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释“在所”
1
作者 于方圆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6-446,共11页
汉译佛经中,经常见到“在所V”和“在所N”两种结构。“在所V”应分析为“在/所V”,可理解为“想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在”表“任凭”,是“自在”的省缩;“在所N”应分析为“在所/N”,可理解为“任何N”,N一般为表方所的名词。“在所... 汉译佛经中,经常见到“在所V”和“在所N”两种结构。“在所V”应分析为“在/所V”,可理解为“想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在”表“任凭”,是“自在”的省缩;“在所N”应分析为“在所/N”,可理解为“任何N”,N一般为表方所的名词。“在所”的成词是在“在所V处”这一结构中完成的:汉语的“在所V处”原本是介词“在”与方所宾语组合,因常用来翻译梵语表方所的关系小句,获得了任指义,由于“所”字功能的变化,加之四字格和双音化影响,“在/所V处”发生了重新分析,成为“在所/V处”,“在所”就成为一个主要修饰方所成分、表任指的词。“在在”则是对原典语言仿译,“在”也是来自表方所的“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所 梵汉对勘 汉译佛经
下载PDF
也说“白衣” 被引量:2
2
作者 吴娟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7-29,共3页
"白衣"在先秦文献中已出现,东汉以后常用来指佛教在家者。佛经梵汉对勘研究表明,这一新义项是汉语向梵语源头语词汇avadāta-vasana(或avadāta-vastra)义借的结果,并非由"黑衣"表僧人相因生义而来。
关键词 白衣 梵汉对勘 义借
下载PDF
语言接触与佛教汉语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王继红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91-94,共4页
佛教汉语是汉语历史文献语言的非自然变体,是经由佛经翻译所导致的间接语言接触的产物,其中不但存在文言文和大量口语、俗语和不规范成分的混合,而且存在汉语与大量原典语言的混合。经由佛经翻译所导致的语言接触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佛... 佛教汉语是汉语历史文献语言的非自然变体,是经由佛经翻译所导致的间接语言接触的产物,其中不但存在文言文和大量口语、俗语和不规范成分的混合,而且存在汉语与大量原典语言的混合。经由佛经翻译所导致的语言接触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佛教汉语是汉语语言接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我们总结汉语演变的机制和发展的方向。基于梵汉对勘的佛教汉语研究,指在梵汉对勘方法的基础上,将汉译佛经的语言与原典语言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中与中土文献有异的语言现象,综合运用汉语史的各种研究方法对其进行考察,借以明确语言接触对汉语史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接触 佛教汉语 梵汉对勘
下载PDF
《卡里来和笛木乃》的成书始末 被引量:3
4
作者 余玉萍 《阿拉伯世界》 2003年第1期29-30,35,共3页
《卡里来和笛木乃》是一部雅俗共赏、影咱很大的阿拉伯寓言故事集。它本是古印度梵文书籍中的故事,经波斯人编纂与加工,再经波斯籍阿拉伯散文大师伊本·穆格法翻译与再创作,成书历经几个世纪。伊本·穆格法对原故事做了大量修改... 《卡里来和笛木乃》是一部雅俗共赏、影咱很大的阿拉伯寓言故事集。它本是古印度梵文书籍中的故事,经波斯人编纂与加工,再经波斯籍阿拉伯散文大师伊本·穆格法翻译与再创作,成书历经几个世纪。伊本·穆格法对原故事做了大量修改,增添了一些新故事。通过他的文本,《卡里来和笛木乃》最终定稿,并得以走向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里来和笛木乃》 成书 阿拉伯寓言故事集 古印度 梵文书籍 翻译 创作 阿拉伯文化
下载PDF
对《正理门论》是否传于西藏的几点质疑
5
作者 项智多杰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1-45,共5页
