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alivary Glands Tumors: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about the Incidence and Distribution of Salivary Glands Tumors among a Syrian Population Amirah Alnour
1
作者 Amirah Alnour 《Journal of Health Science》 2017年第5期263-266,共4页
下载PDF
Evaluation of P53 in Salivary Glands Tumors among a Syrian Sample
2
作者 Amirah Alnour 《Journal of Health Science》 2018年第1期35-37,共3页
下载PDF
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 Salivary Gland Disorders at a Sub-Urban Nigerian Tertiary Hospital: A 5 Year Retrospective Review
3
作者 Obitade S. Obimakinde Olabamiji A. Olajuyin +2 位作者 Waheed A. Adegbiji Abidemi E. Omonisi Christopher O. Ibidu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 and Head & Neck Surgery》 2019年第3期106-112,共7页
Background: The spectrum of salivary gland lesions is wide and the relative incidence of neoplastic and non-neoplastic lesions is variable in different studies. Despite the relatively common nature of salivary gland d... Background: The spectrum of salivary gland lesions is wide and the relative incidence of neoplastic and non-neoplastic lesions is variable in different studies. Despite the relatively common nature of salivary gland disorders, there is dearth of literature on these lesions, especially in sub-Saharan Africa. We therefore embarked on this study to analyze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salivary gland lesions seen and managed at our institution.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salivary gland disorders that presented at our facility from January 2012 to December 2016 was done. Information on patients’ demographic details, type and location of salivary gland lesion, histologic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were retrieved and analyzed with SPSS version 20. Result: A total of 65 patients were treated for salivary gland lesions of various types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The age of the patients ranged from 3 months to 68 years [mean 33.8 &plusmn;12.3]. Neoplastic lesions [n = 39, 60.0%] were the commonest followed by sialolithiasis [n = 14, 21.5%] while mucous retention/extravasation cysts accounted for 13.9% of the cases. Pleomorphic adenoma was the predominant tumor in this series [87.2%] and the commonest site was the parotid gland [58.8%]. On the contrary submandibular gland appeared to be the commonest site for sialolithiasis [57.1%]. The majority of mucous retention/extravasation cysts occurred in the sublingual gland [55.5%]. Conclusion: Neoplastic lesions remain the commonest salivary gland disorder and pleomorphic adenoma was the most prevalent. Sialolithiasis and mucous cysts are salivary gland lesions with equally wide disease spectr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livary GLAND Lesion PLEOMORPHIC ADENOMA SIALOLITHIASIS
下载PDF
涎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多模态超声特征分析
4
作者 辛浩 徐升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第1期98-100,共3页
