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7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ST.36与ST.96标准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松 孙全胜 曲晓光 《标准科学》 2012年第9期27-30,38,共5页
本文通过对WIPO的XML专利旧数据标准ST.36和ST.96多方面的比较和研究,增进对WIPO新标准的理解,探索未来WIPO标准的发展动向,以期为我国知识产权行业的数据业务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知识产权 专利 ST.96 ST.36 XML4IP SCHEMA DTD
下载PDF
Electro-acupuncture at Zusanli(ST 36) to improve lower extremity motor function in sensory disturbance patients with cerebral strok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of 240 cases 被引量:3
2
作者 Weijun Gong Tong Zhang Lihua Cui YuqiYang Xinting Sun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11期935-940,共6页
BACKGROUND: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sensory transduction is a way to introduce needle sensation.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influence of electro-acupuncture at the "Zusanll" (ST 36) point on lower extremity motor... BACKGROUND: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sensory transduction is a way to introduce needle sensation.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influence of electro-acupuncture at the "Zusanll" (ST 36) point on lower extremity motor function in various sensory disturbance patients with cerebral stroke. DESIGN, TIME AND SETTING: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was performed at the Department of Neurological Rehabilitation, China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Centre from September 2006 to June 2008. PARTICIPANTS: Patients with first-time cerebral infarction or hemorrhage, or with a stroke history, but no neurodysfunction (single damage), were selected for this study. The subjects were right-handed and disease state was stable. A total of 240 inpati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he following groups: electro-acupuncture (n = 124) and control (n = 116). The two groups were further assigned into sub-groups: no sensory disturbance, superficial sensory disturbance, deep sensory disturbance, and deep and superficial sensory disturbance. METHODS: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limb function training, the acupoint Zusanliwas utilized in all patients from the electro-acupuncture group. Perpendicular acupuncture was 3.0-4.0 cm deep. An electric acupuncture instrument was connected when patients developed the needle sensation, deqi. A stimulation pattern consisting of distant and dense waves of 50 Hz was used to elicit slight dorsal foot extension. Acupuncture was administered 5 times per week, 30 minutes per session, for 6 weeks in total. MAIN OUTCOME MEASURES: FugI-Meyer assessment (FMA) was used to evaluate lower extremity motor function; Ver.1.0 gait analysis to estimate gait (step frequency, step speed, and step scope); lower