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Haloxylon ammodendron promotes salt accumulation in surface soil of arid sandy land 被引量:2
1
作者 YongZhong Su TingNa Liu JunQia Kong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9年第2期116-125,共10页
Haloxylon ammodendron, a representative C_4 succulent xerophyte and salt-secreting plant, is widely used in vegetation reestablishment programs to stabilize shifting sand, and is one of the dominant shrubs in the shel... Haloxylon ammodendron, a representative C_4 succulent xerophyte and salt-secreting plant, is widely used in vegetation reestablishment programs to stabilize shifting sand, and is one of the dominant shrubs in the shelter belt used to control desertification in the desert-oasis ecotone in northwestern China. In this study, we collected soil samples in an age sequence of 0-, 2-, 5-, 13-, 16-, 31-, and 39-year-old H. ammodendron plantations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the shrub on soil fertility and salinity. Results show that SOC and total N concentration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increasing plantation age and increased 5.95-(in the interspaces) to 9.05-fold(under the canopy) and 6.15-to 8.46-fold at the 0-5 cm depth at the 39-year-old plantation compared with non-vegetated sandy land. Simultaneously, H. ammodendron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salt accumulation in the surface layer. On average, total soil salt content at the 0-5 cm and 5-20 cm depth increased 16.8-fold and 4.4-fold,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non-vegetated sandy land. The increase of total salt derived mostly from the accumulation of SO_4^(2-), Ca^(2+) and Na^+ with H. ammodendron development. The accumulation in salinity was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e increase in fertility, suggesting that improved soil fertility did not limit the impact of salinization. The adverse effect of salt accumulation may result in H. ammodendron plantation degradation and impact community stability in the long ru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loxylon ammodendron SOIL salt and its component SOIL organic carbon plantation CHRONOSEQUENCE SANDY land in desert-oasis ECOTONE
下载PDF
干旱区荒漠绿洲过渡带建植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林后土壤线虫群落演变
2
作者 安芳娇 苏永中 +1 位作者 牛子儒 刘婷娜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3-142,共10页
荒漠绿洲过渡带人工固沙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林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生物多样性的演变研究是认识干旱区植物-土壤相互作用的重要内容。在河西走廊中段临泽绿洲边缘选择不同栽植时间序列(0、3、6、11、19、28、46 a)的固沙梭梭林... 荒漠绿洲过渡带人工固沙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林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生物多样性的演变研究是认识干旱区植物-土壤相互作用的重要内容。在河西走廊中段临泽绿洲边缘选择不同栽植时间序列(0、3、6、11、19、28、46 a)的固沙梭梭林,取冠层下和冠层外的表层土样(0~10 cm),研究固沙梭梭林建立后土壤线虫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变化,探究线虫群落对植被-土壤系统恢复的指示作用。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共发现15个属,Eucephalobus和Acrobeloides为优势属,食细菌线虫(BF)为优势营养类群,占线虫总数50.3%~94.1%。梭梭生长显著提高土壤线虫总数、食细菌线虫丰度和线虫多样性。线虫富集指数(EI)和结构指数(SI)均小于50,土壤食物网随梭梭种植年限增加先稳定后逐渐退化。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化学性质变化(电导率EC、C/N和土壤有机碳SOC)显著影响线虫群落分布,EC对线虫属总变异解释率最高(32.7%)。土壤线虫作为生物指标揭示了植被-土壤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沙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林 固沙年限 土壤线虫群落 多样性 绿洲边缘
