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SP-RCP耦合情景的城市局地气候分区模拟--以南京市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周亮 马磊 陈成 《时空信息学报》 2024年第2期269-281,共13页
基于情景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能够展现未来城市的多种可能性,是当前土地覆被变化领域的热点。现有研究地表分类体系中的建设用地无法精确刻画城市内部空间形态,且土地模拟研究中不统一的模拟情景将影响土地模拟结果的可比性,因此,本文采... 基于情景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能够展现未来城市的多种可能性,是当前土地覆被变化领域的热点。现有研究地表分类体系中的建设用地无法精确刻画城市内部空间形态,且土地模拟研究中不统一的模拟情景将影响土地模拟结果的可比性,因此,本文采用了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ModelIntercomparisonProject,CMIP)最新提出的三种典型SSP-RCP耦合情景,以南京市为研究区,开展了未来近期(2030年)、中期(2060年)和远期(2090年)的局地气候分区(local climate zones,LCZ)时空模拟。结合马尔可夫模型和多目标规划预测未来耦合情景下各LCZ类型的数量需求,并通过未来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实现LCZ的空间分布模拟。结果表明:①SSP126情景下生态用地(LCZA/B/D/G)得到了有效保护,且建筑用地(LCZ1~6、LCZ8~10)在主城区的扩张得到有效控制。②SSP245情景中,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顾及了生态环境保护,尽管建筑用地扩张明显,但生态用地(LCZA/B/D/G)的面积仅出现了轻微下降。③SSP585情景建筑用地(LCZ1~6、LCZ8~10)和耕地(LCZ D)扩张态势十分显著;21世纪中、后期的林地(LCZ A、LCZ B)和水体(LCZ G)将遭到严重破坏。本文首次开展了自然与人文双重驱动下的城市LCZ时空模拟,研究成果能够直接应用于城市气候与规划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模拟 局地气候分区 ssp-RCP情景 Markov-MOP-FLUS模型 时空模拟
下载PDF
SSP-RCP情景下京津冀城市群夏季热环境空间网络识别与评估
2
作者 乔治 陈嘉悦 +2 位作者 王楠 徐新良 王方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36,共8页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城市高温热浪频发,严重影响人居环境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该文综合GIS、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电路理论和图论法等理论与技术,基于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haredSocio-economicPathways,SSPs)与典型浓度路径(Representati...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城市高温热浪频发,严重影响人居环境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该文综合GIS、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电路理论和图论法等理论与技术,基于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haredSocio-economicPathways,SSPs)与典型浓度路径(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RCPs)联合情景框架的未来气候数据,定量识别2021-2100年低辐射强迫情景(SSP1-RCP2.6)、中等辐射强迫情景(SSP2-RCP4.5)和高辐射强迫情景(SSP5-RCP8.5)下京津冀城市群夏季热岛斑块时空格局并评估热环境空间网络时空演变过程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①2021-2100年京津冀城市群夏季热岛斑块类型以核心型和边缘型为主导,热环境源地数量、面积以及廊道数量、总长度和电流密度随时间和情景强迫性提升呈增加趋势,其中源地和廊道集中增长区域由南向北迁移,而廊道高密度区域始终位于城市群东南部;②京津冀城市群热环境空间网络的电流密度之和、夹点稳定性、网络闭合度、节点连接率和网络连接度与情景强迫性呈正相关,城市群发展的时空不均衡性是影响城市群热环境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变化的重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为未来情景城市群热环境空间网络分析提供技术范式,也可为城市群空间协同发展主动应对气候变化风险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环境 空间网络 ssp-RCP情景 京津冀城市群
下载PDF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的应用与展望 被引量:39
3
作者 翁宇威 蔡闻佳 王灿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15-222,共8页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SSPs)是新一代气候变化情景的重要组成部分。SSPs从提出至今已有10年的发展,对于推动气候变化预估与影响研究、支撑气候政策决策的作用逐渐凸显。文中基于179篇主题检索文献分析了SSPs...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SSPs)是新一代气候变化情景的重要组成部分。SSPs从提出至今已有10年的发展,对于推动气候变化预估与影响研究、支撑气候政策决策的作用逐渐凸显。文中基于179篇主题检索文献分析了SSPs发展和应用的进展,以及在当前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特点。研究发现,次国家和部门层面的SSPs故事线拓展开始兴起,水资源、土地和健康是影响评估领域的关注焦点,方法学上强调模型间耦合与多模型比较。当前SSPs在中国的发展与应用集中于基本要素的预估及气候影响评估,路径对各省间及城乡间社会经济发展差异的刻画有待加强。基于情景发展和应用的现状,最后从加强与气候建模团队的合作、支持影响与脆弱性研究、拓展全球情景、加强模型间比较、提高决策支持力5个方面讨论了SSPs的未来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 情景应用 文献计量
