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of deep drainage and soil water in the mobile sandy lands of Inner Mongolia, northern China 被引量:5
1
作者 Xin Ping LIU Yu Hui HE +6 位作者 Xue Yong ZHAO Tong Hui ZHANG La Mei ZHANG Yun Hua MA Shu Xia YAO Shao Kun WANG Shui Lian WEI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5年第2期238-250,共13页
Quantification of deep drainage and the response of soil water content to rainfall patterns are critical for an effective management strategy of soil water conservation and groundwater utilization. However, there has ... Quantification of deep drainage and the response of soil water content to rainfall patterns are critical for an effective management strategy of soil water conservation and groundwater utilization. However, there has been little information on how rainfall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e soil water dynamics and deep drainage in mobile sandy lands. We used an underground chamber to examine the responses of deep drainage and soil water content in mobile sandy lands to rainfall characteristics in Inner Mongolia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s of 2010, 2011 and 2012. Results showed that rainfall in this area was dominated by small events (〈5 mm), which increased soil water con- tent in the surface soil layers (0-40 cm), but did not increase soil water content in the deeper soil layers (greater than 40 cm). Soil water content at the 0-100 cm depth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hen the total amount of rain was 〉20 mm. Rainfall amount, intensity and the duration of dry intervals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soil water content in different soil layers. Deep drainage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rainfall amount and intensity, but not with the duration of dry intervals. The coefficients of deep drainage in the mobile sandy lands ranged from 61.30% to 67.94%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s. Our results suggested that rainfall infiltration in the mobile sandy lands had considerable potential to increase soil water storage while recharging the groundwater in this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bile sandy lands rainfall characteristics deep drainage soil water content
下载PDF
Biological soil crust distribution in Artemisia ordosica communities along a grazing pressure gradient in Mu Us Sandy Land, Northern China 被引量:11
2
作者 JunHong ZHANG Bo WU +4 位作者 YongHua LI WenBin YANG YaKai LEI HaiYan HAN Ji HE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3年第2期172-179,共8页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biological soil crust (BSC) in Artemisia ordosica communities in Mu Us Sandy Land. Three experimental sites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grazing pressure gradient. I...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biological soil crust (BSC) in Artemisia ordosica communities in Mu Us Sandy Land. Three experimental sites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grazing pressure gradient. In each experimental site, the total vegetation cover, A. ordosica cover, BSC cover, litter-fall cover, BSC degree of fragmentation, BSC thickness and soil properties were investigated in both fixed and semi-fixed sand dunes and simultaneously analyzed in the