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Ag(NH3)2^+中的Ag^+是sp杂化成键的商榷
1
作者 夏泽吉 《大学化学》 CAS 1994年第6期53-54,共2页
对Ag(NH_3)_2~+中的Ag~+是sp杂化成键的商榷夏泽吉(四川达县师专化学系635000)目前在国内一些高等院校使用的《无机化学》[1,2]教材中,对Ag(NH3)配离子中的Ag(Ⅰ)均认为是sp杂化成键,而且有... 对Ag(NH_3)_2~+中的Ag~+是sp杂化成键的商榷夏泽吉(四川达县师专化学系635000)目前在国内一些高等院校使用的《无机化学》[1,2]教材中,对Ag(NH3)配离子中的Ag(Ⅰ)均认为是sp杂化成键,而且有的《无机化学》[3]为了强调形成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杂化 dsp杂化 银氨配离子 配位链 络合物
下载PDF
类金刚石薄膜sp^2-sp^3轨道杂化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王丽莉 万强 +1 位作者 胡文军 赵晓平 《分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16-321,共6页
以强σ键连接的sp2和sp3杂化碳饱和簇模型,即金刚石和石墨两相和团簇模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子结构、电荷分布、能带结构、电子态密度和分子轨道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和分析,研究了类金刚石薄膜中sp2-sp3轨道杂化的空间结构稳定性的成键特性... 以强σ键连接的sp2和sp3杂化碳饱和簇模型,即金刚石和石墨两相和团簇模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子结构、电荷分布、能带结构、电子态密度和分子轨道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和分析,研究了类金刚石薄膜中sp2-sp3轨道杂化的空间结构稳定性的成键特性等.结果表明,成键过程中由于微扰作用破坏了原子内部"吸引"与"排斥"的平衡关系,使电子云重新分布,而键能大小和电子云的重叠密切相关,因而两相共存对电荷分布和结构均有影响.能带结构分析发现sp2杂化C原子将π键引入,产生π和π*能带使带隙变窄,说明类金刚石薄膜的半导体本质.电子态密度计算结果中费米能级附近出现杂质峰,说明存在中间杂化和/或π态和σ态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金刚石薄膜 sp2-sp3轨道 第一性原理 计算机模拟
下载PDF
sp^2杂化三维碳材料构建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朱彦武 陶柱晨 倪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9-141,共13页
sp^2杂化是碳碳成键的重要方式之一,利用其三重对称空间构型可以得到稳定的石墨结构和亚稳定的富勒烯、纳米碳管、石墨烯等碳纳米结构;未参与杂化的电子形成游离的π键,使得以上材料具有较好的电子导电性或其他独特的电学性质.因其优异... sp^2杂化是碳碳成键的重要方式之一,利用其三重对称空间构型可以得到稳定的石墨结构和亚稳定的富勒烯、纳米碳管、石墨烯等碳纳米结构;未参与杂化的电子形成游离的π键,使得以上材料具有较好的电子导电性或其他独特的电学性质.因其优异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特性,sp^2杂化碳材料,尤其是sp^2杂化纳米碳材料引起了巨大关注,有望在电子、能源、生物医疗、制药、功能材料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已经进行的众多研究中,经常需要把上述碳纳米材料进行组装、构建成三维材料,从而在更大的尺度和空间中体现纳米基元的优异特性.本文综述了基于sp^2杂化的三维碳材料的最新进展,以构建方式和构建基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出发点进行相关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材料 纳米碳材料 sp2 三维碳材料 可控制备
下载PDF
石墨烯中碳原子sp^2杂化轨道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宇 张兰兰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2-44,共3页
