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SV波在提取SS波零偏移距反射率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孙鹏远 孙建国 卢秀丽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4年第2期103-105,共3页
利用Gardner's经验关系式对P-SV波反射系数近似公式进行了简化,给出了一个描述P-SV波反射系数和SS波零偏移距反射率之间关系的统一近似公式。4个不同的含油气砂岩模型的定量计算表明,该统一近似公式不受岩性弱反差条件的限制,入射角... 利用Gardner's经验关系式对P-SV波反射系数近似公式进行了简化,给出了一个描述P-SV波反射系数和SS波零偏移距反射率之间关系的统一近似公式。4个不同的含油气砂岩模型的定量计算表明,该统一近似公式不受岩性弱反差条件的限制,入射角在30°以内能够准确地反映P-SV波反射系数和SS波零偏移距反射率之间的近似关系,而且能够适用于不同形式的P-SV波反射系数近似公式。因此,利用该关系式可以由P-SV波直接构建SS波零偏移距剖面,而且可以实现SS波阻抗的定量反演和多波AVO分析,还可以通过SS波资料提取P-SV波振幅随入射角变化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V ss波 零偏移距反射率 砂岩 入射角 反射系数 阻抗 地震资料 地震勘探技术
下载PDF
基于传播矩阵法改进的SS及其前驱波合成算法
2
作者 王培锋 周勇 徐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900-3911,共12页
410 km和660 km地幔间断面在地球内部动力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地幔间断面的方法中,SS前驱波由于具有全球采样优势得以广泛应用.SS及其前驱波模拟可利用有限差分和谱元法等数值模拟方法,它们在模拟全球尺度地震波传播时具有高精... 410 km和660 km地幔间断面在地球内部动力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地幔间断面的方法中,SS前驱波由于具有全球采样优势得以广泛应用.SS及其前驱波模拟可利用有限差分和谱元法等数值模拟方法,它们在模拟全球尺度地震波传播时具有高精度的特点,但往往计算量很大.因此,该类方法难以应用于反射点广泛分布的情形.而基于传播矩阵发展的SS及其前驱波模拟方法在保持高精度计算的同时,可大幅提高计算效率.本文针对SS及其前驱波的传播特征,改进了基于传播矩阵方法的波形合成算法FASHSHWF.通过简单层状模型对该算法进行了测试,验证了算法及相应程序的正确性.计算效率测试表明改进算法相较常规传播矩阵算法可节约50%以上的计算时间.通过与AxiSEM计算的波形对比,验证了FASHSHWF用于SS及其前驱波模拟的有效性.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新算法在研究全球近地表结构对地幔间断面复杂性探测影响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前驱 地幔间断面 传播矩阵 形模拟
下载PDF
通过叠加SS前驱波对过渡带速度间断面形貌的全球成像
3
作者 M.P.Flanagan P.M.Shearer 张学民 《世界地震译丛》 2001年第1期42-64,共23页
通过叠加长周期水平分量地震图绘制了大尺度的410和660km地震波速度间断面的形貌图,数据由全球数字地震台网(GDSN)(1976~1996)、地震学联合研究协会-国际部署加速度仪(IRIS-IDA)(1988~1996)和地球透镜计划(Geoscope)台网(1988~1996)... 通过叠加长周期水平分量地震图绘制了大尺度的410和660km地震波速度间断面的形貌图,数据由全球数字地震台网(GDSN)(1976~1996)、地震学联合研究协会-国际部署加速度仪(IRIS-IDA)(1988~1996)和地球透镜计划(Geoscope)台网(1988~1996)提供。来自这些间断界面的下底面反射波是SS震相的前驱波,可用它们的到时来获得各反射界面深度的全球变化。我们分析了13000多个地震记录,这些地震的震级m_o>5.5,震源深度<75km,震中距范围在110°到180°之间。我们拾取并校核SS震相,然后沿间断面反射波理论走时曲线对记录进行叠加,获得了416个半径为10°的等间距覆盖的叠加记录;几乎所有覆盖区的叠加记录都可以看到清晰的410和660km的反射面,而在大约一半的覆盖区可以看到520km的反射面。每个叠加记录上都可量取SS到时与前驱波的走时差,并使用模拟重采样方法获得其不确定性的估计。然后相对于40s周期的各向同性的初始地球参考模型(PREM)计算了间断面的深度,其中地表地形和地表厚度变化校正用Mooney等(1995)的CRUST5.0模型,上地幔S波速度的非均勻性校正用Masters等(1996)的S16B30模型。间断面形态的结果图象比之以前的研究具有更完整的覆盖;相邻覆盖之间观测深度高度相关,并且显示出大尺度的形态变化。660km间断面显示了约38km峰-峰起伏,其区域性的凹陷与环太平洋地区现今和过去的消减带地区密切相关。410km间断面的大尺度形态变化幅度小,与660km界面上的形态变化大不一致。过渡带厚度W_(TZ)按410和660km间断面之间的距离来计算,活动消减带地区(如千岛群岛、菲律宾群岛和汤加群岛)最厚,在南极洲和中太平洋的大部分地区都较薄。W_(TZ)的空间变化与洋-陆差异不相关,但大致与S16B30的过渡带速度相关,这同两种类型的共同热源相一致。小幅度起伏的520km反射界面更难分辨,但就优先观测到的具有大多数资料的那些反射点覆盖来看,它具有一定的全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图 ss前驱 地震速度间断面 形貌图 地球动力学 过滤带 初始地球参考模型
下载PDF
中国上地幔剪切波速度结构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凯 姚振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36-45,共10页