原文传递
甘肃民勤人工梭梭林土壤粒度特征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晓娟 杨雪梅 +4 位作者 王飞 王强强 郭树江 张裕年 张卫星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2-89,共8页
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作为石羊河流域人工固沙林的主体,对维持区域生态环境稳定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民勤不同年代营造的人工梭梭林0~100 cm层土壤粒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梭梭造林后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粒度组成、分形维数及与土... 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作为石羊河流域人工固沙林的主体,对维持区域生态环境稳定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民勤不同年代营造的人工梭梭林0~100 cm层土壤粒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梭梭造林后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粒度组成、分形维数及与土壤理化性质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民勤人工梭梭林土壤以细砂(100~250μm)为主(33.08%~65.83%),其次是中砂(15.42%~40.79%)。20世纪70年代营造的梭梭林土壤黏粒、粉粒及极细砂高于其他年代梭梭林。人工梭梭林对土壤粒度的影响主要在表层(0~10 cm)区域,较深土层变异较小。2)民勤人工梭梭林风沙土质地较粗,分选系数介于较好和较差之间,偏度为近对称-正偏度,峰值为中等-尖窄,分形维数变化范围为1.400~2.166。3)分形维数与黏粒、粉粒、极细砂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细砂、中砂含量分别呈极显著(P<0.01)、显著(P<0.05)负相关。民勤人工梭梭林土壤粒度的形成受到土壤有机质、全N、速效P及pH的影响较大。研究结果为民勤人工林建设、沙化土地治理以及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梭梭林 土壤粒度 分形维数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西北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壤细菌结构和氮代谢对梭梭恢复的响应
4
作者 安芳娇 牛子儒 +1 位作者 刘婷娜 苏永中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8454-8464,共11页
探究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氮代谢变化,是认识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重要环节。然而,关于干旱区荒漠人工植被种植后土壤微生物功能的研究鲜有报道。选择西北荒漠绿洲过渡带建植时间序列(3、6、11、19、28a和46a)... 探究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氮代谢变化,是认识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重要环节。然而,关于干旱区荒漠人工植被种植后土壤微生物功能的研究鲜有报道。选择西北荒漠绿洲过渡带建植时间序列(3、6、11、19、28a和46a)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林为研究对象,取冠层下表层土样(0—10 cm),流动沙地(Ms)作为对照,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结构、氮代谢及功能基因对梭梭恢复的响应,考察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关键驱动因子。结果表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所有样地的优势细菌类群。Shannon指数随梭梭种植年限增加显著增加,表明梭梭建立显著提高了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样本层级聚类分析显示不同年限梭梭林土壤细菌群落被分为3个小组,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分析表明梭梭的建立显著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含水量(SM)、有机碳(SOC)、速效磷(AP)和速效钾(AK)显著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且呈显著正相关。土壤细菌氮代谢主要以同化和异化硝酸盐还原为主,硝酸盐还原基因(NRG)丰度是氨氧化基因(AOG)的17.5—126.9倍,表明反硝化速度快于硝化速度。NRG/AOG随梭梭种植年限增加而下降,表明梭梭生长有助于土壤氮的积累。研究结果有助于对干旱荒漠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植物⁃土壤相互作用方面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梭林 建植时间序列 细菌群落 氮代谢 功能基因 荒漠生态系统
