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asha Grey, Sigmund Freud and Johann Wolfgang Won Goerte: The Primal Scene Revisited A Case Report
1
作者 James Bozzuto 《Psychology Research》 2011年第1期18-25,共8页
关键词 弗洛伊德 病例报告 场景 灰色 学术文献 色情 负相关 孩子
下载PDF
芝华士倾力支持“Sasha 2004中国之旅”
2
《航空港》 2004年第6期50-51,共2页
关键词 华士 sasha 2004 音乐爱好者 活动场地 广州白云山 现场互动 谢东娜 大城市 领军 族兄弟
原文传递
落入人间的俄罗斯精灵
3
作者 小欣 《服装设计师》 2009年第5期132-135,共4页
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第一眼美女”,她的魅力需要时间细细体味。和同期成长起来的娃娃脸模特相比,她有一股亦正亦邪的独特张力,仿佛暗夜里的萤火虫,她就是俄罗斯精灵——Sasha Pivovarova。
关键词 模特 服装设计 俄罗斯 sasha Pivovarova”
下载PDF
解读《恶棍来访》中的焦虑情绪 被引量:1
4
作者 雷月珠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13年第11期96-99,共4页
《恶棍来访》是美国当代女作家珍妮弗·伊根的作品。在伊根的笔下,时间是个无形的恶棍,玩弄人们于股掌之中,留给读者的是一种在时间的漩涡中抓不住一切的焦虑感、挫败感和无助感。书中的盗窃癖患者萨莎折射出普通人的焦虑情绪。另外... 《恶棍来访》是美国当代女作家珍妮弗·伊根的作品。在伊根的笔下,时间是个无形的恶棍,玩弄人们于股掌之中,留给读者的是一种在时间的漩涡中抓不住一切的焦虑感、挫败感和无助感。书中的盗窃癖患者萨莎折射出普通人的焦虑情绪。另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极大地冲击了文化、人际关系、语言交际等领域,引起了作者的忧思。凭借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这部小说写实地反映了当代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棍来访》 时间 萨莎 数字化 焦虑情绪
下载PDF
成长的迷失——析《杀死鲍布雷京:一场谋杀案》主人公萨沙的形象
5
作者 闫吉青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18年第4期111-120,共10页
萨沙是2017年"俄语布克奖"获奖作品《杀死鲍布雷京:一场谋杀案》的主人公。由于父亲早逝,萨沙与年迈的母亲相依为命。母亲的严苛及其畸形的宗教观念对萨沙幼小的心灵带来严重的创伤,深刻地影响着萨沙人生观的构建及其对周围... 萨沙是2017年"俄语布克奖"获奖作品《杀死鲍布雷京:一场谋杀案》的主人公。由于父亲早逝,萨沙与年迈的母亲相依为命。母亲的严苛及其畸形的宗教观念对萨沙幼小的心灵带来严重的创伤,深刻地影响着萨沙人生观的构建及其对周围世界的认知。由于身体孱弱以及性格怯懦,萨沙时常遭受别人的嘲笑和欺侮。为逃避痛苦,他在想像中为自己精心构筑起了一座爱的乌托邦,同时每天在臆想中"策划"如何杀死自己的"情敌"鲍布雷京。最终,残酷的真相无情地击碎了他爱的幻梦。绝望之余,萨沙杀死了自己心爱的姑娘塔妮娅。萨沙的悲剧固然源于其主体性人格的缺失,但其母亲错误的教育方式亦难逃其咎。作家通过萨沙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试图唤起社会对弱小无助的成人化孩子的同情和关注;同时也让我们看到我们每个人身上一直存在着的那个永远长不大的"我",揭示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隐秘的渴望和一种执拗的不愿长大的潜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死鲍布雷京:一场谋杀案》 萨沙 童年创伤 主体性人格 家庭教育
原文传递
编舞家也是戏剧构作人——从萨莎·华尔兹的工作实录探讨这一问题
6
作者 高天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1-98,共8页
即使在"戏剧构作"的发源地德国,戏剧构作人和编舞家的合作模式也不过40年历史。编舞家的工作通常涉及创作的方方面面,其中也包括戏剧构作。然而编舞家不能等同于戏剧构作人;编舞家在承担戏剧构作工作时需从戏剧构作人的工作... 即使在"戏剧构作"的发源地德国,戏剧构作人和编舞家的合作模式也不过40年历史。编舞家的工作通常涉及创作的方方面面,其中也包括戏剧构作。然而编舞家不能等同于戏剧构作人;编舞家在承担戏剧构作工作时需从戏剧构作人的工作方法中汲取养分,为创作找到个人的、有效的工具。德国编舞家萨莎·华尔兹近30年来在创作中不倦探索新的工作模式,观察并归纳其工作方法对于舞蹈工作者具有启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舞 戏剧构作 萨莎·华尔兹 当代舞蹈 创作过程 方法 合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