下载PDF
西南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历史变化与SSP-RCP情景预测 被引量:6
4
作者 卢慧婷 Stringer Lindsay C. +6 位作者 严岩 王辰星 赵春黎 荣月静 朱捷缘 吴钢 DALLIMER Martin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09-1325,共17页
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平衡对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为了更好地了解过去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并对未来不同气候和社会经济发展情景做出正确响应,有必要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变化进行系统的评估和预测。研究对我... 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平衡对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为了更好地了解过去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并对未来不同气候和社会经济发展情景做出正确响应,有必要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变化进行系统的评估和预测。研究对我国西南地区2000、2010、2015年的水源涵养、食物生产和固碳3项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和需求进行了定量的空间评估,然后基于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提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气候变化联合情景框架,即SSP-RCP情景(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对此3项生态系统服务在未来2035年和2050年的供给和需求进行了SSP1-RCP2.6、SSP2-RCP4.5、SSP4-RCP6.0和SSP5-RCP8.5 4个情景下的预测。结果显示,西南地区水源涵养和固碳服务的供给和需求具有显著的空间不匹配特征,且其需求从2000—2015年分别增长了11.49%和252.41%。根据SSP-RCP情景预测结果,水源涵养供给服务受到不同情景下气候变化的影响最大,而固碳服务面临的不确定性最大。4个情景中,SSP5-RCP8.5情景下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从2035—2050年的变化最为剧烈,而SSP1-RCP2.6和SSP2-RCP4.5情景下各项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相对较小。采用了一套系统地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的方法,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定量化研究具有指示意义,并创新地应用了SSP-RCP情景框架,综合考虑了未来不同情景下的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进行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ssp-RCP情景 气候变化 情景预测 供给和需求
下载PDF
SSPs情景下福建省未来极端降水的模拟与预估 被引量:1
5
作者 唐振飞 杨婷 +4 位作者 陈笑晨 李欣欣 林昕 何芬 温珍治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3年第1期26-36,共11页
基于最新一代CMIP6全球气候模式模拟的历史和未来SSPs排放情景下的逐日降水数据和高分辨率逐日格点观测数据,采用泰勒图和分位数映射法评估订正模式性能,计算并分析SSP2—4.5和SSP5—8.5情景下福建省21世纪近期(2021—2040年)、中期(205... 基于最新一代CMIP6全球气候模式模拟的历史和未来SSPs排放情景下的逐日降水数据和高分辨率逐日格点观测数据,采用泰勒图和分位数映射法评估订正模式性能,计算并分析SSP2—4.5和SSP5—8.5情景下福建省21世纪近期(2021—2040年)、中期(2051—2070年)和末期(2081—2100年)8个极端降水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参照期(1991—2010年)经过分位数映射法偏差订正后,各极端降水指数模式模拟与观测更加接近,其空间相关系数、均方根误差和标准差的模拟性能都大幅提升。21世纪各个阶段,福建省年累积降水量(Prcptot)、极端暴雨日数(R50mm)均多于参照期,且越到后期、高排放情景下增幅越大。大于10 mm的降水日数(R10mm)和极端大雨日数(R20mm)则是增减各异,R10mm表现为福建东北部减少、其他大部分地区增加,R20mm表现为SSP2—4.5情景下21世纪近期福建西北部减少、而其他情景和时段均增加。表征降水强度的最大1 d降水量(Rx1day)、最大连续5 d降水量(Rx5day)和日降水强度指数(SDII)在未来全部增加,且沿海地区增幅高于内陆地区。持续干燥指数(CDD)在大部分情形下增加,表明福建省未来将出现极端降水和持续干燥共同增加的状况,极端旱涝事件发生的概率将显著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ps情景 极端降水 气候变化 气候预估
下载PDF
基于SSPs多情景目标的2030年成渝经济圈土地利用碳排放预测及其空间优化 被引量:7
6
作者 李语诗 夏志业 张蕾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35-544,共10页