下载PDF
荒漠绿洲区不同种植年限人工梭梭林土壤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34
5
作者 张珂 苏永中 +1 位作者 王婷 刘婷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235-3243,共9页
为阐明梭梭建立对林下土壤养分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分析了2、5、9、13、16、31、39a荒漠绿洲区梭梭林灌丛下和流沙区(0a)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碳酸钙(CaCO_3)、速效磷(Available 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变化规律。结... 为阐明梭梭建立对林下土壤养分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分析了2、5、9、13、16、31、39a荒漠绿洲区梭梭林灌丛下和流沙区(0a)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碳酸钙(CaCO_3)、速效磷(Available 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SOC和TN在9a后出现显著的成层化分布,而TP的这一特征相对滞后;不同土壤深度SOC、TN均随林龄增加而显著增加,而TP未表现出明显变化。2)C∶P和N∶P在9a后表现出明显的成层化分布且不同土层C∶P和N∶P随林龄增加显著增加,而C∶N保持相对稳定。3)较低含量的Available P在2a后即表现出0—5 cm含量大于5—20 cm且表层Available P和CaCO3随林龄增加而显著增加。而Ca CO3∶Available P在不同林龄间并未发生显著变化。4)随林龄增加,土壤表层风蚀可蚀性极显著降低且与土壤表层养分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以上结果表明,梭梭的建立提高了土壤SOC和TN含量且随林龄增加变化更显著,而变化较小的C∶N说明土壤氮的形成需要固定比例的碳。变化幅度较小的TP说明主要来源于岩石风化的磷素受时间作用的限制,而较低含量的Available P和变化幅度较小的CaCO_3∶Available P则表明梭梭的生长受P的限制且有限的Available P易被CaCO_3固定。另外,土壤养分含量与土壤风蚀可蚀性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进一步说明梭梭的建立改善了土壤质地,增加了土壤养分含量,这对荒漠绿洲区土壤恢复和植被建设有极大的促进和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梭梭林 林龄 土壤化学计量特征 荒漠-绿洲区
下载PDF
民勤绿洲边缘梭梭林衰败过程中土壤种子库动态及其与地上植被的关系 被引量:12
6
作者 何芳兰 郭春秀 +2 位作者 马俊梅 吴昊 金红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4657-4667,共11页
为了探明民勤绿洲边缘梭梭林衰败过程中土壤种子库演变特征及其与地上植被的关系,以民勤西沙窝——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1987年建植的未衰败(ND)、轻度衰败(SLD)、中度衰败(MD)以及重度衰败(SD)梭梭林为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及室内萌发的方... 为了探明民勤绿洲边缘梭梭林衰败过程中土壤种子库演变特征及其与地上植被的关系,以民勤西沙窝——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1987年建植的未衰败(ND)、轻度衰败(SLD)、中度衰败(MD)以及重度衰败(SD)梭梭林为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及室内萌发的方法对林地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密度、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地上植被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梭梭林由未衰败向重度衰败演变过程中,种子库草本植物物种数先急剧增大再缓慢减小(峰值在SLD阶段),木本植物物种数先急剧减小再保持恒定;种子库优势种呈现出由沙生植物向沙旱生植物演替的趋势;大部分林地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物种间存在较高的相似性。2)梭梭林衰败过程中,草本植物种子库密度呈现出急剧增大后缓慢减小趋势,SLD、MD及SD的密度分别是ND的2.57、2.32、2.28倍;木本植物种子库密度处于持续增大状态,SLD、MD、SD的密度分别是ND的5.25、11.38、14.74倍;种子库与地上植株密度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草本植物为对数曲线,木本植物为二次函曲线。3)梭梭林从衰败初期(SLD)演变到后期(SD),种子库中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D_(ma)、D_(sim)、H'、J_(sw)均呈现出先稳定后变化的状态,而木本植物的4种指数一直呈现出减小的趋势;种子库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与其地上植被存在差异,但其变化幅度基本一致;种子库木本植物与地上植被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完全一致,其种子库的变化幅度小于地上植被。基于以上结果得出,民勤梭梭林衰败过程中林地植物群落发生了由沙生植物向沙旱生植物的演替,林地植被与土壤种子库间存在很强的依赖性,衰败梭梭林林地土壤种子库具有较高的植被恢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勤绿洲 梭梭林 土壤种子库 地上植被
下载PDF
梭梭林下土壤结皮对土壤水分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立恒 李昌龙 +3 位作者 姜生秀 吴昊 李德禄 王多泽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7-22,共6页
