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西沙群岛珊瑚礁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被引量:15
1
作者 黄晖 董志军 练健生 《热带地理》 2008年第6期540-544,共5页
西沙群岛为我国南海诸岛中最大的群岛,自然资源丰富,该群岛珊瑚礁是典型的大洋型珊瑚礁,代表着我国现存最古老最珍贵的珊瑚礁,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经济价值。建立西沙群岛珊瑚礁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对表明我国政府对西沙群岛主权的重视及... 西沙群岛为我国南海诸岛中最大的群岛,自然资源丰富,该群岛珊瑚礁是典型的大洋型珊瑚礁,代表着我国现存最古老最珍贵的珊瑚礁,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经济价值。建立西沙群岛珊瑚礁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对表明我国政府对西沙群岛主权的重视及充分行使我国对西沙群岛的主权具有重要意义。西沙群岛珊瑚礁生态系统虽然具备不断调节自身的能力,但面对人类活动及全球变暖的双重压力,其前景仍然堪忧,建立自然保护区应该被海洋管理部门提上日程。该群岛珊瑚礁生态系统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具备保护的物质基础,也有足够的面积能有效保护造礁石珊瑚的生长和发展。西沙珊瑚礁区域是我国沿海地区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发源地,珊瑚礁系统最完整和完好,因此保护管理的难度相对其他地区和海域要小得多,可保护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沙群岛 珊瑚礁生态系统 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海南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域珊瑚的分布及其健康状况评价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元超 陈海洲 +1 位作者 郑新庆 王道儒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4期539-545,共7页
沿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岸南北两侧沿岸布设8个站位,采用断面监测法调查了珊瑚的种类多样性、覆盖率、死亡率和补充量等指标,并利用健康指数(CI)评估了铜鼓岭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遭受环境压力的程度.本次调查共发现铜鼓岭... 沿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岸南北两侧沿岸布设8个站位,采用断面监测法调查了珊瑚的种类多样性、覆盖率、死亡率和补充量等指标,并利用健康指数(CI)评估了铜鼓岭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遭受环境压力的程度.本次调查共发现铜鼓岭造礁石珊瑚11科23属40种,软珊瑚8种,造礁石珊瑚和软珊瑚覆盖率分别为13.8%和19.4%,该海域珊瑚礁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好和健康.铜鼓岭珊瑚的覆盖率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北侧珊瑚覆盖率为0.1%~9.8%之间,远低于南侧的水平(8.1%~66.1%).从珊瑚补充量来看,铜鼓岭北侧珊瑚的恢复能力基本为零,而铜鼓岭以南的区域可以有0.4个/m^2珊瑚新个体.通过比较2006年以来珊瑚种类、覆盖率、死亡率、补充量、健康指数等方面的调查数据,认为铜鼓岭保护区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处于健康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珊瑚 补充量 覆盖率 生态环境 铜鼓岭自然保护区 海南
下载PDF
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可培养富脂海洋微藻的生物多样性 被引量:4
3
作者 杨晓红 黄永梅 +3 位作者 兰柳波 詹静婷 江黎明 罗辉 《生态科学》 CSCD 2016年第4期52-61,共10页
从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20°10′–20°27′N,109°50′–109°24′E)潮间带采集海水和泥沙样品,用f/2-medium培养液富集培养其中的海洋微藻,采用基于96孔板的"稀释分配"结合"微吸管剔除"的方法分离培养海洋微藻... 从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20°10′–20°27′N,109°50′–109°24′E)潮间带采集海水和泥沙样品,用f/2-medium培养液富集培养其中的海洋微藻,采用基于96孔板的"稀释分配"结合"微吸管剔除"的方法分离培养海洋微藻,采用微藻形态学观察、18S rDNA序列分析及其系统进化树构建的方法分析鉴定分离培养的藻株,采用尼罗红染色法检测和分析海洋微藻细胞中的脂质。目的就是要分析研究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潮间带可培养富脂海洋微藻的生物多样性,为富脂海洋微藻的研究开发奠定基础。结果分离、培养、鉴定并储藏了118株海洋微藻(Genbank登录号为KU561102-KU561219),含48个种,分布于硅藻门(Bacillariophyta)、绿藻门(Chlorophyta)和定鞭金藻门(Haptophyta)3个门的6纲、22目、24个科、28个属。其中,有37株为富脂微藻,含22个种,分布于硅藻门和绿藻门2个门的4纲、11目、12个科、16个属;优势属为双眉藻属(Amphora),含22株,占分离培养藻株的18.6%;含脂量最高的种群为辐节藻属(Stauroneis),含Stauroneis anceps,Stauroneis gracilior,和2株Stauroneis kriegeri,共4株海洋微藻。这表明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潮间带可培养的富脂海洋微藻的物种丰富多样,可能是发掘多不饱和脂肪酸和生物柴油的理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 海洋微藻 稀释分离技术 生物多样性 富脂 尼罗红染色法
下载PDF
湛江沿海海洋微藻及其多糖、脂类和蛋白藻株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黄永梅 杨晓红 +3 位作者 兰柳波 詹静婷 罗辉 江黎明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80-1090,共11页
