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清刑讯的文学想象:一个新文化史的考察 被引量:3
1
作者 徐忠明 杜金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40,共36页
明清时期流播广泛的通俗小说,可以作为我们体察民众思想情感的有效途径。其中,具有典范意义的白话小说"三言两拍"收录了大量的司法故事,不乏有关刑讯的描写。这些故事不仅描摹和反映了司法实践,同时也传递了当时民众对于司法... 明清时期流播广泛的通俗小说,可以作为我们体察民众思想情感的有效途径。其中,具有典范意义的白话小说"三言两拍"收录了大量的司法故事,不乏有关刑讯的描写。这些故事不仅描摹和反映了司法实践,同时也传递了当时民众对于司法实践的认知、态度和情感。"三言两拍"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拷讯故事反映出,尽管刑讯属于合法制度,然而是否实施刑讯,往往与司法官员的性格特征与道德信念有关,也与诉讼两造的身份和体貌特征有关。虽然拷讯可能成为导致冤狱的渊薮,但是如果没有拷讯,也会导致司法审判难以进行的困局。而传统中国社会的正义观认为,只要司法审判的结果正确,哪怕通过拷讯手段获得,也在所不惜;因而对于由此造成的冤狱,也必须被容忍。小说对于刑讯场景的刻画,特别着意于描写刑具和受刑对象的反应;所使用的词汇和修辞,细腻勾画出官员实施刑讯、嫌犯承受刑讯时的态度和情感。从微观角度来看,司法官员的信念和性格,是导致他们实施拷讯的基本原因,而审判经验之不足是他们过分依赖拷讯之法的关键原因;同时,原被两造之间的身份差异,也会影响司法官员是否实施刑讯的决策。从宏观角度来看,刑讯制度与其实践,与帝制中国专制权力的不断强化、汉代以降"儒法合流"的正统意识形态、明清时期的审判模式,破案和审案的程限要求、"报"的观念以及"棍棒"文化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言两拍 刑讯 明清 文学 想象
下载PDF
“三言”“两拍”中的词与词人 被引量:1
2
作者 苏建新 《天中学刊》 2003年第1期58-61,共4页
词在“三言”、“两拍”中随处可见,它们具有开宗明义、总括全篇等功能。作家同时还塑造了不少唐宋词人的形象。由于不同的创作态度,作品艺术成就存在着差异。
关键词 '三言' '两拍' 词人 人物形象 小说
下载PDF
试论“三言”、“两拍”中的梦境描写 被引量:1
3
作者 伍大福 《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6期42-45,55,共5页
梦境描写在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中有着悠久的传统,由于多数梦境描写偏离现实,充满荒诞迷信的色彩,过去人们对它的评价通常不高。"三言"、"两拍"中写到梦的故事多达六七十篇,占全部篇数的三分之一强,但少有人对其梦境... 梦境描写在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中有着悠久的传统,由于多数梦境描写偏离现实,充满荒诞迷信的色彩,过去人们对它的评价通常不高。"三言"、"两拍"中写到梦的故事多达六七十篇,占全部篇数的三分之一强,但少有人对其梦境描写作直接研究。虽然这些梦境描写大多只是散落在许多故事之中,通篇描写梦境的故事不多,但它们的文化价值和叙事功能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言” “两拍” 梦境描写 古代文学 中国 文化价值 叙事功能
下载PDF
论《水浒传》中“将”的语义与用法 被引量:1
4
作者 钟武媚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83-86,共4页
《水浒传》中的“将”字语义和用法呈多样化,与明末白话小说《三言二拍》和现代汉语中的“将”字用法有不同之处,分析研究这些异同,找寻出“将”字从古代汉语的动词向现代汉语的介词发展演变的轨迹。
关键词 《水浒传》 《三言二拍》 “将”的语义与用法 比较研究
下载PDF
论明清小说对唐代胡人识宝故事的重写——以“三言二拍”“聊斋”为例
5
作者 薛冰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63-69,共7页
胡人识宝是唐代备受瞩目的民间故事,其流传轨迹清晰可见,基本涵盖了各个时代。以"三言二拍""聊斋"为代表,明清时期普遍存在重写唐代胡人识宝故事的现象。本事敷演、单元缀合、结构套用、文本缩写、借事生发、元素新... 胡人识宝是唐代备受瞩目的民间故事,其流传轨迹清晰可见,基本涵盖了各个时代。以"三言二拍""聊斋"为代表,明清时期普遍存在重写唐代胡人识宝故事的现象。本事敷演、单元缀合、结构套用、文本缩写、借事生发、元素新变,重写方式灵活多变、蔚为大观。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化因子。因而,明清小说在重写过程中,识宝者、持宝者、宝物以及识宝者与宝物的关系等发生了变化,为唐代胡人识宝故事注入新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人识宝 三言二拍 《聊斋志异》 重写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