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江平原主要大豆栽培技术模式的产量与效益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张国军 梁贵林 +1 位作者 陈德恩 韩天富 《农学学报》 2012年第8期1-7,共7页
为了解当前中国大豆种植效益偏低的症结所在,提出节本增效的技术途径,对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农垦系统主要大豆栽培模式进行投入产出效益分析,比较各模式的优劣。选取典型、一致地块,在统一品种、统一施肥的条件下,记载各模式大豆生产各环... 为了解当前中国大豆种植效益偏低的症结所在,提出节本增效的技术途径,对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农垦系统主要大豆栽培模式进行投入产出效益分析,比较各模式的优劣。选取典型、一致地块,在统一品种、统一施肥的条件下,记载各模式大豆生产各环节的人力、物力投入情况,进行投入产出及效益分析。结果表明,在三江平原推广的大豆综合栽培技术模式中,大垄"行间覆膜"技术增产效果最为显著,2009—2010年单位面积产量最高,分别达4572.0kg/hm2和3880.5kg/hm2;玉米茬"原垄卡种"保水、省工,是节本增收的栽培措施,2009年单位面积效益最高,达9518.7元/hm2,2010年单位面积效益排在第二位;"大垄密"集合垄作和平作优势,便于优化群体结构,提高光能利用率,2009—2010年产量分别达到4002.0kg/hm2和3288.0kg/hm2;"三垄"栽培技术抗涝保收,是低湿地区和地块种植大豆的适宜栽培方式,2009—2010年产量分别达到3597.0kg/hm2和3273.0kg/hm2。农村小农户生产规模小,大型农机具少,技术到位率低,大豆产量明显低于邻近国有农场,2009—2010年产量分别达到2935.5kg/hm2和2497.5kg/hm2。由此得出,大垄"行间覆膜"等模式化栽培技术体系在三江平原农垦系统已趋成熟,但需根据具体条件灵活选择。农村地区要推进规模化种植,提高机械化水平,重点推广秋季深松整地和轮作倒茬等技术,提高技术到位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三江平原 栽培模式 产量 效益
下载PDF
三维数值模型在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计算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张斌 杨文 +2 位作者 祁敏 朱学军 尹喜霖 《黑龙江水专学报》 2004年第3期20-22,共3页
依据水均衡原理,充分考虑计算区及各计算单元在开采状态下多年补、排均衡的基础上,利用长系列的水文、气象资料,应用三维模型模拟计算了丰、平、枯水年各计算单元的地下水补给量和可开采量,进而求得了多年均衡条件下全区地下水可开采资... 依据水均衡原理,充分考虑计算区及各计算单元在开采状态下多年补、排均衡的基础上,利用长系列的水文、气象资料,应用三维模型模拟计算了丰、平、枯水年各计算单元的地下水补给量和可开采量,进而求得了多年均衡条件下全区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值模型 水均衡原理 地下水资源 计算 三江平原
下载PDF
三江平原孤立湿地的形成及主要类型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吉平 李艾玉 +1 位作者 田学智 赵亮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1-147,共7页
在地质因子、气候因子和人为干扰因子等的共同作用下,三江平原形成大量的孤立湿地。新构造运动的沉降或隆起间接地影响到孤立湿地的形成和发育,质地黏重的第四纪沉积物为孤立湿地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古冰丘融化和古河道变迁直... 在地质因子、气候因子和人为干扰因子等的共同作用下,三江平原形成大量的孤立湿地。新构造运动的沉降或隆起间接地影响到孤立湿地的形成和发育,质地黏重的第四纪沉积物为孤立湿地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古冰丘融化和古河道变迁直接导致孤立湿地的形成。气候变化(气温逐渐升高,降水量逐渐减少)和水文条件的改变(水位降低)造成湿地生态系统的逆向演替和退化,湿地退化后以"孤立湿地"形式残存下来。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三江平原开展了几次大规模的农业开发活动,导致大面积连片湿地的破碎化,在农田中的地势较低处残留下来的沼泽,形成大量的孤立湿地。按孤立湿地形成和发育的地貌部位,将孤立湿地划分为阶地碟型洼地型、古河道型、河漫滩型、湖滨型和山前倾斜平原型孤立湿地。其中,分布在河流阶地地貌中的孤立湿地数量最多;按孤立湿地的形态可以分为碟型、线型和不规则型孤立湿地;按孤立湿地与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关系可划分为自然湿地中的孤立湿地、林地中的孤立湿地、居民用地中的孤立湿地、水田中的孤立湿地和旱田中的孤立湿地,其中,旱田中的孤立湿地数量最多。孤立湿地的结构和功能多样,生态环境效应明显,应对其进行合理保护与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湿地 类型 成因 三江平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