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BBR填料快速挂膜的菌群特征与校园景观池水净化试验
1
作者 郑明明 王博雅 +2 位作者 王鸿瑞 辛梓铭 赵鑫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23年第1期88-94,共7页
采用接种排泥和间歇性曝气联合进行MBBR挂膜,并探究不同尺寸、不同填充率对填料生物挂膜、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污染物去除效率的影响。采用联合法挂膜培养,兼顾两者优点,可以在15 d实现挂膜,附着的生物膜对有机负荷和污染波动具有较好耐受... 采用接种排泥和间歇性曝气联合进行MBBR挂膜,并探究不同尺寸、不同填充率对填料生物挂膜、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污染物去除效率的影响。采用联合法挂膜培养,兼顾两者优点,可以在15 d实现挂膜,附着的生物膜对有机负荷和污染波动具有较好耐受性,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较好。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不同尺寸填料上生物膜中的优势菌均为Candidatus Saccharibacteria,占比均超过40%。以分别投放有两种尺寸的挂膜填料的MBBR处理校园景观池水,填充率为30%的小填料具有更高的污染物去除能力,8 h后出水水质可达到地表水Ⅳ类水质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BBR 填料挂膜 菌群结构 Candidatus saccharibacteria 水体净化
下载PDF
吡啶废水共代谢过程中产生污泥膨胀的机理 被引量:1
2
作者 范艳艳 胡培基 +3 位作者 张玉斌 冉晓妮 田会阳 李海松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5-79,共5页
通过共代谢法处理吡啶废水,对共代谢过程中产生污泥膨胀的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共代谢反应器处理效果在第36-50天内发生恶化,出水吡啶的质量浓度从1.4 mg/L增加到60.7 mg/L,TN去除率从88%降低至46%;污泥容积指数(SVI)从132.8 mL/g增... 通过共代谢法处理吡啶废水,对共代谢过程中产生污泥膨胀的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共代谢反应器处理效果在第36-50天内发生恶化,出水吡啶的质量浓度从1.4 mg/L增加到60.7 mg/L,TN去除率从88%降低至46%;污泥容积指数(SVI)从132.8 mL/g增加到595.2 mL/g,污泥的质量浓度从6.324 g/L降低至1.680 g/L,表明发生了污泥膨胀并造成污泥流失。通过胞外聚合物含量和高通量测序分析,发现共代谢反应器中污泥多糖分泌菌Saccharibacteria大量富集,导致VSS中胞外多糖的质量分数从7.1 g/g增加到54.3 g/g,最终产生污泥膨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啶 共代谢 污泥膨胀 胞外多糖 saccharibacteria
下载PDF
FeCl3-生化耦合技术调控未知诱因的污泥膨胀 被引量:3
3
作者 魏东洋 肖才林 +2 位作者 周雯 李睿华 曹茜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5040-5047,共8页
丝状菌污泥膨胀是影响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的常见问题.现有的调控技术存在见效慢、耗时长和通用性差等弊端.提高COD和DO浓度,投加FeCl3和交替曝气是目前调控丝状菌膨胀的主要方法,这些方法的耦合技术调控未知诱因的污泥膨胀的效果鲜有报... 丝状菌污泥膨胀是影响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的常见问题.现有的调控技术存在见效慢、耗时长和通用性差等弊端.提高COD和DO浓度,投加FeCl3和交替曝气是目前调控丝状菌膨胀的主要方法,这些方法的耦合技术调控未知诱因的污泥膨胀的效果鲜有报道.实验设计三段A/O反应器应急性运行SBR工艺,交替曝气时提高DO至(7.45±0.49)mg·L^-1,COD初始浓度提高至(332.73±106.06)mg·L^-1,沉淀工序中投加FeCl3,使之在混合液中质量浓度为120 mg·L^-1,形成的FeCl3-生化耦合技术快速调控未知诱因的Candidatus Saccharibacteria为主要菌属的污泥膨胀,污泥体积指数14 d从274 m L·g^-1稳定至56 m L·g^-1.FeCl3-生化耦合技术有效抑制Candidatus Saccharibacteria的繁殖,其属水平相对丰度从97.64%降低至32.67%.调控过程出水COD和PO43--P浓度均稳定达到一级A标准,NH4^+-N去除率从65.33%增长至74.65%.表明FeCl3-生化耦合技术调控未知诱因的污泥膨胀具有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ndidatus saccharibacteria 丝状菌 污泥膨胀 污泥沉降性能 污染物去除
原文传递
解糖微小寄生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聂杰 陈宇星 +3 位作者 姜淞 王晓燕 陈峰 何雪松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523-1531,共9页
候选门级辐射类群(candidate phyla radiation,CPR)所包含的细菌种类约占已知细菌种类总数的1/4,然而该类细菌中只有解糖微小寄生菌(Saccharibacteria,又名TM7)的少数菌株被成功分离培养.研究发现,解糖微小寄生菌具有许多独特的生物学性... 候选门级辐射类群(candidate phyla radiation,CPR)所包含的细菌种类约占已知细菌种类总数的1/4,然而该类细菌中只有解糖微小寄生菌(Saccharibacteria,又名TM7)的少数菌株被成功分离培养.研究发现,解糖微小寄生菌具有许多独特的生物学性状:该类细菌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菌表面生长,这是一种全新的"细菌-细菌"寄生生存方式;细菌尺寸及基因组均较小,缺乏代谢相关基因,不能合成氨基酸和维生素;对宿主细菌表现出杀伤作用或保护其躲避免疫系统的攻击.此外,解糖微小寄生菌与牙周病等疾病存在紧密的联系.同时,宏基因组学研究表明,其他CPR细菌与解糖微小寄生菌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性.本文通过介绍解糖微小寄生菌的研究概况、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基因特点以及与疾病的相关关系,以期对目前研究进展有更全面的了解,为未来解糖微小寄生菌及CPR细菌的研究提供参考,这对于发现新物种、发掘新基因、改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式以及研究细菌的进化有着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糖微小寄生菌 TM7 候选门级辐射类群 寄生 宿主细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