在量子力学框架内研究了碳原子单层二维晶体(石墨烯)的共价键方向与几何结构.采用原子轨道波函数构建杂化轨道波函数,根据波函数所满足的条件与性质计算,确定了平面内3个共价键的方向.所得结果能较好地解释与理解石墨烯的峰窝结构的形... 在量子力学框架内研究了碳原子单层二维晶体(石墨烯)的共价键方向与几何结构.采用原子轨道波函数构建杂化轨道波函数,根据波函数所满足的条件与性质计算,确定了平面内3个共价键的方向.所得结果能较好地解释与理解石墨烯的峰窝结构的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sp2轨道 晶体结构
下载PDF
SP型杂化轨道讲授小议
5
作者 谢芳 《卫生职业教育》 2007年第19期89-90,共2页
在中职药剂专业有机化学讲授杂化轨道理论时,导入基本理论为讲授作铺垫,明确杂化的定义、SP型杂化分类及空间构型等;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增强SP型杂化轨道理论的感性认识;结束时,做好总结、巩固成果,让学生真正理解SP型杂化轨道... 在中职药剂专业有机化学讲授杂化轨道理论时,导入基本理论为讲授作铺垫,明确杂化的定义、SP型杂化分类及空间构型等;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增强SP型杂化轨道理论的感性认识;结束时,做好总结、巩固成果,让学生真正理解SP型杂化轨道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轨道 能量 构型
下载PDF
碳纤维在石墨化处理过程中的sp2结构转变 被引量:6
6
作者 陈旺 焦娜 +1 位作者 徐樑华 曹维宇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6-48,共3页
利用激光拉曼光谱的方法,研究了国产PAN基碳纤维CCF300在石墨化过程中碳化学结构的变化规律。通过对散射谱图进行分峰分析,根据不同振动峰的归属,提出了sp2结构转化度α,即IG/(IG+IC)这一表征纤维由碳纤维向石墨材料转变进程的结构参数... 利用激光拉曼光谱的方法,研究了国产PAN基碳纤维CCF300在石墨化过程中碳化学结构的变化规律。通过对散射谱图进行分峰分析,根据不同振动峰的归属,提出了sp2结构转化度α,即IG/(IG+IC)这一表征纤维由碳纤维向石墨材料转变进程的结构参数。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不断升高,纤维中的无序碳结构逐渐减少,在1 700℃之前sp3杂化向sp2杂化结构转变的速率较快;在1 700℃之后,转变速率明显变慢,逐步形成了最终石墨纤维的规整六元环结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石墨 sp2 拉曼光谱
下载PDF
具有N梯度浓度的碳自掺杂氮化碳薄膜的性能研究
7
作者 沈洪雪 金克武 +1 位作者 姚婷婷 王天齐 《化学工程师》 CAS 2021年第6期12-14,64,共4页
利用实验室自有大型中试线磁控溅射设备,以纯度为99.99%的石墨为靶材,以Ar、N2为溅射和反应气体,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法,制备了一系列碳自掺杂氮化碳薄膜。利用XRD、SEM、拉曼光谱等检测手段对薄膜的成分、形貌、光学性能以及电阻率等进行... 利用实验室自有大型中试线磁控溅射设备,以纯度为99.99%的石墨为靶材,以Ar、N2为溅射和反应气体,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法,制备了一系列碳自掺杂氮化碳薄膜。利用XRD、SEM、拉曼光谱等检测手段对薄膜的成分、形貌、光学性能以及电阻率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溅射过程中通过对N进行浓度梯度控制,成功实现了碳自掺杂,同时氮化碳薄膜已初具晶型;碳自掺杂很好的调节了薄膜的电阻率,其值可根据需要在很宽的范围内(超导至高阻)调节;透过率基本维持在87%以上。同时氮的掺入对薄膜碳也起到了稳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自掺 CN薄膜 sp3 梯度浓度
下载PDF
石墨转化纳米金刚石相变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8
作者 马服辉 石佑敏 +3 位作者 姜伯晨 王正义 梅璐 朱玉广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60-865,共6页
