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价下颌髁突矢状骨折(sagittal fracture of mandibular condyle,SFMC)手术和保守治疗的疗效。方法:8只被制备成右侧SFMC的绵羊,被随机分成2组,每组4只,组1保守治疗,组2手术治疗。临床和放射学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与术前相比...目的:评价下颌髁突矢状骨折(sagittal fracture of mandibular condyle,SFMC)手术和保守治疗的疗效。方法:8只被制备成右侧SFMC的绵羊,被随机分成2组,每组4只,组1保守治疗,组2手术治疗。临床和放射学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与术前相比,实验结束时,保守治疗组最大开口度、前伸和左侧向运动度显著减少,手术治疗组下颌的运动度无显著性变化。平均放射学评分,手术治疗组显著低于保守治疗组。结论:对于SFMC,在恢复颞颌关节功能和形态方面,手术治疗优于保守治疗。展开更多
目的 :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髁突矢状骨折(sagittal fracture of the mandibular condyle,SFMC)坚固内固定术后的骨折愈合进程,为治疗SFMC提供依据。方法:以三维有限元法(three 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analysis,3D-FEA)构建包...目的 :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髁突矢状骨折(sagittal fracture of the mandibular condyle,SFMC)坚固内固定术后的骨折愈合进程,为治疗SFMC提供依据。方法:以三维有限元法(three 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analysis,3D-FEA)构建包含双侧髁突的下颌骨模型;设右侧髁突为骨折侧,模拟以4孔微型接骨板坚固内固定治疗法,设计术后0、4、8、12周为SFMC骨折愈合进程中的观测点,测算髁突应力分布变化,骨折断端位移、微接骨板受力、应力遮挡状况。结果:正常髁突最大等效应力位于髁颈部,分布于髁颈中1/3的片状区域。术后0周,患侧髁突最大等效应力为正常值的23倍,位于近骨折线中下1/3的髁突残端和近骨折线的螺钉固定处的接骨板上,呈点状分布;髁突及接骨板的其余部分几乎不受应力作用。术后4-12周,患侧髁突的最大等效应力趋于平稳,但仍为正常值的6倍左右。位于近髁突残端的镙钉固位处与髁颈中外1/3处的点状区域,其余部分几乎不受应力作用。髁突总位移及总转角在骨折愈合进程中增加0.57-0.75 mm及0.01-0.09°。髁突残端术后0周的最大等效应力是术后4-12周的5-6倍。髁突游离端在骨折愈合进程中的最大等效应力、总位移及总转角值均无显著变化。接骨板术后0周最大等效应力为术后4-12周的7-9倍。结论:SFMC愈合进程中,髁突承载应力及应变改变、接骨板的应力遮挡可能与髁突吸收、改建有关。内固定4周内,接骨板、髁突残端承载的最大等效应力、髁突总位移与总转角明显增大,可弹性颌间牵引,以减少髁突总位移及总转角;流质饮食可减少髁突等效应力,利于骨折愈合。内固定4周后,下颌骨及髁突已能承载正常负荷,可行康复训练,以尽早恢复TMJ的正常功能。展开更多
目的以生物力学角度对比单板与平行双板法治疗髁突矢状骨折(Sagittal Fracture of the Mandibular Condyle,SFMC)两种坚固内固定方式,为治疗SFMC提供依据。方法以三维有限元法(finite element analysis,FEA)建立包含双侧髁突的下颌骨的...目的以生物力学角度对比单板与平行双板法治疗髁突矢状骨折(Sagittal Fracture of the Mandibular Condyle,SFMC)两种坚固内固定方式,为治疗SFMC提供依据。方法以三维有限元法(finite element analysis,FEA)建立包含双侧髁突的下颌骨的有限元模型。设右侧髁突为骨折侧,用厚0.1mm的薄层模拟骨折裂隙,建立单板、平行双板坚固内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不同接骨板固定方式固定后下颌骨整体的应力分布状况和骨折侧髁突表面的应力分布、骨折断端的位移、微型钛板的受力、应力遮挡的状况。结果 (1)右侧髁突的最大等效应力为97.176 MPa,最大总位移为0.342mm,最大总转角为0.031°。(2)单板固定方式中,钛板的髁突残端固定处受力达2297MPa;髁突总体位移为0.9123mm;髁突游离端下部最大应力达243MPa,最大位移与最大转角分别为0.8794mm与0.0375°。