为了解土壤结皮对土壤水分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过程,以梭梭林下不同类型结皮下样地土壤水分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取样的方法,分别对无结皮(NSC)、物理结皮(PSC)和生物结皮(BSC)样地0~0.5、0.5~10、10~20、20~40、40~60cm土层的土壤进行采... 为了解土壤结皮对土壤水分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过程,以梭梭林下不同类型结皮下样地土壤水分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取样的方法,分别对无结皮(NSC)、物理结皮(PSC)和生物结皮(BSC)样地0~0.5、0.5~10、10~20、20~40、40~60cm土层的土壤进行采集,并对各层土壤含水量进行测定,分析对比2种结皮发育对土壤水分分布格局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1)物理结皮与无结皮样地各层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0~2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季节性变化幅度都较大,但略低于无结皮样地。而20~60cm土层的变化幅度较小,无结皮样地长期保持在1.0%~1.3%,物理结皮样地长期保持在0.6%~1.1%之间,显著<无结皮样地(P<0.05),深层土壤渐趋干化。2)生物结皮样地只有0~10cm土层的变化幅度较大,而10~60cm土层的变化幅度都较小,长期维持在0.4%~0.8%,土壤严重趋于干化。3)由于生物结皮对入渗水分的截留和阻碍作用,0~0.5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无结皮和物理结皮样地(P<0.05);而0.5~20cm土层显著低于无结皮和物理结皮样地(P<0.05);同时,20~60cm土层略<物理结皮样地,且显著<无结皮样地(P<0.05)。由此可见,相对于无结皮样地,物理结皮和生物结皮的覆盖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格局,二者的存在不利于水分入渗,并使深层土壤渐趋干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梭林 物理结皮 生物结皮 土壤水分
下载PDF
人工梭梭林生长特性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胡尔查 王晓江 张文军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1年第4期35-37,共3页
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1~10龄梭梭人工林进行生长状况调查,分析了梭梭各生长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加,梭梭冠幅、树高、地径以指数方程增长,当年生长量以二项式函数变化,地上生物量以幂函数增加;树高、地径和地上生... 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1~10龄梭梭人工林进行生长状况调查,分析了梭梭各生长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加,梭梭冠幅、树高、地径以指数方程增长,当年生长量以二项式函数变化,地上生物量以幂函数增加;树高、地径和地上生物量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梭梭枝条当年生长量在第4年达到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磴口县 人工梭梭林 生长特性
下载PDF
梭梭林下土壤结皮发育对降水入渗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李昌龙 姜生秀 +1 位作者 吴昊 赵鹏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5-40,103,共7页
研究梭梭林下土壤结皮发育对降水入渗、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旨在掌握梭梭林地管理和促进林下植被发育的关键技术。结果表明:1)土壤结皮发育对各层土壤含水率的变化具有显著影响(P<0.05),0~0.5 cm土层土壤含水率的变化随土壤结皮发育... 研究梭梭林下土壤结皮发育对降水入渗、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旨在掌握梭梭林地管理和促进林下植被发育的关键技术。结果表明:1)土壤结皮发育对各层土壤含水率的变化具有显著影响(P<0.05),0~0.5 cm土层土壤含水率的变化随土壤结皮发育逐渐增大,而其余土层逐渐减小。随土壤深度增加,无结皮沙地(NSC)和物理结皮沙地(PSC)土壤含水率先增加后减小,生物结皮沙地(BSC)逐渐减小。2)土壤结皮发育对林下土壤水分动态产生显著影响(P<0.05),随着土壤结皮的发育,0~0.5 cm土层土壤水分波动幅度逐渐增强,而其余土层则逐渐减弱,表现为NSC>PSC>BSC。NSC和PSC样地水分波动频度较大,BSC样地没有明显的波动。3)高强度降水下(区间降水39 mm),三者降水的入渗强度和入渗深度较大,而中(区间降水19 mm)、轻(区间降水8 mm)强度降水下,NSC和PSC样地产生轻微的浅层入渗,BSC样地保持在稳定的水平,表现为NSC>PSC>BSC,可知梭梭林下土壤结皮发育对降水的截留作用逐渐增强,限制了降水的入渗,但在稳定深层土壤水分和限制深层土壤蒸发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降水入渗 土壤结皮 梭梭林
下载PDF
梭梭林下土壤结皮发育对黄花补血草种群发育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昌龙 姜生秀 +2 位作者 吴昊 李得禄 王多泽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19-523,共5页