extremity Composite Spasticity Scale (CSS) to estimate muscle spastic degree. RESULTS: Following treatment, motor function improved in both group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FMA score, step speed, step frequency, and step scope were increased in the electro-acupuncture group, but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lower extremity CSS scores between the electro-acupuncture and the control groups (P 〉 0.05).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Zusanli (ST 36) electro-acupuncture improved motor function indices as follows: FMA score, step frequency, step speed, and step scope of patients with no sensory disturbance (P 〈 0.05-0.01), step frequency of patients with superficial sensory disturbance (P 〈 0.05), and step frequency and step speed of patients with deep sensory disturbance (P 〈 0.05). CONCLUSION: Zusanfi (ST 36) electro-acupuncture effects on lower extremity motor function in stroke patients were improved with no muscle tone rise. Therefore, this form of treatment can be used in convalescent treatment, Moreover, effects were different according to various sensory disturbance types, which suggested that sensory input influenced acupuncture eff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ACUPUNCTURE Zusanli (ST 36 sensory disturbance motor function sensory input
下载PDF
电针“足三里”对大鼠胃电及脑肠肽的影响 被引量:64
3
作者 常小荣 严洁 +3 位作者 易受乡 林亚平 邓元江 张泓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4-126,共3页
目的 :通过电针“足三里”对大鼠胃电及脑肠肽影响的观察 ,进一步探讨足三里与胃运动内在联系的物质基础。方法 :对 2 4只健康成年大鼠胃内埋置电极记录胃电 ,观察电针对胃电的影响 ,实验结束后抽取血液 1 5mL和胃窦组织 ,采用放免分... 目的 :通过电针“足三里”对大鼠胃电及脑肠肽影响的观察 ,进一步探讨足三里与胃运动内在联系的物质基础。方法 :对 2 4只健康成年大鼠胃内埋置电极记录胃电 ,观察电针对胃电的影响 ,实验结束后抽取血液 1 5mL和胃窦组织 ,采用放免分析法测定血浆和胃窦内的P物质、胃动素(MLT)、胃泌素 (GAS)含量的变化。结果 :电针“足三里”后大鼠胃电慢波高活动相平均振幅变化率和慢波高活动时程/周期比值 ,以及快波峰簇数差值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P <0 0 1 )。胃窦内脑肠肽物质含量均不同程度高于对照组 (P <0 0 5 ,P <0 0 1 )。结论 :电针“足三里”可使胃电活动增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足三里穴 大鼠 胃电生理 脑肠肽 胃泌素 胃肠运动功能
下载PDF
电针刺大鼠足三里穴对LESP血浆胃泌素和胃动素的影响 被引量:47
4
作者 牟向东 谢鹏雁 +2 位作者 刘建湘 帅晓玮 李江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069-1073,共5页
目的:观察电针刺足三里穴对大鼠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的影响以及与血浆胃泌素(GAS)和胃动素(MTL)的关系.方法:将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非经非络穴组、足三里穴组、阿托品组和阿托品+足三里穴组.应用三通道微细注水式测... 目的:观察电针刺足三里穴对大鼠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的影响以及与血浆胃泌素(GAS)和胃动素(MTL)的关系.方法:将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非经非络穴组、足三里穴组、阿托品组和阿托品+足三里穴组.应用三通道微细注水式测压管和荷兰UPS-2020型食管测压系统测定大鼠LESP,同时放免法测定血浆GAS和MTL的水平.结果:电针刺大鼠足三里穴和非经非络穴及电针刺停止后,LESP均有明显升高[升高率:62.7±27.0%,131.0±36.4%(0-20 min),122.6±25.9%(21-40 min),P<0.01],足三里穴组LESP升高明显大于非经非络穴组(2.34±0.69 kPa vs 1.94±0.35 kPa,3.308±0.88 kPa vs2.30±0.36 kPa,3.17±0.69 kPA vs 2.22±0.40 kPa,P<0.01).