快速城市化及人类活动增强,使得土地利用剧变并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及气候问题。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提出,对未来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及空间分布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碳中和战略下,通过多目标情景模拟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优化,预测... 快速城市化及人类活动增强,使得土地利用剧变并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及气候问题。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提出,对未来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及空间分布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碳中和战略下,通过多目标情景模拟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优化,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碳排放特征,对土地维度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结合SSPs未来气候情景、历史情景和政策情景,基于PLUS模型模拟了2010-2030年成渝经济圈土地利用变化,包括数量和空间结构特征。并进一步基于经济效益、碳排放量、碳储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四目标函数约束,对2030年不同情景下成渝经济圈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空间优化。深入分析了203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特征。结果表明,(1)2010-2020年,成渝经济圈主要表现为耕地、草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增加。(2)基于5种未来情景预测的成渝经济圈2030年土地利用变化各不相同。SSP126情景、SSP245与历史情景下,整体变化模式类似,但SSP126情景下林地扩张更快;SSP585情景下,建设用地、林地迅速向耕地扩张;政策情景兼顾建设用地与生态用地的发展,耕地减少最多,但耕地面积仍然高于耕地红线。(3)5种情景预测的2030年成渝经济圈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均低于2020年,且SSP126情景碳排放最低,最大为政策情景,研究结果证实了,成渝经济圈双碳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能源结构清洁化转型、产业结构低碳化调整、巩固提升植被生态碳汇等途径,从中长期来看,成渝经济圈的未来国土资源规划应趋向SSP245情景或介于SSP245与SSP126情景之间,以更好衔接碳中和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ps情景 土地利用 碳排放 空间优化 PLUS模型 成渝经济圈
下载PDF
基于CMIP6多模式的黄土高原气温变化模拟评估及情景预估 被引量:2
7
作者 豆明玉 段克勤 +3 位作者 石培宏 孟雅丽 陈荣 侯晓静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8-167,共10页
[目的]明晰黄土高原未来气温增加趋势和幅度,以期为黄土高原未来气温变化决策事件和防洪减灾等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中的22个地球-气候系统模式的模拟结果,通过观测数据系统评估了各模式历史时期(1961... [目的]明晰黄土高原未来气温增加趋势和幅度,以期为黄土高原未来气温变化决策事件和防洪减灾等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中的22个地球-气候系统模式的模拟结果,通过观测数据系统评估了各模式历史时期(1961—2014年)模拟能力后,选用较好的10个模式的集合平均,对不同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下黄土高原2015—2100年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在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情景下,2015—2100年黄土高原增温速率分别达到了0.09℃/10 a,0.28℃/10 a,0.48℃/10 a,0.66℃/10 a,且相对于1995—2014年,2081—2100年增温分别达1.53℃,2.69℃,3.83℃,5.25℃。除SSP1-2.6情景外,其余情景增温已远远超过《巴黎协定》全球2℃升温的目标,而且在SSP5-8.5情景下,2041—2060年增温已达2.44℃。SSP5-8.5情景下,2081—2100年黄土高原春、夏、秋和冬季气温相对于1995—2014年增温幅度变化范围为3.83~4.75℃,4.75~5.67℃,4.98~5.67℃,4.29~5.67℃。[结论]未来黄土高原将面临强大的增温压力,排放情景越高增温越显著,未来应加强对黄土高原气温的观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6 气温 黄土高原 ssp情景 未来时期
下载PDF
A CMIP6-based assessment of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in the Chinese Tianshan Mountains
8
作者 LIU Xinyu LI Xuemei +2 位作者 ZHANG Zhengrong ZHAO Kaixin LI Lanhai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4年第2期195-219,共25页