为了探讨1维微尺度热传导模型不同激光能量对石墨转化纳米金刚石相变机理的影响,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优化后的石墨结构,用有限差分法计算了激光辐照石墨表面的温度分布;基于sp^(3)杂化键可以明显地区分金刚石和石... 为了探讨1维微尺度热传导模型不同激光能量对石墨转化纳米金刚石相变机理的影响,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优化后的石墨结构,用有限差分法计算了激光辐照石墨表面的温度分布;基于sp^(3)杂化键可以明显地区分金刚石和石墨结构,根据能量耦合得到不同激光能量条件下辐照石墨的态密度带隙,研究了碳原子键合条件。结果表明,只有当激光能量达到5 J时,才能形成少量sp^(3)杂化碳原子;随着激光能量的增加,液相下受辐照的石墨表面的温度随之增加,碳原子中的自由电子更容易移动到成键分子轨道,电子的电负性增强,从而增强sp^(3)键的极性,并有助于将sp^(2)键转变为sp^(3)键。该研究结果对在液相激光辐照下提升纳米金刚石制备效率、探究纳米金刚石制备机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相变机制 分子动力学模拟 激光能量 温度分布 sp3
下载PDF
氮化碳薄膜的光电特性研究
9
作者 沈洪雪 李刚 +3 位作者 姚婷婷 金葆琪 金克武 王天齐 《真空》 CAS 2020年第3期34-36,共3页
以高纯石墨为靶材,Ar、N2为溅射和反应气体,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N掺杂量的氮化碳薄膜。利用XRD、SEM、分光光度计、高阻抗率计等检测手段对薄膜的成分、形貌、透过率、电阻率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N薄膜已初具晶型;随... 以高纯石墨为靶材,Ar、N2为溅射和反应气体,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N掺杂量的氮化碳薄膜。利用XRD、SEM、分光光度计、高阻抗率计等检测手段对薄膜的成分、形貌、透过率、电阻率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N薄膜已初具晶型;随着溅射腔室中N2含量的增加,薄膜中N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状态,薄膜的电阻率维持在(10-5~1015)Ω·cm范围内变动;透过率基本维持在85%~91%之间。N的掺入对薄膜中的sp3杂化C起到了稳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3 透过率 电阻率 晶型
下载PDF
SP^3杂化的气体分子在金红石相二氧化钛(110)面吸附规律与特性 被引量:7
10
作者 朱洪强 冯庆 +1 位作者 周晴 陈小雨 《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0-108,共9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体系下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超软赝势方法,研究了sp3杂化气体分子H2O,NH3和CH4在金红石相Ti O2(110)表面的吸附.研究发现:含有氧空位的表面较无氧空位表面更容易吸附气体分子.影响吸附稳定性和吸附能的主要因素...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体系下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超软赝势方法,研究了sp3杂化气体分子H2O,NH3和CH4在金红石相Ti O2(110)表面的吸附.研究发现:含有氧空位的表面较无氧空位表面更容易吸附气体分子.影响吸附稳定性和吸附能的主要因素是分子的极化率,分子极化率越大,吸附越稳定.表面氧空位对分子负电荷中心的吸附是整个吸附的主要原因.通过差分电荷密度和电荷布居数分析来看,表面与吸附分子存在电荷转移,转移电子数目大小为:N>O>C,吸附方式为化学吸附,吸附稳定性为NH3>H2O>CH4.通过态密度、吸收谱和反射谱分析发现,表面氧空位缺陷使材料在费米能级附近出现了态密度峰值,极大地改变了材料的光学性质,占主导作用;而表面吸附H2O,NH3,CH4分子后对表面的光学性质影响相对较低,占辅助作用.O,N,C原子的电子在费米能级附近的态密度贡献为N>O>C,与转移电子数目顺序一致.相比氧空位表面,吸附CH4后对材料的光学性质影响不大,但吸附H2O和NH3后其吸收系数和反射率有所降低.这为进一步研究该材料的气敏传感特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3 密度泛函理论 DFT-D TIO2 表面吸附
原文传递
β石墨炔衍生物结构稳定性及电子结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迟宝倩 刘轶 +6 位作者 徐京城 秦绪明 孙辰 白晟灏 刘一璠 赵新洛 李小武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71-79,共9页
