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系统性保护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特征与发展进路
1
作者 耿涵 李晓东 《民族艺术研究》 2024年第2期35-44,共10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进入了系统性保护的新阶段。系统性保护阶段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和所要实现的新目标催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诞生。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以系统性保护的多元理念为学科依据,具备交叉多元、活态开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进入了系统性保护的新阶段。系统性保护阶段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和所要实现的新目标催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诞生。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以系统性保护的多元理念为学科依据,具备交叉多元、活态开放以及目标导向的学科特征,坚守保护为主的学科原则,以田野科学为范式,探索交叉学科创新手段,以培养高质量、复合型非遗人才为学科目标,搭建国际合作交流桥梁,构建中国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话语体系,为各缔约国提供非遗保护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 学科特征 人才培养 发展阶段
下载PDF
数字经济时代下非遗产业价值转移:运行模式、驱动机制与创新策略
2
作者 黄益军 林剑 苏康敏 《未来与发展》 2024年第2期31-38,26,共9页
非遗产业价值转移是非遗产品供给主体经营策略动态适应需求变化导致市场价值转移的经济现象。非遗产业价值转移运行模式体现在非遗产品的创作和生产、传播和接受、消费和参与等环节。产业技术进步、消费需求升级、产业政策导向、传承人... 非遗产业价值转移是非遗产品供给主体经营策略动态适应需求变化导致市场价值转移的经济现象。非遗产业价值转移运行模式体现在非遗产品的创作和生产、传播和接受、消费和参与等环节。产业技术进步、消费需求升级、产业政策导向、传承人理念更新构成非遗产业价值转移的驱动机制。基于政策、人才、载体、服务4个方面,提出加强非遗产业价值转移行政指导、构建非遗产业价值转移人才体系、打造非遗产业价值转移平台、提升非遗产业价值转移效率等创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转移 运行模式 驱动机制 创新策略 非遗产业
下载PDF
AIGC赋能江南非遗沙洲花边色彩创新与发展机制
3
作者 金奕含 《色彩》 2024年第2期97-99,共3页
苏州常熟的沙洲花边是一种具有丰富历史与文化价值的江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当下却面临衰退乃至枯竭。从沙洲花边的历史出发溯源江南地区中西相融的精湛抽纱技术,通过发展变迁揭示社会内外部因素对其持续演化的影响。分析沙洲花边发展... 苏州常熟的沙洲花边是一种具有丰富历史与文化价值的江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当下却面临衰退乃至枯竭。从沙洲花边的历史出发溯源江南地区中西相融的精湛抽纱技术,通过发展变迁揭示社会内外部因素对其持续演化的影响。分析沙洲花边发展机制,揭示其在传统技艺传承、色彩设计、市场竞争、年轻一代接受度等方面的挑战,探讨人工智能技术促进其传承与创新、增加色彩设计程序的可能性,也为江南乃至其他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寻找一种全新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南抽纱 常熟花边 传承机制 色彩创新 人工智能
下载PDF
后喻文化理论视角下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的机理探究
4
作者 邱婷 陈子莹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7期173-176,共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与中国式现代化息息相关。探讨后喻文化理论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所面临的困境,深入分析其传承创新的机理,具有现实意义。该文将非遗传承创新纳入“技术—组织—环境”理论框架进行分析,从数字技术、沟通机制及...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与中国式现代化息息相关。探讨后喻文化理论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所面临的困境,深入分析其传承创新的机理,具有现实意义。该文将非遗传承创新纳入“技术—组织—环境”理论框架进行分析,从数字技术、沟通机制及市场环境三个方面剖析其影响机理,发现后喻文化下晚辈通过代际间开放合作推进数字技术的运用,打造共创模式,倡导不同年龄层人们的合作,促进传统知识的更新;共建平等对话沟通机制,促进师徒传承关系,成为非遗传承创新的重要驱动;以数字化技术引领传播与消费趋势,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形成以新生世代为主导的市场消费环境。在此基础上,探索非遗传承创新思路,为非遗传承提供新的视角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时代 后喻文化 传承 创新 机理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景区响应机制——基于网络文本信息挖掘与定量测度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张广海 袁洪英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2-107,共6页