laborator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t the same grazing pressure, BSC cover and composition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fixation degree of sand dunes. In addition, BSC cover in the fixed sand dunes was 83.74% on average, whereas it is proportionally dominated by 28% mosses, 21% lichens, and 51% algae. Meanwhile, BSC cover in the semi-fixed sand dunes was 23.54% on average, which is proportionally domi- nated by 6.3% mosses, 2.5% lichens, and 91.2% algae. Fine sand, organic matter, and total nitrogen (N) contents in the fixed sand dunes were all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semi-fixed sand dunes. Litter-fall cover de- creased along the grazing pressure gradient, whereas BSC fragmentation degree increased. Fine sand content decreased along with the increase of grazing pressure, whereas medium sand content increased in both fixed and semi-fixed dunes. The organic matter and total N contents in the no grazing sit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light and normal grazing sites. However,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light and normal grazing sites. In addition, there were also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BSC thickness between the light and normal grazing sites in the fixed sand dunes. However, a significant decrease was observed in both BSC cover and thick- ness in the normal grazing site. The BSC in the semi-fixed dunes was more sensitive to disturb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emisia ordosica community biological soil crust grazing pressure soil properties Mu Us sandy land
下载PDF
Significant changes in arbuscular mycorrhizal community and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during the saline-alkali grassland vegetation succession 被引量:2
3
作者 YAJIE LIU LINLIN FANG CHUNXUE YANG 《BIOCELL》 SCIE 2022年第11期2475-2488,共14页
Arbuscular mycorrhizal(AM)fungi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various habitats,and the community composition varies in response to the changing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To explore the response of community composition to ... Arbuscular mycorrhizal(AM)fungi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various habitats,and the community composition varies in response to the changing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To explore the response of community composition to the succession of saline-alkali land,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ree succession stages of Songnen saline-alkali grassland.Subsequently,the soil characteristics were determined and the AM fungi in soil samples were analyzed by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Then,the respons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soil characteristics was studied by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d Pearson analyses.The soil properties improved with the succession of saline-alkali grassland.