通过梭梭林下黄花补血草种群调查,研究土壤结皮发育过程中的无结皮沙地(前期NSC1、后期NSC2)、物理结皮沙地(前期PSC1、后期PSC2)和生物结皮沙地(前期BSC1、后期BSC2)的黄花补血草种群发育格局特征,以揭示梭梭林下土壤结皮发育对黄花补... 通过梭梭林下黄花补血草种群调查,研究土壤结皮发育过程中的无结皮沙地(前期NSC1、后期NSC2)、物理结皮沙地(前期PSC1、后期PSC2)和生物结皮沙地(前期BSC1、后期BSC2)的黄花补血草种群发育格局特征,以揭示梭梭林下土壤结皮发育对黄花补血草种群发育的影响以及植被恢复技术。结果表明:(1)梭梭林下土壤结皮的发育对黄花补血草的种群密度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BSC1样地达到最大,而对个体冠幅具有前期促进后期抑制的作用,在NSC2样地达到最大,故导致种群总盖度变化不稳定。(2)种群个体发育值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NSC2样地达到最大;在NSC1-NSC2过程中,土壤结皮发育对种群个体发育具有促进作用,其值逐渐增大,而在NSC2-BSC2发育过程中,土壤结皮发育对种群个体发育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其值逐渐减小。(3)黄花补血草种群优势级层位于较低级层,随着土壤结皮的发育,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其峰值在BSC1样地,而种群级层越高,该级层的峰值则逐渐向土壤结皮发育前期移动,其峰值在NSC2或PSC1样地。研究认为,梭梭林下土壤结皮发育对黄花补血草种群密度具有促进作用,但对种群内植株个体发育具有前期促进后期抑制的作用,该结论对梭梭林下黄花补血草植被恢复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发育格局 黄花补血草 土壤结皮 梭梭林
下载PDF
梭梭林土壤结皮发育对黄花补血草种子萌发和种群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昌龙 吴昊 +3 位作者 姜生秀 李得禄 王多泽 张立恒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30-837,共8页
通过梭梭林下黄花补血草种群发育和土壤种子萌发动态的野外调查以及模拟土壤结皮、降水试验,研究了土壤结皮发育(无结皮覆盖土壤NSC、物理结皮覆盖的土壤PSC、生物结皮覆盖的土壤BSC)对其土壤种子萌发、幼苗死亡、种群特征的影响以及土... 通过梭梭林下黄花补血草种群发育和土壤种子萌发动态的野外调查以及模拟土壤结皮、降水试验,研究了土壤结皮发育(无结皮覆盖土壤NSC、物理结皮覆盖的土壤PSC、生物结皮覆盖的土壤BSC)对其土壤种子萌发、幼苗死亡、种群特征的影响以及土壤结皮发育与模拟降水的相互作用,旨在为梭梭林下黄花补血草种群建植以及灌草结合的治沙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结皮的发育可以促进黄花补血草土壤种子萌发,表现为BSC>PSC>NSC,且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而种群密度则受到限制,NSC和PSC覆盖的土壤与BSC覆盖的土壤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种群的平均株高和冠幅逐渐增大,但差异不显著(P>0.05)。(2)在15 mm模拟降水条件下,土壤结皮发育对种群密度和土壤种子萌发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PSC>BSC>NSC,且差异极显著(P<0.01),对种群的平均株高和冠幅没有显著影响(P>0.05),而幼苗死亡率表现为NSC>BSC>PSC,且差异性极显著(P<0.01)。(3)随着模拟降水量的逐渐增加,3种土壤结皮覆盖的土壤种子萌发率逐渐增大,而其幼苗死亡率逐渐减小;而不同结皮间存在差异性,表现为土壤种子萌发率BSC>PSC>NSC,幼苗死亡率NSC>PSC>BSC。梭梭林下土壤结皮发育既增加了土壤表层水土环境的稳定性,又增加了黄花补血草土壤种子基数,有利于土壤种子萌发和种群的更新和发育,而模拟降水可有效改善土壤水分条件,特别是结皮层土壤水分,为黄花补血草土壤种子萌发和种群更新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结皮 土壤种子萌发 种群特征 黄花补血草 梭梭林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人工梭梭林土壤理化特性时空动态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罗青红 宁虎森 陈启民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09-315,共7页
人工梭梭林(Haloxylon ammodendron)在防风固沙和土壤改良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人工梭梭林土壤理化性质在时间序列和垂直空间上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在1973—2008年的时间序列上,林地土壤含水量和有效钾呈双峰曲线形式,... 人工梭梭林(Haloxylon ammodendron)在防风固沙和土壤改良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人工梭梭林土壤理化性质在时间序列和垂直空间上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在1973—2008年的时间序列上,林地土壤含水量和有效钾呈双峰曲线形式,峰值分别出现在1986年和2003年,最低值则在2008年;随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pH值在0—40cm各土层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40—100cm各土层则表现为双峰曲线,峰值同样在1986年和2003年;土壤电导率呈波浪形变化;土壤有机碳和有效磷含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有效氮则呈增加的趋势。(2)0—100cm的垂直空间上,林地土壤含水量、电导率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土壤pH值和土壤养分随深度增加而减小。综上,人工梭梭林土壤理化性质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逐渐改善,在种植年限为28年时效果最明显,以后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梭梭林 造林时间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人工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林固沙过程中植被与土壤耦合关系 被引量:8
