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Memorial Hall of Dr.Sun Yat-sen's Former Residence in Cuiheng
1
《China Today》 1997年第3期21-22,共2页
关键词 The memorial Hall of Dr.sun Yat-sen’s Former Residence in Cuiheng
下载PDF
业师和雇主眼中的吕彦直——一份1929年的珍贵史料
2
作者 赖德霖 《建筑师》 CSSCI 2024年第3期133-136,共4页
1928年10月中美协进会会刊《中国》杂志中发表的《南京孙逸仙博士墓》一文中有多个细节,涉及吕彦直建筑师在康奈尔大学学习建筑时的表现、他在毕业后去纽约茂旦事务所工作的介绍人、他在茂旦事务所接触到的一项重要工程、他对中国建筑... 1928年10月中美协进会会刊《中国》杂志中发表的《南京孙逸仙博士墓》一文中有多个细节,涉及吕彦直建筑师在康奈尔大学学习建筑时的表现、他在毕业后去纽约茂旦事务所工作的介绍人、他在茂旦事务所接触到的一项重要工程、他对中国建筑认知得以形成的契机、业师和雇主对他的评价,乃至茂飞对吕的杰作中山陵这一茂飞本人所提倡的适应性建筑的了解,无疑是关于吕彦直生平的一份珍贵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彦直 中山陵 中山纪念堂 茂飞 埃弗里特·米克斯 适应性中国建筑
下载PDF
文化遗产地开展自然教育工作实践--以广州中山纪念堂为例
3
作者 黄霖霞 《林业科技情报》 2024年第1期250-253,共4页
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是历史留给人类的财富。在自然教育发展视角下,文化遗产地是重要的实践教学和文化传承的资源。实践教学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资源。本文以广州中山纪念堂开展自然教育的工作实践为例,从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是历史留给人类的财富。在自然教育发展视角下,文化遗产地是重要的实践教学和文化传承的资源。实践教学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资源。本文以广州中山纪念堂开展自然教育的工作实践为例,从文化遗产地的实践教学和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探讨文化遗产地在自然教育发展中的作用以及自然教育开展方式,可能为拓宽开展自然教育工作的方式和思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地 自然教育 广州中山纪念堂
下载PDF
南京中山植物园外来入侵植物分布特征及其入侵途径 被引量:5
4
作者 殷茜 汪洪江 刘兴剑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8-134,163,共8页
为了了解南京中山植物园中外来入侵植物的状况,采用线路调查和样方调查的方法,对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原产地、生活型、频度、危害度等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南京中山植物园共有外来入侵植物65种,其中菊科植物最多,占总数的32.31%,其次是... 为了了解南京中山植物园中外来入侵植物的状况,采用线路调查和样方调查的方法,对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原产地、生活型、频度、危害度等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南京中山植物园共有外来入侵植物65种,其中菊科植物最多,占总数的32.31%,其次是禾本科,占总数的9.23%;构成严重危害的有7种,原产地为美洲的入侵植物最多,共有44种,并且以一年生草本为主(46.15%),荒地和管理粗放的草地是最容易遭到入侵的生境类型,部分入侵植物的引入与植物园引种活动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入侵植物 危害 南京中山植物园 引种
下载PDF
一个现代中国建筑的创建——广州中山纪念堂的建筑与城市空间意义 被引量:6
5