以我国国家级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核密度分析法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以“非遗进景区”为关键词采集和挖掘网络文本信息,运用文本分析法提取非遗景区响应理论要素,研究非遗景区响应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以我国国家级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核密度分析法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以“非遗进景区”为关键词采集和挖掘网络文本信息,运用文本分析法提取非遗景区响应理论要素,研究非遗景区响应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国家级及省级非遗资源总体上已形成七大密集核心区,不同类型的非遗资源虽形成多核心和组团分布态势,但区域差异显著。(2)文本信息挖掘发现,“相关机构”“非遗资源及传承人”“景区环境与服务”“活动形式及意义”“节日与季节”“参与者”“相关地区”是非遗景区响应的7个要素。(3)非遗景区响应强度逐年增强且季节性特征显著,响应空间分布较广,以较低值与低值区域为主。(4)单因子探测发现,不同年份主导非遗景区响应空间分异的因素略有差异,但旅游总收入是共同的主要影响因子;交互因子探测发现政府行政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科学技术水平是主导型交互因子,反映出非遗景区响应的驱动因素具有复杂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资源 景区响应 空间分析 响应机制 信息挖掘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规范与创新 被引量:3
6
作者 宋俊华 王辉 《民族艺术研究》 2023年第5期90-98,共9页
以国际组织、国家为主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开始就确立了规范与创新互动共生的实践逻辑。规范以主体间性、契约精神为依据,以内部契约与外部法规为表现形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多方参与协同的基础。创新以主体性、活态性为依据,... 以国际组织、国家为主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开始就确立了规范与创新互动共生的实践逻辑。规范以主体间性、契约精神为依据,以内部契约与外部法规为表现形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多方参与协同的基础。创新以主体性、活态性为依据,以要素创新与整体创新为表现形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的基本动力。在规范与创新互动共生理念指导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现了共同体建构与生命力延续的内在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规范 创新 系统性保护
下载PDF
乡村非遗旅游活态传承的价值共创机制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李江敏 王青 魏雨楠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2-90,共9页
基于“屈原昭君故里”乡村非遗旅游实践,运用扎根理论对乡村非遗旅游活态传承价值共创过程进行分析,构建出多元主体下的乡村非遗旅游活态传承的价值共创概念模型,明确政策支持、参与平台、资源整合、文化共识、技术涉入、共同目标六大... 基于“屈原昭君故里”乡村非遗旅游实践,运用扎根理论对乡村非遗旅游活态传承价值共创过程进行分析,构建出多元主体下的乡村非遗旅游活态传承的价值共创概念模型,明确政策支持、参与平台、资源整合、文化共识、技术涉入、共同目标六大驱动因素,凝练出价值主张提出、氛围营造共创、资源平衡共创、社会价值共识、文化价值创造、社会价值输出六个循环持续的行为过程。其中,价值主张提出、氛围营造共创、资源平衡共创、社会价值共识是非遗旅游价值共创形成的前提与条件,文化价值创造是非遗旅游价值共创的行动策略,社会价值输出是非遗旅游价值共创的最终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非遗旅游活态传承 价值共创机制
下载PDF
场域视角下乡村精英助力乡村振兴的机制与进路——基于泉州L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化的实践观察 被引量:2
8
作者 陈一收 林心怡 《莆田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46-53,78,共9页
以泉州L村漆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化为实践观察,发现L村精英G某利用自身优势整合资源,带动村民发展漆篮产业,助推了L村全面振兴。其成功实践缘于“政治压力”与监督激励的驱动机制、血缘宗亲聚居村落的内源机制、多重资本支撑的动力... 以泉州L村漆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化为实践观察,发现L村精英G某利用自身优势整合资源,带动村民发展漆篮产业,助推了L村全面振兴。其成功实践缘于“政治压力”与监督激励的驱动机制、血缘宗亲聚居村落的内源机制、多重资本支撑的动力机制。针对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缺乏年轻一代参与、村民思想观念保守、互助协作渠道不畅,以及“精英俘获”现象等问题,提出通过内生外引,建立健全年轻乡村精英培育机制;协作互助,构建乡村振兴利益共同体;组织保障,全力打造乡村良性发展轨道等进阶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域视角 乡村精英 非物质文化遗产 乡村振兴 运行机制 进路
下载PDF
“体育+旅游”视角下的新疆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研究
9
作者 李梅 马宏春 +2 位作者 马郡 马克 王鹏飞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第25期130-133,共4页