13
作者 罗青红 宁虎森 陈启民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80-790,共11页
研究人工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固沙林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植被系统耦合特征,以揭示植被与土壤相互促进影响的过程,为优化干旱沙区植被重建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7~42年梭梭人工固沙林植被、土壤的全面调查和... 研究人工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固沙林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植被系统耦合特征,以揭示植被与土壤相互促进影响的过程,为优化干旱沙区植被重建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7~42年梭梭人工固沙林植被、土壤的全面调查和取样分析,建立了11个植被因子和7个土壤因子的2级层次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构建了9个固沙年限的植被土壤系统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做变量降维并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人工梭梭林植被恢复不同时段的植被-土壤系统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并不一一对应,植被与土壤的综合指数在不同固沙年限林地中的位置也并不完全一致,植被固沙过程中人工梭梭林系统始终停留在失调衰退阶段,林地植被和土壤均处于损益型状态。提取了5个主成分进行综合评价,得分最高的是42年人工梭梭林,可以推测人工梭梭林植被-土壤系统有从衰退型向协调发展转变的趋势,因此应加强人为抚育管理措施,促进植被土壤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 植被土壤耦合度 耦合协调度
原文传递
天然和人工固沙灌木林蜘蛛和甲虫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继亮 赵文智 +1 位作者 李锋瑞 巴义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7987-7996,共10页
干旱区人工植被恢复驱动的土地利用变化强烈影响了地表和土栖的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然而,我们对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关键类群-蜘蛛和甲虫对固沙植被恢复的响应及与环境变化关系的认识还很有限。以天然固沙灌木林和2种人工固沙灌木... 干旱区人工植被恢复驱动的土地利用变化强烈影响了地表和土栖的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然而,我们对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关键类群-蜘蛛和甲虫对固沙植被恢复的响应及与环境变化关系的认识还很有限。以天然固沙灌木林和2种人工固沙灌木林为研究对象,运用方差分析和多变量分析等方法定量研究了干旱区天然和人工固沙植被区地表蜘蛛和甲虫分布特征及影响要素。结果表明,天然灌木林与人工梭梭、柽柳林地表蜘蛛和甲虫群落组成明显不同,人工梭梭、柽柳林地表蜘蛛活动密度和甲虫多样性均显著高于天然灌木林,而地表甲虫密度和蜘蛛多样性变化与之相反。两种人工固沙灌木林之间蜘蛛和甲虫群落组成也存在一定差异,人工柽柳林地表蜘蛛活动密度、多样性和甲虫物种丰富度均显著高于人工梭梭林。进一步分析发现,蜘蛛群落中狼蛛科、平腹蛛科、皿蛛亚科和球蛛科与甲虫群落中拟步甲科、步甲科和象甲科等一些甲虫种属对3种生境的选择模式不同决定了蜘蛛和甲虫群落聚集结构。植被、土壤环境因子与蜘蛛和甲虫pRDA和pCCA结果表明,草本生物量、凋落物量、土壤含砂量、电导率和灌木盖度是影响蜘蛛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它们解释了82.1%的蜘蛛群落变异;灌木盖度、草本生物量、土壤pH和砂含量是影响甲虫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它们解释了60.6%的甲虫群落变异。总之,人工固沙灌木恢复影响了植被和土壤环境,它们相互作用改变了荒漠-绿洲过渡区蜘蛛和甲虫等地表节肢动物的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中游 天然灌木林 人工梭梭林 人工柽柳林 甲虫 蜘蛛
下载PDF
梭梭林下土壤结皮发育对黄花补血草生物量及资源配置的影响
15
作者 李昌龙 姜生秀 +2 位作者 吴昊 李得禄 王多泽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75-680,共6页
通过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林下土壤结皮发育过程中3个典型阶段(无结皮发育的沙地NSC、土壤物理结皮发育的沙地PSC、土壤生物结皮发育的沙地BSC)样地的黄花补血草(Limonium aureum)种群为研究对象,在个体和种群水平上研究了土壤... 通过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林下土壤结皮发育过程中3个典型阶段(无结皮发育的沙地NSC、土壤物理结皮发育的沙地PSC、土壤生物结皮发育的沙地BSC)样地的黄花补血草(Limonium aureum)种群为研究对象,在个体和种群水平上研究了土壤结皮发育对黄花补血草生物量及资源配置的影响,旨在为其种群建植以及灌草结合的治沙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随着土壤结皮发育,黄花补血草在个体水平上各构件生物量逐渐减小,其中根系无显著差异,生殖枝差异显著,花在NSC与PSC、BSC之间差异极显著,而PSC与BSC之间无显著差异。在种群水平上各构件生物量逐渐增加,根系和生殖枝在NSC与PSC、BSC之间差异极显著,而PSC与BSC之间无显著差异,花无显著差异。(2)随着土壤结皮的发育,在个体和种群水平上根系和生殖枝资源配置逐渐增大,花的资源配置逐渐减小;在NSC与PSC、BSC之间,其差异极显著,而PSC与BSC之间差异显著,其中生殖枝占资源配置的50%左右,占据绝对优势。随着土壤结皮发育,黄花补血草生物量和资源配置在个体水平上有利于根系发育,而在种群水平上有利于花的发育,个体与种群在生殖对策和生存对策上相互补充,是黄花补血草适应干旱环境的主要机理之一。生殖枝既是营养组织,又是生殖组织,在土壤结皮发育过程中始终占据绝对优势,是一种高效的资源配置模式,根系和花之间存在权衡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资源配置 土壤结皮 黄花补血草Limonium aureum 梭梭林haloxylon ammodendron