大鼠阿托品ip后LESP明显下降(P<0.01);在电针刺期间及电针刺后LESP升至正常,升高率明显低于足三里穴组(P<0.01).电针刺大鼠足三里穴后血浆GAS,MTL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1);非经非络穴组升高不明显(P1=0.492,P2=0.104);阿托品+足三里穴组GAS和MTL比阿托品组明显升高(P1<0.01、P2<0.05);GAS和MTL变化与LESP呈明显正相关(r1=0.664、r2=0.703,P<0.01).结论:电针刺对LESP的调控作用具有一定的经络和穴位特异性;胆碱能M受体阻断可部分减弱电针刺足三里的作用,电针刺可以使胆碱能神经阻断大鼠降低的LESP恢复至正常;胃泌素和胃动素可能参与了电针刺对LESP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SP 足三里穴 血浆胃泌素 电针刺 胃动素 Wistar大鼠 下食管括约肌压力 胆碱能M受体 阿托品 放免法测定 穴位特异性 MTL GAS 系统测定 食管测压 神经阻断 调控作用 对照组 升高 络穴 测压管 注水式 三通道 vs 针刺后 正相关
下载PDF
针刺足三里穴PET和fMRI脑功能成像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87
5
作者 尹岭 金香兰 +4 位作者 石现 田嘉禾 马林 尹大一 曾海宁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2年第9期523-524,共2页
目的探讨针刺足三里穴脑功能成像的实验方法和针灸治疗的中枢机制。方法利用18FDG PET和fMRI BOLD脑功能成像方法 ,获取针刺足三里穴脑内葡萄糖代谢和脑血流变化有关的实验数据 ,利用SPM和感兴趣区图像分析方法 (ROI)获得脑功能变化的... 目的探讨针刺足三里穴脑功能成像的实验方法和针灸治疗的中枢机制。方法利用18FDG PET和fMRI BOLD脑功能成像方法 ,获取针刺足三里穴脑内葡萄糖代谢和脑血流变化有关的实验数据 ,利用SPM和感兴趣区图像分析方法 (ROI)获得脑功能变化的可视性实验依据。结果针刺右侧足三里穴引起视丘下部、同侧室旁核和双侧颞叶的葡萄糖代谢和脑血流增加。结论针刺足三里穴可引起植物神经中枢和颞叶功能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足三里穴 PET FMRI 脑功能成像
下载PDF
针刺足三里PET脑功能成像 被引量:64
6
作者 尹岭 金香兰 +10 位作者 孙锦平 石现 田嘉禾 尹大一 姚树林 邵明哲 朱克 乔卫安 曾海宁 单保慈 唐一源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7-28,共2页
目的:探讨针刺足三里穴PET脑功能成像的实验方法,寻找针刺足三里脑功能变化的实验依据。方法:用PET对6例男性健康志愿者行针刺右侧足三里前后的18FDG-PET脑功能成像,用SPM软件处理脑内葡萄糖代谢率变化的实验数据,获得脑功能变化的可视... 目的:探讨针刺足三里穴PET脑功能成像的实验方法,寻找针刺足三里脑功能变化的实验依据。方法:用PET对6例男性健康志愿者行针刺右侧足三里前后的18FDG-PET脑功能成像,用SPM软件处理脑内葡萄糖代谢率变化的实验数据,获得脑功能变化的可视性实验依据。结果:针刺右侧足三里穴引起视丘下部、尾状核头部、小脑、颞叶、中央后回、脑干的葡萄糖代谢增加。结论:针刺足三里穴可引起与内脏功能有关的皮质下植物神经中枢葡萄糖代谢增加,PET是研究针灸中枢机制的可行性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足三里 PET 脑功能成像
下载PDF
针刺老年大鼠“足三里”“关元”穴对NO、SOD、MDA以及免疫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9
7
作者 李亚东 高洪泉 +2 位作者 朱梅 王英 周迎春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772-774,共3页
目的 :探讨针刺抗衰老的作用机理。方法 :针刺老年大鼠的“足三里”“关元”穴 ,观察对脑、心、肝、肾组织中一氧化氮 (NO)、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丙二醛 (MDA)变化以及对单核巨噬系统吞噬功能的影响。结果 :针刺能调节脑心肝肾组织... 目的 :探讨针刺抗衰老的作用机理。方法 :针刺老年大鼠的“足三里”“关元”穴 ,观察对脑、心、肝、肾组织中一氧化氮 (NO)、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丙二醛 (MDA)变化以及对单核巨噬系统吞噬功能的影响。结果 :针刺能调节脑心肝肾组织中NO的含量 ;能提高脑心肝肾组织中抗氧化能力 ,使SOD的含量增高 ,MDA的含量降低 ;能提高单核巨噬系统的吞噬指数。结论 :针刺“足三里”“关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老 针灸效应 一氧化氮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关元穴 足三里穴
下载PDF
针刺“足三里”对大鼠孤束核P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28
8
作者 刘健华 李江山 +3 位作者 严洁 易受乡 林亚平 常小容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3年第1期5-9,共5页