Climate warming profoundly affects hydrological changes,agricultural production,and human society.Arid and semi-arid areas of China are currently displaying a marked trend of warming and wetting.The Chinese Tianshan M... Climate warming profoundly affects hydrological changes,agricultural production,and human society.Arid and semi-arid areas of China are currently displaying a marked trend of warming and wetting.The Chinese Tianshan Mountains(CTM)have a high climate sensitivity,rendering the region particularly vulnerable to the effects of climate warming.In this study,we used monthly average temperature and monthly precipitation data from the CN05.1 gridded dataset(1961-2014)and 24 global climate models(GCMs)of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to assess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CMIP6 GCMs in the CTM at the regional scale.Based on this,we conducted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interannual trends,dry-wet transitions(based on the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SPI)),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climate change in the CTM during 1961-2014.We further projected futur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changes over three terms(near-term(2021-2040),mid-term(2041-2060),and long-term(2081-2100))relative to the historical period(1961-2014)under four 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SP)scenarios(i.e.,SSP1-2.6,SSP2-4.5,SSP3-7.0,and SSP5-8.5).It was found that the CTM had experienced significant warming and wetting from 1961 to 2014,and will also experience warming in the future(2021-2100).Substantial warming in 1997 was captured by both the CN05.1 derived from interpolating meteorological station data and the multi-model ensemble(MME)from the CMIP6 GCMs.The MME simulation results indicated an apparent wetting in 2008,which occurred later than the wetting observed from the CN05.1 in 1989.The GCMs generally underestimated spring temperature and overestimated both winter temperature and spring precipitation in the CTM.Warming and wetting are more rapi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CTM.By the end of the 21st century,all the four SSP scenarios project warmer and wetter conditions in the CTM with multiple dry-wet transitions.However,the rise in precipitation fails to counterbalance the drought induced by escalating temperature in the future,so the nature of the drought in the CTM will not change at all.Additionally,the projected summer precipitation shows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radiative forcing.This study holds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the awareness of climate change and subsequent research in the CT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chang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 global climate models(GCMs) 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sp)scenarios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SPI) Chinese Tianshan Mountains
下载PDF
南昌市LUCC多情景模拟和生境质量时空演变与预测 被引量:15
9
作者 陈竹安 刘子强 +2 位作者 张立亭 危小建 洪志强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0-180,共11页
