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VC/PP,PVC/PP/SPS共混体系相结构的X射线能谱微区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赵敏 姚子华 +2 位作者 王永 刘静 仇满德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1-135,共5页
本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能谱仪 (EDS)和IPP图像处理系统联用对PVC PP共混体系和磺化聚苯乙烯 (SPS)增容PVC PP共混体系相结构进行了X射线能谱微区分析。结果表明 :X射线能谱微区分析方法可用于共混物相结构的研究 ,所得到的特征... 本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能谱仪 (EDS)和IPP图像处理系统联用对PVC PP共混体系和磺化聚苯乙烯 (SPS)增容PVC PP共混体系相结构进行了X射线能谱微区分析。结果表明 :X射线能谱微区分析方法可用于共混物相结构的研究 ,所得到的特征元素面分布图像清晰、相归属准确。通过对图像处理得到的相面积百分数能够半定量地说明相间相容性。研究还表明SPS能明显改善PVC和PP的相容性 ,SPS对PVC和PP共混物的增容效果随SPS磺化度增加而变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能谱微区分析 面分布 相结构 SEM EDS IPP PVC/PP PVC/PP/sps共混体系 特征元素
下载PDF
超高大悬挑结构SPS支撑体系施工技术 被引量:5
2
作者 张桂美 李宏云 +2 位作者 姚开成 陆延明 陈军民 《建筑技术》 2021年第2期252-255,共4页
针对传统高支模支撑体系在高空大悬挑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因跨度大、高度高、施工荷载大,导致自身材料强度及体系结构缺陷无法满足其施工要求的问题,结合大渔文化旅游综合体(第一标段)项目施工,开发研制了将落地式高支模转化为普通支... 针对传统高支模支撑体系在高空大悬挑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因跨度大、高度高、施工荷载大,导致自身材料强度及体系结构缺陷无法满足其施工要求的问题,结合大渔文化旅游综合体(第一标段)项目施工,开发研制了将落地式高支模转化为普通支模的超高大悬挑结构SPS支撑体系。该支撑体系架体稳定承载力大,安拆快捷过程控制性好且可节约施工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挑结构 大承载力 sps支撑体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体系驱油效果研究 被引量:20
3
作者 姜振海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3-75,共3页
针对大庆油田应用的新型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体系,开展了微观仿真模型驱油实验和岩心驱油实验研究;对比了水驱油后聚合物溶液驱油、表面活性剂溶液驱、无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SP)二元复合驱体系驱油3种方案的驱油效果,研究了SP二... 针对大庆油田应用的新型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体系,开展了微观仿真模型驱油实验和岩心驱油实验研究;对比了水驱油后聚合物溶液驱油、表面活性剂溶液驱、无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SP)二元复合驱体系驱油3种方案的驱油效果,研究了SP二元复合体系界面张力和乳状液的含水率对其驱油效果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SP二元体系的驱油效果明显好于聚合物溶液和表面活性剂溶液的一元体系,人造岩心水驱油后,开展SP二元复合体系驱油提高采收率17.50%;人造岩心水驱后聚驱,再开展SP二元复合体系驱油提高采收率10.10%。该研究对指导SP二元复合体注入方案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二元复合体系 驱油效果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时域内三维上下部相互作用结构的非线性分析(英文)
4
作者 熊辉 邹银生 《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2期33-38,共6页
通过对动力问题中粘弹性边界和桩土界面的非线性接触的合理描述,提出了一种能有效地开展层状地基中桩(群)-上部结构非线性动力相互作用分析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地震作用下的(桩)基础结构共同作用进行了较全面的场动模拟,认为即使在非强... 通过对动力问题中粘弹性边界和桩土界面的非线性接触的合理描述,提出了一种能有效地开展层状地基中桩(群)-上部结构非线性动力相互作用分析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地震作用下的(桩)基础结构共同作用进行了较全面的场动模拟,认为即使在非强震下,其桩-土间的滑移和开脱非线性共同作用对结构反应影响较大,按其间的一致粘合位移假设并不能有效地对桩承-结构体系的动力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s体系 弹-阻边界 桩-土非线性相互作用 动力反应
下载PDF
特高含水油藏复合驱技术提高采收率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刘艳华 孔柏岭 +3 位作者 肖磊 吕晓华 束华东 林杨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70-574,共5页
针对双河油田IV5-11层系特高含水油藏条件,筛选出SP二元复合体系、ASP三元复合体系的优选配方,分别为2000 mg/表面活性剂SH6+1500 mg/L聚合物ZL-II和8000 mg/LNa_2CO_3+2000 mg/L表面活性剂SH6+1500mg/L聚合物ZL-II,并对比评价了两种体... 针对双河油田IV5-11层系特高含水油藏条件,筛选出SP二元复合体系、ASP三元复合体系的优选配方,分别为2000 mg/表面活性剂SH6+1500 mg/L聚合物ZL-II和8000 mg/LNa_2CO_3+2000 mg/L表面活性剂SH6+1500mg/L聚合物ZL-II,并对比评价了两种体系的热稳定性能、多次吸附性能和岩心驱油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81℃、7.34 s^(-1)下优选出的SP二元体系、ASP三元体系的黏度分别为74.6mPa·s和46.5mPa·s,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分别为3.64×10^(-3)和3.89×10^(-4)mN/m,ASP三元体系与SP二元体系相比,界面张力有一个数量级的下降,黏度下降37%。81℃老化120 d后,APS三元体系的黏度保留率高于SP二元体系,界面张力始终维持在10^(-4)mN/m数量级,较SP二元体系低两个数量级,长期稳定性能优越于SP二元体系。ASP三元体系在与天然油砂重复接触5次以后,界面张力从3.63×10^(-4)mN/m增至4.67×10^(-3)mN/m,仍维持在超低数量级,且非均质岩心驱油效果整体比SP二元体系高3%~5%。因此采用三元复合驱技术作为双河油田IV5-11层系在特高含水阶段水驱后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接替技术。经过两年的的矿场试验,区块已经见到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二元复合体系 Asp三元复合体系 特高含水油藏 热稳定性 多次吸附 提高采收率 双河油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