目的 :观察延髓孤束核P物质免疫阳性反应产物的分布以及针刺“足三里”穴对其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 :电针“足三里”穴组 (n =10 )、电针“足三里”穴旁开 0 5cm组(n =10 )、空白对照组 (n =10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 目的 :观察延髓孤束核P物质免疫阳性反应产物的分布以及针刺“足三里”穴对其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 :电针“足三里”穴组 (n =10 )、电针“足三里”穴旁开 0 5cm组(n =10 )、空白对照组 (n =10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显示延脑组织SP免疫活性切片。结果 :孤束核内P物质的免疫阳性反应产物以膨体型纤维为主 ,呈点状和串珠状 ,其敞开部有少量阳性胞体。主要分布于孤束核的内侧亚核、连合亚核 ,其余亚核内较为稀疏 ;电针“足三里”穴内侧亚核、连合亚核阳性纤维的光密度明显升高 ,其余亚核无明显变化 ;电针“足三里”穴外侧旁开 0 .5cm组与空白组相似 ,各亚核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针刺“足三里”可能通过抑制NTS内侧亚核和连合亚核SP的释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足三里 孤束核 P物质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足三里穴进针角度和深度的研究 被引量:40
9
作者 楼新法 杨新东 +2 位作者 蒋松鹤 孙臣友 张瑞峰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83-486,共4页
目的:为针刺足三里穴提供适宜的进针角度和深度,避免对神经血管的损伤并发挥其最大功效。方法:用80只成人下肢标本,按国颁标准进针,解剖观测进针时所涉及的层次结构及毗邻重要血管神经。结果:直刺进针时,针体由皮肤到骨间膜的深度为(2&#... 目的:为针刺足三里穴提供适宜的进针角度和深度,避免对神经血管的损伤并发挥其最大功效。方法:用80只成人下肢标本,按国颁标准进针,解剖观测进针时所涉及的层次结构及毗邻重要血管神经。结果:直刺进针时,针体由皮肤到骨间膜的深度为(2·22±0·31)cm,到胫骨后肌后缘的深度为(4·42±0·53)cm;在骨间膜浅层可刺中胫前动脉和腓深神经的扇形分支。针体穿过胫骨后肌后可触及含有胫神经和胫后血管粗大的血管神经束。结论:针刺足三里穴的适宜深度为2·22cm,最大深度为4·42cm。穴位注射时直刺或略偏胫骨方向,接近与胫骨内侧面平行进针,同时进针深度一般不超过5cm较为安全。犊鼻下3寸,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之间的体表定位点,也是值得临床尝试的有效刺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三里 针刺深度 进针
下载PDF
针刺足三里穴中枢作用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76
10
作者 金香兰 尹岭 +6 位作者 姚斌 尹大一 姚树林 邵明哲 单保慈 唐一源 朱克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3年第3期184-186,共3页
目的探讨针灸足三里穴的中枢作用机制。方法利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 (PET)对 6例男性健康志愿者行针刺右侧足三里1 8FDG PFT脑功能成像检查 ,获得脑内葡萄糖代谢变化的实验数据 ,利用SPM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获得脑功能变化的可视性... 目的探讨针灸足三里穴的中枢作用机制。方法利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 (PET)对 6例男性健康志愿者行针刺右侧足三里1 8FDG PFT脑功能成像检查 ,获得脑内葡萄糖代谢变化的实验数据 ,利用SPM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获得脑功能变化的可视性实验依据。结果针刺右侧足三里可以引起同侧视丘下部、延髓背侧 ,双侧岛叶 ,对侧旁中央小叶、中央前、后回上部、额叶及颞叶的岛盖部、扣带回中部、尾状核头部、中脑和桥脑背侧中部、小脑深部葡萄糖代谢率增加 ,同侧中央前、后回上部及小脑前叶外侧部葡萄糖代谢率减低。结论针刺足三里的作用机制是通过皮层及皮层下内脏神经中枢的神经内分泌网络调节机制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足三里穴 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
下载PDF
静态压力刺激对大鼠“足三里”穴区及穴旁区域成纤维细胞PGE_2和IL-6释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8
11
作者 陈波 罗永芬 +3 位作者 崔瑾 冯玲媚 杨孝芳 冯麟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5-140,共6页
目的:通过探讨机械刺激对大鼠“足三里”穴筋膜组织成纤维细胞的压力信号生物转换作用,为腧穴“感受刺激,防治疾病”的现代医学生物学机制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足三里”穴及穴旁区域的筋膜组织细胞,对细胞进行形态... 目的:通过探讨机械刺激对大鼠“足三里”穴筋膜组织成纤维细胞的压力信号生物转换作用,为腧穴“感受刺激,防治疾病”的现代医学生物学机制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足三里”穴及穴旁区域的筋膜组织细胞,对细胞进行形态学鉴定后,实施压力刺激并检测细胞外培养液中前列腺素E2(PGE2)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的变化。结果:“足三里”穴及穴旁区域的筋膜组织细胞主要都是成纤维细胞,压力刺激均能够促进细胞PGE2和IL-6合成释放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腧穴与非穴的筋膜组织成纤维细胞皆能直接感受刺激,从而将机械信号转换为生物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三里 成纤维细胞/针灸效应 信号传递 物理刺激
下载PDF
电针“足三里”穴对大鼠迷走神经放电的影响 被引量:37
12