(3)平行双板固定方式中,髁突残端所受应力为525.475MPa;髁突产生总体位移为0.9022mm;髁突游离端最大等效应力4.425 MPa,最大总位移0.8827mm,最大总转角0.0199°,接骨板最大等效应力为530.324 MPa。结论 (1)单板法中,接骨板所产生的应力遮挡作用会导致髁突游离端明显移位,从而造成错位愈合,增加髁突改建程度。(2)平行双板法中,接骨板及髁突所承受的应力与正常髁突所承受的应力相似,接骨板的应力遮挡作用致髁突游离端移位程度也明显减小,减少术后错位愈合,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评价下颌髁突矢状骨折(sagittal fracture of mandibular condyle,SFMC)手术和保守治疗的疗效。方法:8只被制备成右侧SFMC的绵羊,被随机分成2组,每组4只,组1保守治疗,组2手术治疗。临床和放射学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与术前相比,实验结束时,保守治疗组最大开口度、前伸和左侧向运动度显著减少,手术治疗组下颌的运动度无显著性变化。平均放射学评分,手术治疗组显著低于保守治疗组。结论:对于SFMC,在恢复颞颌关节功能和形态方面,手术治疗优于保守治疗。
文摘目的 :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髁突矢状骨折(sagittal fracture of the mandibular condyle,SFMC)坚固内固定术后的骨折愈合进程,为治疗SFMC提供依据。方法:以三维有限元法(three 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analysis,3D-FEA)构建包含双侧髁突的下颌骨模型;设右侧髁突为骨折侧,模拟以4孔微型接骨板坚固内固定治疗法,设计术后0、4、8、12周为SFMC骨折愈合进程中的观测点,测算髁突应力分布变化,骨折断端位移、微接骨板受力、应力遮挡状况。结果:正常髁突最大等效应力位于髁颈部,分布于髁颈中1/3的片状区域。术后0周,患侧髁突最大等效应力为正常值的23倍,位于近骨折线中下1/3的髁突残端和近骨折线的螺钉固定处的接骨板上,呈点状分布;髁突及接骨板的其余部分几乎不受应力作用。术后4-12周,患侧髁突的最大等效应力趋于平稳,但仍为正常值的6倍左右。位于近髁突残端的镙钉固位处与髁颈中外1/3处的点状区域,其余部分几乎不受应力作用。髁突总位移及总转角在骨折愈合进程中增加0.57-0.75 mm及0.01-0.09°。髁突残端术后0周的最大等效应力是术后4-12周的5-6倍。髁突游离端在骨折愈合进程中的最大等效应力、总位移及总转角值均无显著变化。接骨板术后0周最大等效应力为术后4-12周的7-9倍。结论:SFMC愈合进程中,髁突承载应力及应变改变、接骨板的应力遮挡可能与髁突吸收、改建有关。内固定4周内,接骨板、髁突残端承载的最大等效应力、髁突总位移与总转角明显增大,可弹性颌间牵引,以减少髁突总位移及总转角;流质饮食可减少髁突等效应力,利于骨折愈合。内固定4周后,下颌骨及髁突已能承载正常负荷,可行康复训练,以尽早恢复TMJ的正常功能。
文摘目的以生物力学角度对比单板与平行双板法治疗髁突矢状骨折(Sagittal Fracture of the Mandibular Condyle,SFMC)两种坚固内固定方式,为治疗SFMC提供依据。方法以三维有限元法(finite element analysis,FEA)建立包含双侧髁突的下颌骨的有限元模型。设右侧髁突为骨折侧,用厚0.1mm的薄层模拟骨折裂隙,建立单板、平行双板坚固内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不同接骨板固定方式固定后下颌骨整体的应力分布状况和骨折侧髁突表面的应力分布、骨折断端的位移、微型钛板的受力、应力遮挡的状况。结果 (1)右侧髁突的最大等效应力为97.176 MPa,最大总位移为0.342mm,最大总转角为0.031°。(2)单板固定方式中,钛板的髁突残端固定处受力达2297MPa;髁突总体位移为0.9123mm;髁突游离端下部最大应力达243MPa,最大位移与最大转角分别为0.8794mm与0.0375°。(3)平行双板固定方式中,髁突残端所受应力为525.475MPa;髁突产生总体位移为0.9022mm;髁突游离端最大等效应力4.425 MPa,最大总位移0.8827mm,最大总转角0.0199°,接骨板最大等效应力为530.324 MPa。结论 (1)单板法中,接骨板所产生的应力遮挡作用会导致髁突游离端明显移位,从而造成错位愈合,增加髁突改建程度。(2)平行双板法中,接骨板及髁突所承受的应力与正常髁突所承受的应力相似,接骨板的应力遮挡作用致髁突游离端移位程度也明显减小,减少术后错位愈合,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