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lpha diversity between the first and second succession stage(Suaeda glauca and Puccinellia tenuiflora,respectively),and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had a dense association network at the third stage(Leymus chinensis);in addition,each succession stage had significantly enriched amplicon sequence variants(ASVs)and functional pathways.All the soil properties except cellulase activity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community composition.Furthermore,the pH,organic carbon,organic matter,and sucrase activity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alpha diversity indices.These results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realizing the significant changes in AM fungal community and soil properties during the saline-alkali grassland vegetation succe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 fungal community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Succession of saline-alkali land soil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下载PDF
宁夏河东沙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4
作者 张维福 张呈春 +1 位作者 马思怡 展秀丽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7-106,116,共11页
[目的]探究沙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为沙漠化治理提供科学支撑。[方法]选择宁夏回族自治区河东沙地(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防护林)为研究对象,根据定位观测和自动观测系统数据,分析沙地土壤(0—150 cm深度)水分分布特征。... [目的]探究沙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为沙漠化治理提供科学支撑。[方法]选择宁夏回族自治区河东沙地(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防护林)为研究对象,根据定位观测和自动观测系统数据,分析沙地土壤(0—150 cm深度)水分分布特征。[结果](1)各样地土壤含水量随时间变化趋势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根据土壤含水量变化可分为3个时期:4—5月为土壤水分积累期,6—8月为土壤水分消耗期,9—11月为土壤水分平稳期;(2)不同月份0—10 cm土壤含水量差异明显,40—15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差异不显著;(3)0—20 cm为土壤水分活跃层,20—40 cm为土壤水分次活跃层,40—150 cm为土壤水分稳定层;(4)各样地之间土壤含水量表现为:流动沙丘>防护林(旱柳+新疆杨+樟子松林)>固定沙丘(花棒林)>固定沙丘(沙拐枣+柠条林)>半固定沙丘(沙拐枣+柠条林);(5)不同地形部位土壤含水量表现为:坡底>坡中>丘顶。[结论]宁夏河东沙地土壤含水量垂直分布分层特征明显,土壤含水量的变化除了受到降雨量、植被种类、植被分布格局的影响,还与沙丘微地貌形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量 动态变化特征 固定沙丘 宁夏河东沙地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土壤温度时间动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包园丁 张秀卿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7期137-141,共5页
本研究利用2018—2019年科尔沁左翼后旗沙地土壤温度资料,将不同深度土壤温度依照土壤的表土层、心土层以及底土层划分为浅层(0、5、10 cm)、中层(15、20、40 cm)、深层(80、160、320 cm)3个层次,对比分析得出科尔沁沙地土壤温度的时间... 本研究利用2018—2019年科尔沁左翼后旗沙地土壤温度资料,将不同深度土壤温度依照土壤的表土层、心土层以及底土层划分为浅层(0、5、10 cm)、中层(15、20、40 cm)、深层(80、160、320 cm)3个层次,对比分析得出科尔沁沙地土壤温度的时间动态特征,为综合评估土壤温度的环境效应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科尔沁沙地土壤温度有明显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变化特征,其三者都有一个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出现,并且因深度的增加各层土壤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不一致,热量传输的方向也会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温度 时间动态特征 科尔沁沙地
下载PDF
宁夏河东沙地生物土壤结皮及其下伏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董智今 张呈春 +1 位作者 展秀丽 张维福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10-919,共10页
为了揭示沙地生物土壤结皮的生长发育情况及其下伏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选择宁夏河东沙地为研究区,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实验,应用经典统计学、地学统计学和地理系统预测,分析了藻类和藓类结皮及其下伏0-5、5-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 为了揭示沙地生物土壤结皮的生长发育情况及其下伏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选择宁夏河东沙地为研究区,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实验,应用经典统计学、地学统计学和地理系统预测,分析了藻类和藓类结皮及其下伏0-5、5-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以及结皮层厚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SOC、TN、TP质量分数的变异系数(CV)呈中等变异,CV_(TN )(57.1%)>CV_(SOC )(48.7%)>CV_(TP )(30.5%),生物土壤结皮对下伏土壤养分影响显著,其中藓类结皮对SOC和TN的影响更显著,藻类结皮则对TP的影响更显著;(2)藻类结皮下5-10 cm土层TN质量分数呈现强烈空间自相关性,块金系数(N/S)为20.3%,其余土层的SOC、TN、TP质量分数空间自相关性中等,TP质量分数空间变异由随机因素主导,SOC和TN则由结构因素主导;(3)在区域尺度和剖面尺度上,生物土壤结皮及下伏土壤的养分空间分布特征差异显著,结皮层土壤SOC质量分数中部和北部高、南部低,TN质量分数中南部高、西北部低,TP质量分数中东部高、西北部低,均呈条带状分布,0-5、5-10 cm土层SOC和TP质量分数呈中部高四周低的分布特征,TN质量分数呈南部和东部高、西部和中部低的分布特征,SOC与TP形成了典型的“肥岛”,而TN则形成了典型的“水岛”;研究区内TN的空间分布与SOC和TP的空间分布特征不一致,但是与藻类结皮层厚度的空间分布有较高的相似性。