目的探讨涎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多模态超声(常规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及助力式弹性成像)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外科手术证实为涎腺良性淋巴上皮病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常规超声、彩色多普勒... 目的探讨涎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多模态超声(常规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及助力式弹性成像)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外科手术证实为涎腺良性淋巴上皮病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常规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及助力式弹性成像检查。记录二维及彩色声像图超声下病灶位置、数目、形态、回声、边界、血流、杨氏模量值及弹性评分。结果16例患者共21个病灶,4例位于双侧腮腺,9例位于单侧腮腺,1例位于双侧颌下腺,2例位于单侧颌下腺。所有病变均呈低回声,其中低回声中夹杂无回声4例;9例呈“蜂窝样”多发结节状、4例呈肿块样、3例呈单发结节状。21个病灶边界欠清晰18个,3个单发结节状边界清晰。21个病灶中0级1个(4.76%)、1级8个(38.10%)、2级10个(47.62%)、3级2个(9.52%)。21个病灶实时剪切波弹性杨氏模量值平均Emean为(38.91±3.82)kPa,平均Emin为(27.27±5.73)kPa,平均Emax为(49.08±5.87)kPa。21个病灶的弹性评分1分3个,弹性评分2分14个,弹性评分3分3个,弹性评分4分1个;平均弹性评分为(2.10±0.68)分。结论涎腺良性淋巴上皮病的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以“蜂窝样”多发结节状常见,边界不清,血流丰富,杨氏模量值低于腺淋巴瘤及混合瘤,弹性评分多为2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超声 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 助力式弹性成像 常规超声 彩色多普勒超声 涎腺良性淋巴上皮病
下载PDF
手术联合放射治疗伴有淋巴样间质的未分化癌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蔡以理 王中和 陆顺娟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10-314,共5页
目的分析涎腺伴有淋巴样间质的未分化癌(恶性淋巴上皮病Malignantlymphoepitheliallesions,MLEL)的临床特点、发展规律、治疗方法及转归。方法收集自1989年~1997年来收治的涎腺伴有淋巴样间质的未分化癌患者共21例,其中原发于腮腺18例... 目的分析涎腺伴有淋巴样间质的未分化癌(恶性淋巴上皮病Malignantlymphoepitheliallesions,MLEL)的临床特点、发展规律、治疗方法及转归。方法收集自1989年~1997年来收治的涎腺伴有淋巴样间质的未分化癌患者共21例,其中原发于腮腺18例。对腮腺II、III期患者行肿块切除+腮腺浅叶或全叶切除+面神经保留术。对IV期患者根据情况,行腮颌颈联合根治术或腮颈联合根治术。术后2~9周内行原发灶或加同侧颈部照射,肿瘤剂量平均为52.03Gy。以寿命表法对生存率进行分析。结果全组病例中,3/21有良性淋巴上皮病复发史,其中,第2次复发至确诊为伴有淋巴样间质的未分化癌最长2a,最短0.5a。II、III、IV期患者分别为8(42.9%)、3(14.3%)、10(47.6%)例。II、III期者均为N0。全组5年生存率达70.66%,II、III、IV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6.68%、66.67%、33.3%。本组死亡5例,均为IV期,死于肿瘤复发;其中4/5例颈上、中淋巴结有转移。复发者7/21,其中5/7为IV期,N2、N3患者。复发后经治疗死亡者,最短存活7个月,最长7a。4/21有远处转移,均为T4N2M0。结论对复发性良性淋巴上皮病患者应高度警惕其恶变。IV期患者应行腮腺全叶切除,面神经未受累者可考虑保留面神经,因同侧下颌下、颈淋巴结转移多见,建议行根治性或功能性颈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疗效分析 涎腺肿瘤 淋巴样间质未分化癌 外科手术 放射疗法
下载PDF
涎腺恶性淋巴上皮病损的临床病理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吴兰雁 周志瑜 +3 位作者 卢勇 王炼 朔敬 程珺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3-16,共4页
涎腺恶性淋巴上皮病损(MLEL)是涎腺罕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明显的种族特性。本文对27例恶性淋巴上皮病损进行了临床病理学分析和随访调查,探讨肿瘤生物学行为有关的病理因素,发现间质中纤维结缔组织多.玻璃样变明显者预后... 涎腺恶性淋巴上皮病损(MLEL)是涎腺罕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明显的种族特性。本文对27例恶性淋巴上皮病损进行了临床病理学分析和随访调查,探讨肿瘤生物学行为有关的病理因素,发现间质中纤维结缔组织多.玻璃样变明显者预后较差。本文还着重对MLEL的命名、诊断、鉴别诊断、病理组织学与预后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肿瘤 淋巴上皮 病损 病理学
下载PDF
唾腺粘膜相关型淋巴瘤与良性淋巴上皮病变的临床病理学 被引量:4
7
作者 张智弘 徐天蓉 +2 位作者 范钦和 周青 郑肇巽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6期450-453,共4页
目的 :探讨唾腺粘膜相关型淋巴瘤 (MALT ML)与良性淋巴上皮病变 (LEL)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其发病机制。方法 :手术切除标本常规石蜡切片和免疫组化ABC法标记。结果 :17例唾腺MALT ML16例为CCL细胞型 ,1例为淋巴浆细胞型 ,具有MALT ML的... 目的 :探讨唾腺粘膜相关型淋巴瘤 (MALT ML)与良性淋巴上皮病变 (LEL)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其发病机制。方法 :手术切除标本常规石蜡切片和免疫组化ABC法标记。结果 :17例唾腺MALT ML16例为CCL细胞型 ,1例为淋巴浆细胞型 ,具有MALT ML的共同特征 ,免疫组化示单克隆性 ,7例LEL示多克隆性。结论 :Ⅰ级、Ⅱ级LEL为良性病变 ,Ⅲ级为交界性病变。Ⅳ级LEL即MALT ML ,因此唾腺MA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淋巴上皮病变 唾腺粘膜相关型淋巴瘤 临床药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涎腺淋巴上皮病变25例报告 被引量:3
