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鞘内注射神经激肽-1受体激动剂Sar-SP增强大鼠脊髓一氧化氮合酶表达和一氧化氮生成 被引量:8
1
作者 孙晓彩 李文斌 +3 位作者 李淑琴 李清君 陈晓玲 艾洁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77-683,共7页
探讨P物质(substance P,SP)对脊髓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表达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生成的影响。实验用热甩尾法测定大鼠痛阈的变化,分别应用NADPH-d组织化学法和硝酸还原法测定大鼠脊髓内NOS表达和NO生成的... 探讨P物质(substance P,SP)对脊髓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表达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生成的影响。实验用热甩尾法测定大鼠痛阈的变化,分别应用NADPH-d组织化学法和硝酸还原法测定大鼠脊髓内NOS表达和NO生成的变化。结果显示,鞘内注射神经激肽-1受体(neurokinin-1 receptor,NK-1)激动剂[Sat9,Met(O2)11]-substance P(Sar-SP)可使大鼠痛阈降低,脊髓后角浅层和中央管周围灰质内NOS表达增强,脊髓腰膨大部位NO生成增多;预先鞘内注射非选择性NK-1受体拮抗剂[D-Arg1,D-Trp7,9,Leu11]-substance P(spantide)可抑制上述变化。结果表明,SP可促进脊髓内NOS表达和NO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物质 一氧化氮合酶 一氧化氮 SarSP spantide 伤害性感受 脊髓
下载PDF
脊髓NMDA受体和NK1受体在大鼠心脏伤害性感受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孔令恒 孙娜 +3 位作者 朱娟霞 徐燕 刘晓华 杜剑青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22-726,共5页
目的观测大鼠脊髓鞘内分别注射NMDA受体或NK1受体的激动剂和拮抗剂后,对心包腔内注射辣椒素(CAP)诱发的背斜方肌肌电图(EMG)的影响,以探索心脏伤害性感受信息在脊髓内传递的突触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对照组、NMDA组、MK80... 目的观测大鼠脊髓鞘内分别注射NMDA受体或NK1受体的激动剂和拮抗剂后,对心包腔内注射辣椒素(CAP)诱发的背斜方肌肌电图(EMG)的影响,以探索心脏伤害性感受信息在脊髓内传递的突触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对照组、NMDA组、MK801组、MK801+NMDA组、Sar-SP组、CP-96345组和CP-96345+Sar-SP组。通过在大鼠心包腔内注射CAP,建立大鼠心脏痛模型;实验动物分别行心包内插管术和脊髓鞘内置管术,记录并观察鞘内注射药物后心包内注射CAP诱发的EMG的变化。结果①对照组大鼠鞘内注射生理盐水后,心包内注射CAP所诱发的背斜方肌放电个数(96.9%±12.5%)与鞘内注射前CAP所诱发的放电个数(前对照,100%)相比没有明显改变(P>0.05)。②鞘内注射NMDA受体激动剂NMDA后,背斜方肌放电数(185.2%±24.4%)与前对照相比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鞘内给予NMDA受体拮抗剂MK801后,大鼠背斜方肌肌电与前对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鞘内给予NMDA受体拮抗剂MK801+激动剂NMDA,背斜方肌放电个数(106.6%±10.2%)与前对照相比有所增加,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鞘内注射NK1受体激动剂Sar-SP,背斜方肌放电个数(145.6%±10.1%)与前对照比较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鞘内注射NK1受体拮抗剂CP-96345,背斜方肌放电未见明显改变(P>0.05);鞘内注射NK1受体拮抗剂CP-96345+激动剂Sar-SP,背斜方肌放电数(102.2%±8.4%)与前对照相比有所增加,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NMDA受体和NK1受体都可能参与了心脏伤害性感受信息在脊髓内的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躯体运动反射 NMDA MK801 sar-sp CP-96345
原文传递
大蓟内生真菌Coniothyrium sp. DJ-1抗SARS-CoV-2 M^(pro)活性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曾洁醇 杨润 +3 位作者 黄金 李艳平 高路 汪伟光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071-3079,共9页
目的研究大蓟Cirsium japonicum内生真菌Coniothyriumsp.DJ-1中抑制新型冠状病毒主蛋白酶(severea 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main protease,SARS-CoV-2 M^(pro))活性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新型冠状病毒M^(pro)/3CLpro抑... 目的研究大蓟Cirsium japonicum内生真菌Coniothyriumsp.DJ-1中抑制新型冠状病毒主蛋白酶(severea 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main protease,SARS-CoV-2 M^(pro))活性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新型冠状病毒M^(pro)/3CLpro抑制剂筛选模型从30株菌株中筛选具有抑制活性的菌株和化学成分。采用正相硅胶、反相RP-18柱色谱和HPLC等技术对抑制率高的菌株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质谱等谱学技术解析化合物结构,利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法测定化合物对SARS-CoV-2 M^(pro)的抑制活性。结果在30株菌株中发现抑制活性良好的菌株Coniothyrium sp.DJ-1,并从该菌的大米发酵提取物中分离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德加隆内酯(1)、5’-表细链格孢烯(2)、细链格孢烯(3)、4’-表细链格孢烯(4)、3-表-二氢细链格孢烯A(5)、瓶霉酚(6)、1-脱氧红藻内酯(7)、6-羟基-8-甲氧基-3a-甲基-3a,9b-二氢-3H-呋喃并[3,2-c]异色烯-2,5-二酮(8)、黄色篮状菌酮(9)、链格孢毒素II(10)、二氢链格孢苝醇(11)、2-(2’-羟基丙基)-5-甲基-7-羟基色酮(12)、7-羟基-2-羟甲基-5-甲基-4H-色烯-4-酮(13)、三环链格孢霉烯6b(14)、三环链格孢霉烯D(15)、苯乙醇(16)和对羟基苯甲醛(17)。化合物5、9、11对SARS-CoV-2 M^(pro)的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分别为42.77、25.85和24.26μmol/L。结论化合物1~15和17均为首次从Coniothyriumsp.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9、11对SARS-CoV-2 M^(pro)有较好的抑制作用。通过筛选活性菌株的策略,快速从真菌天然产物中挖掘抗新冠病毒活性的化合物,为抗新冠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蓟 盾壳霉属 内生真菌 次生代谢产物 抗病毒活性 新型冠状病毒主蛋白酶 3-表-二氢细链格孢烯A 黄色篮状菌酮 二氢链格孢苝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