从“体育+旅游”视角出发,探究新疆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并提出发展策略。在分析“体育+旅游”的概念和特点,以及体育和旅游互动意义的基础上,指出了新疆体育和旅游融合的必要性。开展体旅融合是必要的,而新疆民族传统体育和... 从“体育+旅游”视角出发,探究新疆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并提出发展策略。在分析“体育+旅游”的概念和特点,以及体育和旅游互动意义的基础上,指出了新疆体育和旅游融合的必要性。开展体旅融合是必要的,而新疆民族传统体育和旅游的互动可以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进一步通过分析新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历程、特征和传承面临的问题,提出新疆民族传统体育和旅游互动的传承发展策略,包括挖掘文化内涵,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健全非遗保障机制。该研究对于推动新疆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以及促进新疆体育和旅游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旅游” 新疆 民族传统体育 旅游开发 非遗保障机制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财产权的建构 被引量:2
10
作者 费安玲 覃榆翔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5-107,172,173,共15页
非遗数字化成果关涉公共利益,其是否有必要采取私法保护的路径、是否能够作为财产权的客体,亟待澄清。为纾此困,通过“Encoding/Decoding”理论窥探非遗数字化成果受财产权保护的理据,从而明确非遗数字化成果作为财产权客体的法律地位... 非遗数字化成果关涉公共利益,其是否有必要采取私法保护的路径、是否能够作为财产权的客体,亟待澄清。为纾此困,通过“Encoding/Decoding”理论窥探非遗数字化成果受财产权保护的理据,从而明确非遗数字化成果作为财产权客体的法律地位。值此,既与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内在契合,又形成了对利益相关者的激励效用。依据非遗数字化成果生成与传播过程中所承载的不同私益品性,可将非遗数字化成果财产权界分为创作者的财产权与传播者的财产权,二者虽然在具体客体上有所差别,但权利内容均以控制权、利用权和处分权为核心。同时应当看到,拘囿于非遗的数字化系以非遗的保护传承为旨归,且其亦是对非遗利用方式的延展,非遗数字化成果财产权主体的权利须受到非遗权利人的制约,并应当以非遗的保护传承作为权利保护的边界,藉此消解非遗数字化成果的确权保护与非遗保护传承的表面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 生产性保护 财产权 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人 法律保护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动物伦理:以法律间张力重塑部门联动机制 被引量:1
11
作者 孟令法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6-71,共16页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自2003年通过至今已有20年,作为一项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文化治理工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既能促进文化多样性,也能在实践操作层面维护生物多样性,从而助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非遗保护涉及领域广泛...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自2003年通过至今已有20年,作为一项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文化治理工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既能促进文化多样性,也能在实践操作层面维护生物多样性,从而助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非遗保护涉及领域广泛,动物使用在其中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保护非遗的过程中,动物伦理成为不可忽视的一大难题。然而,在以法律为代表的各级各类政策中,在非遗保护实践与动物伦理关切之间未能实现协合增效,彼此间的张力直接影响人们对非遗传承的认识。鉴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努力弥合国际法间的分立状态,中国在非遗保护领域和动物保护领域的立法实践及其未来走向必然以协同对接为准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内法 动物伦理 法律张力 联动机制
下载PDF
节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日本经验——基于长崎宫日节的海外民族志考察
12
作者 方云 田兆元 《日本问题研究》 2023年第4期71-80,共10页
在国际非遗保护合作的框架下,中国的节日遗产保护亟待拓展国际化的研究视野。海外节日民族志是将节日遗产放置于国际语境中,对多元文化节日空间的交流、互动并建构认同的观照。对日本长崎宫日节的研究,可从节日海外民族志的视角切入,对... 在国际非遗保护合作的框架下,中国的节日遗产保护亟待拓展国际化的研究视野。海外节日民族志是将节日遗产放置于国际语境中,对多元文化节日空间的交流、互动并建构认同的观照。对日本长崎宫日节的研究,可从节日海外民族志的视角切入,对日本本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的过程进行深描,通过对宫日节核心仪式、组织实践以及不断衍新的庆典活动深入剖析,可呈现出不同历史阶段、区域社群之间文化交互融合的演变特征,凸显节日遗产建构文化身份与民族认同的功能与效用。长崎宫日节保护实践中形成了新型社群结构关系、高效的运营机制、经济振兴与文化再生产以及多向度的文化认同建构路径,值得总结其成功经验与模式,从而为中国的节日遗产保护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民族志 节日遗产 长崎宫日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下载PDF
试论“带徒传艺”机制对乐亭大鼓传承的作用
13