石墨炔衍生物比石墨烯具有更多样化的原子结构,因而具有潜在的更丰富的电子结构.通过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了β石墨炔衍生物的结构稳定性、原子构型和电子结构.本文计算的β石墨炔衍生物系列体系由六边形碳环(各边... 石墨炔衍生物比石墨烯具有更多样化的原子结构,因而具有潜在的更丰富的电子结构.通过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了β石墨炔衍生物的结构稳定性、原子构型和电子结构.本文计算的β石墨炔衍生物系列体系由六边形碳环(各边原子数N=1—10)通过顶点相连而成.对结构与能量的计算分析表明:当N为偶数时,β石墨炔拥有单、三键交替的C—C键结构,其能量比N为奇数时,拥有连续C=C双键的石墨炔衍生物更稳定.计算的能带结构和态密度显示:根据碳环各边原子个数N的奇偶性不同,β石墨炔可呈现金属性(N为奇数时)或半导体特性(N为偶数时).该奇偶依赖的原子构型和电学性质是由Jahn-Teller畸变效应导致,与碳环各边原子碳链的实际长度无关.计算发现部分半导体β石墨炔(N=2,6,10)呈现狄拉克锥能带特征,其带隙约10 meV,且具有0.255×10~6—0.414×10~6m/s的高电子速度,约为石墨烯电子速度的30%—50%.本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表明,将sp杂化碳原子引入石墨烯六边形碳环的边上,可通过控制六边形各边原子个数的奇偶性调制其金属和半导体电子特性或狄拉克锥的形成,为免掺杂和缺陷调控纳米碳材料的电学性质和设计碳基纳米电子器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炔 狄拉克锥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sp/sp2炭材料
下载PDF
超导体MgB_2成相过程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永庆 冯旺军 +1 位作者 李翠环 陈映杉 《低温与超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3-37,共5页
根据镁和硼的基本化学性质、杂化轨道理论、前线轨道理论和粉末反应理论,分析了粉末反应中MgB2晶核的形成及生长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三步完成:(1)两种粉粒碰撞接触,做反相微幅受迫振动,产生MgB2成相区;(2)两个硼原子相遇,价轨道经sp2杂... 根据镁和硼的基本化学性质、杂化轨道理论、前线轨道理论和粉末反应理论,分析了粉末反应中MgB2晶核的形成及生长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三步完成:(1)两种粉粒碰撞接触,做反相微幅受迫振动,产生MgB2成相区;(2)两个硼原子相遇,价轨道经sp2杂化生成B2,镁原子的两个3s价电子自旋相反成对填入B2的π轨道形成π键,生成MgB2,此即MgB2初始晶核。初始晶核有四个外露半满电子轨道,具有顺磁性,电场分布不对称;(3)初始晶核以确定的杂化轨道平面方向,分别沿a轴和c轴相互接近反应,形成晶核沿三个轴六个方向的生长,π键演化成π63键,镁离子处于硼层的六角中心,最终形成MgB2单晶晶粒。固-液界面有利较大晶粒形成。温度升高,晶粒变大。由初始晶核可能生成MgB4和MgB7等。用初始晶核顺磁性和晶粒表面局域电子,对成相过程可做进一步试验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B2 sp2 晶核 晶核生长
下载PDF
超导体MgB_2成相过程及试验检验
13
作者 郭永庆 冯旺军 +1 位作者 李翠环 陈映杉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27-230,207,共5页
粉末反应中MgB2成相过程可分三步完成:两种粉粒由于热运动接触碰撞,做反相微幅受迫振动,形成MgB2成相区;两个硼原子接近,价轨道发生sp2杂化,反应生成B2,镁原子的两个3s价电子自旋相反且成对填入B2的π轨道形成π键生成MgB2,此即MgB2初... 粉末反应中MgB2成相过程可分三步完成:两种粉粒由于热运动接触碰撞,做反相微幅受迫振动,形成MgB2成相区;两个硼原子接近,价轨道发生sp2杂化,反应生成B2,镁原子的两个3s价电子自旋相反且成对填入B2的π轨道形成π键生成MgB2,此即MgB2初始晶核。初始晶核有不对称的电场分布和四个外露半满杂化电子轨道;初始晶核分别沿a和c三个轴六个方向接近反应,生长成单晶晶粒。晶粒表面的外露半满杂化电子轨道、镁离子和电子的局域电场可能将相邻晶粒中的晶格周期性接通,形成库伯对穿过晶粒界面的通道;不同晶面中的两种化学键可能导致两种费米分布、两种库伯对和双能隙。利用初始晶核顺磁性和晶粒表面局域电子,对成相过程可做进一步试验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B2 sp2 晶核 晶核生长