这表明,生物土壤结皮能够影响其下伏土壤的养分空间分布。此结果可以为研究旱区荒漠生态系统中生物土壤结皮的生态功能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土壤结皮 宁夏河东沙地 土壤养分 结皮层厚度 空间分布特征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固沙林枯落物-土壤连续体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7
作者 杨京 张延文 +4 位作者 李灿 拓卫卫 王逸聪 董文煊 佟小刚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5-352,共8页
为揭示不同固沙林模式恢复过程中主要养分含量变化关系与差异特征。以榆林毛乌素沙区半固定沙地以及恢复25~56年的人工灌木和乔木林地为对象,测定和分析从枯落物层到腐殖质层,再到矿质土层碳(C)、氮(N)、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随恢复... 为揭示不同固沙林模式恢复过程中主要养分含量变化关系与差异特征。以榆林毛乌素沙区半固定沙地以及恢复25~56年的人工灌木和乔木林地为对象,测定和分析从枯落物层到腐殖质层,再到矿质土层碳(C)、氮(N)、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随恢复年限和连续体剖面的动态变化特征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恢复年限2种林地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均表现为枯落物层>腐殖质层>矿质土层。但随林地恢复年限延长,2种林地枯落物、腐殖质及矿质土层C含量均显著增加,到恢复56年时,分别比半固定沙地平均增加1.76,35.70,6.45倍;P含量在腐殖质层和矿质土层中显著增加,平均增幅分别为1.67,2.11倍;N含量仅在矿质土层显著增加,平均增幅为4.16倍。2种林地化学计量变化则表现为,随恢复年限延长,腐殖质层C∶N呈显著增加趋势,到恢复56年时,比半固定沙地平均增长18.6倍;N∶P只在灌木连续体中显著增加,C∶P未显著变化。相关分析表明,2种林地连续体各层间C含量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矿质土层C与N、P之间也呈极显著正相关,腐殖质层C∶N、C∶P与矿质土层C∶P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综上,榆林毛乌素沙地植被恢复过程中,枯落物—土壤连续体C含量为协同增长,N、P含量仅在矿质土层中增长明显,C∶P是连续体中相对平衡稳定的化学计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磷含量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枯落物—土壤连续体 人工固沙林 毛乌素沙地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碳氮特征分析 被引量:30
8
作者 李玉强 赵哈林 +3 位作者 赵学勇 张铜会 移小勇 左小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3-76,182,共5页
对科尔沁沙地不同沙漠化阶段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土壤质地以及碳氮密度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沙漠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体现在土壤碳、氮、颗粒组成的有规律变化,土壤碳、氮含量衰减,质地变粗;从潜在沙漠化阶段到严重沙漠化... 对科尔沁沙地不同沙漠化阶段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土壤质地以及碳氮密度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沙漠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体现在土壤碳、氮、颗粒组成的有规律变化,土壤碳、氮含量衰减,质地变粗;从潜在沙漠化阶段到严重沙漠化阶段,100 cm深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下降91.6%和85.8%,有机碳密度从4 877.9(C)g/m2下降到481.8(C)g/m2,全氮密度从518.0(N)g/m2下降到89.4(N)g/m2;土壤有机碳、全氮与土壤细颗粒组分(<0.1mm)含量之间表现为同增同减性;沙漠化初期有机碳、氮衰减速率要快于沙漠化后期;沙漠化过程中土壤C/N比呈递减趋势,土壤有机碳衰减速率要快于全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 土壤 碳氮特征 科尔沁沙地
下载PDF
沙漠化对科尔沁沙质草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赵哈林 刘任涛 +4 位作者 周瑞莲 曲浩 潘成臣 王燕 李瑾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0-77,共8页
为了解沙漠化对沙质草地土壤大型动物群落的影响,2008和2009年在科尔沁沙地研究了沙质草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多样性和个体密度的变化及其机制。结果表明,随着草地沙漠化的发展,土壤大型动物类群丰富度、Shannon-Wiener... 为了解沙漠化对沙质草地土壤大型动物群落的影响,2008和2009年在科尔沁沙地研究了沙质草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多样性和个体密度的变化及其机制。结果表明,随着草地沙漠化的发展,土壤大型动物类群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个体密度明显下降,均匀度和优势度趋于增加,其中轻度和严重沙漠化阶段变化幅度最大;土壤动物群落组成不断变化,相似性降低,群落由多优势类群向单一优势类群,甚至无明显优势类群转化,致使群落发生逆行演替;沙漠化对草地土壤植食性动物影响相对较大,对杂食性和捕食性动物影响相对较小,导致群落功能群结构明显改变;草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动物群落的变化主要源于植被退化和土壤环境的恶化,特别是植被盖度和凋落物产量的下降以及土壤质地、有机质和养分状况的恶化,土壤温度、水分和pH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草地沙漠化 大型土壤动物 群落变化 机制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小叶锦鸡儿群落保育土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贺山峰 王娟 +2 位作者 邱兰兰 蒋德明 骆永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3-77,共5页