作者 赵鑫然 雪莲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54-58,共5页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下,引发了对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再思考,其中“带徒传艺”机制再次受到关注。本文以乐亭大鼓为例,论述该机制在其传承中所起到的作用。主要包括“带徒传艺”机制下的师“传”徒“承”、促进默会性知识有...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下,引发了对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再思考,其中“带徒传艺”机制再次受到关注。本文以乐亭大鼓为例,论述该机制在其传承中所起到的作用。主要包括“带徒传艺”机制下的师“传”徒“承”、促进默会性知识有效传承和对于传承环境改变起到的一定弥补等方面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徒传艺 乐亭大鼓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机制
下载PDF
欠发达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机制创新调查研究——以川北大木偶的传承创新实践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夏菁菁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4期74-78,93,共6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显现,在欠发达地区如何更好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焕发时代活力,充满生机,是一个需要不断研究的话题。2018年川北大木偶以崭新姿态精彩亮相于平昌冬奥会闭幕式的“北京8分钟”,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显现,在欠发达地区如何更好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焕发时代活力,充满生机,是一个需要不断研究的话题。2018年川北大木偶以崭新姿态精彩亮相于平昌冬奥会闭幕式的“北京8分钟”,重新擦亮了非遗品牌,为欠发达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焕发生机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案例。为此笔者深入调查非遗品牌“川北大木偶”从“图存”到“惊艳”的蜕变,探索其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的创新机制,揭示了要坚持政府有效支持和市场化探索机制同步推进、实现人才传承与激励机制双向突破、引导品牌塑造与旅游发展联动协同的机制创新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机制创新 南充非遗品牌 川北大木偶 传承发展
下载PDF
故事传统的遗产化与公共化——基于“走马镇民间故事”保护实践的思考
15
作者 王心怡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98-103,共6页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走马镇民间故事从特定群体所享有的地方传统,逐渐进入遗产话语体系,并在文化交流对话中经历了“公共化”的过程。多元行动方的参与以及地方保护实践中对故事讲述精英的关注,使得地方社会民众在走马故...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走马镇民间故事从特定群体所享有的地方传统,逐渐进入遗产话语体系,并在文化交流对话中经历了“公共化”的过程。多元行动方的参与以及地方保护实践中对故事讲述精英的关注,使得地方社会民众在走马故事遗产化的进程中呈现出多声的态势。以活态为取向的文化保护工作衍生出地方以讲述实践为中心的保护策略,在拓展故事讲述场域的基础上,同时推动着承继传统与传统化的两类传承者的出现。在流动性已成常态的当代社会中,这种现象的出现与非遗构建起超越地方的交流框架直接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马故事 非遗保护 讲述场域 文化代言 传统化
下载PDF
论上海绒绣发生发展的民俗机制和工艺基因
16
作者 柯玲 钟夕和 翟星月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67-73,共7页
上海绒绣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中西文化交融的典范,被誉为“东方油画”。它既有国际化特征,也富含海派文化特质。上海特殊的历史地理决定了绒绣入沪有其特殊的历史契机及地理因素,上海民间的刺绣传统提供了绒绣立足和发育的肥沃土壤,... 上海绒绣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中西文化交融的典范,被誉为“东方油画”。它既有国际化特征,也富含海派文化特质。上海特殊的历史地理决定了绒绣入沪有其特殊的历史契机及地理因素,上海民间的刺绣传统提供了绒绣立足和发育的肥沃土壤,上海独特的工匠精神是绒绣艺术创新和发展的根本保证。这些因素促使从外来绒绣发展而来的上海绒绣艺术不断实现高质量的创新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绒绣 民俗机制 工艺基因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传统村落的“非遗—空间”耦合机制探究——基于渼陂村下元宵民俗的实证
17
作者 刘飞 黄智燕 程宝飞 《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3期91-100,共10页
为促进传统村落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保护与发展协同,以渼陂村下元宵民俗为实证对象,基于统计分析建立其“非遗—空间”耦合机制假设。以空间句法定量评价“非遗的空间属性”,以实地观察定性归纳“空间的非遗内容”,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验证... 为促进传统村落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保护与发展协同,以渼陂村下元宵民俗为实证对象,基于统计分析建立其“非遗—空间”耦合机制假设。以空间句法定量评价“非遗的空间属性”,以实地观察定性归纳“空间的非遗内容”,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验证假设和深入探究“非遗—空间”耦合机制。结果表明:“原生型”非遗与村落空间保护及建设紧密联系,其保护发展规划可在格局不变基础上更新少量节点或建筑,进一步与“原生型”非遗共生;“文旅型”非遗与村落空间保护及建设联系紧密,其旅游规划设计可着重于整合利用非遗资源,空间保存与开发并重,与“文旅型”非遗耦合产生更利于旅游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间句法 非遗 空间 耦合机制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阈下南岭走廊非遗族际共享的驱动机制