人类活动和气候影响土地利用变化,而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生境质量变化最基本因素之一,探究不同气候情景下生境质量对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南昌市为例,基于耦合SD(System dynamics)-PLUS(Patch-generatin... 人类活动和气候影响土地利用变化,而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生境质量变化最基本因素之一,探究不同气候情景下生境质量对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南昌市为例,基于耦合SD(System dynamics)-PLUS(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模型模拟预测共享社会经济发展路径(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 SSPs)与典型浓度路径(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 RCPs)组合情景下南昌市2035年土地利用格局,InVEST (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模型评估2000—2020年以及3种不同气候情景下南昌市2035年生境质量并进行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3种情景下,2035年南昌市耕地、林地、草地面积下降,建设用地扩张迅速,水域和未利用地变化幅度较小。2000—2020年生境质量持续下降且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优等生境质量分布于山地丘陵以及湖泊水域,中、差等则分布于耕作区和城镇地区。3种气候情景下,2035年南昌市生境质量呈减速下降趋势,主要表现出中等向差等生境转换,退化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SSP585、SSP245、SSP119。研究结果可为南昌市高质量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SD模型 PLUS模型 InVEST模型 ssp-RCP情景 南昌市
下载PDF
IPCC AR6报告解读:未来的全球气候--基于情景的预估和近期信息 被引量:64
10
作者 周天军 陈梓明 +3 位作者 陈晓龙 左萌 江洁 胡帅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52-663,共12页
依据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一工作组报告第四章的内容,对未来全球气候的预估结果进行解读。报告对21世纪全球表面气温、降水、大尺度环流和变率模态、冰冻圈和海洋圈的可能变化进行了系统评估,并对2100年以后的气候变化做了合理估... 依据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一工作组报告第四章的内容,对未来全球气候的预估结果进行解读。报告对21世纪全球表面气温、降水、大尺度环流和变率模态、冰冻圈和海洋圈的可能变化进行了系统评估,并对2100年以后的气候变化做了合理估计。评估指出全球平均表面气温将在未来20年内达到或超过1.5℃,平均降水也将增加,但随季节和区域而异,同时变率将增大。大尺度环流和变率模态受内部变率影响较大。到21世纪末,北冰洋可能出现无冰期;全球海洋会继续酸化,平均海平面将持续上升,百年内上升幅度依赖不同排放情景,都在2100年后继续升高。在最新的评估中采用多种约束方法,减小了预估不确定性的范围。AR6对于低排放情景以及“小概率高增暖情节”的关注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更多、更完整的信息。综合报告的评估结果指出,未来需要进一步减小区域,特别是季风区气候预估的不确定性,并从科学研究和模式发展两方面加强我国气候预估能力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PCC AR6 气候预估 ssp情景 气温 降水 环流 海冰 海平面
下载PDF
SSP情景下黄河流域未来气温和降水量变化趋势评估
11
作者 刘珂 刘吉峰 王春青 《水文》 2024年第6期51-59,共9页
使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6,CMIP6)中的33个全球气候模式的数值模拟结果,预估三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SP)情景(SSP126、SSP245、SSP585)下黄河流域平均气... 使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6,CMIP6)中的33个全球气候模式的数值模拟结果,预估三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SP)情景(SSP126、SSP245、SSP585)下黄河流域平均气候和不同强度降水事件的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温室气体持续排放情景下,黄河流域气温、降水量明显增加,21世纪末期增幅最大。在21世纪前(2041—2060年)、中(2061—2080年)、晚(2081—2100年)期,黄河流域年均增温1.95~3.31℃、2.0~4.85℃、2.56~6.15℃,降水量距平百分比增加8.22%~9.48%、9.18%~13.72%、9.83%~20.09%;兰州以上地区是流域升温最明显的区域,兰托区间降水量增幅最大。三种气候变化情景下黄河流域三个量级(中雨、大雨、暴雨)降水事件总体呈增加趋势,空间上表现为明显的“北少南多”,流域南部的黑白河、渭河、三花区间及黄河下游增加趋势明显。至21世纪末期,黑白河流域中雨日数增幅超过6天,渭河下游及三花区间大雨日数增幅约2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p情景 黄河流域 气候变化预估
下载PDF
基于CMIP6气候模式的贵州省极端降水情景预估 被引量:6
12
作者 冯椰林 贺中华 +1 位作者 焦树林 刘炜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82-290,共9页
为探究气候变化下贵州省极端降水未来变化特征,基于台站观测和5个CMIP6模式的逐日降水资料,利用Delta降尺度、趋势分析等方法,分析了4种极端降水指数的历史与未来变化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利用Delta修正过后的CMIP6模式数据取得了良... 为探究气候变化下贵州省极端降水未来变化特征,基于台站观测和5个CMIP6模式的逐日降水资料,利用Delta降尺度、趋势分析等方法,分析了4种极端降水指数的历史与未来变化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利用Delta修正过后的CMIP6模式数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适用于贵州省极端降水的预估。(2)在1961—2019年的历史时期,贵州省的R95P,R25mm和CWD均呈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而R95C呈明显的东中西差异;除CWD外,其它3个极端降水指数在1961—2019年均呈不明显的增加趋势。(3)未来3种SSPs情景下,无论是在时间还是空间上,4个极端降水指数均呈上升的趋势。(4)相较于历史时期,4个极端指数除R95C外均有增有减。R95P与R25mm在空间变化上相似,都表现为西北部较历史时期有减少,其余地区则表现为增多,且随SSPs升高而增大;CWD在中南部地区表现为减少,其余地区为增加,以北部较为明显,且在SSP126情景下最为显著;R95C则在整个地区都较历史时期增多,在中西部变化最明显,且在SSP245情景下最显著。总体而言,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贵州省的极端降水随SSPs的不同而变化,但整体上会愈加多发,未来应加强防范与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6 极端降水 ssps情景 贵州省