作者 叶小丰 李建国 +3 位作者 杜朝晖 彭周全 周青 贾宝辉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6年第5期290-293,共4页
目的:观察电针大鼠双侧“足三里”穴对迷走神经放电的影响。方法:将30只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200-240g)随机分为对照组、足三里组(电针双侧“足三里”穴)和非经非穴组(电针非经非穴,即“足三里”穴外侧旁开5mm处),每组10只。... 目的:观察电针大鼠双侧“足三里”穴对迷走神经放电的影响。方法:将30只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200-240g)随机分为对照组、足三里组(电针双侧“足三里”穴)和非经非穴组(电针非经非穴,即“足三里”穴外侧旁开5mm处),每组10只。足三里组及非经非穴组大鼠以3Hz脉冲电流持续进行电针刺激30min,强度以双下肢微颤为宜(约2~4V)。以双极铂电极分别引导左侧迷走神经传出及传入纤维,采用生物机能试验仪连续记录迷走神经放电频率和峰值。结果:刺激前后,对照组与非经非穴组大鼠迷走神经传出和传入纤维放电频率和峰值均无显著性改变(P〉0.05);组内各时间点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足三里组电刺激“足三里”穴(7.5±3.4)min后,迷走神经传出纤维放电频率明显加快,峰值增加,与刺激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各参数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非经非穴组相应时间点(P〈0.01);而传入纤维放电的各参数值均无明显改变。结论:电针“足三里”穴可以使迷走神经传出纤维放电增强。但对其传入纤维放电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足三里” 迷走神经放电
下载PDF
针刺足三里、悬钟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脑血管功能的影响: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45
13
作者 陈文 顾红卫 +7 位作者 马维平 李启珊 喻强 刘兴勤 刘世红 李文华 刘惠玲 戴美堂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851-853,共3页
目的:探讨针刺足三里、悬钟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脑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3中心、单盲、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与对照组,每组各80例,两组均予以常规缺血性中风治疗,针刺组在此基础上结合针刺足三里、悬钟,以治... 目的:探讨针刺足三里、悬钟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脑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3中心、单盲、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与对照组,每组各80例,两组均予以常规缺血性中风治疗,针刺组在此基础上结合针刺足三里、悬钟,以治疗前后TCD脑血管血流指数的变化情况进行两组疗效评价。结果:针刺组脑血管舒缩反应能力、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大脑半球侧支循环代偿功能较治疗前均显著加强(P<0·05,P<0·01),且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足三里、悬钟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脑血管舒缩反应能力、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大脑半球侧支循环代偿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针灸疗法 足三里 悬钟 随机对照试验
下载PDF
电针足阳明经穴对家兔胃粘膜损伤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6
14
作者 严洁 常小荣 +3 位作者 邓元江 易受乡 林亚平 周国平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64-267,共4页
本实验采用无水乙醇灌胃造成胃粘膜损伤后 ,分别电针足阳明经“四白”、“梁门”、“足三里”三个不同段代表穴 ,及“足三里”外 2cm的对照点 ,观察其对胃粘膜损伤后的细胞保护作用 ,以证实足阳明经与胃的相关性。结果发现 ,分别电针“... 本实验采用无水乙醇灌胃造成胃粘膜损伤后 ,分别电针足阳明经“四白”、“梁门”、“足三里”三个不同段代表穴 ,及“足三里”外 2cm的对照点 ,观察其对胃粘膜损伤后的细胞保护作用 ,以证实足阳明经与胃的相关性。结果发现 ,分别电针“四白”、“梁门”、“足三里”7日后 ,均能使胃粘膜损伤指数显著降低。电针“足三里”后 ,胃液及胃粘膜PGE2 与其他各组比较均显著增高 (P <0 0 5或 0 0 1 ) ,血清NO与模型组、电针“足三里”外 2cm组比较亦见明显增高 (P <0 0 5) ;电针“四白”、“梁门”、“足三里”以及空白组胃粘膜EGF与未经电针的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或0 0 1 )。提示 ,电针家兔足阳明经不同节段的腧穴均对胃粘膜损伤细胞有保护作用 ,其中以“足三里”最满意 ,说明足阳明经与胃具有相关性 ,与此同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足阳明经穴 胃粘膜损伤 细胞保护
下载PDF
电针“足三里”对胃粘膜损伤大鼠Bcl-2、Fas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6