以流动沙丘和不同恢复年限的人工和天然小叶锦鸡儿群落为研究对象,从植被重建前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方面分析了小叶锦鸡儿群落保育土壤的作用。结果表明,6a生、11a生和22a生人工小叶锦鸡儿群落对土壤理化性质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总... 以流动沙丘和不同恢复年限的人工和天然小叶锦鸡儿群落为研究对象,从植被重建前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方面分析了小叶锦鸡儿群落保育土壤的作用。结果表明,6a生、11a生和22a生人工小叶锦鸡儿群落对土壤理化性质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总体上土壤改良效果与恢复年限成正相关。建立人工植被后,土壤中微沙(0.05~0.1mm)和黏粒(〈0.05mm)的含量增加,表层(0-10cm)土壤容重减小,孑L隙度和饱和含水率增大,土壤持水能力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尤以表层增加幅度最大,并且灌丛对养分有明显的富集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锦鸡儿 土壤理化性质 科尔沁沙地
下载PDF
不同土壤类型旱地花生的生理特性和农艺性状 被引量:11
11
作者 郑亚萍 梁晓艳 +5 位作者 王才斌 郑建强 万更波 郑永美 王廷利 刘岐茂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96-501,共6页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砂姜黑土和砂壤土两种类型土壤对旱地花生植株的生理特性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育期内两类土壤上花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抗衰老酶活性(SOD、POD、CAT)、可溶性蛋白含量及叶面积系数均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出苗...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砂姜黑土和砂壤土两种类型土壤对旱地花生植株的生理特性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育期内两类土壤上花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抗衰老酶活性(SOD、POD、CAT)、可溶性蛋白含量及叶面积系数均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出苗后60~75d。砂姜黑土花生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及叶面积系数高于砂壤土,而抗衰老酶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低于砂壤土。砂姜黑土花生叶面积系数和干物质积累速率的峰值持续时间明显高于砂壤土。砂姜黑土花生的主茎高、侧枝长及单株结果数等主要农艺性状明显优于砂壤土(p<0.05),总生物产量和荚果产量分别高30%和4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姜黑土 砂壤土 旱地 花生 生理特性 农艺性状 产量
下载PDF
沙质草地生境中大型土壤动物对土地沙漠化的响应 被引量:13
12
作者 刘任涛 赵哈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57-566,共10页
沙质草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变化是沙漠化生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掌握沙漠化过程中生物退化规律和提出合理沙漠化防治对策具有重要指导作用。选取处于不同沙漠化阶段的流动沙地、半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和... 沙质草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变化是沙漠化生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掌握沙漠化过程中生物退化规律和提出合理沙漠化防治对策具有重要指导作用。选取处于不同沙漠化阶段的流动沙地、半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和丘间低地5种生境类型,采用手拣法对其大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获得36个动物类群,属于8目32科,优势类群为蚁科,常见类群有22个类群,两个类群的个体数共占群落个体总数的93.33%;稀有类群有13个类群,其个体数占群落个体总数的6.67%。结果显示,丘间低地、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和半流动沙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个体数量、类群数和多样性显著高于流动沙地(P<0.05);固定沙地大型土壤动物生物量显著高于其它生境类型(P<0.05);沙质草地严重沙漠化显著地影响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及其生物量。并且,不同土壤动物类群个体对不同沙漠化阶段生境的适应性存在一定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响应模式。土壤有机碳和酸碱度以及土壤含水量差异是影响大型土壤动物类群分布与生长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固定沙地是大型土壤动物的适宜沙地生境,具有较多的个体数量和较高的生物量;丘间低地、半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影响大型土壤动物存活,其个体数量和生物量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群落结构 沙质草地 沙漠化 科尔沁沙地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南缘沙丘生物土壤结皮发育特征 被引量:8