18
作者 陈炜 钟学进 蔡银潇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56-163,共8页
新时代下积极探索民族地区非遗族际共享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文章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非遗保护传承深入推进实施的宏观背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阈下南岭走... 新时代下积极探索民族地区非遗族际共享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文章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非遗保护传承深入推进实施的宏观背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阈下南岭走廊非遗族际共享的驱动因素及驱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南岭走廊非遗族际共享受到传承创新、区域合作、共享工程以及协同治理的驱动作用,四者分别构成了南岭走廊非遗族际共享的推动机制、拉动机制、支持机制以及保障机制。根据分析结果,从拓展非遗共享群体、丰富非遗共享内容、创新非遗共享模式、完善非遗共享政策保障四个方面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阈下南岭走廊非遗族际共享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推进民族地区非遗文化传播普及,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及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方略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南岭走廊 非遗族际共享 驱动机制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旅游开发的耦合逻辑——以重庆市渝东南民族地区为例 被引量:36
19
作者 江娟丽 江茂森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8-56,共9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实践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乡村文化振兴不可或缺的内生力量。过去数年全面推进精准扶贫脱贫的实践证明,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乡村产业的发展,对实现农民增收产生了积极作用,其中,非物质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实践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乡村文化振兴不可或缺的内生力量。过去数年全面推进精准扶贫脱贫的实践证明,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乡村产业的发展,对实现农民增收产生了积极作用,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作助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融合机制时,要完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旅游开发的多元监管制度;要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核心基因,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构建“三位一体”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模式;要创新社区居民参与机制,拓宽居民多元参与渠道;要推动“点面”相结合的“农+旅+非遗”融合等机制,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乡村振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 融合机制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人权保护研究——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为视角 被引量:19
20
作者 郭玉军 唐海清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6-75,共10页
自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始进入国际法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人权保护得以形成。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人权保护在人权评判标准的确立和保护机制的完善上还面临较大的困境。这些困境制约了... 自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始进入国际法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人权保护得以形成。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人权保护在人权评判标准的确立和保护机制的完善上还面临较大的困境。这些困境制约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人权保护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既有必要从理论上解决国际人权标准的分歧,采用一种以尊重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人权评判标准,也有必要从制度上完善国际人权保护的运行机制,建立对话协商和动态审查机制,采用"对情况作恰度评估"原则,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人权保护摆脱困境、获得长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际人权保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