作者 彭长歆 《南方建筑》 2010年第6期52-59,共8页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继南京中山陵之后、由中国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另一座中山纪念建筑。其创建集中反映了建筑师在技术专业领域服务于政治理念传达和现代中国表述的双重使命。在政治人物和专业人士的共同操弄下,中山纪念堂围绕纪念与继承...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继南京中山陵之后、由中国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另一座中山纪念建筑。其创建集中反映了建筑师在技术专业领域服务于政治理念传达和现代中国表述的双重使命。在政治人物和专业人士的共同操弄下,中山纪念堂围绕纪念与继承这一核心命题展开有形实体和无形空间的塑造,并赋予建筑与城市空间以新的内涵。本文尝试考察中山纪念堂酝酿、设计的全过程,探寻其建筑精神与城市空间意义。这一研究有助于了解现代中国建筑在探索初期,政治象征与建筑形式乃至城市空间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建筑 广州中山纪念堂 吕彦直 城市规划 城市空间
下载PDF
中山陵:一个现代政治符号的诞生 被引量:6
6
作者 李恭忠 《中国研究》 2006年第1期97-120,共24页
中山陵是一个具有浓厚的现代政治文化内涵的公共符号,集中体现了国民党借助伟人墓葬来塑造主流历史记忆、营造新式象征权威、增进民族国家认同的努力.其建造主体以党国合一的政治力量为主,而以专业技术领域的社会力量为辅,他们决定将现... 中山陵是一个具有浓厚的现代政治文化内涵的公共符号,集中体现了国民党借助伟人墓葬来塑造主流历史记忆、营造新式象征权威、增进民族国家认同的努力.其建造主体以党国合一的政治力量为主,而以专业技术领域的社会力量为辅,他们决定将现代国家的意义在纪念性建筑中“象征之出来”.陵墓选址南京,表达了孙中山和国民党人承续和超越传统族裔认同、建构新式国家形态的抱负,同时意在为后来人留下一个关于现代中国历史记忆的焦点.陵墓修建的整个过程,则反映了国民党人再造国家的理想与地方社会、民间利益之间的折冲,体现了政治领域普泛的“革命”诉求与社会领域职业关怀的互动和协作.在国民党人的主导和技术专家的积极参与下,通过空间布局和细部构件的精心设计,中山陵表达出一种“开放的纪念性”,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新的“中国”的象征.孙中山正式入葬后,国民党人持续展开了一系列仪式行为,使中山陵的政治文化功能日益彰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山陵 政治符号 纪念性 历史记忆 国家认同
下载PDF
再谈周公测景以营建洛邑及其诗性记忆——兼论“天地之中”世界观的体现 被引量:1
7
作者 李麦产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2-96,共5页
西周初年,为了有效实施空间治理与营建洛邑,周公测景以确定"天地之中"。"天地之中"是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影响深广。对于周公测景与"天地之中",应赋予历史主义的理解和看待。对周公测景与洛邑方... 西周初年,为了有效实施空间治理与营建洛邑,周公测景以确定"天地之中"。"天地之中"是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影响深广。对于周公测景与"天地之中",应赋予历史主义的理解和看待。对周公测景与洛邑方位的记忆,留存在文本间,渗入到民族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公测景 “天地之中” 世界观 洛邑 诗性记忆
下载PDF
论海明威的巴黎情缘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媛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46-52,共7页
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大都有着海明威生活的深深印记。《流动的盛宴》记录了海明威在巴黎度过的青春年华,记录了他人生的多个开端,记录了他的奋发进取,记录了他的落魄与成功,其中充溢着海明威的巴黎情怀。《太阳照常升起》属于半自传体小说... 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大都有着海明威生活的深深印记。《流动的盛宴》记录了海明威在巴黎度过的青春年华,记录了他人生的多个开端,记录了他的奋发进取,记录了他的落魄与成功,其中充溢着海明威的巴黎情怀。《太阳照常升起》属于半自传体小说,作品的主题带有巴黎生活底色,主人公的原型是作者在巴黎"认识的人",情节与作者的个人经历具有互文性,场景是作者生活过的巴黎场景。海明威的这两部作品或显或隐地反映了他与巴黎结下的情缘。研究海明威的作品,最好结合海明威的生活经历展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明威 《流动的盛宴》 青春记忆 《太阳照常升起》 巴黎情缘 巴黎底色 互文性
下载PDF
从国父纪念馆管窥战后台湾建筑的整合共生
9
作者 许勇铁 李桂文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23-27,共5页