从硇洲岛和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潮间带采集的海水和沉积物样品中分离培养海洋微藻,筛选其中富含多糖、脂类或蛋白质的藻株。采用形态学观察、18S r DNA序列比较及其系统发育分析法,对分离培养的海洋微藻及其富含多糖、脂类或蛋白质的... 从硇洲岛和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潮间带采集的海水和沉积物样品中分离培养海洋微藻,筛选其中富含多糖、脂类或蛋白质的藻株。采用形态学观察、18S r DNA序列比较及其系统发育分析法,对分离培养的海洋微藻及其富含多糖、脂类或蛋白质的藻株进行分类鉴定和生物多样性分析。分离、培养、鉴定并储藏了189株海洋微藻,归属于65个种,分布于硅藻门(Bacillariophyta)、绿藻门(Chlorophyta)、定鞭藻门(Haptophyta)和红藻门(Rhodophyta)的9纲、25目、30个科、38个属;其中多糖含量较高的46株海洋微藻,分布于25个种,20个属;脂类含量较高的46株海洋微藻,分布于32个种,15个属;蛋白含量较高的46株海洋微藻,分布于28个种,18个属。结果表明硇洲岛和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潮间带可培养的海洋微藻及其富含多糖、脂类和蛋白质藻株的物种多样性丰富,在新型药物、活性天然产物、功能食品和饲料及其添加剂的发掘等方面具有良好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硇洲岛 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 海洋微藻 多糖 脂类 蛋白质 多样性
下载PDF
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珊瑚礁资源的多样性 被引量:10
5
作者 吴川良 李长青 +4 位作者 张文勇 耿涛年 李颖 刘亚星 田晶晶 《热带生物学报》 2019年第1期14-21,共8页
根据2012—2016年海南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珊瑚礁资源以及水质的监控数据,探讨5年内保护区珊瑚礁资源多样性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造礁石珊瑚种类保持在50余种,与2009年前相比,种类数有所下降;到2016年该区域石珊瑚平均覆盖率恢复到... 根据2012—2016年海南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珊瑚礁资源以及水质的监控数据,探讨5年内保护区珊瑚礁资源多样性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造礁石珊瑚种类保持在50余种,与2009年前相比,种类数有所下降;到2016年该区域石珊瑚平均覆盖率恢复到24%,死珊瑚平均覆盖率较低,未发现或很少有病害发生;礁石底质平均覆盖度几乎达到60%;珊瑚补充量从2015年开始有明显上升;2012—2016年,优势种有丛生盔形珊瑚、澄黄滨珊瑚、多孔鹿角珊瑚、二异角孔珊瑚、精巧扁脑珊瑚、鹿角杯形珊瑚和十字牡丹珊瑚;结合历史数据显示保护区内珊瑚群落结构存在由分枝状逐渐向团块状珊瑚转变的趋势;海水水质均在第1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范围内。总体而言,保护区生态环境相对较好,珊瑚礁资源正处于逐渐恢复的过程,在无人为条件影响的情况下,有望得以全面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 珊瑚礁 多样性 变化规律
下载PDF
海南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珊瑚群落近年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2
6
作者 李长青 夏利栋 +1 位作者 沈贝祺 王沛政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61-72,共12页
为了解海南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造礁石珊瑚群落的变化趋势,选取造礁石珊瑚覆盖率、造礁石珊瑚种类、硬珊瑚补充量作为监测指标,于2016—2020年采用断面监测法(Line intercept transect)对保护区内的珊瑚礁资源进行监测调查。结... 为了解海南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造礁石珊瑚群落的变化趋势,选取造礁石珊瑚覆盖率、造礁石珊瑚种类、硬珊瑚补充量作为监测指标,于2016—2020年采用断面监测法(Line intercept transect)对保护区内的珊瑚礁资源进行监测调查。结果表明:5年内海南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造礁石珊瑚覆盖率逐年呈下降趋势,2020年的造礁石珊瑚平均覆盖率为19.93%;造礁石珊瑚群落优势类群仍以团块状为主;硬珊瑚平均补充量在2018年以前保持增长,之后则出现大幅度的下降,2020年的补充量为0.19 ind·m^(-2),远低于2016年以及之前的调查结果。总体而言,近年来,三亚珊瑚礁保护区内珊瑚礁生态环境受人类活动干扰明显,造礁石珊瑚覆盖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与20世纪60年代相比,珊瑚群落结构发生了变化,珊瑚补充量减少明显,表明保护区内珊瑚礁生态系统面临一定的威胁,需进一步加强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礁石珊瑚 群落变化 覆盖率 幼体补充量 三亚珊瑚礁国家级保护区
下载PDF
旅游生态补偿视域下的自然保护区利益关系结构分析——以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英文) 被引量:4
7
作者 陈海鹰 何琳思 +2 位作者 李鹏 曾小红 游长江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18年第2期164-173,共10页