8
作者 彭玉田 杨振群 +1 位作者 贾振川 林万和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1997年第4期213-215,共3页
作者对25例涎腺淋巴上皮病变的临床资料和观察随访结果进行了分析。并对本病的名称和性质,Mikulicz病与Sjogren综合征的关系作了讨论,认为涎腺淋巴上皮病变一般为良性过程,但具有肿瘤的特性。临床易误诊,治疗需按涎腺肿瘤的治疗原则。
关键词 淋巴上皮病变 涎腺肿瘤 病例报告
下载PDF
36例良、恶性淋巴上皮病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5
9
作者 叶为民 竺涵光 +1 位作者 张志愿 钟来平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188-194,共7页
目的:分析恶性淋巴上皮病(MLEL)、良性淋巴上皮病(BLEL)及与之相联系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oma)的临床特点、病理学特征、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转归。方法:对13例MLEL、20例BLEL及3例MT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和H... 目的:分析恶性淋巴上皮病(MLEL)、良性淋巴上皮病(BLEL)及与之相联系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oma)的临床特点、病理学特征、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转归。方法:对13例MLEL、20例BLEL及3例MT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和HE染色观察,复习相关临床资料并随访。结果:MLEL的病理学特征为大量增生的淋巴组织中见成簇或条索状分布的肿瘤细胞,界限不清,核分裂像多见;免疫组化示CKpan全部阳性(13/13),Vim部分阳性(3/13),SMA部分阳性(2/13);8例MLEL可随访资料中,术后1例死于复发,1例死于其他疾病,1例局部复发,5例未见复发或转移,随访3.5个月~4a。BLEL的病理学特点为腺实质萎缩,间质淋巴细胞浸润及形态温和的腺肌上皮岛;免疫组化示CKpan19例阳性,LCA17例阳性,UCHL-1、L2616例阳性,CK1010例阳性,S-1002例阳性;12例可随访的BIEL中,2例术后复发诊断为MLEL,其余健在,随访3个月~6a不等。3例MT中,1例术后6个月复发,经再次手术并化疗后缓解;免疫组化L26、LCA、CD79、CD43均阳性;UCHL-1、CKpan、EMA均有2例阳性。结论:MLEL好发于腮腺,且女性多见,来源于唾液腺导管上皮。对已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行原发灶-颈联合根治,术后放疗,少数MLEL可在BLEL基础上发生,故BLEL局部切除后应长期随访;MT为B细胞淋巴瘤,手术切除辅以适当化疗可获较好疗效。术中冷冻切片是本病目前最可靠的术中诊断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淋巴上皮病 良性淋巴上皮病 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下载PDF
大涎腺淋巴上皮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旭东 翦新春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121-124,共4页
目的:探讨淋巴上皮病(lymphoepitheliallesion,LEL)流行病学特点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方法:对19例淋巴上皮病病例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病程、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淋巴上皮病发病年... 目的:探讨淋巴上皮病(lymphoepitheliallesion,LEL)流行病学特点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方法:对19例淋巴上皮病病例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病程、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淋巴上皮病发病年龄多在40~50岁左右,无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局限性肿块或涎腺弥漫性肿大。肿块界清,直径0.6~4.6cm不等,活动度尚可,多数位于耳垂周围,良性者质地中等,恶性者质地较硬。一般无自发痛及面神经功能障碍,少数有轻压痛。无眼干、口干及关节疼痛等症状。淋巴上皮病可累及双侧腺体,绝大多数发生于大涎腺,腮腺最常见,且常呈多病灶。该病患者血清球蛋白往往升高,白球比下降。结论:淋巴上皮病的临床表现有一定规律性,结合影像学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提高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上皮病 淋巴上皮癌 诊断 涎腺
下载PDF
涎腺良、恶性淋巴上皮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EB病毒的关系 被引量:2
11
作者 龙秀荣 石群立 +6 位作者 孟奎 周晓军 陆珍凤 谢海龙 陈琴 周敏 盛春宁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3期144-147,i004,共5页