文章以《正理门论》在西藏的新发现及藏族学者曾学习研究《正理门论》的事实为依据,进一步澄清了学界流传的关于《正理门论》梵本曾未流传于西藏的这一误解。只有将《正理门论》梵本及《正理门论》的汉译本、《集量论》藏译本三者作一... 文章以《正理门论》在西藏的新发现及藏族学者曾学习研究《正理门论》的事实为依据,进一步澄清了学界流传的关于《正理门论》梵本曾未流传于西藏的这一误解。只有将《正理门论》梵本及《正理门论》的汉译本、《集量论》藏译本三者作一比较研究,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正理门论》的流传过程。只有通过汉、藏因明的交流、沟通、深入研究,才能找到陈那因明的最终真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理门论》 《集量论》 梵本 汉译本
下载PDF
《诗境》藏译本中混合修饰法的一颂失译初探
6
作者 边巴次仁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藏文版)》 CSSCI 2023年第4期121-129,共9页
《诗镜》■为7世纪印度宫廷诗人檀丁所撰,历史上注释众多。公元十三世纪(1250-1270)印度著名诗人班智达srilakamakara、lak·mikara(梵文为■、藏文为■)和藏族匈译师·多吉坚参将它译成了藏文,随后由邦译师·洛追旦巴和司... 《诗镜》■为7世纪印度宫廷诗人檀丁所撰,历史上注释众多。公元十三世纪(1250-1270)印度著名诗人班智达srilakamakara、lak·mikara(梵文为■、藏文为■)和藏族匈译师·多吉坚参将它译成了藏文,随后由邦译师·洛追旦巴和司徒等历代藏族译师,先后根据梵文原本校订改译,推动了藏族文学思潮和理论的发展,逐渐成为藏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探讨《诗镜》的梵藏译本,一方面有助于我们从原文层面了解梵藏翻译的理论与实践;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印度文化和藏族文化交流的认识。但是后期可能在抄录时,存在诸多错字、漏字现象,正如更敦群培大学者所说“现在藏译版的《诗经》中还有几颂未翻译,望有志趣之人,将其翻译全为好”。为此,本文参照《诗镜》梵文原文与注疏,以及藏译和藏译注疏,通过语法功能对《诗镜》梵藏文本进行了拆解、分析词汇等详细的对照,其中对藏文漏译的一颂原文作了尝试性地翻译,且探讨了这颂漏译的内容正是藏文各注释当中所说的缺少互不观待个独立混合修饰法的例子,以供参考。同时依据《韵律宝生》对梵文原文进行了原诗的韵律分析,旨在通过上述研究,对《诗镜》的梵藏翻译情况有更深的了解,并且从更广的视角和层面探寻《诗镜》对藏族文化的影响,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历史上以梵文为媒介的印度文化和藏族文化之间持久而深入的交流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镜》 梵文原文 藏语版本 弥补漏译
下载PDF
迦梨陀娑《时令之环》梵藏汉比较研究
7
作者 朋毛措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藏文版)》 2022年第2期112-124,共13页
迦梨陀娑是古印度著名诗人,其抒情诗《云使》在14世纪中叶被翻译成藏文之后,藏人开始关注他的作品。其另一部抒情诗《时令之环》于2010年由罗鸿和拉先加分别译成汉语和藏语,并以合译本形式出版发行,2017年黄宝生出版新译本。本文对迦梨... 迦梨陀娑是古印度著名诗人,其抒情诗《云使》在14世纪中叶被翻译成藏文之后,藏人开始关注他的作品。其另一部抒情诗《时令之环》于2010年由罗鸿和拉先加分别译成汉语和藏语,并以合译本形式出版发行,2017年黄宝生出版新译本。本文对迦梨陀娑作品的汉藏译文作了全面的梳理,并分析了《时令之环》的内容和艺术特征。通过对《时令之环》梵藏汉文本进行对勘与比较,发现藏译本偏向于直译,罗鸿的汉译本偏向于直译和音译,而黄宝生的汉译本则偏向于意译。此外,本文还就藏译本的翻译价值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迦梨陀娑 《时令之环》 梵文本 藏译本 汉译本 比较研究
下载PDF
西藏所藏《观自在(菩萨)赞》梵文写本研究
8
作者 达娃群宗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0-90,共11页