明确有关利益主体在特定区域和事物发展情境下的角色及互动关系,是界定各主体的权、责、利内容并构建相应补偿机制的基本前提。自然保护区作为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的地域系统,存在生态保护的公益性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私利性之间的矛盾... 明确有关利益主体在特定区域和事物发展情境下的角色及互动关系,是界定各主体的权、责、利内容并构建相应补偿机制的基本前提。自然保护区作为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的地域系统,存在生态保护的公益性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私利性之间的矛盾运动,以及不同主体围绕生态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以生态经济利益为基本内容的复杂利益关系。旅游发展相关要素注入将导致自然保护区原有利益主体关系格局的深刻变化。旅游生态补偿实施过程,是对旅游背景下利益主体之间权-责-利匹配关系的重构过程,也是形成不同主体间利益平衡和制约关系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尚处旅游生态补偿机制探索进程中的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案例,对旅游背景下该保护区利益关系主体及其基本利益诉求特征进行分析;借助Mitchel等提出的三要素评分法,界定该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所涉及利益相关者的基本属性特征,将补偿利益相关者划分为核心层、紧密层和外围层三个层次。在此基础上,分析核心层利益相关者的权责关系以及各自在旅游生态补偿合理实施后的利益变化情况;继而,以旅游生态补偿实施对各主体的相关利益影响为切入点,解析补偿实施过程中不同主体间的利益配置和影响制约关系,构建该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系统共生界面的利益关系结构模型。本研究可帮助人们进一步认知旅游生态补偿这种新型生态补偿途径的运作机理,并为自然保护区旅游背景下多方主体利益关系协调路径探寻提供有益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生态补偿 利益相关者 利益主体关系结构 三亚珊瑚礁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湛江沿海潮间带产胞外纤溶活性酶类海洋真菌的生物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崔丽娇 王洁 +3 位作者 吕应年 薛珊珊 刘颖文 江黎明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448-1461,共14页
【目的】研究湛江沿海硇洲岛和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潮间带产胞外纤溶酶样酶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海洋真菌的生物多样性,为发掘新型溶栓药物奠定基础。【方法】采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和酵母膏蛋白胨葡萄糖(YPD)培养基分离培养海洋真菌,... 【目的】研究湛江沿海硇洲岛和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潮间带产胞外纤溶酶样酶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海洋真菌的生物多样性,为发掘新型溶栓药物奠定基础。【方法】采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和酵母膏蛋白胨葡萄糖(YPD)培养基分离培养海洋真菌,采用真菌r DNA转录间隔区1-5.8S r DNA-转录间隔区2(ITS1-5.8S-ITS2)片段的序列分析及其系统进化树构建的方法鉴定分离培养的海洋真菌,采用脱脂牛奶马铃薯葡萄糖琼脂(SM-PDA)培养基培养法筛选产胞外蛋白酶的海洋真菌,采用海水纤维蛋白马铃薯葡萄糖琼脂(FN-PDA)培养基培养法筛选产胞外纤溶酶样酶和/或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海洋真菌。【结果】从湛江沿海的硇洲岛和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潮间带分离、培养和鉴定了海洋真菌446株,含真菌的98个种,分布于真菌域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的6个纲、18个目、46个科、65个属;其中产胞外蛋白酶的海洋真菌有265株,61个种,分布于41个属;产胞外纤溶酶样酶的海洋真菌有67株,22个种,分布于14个属;产胞外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海洋真菌有84株,23种,分布于13个属;优势属为曲霉属(Aspergillus),其次为青霉属(Penicillium)。【结论】湛江沿海潮间带可分离培养的产胞外纤溶酶样酶和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海洋真菌物种丰富多样,是发掘新型溶栓药的丰富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硇洲岛 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 海洋真菌 纤溶酶样酶 纤溶酶原激活物 生物多样性
原文传递
湛江沿海潮间带产胞外抗菌活性海洋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薛珊珊 刘颖文 +2 位作者 王洁 崔丽娇 江黎明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005-2014,共10页
从硇洲岛和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潮间带采集海水和沉积物标本,采用纯培养的方法分离其中的海洋细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抱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等为指示菌,以氨苄青霉素、青霉素-链霉素为阳性对照,采用琼脂扩散法筛选抗菌活性菌株;采... 从硇洲岛和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潮间带采集海水和沉积物标本,采用纯培养的方法分离其中的海洋细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抱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等为指示菌,以氨苄青霉素、青霉素-链霉素为阳性对照,采用琼脂扩散法筛选抗菌活性菌株;采用基于16S rDNA序列比对及其系统发育分析对分离培养的阳性海洋细菌进行分类鉴定和生物多样性分析;为进一步从海洋细菌资源中发掘新型抗菌药物奠定基础。结果从106株海洋细菌中筛选出了44株抗细菌活性菌株,阳性率为41.5%。其中,11株具有抗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31株有抗枯草芽孢杆菌作用,13株有抗大肠埃希菌作用。抗菌活性菌株分布于31属,优势属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弧菌属(Vibrio)。这表明分离自硇洲岛和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潮间带的海洋细菌中的抗菌活性菌株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活性筛选 生物多样性分析 海洋细菌 潮间带 硇洲岛 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