基于建筑思潮发展的复杂背景,战后台湾建筑呈现出民族主义与现代主义间复杂且不易整合的矛盾。通过诠释王大闳先生在国父纪念馆设计中展现的国际样式与民族形式、东方韵味与西潮风情、现代性与纪念性的整合共生手法,探究战后台湾建筑演... 基于建筑思潮发展的复杂背景,战后台湾建筑呈现出民族主义与现代主义间复杂且不易整合的矛盾。通过诠释王大闳先生在国父纪念馆设计中展现的国际样式与民族形式、东方韵味与西潮风情、现代性与纪念性的整合共生手法,探究战后台湾建筑演进过程中民族性与现代化的整合共生机理,并探寻其对中国大陆建筑传统与现代整合共生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后台湾建筑 整合共生 国父纪念馆
下载PDF
广州中山纪念堂之建造缘起及其规划建设意匠
10
作者 马晓 周学鹰 《华中建筑》 2013年第10期89-92,共4页
广州中山纪念堂及纪念碑是国民政府在全体国民支持下,为纪念中山先生而建的大型建筑群,采用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获头奖的方案建设。纪念堂体量巨大,探索性采用新材料、新科技,外观模拟我国传统高等级官式建筑形象——大木作、小木作、石作... 广州中山纪念堂及纪念碑是国民政府在全体国民支持下,为纪念中山先生而建的大型建筑群,采用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获头奖的方案建设。纪念堂体量巨大,探索性采用新材料、新科技,外观模拟我国传统高等级官式建筑形象——大木作、小木作、石作等皆然,整体尺度和谐,细部比例与造型手法洗练,取得了优良的视觉效果,设计水平高超。纪念碑采用曲线形收分的形式,不同于我国古代碑体习用的造型,而碑的基座多用传统元素。因此,纪念堂建筑群中各单体造型有所因循、更有所创新。整个建筑群沿中轴线对称布局,主体为纪念堂、纪念碑,在继承传统建筑、规划设计元素的基础上,运用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新材料,"中体西用",创造出纪念中山先生与满足市民集会的完美统一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吕彦直 纪念建筑 民国建筑 规划设计
下载PDF
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孙中山纪念与仪式政治——以《申报》为中心的考察(1937.7—1938.11)
11
作者 钟声 高翔宇 《三明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24-31,共8页
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通过对孙中山诞辰纪念、孙中山逝世纪念等孙中山纪念仪式的运作,强化了民众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对国民党的政党认同,对中华民国的政权认同,对孙中山及蒋介石的领袖认同,并且凸显了"抗战建国"... 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通过对孙中山诞辰纪念、孙中山逝世纪念等孙中山纪念仪式的运作,强化了民众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对国民党的政党认同,对中华民国的政权认同,对孙中山及蒋介石的领袖认同,并且凸显了"抗战建国"的时代主题,成为国民政府进行抗战动员的一种有效形式,是现代民族国家进行政治话语输出的有效探索,也显示出"党国"在权力技术实践空间的日臻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国民政府 孙中山纪念 仪式政治
下载PDF
原乡记忆与日常叙事——关于孙惠芬的乡土小说创作
12
作者 丁颖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17-19,共3页
作为当代优秀的小说家,孙惠芬一直勤耕不辍于乡土世界里。在其原乡记忆和日常叙事的基础上,作者将她对乡土经验的把握和深切体验发挥到极致,从而使其创作在同时期的乡土作家中显现出突出的创作优势。
关键词 孙惠芬 乡土小说 原乡记忆 日常叙事
下载PDF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建构纪念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的历史记忆
13
作者 王连生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1年第6期38-43,共6页