13
作者 吴永胜 哈斯 +2 位作者 李双权 刘怀泉 贾振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58-261,共4页
生物土壤结皮广泛分布于干旱和半干旱区,它的形成和发育对荒漠生态系统生态修复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采用野外调查、测定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毛乌素沙地南缘沙丘生物土壤结皮发育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貌部位生物土壤结... 生物土壤结皮广泛分布于干旱和半干旱区,它的形成和发育对荒漠生态系统生态修复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采用野外调查、测定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毛乌素沙地南缘沙丘生物土壤结皮发育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貌部位生物土壤结皮的厚度、各类型结皮盖度、机械组成和结皮及其下层剖面土壤容重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生物土壤结皮的发育对不同地貌部位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丘顶微生物结皮少量分布,迎风坡以浅灰色的藻类结皮为主,背风坡以黑褐色的藻类结皮为主,丘间地以苔藓结皮为主。不同地貌部位结皮层微生物总数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发育阶段生物土壤结皮的优势成分不同,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其形成和发育是生物过程和非生物过程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土壤结皮 发育特点 毛乌素沙地
下载PDF
不同改良措施下砂质土壤肥力的微形态评价——以内蒙古科尔沁沙地为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颖 王数 +4 位作者 张凤荣 吕贻忠 李珍珍 毛率垒 任娜欧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23-1031,共9页
本文以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巴胡塔镇乌旦塔拉村为试验区,选取13个土壤微形态指标,利用Photoshop、土壤切片图像处理分析系统、Image-pro plus 6.0软件对土壤微形态图像进行处理,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改良处理后的砂... 本文以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巴胡塔镇乌旦塔拉村为试验区,选取13个土壤微形态指标,利用Photoshop、土壤切片图像处理分析系统、Image-pro plus 6.0软件对土壤微形态图像进行处理,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改良处理后的砂质土壤肥力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砂质土壤肥力评价的微形态指标最小数据集(MDS)。得出以下结论:与对照组单元1相比,其他各个单元的土壤结构体、粗骨颗粒等微形态特征变化不显著。单元10(黏土、有机肥、腐殖酸施加量分别为3.00×10~5、3.00×10~4、7.50×10~3 kg/hm^2)中土壤黏粒最多、基质比最大、有机物质频率最高;土壤孔隙状况以及毛管孔隙发育最好的单元分别是单元8和单元13(黏土、有机肥、腐殖酸施加量分别是单元8:1.50×105、3.00×10~4、1.125×10~4 kg/hm^2,单元13:7.50×10~4、3.00×10~4、3.75×103 kg/hm^2)。准则层指标土壤基质、土壤孔隙、有机物质、土壤结构体、粗骨颗粒的权重分别为0.336、0.253、0.203、0.124、0.084。砂质土壤肥力评价的最小数据集包括基质比、基质类型、基质颜色、毛管孔隙占比、孔隙类型、有机物质类型、粗骨颗粒平均粒径7个指标,MDS评价结果与原始评价结果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因此实际评价砂质土壤肥力时,可以MDS的7个微形态指标代替原始的13个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质土壤肥力 土壤微形态特征 最小数据集 内蒙古 科尔沁沙地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不同沙地类型土壤水分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23
15
作者 秦佳琪 托亚 +3 位作者 叶冬梅 何炎红 田有亮 郭连生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2期23-26,共4页
通过对乌兰布和沙漠不同沙地水分状况研究表明 :根据流动沙地土壤水分垂直分布状况可划分为 :表层干沙层、湿度变化层、稳定层 ;白刺灌丛沙堆与流动沙地相似 ,但层次区分与流动沙地略有差异 ;流动沙地各层湿沙含水量均高于白刺灌丛沙堆 ... 通过对乌兰布和沙漠不同沙地水分状况研究表明 :根据流动沙地土壤水分垂直分布状况可划分为 :表层干沙层、湿度变化层、稳定层 ;白刺灌丛沙堆与流动沙地相似 ,但层次区分与流动沙地略有差异 ;流动沙地各层湿沙含水量均高于白刺灌丛沙堆 ;流动沙地迎风坡不同坡位含水量均呈现 ;坡上部 <坡中部 <坡下部 :固定沙地丘间低地 8月份土壤含水量小于 9月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兰布和沙漠 沙地类型 土壤水分 垂直分布
下载PDF
拉萨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动物的群落特征 被引量:8
16
作者 马宏彬 刘惠清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4-90,共7页
