似”和“词中有画,画中有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似 柳永词 北宋风景 绘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