纪念活动具有独特的政治功能和效果。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念辛亥革命和孙中山诞辰的活动已成定制。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对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的历史地位所做的基本评价,为各个时期此类的纪念活动提供了基本依据。改革开放以后的社... 纪念活动具有独特的政治功能和效果。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念辛亥革命和孙中山诞辰的活动已成定制。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对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的历史地位所做的基本评价,为各个时期此类的纪念活动提供了基本依据。改革开放以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纪念辛亥革命和孙中山诞辰活动的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可以与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和毛泽东诞辰相比拟。通过这些纪念活动,充分肯定了辛亥革命和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功绩;全面总结辛亥革命和孙中山先生为后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明确表达中国共产党及其所从事的事业是辛亥革命和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建构纪念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的历史记忆,其目的是整合中华民族的各种力量,发挥中华民族的全部智慧,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新时期 辛亥革命 孙中山 历史记忆
下载PDF
《后出师表》相关史实考
14
作者 卿三祥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31-38,共8页
对诸葛亮《后出师表》,人们提出各种置疑。《后表》叙事是否有史实根据,是其焦点之一。笔者考查有关文献后,提出以下看法:《后表》叙事与历史文献所载史实基本相合。其中有矛盾处,如:赵云卒年不合问题,是因为史籍记载时有错误;阳群等人... 对诸葛亮《后出师表》,人们提出各种置疑。《后表》叙事是否有史实根据,是其焦点之一。笔者考查有关文献后,提出以下看法:《后表》叙事与历史文献所载史实基本相合。其中有矛盾处,如:赵云卒年不合问题,是因为史籍记载时有错误;阳群等人事迹不另见于《三国志》等书,是因为史籍所存有限;祁连难以落实,是因为古今地名演变;李服、王服不分,是因为人名笔划讹错;南阳、乌巢、潼关,容易识别;北山、黎阳、巢湖,不易分辨;夏侯、关羽,事迹昭著;刘繇、王朗,资料隐晦。凡此各种情况,颇费斟酌。拨云见日,《后表》确为诸葛亮之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出师表 诸葛亮 赵云 孙策 曹操
下载PDF
铁电薄膜BIT/PLZT/BIT存储器特性的测试
15
作者 孙奉娄 何翔 黄新堂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年第4期1-4,共4页
讨论了铁电薄膜记忆特性的检测方法,研制了专用的测试仪器,并利用它测试了Au/BIT/PLZT/BIT/n-Si铁电薄膜的记忆性能.
关键词 铁电薄膜 非易失性记忆 测试 记忆性能 存储器
下载PDF
国家政令与地方建构:京沪铁路沿线四座中山堂建造研究
16
作者 朱晓明 《建筑师》 2020年第2期72-78,共7页
本文通过现场踏勘、史料梳理、修缮方案制定,对京沪铁路沿线4座中山堂进行了挖掘,其目的是审视国家政令与地方建构背景下的政策落实、空间演变、建筑师与建造活动。中山堂是近代中国集中涌现的一种建筑类型,京沪铁路沿线的留存物具有高... 本文通过现场踏勘、史料梳理、修缮方案制定,对京沪铁路沿线4座中山堂进行了挖掘,其目的是审视国家政令与地方建构背景下的政策落实、空间演变、建筑师与建造活动。中山堂是近代中国集中涌现的一种建筑类型,京沪铁路沿线的留存物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可供比较。它属于地方近代建筑历史的研究领域,作为群体案例,是上传下达、地方政府谋取文化和政治振兴的触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山堂 选址 民国建筑师 京沪铁路
下载PDF
中山纪念堂:一座中国固有式建筑的重读与解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丹枫 程建军 《南方建筑》 2016年第5期102-109,共8页
