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俄外交史上限悬案有新说 被引量:1
1
作者 郭蕴深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47-147,177,共2页
中俄两国政府之间的使团往还究竟肇始于何时?这是一个迄今为止尚无定论的重要历史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主张:其一,"1567年俄国沙皇伊凡四世派遣伊·彼得罗夫和布·亚雷... 中俄两国政府之间的使团往还究竟肇始于何时?这是一个迄今为止尚无定论的重要历史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主张:其一,"1567年俄国沙皇伊凡四世派遣伊·彼得罗夫和布·亚雷切夫首使北京说",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19世纪初俄国著名史学家卡拉姆津,前苏联著名汉学家斯拉德科夫斯基曾是这一主张的坚定拥护者;其二,"1619年俄使伊·彼特林首访北京说",这种观点的代表者是现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著名史学家弗·斯·米亚斯尼科夫;其三,"1655年俄使费·巴伊科夫肇始中俄通使关系说",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是一部分中国学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宿丰林 《早期中俄关系史研究》 中俄外交史 上限 1654年
下载PDF
蓬安“来苏寨”考论 被引量:1
2
作者 蔡东洲 刘欢欢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28-32,共5页
位于蓬安与广安交界地带的来苏寨,流传着得名于苏轼之来居的说法。事实证明,这个说法是望文生义。来苏寨之名源于《尚书》,"来苏"意为盼望明君来拯救苦难,以获得苏息。如此解读"来苏",并未贬低来苏寨的文化内涵,反... 位于蓬安与广安交界地带的来苏寨,流传着得名于苏轼之来居的说法。事实证明,这个说法是望文生义。来苏寨之名源于《尚书》,"来苏"意为盼望明君来拯救苦难,以获得苏息。如此解读"来苏",并未贬低来苏寨的文化内涵,反而提升了文化底蕴,何况这座山寨在明清之际还承载着区域治乱的历史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苏寨 苏轼 张天麟 张天凤
下载PDF
口服阿莫西林后发生天疱疮 被引量:1
3
作者 冯素英 靳培英 +1 位作者 周武庆 林麟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9,共3页
报告1例口服阿莫西林后发生天疱疮的病例。患者男,40岁。因全身出现红斑、水疱1个月后就诊。1个月前患者全身皮肤出现散在黄豆大红斑、瘙痒,2d后在红斑和正常皮肤上出现水疱,水疱破裂后干燥结痂,但仍有新发水疱,皮损多分布在胸、背、颈... 报告1例口服阿莫西林后发生天疱疮的病例。患者男,40岁。因全身出现红斑、水疱1个月后就诊。1个月前患者全身皮肤出现散在黄豆大红斑、瘙痒,2d后在红斑和正常皮肤上出现水疱,水疱破裂后干燥结痂,但仍有新发水疱,皮损多分布在胸、背、颈部和腋下。经口服泼尼松20mg/d治疗2周后,皮损基本消退,5d前全身又出现红斑和水疱,皮损瘙痒。患者2次发病前均有口服阿莫西林史。皮肤科检查:躯干和四肢可见大小不一的散在水肿性红斑,部分红斑上可见松弛性水疱,尼氏征阳性,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内水疱和棘刺松解细胞,免疫组化组织病理示在表皮内IgG、C3呈网状沉积。体外γ干扰素释放实验阳性。最终诊断为药物诱发的天疱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疹 阿莫西林 天疱疮
下载PDF
论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经典化历程及其古今差异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清灵 《惠州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79-83,共5页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贬谪黄州期间的代表作之一,备受当下大众与学者的关注。但这首词的经典化历程并非一帆风顺:自问世起便一直寂寂无闻,直至进入20世纪才受到肯定与重视,最终成就经典地位。关于此词经典化之古今差异...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贬谪黄州期间的代表作之一,备受当下大众与学者的关注。但这首词的经典化历程并非一帆风顺:自问世起便一直寂寂无闻,直至进入20世纪才受到肯定与重视,最终成就经典地位。关于此词经典化之古今差异,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体现鲜明时代性的社会文化背景,二是由现当代阐释深入挖掘的思想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经典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