下载PDF
流动沙地建植人工固沙梭梭林的土壤演变过程 被引量:15
16
作者 苏永中 刘婷娜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4-91,共8页
梭梭是西北干旱区人工固沙植被建设的主要树种,人工固沙梭梭林建植后植被系统的演变受土壤发育的影响。在河西走廊中段临泽平川绿洲边缘选择0、3、6、9、16和40 a时间序列的固沙梭梭林地,研究人工固沙植被建植后的土壤发育过程,探讨梭... 梭梭是西北干旱区人工固沙植被建设的主要树种,人工固沙梭梭林建植后植被系统的演变受土壤发育的影响。在河西走廊中段临泽平川绿洲边缘选择0、3、6、9、16和40 a时间序列的固沙梭梭林地,研究人工固沙植被建植后的土壤发育过程,探讨梭梭植物与土壤反馈作用及其对植被系统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梭梭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黏粉粒、有机碳(SOC)和全氮(TN)含量逐渐增加,但显著变化发生在种植9 a以后的0~20 cm表层土壤,而盐分的积累发生在0~100 cm整个土层,20~80 cm土层的盐分积累量高于表层0~20 cm;盐分组成中,24 SO-、Ca2+和Na+含量随着梭梭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在16 a和40 a梭梭林土壤剖面中有显著积累。梭梭种植16 a和40 a后,0~10 cm土层SOC含量较未造林沙地分别增加3.3倍和5.7倍、0~100 cm土壤剖面盐分含量分别增加5.4倍和6.5倍,表明梭梭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盐分积累较SOC和养分积累更为显著。盐分的积累可能对草本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负效应,进而影响人工植被系统的稳定性。在流动沙地建植人工梭梭林40 a的时间序列上,土壤从干旱砂质新成土向干旱正常新成土发育;随着盐分的进一步积累和干旱区钙化过程,最终可能演变为钙积正常干旱土,但需更长时间尺度的观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沙梭梭林 种植时间序列 土壤盐分 土壤有机碳 全氮 绿洲边缘
下载PDF
基于V__Hegyi竞争指数的绿洲边缘人工固沙植被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的种群竞争 被引量:7
17
作者 郑颖 赵文智 张格非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27-1134,共8页
种群动态与种内竞争是植物生态学经典研究核心,特别是对于植被组成相对简单的荒漠,对种内竞争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荒漠植被的稳定机制与自组织过程。以河西走廊绿洲边缘最主要的人工固沙植物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为对象,采... 种群动态与种内竞争是植物生态学经典研究核心,特别是对于植被组成相对简单的荒漠,对种内竞争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荒漠植被的稳定机制与自组织过程。以河西走廊绿洲边缘最主要的人工固沙植物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为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梭梭种群的演变过程及种群竞争强度随建植年龄的变化。选择5个(5~10、10~20、20~30、30~40、>40a)生长阶段的受人为干扰较小的梭梭种群样地,分别设置5个50m×60m样方。选用V__Hegyi竞争指数分析梭梭种群的种内竞争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梭梭人工林从定植到生长20a左右,梭梭林密度减小了60%左右,生长30~40a左右的梭梭样地出现大量的更新幼苗,导致密度增加,由于梭梭幼苗和部分成年树的死亡,密度再次下降;梭梭基径越大,竞争指数越小,不同径级梭梭竞争指数大小依次为幼苗、幼年树和成年树;梭梭种群竞争强度由大到小依次为30~40、5~10、>40、20~30、10~20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争 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 空间分析 V_Hegyi竞争指数
原文传递
民勤地区梭梭人工林密度与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关系 被引量:6
18
作者 占玉芳 滕玉风 +2 位作者 甄伟玲 钱万建 穆刚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7年第6期62-67,共6页