下载PDF
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人类活动视角:社会经济情景的演变 被引量:16
13
作者 姜彤 王艳君 +6 位作者 苏布达 翟建青 陶辉 景丞 黄金龙 温珊珊 潘金玉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1期68-80,I0020,I0021,共15页
社会经济情景的设定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基础,也是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的关键环节.本文回顾了社会经济情景的发展过程,阐述了共享社会经济路径的主要特点和最新发展趋势,介绍了区域社会经济情景的构建及在灾害风险领域中的应用,最后对共... 社会经济情景的设定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基础,也是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的关键环节.本文回顾了社会经济情景的发展过程,阐述了共享社会经济路径的主要特点和最新发展趋势,介绍了区域社会经济情景的构建及在灾害风险领域中的应用,最后对共享社会经济路径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经济情景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 区域情景构建 灾害风险
下载PDF
2001-2100年中国温度变化趋势及时空差异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计深 陈笑蝶 彭守璋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2-124,共13页
在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研究未来时期温度变化可为区域应对气候变暖带来的不利影响提供依据.基于长时间序列1 km温度数据集,采用突变与趋势分析方法,揭示了2001-2020年与2021-2100年中国地区年均温时空格局、突变年份以及变化趋势特征.... 在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研究未来时期温度变化可为区域应对气候变暖带来的不利影响提供依据.基于长时间序列1 km温度数据集,采用突变与趋势分析方法,揭示了2001-2020年与2021-2100年中国地区年均温时空格局、突变年份以及变化趋势特征.结果表明:①相比2001-2020年,2021-2100年中国年均温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东北部、中部以及西北部年均温增幅比其他区域更为明显,且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中等强迫情景(SSP245)和高强迫情景(SSP585)下年均温增幅均随时间推移而升高,而在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低强迫情景(SSP119)下年均温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②2001-2020年,年均温在2010年左右发生显著突变,集中在中国东北部、西南部和东南部,面积占比为48.6%;2021-2100年,SSP119情景下年均温在2040年左右发生显著突变,分布在除中国南部部分地区外的区域,面积占比为85.9%,而在SSP245和SSP585情景下,年均温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分别在2050年和2075年前后发生显著突变.③2001-2020年,年均温以0.02~0.50℃/10 a的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面积占比为6.5%;在年均温突变之前与之后时期,其以0.41~1.71℃/10 a与0.03~1.81℃/10 a的速率显著上升,面积占比分别为9.7%和15.4%.2021-2100年,SSP119情景下年均温以0.02~0.08℃/10 a的速率显著上升,面积占比为21.3%,其余两种SSP情景下年均温在整个中国分别以0.17~0.38,0.39~0.86℃/10 a的速率显著上升;在年均温突变之前与之后时期,SSP119情景下分别以0.03~1.74,0.02~0.62℃/10 a的速率显著上升与下降,面积占比分别为70.9%和62.2%;而在SSP245和SSP585情景下年均温突变前后时期,中国大部分地区年均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突变分析 趋势分析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情景 中国
下载PDF
2001-2100年中国区域季节平均温度变化的时空格局 被引量:5
15
作者 付大容 陈笑蝶 +2 位作者 刘亦婷 刘力 彭守璋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681-691,共11页
基于1km分辨率长时间序列温度数据集,采用距平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Sen’s斜率估计法,分析四季平均气温在历史时期(2001−2020年)与未来时期(2021−2100年)低强迫情景(SSP119)、中等强迫情景(SSP245)和高强迫情景(SSP585)下的变... 基于1km分辨率长时间序列温度数据集,采用距平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Sen’s斜率估计法,分析四季平均气温在历史时期(2001−2020年)与未来时期(2021−2100年)低强迫情景(SSP119)、中等强迫情景(SSP245)和高强迫情景(SSP585)下的变化幅度和变化趋势的时空格局,以期为气候变暖背景下制定详细的区域适应性策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相比历史时期,未来时期在3个情景下的四季均温总体上升,且夏季增温区域面积最大,其中SSP119情景下增温1~2℃的区域占66.70%,SSP245和SSP585情景下增加2℃以上的区域分别占37.37%和99.06%;同时,3个SSP情景下的季节均温的整体变化幅度具有显著差异,SSP119情景下较缓和,SSP245情景次之,SSP585情景增温幅度最大。