目的 了解涎腺良、恶性淋巴上皮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EB病毒的关系。方法 采用光镜、免疫组化染色、原位杂交、聚合酶链反应(PCR),对14例涎腺恶性淋巴上皮病变(MLEL)和5例涎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BLEL)进行观察,同时复习临床相关资料... 目的 了解涎腺良、恶性淋巴上皮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EB病毒的关系。方法 采用光镜、免疫组化染色、原位杂交、聚合酶链反应(PCR),对14例涎腺恶性淋巴上皮病变(MLEL)和5例涎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BLEL)进行观察,同时复习临床相关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 涎腺MLEL好发于腮腺、颌下腺,以女性为主,平均年龄47岁。组织学:大量增生的淋巴组织中见成簇或条索状分布的肿瘤细胞,瘤细胞界限不清,呈合体状,胞质嗜酸或淡染,核呈空泡状,核仁大而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免疫组化:瘤细胞表达CK;EBV阳性检出率92.9%,BLEL仅1例阳性。原位杂交:4例MLEL检出EBV EBERs;2例BLEL均为阴性。PCR:4例MLEL检出EBV/IR3,1例BLEL未检出。结论 涎腺MLEL是一类较少见、好发于腮腺、女性多见的未分化癌,组织学类似于鼻咽部的淋巴上皮癌。肿瘤的发生与EBV感染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良 恶性淋巴上皮病变 临床病理特征 EB病毒 免疫组化 原位杂交 涎腺肿瘤
下载PDF
剪切波弹性成像联合MRI对干燥综合征涎腺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磊 桑亮 张震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CSCD 2022年第3期197-201,共5页
目的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联合MRI对干燥综合征涎腺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3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和110例干燥综合征涎腺病变患者(观察组),其中观察组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一步分为轻度组69例和重度组41例,各组均行剪切波... 目的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联合MRI对干燥综合征涎腺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3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和110例干燥综合征涎腺病变患者(观察组),其中观察组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一步分为轻度组69例和重度组41例,各组均行剪切波弹性成像和MRI检查,比较双侧颌下腺及腮腺杨氏模量值、T1WI、T2WI、脂肪信号分级、腮腺导管扩张分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单独及联合应用诊断干燥综合征涎腺病变的价值。结果重度组双侧颌下腺杨氏模量值、腮腺杨氏模量值、T1WI、T2WI、脂肪信号分级、腮腺导管扩张分级均高于轻度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轻度组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各指标联合应用诊断干燥综合征涎腺病变的敏感性100%,特异性89.9%,曲线下面积(AUC)0.971。联合应用的AUC与双侧颌下腺杨氏模量值、双侧腮腺杨氏模量值、T1WI、T2WI、脂肪信号分级、腮腺导管扩张分级单独应用的AU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671、4.391、4.603、4.353、5.709、5.128、4.985、3.514,均P<0.001)。结论剪切波弹性成像联合MRI对干燥综合征涎腺病变有一定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波弹性成像 MRI 干燥综合征 涎腺病变
下载PDF
MSCT对涎腺非肿瘤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被引量:1
13
作者 汪珍穗 吴红珍 +3 位作者 蒋超 曹丽妃 许志培 杜洪 《海南医学》 CAS 2009年第11期110-112,共3页
目的探讨MSCT对涎腺非肿瘤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33例涎腺非肿瘤性疾病行MSCT平扫和增强扫描后,将MSCT诊断与病理结果作对照研究,包括病灶边界、形态、是否强化等。结果病灶边界清楚18例,边界模糊15例,椭圆形或类圆形27例,... 目的探讨MSCT对涎腺非肿瘤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33例涎腺非肿瘤性疾病行MSCT平扫和增强扫描后,将MSCT诊断与病理结果作对照研究,包括病灶边界、形态、是否强化等。结果病灶边界清楚18例,边界模糊15例,椭圆形或类圆形27例,不规则形6例,实性病变平扫呈稍低密度,增强轻或中度强化,囊性病变平扫囊壁呈等或稍低密度,无强化或轻度强化,中央无明显强化;病变继发感染边缘模糊不清,强化较明显。结论MSCT对涎腺非肿瘤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CT 涎腺非肿瘤性疾病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下载PDF
涎腺恶性淋巴上皮病损的免疫组化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兰雁 周志瑜 +1 位作者 步宏 王炼华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1996年第3期188-191,共4页
涎腺恶性淋巴上皮病损(MLEL)是涎腺罕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明显的种族特性,好发于南部中国人。本文对12例MLEL(其中10例有随访资料)进行Keratin,S-100,GFAP,CE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发现Ker... 涎腺恶性淋巴上皮病损(MLEL)是涎腺罕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明显的种族特性,好发于南部中国人。本文对12例MLEL(其中10例有随访资料)进行Keratin,S-100,GFAP,CE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发现Keratin免疫组化染色反应强者预后好,染色反应弱者预后差。以上四种抗体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尚提示MLEL的癌细胞具有与正常腺上皮细胞、肌上皮细胞及鳞状上皮细胞相似的抗原特性,提示该瘤来自涎腺导管上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肿瘤 恶性 淋巴上皮病损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关于“恶性淋巴上皮病”命名的商榷 被引量:2