下载PDF
测量字迹电阻法判断添加变造字迹的原理探讨 被引量:6
14
作者 黄建同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用化学的杂化轨道理论为基础解释黑色字迹被添加变造的电阻测量方法。方法:用万用表的探针测量字迹笔画的电阻,根据有无电阻数值来判断字迹是否存在添加变造。结果:用sp2杂化轨道能较好地解释黑色笔迹产生电阻的原因。结论:为用杂... 目的:用化学的杂化轨道理论为基础解释黑色字迹被添加变造的电阻测量方法。方法:用万用表的探针测量字迹笔画的电阻,根据有无电阻数值来判断字迹是否存在添加变造。结果:用sp2杂化轨道能较好地解释黑色笔迹产生电阻的原因。结论:为用杂化轨道理论解释测量字迹电阻法分析判断字迹是否被添加变造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丰富充实了文件检验学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字迹电阻 添加变造 sp2轨道 理论基础
下载PDF
γ石墨炔衍生物结构稳定性和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献 程梅娟 +1 位作者 吴顺情 朱梓忠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78-285,共8页
通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原理计算,系统研究了γ石墨炔衍生物的结构稳定性、原子构型和电子性质.γ石墨炔衍生物的结构是由碳六元环以及连接六元环间的碳链组成,碳链上的碳原子数为N=1—6.研究结果表明,碳链上碳原子数的奇偶性对γ... 通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原理计算,系统研究了γ石墨炔衍生物的结构稳定性、原子构型和电子性质.γ石墨炔衍生物的结构是由碳六元环以及连接六元环间的碳链组成,碳链上的碳原子数为N=1—6.研究结果表明,碳链上碳原子数的奇偶性对γ石墨炔衍生物的结构稳定和相应的原子构型、电子结构性质具有很大的影响.其奇偶性规律为:当六元环间的碳原子数为奇数时,体系中的碳链均为双键排布,系统呈现金属性;当六元环间的碳原子数为偶数时,系统中的碳链形式为单、三键交替排列,体系为直接带隙的半导体.直接带隙的存在能够促进光电能的高效转换,预示着石墨炔在光电子器件中的应用优势.N=2,4,6的带隙分布在0.94—0.84 eV之间,带隙的大小与碳链上三键的数量和长度有关.研究表明,将碳原子链引入到石墨烯碳六元环之间,通过控制引入的碳原子个数可以调控其金属和半导体电子特性,为设计和制备基于碳原子的可调控s-p杂化的二维材料和纳米电子器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炔 碳原子链 sp/sp2 第一性原理计算
下载PDF
剖析NH_3分子的结构及键型
16
作者 李伊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2期43-44,共2页
在形成HN3分子时,由于N原子采取了SP型以及SP2型杂化,其杂化轨道以及原子轨道各自相互重叠电子配对,从而使三个N原子获得直线形结构和形成不同的键型。
关键词 NH3 分子结构 学键 直线形结构 sp Σ键 Π键
下载PDF
第3种碳:白碳
17
作者 郑晴 曹玮玮 杨国伟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2844-2855,共12页
如果以碳原子存在的形式对碳材料进行分类,自然界应该存在3种碳材料.第一种是以三维sp^(3)杂化结构碳原子构成的金刚石以及相关同素异构体;第二种是以二维sp^(2)杂化结构碳原子构成的石墨以及基于sp^(2)杂化的富勒烯、碳纳米管和石墨烯... 如果以碳原子存在的形式对碳材料进行分类,自然界应该存在3种碳材料.第一种是以三维sp^(3)杂化结构碳原子构成的金刚石以及相关同素异构体;第二种是以二维sp^(2)杂化结构碳原子构成的石墨以及基于sp^(2)杂化的富勒烯、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等石墨的同素异构体;第3种碳即由一维sp杂化结构碳原子构成的carbyne.由于carbyne目前没有相应的中文术语,根据它的研究历史和材料形态,我们称carbyne的中文译名为“白碳”.本文综述了白碳的合成、结构,以及光、电、磁、生物等奇异物性,讨论了其在微电子、光电子、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可能应用,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结构 一维sp杂化 碳链 白碳纳米晶
原文传递