(2)在历史时期,相比其他季节,春季均温的显著上升速率最快(0.68±0.24℃∙10a^(−1)),且面积占比最大(14.44%),主要分布于华北、云贵川和江浙局部区域。(3)在未来时期,中国区域季节均温呈总体上升趋势,且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其中,在SSP119情景下,春季和冬季均温显著上升的区域主要集中于中国南部和青藏高原局部区域,面积占比分别为29.03%和25.58%,在SSP245和SSP585情景下,中国所有区域的季节均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在SSP585情景下,北方的季节均温显著上升速率比南方快,全国区域在冬季的显著上升速率最快(0.66±0.09℃∙10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均温 时空格局 变化趋势 ssp情景 中国区域
下载PDF
基于CMIP6的福建省极端气温预估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笑晨 唐振飞 +3 位作者 陈锡宽 郑潮宇 李欣欣 杨婷 《干旱气象》 2022年第3期415-423,共9页
基于第六阶段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模拟数据和高分辨率逐日格点观测数据,分别采用分位数映射法和泰勒图对福建省极端气温指数模拟值进行订正和评估,发现在历史参照期(1991—2010年)... 基于第六阶段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模拟数据和高分辨率逐日格点观测数据,分别采用分位数映射法和泰勒图对福建省极端气温指数模拟值进行订正和评估,发现在历史参照期(1991—2010年)订正后的各极端气温指数模拟值与观测值更加接近。在此基础上,分析了SSP2-4.5和SSP5-8.5情景下福建省21世纪近期(2021—2040年)、中期(2051—2070年)和末期(2081—2100年)订正后的极端气温指数相对于历史参照期的时空变化特征。从时间变化来看,21世纪各时期,全省平均极端气温指数呈现升高趋势,且随着时间推移增幅不断加大。从空间变化来看,极端最高气温TXx呈现西北内陆增幅大、东南沿海增幅小的趋势,极端最低气温TNn空间分布与TXx类似,增幅略小,夏季日数Su增量在福建西南部为大值区,暖昼日数TX90p在福建东南部增幅最大。采用广义极值(generalized extreme value,GEV)分布研究了TXx重现期变化,发现SSP2-4.5情景下,21世纪3个时期增温较为匀速,而SSP5-8.5情景下增温呈加速趋势。在SSP5-8.5情景下,历史参照期20 a一遇的极端最高气温在21世纪末期每年都可能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ps情景 极端气温指数 气候变化 GEV分布
下载PDF
基于CMIP6模式数据的1961-2099年青藏高原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陈荣 段克勤 +2 位作者 尚溦 石培宏 孟雅丽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4-304,共11页
青藏高原是海-陆-气相互作用的敏感区域,其降水对当地乃至亚洲水循环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对该区域在21世纪的降水时空演变规律仍认识不足。本文以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25个气候模式模拟数据为基准,结合观测数据评估了各... 青藏高原是海-陆-气相互作用的敏感区域,其降水对当地乃至亚洲水循环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对该区域在21世纪的降水时空演变规律仍认识不足。本文以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25个气候模式模拟数据为基准,结合观测数据评估了各模式对青藏高原历史时期(1961-2014年)降水变化的模拟能力,发现多模式集合平均模拟效果优于多数单模式。由多模式集合平均分析了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四种情景下青藏高原2015-2099年降水时空特征,发现未来青藏高原年降水量在时间上呈现增加趋势,在空间上呈现西北向东南递增的特征。相对于参考时段(1995-2014年),降水增幅在近期(2020-2039年)呈现北正南负的特征,高值区分布在藏北高原中西部和昆仑山区,而在21世纪中期(2040-2059年)和末期(2080-2099年)降水增幅南北相反的特征消失,其高值区分布在南部地区,且排放情景越高,增幅越大,空间差异也越大。到21世纪末,青藏高原年降水量在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情景下较参考时段分别增加约65 mm、94 mm、146 mm和180 mm,同时400 mm和800 mm等降水量线将向北移动,预示着未来青藏高原干旱区面积将减小,湿润区面积将增大,且排放情景越高,湿润区面积增加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降水 CMIP6 ssp情景 时空特征
下载PDF
基于SD-FLUS模型的宁夏土地利用多情景模拟 被引量:3
18
作者 耿思筱 杨志 +4 位作者 党小虎 隋博洋 曹小曙 李鹏 郑智宇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06-818,共13页