文章选取广州中山纪念堂作为中国固有式建筑的研究代表,根据收集到的建筑图纸和相关文献资料对建筑作品进行解析。通过对纪念堂平面原型和立面构图的探究与重读,试图揭示学成归国的吕彦直在建筑思想、观念和方法上有着怎样的渊源,又如... 文章选取广州中山纪念堂作为中国固有式建筑的研究代表,根据收集到的建筑图纸和相关文献资料对建筑作品进行解析。通过对纪念堂平面原型和立面构图的探究与重读,试图揭示学成归国的吕彦直在建筑思想、观念和方法上有着怎样的渊源,又如何将建筑设计与民族复兴的使命相结合?同时,对比了从1927年到1930年总平面图纸的变化,衍生出建筑群到建筑体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固有式 中山纪念堂 吕彦直 平面原型 立面构图
下载PDF
创伤记忆的现实回访与自我书写——在线社区中集体记忆个案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洪杰文 杨金 汤恋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20年第6期86-98,共13页
在网络虚拟空间中,每个人都有对公共事件进行阐释的机会,都能在集体记忆的形成中获得主动构建和书写的权利。文章从文化创伤的视角出发,对2003年至2017年间,在线社区“天涯论坛”中有关孙志刚事件的文本内容进行话语分析。研究发现:“... 在网络虚拟空间中,每个人都有对公共事件进行阐释的机会,都能在集体记忆的形成中获得主动构建和书写的权利。文章从文化创伤的视角出发,对2003年至2017年间,在线社区“天涯论坛”中有关孙志刚事件的文本内容进行话语分析。研究发现:“天涯论坛”中围绕孙志刚事件形成的集体记忆呈现出明显的创伤样貌。在对创伤记忆进行现实回访中,悲剧成为主流的叙述基调,悲伤、愤怒和失望是创伤记忆中的主流情绪。在集体记忆的构建上,大量网友积极主动地自我书写,将自己类似的亲身经历注入孙志刚事件的集体记忆中,还建立了与孙志刚站在同一战线上的“受害者联盟”。随着时间的推移,“孙志刚”及“孙志刚事件”逐渐被抽象为社会弱势群体的代表以及不公平遭遇的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集体记忆 孙志刚事件 文化创伤 自我书写
下载PDF
民国时期兰州城市的“中山纪念空间”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宏韬 汪洪亮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2期83-88,共6页
孙中山是中华民国的主要缔造者,其革命活动与思想对中国革命进程走向产生深刻影响。其逝世后亦在现代民族国家形成与政治社会整合过程中被逐渐建构成为民众精神崇拜对象与政权政治象征符号,并贯穿于民国时期政治运行始终。在这一背景下... 孙中山是中华民国的主要缔造者,其革命活动与思想对中国革命进程走向产生深刻影响。其逝世后亦在现代民族国家形成与政治社会整合过程中被逐渐建构成为民众精神崇拜对象与政权政治象征符号,并贯穿于民国时期政治运行始终。在这一背景下,各种形态的中山纪念空间于西北重镇兰州落成,并在市镇建设与教育工作中出现以'中山'命名的街道、桥梁与学校单位,多数构成了延续至今的城市建设'中山印记'。而对以兰州为代表的民国城市中逐渐空间化与日常生活化的中山标志进行分析,或可对进一步理解中山纪念这一民国特色政治文化所包含的传统性社会认知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文化 符号与记忆 中山纪念空间 兰州
下载PDF
国家介入与民间回应:乡村记忆的传承机制——以潍北孙膑崇拜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春妮 杨雪云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31-34,共4页
乡村记忆的传承带有地域特色,是地域民间文化的凝结与表现。在其传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需要借助国家与民间社会的共同力量。乡村记忆植根于民间社会,国家符号赋予乡村记忆以合法性,国家权力引导记忆的发展方向,甚至利用权力促使记忆的... 乡村记忆的传承带有地域特色,是地域民间文化的凝结与表现。在其传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需要借助国家与民间社会的共同力量。乡村记忆植根于民间社会,国家符号赋予乡村记忆以合法性,国家权力引导记忆的发展方向,甚至利用权力促使记忆的原生性发生改变。通过对潍北地区的民间信仰--孙膑崇拜进行研究,考察国家力量与民间共同参与记忆传承活动,探讨民间力量与官方话语表达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对于当代乡村记忆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介入 民间回应 乡村记忆 孙膑崇拜 传承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