依据字体、作者的情况,西藏所藏《文殊五字成就法》梵文写本大概创作于11世纪。其中含有五篇文献,《观自在(菩萨)赞》属于第四篇,由比丘尼吉祥所造,有一个贾纳丹·夏斯特里·潘迪亚的校勘本,同此次发现的梵本相比少七句,有些地... 依据字体、作者的情况,西藏所藏《文殊五字成就法》梵文写本大概创作于11世纪。其中含有五篇文献,《观自在(菩萨)赞》属于第四篇,由比丘尼吉祥所造,有一个贾纳丹·夏斯特里·潘迪亚的校勘本,同此次发现的梵本相比少七句,有些地方用词不一。根据《中华大藏经丹珠尔(对勘本)》(藏文,第三十七卷),《观自在(菩萨)赞》有三个藏译本,尚无根据梵本翻译的汉译本,根据梵本进行汉译有助于推动学界的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自在(菩萨)赞》梵本 藏译本 汉译 比丘尼吉祥 妙月
下载PDF
再探指示代词“那”的来源——来自汉译佛经的证据 被引量:4
9
作者 姜南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8-73,127,共7页
梵汉佛经对勘材料证实,汉译佛经中的"若"用为起限定作用的指示词。不仅印证"若"确为指示词"那"的前身,而且在佛经翻译的影响下,"若"字用为冠词的限定功能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关键词 指示代词 “若” 限定功能 梵汉对勘
原文传递
略论《喜金刚本续》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南 《南亚研究》 CSSCI 2012年第4期129-142,共14页
《喜金刚本续》是佛教密宗无上瑜伽部母续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在藏传佛教中影响深远。本文对于此部经典的重要内容,包括独具特色的喜金刚禅修法门以及该经所体现的哲学思想予以评述,介绍了汉译本的译者,并且就第五品中梵汉藏不同版本的... 《喜金刚本续》是佛教密宗无上瑜伽部母续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在藏传佛教中影响深远。本文对于此部经典的重要内容,包括独具特色的喜金刚禅修法门以及该经所体现的哲学思想予以评述,介绍了汉译本的译者,并且就第五品中梵汉藏不同版本的一些偈颂进行比对,提出少许初步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金刚本续 主要内容 汉译者 梵汉藏对勘
原文传递
汉译《维摩诘经》中“云何”的特殊用法 被引量:5
11
作者 吴娟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3-52,95-96,共10页
中古译经中有一类特殊"云何",用于疑问句,却似乎不表疑问。《维摩诘经》的梵汉对勘表明,该经汉译本中这类"云何"有两个来源:在"云何+(某某)+选择问"中,"云何"对应梵语疑问助词kim,属于语言接... 中古译经中有一类特殊"云何",用于疑问句,却似乎不表疑问。《维摩诘经》的梵汉对勘表明,该经汉译本中这类"云何"有两个来源:在"云何+(某某)+选择问"中,"云何"对应梵语疑问助词kim,属于语言接触中的语法复制;在"云何+(某某)+反诘问/(Adv)VP不/是非问"中,"云何"是对梵语疑问小句tat kim manyase的简式翻译,具有与梵语疑问小句相当的询问意见的功能。《小品般若经》的对勘材料也支持上述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汉对勘 语法复制 简式翻译
原文传递
略谈《八千颂般若经》历代汉译本的特点--从梵汉对勘谈起 被引量:1
12
作者 党素萍 《南亚研究》 CSSCI 2010年第3期134-144,共11页
《八千颂般若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中国古代多次予以翻译。本文根据梵文校勘本和六个汉译本所进行的梵汉对勘,分析不同时期汉译本的特点,并揭示各汉译本与梵本的关系,由此一窥从东汉到北宋佛经翻译的历史流变。
关键词 八千颂般若经 梵汉对勘 翻译特点
原文传递
梵藏漢對比分析在佛經語言文獻研究中的運用
13
作者 龍國富 李晶 《汉语史学报》 CSSCI 2017年第2期143-150,共8页
本文討論梵藏漢對比分析在漢文佛經語言文獻研究中的運用。研究發現,梵藏漢對比分析在漢文佛經語言文獻研究中的運用主要體現在:(1)有助於理解譯經中的語詞表達;(2)有助於對譯經文獻做出正確的校勘;(3)有助於對譯經中的異文進行分辨;(4... 本文討論梵藏漢對比分析在漢文佛經語言文獻研究中的運用。研究發現,梵藏漢對比分析在漢文佛經語言文獻研究中的運用主要體現在:(1)有助於理解譯經中的語詞表達;(2)有助於對譯經文獻做出正確的校勘;(3)有助於對譯經中的異文進行分辨;(4)有助於釐清梵藏漢版本之間的關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藏漢對比分析 漢文佛經 語言文獻 運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