本文通过合成SH波理论地震图的方法,利用SS-S走时和SS波波形资料,研究了我国上地幔剪切波速度结构。初步结果表明,我国大陆上地幔可以分成两个独立不同的速度结构模型:一是青藏高原;另一是中国大陆东部。两部分均存在剪切波低速层,但埋... 本文通过合成SH波理论地震图的方法,利用SS-S走时和SS波波形资料,研究了我国上地幔剪切波速度结构。初步结果表明,我国大陆上地幔可以分成两个独立不同的速度结构模型:一是青藏高原;另一是中国大陆东部。两部分均存在剪切波低速层,但埋藏深度不同,高原部分是100km,东部地区是60km,两部分的差异大约在350km以下趋于消失。在405km和660km深处存在剪切波的速度间断面。400km以下青藏高原和中国大陆东部地区剪切波的速度结构与北美洲、北大西洋西部、欧洲、阿尔卑斯带地区的结构一致,说明在这几个地区上地幔剪切波速度结构的横向变化在400km以下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 剪切 速度 ss波 地震图
下载PDF
用Radon变换建立曲界面方程
5
作者 王墨林 陈立成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224-225,共2页
在均匀各向同性的三维半无限介质中,存在一个足够光滑的反射曲面C,其方程为: z=f (x,y),在圆点处设置发射换能器,在xoy平面上适当设置接收换能器阵,本文由接收到的反射PP波和SS波的震相,利用Radon变换理论和数学技巧,获得了曲界面方程.... 在均匀各向同性的三维半无限介质中,存在一个足够光滑的反射曲面C,其方程为: z=f (x,y),在圆点处设置发射换能器,在xoy平面上适当设置接收换能器阵,本文由接收到的反射PP波和SS波的震相,利用Radon变换理论和数学技巧,获得了曲界面方程. PP反射波随时间变化的波形函数,可以写为: A (t)=A_0(t)∫_σ∫h(x_1,y_1)dy_1,σ为接收换能器与xoy平面的接触面.被积函数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界面方程 RADON变换 PP ss波
下载PDF
阿留申—阿拉斯加俯冲带及周边地区地幔过渡带结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肖勇 张瑞青 况春利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38-850,共13页
利用国家测震台网固定台站和“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项目在南北地震带北段布设的宽频带流动台阵记录到的极远震事件,通过SS前驱波震相研究,获得了阿留申—阿拉斯加俯冲带东段及邻区下方410 km和660 km间断面的埋深和起伏形态特征.为... 利用国家测震台网固定台站和“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项目在南北地震带北段布设的宽频带流动台阵记录到的极远震事件,通过SS前驱波震相研究,获得了阿留申—阿拉斯加俯冲带东段及邻区下方410 km和660 km间断面的埋深和起伏形态特征.为增强对SS前驱波震相的识别,我们采用了时差校正和共反射点叠加分析.叠加结果显示,毗邻阿留申俯冲带的白令海、阿拉斯加半岛、以及阿拉斯加中南部和东部地区下方,410 km和660 km间断面的埋深基本呈正相关关系,因而具有正常的过渡带厚度.这表明在阿留申—阿拉斯加俯冲带东段,北太平洋板块还没有俯冲到地幔过渡带深度范围内.其次,在阿拉斯加西部地区下方,660 km间断面出现明显下沉,而上覆的410 km间断面埋深接近于全球平均值,从而导致过渡带明显加厚.据此,我们推测在阿拉斯加西部地区下方地幔过渡带底部可能存在库拉残留板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留申—阿拉斯加俯冲带 ss前驱 共反射点叠加 太平洋俯冲板片 地幔过渡带
下载PDF
Hybrid C a rrie r S prea d Based on 4-Weighted T ra nsform Spectrum System Fractional Fourier 被引量:4
7
作者 Qiu Xin Sha Xuejun Mei Lin 《China Communications》 SCIE CSCD 2012年第1期13-19,共7页
Spread Spectrum (SS) is a promising technique to resist interferen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is capability, this paper proposes a Hybrid Carrier (HC) SS system, combining 4-W... Spread Spectrum (SS) is a promising technique to resist interferen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is capability, this paper proposes a Hybrid Carrier (HC) SS system, combining 4-Weighted Fractional Fourier Transform (4-WFRFT) with SS technique. In this HC-SS system, due to the property of 4- WFRFT, the signal energy of proposed system is distributed on the time-frequency plane more evenly and symmmetrically,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Single-Cartier (SC) and Multi-Carrier (MC) spread spectrum systems. In the selective channel,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split the interference to a more broad range in order to reduce the influence, resulting in the better system perforrmnce. In addition, proposed system can be seen as the convergence of the existing SS techniques, which is a main feature in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read spectrum 4-weighted fractionalFourier transform carder scherre selective channel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