15
作者 周国平 严洁 +2 位作者 李江山 邓常清 刘健华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4年第1期31-34,共4页
目的 :观察电针“足三里”对胃粘膜损伤大鼠的细胞保护作用与细胞凋亡调控基因Bcl 2、Fas蛋白表达水平的关系及“足三里”是否具有腧穴相对特异性。方法 :40只大鼠 ,随机分为四组 ,即“足三里”组、非穴组、模型组和空白组 ,每组 1 0只... 目的 :观察电针“足三里”对胃粘膜损伤大鼠的细胞保护作用与细胞凋亡调控基因Bcl 2、Fas蛋白表达水平的关系及“足三里”是否具有腧穴相对特异性。方法 :40只大鼠 ,随机分为四组 ,即“足三里”组、非穴组、模型组和空白组 ,每组 1 0只。用无水乙醇按每只 1mL灌胃 ,造成胃粘膜损伤模型。各组检测胃粘膜细胞Bcl 2、Fas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Bcl 2基因蛋白阳性表达在“足三里”组非常明显 ,“足三里”组与模型组比较 ,有明显差异 (P <0 0 5)。Fas基因蛋白阳性表达在“足三里”组不明显 ,“足三里”组与非穴组、模型组比较 ,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 )。结论 :电针“足三里”对胃粘膜损伤后的细胞保护作用可能的机理 ,是由于促进了Bcl 2基因蛋白表达 ,抑制了Fas基因蛋白表达 ,并具有腧穴相对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足三里穴 胃粘膜损伤 大鼠 BCL-2蛋白 FAS蛋白 细胞凋亡调控基因
下载PDF
针刺大鼠耳穴及体穴治疗实验性胃溃疡的疗效与肥大细胞的关系 被引量:15
16
作者 何俊娜 罗明富 +2 位作者 郭莹 李翠红 张金铃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8年第3期159-163,共5页
目的:研究针刺耳"胃"穴及体穴"足三里"治疗实验性胃溃疡过程中,穴区内肥大细胞(mastcells,MC)的分布和功能变化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正常成年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0只。后2组首先... 目的:研究针刺耳"胃"穴及体穴"足三里"治疗实验性胃溃疡过程中,穴区内肥大细胞(mastcells,MC)的分布和功能变化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正常成年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0只。后2组首先在胃窦前壁肌层与浆膜层之间注入0.05ml20%冰醋酸制作胃溃疡模型,电针组在造模后连续7d电针(2/15Hz,1mA,30min)胃溃疡大鼠耳"胃"及"足三里"穴。取耳"胃"及"足三里"穴区组织恒冷箱切片,乙酰胆碱酯酶组化染色并用甲苯胺兰复染,显示皮肤真皮层MC的分布、数量和脱颗粒情况;取胃窦前壁含溃疡的胃组织,石蜡包埋,切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电镜下观察胃窦前壁黏膜层的形态变化。结果:对3组大鼠的穴区真皮层MC进行对比观察,其中模型组MC总数量均明显多于电针组和对照组(P<0.01);模型组MC脱颗粒率明显高于电针组与对照组,电针组细胞脱颗粒率明显多于对照组,3组间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胃壁黏膜面光滑无变化;而模型组胃窦壁黏膜面有很明显的溃疡缺损,并已超过黏膜肌层;电针组胃窦壁黏膜面稍有缺损,尚未达黏膜肌层。结论:耳穴、体穴区组织内MC的总数及脱颗粒率的变化不但可反映胃溃疡的严重程度,还与针刺耳穴及体穴治疗胃溃疡的疗效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溃疡 肥大细胞 脱颗粒 电针 耳“胃”穴 “足三里”
下载PDF
穴位处胶原纤维在针刺大鼠“足三里”镇痛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39
17
作者 余晓佳 丁光宏 +2 位作者 姚伟 詹睿 黄猛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07-213,共7页
目的:探讨针刺镇痛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穴位注射Ⅰ型胶原酶法破坏穴区胶原组织结构。在急性佐剂关节炎大鼠模型上,以大鼠缩爪反射的潜伏期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为观察指标,比较破坏与不破坏穴位区胶原组织结构2种情况下,针刺"足三里&... 目的:探讨针刺镇痛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穴位注射Ⅰ型胶原酶法破坏穴区胶原组织结构。在急性佐剂关节炎大鼠模型上,以大鼠缩爪反射的潜伏期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为观察指标,比较破坏与不破坏穴位区胶原组织结构2种情况下,针刺"足三里"捻转或提插手法对针刺镇痛效应及肥大细胞的影响。结果:破坏胶原结构后2种手法的镇痛效果明显削弱,且穴位肥大细胞脱颗粒也受到明显抑制。结论:穴区胶原纤维与肥大细胞在针刺镇痛效应的产生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胶原纤维参与了针刺信号由穴位向靶器官传输与转换过程,而肥大细胞脱颗粒则始终与针刺镇痛效应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三里 针刺镇痛原理 纤维素体/针灸效应 肥大细胞/针灸效应 大鼠
下载PDF
针刺四神聪穴治疗失眠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27
18