对拉萨河流域下游6个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动物的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节跳虫科、辐螨亚目、革螨亚目和甲螨亚目在6个群落中均为优势类群或常见类群,这些类群不仅数量... 对拉萨河流域下游6个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动物的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节跳虫科、辐螨亚目、革螨亚目和甲螨亚目在6个群落中均为优势类群或常见类群,这些类群不仅数量大,分布也较为均匀,是该地区的广布类群;稀有类群在各群落中分布各异.土壤动物垂直分布具明显的表聚性,个体数表聚性更为突出,2个草场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主要聚集在表层,4个农田垂直分布递减的较为缓慢,这与生境中的食物来源有关.割草场和青稞田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较高;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的相似程度亦不同,其中小麦田与青稞田、割草场与放牧场生境最为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群落特征 土地利用方式 拉萨河流域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南缘生态过渡带植被和土壤的特性 被引量:12
17
作者 许冬梅 王堃 龙澍普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9-43,47,共6页
对毛乌素沙地南缘生态过渡带流动半流动沙丘、固定半固定沙地、盐化丘间低地和缓坡丘陵梁地4种不同生境植被和土壤特性进行了研究,以探讨毛乌素沙地南缘沙漠化现状。结果表明,从缓坡丘陵梁地,经盐化丘间低地、固定半固定沙地到流动半流... 对毛乌素沙地南缘生态过渡带流动半流动沙丘、固定半固定沙地、盐化丘间低地和缓坡丘陵梁地4种不同生境植被和土壤特性进行了研究,以探讨毛乌素沙地南缘沙漠化现状。结果表明,从缓坡丘陵梁地,经盐化丘间低地、固定半固定沙地到流动半流动沙丘,植被总盖度、草本植物盖度、物种丰富度均呈下降趋势;植被组成中多年生草本植物逐渐减少,一年生草本植物及沙生灌木、半灌木逐渐增加。土壤含水量为流动半流动沙丘<固定半固定沙地<缓坡丘陵梁地<盐化丘间低地。土壤黏、粉粒及有机质、全氮等养分含量总体为由缓坡丘陵梁地到流动半流动沙丘逐渐降低,砂粒含量逐渐增加。pH和可溶性盐含量无明显变化规律。总体上看,该地区植物群落多以耐瘠薄性强的植物组成,一年生植物比例较高,植被不稳定,土壤组成主要以砂粒为主,土壤含水量低,养分贫瘠,环境脆弱,易产生风蚀、沙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生态过渡带 植被特征 土壤特性
下载PDF
宁夏盐池县封育区沙地浅层土壤水分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学斌 陈林 +1 位作者 宋乃平 谢应忠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3-176,186,共5页
以宁夏中部干旱带盐池县封育沙地为例,利用GPS定位,采用定位监测的方法,以自然状态下的流动沙地为对照,对不同封育年限的封育沙地的土壤水分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封育沙地的土壤水分含量随着土层深度而变化,一般为表层土... 以宁夏中部干旱带盐池县封育沙地为例,利用GPS定位,采用定位监测的方法,以自然状态下的流动沙地为对照,对不同封育年限的封育沙地的土壤水分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封育沙地的土壤水分含量随着土层深度而变化,一般为表层土壤含水量均较低,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先增大后降低.土壤水分变异系数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均呈现出降低的趋势,土壤水分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流动沙地,封育2 a沙地,封育4 a沙地,人工恢复沙地.同时,根据生长季初末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特征,土壤水分的年内变化规律表现为流动沙地和封育2 a沙地的土壤水分为积累型,封育4 a沙地的土壤水分近似于平衡型,而人工恢复沙地的土壤水分则是消耗型.这主要是降水入渗补给和蒸腾蒸发两个相反过程相互制约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池县 封育区沙地 土壤水分 时空特征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包梅荣 托亚 +1 位作者 刘瑞军 秦佳琪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1期64-68,共5页
通过对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土壤水分变化的特征研究表明:流动沙地土壤水分在空间变化上可分为三个层次:表层干沙层、沙地水分变化剧烈层、沙地水分稳定层;半固定沙地黄沙层和灰白色沙层物化性质几乎相似,只是含水量不同引起颜色不同;固... 通过对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土壤水分变化的特征研究表明:流动沙地土壤水分在空间变化上可分为三个层次:表层干沙层、沙地水分变化剧烈层、沙地水分稳定层;半固定沙地黄沙层和灰白色沙层物化性质几乎相似,只是含水量不同引起颜色不同;固定沙地按含水量变化趋势从地表向下分成四个区域:(1)从地表至粘土层结束;(2)不受地下水和降雨蒸发强烈影响的非稳定下渗层;(3)非饱和毛管上升高度层;(4)饱和毛管上升高度层;丘间低地土壤水分在空间上分为:(1)水分变化频繁活动层;(2)水分潜在供应层;(3)水分相对稳定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兰布和沙漠 土壤水分 不同层次 变化特征
下载PDF
黑龙江省西部沙地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淑花 周利军 张雪萍 《绥化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4-6,共3页
对黑龙江省西部沙地进行的土壤动物调查,选取了5个不同植被群落样地,共获得土壤动物40类,2240只,隶属于4门,6纲,11目,其中类群数最多的为昆虫纲,个体密度最大的为线虫类。对群落特征指数分析结果显示,DG指数是能够从总体上反映个体数和... 对黑龙江省西部沙地进行的土壤动物调查,选取了5个不同植被群落样地,共获得土壤动物40类,2240只,隶属于4门,6纲,11目,其中类群数最多的为昆虫纲,个体密度最大的为线虫类。对群落特征指数分析结果显示,DG指数是能够从总体上反映个体数和类群数变化的群落特征指数。从土壤动物垂直分布来看,各群落土壤动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都很明显,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基本上是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递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地 土壤动物 群落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