碳硅二炔结构及性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颜笑 辛子华 张娇娇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387-393,共7页
采用基于量子力学的半经验哈密顿量的计算方法,即SCED-LCAO方法,模拟研究了碳硅二炔的稳定性结构、成键特点、电子结构等性质.得出其最稳定的结构是单层平面结构,晶格常数为12.251 A.它通过含有两个Si-C三键的链连接六元环构成.这种平... 采用基于量子力学的半经验哈密顿量的计算方法,即SCED-LCAO方法,模拟研究了碳硅二炔的稳定性结构、成键特点、电子结构等性质.得出其最稳定的结构是单层平面结构,晶格常数为12.251 A.它通过含有两个Si-C三键的链连接六元环构成.这种平面结构在很大高温范围内都可以保持其稳定特性,直到1520 K时,该基本结构才被破坏,且结构中出现四元环.体系温度低于1520 K时,均可通过降温,恢复其零温时的结构.研究还发现这种共轭结构中Si,C原子间存在稳定的sp杂化形式,对分布函数得出其键长为1.58 A左右.高温时sp杂化逐渐转变成其他杂化形式.计算结果表明,在零温下,该电中性系统中存在离域π键,使得系统中的Si-C键长呈现平均化趋势.研究表明,碳硅二炔的能隙为1.416 eV,LUMO,HOMO能级分别是0.386 eV和1.03 eV表明了其n型半导体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硅二炔 分子动力学模拟 sp杂化 稳定性
原文传递
纳米金刚石薄膜结构相变及摩擦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万强 王丽莉 胡文军 《固体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85-90,共6页
论文用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纳米金刚石薄膜的结构相变和表面重构,以及金刚石薄膜(110)表面不同方向上表面形态和抛光残余的本质.研究发现,纳米金刚石的表面碳团簇通过断开(111)面的σ键,形成具有碳六元环结构的石墨碎片;内... 论文用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纳米金刚石薄膜的结构相变和表面重构,以及金刚石薄膜(110)表面不同方向上表面形态和抛光残余的本质.研究发现,纳米金刚石的表面碳团簇通过断开(111)面的σ键,形成具有碳六元环结构的石墨碎片;内部原子sp3杂化向sp2杂化转化的发生是从(111)面上成对C原子向石墨相转化时形成π键的过程中获得了能量,驱动石墨的转变由表层向心部逐渐进行.转变过程中存在一种洋葱状富勒烯和金刚石结构共存的过渡相—Bucky-diamond,表面悬空键的消除和表层的富勒烯外壳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表面能和系统总能量,Bucky-Diamond结构稳定存在.sp2杂化碳的缓冲作用对薄膜中残余应力有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金刚石薄膜 表面重构 sp2 摩擦力 第一性原理
原文传递
可溶液加工蓝色聚集诱导发光小分子的合成及其器件性能(英文) 被引量:1
20
作者 余韵 杨杰 +3 位作者 任子淳 谢国华 李倩倩 李振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865-870,共6页
利用四苯基甲烷中碳原子特殊的sp^3轨道杂化结构来打断并控制分子内共轭程度,并采用硅原子替换四苯基甲烷中的碳原子合成四苯基硅烷.将这两种结构作为核,在其四周以四苯乙烯(TPE)或三苯乙烯(tri PE)修饰,设计并合成了六个具有聚集诱导发... 利用四苯基甲烷中碳原子特殊的sp^3轨道杂化结构来打断并控制分子内共轭程度,并采用硅原子替换四苯基甲烷中的碳原子合成四苯基硅烷.将这两种结构作为核,在其四周以四苯乙烯(TPE)或三苯乙烯(tri PE)修饰,设计并合成了六个具有聚集诱导发光(AIE)效应的小分子.这些分子均可以溶解在常见有机溶剂中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通过溶液旋涂法将其应用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中,得到最好的器件效率为亮度最大值(L_(max))1730 cd·m^(-2),电流效率最大值(Lmax)2.21 cd·A~^(-1),功率最大值(η_(p,max))0.77 lm·W^(-1),外量子效率最大值(η_(ext,max))1.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集诱导发光 sp3轨道 有机电致发光 溶液旋涂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