作者 张璞璘 高希言 +5 位作者 魏玉龙 李星锐 马巧琳 王俊伏 张海杰 赵欣纪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712-714,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四神聪穴治疗失眠的疗效,为腧穴主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246例失眠患者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方法分为四神聪组(124例)、足三里组(122例)。四神聪组采用针刺四神聪穴治疗,每日1次;足三里组针刺足三里穴,每日1次;共治疗15次,3... 目的观察针刺四神聪穴治疗失眠的疗效,为腧穴主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246例失眠患者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方法分为四神聪组(124例)、足三里组(122例)。四神聪组采用针刺四神聪穴治疗,每日1次;足三里组针刺足三里穴,每日1次;共治疗15次,30天后随访评价。结果四神聪组临床痊愈79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22例;足三里组痊愈63例,显效11例,有效8例,无效40例。针刺四神聪组疗效优于足三里组(P<0.05)。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两组在晨起体力恢复和中医症状改善方面,四神聪组疗效优于足三里组(P<0.01)。结论针刺四神聪穴能有效改善睡眠质量,减少抑郁和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 四神聪 足三里
下载PDF
艾灸足三里、悬钟对缺血性中风脑血管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0
19
作者 陈文 谭敏 +1 位作者 梁立安 翁泰来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61-165,共5页
目的:探讨艾灸足三里、悬钟对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理,并对临床疗效作出评价。方法:采用序贯试验设计方法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基本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艾灸足三里、悬钟,每日1次,连续治疗20天;对照组采用基本对症治疗20天。以经颅... 目的:探讨艾灸足三里、悬钟对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理,并对临床疗效作出评价。方法:采用序贯试验设计方法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基本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艾灸足三里、悬钟,每日1次,连续治疗20天;对照组采用基本对症治疗20天。以经颅多普勒观察随机配对设计的成对缺血性中风患者治疗前后脑血管功能变化,以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各研究指标的试验线都达到序贯试验图的有效边界,与对照组相比,P<0·05。结论:艾灸足三里、悬钟对脑血管舒缩反应、脑血流自动调节、侧枝循环的建立等功能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并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针灸疗法 脑缺血/病理生理学 足三里 悬钟
下载PDF
足三里配不同穴改善急性胃黏膜损伤作用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5
20
作者 彭楚湘 王灵 +1 位作者 周国平 邓常青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4-47,共4页
目的:观察足三里配不同穴改善急性胃黏膜损伤的作用,探讨其机理。方法:100只大鼠随机分为10组,即“足三里”组(A组)、“足三里”配“内关”组(B组)、“足三里”配“中脘”组(C组)、“足三里”配“公孙”组(D组)、“足三里”配“内关”... 目的:观察足三里配不同穴改善急性胃黏膜损伤的作用,探讨其机理。方法:100只大鼠随机分为10组,即“足三里”组(A组)、“足三里”配“内关”组(B组)、“足三里”配“中脘”组(C组)、“足三里”配“公孙”组(D组)、“足三里”配“内关”“中脘”组(E组)、“足三里”配“内关”“公孙”组(F组)、“足三里”配“中脘”“公孙”组(G组)、“足三里”配“内关”“中脘”“公孙”组(H组)、模型组(I组)、空白对照组(J组),每组10只。用无水乙醇按0·6mL/100g灌胃,造成胃黏膜损伤模型。检测各组治疗结束后胃黏膜损伤指数(UI)、表皮生长因子(EGF)、一氧化氮(NO)、胃泌素(GAS)含量。结果:各电针组EGF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并能提高NO含量,降低GAS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B组、D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蓍性意义,而C组、F组、H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H组与其他各电针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足三里”不同配穴能改善急性胃黏膜损伤程度,尤以“足三里”配“内关”“中脘”“公孙”组改善急性胃黏膜损伤作用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黏膜/损伤 急性病 创伤和损伤/针灸疗法 足三里 配穴法 胃黏膜/针灸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