土地利用变化会对区域发展及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分析宁夏2005~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综合自上而下的系统动力学(SD)模型和自下而上的未来土地利用模拟(FLUS)模型(SD-FLUS模型),结合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6阶段(CMIP6)提出的耦合... 土地利用变化会对区域发展及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分析宁夏2005~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综合自上而下的系统动力学(SD)模型和自下而上的未来土地利用模拟(FLUS)模型(SD-FLUS模型),结合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6阶段(CMIP6)提出的耦合共享社会经济路线和代表性浓度路线(SSP-RCP)情景,模拟了2035年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结果表明:①SD模型模拟的历史时期各类型土地利用面积误差均小于5%,FLUS模型模拟的2020年土地利用总体精度为93%,Kappa指数为0.90,模型精度和可靠性总体符合要求。②2035年所有情景下的建设用地均呈现增加趋势,增长速率从大到小的情景依次为SSP585情景、SSP245情景、SSP119情景;所有情景下,林地面积增加,水域面积保持稳定,草地面积呈现不同程度的减少;耕地面积在SSP585情景下增加,在SSP245情景下稳定,在SSP119情景下减少。③在SSP119情景下,建设用地扩张的同时,生态用地被挤占的程度最小,该情景兼顾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两种需求,可以作为宁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先试区的未来土地利用参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多情景模拟 SD-FLUS模型 ssp-RCP情景 生态保护 高质量发展 宁夏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濒危植物山芸和铃铛子潜在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胡华伟 魏彦强 +3 位作者 王文颖 刘艳方 白丽丽 德却拉姆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2-189,共8页
基于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中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情景,运用最大熵模型预测青藏高原濒危植物山著和铃铛子的潜在分布.结果表明,海拔、年降水量、等温性、最冷季平均温度是影响山若和铃铛子潜在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在当前气... 基于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中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情景,运用最大熵模型预测青藏高原濒危植物山著和铃铛子的潜在分布.结果表明,海拔、年降水量、等温性、最冷季平均温度是影响山若和铃铛子潜在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在当前气候条件下,山若和铃铛子适宜生境面积分别占青藏高原的9.85%和7.19%,主要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肃和云南.与当前气候条件下的适生区分布面积相比,山若在2050sSSP370、SSP585情景和2070sSSP126情景下的适宜生境面积存在不同程度的减少,在2050sSSP370气候情景下适宜生境与低适宜生境总面积减少72288km^(2).与当前气候条件下的适生区分布面积相比,铃铛子在2050s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四种气候情景下的适宜生境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在2050sSSP370气候情景下适宜生境和低适宜生境总面积扩张到541766km^(2),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21.07%.与当前气候条件下的适生区分布平均海拔相比,山若在4种未来气候情景下适宜生境的平均海拔均有所降低,分布在3700~3836m.与当前气候条件下的适生区分布平均海拔相比,铃铛子的适宜生境平均海拔在2050sSSP126情景和2070sSSP585情景下有所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山若 铃铛子 最大熵模型 ssp情景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温湿复合热浪及人口暴露度研究
20
作者 刘清滢 王艳君 +3 位作者 赵庆庆 王媛 高妙妮 姜彤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73-582,共10页
本文选择温湿复合热浪高发频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为研究区,在7个共享社会经济路径情景下(SSP1-1.9、SSP1-2.6、SSP4-3.4、SSP2-4.5、SSP4-6.0、SSP3-7.0、SSP5-8.5),采用耦合模式国际比较计划第六阶段5个气候模式模拟和预估数据,结合共... 本文选择温湿复合热浪高发频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为研究区,在7个共享社会经济路径情景下(SSP1-1.9、SSP1-2.6、SSP4-3.4、SSP2-4.5、SSP4-6.0、SSP3-7.0、SSP5-8.5),采用耦合模式国际比较计划第六阶段5个气候模式模拟和预估数据,结合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1-5)下人口特征,对21世纪近期(2021~2040年)、中期(2041~2060年)、远期(2081~2100年)危害性/致死性温湿复合热浪及人口暴露度开展研究。发现:(1)危害性/致死性温湿复合热浪在基准期(1995~2014年)发生频次约为6 d/3 d,最长持续时间约为10 d/4 d,最多的频次和最长持续时间出现在21世纪远期,频次约为12~39 d/7~24 d,最长持续时间可能长达30 d/14 d;(2)基准期危害性/致死性温湿复合热浪影响范围和暴露人口数约为74.8×10^(4) km^(2)/22.3×10^(4) km^(2)和1.7×10^(8)/0.2×10^(8),21世纪影响范围和暴露人口最大值出现在远期,约占研究区的83%~100%/32%~98%,暴露人口约为基准期的1.2~2.5倍/2.5~20.5倍,致死性温湿复合热浪的暴露人口增加更显著,约为0.4×10^(8)~3.7×10^(8);(3)21世纪,致死性温湿复合热浪主要影响地区为上海市、浙江省北部、江苏省南部、安徽省南部、湖南省东部和江西省东部,亟待加强致死性温湿复合热浪的预报预警和风险防范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球温度 温湿复合热浪 人口暴露度 ssp情景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