15
作者 马大权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377-378,共2页
本文旨在介绍"恶性淋巴上皮病"一名的来源,结合文献报告,分析本病和良性淋巴上皮病的关系。2005年WHO涎腺肿瘤病理分类将"恶性淋巴上皮病"命名为"淋巴上皮癌",作者认为恶性淋巴上皮病与良性淋巴上皮病无... 本文旨在介绍"恶性淋巴上皮病"一名的来源,结合文献报告,分析本病和良性淋巴上皮病的关系。2005年WHO涎腺肿瘤病理分类将"恶性淋巴上皮病"命名为"淋巴上皮癌",作者认为恶性淋巴上皮病与良性淋巴上皮病无关,命名上仍以"伴淋巴样间质的未分化癌"为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淋巴上皮病 淋巴上皮癌 未分化癌 涎腺
下载PDF
涎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中上皮岛的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研究
16
作者 徐辉 朱虹 +2 位作者 高文涛 王颖 欧阳喈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04-206,I009,共4页
采用抗肌动蛋白单克隆抗体HHF35和抗细胞角蛋白抗体AE1/AE3对10例涎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BLEL)中上皮岛的构成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同时对3例BLEL进行电镜研究。结果发现:涎腺BLEL中构成上皮岛的细... 采用抗肌动蛋白单克隆抗体HHF35和抗细胞角蛋白抗体AE1/AE3对10例涎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BLEL)中上皮岛的构成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同时对3例BLEL进行电镜研究。结果发现:涎腺BLEL中构成上皮岛的细胞大部分呈HHF35阴性,仅在外周可见少许HHF35阳性细胞,而AE1/AE3在上皮岛构成细胞中大部分呈阳性。超微结构发现上皮岛大部分由含张力原纤维束的细胞构成,这些细胞结构与残存导管上皮细胞相似,细胞之间散在分布着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上皮岛外周有时可见含肌微丝的肌上皮样细胞。此结果表明,涎腺BLEL中上皮岛起源于增生的导管上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 淋巴上皮病变 上皮岛 涎腺肿瘤 BLEL
下载PDF
唾液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病因学和诊断学研究进展
17
作者 郑超群 陶谦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332-334,共3页
唾液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SGML)属于边缘区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一种独立亚型,其发病机制与胃肠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不完全相同,且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临床上容易误诊。本文对唾液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病因学... 唾液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SGML)属于边缘区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一种独立亚型,其发病机制与胃肠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不完全相同,且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临床上容易误诊。本文对唾液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病因学和诊断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唾液腺肿瘤 淋巴瘤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淋巴上皮病损
下载PDF
Bcl-2在涎腺增生性疾病中的表达
18
作者 顾晓林 王桂兰 +1 位作者 邢元龙 鄂群 《南通医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233-234,共2页
目的 :观察 Bcl- 2抗凋亡基因在涎腺肿瘤性增生与炎性增生中的表达 ,探讨 Bcl- 2对涎腺肿瘤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 (SP)法 ,研究 39例涎腺肿瘤与涎腺炎症性增生性病变。结果 :涎腺肿瘤与炎性增生性组织中均有 Bcl- ... 目的 :观察 Bcl- 2抗凋亡基因在涎腺肿瘤性增生与炎性增生中的表达 ,探讨 Bcl- 2对涎腺肿瘤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 (SP)法 ,研究 39例涎腺肿瘤与涎腺炎症性增生性病变。结果 :涎腺肿瘤与炎性增生性组织中均有 Bcl- 2表达。涎腺良性肿瘤混合瘤中强阳性表达率为 6 2 .5 % ,而炎性增生性组织中强阳性表达率仅为 12 .5 %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恶性肿瘤中 Bcl- 2表达率较良性混合瘤表达率下降 ,但无显著差异。结论 :Bcl- 2表达与涎腺肿瘤性增生密切相关。Bcl- 2对良恶性肿瘤的影响不同。在良性肿瘤中 Bcl- 2强阳性表达抑制细胞凋亡 ,促进肿瘤生长 ,在恶性肿瘤中 Bcl- 2强阳性表达主要与癌分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增生性病变 BCL-2基因 涎腺混合瘤 基因表达
下载PDF