[目的]开展梭梭人工林不同密度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为合理经营梭梭人工林,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甘肃省民勤县5种不同密度(1 250,1 111,1 000,1 333,1 667株/hm2)10~15年生梭梭人工林林下植物的重要值、丰... [目的]开展梭梭人工林不同密度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为合理经营梭梭人工林,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甘肃省民勤县5种不同密度(1 250,1 111,1 000,1 333,1 667株/hm2)10~15年生梭梭人工林林下植物的重要值、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为指标,对林下植物多样性随林分密度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1)梭梭人工林林下共有植物16种,隶属于9科15属,其中灌木层6科6属6种,草本层4科7属10种。(2)灌木层优势种随着密度变化明显,草本层优势物种受密度影响较小。(3)林下植被多样性对密度响应具有非同步性。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少的变化规律。(4)综合评分表明,民勤县梭梭人工林密度为1 250株/hm2时林下植被多样性水平较好,比较适合林下植被生长。[结论]林下植被多样性指数对密度响应具有非同步性,比较适合林下植被生长的密度为1 250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多样性 梭梭人工林 林分密度 甘肃省民勤县
下载PDF
干旱区流动沙地建植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林后细粒物质输入对土壤碳氮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安芳娇 苏永中 +1 位作者 牛子儒 刘婷娜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7-156,共10页
在河西走廊中段临泽荒漠绿洲过渡带选择不同建植时间序列(0、3、6、11、19、28、46 a)的固沙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林,取冠层下和冠层外表层土样(0—10 cm),研究人工固沙梭梭林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粒级组成和碳氮的变化,分析细粒... 在河西走廊中段临泽荒漠绿洲过渡带选择不同建植时间序列(0、3、6、11、19、28、46 a)的固沙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林,取冠层下和冠层外表层土样(0—10 cm),研究人工固沙梭梭林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粒级组成和碳氮的变化,分析细粒物质变化对碳氮积累的贡献。结果表明:随着梭梭的生长发育土壤碳氮含量显著增加,无机碳(SIC)是有机碳(SOC)的2.7—11.2倍;黏粉粒和碳酸钙含量与土壤可侵蚀因子(EF)显著负相关,与结皮厚度显著正相关,冠层下结皮厚度是冠层外的1.9—2.6倍;土壤各粒级中SOC、SIC和全氮(TN)含量显著增加,黏粉粒中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粒级,且对SOC、SIC和TN贡献由0 a的25.4%、8.5%和16.1%增至46 a的59.7%、33.9%和51.9%。干旱区土壤黏粉粒和碳酸钙含量的增加共同促进了土壤物理结皮的形成和发育,进而导致沙面的稳定,同时黏粉粒增加也是土壤碳氮固存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沙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林 固沙年限 颗粒组分 土壤碳氮固存 绿洲边缘
原文传递
干旱荒漠区人工梭梭林土壤碳氮磷密度与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4
20
作者 魏亚娟 汪季 +4 位作者 党晓宏 韩彦隆 高岩 段晓婷 金山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59-266,共8页
为了阐明人工梭梭林土壤碳氮磷密度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演变规律,以吉兰泰荒漠区不同林龄(3,6,11,16年)人工梭梭林为研究对象,分析0—20,20—40,4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密度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 为了阐明人工梭梭林土壤碳氮磷密度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演变规律,以吉兰泰荒漠区不同林龄(3,6,11,16年)人工梭梭林为研究对象,分析0—20,20—40,4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密度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4种林龄人工梭梭林0—60 cm土层SOC、TN含量及其密度随林龄增加而升高,而TP含量及其密度随林龄增加而降低。其中,3,6年梭梭林SOC、TN含量及其密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升高,TP含量及其密度则与之相反;11,16年梭梭林SOC、TN、TP含量及其密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2)4种林龄梭梭林土壤C∶N、C∶P、N∶P分别为2.24~9.21,1.59~7.05,0.56~0.81,均属于中等变异水平,且变异系数随林龄和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减小,说明土壤C∶N、C∶P、N∶P趋于平稳状态。(3)林龄、土层深度及其交互作用显著影响SOC含量、SOC密度、C∶N、C∶P,对TN含量、TP含量、TN密度、TP密度、N∶P无显著影响。(4)土壤孔隙度(STP)与SOC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说明土壤孔隙度增加有助于SOC密度增加,提高土壤肥力。在干旱荒漠区建植梭梭林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干旱荒漠区土壤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梭林 养分密度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干旱荒漠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