胸锁乳突肌瓣在腮腺良性病变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广聚 刘学键 邰茂众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第1期58-60,共3页
目的观察腮腺良性病变手术中Ⅰ期应用胸锁乳突肌瓣旋转修复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将我科2005年6月--2008年10月收治的35例腮腺良性病变手术病例作为改良手术组,对照组为本院2000年--2005年接受常规腮腺良性肿瘤手术并获得随访的患... 目的观察腮腺良性病变手术中Ⅰ期应用胸锁乳突肌瓣旋转修复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将我科2005年6月--2008年10月收治的35例腮腺良性病变手术病例作为改良手术组,对照组为本院2000年--2005年接受常规腮腺良性肿瘤手术并获得随访的患者36例。改良手术组接受腮腺切除术,同期胸锁乳突肌瓣旋转修复术中缺损,对照组只接受腮腺切除术。结果住院期间发生涎漏者改良手术组0例,对照组9例,随访3个月~4年,改良手术组出现术区凹陷畸形0例,Frey’s综合征1例,对照组出现术区凹陷畸形34例,Frey’s综合征11例。结论应用胸锁乳突肌瓣旋转工期修复腮腺良性病变术中的缺损,能明显改善术后凹陷畸形,同时有效减少涎瘘和Frey’s综合征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 良性病变 胸锁乳突肌瓣 涎瘘 Frey’s综合征
下载PDF
Hybrid intercalated duct lesion of the parotid:A case report
20
作者 Dominykas Stankevicius Donatas Petroska +1 位作者 Linas Zaleckas Otilija Kutanovaite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2年第33期12358-12364,共7页
BACKGROUND Intercalated duct lesions(IDLs)are considered relatively benign and rare tumors of salivary glands,that were only described recently.Their histopathological appearance may range from ductal hyperplasia to e... BACKGROUND Intercalated duct lesions(IDLs)are considered relatively benign and rare tumors of salivary glands,that were only described recently.Their histopathological appearance may range from ductal hyperplasia to encapsulated adenoma with hybrid patterns of both variants.It is thought that IDLs may be the precursor for malignant proliferations,therefore their correct diagnosis remains crucial for proper lesion management.It is the first reported IDL case arising from the accessory parotid gland(APG),which stands for less frequent but higher malignancy rate tumor developmental area.CASE SUMMARY A 24-years-old male with no accompanying diseases was referred to the hospital with a painless nodule on the right cheek.On physical examination,the stiff,immobile,and painless mass was palpable in the anterior portion of the right parotideomasseteric region,just superior to the parotid duct.Ultrasound examination demonstrated 1.5 cm×1.0 cm hypoechogenic mass on the anterior part of the right parotid gland.Ultrasound-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followed by liquid-bas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 biopsy were performed.However,the results were uninformative.A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of the parotid was obtained,demonstrating a 1.5 cm×1.0 cm×0.5 cm tumor with high intensity capsule together with low intensity core in the very anterior part of right superficial lobe,situated in the APG.An MRI features were uncharacteristic to common parotid tumors,therefore surgical resection followed up.After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the final diagnosis of hybrid IDL was confirmed.CONCLUSION Fine needle aspiration biopsy might not always be diagnostic,and given the malignant potential,the surgical resection of such lesion remains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calated duct lesion Accessory parotid gland Intercalated duct adenoma Intercalated duct hyperplasia salivary gland Case report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